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落石、 土砂等下落物体的冲击吸收栅, 特别是改善捕获落石的性能的 冲击吸收栅。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 1 中公开有下述的冲击吸收栅, 其中, 在山坡的斜面部, 间隔开地开设 纵孔, 立设植入该纵孔中的管支柱, 并且在各管支柱上设置多节的缆线的同时张设金属网 制的网。
另外, 也提出有下述的冲击吸收栅 ( 比如, 专利文献 2、 专利文献 3), 在其基本结构 中, 作为将落石等冲击转换为摩擦能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栅, 在按照规定间隔设置的各支 柱之间, 在允许水平方向滑动的状态下, 系结水平绳件, 水平绳件的两端固定, 通过搭扣于 水平绳件上的绳制的网, 将各支柱之间遮挡, 通过多余长度部和夹持具, 在水平绳件上作用 大于设定张力的张力时, 在水平绳件保持一定摩擦力的状态, 形成多余长度部伸长吸收张 力的缓冲部, 上述多余长度部使绳件在水平绳件中途上重合形成, 上述夹持具以一定的力 夹持多余长度部。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7-197423 号文献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平 6-173221 号文献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平 6-336709 号文献
发明内容 (1) 这种冲击吸收栅, 通过张设于支柱之间带状的网接住落石等, 但是在捕获落石 时, 网的中间部在斜面底侧发生较大挠曲变形, 并且网的栅高 ( 有效高度 ) 发生较大变化。
即, 以受到落石冲击的部位为中心, 网发生较大挠曲变形, 由此网的顶边到底边的 长度 ( 高度方向的网宽度 ) 变小。
由此, 如果反复发生落石会存在落石的捕获性的问题, 后续的落石从网的底端和 地面之间较大的间隙钻过去, 或者落石飞过网。
(2) 如果不考虑成本, 通过多使用缓冲具或者增加绳的使用数量, 抑制网的变形量 或多重设置冲击吸收栅, 由此可增加捕获落石的性能。
但是, 在最近严酷的经济环境下, 难以实施花费上述高成本的对策工作, 由此人们 特别希望提出可在不降低防护性能的情况下, 减少设置成本的冲击吸收栅。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而提出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提供下述的一个冲 击吸收栅。
(1) 抑制发生落石时的防护网的有效高度的变化。
(2) 改善捕获落石的性能, 提高安全性。
(3) 可在形成低成本的同时, 提高缓冲性能。
(4) 可简单地进行施工。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栅, 其为在间隔规定间距而立设的支柱之间张设防护网 的冲击吸收栅, 其特征在于在防护网的底部和地面之间安装安全网, 按照在发生落石时, 在 上述安全网维持将防护网的底部的间隙锁闭的状态下, 允许伴随防护网的挠曲变形的延伸 变形的方式构成。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栅, 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安全网的顶边部与防护网的底部 连接, 并且安全网的底边部固定于地面的机构, 由沿安全网的底边部设置的水平拉紧绳件 与多个山侧拉紧绳件构成, 该山侧拉紧绳件将上述水平拉紧绳件的多个部位和山侧锚固件 之间连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栅, 其特征在于, 上述防护网由上下的水平绳件、 斜绳 件和带状的网件构成, 上述上下的水平绳件具有水平地跨接于各支柱之间的缓冲性能, 上 述斜绳件具有倾斜地跨接于各支柱之间的缓冲性能, 上述带状的网件安装于上述多个绳件 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栅, 其特征在于上述网件和安全网由金属网构成。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吸收栅, 其特征在于上述安全网为斜面的纵向截面方向的延 伸量显著超过斜面的横向截面方向的延伸量的菱形金属网。 本发明可获得至少下述的一个效果。
