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210908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5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17120.1

申请日:

2009.07.06

公开号:

CN101606499A

公开日:

2009.12.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K 61/00公开日:20091223|||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谭福祎; 唐聚德; 张术森; 孙永军

地址:

264305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好当家工业园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采集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蜇作父本亲蛰、山东靖海湾野生作母本亲蛰,经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控制水温3-10℃进行螅状幼体的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短时升温并维持最终水温18℃进行螅状幼体横裂生殖、控温,投喂,换水,进行蝶状幼体培育至商品苗规格。本发明使海蜇杂交育苗技术得到突破,解决了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用该方法培育的海蜇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生长试验,该种海蜇长成后,体色红色,海蜇的伞径、体重、胶质层、口腕等生理数据具有明显提高,平均增产20%以上。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其步骤分为海蜇亲蛰的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1、
  海蜇亲蛰的蓄养
在海蜇初次性成熟的8月底及9月初,采集个体重量在5kg以上的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按雌雄比例2-3∶1入池,控制水温为20-26℃进行蓄养,蓄养期内,每天换水2次,早上100%,傍晚5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次,投饵量以投喂1.5-2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为准;

2、
  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

2.
  1蓄水和水处理
育苗前将获卵池刷净,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水深1米,每立方水体加入4-6g/m3的EDTA,并充气待用;

2.
  2产卵
选择时间为凌晨2:00-3:00,停止充气,将培育的亲蜇按雌雄比3∶1移入获卵池内,密度控制在1-2个/m3;亲蜇产卵、排精后3h,将其从获卵池中移出;待池水静置0.5h,将上层65cm水虹吸排出,排水时不搅动池水,以免受精卵大量流失,且排水要在1h内完成;之后,再添加等温过滤海水至原位,并补充EDTA,微充气孵化;

2.
  3孵化
在水温20-24℃条件下,受精卵经0.5h开始卵裂,发育至囊胚腔时,便自池底逐渐上浮,受精卵经6-8h发育成为浮浪幼虫;

3、
  浮浪幼虫的采集
将浮浪幼虫培育20-24h,投放附着基,该附着基悬挂在池中,其下层距池底30cm,上层以刚淹没在水面下为宜,投放量为3组/m2,浮浪幼虫附着期间停止充气,每隔2-3天添加海水至水面高出附着基25cm;在附着基附苗密度达到1-1.5个/cm2时,开始换水和微量充气;

4、
  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

4.
  1螅状幼体的培育
附着在附着基上的浮浪幼虫发育成4触手螅状幼体后,投喂本种海蜇浮浪幼虫或贝类担轮幼虫,投喂时间为投放附着基3-4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附苗量的5-6倍;5-6天后发育至具8触手中期螅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投饵量以投喂后1-2h内无残饵为准,并在投喂和充气2h后换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3-1/2;经8-10天的培育,发育为具16触手的后期螅状幼体;

4.
  2螅状幼体的越冬培育与低温保存
在螅状幼体发育成16触手后,随着外海水逐步降温的趋势将螅状幼体的培育水温控制在3-10℃,对螅状幼体进行越冬培育及低温保存;在此期间,用黑塑料薄膜遮挡光线,控制光照强度不超过500lux;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进行投喂,并控制投饵量及投喂次数,在3-5℃时1周投喂1次,6-10℃时每周投喂2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8-10倍;5-7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2,换水前先吸出池底污物,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5、
  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

5.
  1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
翌年3月中下旬水温回升至10℃以上时,去除黑塑料薄膜,提高室内光照强度,将螅状幼体的生殖机能逐渐恢复,并加大投饵量及投喂次数,每天投喂4次,投饵量以投喂1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螅状幼体呈橘黄色为准;待水温升到13℃左右,螅状幼体横裂开始时进行倒池,并在倒池后每天升温2℃,最终水温维持在18℃,横裂生殖期间同一螅状幼体多次进行横裂生殖,相继脱离亲体,产生自由游泳的碟状幼体;

5.
  2碟状幼体的培育
在18-22℃条件下进行碟状幼体的培育,控制培育密度,微量充气,经7-10d培育成为伞径达10mm左右稚蜇,在培育期间,随着碟状幼体的生长逐渐加大投喂次数、投饵量及换水量,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3次,每个个体日投饵量20-300个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换水2-3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2-3/4;再经7-10d培育成为伞径达20mm左右的幼蜇,达到商品苗规格,稚蜇培育到幼蜇,其摄食量大增,耗氧和代谢物逐渐增多,在此培育期间每天换水3-4次,换水量为全池的3/4;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4次,每个个体日投饵量1000-1500个卤虫无节幼体;并保持水体溶解氧下限为4mg/L,氨态氮上限为0.15mg/L,pH范围为7.5-8.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集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其父本亲蛰为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蜇,母本亲蛰为山东靖海湾野生海蜇。

