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开闭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016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85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05924.0

申请日:

2008.11.17

公开号:

CN101795883A

公开日:

2010.08.0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J 5/06公开日:2010080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J 5/06申请日:20081117|||公开

IPC分类号:

B60J5/06; B60J5/04; E05F15/14

主分类号:

B60J5/06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石田俊彦; 竹内务; 奥直也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7.11.22 JP 2007-30336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雒运朴;李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具有:固定于车辆的车室外侧且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门用的滑轨;支承上述滑轨并且沿着上述滑轨移动的支承部件;分别支承于上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绳索,其被上述第一滑轮和上述第二滑轮折返并且卡止于上述支承部件,从而被配置成环状;和驱动单元,其将驱动轮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并被固定于车室内侧,所述驱动轮卷绕有上述绳索并且根据其旋转方向使上述支承部件做往复动作,以上述驱动单元能够在相对上述滑轨的安装向车体的面突出的第一姿势和沿着上述安装面的第二姿势之间摇动的方式,将上述驱动单元支承于上述滑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于车辆的车室外侧且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门用的滑轨; 支承上述滑动门并且沿着上述滑轨移动的支承部件; 分别支承于上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 绳索,其被上述第一滑轮和上述第二滑轮折返并且卡止于上述支承部件而被配置成环状;和 驱动单元,其将驱动轮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并被固定于车室内侧,所述驱动轮卷绕有上述绳索并且根据其旋转方向使上述支承部件做往复动作, 以上述驱动单元能够在相对上述滑轨的安装向车体的面突出的第一姿势和沿着上述安装面的第二姿势之间摇动的方式,将上述驱动单元支承于上述滑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中,在上述滑轨与上述驱动单元之间,设置有将该驱动单元保持在上述第一姿势的保持机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中,使上述绳索的轴心与上述驱动单元的摇动轴心一致。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其中,在上述滑轨的安装向车体的面侧,设置用于安装上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单元安装用支承部件,该驱动单元安装用支承部件将上述驱动单元支承为能够在上述第一姿势和上述第二姿势之间摇动。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上述第二姿势为上述驱动单元向上述滑轨下方突出的姿势。

说明书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闭车辆所具有的滑动门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如下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该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具有:固定于车辆的车室外侧且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门用的滑轨;支承上述滑动门并且沿着上述滑轨移动的支承部件;分别支承于上述滑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绳索,其被上述第一滑轮和上述第二滑轮折返并且卡止于上述支承部件,从而被配置成环状;和驱动单元,其将驱动轮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并被固定于车室内侧,所述驱动轮卷绕有上述绳索并且根据其旋转方向使上述支承部件做往复动作。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车辆用门开闭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有设置于车室外侧的滑轨、支承滑动门且沿着滑轨移动的支承部件、支承于滑轨前端部的前方滑轮、设置于车室内侧的驱动装置、在车室外侧且比滑轨后端部靠后方设置的后方滑轮和设置于车室内侧的驱动装置的车门开闭装置。该门开闭装置具有开门用和闭门用的2根绳索,各个绳索的一端以可卷入送出的方式连结在驱动装置的驱动轮。各个绳索的另一端可从设置于车体的、比滑轨靠后方的部分的孔部被取出到车室外,并且一个被后方滑轮折返而卡止于支承部件,另一个被后方滑轮和前方滑轮折返而与支承部件连接。由此,支承部件根据驱动部件的旋转方向在滑轨上做往复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2536号公报(权利要求1和图6)

    然而,对于上述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存在对车辆组装装置时需要将从车室内侧取出的绳索配设于滑轨内,向车辆组装装置的操作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组装于车辆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构成在于,具有:固定于车辆的车室外侧且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门用的滑轨;支承上述滑轨并且沿着上述滑轨移动的支承部件;分别支承于上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绳索,其被上述第一滑轮和上述第二滑轮折返并且卡止于上述支承部件,从而被配置成环状;和驱动单元,其将驱动轮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并被固定于车室内侧,所述驱动轮卷绕有上述绳索并且根据其旋转方向使上述支承部件做往复动作,以上述驱动单元能够在相对上述滑轨的安装向车体的面突出的第一姿势和沿着上述安装面的第二姿势之间摇动的方式,将上述驱动单元支承于上述滑轨。

