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195240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3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95288.3

申请日:

2010.12.20

公开号:

CN102048933A

公开日:

2011.05.1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61K 36/8945申请日:20101220授权公告日:20120530终止日期:20121220|||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45申请日:20101220|||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45; A61K36/8994; A61K36/8998; A61K9/70; A61P1/12; A61K33/12(2006.01)N; A61K35/37(2006.01)N

主分类号:

A61K36/8945

申请人:

崔守凤

发明人:

崔守凤; 郭瑶; 陈玲

地址:

276600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天桥路156号莒南县人民医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所述组合物中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药为:白头翁,山药,炒芡实,石榴皮,云木香,肉豆蔻,白术,茯苓,葛根,薤白,大腹皮,黄连,陈皮。症见湿热泻加滑石,苍术,厚朴,薏仁。症见风寒泻加藿香,马齿苋,连翘,防风。症见纳差不食、脾肾阳虚泻加焦三仙,鸡内金,五味子,丁香。外用药物为:小茴香,肉桂,葱白,生麦芽,大青叶,细辛,黄柏,蒲公英。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止痛、理气健脾、补脾肺肾、补中益气和升阳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胃不调,和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复发。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包括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 服药物中, 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 : 白头翁 10 ~ 15 份, 山药 10 ~ 15 份, 炒芡实 10 ~ 15 份, 石榴皮 10 ~ 15 份, 云木香 10 ~ 15 份, 肉豆蔻 10 ~ 15 份, 白术 10 ~ 15 份, 茯苓 10 ~ 15 份, 葛根 10 ~ 15 份, 薤白 10 ~ 15 份, 大腹皮 10 ~ 15 份, 黄连 10 ~ 15 份, 陈皮 10 ~ 15 份。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服药物进一 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 : 滑石 10 ~ 15 份, 苍术 10 ~ 15 份, 厚朴 10 ~ 15 份, 薏仁 10 ~ 15 份。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服药物进一 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 : 藿香 10 ~ 15 份, 马齿苋 10 ~ 15 份, 连翘 10 ~ 15 份, 防 风 10 ~ 15 份。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服药物进一 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 : 焦三仙各 10 份, 鸡内金 10 ~ 15 份, 五味子 10 ~ 15 份, 丁香 10 ~ 15 份。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4 的任何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外用药物中, 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 : 小茴香 10 ~ 15 份, 肉桂 10 ~ 15 份, 葱白 10 ~ 15 份, 生麦芽 10 ~ 15 份, 大青叶 10 ~ 15 份, 细辛 10 ~ 15 份, 黄柏 10 ~ 15 份, 蒲公 英 10 ~ 15 份。
6: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 4 中任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 : a. 取原料药加入水提取 2 次, 成浸膏状, 为组分 1 ; b. 药渣加乙醇浓缩过滤为浸膏状, 为组分 2 ; c. 将上述两种浸膏浓缩干燥成干膏, 混合粉碎, 加糊精混匀, 灌装胶囊。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a 中, 取原料药加入 5-10 倍量 的水浸泡 1-2 小时, 提取 2 次 ; 加热提取 1-2 小时, 浓缩至浸膏状, 成为组分 1。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或 7 所述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 b 中, 药渣加 60-90%乙 醇浸泡 0.5-1.5 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 1-2 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浓缩, 80-160 目滤过, 6000-10000 转 / 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 经截流分子量为 5000-10000 的超滤柱超滤, 超滤液 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 80℃时 1.35 的浸膏,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30 分钟~ 45 分钟, 将2 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 作为组分 2。
9: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 5 中任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外用药物的剂型为贴剂, 其制备方法包括 : 将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除细辛外加水浸泡 30 分钟至 1 小时, 加热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加水第二次加热, 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再加 水, 第三次加热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 将三次滤液合在一起, 加热浓缩至糊状药液 ; 将细 辛粉碎成细粉加入前述糊状药液中 ; 然后混和凡士林调成膏状, 摊于油纸上或橡胶膏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 5 中任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内服药物为汤剂使用时, 每日 1 剂, 水煎分两次服, 每 7 天为一疗程 ; 所述内服药物为丸剂、 胶囊剂或片剂使用时, 一日三次, 每 10 天为一疗程 ; 所述外用药物煎煮后制成灌肠剂, 取汁 2 100mL ~ 200mL, 保留灌肠, 每次灌入 30mL ~ 50mL, 以 12 号输氧管和 50mL 注射器缓慢注入, 保留药液, 10min, 插入深度为 15cm ~ 20cm, 1 日 2 次, 4 日为 1 疗程 ; 或制成贴剂贴敷腹部 或肚脐处。

