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12989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80052752.6

申请日:

2006.02.21

公开号:

CN101370435A

公开日:

2009.02.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A61B 17/28登记生效日:20151113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都|||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B17/28; A61B17/32; A61B1/00

主分类号:

A61B17/28

申请人: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本田一树; 村上和士; 市川裕章; 西家武弘; 仓康人; 小贯喜生; 小宫孝章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党晓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1)的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系统(1)具备:内窥镜(10),其具备长条的插入部(11);医疗器械(50),其具备长条的护套(52),所述护套贯穿插入于该内窥镜(10)的上述插入部(11)的通道内并具有挠性;以及进退装置,其通过两个辊子使该医疗器械的上述护套在上述通道内进退,该医疗器械(50)的上述护套(52)的外径比上述两个辊子的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大,上述护套(52)具有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在上述护套贯穿插入于上述两个辊子中的状态下,该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增大各个上述辊子面和与该辊子面接触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系统具备: 内窥镜,其具备长条的插入部; 医疗器械,其具备长条的护套,所述护套贯穿插入于该内窥镜的上 述插入部的通道内并具有挠性;以及 进退装置,其通过两个辊子使该医疗器械的上述护套在上述通道内 进退, 上述医疗器械的上述护套的外径比上述两个辊子的辊子面之间的距 离大,上述护套具有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在上述护套贯穿插入于上述两 个辊子中的状态下,该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增大各个上述辊子面和与该辊 子面接触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阻力增大单元是形成在上述护套的外周面附近的多个空 隙。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空隙为两个,分别相对于上述护套的中心配设在点对称的 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套在配设有上述两个空隙的位置的外周面上具有用于确定上 述两个空隙的位置的标识部。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套的配设有上述两个空隙的位置的外周面形成为粗糙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套由管主体和包覆管这两层管构成, 上述摩擦阻力增大单元是形成在上述管主体上的多个突起部,在贯 穿插入于上述两个辊子中的状态下,该多个突起部从形成在上述包覆管 上的多个孔部朝向上述两个辊子的各辊子面在上述护套的外表面上突 出。
7: 一种医疗器械,该医疗器械插入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通道内,通 过具有两个辊子的进退装置在该通道内进行进退操作,其特征在于,该 医疗器械具备: 处置部,其从上述插入部的前端被导出,用于进行体腔内的各种处 置;以及 具有挠性的长条的护套,上述处置部连接设置在该护套的前端侧, 上述护套的外径比上述两个辊子的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大,上述护套 具有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在上述护套贯穿插入于上述两个辊子中的状态 下,该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增大各个上述辊子面和与该辊子面接触的外周 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摩擦阻力增大单元是形成在上述护套的外周面附近的多个空 隙。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空隙为两个,分别相对于上述护套的中心配设在点对称的 位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套在配设有上述两个空隙的位置的外周面上具有用于确定上 述两个空隙的位置的标识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套的配设有上述两个空隙的位置的外周面形成为粗糙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疗器械,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套由管主体和包覆管这两层管构成, 上述摩擦阻力增大单元是形成在上述管主体上的多个突起部,在贯 穿插入于上述两个辊子中的状态下,该多个突起部从形成在上述包覆管 上的多个孔部朝向上述两个辊子的各辊子面在上述护套的外表面上突 出。

说明书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内窥镜同时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能够容易地进行医疗设备的各种操作或内窥镜的功能操作的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内窥镜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利用。该内窥镜一般具有:细长的插入部;在该插入部的前端部分弯曲自如的弯曲部;以及配设有用于进行内窥镜功能的各种操作的旋钮、开关等的操作部。

    通过将插入部插入被检体的体腔内,该内窥镜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或者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处置器械通道内的处置器械进行各种处置。