说明书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蜇的养殖,尤其是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海蜇(Rhopilema esculetum Kishinouye)是生长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大型暖水性水母类,为双胚层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e),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dae),海蜇属(Rhopilema)。海蛰的幼体,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的海区。在各海区较大江河的河口处,均为稚蛰的繁殖和生长的场所。各繁殖场所,因地理位置不同,春季海水水温回升的时间和速度差别较大,因此,各海区海蜇集中繁殖、生长期和浮游的洄游路线也不相同。在我国从南到北沿海,形成了多种地方种群,如粤东、闽南、闽东、浙南、杭州湾、海州湾、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等群体。
为了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目前海蜇养殖在全国已经形成热潮,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中的一项新兴产业。但随着海蜇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的问题日渐突出,如海蜇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逐年下降,海蜇的舒展程度也不如以前,收获的海蜇出皮率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海蜇的种质退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海蜇杂交培育新的品种是解决海蜇种质退化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关于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技术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其步骤分为海蜇亲蛰的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1、海蜇亲蛰的蓄养
在海蜇初次性成熟的8月底及9月初,采集个体重量在5kg以上的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按雌雄比例2-3∶1入池,控制水温为20-26℃进行蓄养,蓄养期内,每天换水2次,早上100%,傍晚5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1次,投饵量以投喂1.5-2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为准;
2、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
2.1蓄水和水处理
育苗前将获卵池刷净,注入新鲜过滤海水,水深1米,每立方水体加入4-6g/m3的EDTA,并充气待用;
2.2产卵
选择时间为凌晨2:00-3:00,停止充气,将培育的亲蜇按雌雄比3∶1移入获卵池内,密度控制在1-2个/m3;亲蜇产卵、排精后3h,将其从获卵池中移出;待池水静置0.5h,将上层65cm水虹吸排出,排水时不搅动池水,以免受精卵大量流失,且排水要在1h内完成;之后,再添加等温过滤海水至原位,并补充EDTA,微充气孵化;
2.3孵化
在水温20-24℃条件下,受精卵经0.5h开始卵裂,发育至囊胚腔时,便自池底逐渐上浮,受精卵经6-8h发育成为浮浪幼虫;
3、浮浪幼虫的采集
将浮浪幼虫培育20-24h,投放附着基,该附着基悬挂在池中,其下层距池底30cm,上层以刚淹没在水面下为宜,投放量为3组/m2,浮浪幼虫附着期间停止充气,每隔2-3天添加海水至水面高出附着基25cm;在附着基附苗密度达到1-1.5个/cm2时,开始换水和微量充气;
4、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
4.1螅状幼体的培育
附着在附着基上的浮浪幼虫发育成4触手螅状幼体后,投喂本种海蜇浮浪幼虫或贝类担轮幼虫,投喂时间为投放附着基3-4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附苗量的5-6倍;5-6天后发育至具8触手中期螅状幼体,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投饵量以投喂后1-2h内无残饵为准,并在投喂和充气2h后换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3-1/2;经8-10天的培育,发育为具16触手的后期螅状幼体;
4.2螅状幼体的越冬培育与低温保存
在螅状幼体发育成16触手后,随着外海水逐步降温的趋势将螅状幼体的培育水温控制在3-10℃,对螅状幼体进行越冬培育及低温保存;在此期间,用黑塑料薄膜遮挡光线,控制光照强度不超过500lux;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进行投喂,并控制投饵量及投喂次数,在3-5℃时1周投喂1次,6-10℃时每周投喂2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8-10倍;5-7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2,换水前先吸出池底污物,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5、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
5.1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
翌年3月中下旬水温回升至10℃以上时,去除黑塑料薄膜,提高室内光照强度,将螅状幼体的生殖机能逐渐恢复,并加大投饵量及投喂次数,每天投喂4次,投饵量以投喂1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螅状幼体呈橘黄色为准;待水温升到13℃左右,螅状幼体横裂开始时进行倒池,并在倒池后每天升温2℃,最终水温维持在18℃,横裂生殖期间同一螅状幼体多次进行横裂生殖,相继脱离亲体,产生自由游泳的碟状幼体;
5.2碟状幼体的培育
在18-22℃条件下进行碟状幼体的培育,控制培育密度,微量充气,经7-10d培育成为伞径达10mm左右稚蜇,在培育期间,随着碟状幼体的生长逐渐加大投喂次数、投饵量及换水量,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2-3次,每个个体日投饵量20-300个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换水2-3次,换水量为全池的1/2-3/4;再经7-10d培育成为伞径达20mm左右的幼蜇,达到商品苗规格,稚蜇培育到幼蜇,其摄食量大增,耗氧和代谢物逐渐增多,在此培育期间每天换水3-4次,换水量为全池的3/4;每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4次,每个个体日投饵量1000-1500个卤虫无节幼体;并保持水体溶解氧下限为4mg/L,氨态氮上限为0.15mg/L,pH范围为7.5-8.5。
所述的采集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其父本亲蛰为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蜇,母本亲蛰为山东靖海湾野生海蜇。
