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支承结构.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2128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4577.2

申请日:

2007.07.16

公开号:

CN101523003A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E04H 15/48申请公布日:2009090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4H15/48; E04B7/10

主分类号:

E04H15/48

申请人:

S·F·米勒

发明人:

S·F·米勒

地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优先权:

2006.7.19 US 60/831,88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赵蓉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可折叠支承结构包括多个互连的基本上三角形的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在其角落处通过柔性连接部连接。互连框架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作为互连三角形框架部件的一条边并且互连框架部件的刚性管状构件中至少一些端设置在相邻的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共用的可折叠管状构件并在设置在相邻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的刚性管状构件的端之间延伸。一些互连框架部件的刚性管状构件形成带有端的框架顶部,将其端打结以在框架顶部顶点处形成柔性连接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折叠支承结构,其包括:
多个基本三角框架部件,每一个所述框架部件包括由柔性连接部连接的角落,
每一个框架部件包括:
第一细长刚性管状构件,所述第一细长刚性管状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以及邻近所述第一构件的每一端的一对开口,
第二细长刚性管状构件,所述第二细长刚性管状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以及邻近所述第二构件的每一端的一对开口,以及
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所述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具有刚性状态与折叠状态因此当所述可折叠构件被折叠时所述支承结构是可折叠的;
形成所述支承结构的框架顶部的第一预定数量的所述框架部件以及形成所述支承结构的框架侧壁的第二预定数量的所述框架部件,
所述侧壁具有顶部区段以及底部区段,所述顶部区段包括形成所述框架顶部的每一个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管状构件,所述底部区段包括形成所述框架侧壁的可替换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管状构件;
形成所述框架顶部的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第一与第二管状构件的第一端是开口的并且通过柔性线材被系住从而形成顶点,所述线材穿过所述一对开口以及形成所述框架顶部的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第一与第二管状构件的每一个所述第一端内的开口端,从而在所述顶点处提供柔性连接部,这样使得当形成所述框架顶部的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被折叠时,所述框架顶部向内折叠而不解开所述柔性线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每一对开口中的各个开口基本上是对齐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包括形成所述顶点的所述第一与第二管状构件的所述第一开口端附近的连接器构件,并且在所述顶点附近的每一个所述第一开口端处,所述柔性线材首先穿过在所述顶点附近的所述开口端内的所述一对开口中的一个开口、然后从在所述顶点附近的所述开口端穿出并环绕所述连接器构件,并且然后回到在所述顶点附近的所述开口端内并从在所述顶点附近的所述开口端内的所述一对开口中的另一个开口延伸出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器构件具有基本环状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
包括所述顶部区段的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被端对端对齐且形成所述框架顶部的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第一管状构件与第二管状构件具有它们各自的第二端,所述各自的第二端可替换地设置在包括所述顶部区段的相邻一对所述对齐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并且
包括所述底部区段的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被端对端对齐并且形成所述框架侧壁的相邻框架部件的所述第一与第二管状构件的所述第二端设置在相邻一对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以及
第一细长柔性张力构件,所述第一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包括所述顶部区段的所述对齐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从所述顶部区段的相邻一对可折叠管状构件中的一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的第一开口端出来、然后穿过被设置在所述相邻一对之间的刚性管状构件内的开口并且然后进入在所述顶部区段内的所述相邻一对中的另一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的所述第二开口端内,以及
第二细长柔性张力构件,所述第二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包括所述底部区段的所述对齐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从所述底部区段的相邻一对可折叠管状构件中的一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的第一开口端出来、然后穿过被设置在所述底部区段内在所述相邻一对之间的刚性管状构件内的开口并且然后进入在所述底部区段内的所述相邻一对中的另一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的所述第二开口端内。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细长柔性张力构件具有相对末端,当形成所述顶部区段的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被折叠时,其中一个所述末端永久地系到环上且另一个所述末端松开地穿过所述环。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每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均包括
沿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延伸的第一管状刚性化构件,
沿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的另一部分延伸的第二管状刚性化构件,以及
刚性化套筒构件,所述刚性化套筒构件被安装成当两个刚性化构件基本轴向对齐时,所述刚性化套筒构件在所述刚性化构件上滑动,并且
所述细长刚性构件与所述可折叠细长构件均通过所述细长张力构件被铰接地连接在柔性连接部内,所述柔性连接部在其角落处与至少一些相邻框架部件互连。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一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提供末端构件,所述末端构件包括
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延伸穿过所述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以及被定位成在所述刚性化构件之上滑动以形成所述末端构件的可滑动套筒构件,
相邻框架部件的所述细长刚性构件以及所述可折叠细长构件通过穿过所述相邻框架部件的所述角落以形成在所述角落处的柔性连接部的所述细长张力构件而在所述角落处被连接,
所述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包括跨骑所述末端构件的外末端的一对结从而在所述端构件折叠时,所述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不沿所述张力构件横向移动一实质距离。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互连框架部件均形成测地线结构的一部分。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互连框架部件形成截二十面体的一部分。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刚性管状构件以及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些所述端是斜面的。