说明书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 动物或矿物原料的医用配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特别 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 多种因素引起的, 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儿科常见 肠道疾病, 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轮状病毒 (RV) 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世界每年有 1.3 亿婴幼儿患轮状病毒腹泻, 可造成 87.3 万人死 亡。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轮状病毒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 WHO 认为 90%的急 性腹泻儿童可应用口服补液疗法, 抗生素仅仅用于细菌性痢疾和 “疑似霍乱” 者, 除此之外 应用抗生素都没有价值。 目前对轮状病毒腹泻国内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靠补液, 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支持为主, 疗效常不理想, 且存在滥用抗生素, 滥用
     静脉补液等问题。小儿患病后病情危重, 静脉给药有一定困难, 口服给药患儿常不合作, 而 且疗效欠佳。 给治疗上带来很多困难, 使病情迁延, 同时也给家长及患儿在精神上, 肉体上、 经济上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减少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寻求一种既给药方便又有显著 疗效的安全给药途 .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 也是小儿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在我国治疗腹 泻时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 后果是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 肠道正常菌群紊乱, 破坏了生 理平衡, 使腹泻迁延或加重。西药只能对症治疗, 疗效欠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 夏秋季最为多见且引起流行。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多为口服制剂, 且疗效不甚 满意。 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 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 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 胃液中胃酸少, 消 化酶的活性差, 而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 需要的营养多, 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 加 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 饮食不能自节, 因此, 外易受邪气侵袭, 内易为饮食所伤。
     泄泻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位于我国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二位, 是导致婴幼儿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四季均可发生。以小儿排便次数增多, 大便 性质改变 ( 不消化的稀便、 水样便、 黏液便或脓血便 ) 为主要表现。此外, 还可伴有食欲低 下, 常有呕吐, 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样液体, 腹泻频繁, 每日大便十几次到几十次, 粪便呈水样 或蛋花汤样, 向外溅射, 外观为黄绿色、 黄色或微黄色, 水量多而粪质少。全身一般情况较 差, 发热, 体温可增至 39℃~ 40℃, 少数可高达 41℃以上, 小儿表现为烦躁不安、 精神萎靡、 意识朦胧, 甚至昏迷, 随着全身症状加剧, 可引起神经系统、 心、 肝、 肾等功能失调。 腹泻轻者 影响小儿营养吸收, 重者多因伴有脱水、 酸中毒、 循环障碍与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本病可以 侵犯呼吸道, 又称 “呼肠病毒” , 有 40%~ 50%病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过去人们习惯 称小儿腹泻为 “消化不良” 或 “肠炎” , 近年来统称为腹泻。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 主要是感 受外邪、 内伤饮食、 脾胃虚弱等, 其病变在脾胃, 因胃主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精微, 若脾胃受 病, 则饮食入胃, 水谷不化, 清浊相干, 并走大肠, 遂成泄泻。 进食过多、 过少、 不定时的喂养, 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 以及突然更换食物种类, 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也可以引起细菌性腹泻。 小儿腹泻根据其不同病因又可分 为 “感染性腹泻” 与 “非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 细菌、 真 菌等引起 ; 非感染性腹泻往往与喂养、 饮食因素和气候变化有关。病毒性腹泻可由病毒引 起, 尤其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 好发生于 6 个月到 2 岁的婴幼儿, 6 个月以下小儿因有母亲的 抗体, 一般很少发病。小儿腹泻的治疗对于轻型腹泻患儿遵循预防或纠正脱水、 继续饮食、 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般很快就能康复。西医对小儿腹泻的治疗, 主要对症治疗, 补液 ( 口服 补液盐 ), 各种止泻剂, 抗生素, 如大肠杆菌感染选用复方新诺明、 痢特灵、 氨基苄青霉素等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 ; 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虽能 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 但由于毒副作用大, 令患者难于接受。