    在将该处置器械插入处置器械通道内的情况下,在用于医疗的现有的内窥镜中,手术操作者一边保持处置器械的护套,一边通过手动作业将处置器械插入处置器械通道内。但是,该插入作业很费事,而且,到达2m的处置器械的插入作业不仅费事,还需要注意力,插入作业和处置器械的各种操作极为麻烦。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例如在日本特开昭57-190541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内窥镜:该内窥镜具有将处置器械插拔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通道的处置器械插拔装置,当处置器械到达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附近时,解除机械的插入,能够手动进行微妙的插入操作。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0-20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内窥镜用处置器械插拔装置:除了将处置器械插拔于内窥镜的处置器械通道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使设置在处置器械的前端的处置部动作的处置器械动作单元,通过脚踏开关进行该处置器械插拔装置的各种操作。

    在日本特开昭57-190541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0-207号公报所记载的处置器械插拔装置或内窥镜用处置器械插拔装置所使用的处置器械中具有:将金属线材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为管状的金属螺旋管护套;由合成树脂或弹性部件形成的管状的软性护套等。

    这些处置器械插拔装置利用传递电动机的转矩的驱动用辊子和自由旋转的从动辊子的各辊子面按压接触处置器械护套表面,通过与处置器械护套表面之间的摩擦来使处置器械前后进退。

    但是,对应于各种处置,上述的处置器械有多个种类。这些处置器械的各护套的外径不同。因此,对于处置器械插拔装置,由于处置器械的护套直径不同,各辊子面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不同。

    特别地,在具有上述软性护套的处置器械中,护套表面顺滑,有时与各辊子的辊子面之间产生滑动,或者,由于外径的不同,各辊子面与护套表面的接触面的摩擦力降低。并且,在各辊子面或护套表面被液体润湿的情况下,辊子面与护套表面的摩擦力降低,更容易滑动。

    因此,上述的各处置器械插拔装置由于处置器械的护套种类的不同而产生上述那种滑动或摩擦力的降低,由此处置器械护套的进退的响应变差,或者进退速度不恒定,所以,对使用者来说存在使用便利性差的问题。

    并且,例如当缩短各辊子的对置的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增加与处置器械护套的摩擦力时,就会对各辊子的辊子轴和处置器械护套施加大的负荷,可能成为破损的原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能够顺畅地对处置器械的处置器械护套进行进退操作的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

    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的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系统具备:内窥镜,其具备长条的插入部;医疗器械,其具备长条的护套,所述护套贯穿插入于该内窥镜的上述插入部的通道内并具有挠性;以及进退装置,其通过两个辊子使该医疗器械的上述护套在上述通道内进退,上述医疗器械的上述护套的外径比上述两个辊子的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大,上述护套具有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在上述护套贯穿插入于上述两个辊子中的状态下,该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增大各个上述辊子面和与该辊子面接触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并且,本发明的医疗器械插入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通道内,通过具有两个辊子的进退装置在该通道内进行进退操作,其特征在于,该医疗器械具有:处置部,其从上述插入部的前端被导出,用于进行体腔内的各种处置;以及具有挠性的长条的护套,上述处置部连接设置在该护套的前端侧,上述护套的外径比上述两个辊子的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大,上述护套具有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在上述护套贯穿插入于上述两个辊子内的状态下,该摩擦阻力增大单元增大各个上述辊子面和与该辊子面接触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阻力。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能够顺畅地对处置器械的处置器械护套进行进退操作的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指示装置的图。

    图3是从侧面观察该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指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的平面图。

    图7是从侧方观察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在内窥镜的插入部装配有操作指示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操作指示装置进行处置器械的进退开闭操作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操作指示装置进行处置器械的进退开闭操作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该第1实施方式的利用操作指示装置进行处置器械的处置部的旋转操作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该第1实施方式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该第1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该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

    图18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是具有第1标识部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19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是具有第2标识部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20示出该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是具有第3标识部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21涉及第2实施方式,示出局部的剖面,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该第2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

    图23涉及第3实施方式,示出局部的剖面,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24是该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纵向剖视图。

    图25是该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横向剖视图。

    图26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该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该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辊子的平面图。