    根据本构成,预先将环状的绳索配设于设置于滑轨的两端的滑轮之间,并且驱动单元支承于滑轨,来将装置一体化,因此,对车辆组装装置时不需要进行配设绳索的操作。

    此外,例如在借助设置于车体的孔部将驱动单元配设于车室内侧的情况下,若驱动单元处于相对滑轨的安装面突出的第一姿势,则通过使滑轨的安装面与车体对置,驱动单元会向孔部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驱动单元插入孔部。另一方面,在插入进孔部之后,使驱动单元成为沿着安装面的第二姿势而能够牢固地固定。上述的结果是能够获得组装性优良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构成在于,在上述滑轨与上述驱动单元之间,设置有将该驱动单元保持在第一姿势的保持机构。

    根据本构成,在将上述滑轨和上述驱动单元组装于车辆时,能够稳定地将上述驱动单元保持在第一姿势,因此装置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构成在于,使上述绳索的轴心与上述驱动单元的摇动轴心一致。

    如果上述绳索的轴心与上述驱动单元的摇动轴心不一致,则绳索的路径长度随着驱动单元的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绳索地张力会不同。因此,存在难以在驱动单元的姿势变化前后适宜地确保绳索的张力的情况。因此,通过如本构成这样使上述绳索的轴心与上述驱动单元的摇动轴心一致,能够使绳索的路径长度保持一定,防止绳索的张力随着驱动单元的姿势的变化而变化,提高了装置的性能。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构成在于,在上述滑轨的安装向车体的面,设置用于安装上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单元安装用支承部件,该驱动单元安装用支承部件将上述驱动单元支承为能够在上述第一姿势和上述第二姿势之间摇动。根据本构成,能够获得组装性优良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构成在于,上述第二姿势为上述驱动单元向上述滑轨下方突出的姿势。根据本构成,能够获得组装性优良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2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2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图2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X-X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滑轨单元的后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滑轨单元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驱动单元的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图13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表示驱动单元对滑轨单元的支承的图。

    图18是表示向车辆组装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向车辆组装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向车辆组装车辆用门开闭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保持机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滑动门2的车辆1的侧视图。该车辆1具有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滑动门2能够进行自动开闭动作。

    图2是处于安装于车辆1的状态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的侧视图,图3是其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具有滑轨单元20、支承于滑轨单元20的驱动单元30、付与驱动单元30动力的动力单元60。滑轨单元20固定于在车室外侧的车体10的侧面、例如在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附近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凹部10a的内部。驱动单元30通过形成于凹部10a且与车室内侧连通的孔部10c插入车室内侧,固定于车体10。这样,该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被固定于车辆1。此外,动力单元60也固定于车室内侧。另外,滑轨单元的安装位置不局限于车体10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附近,例如除了上述位置以外也可以是车体10的高度方向下侧等或之外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滑轨单元20支承滑轨24、25和滑动门2,并且具有沿着滑轨移动的支承托架22(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件)、和分别支承于滑轨24、25两端的第一滑轮21及第二滑轮21。如图3所示,该滑轨单元20的车辆1的前侧的规定区域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

    在该滑轨单元20中,如图4所示,绳索23被第一滑轮21及上述第二滑轮21折返,并且两端卡止于支承托架22,在滑轨24、25的周围配置成环状。此外,绳索23的中途部卷绕于驱动单元30的驱动轴33。如图3所示,支承托架22被绳索23牵引,与驱动轮33的旋转方向相应地在滑轨的两端间往复动作。

    在支承托架22中滑轨24、25的外侧部分,滑动门2被铅垂方向的转动轴支承于支承托架22。由此,滑动门2在全开位置(图4(a))和全闭位置(图4(b))之间往复动作,全开时滑动门2转动,从而滑动门2与车辆1的侧面大致成为同一个面。