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虽然很多, 如中成药 : 脾可欣、 健脾止泻散、 肠胃康冲剂 等, 对那些久泻不愈, 或伴有呕吐、 吃药困难的患儿, 控制症状收效缓慢,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提供一种配方简单、 制作工艺简便, 毒副作用小 且给药方便, 药剂易于制造, 成本低廉的新药。 本发明中药制剂, 精选气味平和的中药, 使中 药制剂的气味并不浓烈, 适合儿童口感, 让儿童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 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 的中药材, 进行了科学配伍, 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 毒副作用小, 制备简单, 能直 达病灶, 治愈时间短, 治愈后不易复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内服药物中 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为 : 白头翁 10 ~ 15 份, 山药 10 ~ 15 份, 炒芡实 10 ~ 15 份, 石榴 皮 10 ~ 15 份, 云木香 10 ~ 15 份, 肉豆蔻 10 ~ 15 份, 白术 10 ~ 15 份, 茯苓 10 ~ 15 份, 葛根 10 ~ 15 份, 薤白 10 ~ 15 份, 大腹皮 10 ~ 15 份, 黄连 10 ~ 15 份, 陈皮 10 ~ 15 份。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内服药物中症见湿热泻可以加滑石 10 ~ 15 份, 苍术 10 ~ 15 份, 厚朴 10 ~ 15 份, 薏仁 10 ~ 15 份。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内服药物中症见风寒泻可加加藿香 10 ~ 15 份, 马齿苋 10 ~ 15 份, 连翘 10 ~ 15 份, 防风 10 ~ 15 份。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内服药物中症见纳差不食、 脾肾阳虚泻加焦三 仙各 10 份, 鸡内金 10 ~ 15 份, 五味子 10 ~ 15 份, 丁香 10 ~ 15 份。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外用药物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优选为 : 小茴香 10 ~ 15 份, 肉桂 10 ~ 15 份, 葱白 10 ~ 15 份, 生麦芽 10 ~ 15 份, 大青叶 10 ~ 15 份, 细辛 10 ~ 15 份, 黄柏 10 ~ 15 份, 蒲公英 10 ~ 15 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服药物的 制备方法, 其剂型为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 a 称取原料药加入水提取 2 次, 成浸膏状, 为组 分1;
     b 药渣加乙醇浓缩过滤为浸膏状, 为组分 2 ;
     c 将上述两种浸膏浓缩干燥成干膏, 混合粉碎, 加糊精适量, 混匀, 灌装胶囊。
     所述步骤 a 中, 可以称取原料药加入 5-10 倍量的水浸泡 1-2 小时, 提取 2 次 ; 加热 提取 1-2 小时, 浓缩至浸膏状, 成为组分 1。所述步骤 b 中, 可以将药渣加 60-90%乙醇浸泡 0.5-1.5 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 1-2 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浓缩, 80-160 目滤过, 6000-10000 转 / 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 经截 流分子量为 5000-10000 的超滤柱超滤, 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 1.35(80℃ ) 的浸膏, 加 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30 分钟~ 45 分钟, 提取活性成份, 将 2 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 作为组分 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外用药物 的制备方法, 其剂型为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
     将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除细辛外加水浸泡 30 分钟至 1 小时, 加热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加水第二次加热, 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再 加水, 第三次加热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 将三次滤液合在一起, 加热浓缩至糊状药液 ; 将 细辛粉碎成细粉加入前述糊状药液中 ; 然后混和凡士林调成膏状, 摊于油纸或橡胶膏上, 贴 敷腹部或肚脐处即可。
     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内服药物在使用时可以煎汤剂服用, 每日 1 剂, 水煎分两次服, 每 7 天为一疗程 ; 当本中药组合物为丸剂、 胶囊剂或片剂使用时, 一日三次, 每 10 天为一疗程 ; 外用药物可以煎煮后制成灌肠剂, 取汁 100mL ~ 200mL, 保留灌肠, 每次 灌入 30mL ~ 50mL, 以 12 号输氧管和 50mL 注射器缓慢注入, 保留药液以 10min 为宜, 插入深 度为 15cm ~ 20cm, 1d 2 次, 4d 为 1 疗程 ; 或制成贴剂贴敷腹部或肚脐处。 肚脐, 穴名神阙, 为任脉重要穴位, 古有 “神阙, 主治百病, 及老人、 虚人泄泻如神” 之说, 脐所在部位又为冲脉经行之处, 任督二脉互为表里, 统领人体诸经百脉, 故脐部通过 以上经络与全身诸脏腑器官密切联系。小儿肌肤稚嫩, 腹壁单薄, 局部用药易于吸收, 且无 痛苦, 中药外敷神阙可达散寒通阳、 理气止痛, 迅速止痢疾之功。