    图28示出该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27对应的局部的剖面,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该第3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另外,图1~图20涉及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内窥镜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示出操作指示装置的图,图3是从侧面观察操作指示装置的平面图,图4是示出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示出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横向剖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的平面图,图7是从侧方观察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整体结构的图,图9是示出在内窥镜的插入部装配有操作指示装置的状态的图,图10~图12是用于说明利用操作指示装置进行处置器械的操作的一例的图,图13是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贯穿插入于第1变形例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图18示出第2变形例,是具有第1标识部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19示出第3变形例,是具有第2标识部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20示出第4变形例,是具有第3标识部的局部示出剖面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包含:内窥镜10;兼作光源装置、视频处理器的控制装置20;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以及操作指示装置4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装置20、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和操作指示装置45,来构成本发明的内窥镜用操作辅助装置。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控制装置20上连接有显示内窥镜图像的监视器等的显示单元。

    内窥镜10具有:插入部11;连接在该插入部11的基端的操作部12;以及从该操作部12延伸设置并连接在控制装置20上的通用软线13。

    插入部11是软性的管体,从前端依次连接设置有前端部11a、弯曲部11b和挠性管部11c。操作部12构成为从前端依次具有:连接有挠性管部11c的基端的防折部12a;具有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部12d的把持部12b;以及主操作部12c,该主操作部12c配设有弯曲旋钮15a、15b以及用于进行送气、送水、抽吸的操作和设置在前端部11a中的摄像单元、照明单元等的各种光学系统操作的多个开关14。

    该内窥镜10从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部12d到前端部11a具有未图示的处置器械通道。

    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通过电缆30a与控制装置20电连接,例如设置有活检钳等的作为医疗器械的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

    并且,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通过电缆40a与控制装置20电连接,并设置在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部12d上。将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插入该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中,以将其引导到处置器械通道中。

    操作指示装置45通过信号线缆45a与控制装置20电连接,并外插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

    另外,在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的前端,设有这里作为活检钳的组织提取部的处置部51。对于处置器械50,在处置部51从插入部11的前端部11a的处置器械通道的开口导出或者导入插入部11内的进退自如的状态下,护套52经由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插入处置器械通道内。

    接着,使用图2和图3详细说明操作指示装置45。

    如图2所示,操作指示装置45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作为插入部贯穿插入体的插入部外插管45A,该插入部外插管45A具有插入部贯穿插入孔45b,在该插入部外插管45A的前端侧的外周面上设有由操作杆46a和操作杆支承部46b构成的操作指示部46。从该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支承部46b延伸设置有上述的信号线缆45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指示装置45中,在设有操作指示部46的相反侧的外周部设有转动指示部47。该转动指示部47与从操作指示部46延伸出来的与控制装置20连接的信号线缆45a电连接。

    转动指示部47包括:绕与操作指示装置45的轴向正交的旋转轴被转动操作的旋转操作杆47a;和转动保持该旋转操作杆47a的操作杆支承部47b。

    另外,所谓操作指示装置45的插入部外插管45A的前端侧,表示图3所示的箭头的方向、即插入部11被插入体腔的方向。因此,插入部11从插入部外插管45A的基端侧的插入部贯穿插入孔45b的开口插入,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操作指示装置45外插于插入部11。并且,插入部贯穿插入孔45b的孔径设定为比插入部11的外径大,在插入部11具有空隙地插入操作指示装置45的状态下,插入部贯穿插入孔45b相对于插入部11在长轴方向滑动自如。

    接着,使用图4和图5详细说明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

    如图4和图5所示,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在箱体41的内部转动自如地设有两个辊子43a、43b。在该箱体41中,在一面设有供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插入的处置器械插入部42,在该一面的相反侧设有与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部12d连接的镜体固定部41a,该镜体固定部41a将所述护套52导向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通道。