(1) 在接住落石时, 安全网与支柱之间的防护网一起动作, 可确实地捕获落石。
(2) 在发生落石时, 安全网在将防护网的底部的间隙锁闭的状态, 伴随防护网的挠 曲变形而延伸, 由此可抑制防护网的有效高度的变化。
于是, 可防止落石钻过去或越过去, 捕获落石的性能进一步提高。
(3) 安全网安装于防护网上的部位为二重网结构, 得到增强, 因此对冲击吸收栅的 安全性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4) 如果在接住落石时, 伴随防护网的重量移动的冲击能的吸收量, 按照安全网的 重量值而增加, 则即使通过山侧斜面和安全网之间的摩擦阻力, 冲击能吸收量增加。
由此, 与过去相比较, 防护网的挠曲变形量变小。
特别是适合于设置在防护网的挠曲变形量严格受到限制这样的场所, 比如接近道 路设施或铁道设施、 住宅等场合。
(5) 由于可进行追加操作而设置在冲击吸收栅上安装发挥冲击力的吸收作用的安 全网, 故可在低成本的同时, 提供冲击吸收性能高的冲击吸收栅。
(6) 可适用于具有支柱和防护网的公知的各种冲击吸收栅, 富于通用性。
(7) 由于仅仅将冲击吸收栅的结构部件运入到现场, 也不用浇注基础混凝土, 立设 倾倒式的支柱, 在支柱之间张设多个绳件和网件, 在网件的底部安装安全网, 故适合于在大 型汽车通行困难的山间部和陡峭地带进行设置。
附图说明
图 1 为省略本发明的冲击吸收栅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
图 2 为冲击吸收栅的俯视图 ;
图 3 为沿图 1 中的 III-III 线的剖视图 ;
图 4 为表示水平绳件的连接形式的支柱头部的放大图 ;图 5 为表示水平绳件的另一连接形式的冲击吸收栅的上半图 ; 图 6 为用于说明捕获落石的作用的冲击吸收栅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 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1) 冲击吸收栅的概要
图 1、 图 2 表示本发明的冲击吸收栅的一个例子。
本发明以下述的冲击吸收栅为前提, 该冲击吸收栅包括间隔规定间距而立设的支 柱 10 与张设于支柱 10 之间的防护网 20, 作为抑制防护网 20 的有效高度变化的机构, 在防 护网 20 的底部和斜面 40 之间设置安全网 30。
本例所表示出的冲击吸收栅为一个例子, 如果具有防护用的网, 则可用于公知的 各种冲击吸收栅。
下面对本发明的冲击吸收栅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2) 支柱
以规定间距而立设于斜面 40 上的支柱 10 由中空的管件构成。
对于过去的普通的支柱, 在设置位置浇注基础混凝土, 立设于其上, 但是在本例中 省略基础混凝土的设置, 相对斜面 40, 对以可倾倒的方式立设支柱 10 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各支柱 10 的设置位置, 预先在地中固定锚固件或锁定螺栓, 成一体连接于它们 上的支柱绳件 11 在地表露出备用。
接着, 如图 3、 图 4 所示的那样, 从支柱 10 的下口, 内插支柱绳件 11, 在从支柱 10 的上口突出的支柱绳件 11 的根部固定缓冲件 12, 由此, 按照保持支柱 10 的立起姿势的方式 立设。
在本例中, 表示出下述情况, 其中, 从覆盖于支柱 10 的上部的支柱间距 15 拉出支 柱绳件 11, 通过不能够通过支柱间距 15 的开口的尺寸的缓冲件 12, 固定支柱绳件 11 的根 部。
在缓冲件 12 中, 在于支柱绳件 11 和缓冲件 12 的持握部中, 作用大于摩擦阻力的 拉力时, 允许支柱绳件 11 的滑动, 在支柱 10 倾倒时, 使冲击能衰减。
作为缓冲件 12, 比如可采用通过螺栓、 螺母夹持 2 个板体的类型等的公知的摩擦 阻力式的缓冲件。
另外, 也可根据需要, 在支柱 10 的各上下部和斜面 40 的锚固件 41 之间, 连接拉紧 绳 13, 或在该拉紧绳 13 的端部或中间设置缓冲件 17。
此外, 在本例中表示出下述的情况, 在与各支柱 10 的顶部连接的拉紧绳 13 上安装 管状的支承体 14, 防止在发生落石时栅在山侧滚落。