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平肝止痛、 理气健脾、 补脾肺肾、 补中益气和升阳止泻的 功效, 主治脾胃不调, 和脾胃虚弱、 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期, 需要的营养多, 相对胃肠道的负 担较重, 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 饮食不能自节, 因此, 外易受邪气侵袭, 内易为饮食所伤引 起的小儿腹泻、 食少便溏、 肢倦乏力、 泻后痛缓和反复发作等症 ; 且制作工艺简便, 毒副作用 小且给药方便, 药剂易于制造, 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为中药制剂, 但精选气味平和的中 药, 使中药制剂的气味并不浓烈, 适合儿童口感, 让儿童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本发明采用 不同药性的中药材, 进行了科学配伍, 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 毒副作用小, 制备简 单, 能直达病灶, 治愈时间短, 治愈后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小儿腹泻中医又称泄泻, 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呈水样为主症, 属中医学 “泄 泻” 范畴。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两岁以下婴幼儿多见, 年龄越小, 发病率越高, 而且临床症状 越重。 小儿脾胃脆弱, 乳食易伤, 筋骨柔弱, 风寒易袭, 加之先天脾胃虚弱, 所以感受外邪, 内 伤饮食, 是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 故其病变在脾胃, 久之则寝淫其他脏腑。引起腹泻的原因 多以感受外邪, 内伤饮食, 脾胃虚弱者多见。 根据大便形状呈水样黄色稀大便, 味臭, 大便次 数多, 伴发热, 汗出, 舌质红, 苔多黄腻, 辨证为湿热泄泻。为感受湿热之邪, 蕴结脾胃, 下注 大肠, 传化失职所致。治拟清热利湿, 化湿和中。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 主要是感受外邪、 内伤饮食、 脾胃虚弱等, 其病变在脾胃, 因胃主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精微, 若脾胃受病, 则饮食入胃, 水谷不化, 清浊相干, 并走大肠, 遂 成泄泻。 进食过多、 过少、 不定时的喂养, 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 以及突然更 换食物种类, 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也可以引起细菌 性腹泻。本发明所阐述的药物长期服用没有毒副作用, 原材料价廉质优易得。
     苍术能补气健脾和燥湿利水, 用于脾胃虚寒之腹满泄泻 ; 白术能平肝止痛和敛阴 止汗, 用于肝脾不调、 腹痛泄泻等 ; 茯苓能利水渗湿和健脾安神, 用于脾虚泄泻 ; 山药薏仁 能益气养阴和补脾肺肾。用于脾胃虚弱和止泻等 ; 陈皮能理气健脾, 用于肝气乘脾, 腹痛泄 泻等 ; 芡实, 云木香能敛肺滋肾和涩精止泻, 用于久泻不止 ; 葛根能生津止渴和升阳止泻 ; 诸药配伍, 共奏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利咽消肿和滋阴润肺之效。方中白头翁, 马齿苋, 五味 子益气敛阴, 助补气生阴之力 ; 连翘滋阴润燥、 清热除烦 ; 茯苓, 补脾益肾, 载药上行, 薤白, 大腹皮, 厚朴使药力上行, 可行气血, 使诸药滋而不腻, 补不留瘀 ; 滑石化瘀除湿 ; 陈皮开胃 消食, 葛根清热消烦, 焦三仙和鸡内金健脾消食, 是治疗厌食, 积食的良药 ; 小茴香、 肉桂、 肉 豆蔻均是进补的良药 ; 细辛、 大青叶均是散热祛湿的良药。诸药配伍可以达到迅速清热解 毒, 凉血止痢, 燥湿杀虫、 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的功效。
     白头翁味苦, 性寒 ; 归胃、 大肠经 ;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燥湿杀虫的功效 ; 主 治热毒痢疾, 鼻衄, 血痔, 带下, 阴痒, 痈疮, 瘰疬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 单用较大剂 量, 即有效果。 常用成方白头翁汤, 即以本品为主药, 配合黄连、 黄柏、 秦皮而成, 既可用治阿 米巴痢疾, 也可用治菌痢。 《本草正义》 载其 : 白头翁味微苦而淡, 气清质轻, 《本经》 虽谓苦 温, 然以主治温疟狂易, 而仲景且以专治热利下重, 则必非温药可知。 其主热毒滞下, 虽曰苦 固能泄, 而升举脾胃清气, 使不陷下, 则里急后重皆除, 确是此药之实在真谛。 云木香辛、 苦, 温。归脾、 胃、 大肠、 三焦、 胆经。行气止痛, 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 痛, 泻痢后重, 食积不消, 不思饮食。云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对胃肠道有兴奋或 抑制双向作用, 有促进消化液分泌、 利胆、 松弛气管平滑肌、 抑菌、 利尿、 等作用。
     薤白辛、 苦, 温。归肺、 胃、 大肠经。理气, 宽胸, 通阳, 散结。治胸痹心痛彻背, 脘痞 不舒, 干呕, 泻痢后重, 疮疖。 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 用于胸痹疼痛, 痰饮咳喘, 泄痢后重。 《本 草拾遗》 载其 : 调中, 主久利不瘥, 大腹内常恶者, 但多煮食之。
     大腹皮味辛 ; 性微温。归脾 ; 胃; 大肠 ; 小肠经。现代研究, 该品有兴奋胃肠道平滑 肌、 促胃肠动力作用, 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开宝本草》 : 主冷热气攻心腹, 大肠壅 毒, 痰膈, 醋心。 并以姜盐同煎, 入疏气药良。 《纲目》 : 降逆气, 消肌肤中水气浮肿, 脚气壅逆, 瘴疟痞满, 胎气恶阻胀闷。 《本草再新》 : 泻肺, 和胃气, 利湿追风, 宽肠消肿, 理腰脚气, 治疟 疾泻痢。
     黄连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 呕吐吞酸, 泻痢, 黄疸, 高热神昏, 心火亢 盛, 心烦不寐, 血热吐衄, 目赤, 牙痛, 消渴, 痈肿疔疮 ; 外治湿疹, 湿疮, 耳道流脓。酒黄连善 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 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 湿热中阻, 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 呕吐吞酸。 用于湿热内蕴、 肠胃湿热、 呕吐、 泻痢等症。 配黄芩、 大黄等, 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 常配合半夏、 竹茹 ; 配木香、 黄芩、 葛 根等以治泻痢。