    处置器械插入部42在供护套52插入的贯通孔部具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钳子栓42a。并且,镜体固定部41a与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部12d的通道开口部气密地连接。因此,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构成为,通过钳子栓42a和镜体固定部41a气密保持处置器械通道,以便于在为了易于对体腔内进行观察而进行内窥镜10的送气或送水以使体腔内膨胀的状态下,即使插拔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体腔内的压力也不会降低。

    设置在箱体41内的两个辊子43a、43b由弹性部件等构成,绕各自的旋转轴43A、43B转动自如,利用各辊子面转动按压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的外表面,由此,使护套52在处置器械通道内进退移动。

    辊子43a是驱动侧辊子,其转动轴43A通过配设在箱体41内的电动机44驱动。另一方面,辊子43b是从动侧辊子,用于使接受驱动侧辊子43a的转动而进退的护套52借助该转动而顺畅地进退移动。

    另外,各辊子43a、43b通过箱体41的侧壁和支承板体41b转动支承为,各自的辊子面隔开预定距离,且各自的转动轴43A、43B平行。

    接着,使用图6和图7详细说明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

    如图6和图7所示,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构成为具有:板状的基体31;突出设置在该基体31的一面上的环按压部32;夹持处置器械50的滑动件55的滑动件按压部33;与该滑动件按压部33连接的齿条35;电动机36,在该电动机36的电动机轴上安装有与齿条35的直线齿形35a啮合的小齿轮36a;保持盒37,其通过固定部件37a、37b固定在基体31上,收纳电动机36的小齿轮36a,并且直进保持齿条35使其进退自如;以及保持部31b,其配置在截面大致为帽形状的基体31的所述一面上,用于固定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

    环按压部32在基体31侧的端部嵌装有圆环状的环台32a,从该环台32a突出的部分贯穿插入在处置器械50的搭指环54内,将手柄部53固定在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上。该环按压部32的外径设定为与搭指环54的内径大致相等,可靠地保持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另外,也可以将环按压部32的外径设定为比搭指环54的内径稍小,在外周包覆具有弹性力的管,来可靠地保持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

    并且,环台32a是如下的部件:该环台32a的位于基体31的相反侧的端面抵接在搭指环54上,由此,使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从基体31离开预定间隔。

    滑动件按压部33通过向朝向图7的纸面观察的下方即基体31侧延伸设置的两张保持板33a,来夹持滑动件55。该处置器械50的滑动件55为在两端具有凸缘的鼓形状。因此,两张保持板33a以夹着滑动件55的凸缘间的主体部的方式保持该滑动件55。该滑动件按压部33如上所述,通过止动螺钉34与齿条35的一端部分连接。

    通过使与直线齿形35a啮合的电动机36的小齿轮36a旋转,齿条35与滑动件按压部33一起相对于保持盒37进退移动。由此,滑动件按压部33使所保持的处置器械50的滑动件55沿着手柄部53的轴进退移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为与活检钳等作为医疗器械的处置器械50对应的结构,该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与护套52一起绕护套52的长轴转动自如。因此,在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中,设置有用于从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的前端部分使护套52和处置部51绕护套52的长轴转动的转动电动机38。

    该转动电动机38在电动机轴的端部具有正齿轮即旋转传递齿轮(以下简称为齿轮)39,通过电缆38a与控制装置20电连接。该转动电动机38固定设置在图7所示的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的截面大致为帽形状的基体31的背面侧。

    并且,在基体31上形成有孔部31c,以使转动电动机38的齿轮39能够从配设处置器械50的一侧的面露出。进而,在该基体31上设有保持部31b,该保持部31b转动保持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的前端部分。

    并且,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50在手柄部53的前端部分设有从动齿轮(以下简称为齿轮)53a,该从动齿轮53a与从基体31的孔部31c露出的齿轮39啮合。并且,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例如是由尼龙、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聚氨酯等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管。

    另外,在处置器械50中,在护套52内贯穿插入有这里未图示的操作线,该操作线的一端连接在前端的处置部51上,另一端与滑动件55连接。该操作线伴随滑动件55的进退移动而被牵引、松弛,进行处置部51的预定操作,这里由于是活检钳,所以对组织提取部进行开闭。