12.
  一种可折叠支承结构,其包括
通过柔性连接部互连的多个基本三角框架部件,每一个所述框架部件包括
第一细长单件式刚性管状构件,该第一细长单件式刚性管状构件具有在每一个所述端内带有开口的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第二细长单件式刚性管状构件,该第二细长单件式刚性管状构件具有在每一个所述端内带有开口的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以及
具有相对开口端的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以及
在所述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内的细长柔性张力构件,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从所述相对开口端向外并在所述第一与第二构件的第二端的所述开口之间延伸,并且再进入并穿过相邻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从而形成使相邻框架部件互连的柔性连接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互连框架部件均形成测地线结构的一部分。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所述互连框架部件形成截二十面体的一部分。

15.
  一种具有基本上为截二十面体结构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包括
多个基本三角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通过在其角落处的柔性连接部互连以形成框架顶部与框架侧壁,每一个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刚性构件,所述刚性构件在其端内均带有开口;以及一个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所述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包括相对的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并具有刚性状态与折叠状态,从而当所述支承构件被折叠时,所述支承结构是可折叠的,
所述框架顶部与侧壁通过形成所述框架顶部与所述侧壁的可替换地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被连接到一起,
所述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端对端相邻且对齐,并且在所述相邻可折叠构件的端之间设置有包括所述框架顶部的一个框架部件的一个刚性构件的第一端以及包括所述框架侧壁的每一个相邻框架部件的一个刚性构件的第一端,所述框架顶部刚性构件的所述第一端设置在所述框架侧壁刚性构件的所述第一端之间,
细长柔性张力构件,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相邻一对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从相邻一对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中的一个的开口端穿出并穿过被设置在所述相邻且对齐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的所述刚性构件内的所述开口并且然后进入所述相邻一对中的另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的第二开口端内。

16.
  一种具有竖立状态与折叠状态的支承结构,其包括
多个互连的基本三角框架部件,其中相邻框架部件在其角落处连接以形成框架顶部与框架侧壁,
每一个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刚性管状构件以及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其中所述一对刚性管状构件在其至少一个端内具有一对基本对齐的开口,
每一个框架部件的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以端对端地定向而形成所述框架顶部与框架侧壁,并且穿过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延伸有细长柔性张力构件,
相邻框架部件的所述刚性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些所述端形成所述框架顶部与框架侧壁,所述刚性管状构件设置在形成所述框架顶部与框架侧壁的每一个框架部件的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
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所述端内的所述开口从而形成柔性连接部并具有被系住的相对端,其中当所述支承结构在竖立状态下并被解开以折叠所述支承结构时,一个相对端永久地被系住而一个相对端被解开并松开。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一个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提供了末端构件,所述末端构件包括
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延伸穿过所述刚性化管状构件;以及可滑动套筒构件,所述可滑动套筒构件设置成在所述刚性化构件之上滑动,从而形成所述末端构件,
相邻框架部件的所述细长刚性构件与所述可折叠细长构件通过所述细长张力构件在其角落被连接,其中所述细长张力构件穿过所述相邻框架部件的角落从而在所述角落处形成柔性连接部,
所述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包括一对结,所述一对结跨骑所述末端构件的外末端从而当折叠所述端构件时,所述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不沿所述张力构件横向地移动一实质距离。

