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面和深井两用救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救援器械, 具体说是救助冰面或深井落难者的一种救援器械。背景技术 不慎落入冰坑或深井的事故时有发生。 因目前没有专门用于救助落入冰坑或深井 的人员的救援器械, 故一般是采用吊带救援。 使用吊带救援的方法是, 救援人员要先奔到被 困人员身边, 为他们戴上吊带。这种方法的缺陷是, 首先, 吊带很软, 它的上面无自动扣, 成 功地将吊带捆绑在被困人员的身上其过程十分漫长, 这样会消耗宝贵的救援时间, 丧失最 佳救援时机 ; 其次, 救援人员来到被困人员身边其本身就会产生新的危险, 特别是解救被深 井困住的人员, 吊带几乎无法实施救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面和深井两用救援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左右两个呈弧形的后臂杆 ( 以下称后臂杆 ) 的一端 分别安装在连接器的左右两端, 它们构成 U 形叉 ;
左右两个后臂杆的另一端 ( 前端 ) 通过铰链轴 A 连接前臂杆, 拉簧 A 的两端分别 安装在前、 后臂杆的外侧上 ;
转向器通过铰链轴 B 安装在连接器上, 拉簧 B 的两端分别安装在转向器和连接器 上, 手柄杆的一端 ( 前端 ) 固定在转向器上, 轮盘通过铰链轴 C 安装在手柄杆的另一端 ( 后 端);
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由两根钢丝绳组成, 其中一根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轮盘 上, 另一端固定在带扣圆环上, 另一根钢丝绳穿过带扣圆环后, 它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后臂 杆上若干个定位孔, 再依次经过后臂杆外侧滑轮、 后臂杆上的孔洞、 后臂杆内侧滑轮、 固定 到前臂杆的内铡上 ;
滑动销安装在手柄杆上的滑动槽里, 牵引转向器动作的钢丝绳的一端穿过滑动销 上的通孔后固定在拉环上, 另一端连接弹簧定位销 A 上, 弹簧定位销 A 设置在中间通道的前 端; 在连接器上有盲孔 A, 与定位销 A 配合, 该销盲孔的位置是 : 当旋转器与连接器呈 180° 时, 与中间通道对应的位置上 ; 在旋转器中间通道的两侧各有一个弹簧定位销销孔, 每个弹 簧定位销销孔里安装一个弹簧定位销 B 和 C, 在连接器上有两个盲孔 B 和 C, 与两个弹簧定 位销 B 和 C 配合, 两个盲孔 B 和 C 的位置是 : 当旋转器与连接器呈 90°时, 与弹簧定位销 B 和 C 对应的位置上。
本发明在静态时, 两个前臂杆在拉簧 A 的作用下与后臂杆呈一条直线, 转向器在 拉簧 B 的作用下, 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90°角, 弹簧定位销 B 和 C 分别进入对应的两个盲孔 B 和 C 里将转向器定位。将转向器与连接器调节器成 180°的方法是 : 向后拉弹簧定位销 B 和 C, 使弹簧定位销 B 和 C 离开盲孔 B 和 C, 外力克服拉簧 A 的弹力, 将转向器旋转 90°, 与 连接器呈 180°后, 弹簧销 A 自动进入盲孔 A 定位。将转向器与连接器调节器由 180°变成90°时, 向后拉紧拉环, 牵引转向器动作的钢丝绳带动弹簧销 A 离开盲孔 A, 在拉簧 B 的作用 下, 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90°角, 弹簧定位销 B 和 C 分别进入对应的两个盲孔 B 和 C 里将转向 器定位。
救援深井落难者时, 如果井口大, 将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90°时的 U 形叉插入被救 者腋下, 旋转轮盘拉紧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 该钢丝绳牵引前臂杆绕其铰链轴克服拉 簧 A 弹力向内旋转, 抱紧被救者, 最后向上提拉被救者 ; 如果井口小, 则需先转向器与连接 器调节器成 180° 后, 将 U 形叉竖直进入井口到落难者身边后, 再将转向器与连接器调成 90°, 最后按照上述步骤实施救援。
需要救援冰面难者时, 将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180°时的 U 形叉插入被救者腋下, 旋 转轮盘拉紧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 该钢丝绳牵引前臂杆绕其铰链轴克服拉簧 A 弹力向 内旋转, 抱紧被救者, 最后向外拉被救者。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救援冰坑或深井落难者快捷, 节省时间 ; 其次不需要救助者来到被困人员的身边, 消除了救助人员的危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 1 是本发明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 2 是图 1 中的 U 形叉旋转 90°时的示意图。 图 3 是图 1 中的 U 形叉部分的放大图。 图 4 是图 3 中前臂杆向内旋转 90°时的示意图。 图 5 是图 4 中的 B 部放大图。 图 6 是图 5 中连接器与旋转器分解的示意图。 图 7 是轮盘及手柄杆部分的示意图。 图 8 是图 7 沿 A-A 线的剖视图。 图 9 是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示意图。 图 10 是牵引转向器动作的钢丝绳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 1 和 2, 它是由 U 形叉、 连接器、 转向器和手柄杆依次连接组成。