    对于以上那样构成的内窥镜系统1,首先,如图9所示,操作指示装置45装配成外插在插入部11上,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插入被检体的体腔内。手术操作者一边观察内窥镜图像,一边检查体腔内,例如在发现了病变部位的情况下,进行该病变部位的切除等的治疗。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活检钳时的一例。

    首先,手术操作者如上所述,在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上装配操作指示装置45,并在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上固定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详细地说,手术操作者在处置器械50的滑动件55上装配从齿条35卸下的滑动件按压部33,在手柄部53的搭指环54中插入环按压部32。

    此时,手术操作者将处置器械50的手柄部53的一部分装配在配置于基体31的保持部31b上,并且,在搭指环54中插入环按压部32。然后,如图6和图7所示,手术操作者通过止动螺钉34连接滑动件按压部33和齿条35。

    接着,手术操作者在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部12d上装配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经由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从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侧将护套52向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通道内插入。此时,手术操作者进行插入,直到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通过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内的两个辊子43a、43b,护套52成为在两个辊子43a、43b之间被按压的状态为止。另外,手术操作者也可以预先手动将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送入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通道内,直到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位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分。

    进而,手术操作者一边观察内窥镜图像,一边将插入部11从前端部11a侧插入被检体的体腔内。例如,当发现体腔内的病变部位时,为了在体腔内保持插入部11的前端部11a以便在内窥镜10的视野范围内映出病变部位,手术操作者用一只手握住插入部11,并且用该一只手保持操作指示装置45。此时,例如如图9所示,手术操作者以用食指环绕操作指示装置45的外周部的方式进行按压以对其进行保持,使用拇指握持操作杆46a,使用食指握持旋转操作杆47a,而且,使用中指到小指握持插入部11。

    然后,手术操作者一边观察内窥镜图像,一边对体腔内的息肉等病变部位进行处置。详细叙述,与插入部11一起由手术操作者的一只手保持的操作指示装置45如图10所示,通过向预定方向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从而能够进行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的开闭操作、和护套52的进退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支承部46b的上表面配有标识,当手术操作者例如向操作指示部46的前端方向(图10中的操作杆支承部46b的标识为前进的方向)、即沿着插入部11的轴的插入方向对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能够对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进行前进操作。相反,当手术操作者向操作指示部46的基端方向(图10中的操作杆支承部46b的标识为后退的方向)对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能够对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进行后退操作。

    并且,当手术操作者向与操作指示部4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左侧(在图10中下方侧的标识,打开的方向)对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能够对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进行打开操作,当向与上述左侧相反的右侧(在图10中上方侧的标识,闭合的方向)对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能够对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进行闭合操作。

    即,当向操作指示部46的前后方向(标识为前进-后退方向)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经由信号线缆45a将该指示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20(参照图1)。接收到该指示信号的控制装置20经由电缆40a向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提供电力,并且,使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内的电动机44(参照图7)向预定方向转动。然后,伴随通过电动机44而转动的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内的驱动侧辊子43a的转动方向,贯穿插入并保持在两个辊子43a、43b之间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在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通道内进退移动。

    其结果,手术操作者通过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的前后方向的倾倒操作,能够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11a导入、导出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

    并且,当向操作指示部46的左右方向(标识为打开-闭合方向)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经由信号线缆45a将该指示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20。接收到该指示信号的控制装置20经由电缆30a向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提供电力,并且,使处置器械电动开闭装置30的电动机36向预定方向转动。

    然后,通过直线齿形35a使齿条35相对于保持盒37前后进行直行移动,该直线齿形35a伴随通过电动机36而转动的小齿轮36a的转动方向而进行啮合。因此,与齿条35连接的滑动件按压部33使所保持的处置器械50的滑动件55沿着手柄部53的轴前后移动,牵引、松弛处置器械50的操作线。

    其结果,手术操作者通过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的左右方向的倾倒操作,能够对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进行开闭操作。