本发明的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经过了海蜇亲蛰的培育、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步骤,通过采集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使海蜇杂交育苗技术得到突破,尤其是解决了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使用该方法培育的海蜇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过对比,培育的海蜇苗长成后,体色红色,海蜇的伞径、体重、胶质层、口腕等生理数据具有明显提高,平均增产2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按其步骤分为海蜇亲蛰的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螅状幼体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五个阶段:
1、海蜇亲蛰的培育
海蜇的初次性成熟时间在8月底及9月初,采集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蜇作为父本,山东靖海湾野生海蜇作为母本,选作亲蛰的体重在5kg以上,以保证亲蜇怀卵量大,繁殖率高,产卵早,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高等。按雌雄比例3∶1入池,控制水温20-26℃进行蓄养,蓄养期间,一般每天换水2次,早上100%,傍晚5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饵1次卤虫无节幼体,投饵量以投喂1.5-2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为准。
2、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
2.1蓄水和水处理
育苗前一天下午将获卵池刷净,注入新鲜过滤海水1米。每立方水体加入5g/m3的EDTA,并充气待用;
2.2产卵
选择时间为凌晨2:00-3:00停止充气,将亲蜇按雌雄比3∶1移入获卵池内,产卵亲蜇密度控制在1-2个/m3,亲蜇移入获卵池约1h后产卵、排精,产卵后3h,将亲蜇从产卵池中移出,待池水静置0.5h,用虹吸法将上层65cm水排出,排水时尽量不搅动池水,以免受精卵大量流失,且在1h内完成。之后,再添加等温过滤海水至原位,并补充EDTA,微充气孵化,
2.3孵化
在水温20~24℃下,受精卵经0.5h开始卵裂,发育至囊胚腔时,便自池底逐渐上浮,受精卵经6~8h发育为浮浪幼虫,此时使用体积法进行定量,孵化过程每隔30min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情况。
3、浮浪幼虫的采集
浮浪幼虫在自然水温下培育,游泳能力差,左旋自转,多在池底活动,几小时后游泳能力增强,为有利于幼虫分布,可微量充气培养,当浮浪幼虫培育到20-24h时,应及时投放附着基,该附着基悬挂在池中,其下层距池底30cm,上层以刚刚淹没在水面下为宜,投放量为3组/m2,此时停止充气,以后每隔2天添加适量海水,加至水面高出附着基25cm。附着变态时,浮浪幼虫前端附着形成足盘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游状态下变态,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若第一次获取的浮浪幼虫数量不足,可连续数次将新孵出的浮浪幼虫用400目的网箱集入池内,这样既增加附苗数量,又可作为已附着4触手螅状幼体的饵料。当平均附苗密度达到1~1.5个/cm2时,不再集入浮浪幼虫,可开始换水和微量充气。
4、螅状幼体的培育与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
4.1螅状幼体的培育
浮浪幼虫附着1天后发育为4触手螅状幼体,开始摄食。此时个体很小,若投饵不及时或开口饵料不适均可引起大量死亡。本实施例主要投放本种海蜇浮浪幼虫或者是贝类担轮幼虫作为开口饵料。投喂时间应在投放附着基3天后开始,每日投喂1次,投饵量为附苗量的5-6倍。5-6天后可发育至具8触手中期螅状幼体,体长0.5-0.8mm,此时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每2天投饵一次,投饵量以投喂1-2h内无残饵为准,并在投喂和充气2小时后换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3-1/2;再经过8-10天的培育,发育为具16触手的后期螅状幼体,体长1-3mm,此时螅状幼体发育正常。
4.2螅状幼体的低温保存与越冬培育
由于人工培育螅状幼体的时间为9-10月,翌年培育幼体的时间是3-6月,期间间隔6个月左右,并有一个越冬阶段。在此期间,要对螅状幼体进行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本实施例中具体做法是:在螅状幼体发育成16触手后,随着外海水逐步降温的趋势采用逐步降温的方法,使其适应低温,并将水温控制在3-10℃,降低其生理代谢水平,进入滞育状态,对螅状幼体进行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在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期间,采用黑塑料薄膜遮挡车间门窗,使车间光照强度不超过500lux,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大量孳生,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也有利于足囊生殖。在冬季,室内设有暖气保温设施,以维持水池不结冰;当春季室内水温达10℃以上时,采用增加换水次数,使室内水温逐渐达到自然海区水温;在夏季螅状幼体保苗,室内采用放置冰块进行降温,使螅状幼体保持10℃以内,以能保证7-8月份幼蜇苗生产需求。
在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期间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投饵量及次数适时控制,一般在3-5℃时1周投喂1次,6-10℃时每周投喂2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数量的8-10倍。在螅状幼体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过程中还要注意换水量的多少及周期,本实施例中采取5-7天换水一次,一般每次投喂后换水1/3-1/2。换水前先吸出池底污物,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5、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及蝶状幼体的培育
5.1螅状幼体的横裂生殖
翌年3月中下旬水温回升至10℃以上时,螅状幼体的生殖机能逐渐恢复,进入新的发育阶段。此时撤掉窗上黑塑料薄膜,提高室内光照强度,以提高横裂生殖发生率。
水温升到13℃左右螅状幼体开始横裂,即在螅状幼体触手下方托上出现自上而下横缢而形成横裂体。裂节较深时,其状似一叠碟子,此时要进行倒池。为在短时间(一般两周左右)内培养出幼水母,可于倒池后每天升温2℃左右,最终水温维持在18℃,横裂生殖期间螅状幼体自上而下相继脱离亲体,产生自由游泳的碟状幼体。释放碟状幼体的数量与螅状幼体的大小成正比,而营养又是影响螅状幼体生长的主要因素,故螅状幼体越冬后,应特别重视饵料的充分供给,加大其投饵量及投喂次数,每天投喂4次,因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橘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饵量以投喂1h后水体中无明显卤虫无节幼体分布、螅状幼体呈橘黄色为准。每个螅状幼体的首次横裂生殖产生的碟状幼体,最多可达20余个,最少4个,一般5-10个。最后一个碟状幼体脱离后,又恢复为螅状幼体状态,经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可再次横裂生殖,并且同一螅状幼体可多次进行横裂生殖,但形成碟状幼体的数量逐渐减少,最终一次只释放1-2个。
5.2碟状幼体的培育
初生的碟状幼体无色透明,直径2-4mm。碟状幼体的培育要在18-22℃的条件下进行,控制其培育密度以10000个/m3为宜,并微量充气;经7-10d可生长为伞径达10mm左右稚蜇;再经7-10d生长为伞径达20mm左右的幼蜇,达到商品苗规格。随着稚蜇到幼蜇的生长发育,其耗氧量和排氨量急剧上升。因此,在培育过程中,保持水质新鲜至关重要,水体溶解氧下限为4mg/L,氨态氮上限为0.15mg/L,pH范围为7.5~8.5。
蝶状幼体到幼蜇的阶段培育管理见下表。