    如图8所示,滑轨具有引导支承托架22的导向滑轨部件24、和对支承托架22及滑动门2的载重进行支承的负载滑轨部件25。如图8所示,导向滑轨部件具有顶板部24a、背板部24b、底板部24c、以及从顶板部24a向下方延伸的延出部24d,且大致呈C字形。在背板部24b上部与延出部24d之间,保持后述的支承托架22的导向辊22a。此外,负载滑轨部件25具有支承后述的支承托架22的负载辊(load roller)22b的辊子支承部25a、从辊子支承部25a向下方延伸的绳索支承部25b、从辊子支承部25a的与延伸出绳索支承部25b一侧相反的一侧向上方延伸的背板部25c。在使背板部25c及辊子支承部25a位于导向滑轨部件24的内部、使绳索支承部25b向下方延伸的状态下,导向滑轨部件24与负载滑轨部件25被预先一体化。另外,导向滑轨部件24和负载滑轨部件25例如通过螺栓(未图示)将彼此的背板部24b、25c连结起来而一体化。另外,导向滑轨部件24和负载滑轨部件25不局限于通过螺栓连结起来而一体化,除了上述构成以外,例如可以使用一体构成导向滑轨部件24和负载滑轨部件25的部件等。

    如图6和图11所示,第一滑轮2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滑轮壳体21a内,该滑轮壳体21a借助固定于滑轨的后端部的接合部件21b而支承于滑轨的后端部。此外,如图9、图10和图12所示,第二滑轮21也与第一滑轮21同样地支承于滑轮壳体21a内,该滑轮壳体21a借助固定于滑轨的前端部的接合部件21b而支承于滑轨的前端部。

    如上所述,第一滑轮21及第二滑轮21与滑轨一体化。在这里,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滑轮21及第二滑轮21在比辊子支承部25a靠下方的位置以沿着辊子支承部25a的状态配置,并且围绕与辊子支承部25a垂直的转动轴转动。通过这样配置第一滑轮21及第二滑轮21,能够防止它们与支承托架22的干涉。即:能够将辊子支承部25设置到最接近两滑轮21的位置,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滑轨长度。

    如图5所示,在支承托架22的滑轨内侧部分,彼此转动自如地连结有一对具有沿着车辆1的上下方向的转动轴的导向辊22a、和具有沿着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转动轴的负载辊22b。导向辊22a在导向滑轨部件24的内部转动并移动,相对于滑轨来引导支承托架22。另一方面,负载辊22b支承被支承托架22支承的滑动门2的载重,并且在负载滑轨部件25之上移动。另外,导向辊22a保持于导向滑轨部件24,并且负载辊22b与辊子支承部25a抵接,从而预先将支承托架22与滑轨一体设置。

    如图4及图5所示,绳索23被第一滑轮21及第二滑轮21折返,并且两端卡止于支承托架22的卡止部22c,在滑轨的周围配置为环状,并且预先相对于滑轨一体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8、图11及图12所示,环状的绳索23当中卡止于支承托架22的位于车辆外侧方向的部分,被配置成沿着绳索支承部25b延伸,并且位于车辆内侧方向的部分被配置在绳索支承部25b的里面。

    此外,如图5所示,绳索支承部25b形成于支承托架22的滑轨外侧的部分中比辊子支承部25a靠下方的部分,绳索23配置于辊子支承部25a的下方。由此,防止了导向辊22a及负载辊22b与绳索23的干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滑轨24和25、第一滑轮21、第二滑轮21以及支承托架22预先一体化的滑轨单元20。

    如图13和图17所示,驱动单元30具有向驱动单元30的内部引导绳索23的导向滑轮31、付与绳索23张力的张紧机构40以及与旋转方向相应地卷绕绳索23的中途部并且使支承托架22与该旋转方向相应往复动作的驱动轮33。这些部件固定于基板36且被单元壳体覆盖。另外,图13表示绳索配设于驱动单元30的状态。

    如图14所示,驱动轮33形成为圆筒状,筒状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槽34。卡合槽34是用于依次卡合绳索23的槽,绳索23沿着卡合槽34卷绕于驱动轮33。此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驱动轮33的中心部,形成有供作为动力源的驱动单元30的动力轴61插入的孔部33a。另外,在基板36的与驱动轮33的孔部33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插入动力轴61的孔部36a。