    另外,手术操作者通过在由前后方向(标识为前进-后退方向)和左右方向(标识为打开-闭合方向)划分为4个的区域中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能够同时进行组合了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11a导入、导出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的操作以及对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进行开闭的操作的各种模式的操作。

    作为该模式的一例,例如如图10所示,在标识为前进和标识为打开之间的区域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向病变部位57导出,并且处置部51打开。进而,如图11所示,在标识为前进和标识为闭合之间的区域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倾倒操作时,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继续向病变部位57导出,处置部51闭合,对病变部位57的组织进行提取。

    并且,通过对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杆46a进行操作的倾倒角度,能够改变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的进退速度和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的开闭速度。即,伴随操作杆46a倾倒的角度(相对于初始位置被操作的角度)变大,上述各速度变快。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转动指示部47通过对操作杆支承部47b进行转动操作,以使旋转操作杆47a向沿着操作指示装置45的轴的前后方向倾倒,从而使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与处置部51一起转动。例如设定为:当使旋转操作杆47a向前方倾倒时,能够使护套52与处置部51一起从基端朝向前端绕逆时针旋转,当使旋转操作杆47a向后方倾倒时,能够使护套52与处置部51一起从基端朝向前端绕顺时针旋转。

    即,手术操作者相对于与插入部11一起把持的操作指示装置45,如上所述那样利用拇指等对操作指示部46进行操作,由此,能够使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进退移动,或开闭处置部51,同时,通过利用食指等对转动指示部47进行操作,从而能够绕护套52的轴对处置部51进行转动操作。

    详细叙述,当使转动指示部47的旋转操作杆47a向前后的某个方向倾倒时,经由信号线缆45a将该指示信号提供给控制装置20。然后,接收到该指示信号的控制装置20经由电缆38a向转动电动机38提供预定旋转方向的电力。接收到该电力的转动电动机38使齿轮39向预定方向旋转,经由与该齿轮39啮合的齿轮53a,使贯穿插入于内窥镜10的处置器械通道内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绕轴旋转。另外,由于齿轮39旋转的预定方向与齿轮53a旋转的方向相反,因此,电动机38a的旋转方向为使护套52旋转的方向的反方向。

    进而,护套52的旋转力传递到配置在前端的处置部51,处置部51向预定方向转动,这里,在旋转操作杆47a向前方倾倒的情况下,从基端朝向前端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在旋转操作杆47a向后方倾倒的情况下,从基端朝向前端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相对于旋转操作杆47a的倾倒操作方向,也可以将护套52和处置部51的转动方向设定为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

    并且,这里,通过对转动指示部47的旋转操作杆47a进行操作的倾倒角度,能够改变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和处置部51的旋转速度。即,伴随旋转操作杆47a倾倒的角度(相对于初始位置被操作的角度)变大,上述旋转速度变快。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成为下述结构:能够一边把持插入部11,使插入到被检体的体腔内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11a可靠地位于病变部位(57)附近,一边通过外插于插入部11的操作指示装置45对处置器械50进行各种操作。即,即使柔软的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承受体腔的蠕动运动等,手术操作者也不必从插入部11放开手,就能够对处置器械50进行各种操作,所以,不会在内窥镜图像上看丢病变部位(57),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基于处置器械50的治疗,其结果,能够大幅缩短处置时间。进而,即使手术操作者将操作指示装置45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一起把持来进行医疗用内窥镜10的特有的扭转操作,也能够容易地对操作指示部46进行操作。

    并且,内窥镜系统1例如在同时使用采用了高频的医疗设备等其他机型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手边进行处置器械50的各种操作,所以,能够提高繁杂且困难的各种开关类的操作性。另外,内窥镜系统1通过一只手将插入部11与操作指示装置45一起把持,并通过与所述一只手不同的另一只手保持内窥镜10的操作部12,能够同时进行配置在主操作部12c上的对弯曲部11b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旋钮15a、15b、以及用于进行送气、送水、抽吸等操作和设置在前端部11a中的摄像单元、照明单元等的各种光学系统操作的多个开关14的操作,所以,不会阻碍内窥镜10具有的各种功能的操作性。