  阶段  次/d  饵料  种类  个体  日投喂量  换水  次数  换水量  蝶状幼体至稚蜇初期  2  卤虫无节幼体  20-40  2  1/2V  至10mm稚蜇  2-3  卤虫无节幼体  200-300  2-3  3/4V  至20mm幼蜇  3-4  卤虫无节幼体  1000-1500  3-4  3/4V

按上述步聚,蝶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80%以上,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60%以上。
本发明的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方法,通过采集不同海区的海蜇作为父本、母本亲蛰,使海蜇杂交育苗技术得到突破,解决了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培育出的海蜇苗种具有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生长试验,该种海蜇长成后,体色红色,海蜇的伞径、体重、胶质层、口腕等生理数据具有明显提高,平均增产20%以上。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蜇杂交育苗越冬及中间育成的方法。其采集江苏盐城海州湾野生海蜇作父本亲蛰、山东靖海湾野生作母本亲蛰,经蓄养、海蜇种蛰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采集、螅状幼体的培育、控制水温3-10进行螅状幼体的低温保存及越冬培育、短时升温并维持最终水温18进行螅状幼体横裂生殖、控温,投喂,换水,进行蝶状幼体培育至商品苗规格。本发明使海蜇杂交育苗技术得到突破,解决了海蜇种质退化的技术问题,用该方法培育的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