(3) 防护网
防护网 20 为用于接住落石等的部件, 在本例中, 如图 1 所示的那样, 由跨接于各支 柱 10 之间的上下的水平绳件 21、 21、 斜绳件 22、 22 以及经由螺旋状的簧圈等安装于该绳件 21、 22 上的带状的网件 23 构成。
将绳件 21、 22 和网件 23 组合使通过网件 23 传递的落石的冲击力, 或者直接作用 于这些绳件 21、 22 上的冲击力或荷载最终传递给支柱 10, 则与网件 23 配合更有效地吸收冲击能。 另外, 由于可传递绳件 21、 22 和网件 23 之间的较大的力, 故各绳件 21、 22 通过网 件 23 的各编织网眼或夹持设置于网件 23 的一个面上的各绳件 21、 22, 通过螺旋状的簧圈而 缝合。
对防护网 20 的各组成部件进行具体描述。
(3-1) 绳件
在横架于支柱 10 之间的上下的各水平绳件 21 的端部附近设置缓冲件 13, 提供缓 冲性能。
上下的各水平绳件 21 分别具有连续性, 横架于支柱 10 之间。
在本例中, 虽然表示出在相邻的支柱 10 之间, 张设有上下的各水平绳件 21 的情 况, 但是显然也可以超过支柱 10 的设置跨度, 而张设上下的各水平绳件 21。
图 4 为将图 1、 图 2 所示的水平绳件 21 的连接形式放大的图, 其表示出下述情况, 在分别贯穿于支柱 10 的上下部的 2 个水平绳件 21 的贯通端部, 分别持握而设置缓冲件 13, 左右的一对缓冲件 13、 13 与支柱 10 的相应一侧接触, 由此在相邻的 2 个水平绳件 21、 21 之 间经由支柱 10 而连接。
图 5 表示缓冲件 13 不与支柱 10 接触, 而将 2 个水平绳件 21 连接的形式, 其表示 下述的情况, 在支柱 10 之间将贯穿于各支柱 10 之间的 2 个水平绳件 21 重合, 通过缓冲件 16 持握 2 个水平绳件 21、 21 的重合部, 由此将相邻的 2 个水平绳件 21、 21 之间连接。
底部的水平绳件 21 的横架形式与图 4、 图 5 所示的顶部的水平绳件 21 的横架形式 相同, 省略其图示。
缓冲件 16 持握 1 个或 2 个绳件 21, 在作用有大于持握部的摩擦阻力的张力时, 可 允许绳件 21 的滑动, 具有使能量衰减的性能, 比如, 可采用通过螺栓、 螺母夹持 2 个板体的 类型等的、 公知的摩擦阻力式的缓冲件。
在相邻的支柱 10 的上下部之间, 交叉而跨接有斜绳件 22。
对于斜绳件 22, 也可如图 4 所示的那样, 在分别突设于支柱 10 侧部的上下的挂钩 14 之间跨接斜绳件 22, 在斜绳件 22 的端部附近或中间部, 设置线夹等的缓冲件 ( 省略图 示 )。
(3-2) 网件
网件 23 由比如金属网或酰胺纤维等高强度纤维呈网状形成的网体或者合成树脂 制的网体构成, 如果考虑施工性和成本, 则最好采用菱形金属网。
如图 1 所示的那样, 通过在绳件 21、 22 的全长的范围内, 或在其一部分上卷绕螺旋 状的簧圈等操作, 网件 23 以可移动的状态被连接。
在网件 23 采用菱形金属网的场合, 由于制造方法的关系, 菱形金属网在纵横方向 的延伸量具有差别。由此, 在将网件 23 设置于支柱 10 之间时, 为了提高网件 23 捕获落石 的性能, 按照在图 1 中, 横向的延伸量显著超过纵向的延伸量的方式设置菱形金属网。
(4) 安全网
安全网 30 具有大于防护网 20 和斜面 40 之间的间隙的长度, 通过比如金属网或酰 胺纤维等高强度纤维呈网状形成的网体构成。如果考虑施工性和成本, 最好采用菱形金属 网。
安全网 30 的一端 ( 顶端 ) 通过将螺旋状的簧圈等卷绕在网件 22 的底部的方式成 一体连接, 并且安全网 30 的另一端 ( 底端 ) 固定于斜面 40 上, 由此, 通过安全网 30 遮挡形 成于网件 22 的底部和斜面 40 之间的间隙。
如图 2 所示的那样, 在本例中表示出下述的情况, 在多个安全网 30 的另一端 ( 底 端 ) 的范围内成一体安装的水平拉紧绳件 31 的多个部位, 分别连接从设置于斜面 40 的山 侧的锚固件 41 延伸的多个山侧拉紧绳件 32, 作用于安全网 30 上的外力由锚固件 41 支撑。
另外, 也可采用锚固件等, 将安全网 30 的另一端 ( 底端 ) 直接固定于斜面 40 上。
安全网 30 同时具有下述性能, 即封闭网件 23 的底部的间隙, 防止落石以物理的状 态钻过去的性能 ; 在发生落石时抑制防护网 20 的有效高度的变化的性能。