18.
  一种可折叠支承结构,其包括
通过在其角落处的柔性连接部连接的多个互连的基本三角框架部件,
每一个框架部件包括具有相对端的一对刚性管状构件以及一个具有相对开口端的可折叠管状构件,
至少一些所述互连框架部件共用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作为所述互连三角框架部件的一个侧面并且所述刚性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些端被放置在所述互连框架部件的相邻共用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以及
细长柔性张力构件,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所述共用的可折叠构件并从所述其相对开口端向外并在被设置于所述互连框架部件的相邻共用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的所述刚性管状构件的所述端之间延伸。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一些互连的框架部件的所述刚性管状构件形成框架顶部,且其端是开口的并通过柔性线材被系住以形成顶点,其中该柔性线材穿过所述开口端从而在所述顶点处提供柔性连接部,这样使得当所述可折叠管状构件被折叠时,所述框架顶部向内折叠而不解开所述柔性线材。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其中每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包括
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所述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延伸穿过所述刚性化管状构件,所述刚性化管状构件沿所述张力构件可滑动且所述刚性化管状构件中的一个具有比另一个刚性化管状构件更大的直径且被设置成在所述另一个刚性化管状构件上滑动以形成所述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

说明书

可折叠支承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1】本申请是PCT申请,该PCT申请要求于2006年7月19日提交的标题为“可折叠支承结构”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0/831,884的在35USC119(e)之下的权利。该相关申请在此并入以作参考并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如果在本PCT申请中的发明公开内容与该相关临时申请的发明公开内容之间存在任何冲突,则应以本PCT申请中的发明公开为准。此外,发明人将硬拷贝或电子拷贝的、在本申请中引用或参考的、包括美国专利No.6,748,962以及于2003年11月12日提交的未决的美国公开文献序列号为No.10/726,003的任何且所有美国专利、美国专利申请以及其他文件在此并入以作参考。
定义
【0002】词汇“包括”(comprising)、“具有”(having)、“包含”(containing)以及“包括”(including)等,意为在含义上是同等的且开放的,跟随这些词汇中的任何一个词汇的一个或多个事项不意味这样一个或多个事项的全部的列举,也不意味着仅限于所列的一个或多个事项。
背景技术
【0003】美国专利No.6,748,962公开了本发明人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在此公开的本发明是该可折叠支承结构的改进。
发明内容
【0004】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具有在实施例中描述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所述实施例在标题为“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讨论。所附的权利要求将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从现有技术区别开并对它进行了限定;但是,正如这些权利要求所表达的,其并未限制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的范围,在一般意义上,如下特征是其一些但不必是所有特征:
【0005】第一,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包括多个基本上三角框架部件,其每一个框架部件具有通过柔性连接部连接的角落。每一个框架部件具有一对细长刚性管状构件,该细长刚性管状构件在相对的端具有邻近管状构件端的一对开口。刚性管状构件可以是单件。每一对开口中的单个开口可以基本上对齐。每一个框架部件也包括具有刚性状态与折叠状态的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因此当可折叠构件被折叠时,该支承结构是可折叠的。穿过管状构件的细长柔性张力构件形成与相邻的框架部件互连的柔性连接部。框架部件可被互连以形成测地线(geodesic)结构的一部分、截二十面体的一部分或者其他几何三维结构。刚性管状构件与可折叠管状构件的一些端可以是呈斜面的。