    另外,能够形成为与可绕护套52的轴转动的处置器械50对应的结构。并且,通过在操作指示装置45的设有操作指示部46的相反侧的外周部设置转动指示部47,从而构成为即使手术操作者与插入部11一起把持,也易于利用一只手同时进行各指示部46、47的各个操作。

    以上的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在手术操作者为了在体腔内的期望位置保持内窥镜10的前端部11a而把持插入部11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操作与内窥镜10同时使用的处置器械50以及内窥镜10具有的各种功能。

    另外,手术操作者也可以以下述方式分开使用,即,用右手进行使用频度高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的进退操作和处置部51的开闭操作用的基于操作指示部46的操作,用左手来进行使用频度比较低的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的旋转操作用的基于转动指示部47的操作和内窥镜10的各种操作(弯曲操作和送气送水操作)。

    并且,构成内窥镜系统1的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50的特征在于护套52的结构。接着,使用图13~图15更加详细地说明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在外周部侧在全长的范围内具有作为摩擦增大单元的两个空隙60。这些空隙60以孔面为大致半月状、圆弧侧成为护套52的外周侧的方式,相对于护套52的中心配设在点对称的位置上。另外,图中的标号58是用于通过牵引松弛来操作处置器械50的处置部51的操作线。

    这样,如图14所示,具备配设有两个空隙60的护套52的处置器械50成为如下状态:在护套52通过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内的两个辊子43a、43b之间时,各空隙60被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压溃。即,护套52的外径设定为比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大。

    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由各辊子43a、43b之间压缩,各空隙60的圆弧侧被压溃。因此,护套52的与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按压接触的外周面平坦化。

    其结果,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和与其按压接触的护套52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增加,产生充分的摩擦力,能够可靠地进行通过各辊子43a、43b将护套52送入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内或从插入部11拉出的操作。

    以上的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能够减轻配设在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内的各辊子43a、43b和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之间的滑动,并且,不会对各辊子43a、43b和护套52施加额外的负荷,能够响应性良好地、顺畅地对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进行进退操作。

    另外,也可以如图16所示,在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上,形成将与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接触的外周部平面化而成的两个接触平面61。即,如图17所示,护套52的各接触平面61分别与各自所接触的辊子43a、43b的辊子面按压接触,如上所述,接触面积增加,产生充分的摩擦力,能够可靠地进行通过各辊子43a、43b将护套52送入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内或从插入部11拉出的操作。

    这样,通过在护套52上配设接触平面61,从而发挥上述效果,并且,手术操作者能够以如下配置来确定在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中装配处置器械50的绕轴方向的朝向,即,使得接触平面61可靠地与各辊子43a、43b接触。

    并且,上述的具有两个空隙60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也可以在外周面上具有确定各空隙60的位置的标识。

    该标识例如为,将图18所示的线状的标识部62、或图19所示的判断处置器械50的插入长度的那种标识部63,印刷在护套52的配设有空隙60的位置的外周面上。这样,对于具有配设有标识部62、63的护套52的处置器械50,手术操作者易于确认空隙60的位置,在向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装配处置器械50时,能够容易地确定向各辊子43a、43b装配配设有空隙60的护套52的外周部的配置。并且,在护套52的标识部63中,表示距处置部51的长度,构成为一看便知处置器械50的插入量。

    另外,如图20所示,也可以是将护套52的配设有各空隙60的位置的外周面平坦化,并将该平坦化后的表面加工成粗糙面的标识部64。另外,标识部64也可以不进行平面化而仅加工成粗糙面。

    由此,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与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能够更加可靠且响应性良好地进行送入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内或从插入部11拉出的进退动作。