     厚朴苦, 辛, 温。归脾、 胃、 肺、 大肠经。功效燥湿消痰, 下气除满。湿阻中焦, 脘腹 胀满。本品苦燥辛散, 能燥湿, 又下气除胀满, 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常与苍术、 陈皮等同用,
     如平胃散 (《和剂局方》 ) 食积气滞, 腹胀便秘。本品可下气宽中, 消积导滞。常与大黄、 枳 实同用, 如厚朴三物汤 (《金匮要略》 )。若热结便秘者, 配大黄、 芒硝、 枳实, 以达峻下热结, 消积导滞之效, 即大承气汤 (《伤寒论》 )。
     炒芡实固肾涩精, 补脾止泄。治遗精, 淋浊, 带下, 小便不禁, 大便泄泻。健脾止泻 : 用于脾虚泄泻, 常配山药、 白术补中益气, 为滋养强壮性食物, 和莲子有些相似, 但芡实的收 敛固精作用比莲子强, 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 梦遗滑精, 妇女带多腰酸等。 慢性泄泻, 包括慢性肠结核, 五更泄泻等。 《本草从新》 : 补脾固肾, 助气涩精。
     五味子温 ; 酸、 甘; 归肺、 心、 肾经。 收敛固涩, 益气生津, 补肾宁心。 用于久嗽虚喘, 梦遗滑精, 遗尿尿频, 久泻不止, 自汗, 盗汗, 津伤口渴, 短气脉虚, 内热消渴, 心悸失眠。 果实 作中药功能益气生津、 敛肺滋肾、 止泻、 涩精、 安神, 可治久咳虚喘、 津少口干、 遗精久泻、 健 忘失眠等症。 五味子果实作中药功能益气生津、 敛肺滋肾、 止泻、 涩精、 安神, 可治久咳虚喘、 津少口干、 遗精久泻、 健忘失眠等症。药理试验证明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 程, 促进肌体代谢, 调节胃液和胆液分泌, 对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 《本草汇 言》 : 五味子, 敛气生津之药也。故 《唐本草》 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 咳逆 劳损, 精神不足, 脉势空虚, 或劳伤阳气, 肢体赢瘦, 或虚气上乘, 自汗频来, 或精元耗竭, 阴 虚火炎, 或亡阴亡阳, 神散脉脱, 以五味子治之, 成用其酸敛生津, 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 在上入肺, 在下入肾, 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 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白术味苦、 甘, 温。归脾、 胃经。主治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用于脾虚食 少, 腹胀泄泻, 痰饮眩悸, 水肿, 自汗, 胎动不安。 《药性论》 载其 : 君, 味甘, 辛, 无毒。能主大 风痹, 多年气痢, 心腹胀痛, 破消宿食, 开胃, 去痰涎, 除寒热, 止下泄。 主面光悦, 驻颜, 去黑。 治水肿胀满, 吐呕逆, 腹内冷痛, 吐泻不住, 及胃气虚冷痢。
     山药味甘、 性平, 入肺、 脾、 肾经 ; 不燥不腻, 有健脾补肺、 益胃补肾、 固肾益精、 聪耳 明目、 助五脏、 强筋骨、 长志安神、 延年益寿的功效 ; 主治脾胃虚弱、 倦怠无力、 食欲不振、 久 泄久痢、 肺气虚燥、 痰喘咳嗽、 肾气亏耗、 腰膝酸软、 下肢痿弱、 消渴尿频、 遗精早泄、 带下白 浊、 皮肤赤肿、 肥胖等病症。 《本草纲目》 概括五大功用 “益肾气, 健脾胃, 止泄痢, 化痰涎, 润 皮” 。 山药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 对身体差、 肠炎、 肾亏等慢性病均有疗效。 补益脾胃 : 治疗脾胃虚弱、 泄泻、 体倦、 食少、 虚汗。益肺滋肾 : 本品不寒不燥, 味甘质润, 可治疗肺肾虚 损的消渴、 遗精、 带下等病证。被誉为神仙药。
     陈皮温 ; 辛、 苦; 归脾、 肺经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 “类柠 檬苦素” , 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 易溶解于水, 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陈皮用于烹制菜肴时。 其苦味与其他味道相互调和, 可形成独具一格的风味。陈皮含有挥发油、 橙皮甙、 维生素 B、 C 等成分, 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 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 排除肠管内积 气, 增加食欲。陈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 具有通气的健脾、 燥湿化痰、 解腻留香、 降逆止呕的 功效。
     肉豆蔻收涩药 ; 温里药 ; 行气药。性辛味苦, 温。归脾 ; 胃; 大肠经。功效主治温中 涩肠 ; 行气消食。用于虚泻 ; 冷痢 ; 脘腹胀痛 ; 食少呕吐 ; 宿食不消。 《日华子本草》 : 调中, 下气, 止泻痢, 开胃, 消食。皮外络, 下气, 解酒毒, 治霍乱。 《开宝本草》 : 温中, 治积冷心腹胀 痛, 霍乱中恶, 呕沫, 冷气, 消食止泄, 小儿乳霍。 《纲目》 : 暖脾胃, 固大肠。
     石榴皮有涩肠止泻, 止血, 驱虫的功效。 《药性论》 载其 : ″治筋骨风, 腰脚不遂,
     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 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 治漏精。″《本草拾遗》 载其 : ″ 主蛔虫。煎服。″《滇南本草》 载其 : ″治日久水泻, 同炒砂糖煨服, 又治痢脓血, 大肠下 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体外实验表明 : 石榴皮对大肠杆菌、 宋内痢疾杆菌、 变 形杆菌、 伤寒杆菌、 副伤寒杆菌、 绿脓杆菌、 霍乱弧菌等 7 种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皆有抑制 作用 . 在试管内, 石榴皮煎剂对 4 种痢疾杆菌皆有抗菌作用, 但程度上有所差异, 以对志贺 痢疾杆菌作用最强 (1 ∶ 320), 对施氏、 弗氏痢疾杆菌次之 (1 ∶ 80), 而对宋内痢疾杆菌作 用较差 (1 ∶ 20). 平板法的抗菌效果低于试管法 . 其抗菌作用机制与其所含多量鞣酸有关
     葛根解表退热, 生津, 透疹, 升阳止泻。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高血压颈项强痛、 口渴、 消渴、 麻疹不透、 热痢、 泄泻。 《本草纲目》 载: 葛根, 性凉、 气平、 味甘, 具清热、 降火、 排毒诸功 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 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 高血脂、 高血糖和心脑 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升举阳气, 止渴止泻葛根轻清升散, 药性升发, 柳举阳气, 鼓舞机体正 气上升, 津液布行。升发脾胃清阳空气而止渴, 止泻痢。故常用于治疗内热消渴, 麻疹透发 不畅, 腹泻、 痢疾等病症。