【0006】第二,至少一些互连框架部件可共用其可折叠管状构件以作为互连三角框架部件的一个侧面并且刚性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些端可设置在互连框架部件的相邻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细长柔性张力构件可穿过共用的可折叠管状构件并从其相对的开口端向外延伸并穿过设置在互连框架部件相邻的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的刚性管状构件端内的一对开口延伸。
【0007】第三,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可包括由预定数量的框架部件形成的框架顶部。该框架顶部可包括柔性线材,该柔性线材穿过形成框架顶部的管状构件内的一对开口从而在顶点提供柔性连接部。这使得当可折叠管状构件被折叠时,框架顶部向内折叠而不用解开柔性线材。基本环形构造的连接器构件可被使用,柔性线材缠绕穿过该连接器构件并穿过在顶点附近的管状构件端内的开口对。
【0008】第四,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也可包括由预定数量的框架部件形成的框架侧壁。该框架侧壁可具有:顶部区段,该顶部区段包括形成框架顶部的每一个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管状构件;以及底部区段,该底部区段包括形成框架侧壁的可替换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管状构件。形成框架顶部与框架侧壁的每一个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管状构件可被定向为从端到端并且穿过该可折叠管状构件延伸有细长柔性张力构件。
【0009】第五,柔性张力构件在每一个三角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内、从它们相对的开口端向外延伸并穿过相邻刚性管状构件的端内的开口并且进入并穿过相邻框架部件的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该细长柔性张力构件可具有被系住的相对端,当支承结构是竖立状态以折叠支承结构时,所述被系住的相对端中的一个端通常保持被系住而另一个端被解开并松开。张力构件的一部分可包括跨骑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的外末端的一对结从而在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折叠后可折叠构件的一对轴向对齐刚性化管状构件不会沿张力构件横向移动一实质距离。
【0010】这些特征没有以任何等级顺序被列出,并且这样的列举也不是全面的。
附图说明
【0011】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将联系附图详细讨论,所述附图仅是出于示意性目的。附图包括以下图,并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
【0012】图1是本发明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0013】图1A是图1中所示可折叠支承结构在部分折叠状态下的局部透视图。
【0014】图2是沿图1的线2截取的放大的局部透视图。
【0015】图3是相似于图1的放大的局部透视图,其示出了将要被折叠的可折叠管状构件。
【0016】图4是沿图1的线4截取的放大的局部透视图,其示出本发明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的一个角落。
【0017】图4A是相似于图4的放大的局部透视图,其示出在折叠状态下的角落。
【0018】图5是从图1中所示可折叠支承结构的框架顶部的顶点的下面的平面图。
【0019】图5A沿图5的5A-5A截取的剖面图。
【0020】图6是相似于图5的顶点的下面的平面图,其示出了部分穿过形成顶点的管状构件的端的柔性线材。
【0021】图7是相似于图6的平面图,其示出几乎完全穿过形成顶点的管状构件的端的柔性线材。
【0022】图8是沿图1的线8截取的放大的局部透视图,其示出被系在一起的柔性张力构件的相对端。
【0023】图9是相似于图8的放大的局部透视图,其示出被解开的柔性张力构件的相对端。
【0024】图10是图1中示出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在部分折叠状态下的透视图。
【0025】图11是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可折叠支承结构在完全折叠状态并折叠成紧凑组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发明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的一个实施例被标示为标记10。该可折叠支承结构10具有如图1中所示的竖立状态、如图11中所示的折叠状态以及如图10中所示的部分折叠状态。可折叠支承结构10包括多个互连的基本三角框架部件12,每一框架部件12均具有由柔性连接部J连接的角落(图1)。一些互连的框架部件12形成框架顶部R且另一些形成框架侧壁SW(图10)。每一个框架部件12包括一对刚性管状构件14以及具有刚性状态和折叠状态的可折叠管状构件18。管状构件14与18可以是例如由诸如铝或钢的金属制成的空心圆筒,该空心圆筒具有基本上从1/2至2英寸的外直径以及基本上从3至15英尺的长度。如图11所示,当可折叠管状构件18被折叠且所有管状构件14与18被向内折叠时,支承结构10可折叠成紧凑组件。