    并且,通过在护套52上配设各标识部61~64,手术操作者能够容易地向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装配处置器械50,因此,能够缩短装配时间。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21和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21和图22涉及第2实施方式,图21示出局部的剖面,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22是示出贯穿插入于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标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中,在沿其外周附近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配设有作为摩擦增大单元的多个空隙65。这样,具有多个空隙65的护套52如图22所示,其被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的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按压的外周部分被各辊子面压溃一部分的空隙65而平坦化。

    因此,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50的内窥镜系统1发挥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并且,在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绕轴的整周的任一部分,都承受来自各辊子43a、43b的按压而平坦化。

    即,护套52的外周面在任一方向都能够确保与各辊子面的接触面积。因此,手术操作者能够在护套52的绕轴的任意方向上,向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装配处置器械50。

    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使手术操作者容易地向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装配处置器械50。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23~图26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23~图26涉及第3实施方式,图23示出局部的剖面,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24是处置器械的护套的剖视图,图25是沿着图24的XXV-XXV线的处置器械的护套的剖视图,图26是示出贯穿插入于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针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标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由管状的护套主体67和包覆管68形成,该护套主体67使操作线58相通并由合成树脂构成,该包覆管68包覆该护套主体67的外周且由合成树脂构成。

    如图24和图25所示,该护套52的护套主体67的朝向纸面观察的上下方向的外周部的两个部分被平坦化,以从各面沿着轴向成为2列的方式,突出设置有作为摩擦增大单元的多个突起部67a。

    包覆管68的外径设定为比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的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离开的距离大。并且,在包覆管68上,与护套主体67的各突起部67a的位置对应地,沿着轴向贯穿设置有两列的多个孔部68a。另外,这些孔部68a具有比突起部67a稍大的孔径。另外,突起部67a和孔部68a的列不限于两列,也可以是一列或多列。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如图26所示,在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通过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的各辊子43a、43b时,由各辊子43a、43b按压的包覆管68被压溃。此时,包覆管68向护套主体67侧压入,护套主体67的多个突起部67a贯通包覆管68的各孔部68a,在护套52的表面上突出。

    由此,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和在护套52的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67a之间的摩擦增大,成为被夹紧的状态。

    其结果,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在处置器械50的进退操作中,基于各辊子的旋转的进退的响应性良好,且更加可靠地进行将护套52送入内窥镜10的插入部11内或从插入部11拉出的进退动作。

    并且,配置在护套52的表面上的包覆管68的各孔部68a成为标识,手术操作者能够确定各突起部67a的配置位置,所以,在向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装配处置器械50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向各辊子43a、43b进行装配的配置。

    另外,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40的各辊子43a、43b的各个辊子面上设置多个凸部69。

    并且,如图28所示,与具有多个凸部69的各辊子43a、43b对应地,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成为护套主体70和在该护套主体70的外周部由弹性部件等形成的包覆管体71的双层管。

    对于这样构成的贯穿插入于各辊子43a、43b中的处置器械50的护套52,通过在包覆管体71中咬入各辊子43a、43b的多个凸部69,能够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另外,图27是示出变形例的辊子的平面图,图28示出与图27对应的局部的剖面,是示出处置器械的护套的立体图,图29是示出贯穿插入于处置器械电动进退装置的各辊子中的状态的护套的剖视图。

    以上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发明不限于各个实施方式,除此之外,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进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包含各种阶段的发明,通过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件的适当组合,能够提取出各种发明。

    例如,在即使从各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件中删除若干结构要件也能够解决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一栏中叙述的课题并能够获得在发明效果中叙述的效果的情况下,删除了该结构要件的结构也可以作为发明来提出。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内窥镜系统和医疗器械。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1)的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系统(1)具备:内窥镜(10),其具备长条的插入部(11);医疗器械(50),其具备长条的护套(52),所述护套贯穿插入于该内窥镜(10)的上述插入部(11)的通道内并具有挠性;以及进退装置,其通过两个辊子使该医疗器械的上述护套在上述通道内进退,该医疗器械(50)的上述护套(52)的外径比上述两个辊子的辊子面之间的距离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