     焦三仙是三味药, 即焦麦芽、 焦山楂、 焦神曲。 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化滞功能, 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 ; 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 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 ; 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 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因 此, 临床上医生常将三药合用并称为 “焦三仙” 。
     麦芽, 经大麦发芽而成, 将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 喷洒清水, 取出晒干, 即为焦麦 芽。焦麦芽具有健脾和胃、 舒肝化滞之功, 用于治疗食积不消、 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呕吐泄 泻等症。现代研究认为, 麦芽中富含淀粉分解酶、 转化糖酶、 脂化酶、 维生素 B 等, 有良好的 助消化作用。
     山楂, 切片晒干, 置锅内用武大炒至外面焦褐色、 内部黄褐色为度、 喷洒清水, 取出 晒干, 即为焦山楂。口服山楂能增加消化酶, 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化, 对因吃肉类或油腻过 多所致脘腹胀满、 嗳气、 不思饮食、 腹痛、 腹泻者, 疗效尤佳。此外, 现代药物试验表明, 山楂 有缓慢而持久的降低血压的功效, 还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而且还 可舒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收缩力, 对抗心律失常。因此, 有利于防治高血压、 高血脂、 动脉 硬化及冠心病。
     神曲, 为全麦粉和其他药物 ( 青蒿、 苍耳, 辣蓼、 杏仁、 赤小豆等芽 ) 混合后经发酵 而成的加工品。取神曲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 内部焦黄色, 取出, 喷洒些消水, 放凉, 即 为焦神曲。神曲经发酵而成, 凡发酵之品都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因此, 对于饮食内伤所 致的消化的不良、 胸痞腹胀颇有效验。
     鸡内金甘, 寒。归脾、 胃、 小肠、 膀胱经。消食健胃, 涩精止遗。鸡内金含胃激素、 角 蛋白、 氨基酸以及微量胃蛋白酶、 淀粉酶等。 口服鸡内金粉后, 胃液的分泌量、 酸度和消化力 均增高, 胃运动加强、 排空加快。其酸提取液或煎剂能加速从尿中排除放射性锶。
     茯苓甘、 淡, 平。 归心、 肺、 脾、 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 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 痰饮 眩悸, 脾虚食少, 便溏泄泻, 心神不安, 惊悸失眠。渗湿利水, 益脾和胃, 宁心安神。治小便不 利, 水肿胀满, 痰饮咳逆, 呕哕, 泄泻, 遗精, 淋浊, 惊悸, 健忘。 《本经》 载其 : ″主胸胁逆气, 忧恚惊邪恐悸, 心下结痛, 寒热烦满, 咳逆, 口焦舌干, 利小便。″《别录》 : ″止消渴, 好睡, 大腹, 淋沥, 膈中痰水, 水肿淋结。开胸腑, 调脏气, 伐肾邪, 长阴, 益气力, 保神守中。″ 《药性论》 : ″开胃, 止呕逆, 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 心腹胀满, 妇人热淋。″
     肉桂性大热, 味辛、 甘。是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 散寒止痛, 活血通经的良药。用于 阳痿、 宫冷、 心腹冷痛、 虚寒吐泻、 经闭、 痛经、 温经通脉。主治肾阳不足 ; 命门火畏寒肢冷 ; 腰膝酸软 ; 阳痿遗精 ; 小便不利或频数 ; 短气喘促 ; 浮肿尿少诸证 ; 命门火衰 ; 火不归源 ; 戴 阳; 格阳 ; 及上热下寒 ; 面赤足冷 ; 头晕耳鸣 ; 口舌糜破 ; 脾肾虚寒 ; 脘腹冷痛 ; 食减便溏 ; 肾 虚腰痛 ; 寒湿痹痛 ; 寒疝疼痛 ; 宫冷不孕 ; 痛经经闭 ; 产后瘀滞腹痛 ; 阴疽流注 ; 或虚寒痈疡 脓成不溃 ; 或溃后不敛。 《别录》 载其 : 主心痛, 胁风, 胁痛, 温筋, 通脉, 止烦、 出汗。主温中, 利肝肺气, 心腹寒热、 冷疾, 霍乱转筋, 头痛, 腰痛, 止唾, 咳嗽 ; 能堕胎, 坚骨节, 通血脉, 理疏 不足 ; 宣导百药, 无所畏。
     防风味辛、 甘, 性微温。归膀胱、 肝、 脾经。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 止痉。主治外感表 证, 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 破伤风。常配合羌活、 桂枝、 姜黄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 有因脾胃之虚, 怠惰嗜卧, 肢体酸疼, 大便溏泄, 小溲频数者, 用升阳益胃汤 (《脾胃论》 ), 每 奏捷效。若因外伤风邪, 肝木乘脾, 完谷不化, 而泄泻者, 用痛泻要方 ( 《医方集解》 引刘草窗 方 ), 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 为引经之要药。防风配枳实 ( 壳 ) 能通便。方如 《太平圣惠 方》 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 配枳壳、 大黄以宽肠顺气, 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 气秘, 使清阳升而浊阴降。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 甘草为末 ( 神术散 ), 加生姜、 葱白煎服, 治内伤 冷饮, 外感寒邪而无汗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 ( 实 )、 麦芽治心下虚痞, 以行气除满, 消食去 滞。 滑石甘、 淡, 寒。归膀胱、 肺、 胃经。功能与主治利尿通淋, 清热解暑, 祛湿敛疮。用 于热淋, 石淋, 尿热涩痛, 暑湿烦渴, 湿热水泻 ; 外治湿疹, 湿疮, 痱子。 用于小便不利、 淋沥涩 痛等症, 可配车前子、 木通等品 ; 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 可配合茯苓、 薏苡仁、 车前子等同用。