    如图13所示,导向滑轮31将从滑轨单元20延伸出的绳索23引导至驱动轮33,并且将通过了驱动轮33的绳索23再次引导至滑轨单元20。如图14和图15所示,导向滑轮31具有用于卡合从滑轨单元20侧被收入向驱动轮33的外周面的绳索23(以下称为收入绳索23)的槽、和用于卡合从驱动轮33的外周面被放出到滑动门2侧的绳索23(以下称为放出绳索23)的槽。

    如图13及图16所示,张紧机构40具有固定于滑轮罩体41的、弹性变形自如的板簧42。板簧42通过其一侧的端部而分别固定于滑轮罩体41的两侧的内侧面。板簧42固定于滑轮罩体41的侧面,因此,板簧42位于军绕在导向滑轮31和驱动轮33之间旋转的绳索23的外侧。在这些张紧滑轮45上,一个与收入绳索23卡合,另一个与放出绳索23卡合。

    如图13所示,当卡止于支承托架22(参照图4)而遍及固定滑轮、导向滑轮31以及驱动轮33形成环状的绳索23与张紧滑轮45卡合时,板簧42向内侧移位。因此,在绳索23上,经由张紧滑轮45而被赋予了朝向外侧的张力。

    如图17所示,滑轨单元20被滑轨单元20支承为,能够在相对滑轨单元20的安装向车体10的面突出的第一姿势和沿着安装面的第二姿势之间摇动。具体而言,在滑轨单元20中,在安装向车体10的面一侧固定有支承托架51(本发明的驱动单元安装用支承部件)。此外,在驱动单元30一侧还形成有轴固定部52,通过在支承托架51的孔部51a和轴固定部52的孔部52a之间插通销50,驱动单元30相对滑轨单元20得到支承。另外,如图21所示,在支承托架51与轴固定部52之间,分别设置有在驱动单元30处于第一姿势时彼此卡合,从而保持驱动单元30的位置的凸部51b(52b)和凹部52b(51b)。在这里,凸部51b(52b)和凹部52b(51b)作为本发明的保持机构发挥作用。

    驱动单元60(参照图2)具有能向正反任意一个方向旋转的换向马达、接通或断开驱动单元30与马达之间的动力传递的电磁离合器、以及控制它们的动作的控制部等,驱动单元60被单元化。马达的旋转传递到驱动轮33,若马达向一个方向旋转,则驱动轮33也向与其对应的方向旋转进而向闭门方向卷绕绳索23,使滑动门2进行关闭动作。另一方面,若马达向相反方向旋转,则驱动轮33的旋转方向也相反,使滑动门2进行打开动作。

    接下来,对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的组装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车辆1的车室外侧的侧面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10a。在凹部10a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与车室侧连通的孔部10c,并且在凹部10a的前端部附近形成有供滑轨单元20的前端部插入的凹部10b。此外,在凹部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将滑轨单元20紧固于车体10侧的孔部。

    如图18所示,将驱动单元30保持在第一姿势,并且将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从车辆1的车室外侧侧方收容于凹部10内之后,通过螺栓将滑轨单元20紧固于车体10。此时,如图6和图7所示,在滑轨单元20的后端部,滑轮壳体21a、接合部件21b和车体10被一同扣紧。此外,如图8所示,在中途部将导向滑轨部件24和负载滑轨部件25一同扣紧在车体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滑轨单元20组装于车体10时,将螺母焊接在车体10一侧,而从车室外侧紧固螺栓。

    在结束对滑轨单元20的安装后,如图19所示,使处于第一姿势的驱动单元30围绕销50向下方转动,变化为沿着车室内侧的车体10的第二姿势。此时,设置于支承托架51及轴固定部52的凸部51b(52b)和凹部52b(51b)的卡合,易于通过支承托架51及轴固定部52的弹性变形而解除。由此,驱动单元30的姿势从第一姿势变成第二姿势。