为此, 重要的是如图 3 所示的那样, 按照下述方式设定变形量, 该方式为 : 通过呈 蛇腹状将安全网 30 的中间部或底部侧松弛或将其折返等的操作, 使长度有富裕, 在发生落 石时, 在山脚侧安全网 30 展开, 可伴随防护网 20 挠曲变形。
于是, 由于发生落石时的防护网 20 的斜面底侧的挠曲变形量和防护网 20 的有效 高度在安全网 30 的全长的范围内受到影响, 由此, 对应于现场的各种条件, 按照适合的长 度选择安全网 30 的全长。 由于在防护网 20 上安装安全网 30 的范围形成二重结构, 实现增强, 故安全网 30 的一端 ( 顶端 ) 相对防护网 20 的连接位置越高, 防护网 20 的增强范围越广。
对于安全网 30 的一端 ( 顶端 ) 相对防护网 20 的连接位置, 可对应于设置冲击吸 收栅的现场, 选择适合的高度。
在安全网 30 采用菱形金属网的场合, 按照在图 1 中纵向 ( 斜面 40 的纵向截面方 向 ) 的延伸量显著超过横向 ( 斜面 40 的横向截面方向 ) 的延伸量的方式设置菱形金属网。
另外, 在如图 2 所示的那样, 沿网件 23 设置安全网 30 的场合, 最好将多个菱形金 属网重合。
( 冲击吸收栅的作用 )
接着, 根据图 6 对冲击吸收栅的作用进行说明。
(1) 防护网和支柱的冲击吸收
如果落石等碰撞于由上述支柱 10 和防护网 20 构成的冲击吸收栅上, 则通过构成 防护网 20 的网件 23 的线材的滑动和朝向斜面底侧的挠曲变形, 使冲击能量衰减。
此外, 作用于防护网 20 上的冲击能量也作用于各绳件 21、 23 上。
如果在各绳件 21、 23 上作用大于缓冲件的持握部的摩擦阻力的张力, 则各绳件 21、 23 抵抗持握力, 在缓冲件中滑动。通过此时的摩擦力, 使冲击能量衰减。
经过网件 23、 绳件 21、 23 的冲击能量最终传递给支柱 10。
如果冲击能量作用于支柱 10 上, 超过设置于支柱 10 的顶端的缓冲件 12 的持握 力, 则支柱绳件 11 在缓冲件 12 的内侧滑动, 其摩擦力为抵抗载荷的制动力, 在吸收的同时 支柱 10 倾斜。
另外, 在拉紧绳 13 连接于支柱 10 上, 或缓冲件 17 设置于拉紧绳 13 上的场合, 通 过拉紧绳 13 或缓冲件 17 的滑动阻力, 使冲击能衰减。
(2) 安全网的冲击吸收
如果如已描述的那样, 落石与冲击吸收栅的防护网 20 碰撞, 则一边支柱 10 倾倒,
一边防护网 20 向斜面底侧发生挠曲变形。
伴随防护网 20 朝向斜面底侧的挠曲变形, 与网件 23 的底部连接的安全网 30 伴随 防护网 20 的挠曲变形向山脚侧展开。
通过此时的安全网 30 的拉动滑动阻力、 安全网 30 的重量移动阻力和安全网 30 的 变形阻力, 使冲击能衰减。
(3) 抑制有效高度的变形
防护网 20 的底部和斜面 40 的间隙通过安全网 30 封闭。
由此, 可确实防止落石通过防护网 20 的底部的间隙钻过去的情况。
将与防护网 20 的底部和安全网 30 碰撞的落石引导到防护网 20 而被挡住。
设置于防护网 20 和斜面 40 之间的安全网 30 不仅只具有防止落石钻过去的遮挡 部件的性能, 而且如在下面描述的那样, 具有抑制防护网 20 的有效高度的变形的性能。
即, 处于发生落石时的朝向斜面底侧的安全网 30 的延伸量大于防护网 20 的关系。
于是, 如果伴随向防护网 20 的斜面底侧的挠曲变形, 安全网 30 向山脚侧展开而延 伸, 则与不设置安全网 30 的场合相比较, 朝向作用于防护网 20 的顶部的网中心部的拉力大 幅度地减缓。 其结果是, 即使在防护网 20 朝向斜面底侧而大大地挠曲变形的情况下, 防护网 20 的实质上的有效高度 ( 栅高 ) 仍没有大的变化。
通过像这样, 在防护网 20 上附设安全网 30, 由此, 不仅可防止后续的落石从防护 网 20 钻过去, 而且即使越过防护网 20, 该情况仍可抑制, 捕获落石的性能进一步提高。
(4) 抑制防护网的挠曲
在接住落石时, 伴随防护网 20 的重量移动的冲击能的吸收量, 仅按照安全网 30 的 重量值而增加。 另外, 同样通过斜面 40 和安全网 30 之间的摩擦阻力, 冲击能的吸收量增加。
由此, 与过去相比较, 可大大抑制防护网 20 的挠曲变形量。
(5) 其它的实施形式
上述实施例是针对通过单独部件的安全网 30 而封闭防护网 20 的底部的间隙的场 合而进行说明的, 但是, 也可使防护网 20 的底部延长形成, 将防护网 20 的延长部作为安全 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