     连翘苦, 微寒。归肺、 心、 小肠经。功能是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用于痈疽, 瘰疬, 乳 痈, 丹毒, 风热感冒, 温病初起, 温热入营, 高热烦渴, 神昏发斑, 热淋尿闭。连翘药用部分主 要是果实。它的果壳, 即 “芩翘解毒丸” 中的 “翘” 。含有连翘酚、 香豆精、 齐墩果酸、 皂甙、 维 生素 P 等。具有清热、 解毒、 散结排脓等功效。主治温热、 疮疡、 瘰疬、 丹毒、 班疹、 流感, 用果 实水煎服, 或加入方剂中。常用于风热感冒。性味功能 : 中药味苦, 性微寒。清热解毒, 散结 消肿。蒙药味苦, 性凉。清 “协日” , 止泻。主治 : 中药治热病初起, 风热感冒, 发热, 心烦, 咽 喉肿痛, 斑疹, 丹毒, 瘰疬, 痈疮肿毒, 急性肾炎, 热淋。蒙药治黄疸, 肠刺痛, “协日” 病, 肠热。 神农本草经》 : 主寒热, 鼠痿, 瘰疬, 痈肿, 恶疮, 瘿瘤, 结热, 蛊毒。
     薏仁是常用的中药 . 又是普遍、 常吃的食物, 性味甘淡微寒, 有利水消肿、 健脾去 湿、 舒筋除痹、 清热排脓等功效, 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苡仁油低浓度时对家兔离体肠管 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先呈一时性兴奋而后麻痹 ; 能使家兔及豚鼠的子宫紧张度增加, 振幅 增大, 此兴奋作用可被肾上腺素所翻转 . 薏苡素对家兔肠管的运动有抑制作用。
     藿香味辛 ; 性微温。归肺 ; 脾; 胃经。祛暑解表 ; 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 ; 寒热 头痛 ; 胸脘痞闷 ; 呕吐泄泻 ; 妊娠呕吐 ; 鼻渊 ; 手; 足癣 《药品化义》 : 藿香, 其气芳香, 善行胃 气, 以此调中, 治呕吐霍乱, 以此快气, 除秽恶痞闷。 且香能和合五脏, 若脾胃不和, 用之肋胃 而进饮食, 有醒脾开胃之功。 辛能通利九窍, 若岚瘴时疫用之, 不使外邪内侵, 有主持正气之 力。凡诸气药, 独此体轻性温, 大能卫气, 专养肺胃。但叶属阳, 为发生之物, 其性锐而香散。
     马齿苋味酸 ; 性寒清热解毒 ; 凉血止痢 ; 除湿通淋。该品有清热解毒、 祛湿止带功
     效, 适用于湿热下注、 带下色黄、 黏稠味臭、 小便短黄、 口渴口苦、 舌红苔黄、 脉滑者, 亦可用 于湿热泄泻、 痢疾等。
     丁香温中、 暖肾、 降逆治呃逆、 呕吐、 反胃、 痢疾、 心腹冷痛、 痃癖、 疝气、 癣症。治疗 牙痛、 支气管炎, 神经痛、 胃酸, 抗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 减轻痢疾所造成之不适与疼 痛, 改善衰弱体质与贫血, 催情 ( 性无能、 冷感 ), 驱虫。 促进血液循环, 治疗皮肤溃疡及伤口 发炎, 治疗疥癣, 改善粗糙肌肤。
     小茴香有散寒止痛, 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 睾丸偏坠, 痛经, 少腹冷痛, 脘腹胀痛, 食少吐泻, 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 小茴香 对家兔在体肠蠕动有促进作用 . 茴香脑 2.5×10-5g/m l 对小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 浓度 增高则出现松弛作用, 松弛的肠管对乙酰胆碱亦无反应 .
     葱白主治感冒风寒 ; 阴寒腹痛 ; 二便不通 ; 痢疾 ; 疮痈肿痛 ; 虫积腹痛。 《本草经 疏》 : 葱, 辛能发散, 能解肌, 能通上下阳气, 故外来怫郁诸证, 悉皆主之。伤寒寒热, 邪气并 也; 中风面目肿, 风热郁也 ; 伤寒骨肉痛, 邪始中也。喉痹不通, 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 辛凉 发散, 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开窍于目, 散肝中邪热, 故云归目。除肝邪气, 邪气散则 正气通, 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其曰益目睛, 杀百药毒者, 则是辛润利窍而 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生麦芽行气消食, 健脾开胃, 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 脘腹胀痛, 脾虚食少, 乳汗 郁积, 乳房胀痛, 妇女断乳, 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 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 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 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 脘腹胀痛。
     大青叶主要用于热毒发斑、 丹毒、 咽喉肿痛、 口舌生疮、 疮痈肿毒等症。 近年来此药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除可用治上述诸症外, 又可用于痰热郁肺、 咯痰黄稠 ; 尤常用于流行性 乙性脑炎, 既可单味应用于预防, 又可配合柴胡、 银花、 连翘、 板蓝根、 玄参、 生地等, 能清解 气分、 营分的热毒, 可用治各种乙脑, 而以偏热型较为合适。 《本草正》 : ″治瘟疫热毒发狂, 风热斑疹, 痈疡肿痛, 除烦渴, 止鼻衄、 吐血, 杀疳蚀、 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 皆宜蓝叶捣 汁用之。″
     细辛味辛, 温祛风, 散寒, 行水, 开窍。治风冷头痛, 鼻渊, 齿痛, 痰饮咳逆, 风湿痹 痛。 《药性论》 载: 治咳逆上气, 恶风, 风头, 手足拘急, 安五脏六腑, 添胆气, 去皮风湿庠, 能止 眼风泪下, 明目, 开胸中滞, 除齿痛, 主血闭, 妇人血沥腰痛, 对风热头痛最有疗效。
     黄柏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用于湿热泻痢, 黄疸, 带下, 热淋, 脚气, 痿辟, 骨蒸劳热, 盗汗, 遗精, 疮疡肿毒, 湿疹瘙痒。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 盗汗骨蒸。 《中 国药典》 载黄柏清热燥湿之力, 与黄芩、 黄连相似, 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