参见图 3, 左右两个呈弧形的后臂杆 4 的一端分别安装在连接器 5 的左右两端, 它 们构成 U 形叉, 具体安装结构是, ( 参见图 5) 所说的前、 后臂杆是圆管, 为减轻圆管的重量, 在管身上开若干个孔 41, 所说的安装是指圆管插入连接器 5, 连接器正面还有条形孔 51, 螺 栓 6 通过条形孔拧入圆管的螺孔里, 松动螺栓可以使圆管左右串动, 调节 U 形叉口的大小, 调整完毕拧紧螺栓将圆管定位 ;
参见图 3, 左右两个后臂杆的另一端 ( 后臂杆的前端 ) 通过铰链轴 3 连接前臂杆 1, 拉簧 2 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前臂杆 1 和后臂杆 4 的外侧上 ;
参见图 6, 山字形转向器 7 通过铰链轴 9 安装在连接器 5 上, 拉簧 8 的两端分别安 装在转向器和连接器上, 手柄杆 10 的一端 ( 前端 ) 固定在转向器上, 参见图 7, 轮盘 20 通过 铰链轴 19 安装在手柄杆的另一端 ( 后端 ), 手柄杆为多节套杆结构, 便于携带 ;参见图 8, 在轮盘 20 上按周向设有若干个定位销孔 201, 与设置在手柄杆 10 上的 弹簧定位销 101 配合, 定位销 101 的头部呈坡形, 当轮盘旋转时, 头部呈坡形的定位销 101 能自动退出定位销孔 201 ;
参见图 9, 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由两根组成, 这两根钢丝绳 21 和 23 通过带扣 圆环 22 连接, 具体是, 其中一根钢丝绳 21 的一端固定在轮盘上, 钢丝绳 21 的另一端固定在 带扣圆环 22 上 ; 另一根钢丝绳 23 穿过带扣圆环 22 后, ( 参见图 3) 它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 后臂杆上若干个定位孔 42, 再依次经过后臂杆外侧滑轮 43、 后臂杆上的孔洞 44、 后臂杆内 侧滑轮 45、 固定到前臂杆的内铡上 ;
参见图 10, 滑动销 25 安装在手柄杆上的滑动槽 27 里, 牵引转向器动作的钢丝绳 24 的一端穿过滑动销 25 上的通孔后固定在拉环 26 上, 另一端穿过连接弹簧定位销 28( 参 见图 5) 上, 弹簧定位销 28 设置在中间通道 71 的前端。参见图 6, 在连接器上有销盲孔 58, 与定位销 28 配合, 该销盲孔的位置是 : 当旋转器与连接器呈 180°时, 与中间通道对应的位 置上 ; 在旋转器中间通道的两侧各有一个弹簧定位销销孔 72 和 73, 每个弹簧定位销销孔里 安装一个弹簧定位销 74 和 75( 参见图 5), 在连接器上有两个盲孔 54 和 55, 与两个弹簧定 位销 74 和 75 配合, 两个盲孔 54 和 55 的位置是 : 当旋转器与连接器呈 90°时, 与弹簧定位 销 74 和 75 对应的位置上。
本发明在静态时, 两个前臂杆在拉簧 2 的作用下与后臂杆呈一条直线, 转向器在 拉簧 8 的作用下, 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90°角, 弹簧定位销 74 和 75 分别进入对应的两个盲孔 54 和 55 里将转向器定位 ( 参见图 2) ; 将转向器与连接器调节器成 180°的方法是 : 向后拉 弹簧定位销 74 和 75, 使弹簧定位销 74 和 75 离开盲孔 74 和 75, 外力克服拉簧 8 的弹力, 将 转向器旋转 90°, 与连接器呈 180°后, 弹簧销 28 自动进入盲孔 58 定位。将转向器与连接 器调节器由 180°变成 90°时, 向后拉紧拉环 27, 牵引转向器动作的钢丝绳 24 带动弹簧销 28 离开盲孔 58, 在拉簧 8 的作用下, 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90°角, 弹簧定位销 74 和 75 分别进 入对应的两个盲孔 54 和 55 里将转向器定位。
救援深井落难者时, 如果井口大, 将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90°时的 U 形叉插入被救 者腋下, 旋转轮盘拉紧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 21 和 23, 该钢丝绳牵引前臂杆绕其铰链轴 克服拉簧 2 弹力向内旋转 ( 参见图 4), 抱紧被救者, 并可以重复收放, 一般轮盘旋转第三个 定位销孔 201 时, 可调整至抓抱的最佳位置, 弹簧定位销 101 自动进入定位销孔 201 定位, 最后向上提拉被救者 ; 如果井口小, 则需先转向器与连接器调节器成 180°后, 将 U 形叉竖 直进入井口到落难者身边后, 再将转向器与连接器调成 90°, 最后按照上述步骤实施救援。
需要救援冰面难者时, 将转向器与连接器呈 180°时的 U 形叉插入被救者腋下, 旋 转轮盘拉紧牵引前臂杆动作的钢丝绳, 该钢丝绳牵引前臂杆绕其铰链轴克服拉簧 2 弹力向 内旋转, 抱紧被救者, 调整至最佳的抓抱位置与上相同, 最后向外拉被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