    驱动单元30的姿势变化后,如图20所示,从车室内侧向轴固定于驱动单元30的驱动滑轮的孔部33a(参照图17),插入驱动单元60的动力轴61。进而,在动力单元60、驱动单元30、以及车体10侧的安装座10d之间紧固螺栓10e和螺母10f,将它们一起扣紧固定。

    如上所述,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从车室外侧安装于车体10,滑轨单元20固定于车室外侧的车体10,并且,驱动单元30固定于车室内侧的车体10。

    如上所述,绳索23配设于设置于滑轨两端的滑轮之间,并且驱动单元30支承于滑轨从而将装置一体化,因此,无需在向车辆1组装装置时进行配设绳索23的作业。

    此外,作为第一姿势能够使驱动单元30以向孔部10c突出的状态插入孔部10c,而且在插入到孔部10c之后,能够使驱动单元30以沿着安装面的第二姿势牢固地固定,因此,装置的安装极其容易。另外,如果在固定于导向滑轨部件24的支承托架51或导向滑轨部件24本体设置密封部件,则能够保持车体的孔部10c周围的密封性。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也可以使绳索23的轴心与驱动单元30的摇动轴心一致。具体而言,是指绳索23的轴心和驱动单元30对于滑轨单元20的卡止部位一致,并且绳索23插通于中空状的卡止销50’的中空部。

    如果绳索23的轴心与驱动单元的摇动轴心不一致,则绳索23的路径长度随着驱动单元30的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绳索23的张力发生变化。因此,存在难以在驱动单元30的姿势变化前后适宜地确保绳索23的张力的情况。因此,通过如本构成这样使绳索23的轴心与驱动单元30的摇动轴心一致,能够确保绳索23的路径长度一定,防止绳索23的张力随着驱动单元30的姿势的变化而变化,提高了装置的性能。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针对将动力单元60设为与驱动单元30呈分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亦可将动力单元60和驱动单元30一体化。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向车辆1组装车辆用门开闭装置3之前,将动力单元60安装于驱动单元30,之后进行对车辆1的组装。根据这种构成,能够防止绳索23的张力随着驱动单元30的姿势的变化而变化,提高了装置的性能。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将张紧机构40设置于驱动单元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必需设置张紧机构40。此外,可以设置结构与上述不同的张紧机构40。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机构,示出在支承托架51与轴固定部52之间设置处于第一姿势时弹性卡合的凸部51b(52b)和凹部52b(51b)的例子。但是,保持机构不局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作为保持机构,也可以使用其他部件来构成保持机构,如在支承托架51和轴固定部52上分别设置在第一姿势时重合的孔部,通过向该孔部插入销而保持在第一姿势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将滑轨单元20组装于车体10时,螺母焊接在车体10侧而从车室外侧紧固螺母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滑轨单元20侧焊接螺栓而从车室内侧紧固螺母。

    (6)在将动力单元60、驱动单元30、以及车体10侧的安装座10d一起扣紧固定时,可以预先将螺母10f焊接在安装座10d上,然后通过螺栓10e进行紧固。此外,可以预先将螺栓10e焊接在安装座10d上,然后紧固螺母10f。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绳索23的两端卡止于支承托架22而配置成环状,并且绳索23的中途部卷绕于驱动轮33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使绳索23的两端卷绕于驱动轮33而配置成环状,并且将绳索23的中途部卡止于支承托架22。

    此外,可以使用2根绳索,并且以各个绳索23的一端卷绕于驱动轮33,另一端卡止于支承托架22的方式配置成环状。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开闭车辆所具有的滑动门的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用门开闭装置.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开闭装置。具有:固定于车辆的车室外侧且沿该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门用的滑轨;支承上述滑轨并且沿着上述滑轨移动的支承部件;分别支承于上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绳索,其被上述第一滑轮和上述第二滑轮折返并且卡止于上述支承部件,从而被配置成环状;和驱动单元,其将驱动轮支承为可自由旋转,并被固定于车室内侧,所述驱动轮卷绕有上述绳索并且根据其旋转方向使上述支承部件做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