【0027】框架部件12基本上是等边三角形。正如可能的情况,每一个框架部件12的刚性构件14与可折叠构件18通过沿接合件24的细长张力构件26或通过沿底边B的细长张力构件26’(图2和3)被连结在柔性连接部J(图1和2)处。例如,张力构件26与26’可以是绳索、线缆、绳等。细长张力构件26与26’穿过轴向对齐的可折叠构件18。在角落处从一个三角框架部件12穿到相邻的框架部件的张力构件26与26’的部分形成用作铰链的柔性连接部J。因此,无需其它结构来形成铰链或连接部J。从而,张力构件26与26’具有双重功能:即在角落处连接三角框架部件12以及当折叠可折叠支承结构10时用作在角落处的铰链。
【0028】所有的刚性管状侧壁构件14基本上是相同的,且每一个刚性管状侧壁构件14都具有上端E1与下端E2。每一个上端E1具有开口的末端尖端T且是斜面的,且每一个上端在管状构件14的侧壁内邻近开口的末端尖端T处具有单一开口16c(图4A)。因此,如图4与4A中所示出的,例如柔性张力构件26的线材可穿过开口16c以及由开口的末端尖端T形成的另一个开口。在下端E2内,邻近这些端E2有一对基本对齐的开口16a与16b(图2与3)。端E2可由例如塑料制成的帽20覆盖。帽20用作防护件,从而最小化对于由支承结构10支承的帐篷遮篷22(图1)的损害或者避免其他的对于使用者的伤害。
【0029】所有可折叠管状构件18基本都相同。正如在图2与3中最好说明的,正如可能的情况,每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18包括刚性化的套筒构件18c以及沿一个细长柔性张力构件26或26’的一部分延伸的一对管状刚性化构件18a与18b。如图2中所示,当管状构件18处在刚性、非折叠状态下时,刚性化构件18a与18b基本上是轴向对齐的。在这样的刚性状态下,刚性化构件18a与18b的外开口端E5挤向相邻的刚性构件14且它们各自的直角内切端(right angle cut inner end)E6(图3)彼此邻接。张力构件26穿过刚性化构件18a与18b的空心内部并从刚性化构件18a与18b的相对外侧端E5穿出。外侧端E5可以是斜面的。刚性化套筒构件18c可滑动地安装在刚性化构件18a与18b上。套筒构件18c的内直径略微大于刚性化构件18a与18b的外直径,而刚性化构件18a与18b具有基本相同的外直径。因此,套筒构件18c被成尺寸为可滑动地与刚性化构件18a与18b接合以形成可折叠细长管状构件18。
【0030】至少一些互连的框架部件12共用管状构件14作为它们三角构造的一个公共侧面。其他互连框架12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18作为它们三角构造的一个公共侧面。框架顶部R与框架侧壁SW在形成接合件24的公共区段相遇。该接合件24包括可替换框架部件12的可折叠管状构件18,该可替换框架部件12形成对齐的且从端到端定向的框架顶部R与框架侧壁SW(图1与10)。一个细长柔性张力构件26纵向穿过形成接合件24的每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18的空心内部延伸,且它具有相对端E3与E4,当结构10如图8与9中所示竖立时,相对端E3与E4被系住。
【0031】如图10中所示,当刚性化套筒构件18c被横向移动以允许刚性化构件18a与18b被折叠时,如果它们的端相遇,则折叠管状构件18,那么可折叠支承结构10被折叠。形成基底B的框架侧壁SW的底部区段包括形成框架侧壁SW的可替换框架部件12的可折叠管状构件18。基底B的可折叠管状构件18对齐且从端到端被定向。如图2与3中所示,细长柔性张力构件26’纵向穿过形成基底B的每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18的空心内部延伸。张力构件26’的相对端E3’与E4’在结K1处被系住且不论结构10的竖立或折叠状态均保持成这样。张力构件26穿过形成接合件24的每一个可折叠管状构件18延伸,且如图9中所示,以如下方式将它的相反端E3与E4连接:即当可折叠支承结构10要被折叠时,端E3可被拆开。
【0032】参照图8与9,张力构件26的端E3与E4的连接与拆开的这种方式被说明。框架顶部R由标记14c标示的一个刚性管状构件被设置在分别由标记14a与14b标示的刚性管状构件的斜面端E1之间,该刚性管状构件是相邻框架部件12形成侧壁SW的一部分的刚性管状构件。当支承结构10是竖立(图1)的时候,如图8所示,在端E3附近的张力构件26的P1部分被固定以及如图9所示其被解开以允许支承结构如图11中所示被折叠起来。张力构件26的P1部分穿过环30且在端E3的尖端附近的放大结K2用作止挡部从而当可折叠支承结构10正被折叠时防止端E3穿过环30。
【0033】如图9中所示,接合件24的由标记18’与18”标示的相邻可折叠管状构件设置了空间S,在该空间S处,张力构件26的端E4在结K3内被系到环30(图8)。端E4保持被这样系住而不论结构10的竖立或折叠状态。如图8中所示,当张力构件26的P1部分缠绕相邻框架部件12的分别由标记14a与14b标示的刚性管状构件(该相邻框架部件12形成在空间S附近的侧壁SW的部分)时,端E3被系住并被固定就位且可折叠支承结构10如图1所示是竖立的。由于包括构件18’与18”的所有管状构件18都与相邻端对齐,而不允许结构自己倒塌直到端E3被解开或松开,因此这样给结构10赋予了刚性。一松开端E3,则环30沿P1部分滑动直到与在端E3附近用作止挡部的结K2相遇。
【0034】最初在装配期间,张力构件26的端E3与E4都不以任何方式打结,且端E4穿过对齐的可折叠管状构件18进给并被系于环30。端E4穿过可折叠管状构件18”的开口斜面端E5进给并穿过在刚性构件14b内的开口16c并且然后从刚性构件14b的开口斜面端E1的尖端T出来,再穿过在刚性构件14c中的对齐的一对开口16a与16b并进入到刚性构件14a的开口斜面端E1的尖端T且从在刚性构件14a的端E1内的开口16c出来并且最后被系于环30作为结K3。
【0035】当张力构件26处于张力状态时,包括结K3的环30用作止挡部。如图8所示,当可折叠支承结构10处于竖立状态(图1)时,端E3穿过环30被向下拉并且P1部分在管状构件14c上缠绕、向下并绕管状构件14a与14b并且被捆紧,绕这些邻接构件缠绕P1部分,如图8中所示。这样在张力情况下牢固保持了张力构件26且P1部分与张力构件26的一端E3在一般垂直定向上呈松垂悬挂。当结构10要折叠时,端E3被松开且P1部分被解开并穿过环30滑动直到结K2接触到环30。
【0036】如图5、6以及7中所示,形成框架顶部R且用标记14c、14d、14e、14f以及14g标示的框架部件12的刚性管状构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与形成侧壁SW的刚性管状构件14具有相同的长度。刚性管状构件14c、14d、14e、14f以及14g的每一个对应端E1都不是斜面的,并被系到一起以形成顶点A。具有大致环状结构的连接器构件31以及柔性线材32被用于将这些端E1连接到一起。正如可能的情况,线材32穿过一对开口16a与16b以及形成框架顶部R的框架部件12的每一个管状构件14c至14g的每一个开口端E1,从而在顶点A处提供柔性连接部或铰链。当框架部件12的可折叠管状构件18沿接合件24被折叠时,这使得框架顶部R向内折叠(图10)而不解开柔性线材32。线材32顺序穿过管状构件14c至14g的端E1并缠绕连接器构件31。
【0037】例如如图6中所示,线材32的一端E7穿过在刚性构件14e内的一对开口16a与16b中的一个开口16b延伸,然后穿过该刚性管状构件14e的开口E1并绕连接器构件31,并且然后向回穿过开口E1并且最后从另一个开口16a延伸出来。如图7中所示,这样的过程被重复直到线材32的端E7与E8分别穿过刚性构件14f的开口16b与16a并从它的开口端E1延伸出来。端E7在连接器构件31下方通过并从顶点A的顶部出来并系到结K4内(图1与5A)。端E8在连接器构件31上方并绕连接器构件31穿过、在垂直方向内松弛地悬挂于顶点A的底部外。
【0038】如图1A所示,可折叠管状构件18’提供了通过一对结K5和K6防止可折叠管状构件18’从张力构件26滑脱的沿接合件24的末端构件。正如可能的情况,张力构件26的P2部分穿过管状构件18’且每一个结K5和K6与该管状构件18’的一个外末端X或Y邻接。结K5和K6足够大以防止穿过管状构件18’的张力构件26的P2部分而横向移动。因此,通过跨骑在末端构件18’的这些结K5和K6且每一个结与末端构件的一个外末端X和Y邻接,则当套筒18c横向移动时,当折叠末端构件18’折叠时,一对轴向对齐的刚性化管状构件18a与18b不会沿张力构件26横向移动一实质距离。因此,所有的刚性化构件18a与18b沿张力构件26或多或少保持在相同的相对位置,但在横向移动套筒构件18c时,相对彼此是可折叠的。
这些优点包括,但不限于,一个可折叠支承结构,其利用(a)具有柔性张力构件的管状构件,该柔性张力构件沿管状构件的空心内部或管状构件的端穿过从而提供简化与低成本的方法以便将这些管状构件连接成多个基本三角框架,所述基本三角框架在由张力构件形成的角落处用柔性铰链连接部互连,(b)通过用柔性线材来连接管状构件的端以便在框架顶部提供柔性顶点从而形成框架顶部。
本发明范围
【0039】以上以这样完全、清楚、简明以及确切的方式公开了我所思考的实现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以及制作与使用它的方式和过程的最好模式的说明,以使所涉及的本技术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都能制作和使用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然而,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易受改型与替换结构的影响,该改型与替换结构来自完全等同的以上讨论的示意性实施例,因此,本发明并不将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我的发明将涵盖落入我的可折叠支承结构的精神与范围内的所有改型与替换结构,正如通过所附权利要求所一般表达的,该权利要求具体说明与确切要求我的发明的主题。

可折叠支承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可折叠支承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可折叠支承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折叠支承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折叠支承结构.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可折叠支承结构包括多个互连的基本上三角形的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在其角落处通过柔性连接部连接。互连框架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作为互连三角形框架部件的一条边并且互连框架部件的刚性管状构件中至少一些端设置在相邻的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细长柔性张力构件穿过共用的可折叠管状构件并在设置在相邻共用可折叠管状构件之间的刚性管状构件的端之间延伸。一些互连框架部件的刚性管状构件形成带有端的框架顶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