     苍术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 明目。 用于脘腹胀满, 泄泻水肿, 脚气痿躄, 风湿痹痛, 风 寒感冒, 夜盲。 用于湿阻脾胃、 脘腹胀满, 寒湿白带, 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 脚膝肿痛、 痿软无 力。 治湿阻脾胃, 而见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倦怠乏力、 舌苔白腻厚浊等症, 常与厚朴、 陈皮等 配伍应用 ; 治寒湿白带, 可配白芷同用。如湿热白带, 又可配知母、 苦参、 墓头回 ; 湿热下注、 脚膝肿痛、 痿软无力, 可配黄柏、 牛膝、 薏苡仁等同用 ; 湿温病证可配石膏、 知母等同用。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 蒲公英素、 胆碱、 有机酸、 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 分, 有利尿、 缓泻、 退黄疸、 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微量元 素及维生素等, 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可生吃、 炒食、 做汤, 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属菊科
     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 《本草纲目》 记载, 它性平味甘微苦, 有清热解 毒、 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 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无论煎汁口服, 还是捣泥外敷, 皆有效 验。此外, 蒲公英还有利尿、 缓泻、 退黄疸、 利胆等功效,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草纲目》 有 句云 : “蒲公英嫩苗可食, 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 ” 《神农本草经》 《唐本草》 、 《中药大辞典》 、 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以高度评价。蒲公英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含有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 合物、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
     本发明蜜炼丸剂的制作过程为 : 白头翁 1000g, 山药 1000g, 炒芡实 1000g, 石榴皮 1000g, 云木香 1000g, 肉豆蔻 1000g, 白术 1000g, 茯苓 1000g, 葛根 1000g, 薤白 1000g, 大腹 皮 1000g, 黄连 1000g, 陈皮 1000g。
     把药材加水浸泡 30 分钟至 1 小时, 加热煮沸 3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加水, 第二次加热, 煮沸 30 分钟, 再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再加水, 第三次加热煮沸 30 分钟, 过滤 ; 将三次滤液合在一起, 加热浓缩至糊状, 放入烘箱, 控制在 75℃, 烘干后冷却成粉末状与蜂 蜜适量混和在一起搓成细条 ; 以每 5g 为一丸腊封包装。
     本发明当湿热泻时胶囊剂的制作过程为 : 取滑石 1000g, 苍术 1000g, 厚朴 1000g, 薏仁 1000g, 白头翁 1000g, 山药 1000g, 炒芡实 1000g, 石榴皮 1000g, 云木香 1000g, 肉豆 蔻 1000g, 白术 1000g, 茯苓 1000g, 葛根 1000g, 薤白 1000g, 大腹皮 1000g, 黄连 1000g, 陈皮 1000g。加入 5-10 倍量的水浸泡 1-2 小时, 提取 2 次 ; 加热提取 1-2 小时, 浓缩至浸膏状, 成为组分 1 ; 剩余药渣加 60-90%乙醇浸泡 0.5-1.5 小时, 提取两次, 每次 1-2 小时, 合并提 取液, 滤过, 浓缩, 80-160 目滤过, 6000-10000 转 / 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 经截流分子量为 5000-10000 的超滤柱超滤, 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 1.35(80℃ ) 的浸膏,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30 分钟~ 45 分钟, 提取活性成份, 将 2 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 作为组分 2。 将上述两种浸膏浓缩干燥成干膏, 混合粉碎, 加糊精适量, 混匀, 灌装胶囊
     本发明风寒泻时片剂制备方法 : 藿 香 1000g, 马 齿 苋 1000g, 连 翘 1000g, 防风 1000g, 白 头 翁 1000g, 山 药 1000g, 炒 芡 实 1000g, 石 榴 皮 1000g, 云 木 香 1000g, 肉豆蔻 1000g, 白术 1000g, 茯苓 1000g, 葛根 1000g, 薤白 1000g, 大腹皮 1000g, 黄连 1000g, 陈皮 1000g。
     先将药材放入 10 倍量乙醇中, 加热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45 分钟, 提取活性成份, 将 2 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再将药渣加 10 倍量水, 加热回流提取 3 次, 每次 1 小时, 将 3 次提取 液合并 ; 合并上述两种提取液, 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 0.5g 生药 /mL, 抽滤后, 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 1.06(20℃ ) ; 上述滤液经体积为 10L 的大孔吸附树脂柱, 先用 10 倍树 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 再用 5 倍树脂柱体积的 95%乙醇洗脱, 收集乙醇洗脱 液, 去除溶剂, 得到原料药液 ; 加入淀粉压制成片剂。
     本发明症见纳差不食、 脾肾阳虚泻时冲剂制备方法 : 焦三仙各 1000g, 鸡内金 1000g, 五味子 1000g, 丁香 1000g, 白头翁 1000g, 山药 1000g, 炒芡实 1000g, 石榴皮 1000g, 云 木 香 1000g, 肉 豆 蔻 1000g, 白 术 1000g, 茯 苓 1000g, 葛 根 1000g, 薤 白 1000g, 大腹皮 1000g, 黄连 1000g, 陈皮 1000g, 所述组份按配比混合, 投入粉碎机粉碎成细粉, 细粉过筛后 放入耐酸碱浸渍锅内, 在常温下, 与乙醇共同浸渍 10 ~ 20 天, 将浸渍好的液体及药渣进行 压榨过滤, 分离后取滤液, 加热浓缩至糊状, 调入适量糊精放入烘箱, 控制在 100℃, 烘干后 冷却制成颗粒冲剂。外用药物贴剂的制备方法 : 取 小 茴 香 1000g, 肉 桂 1000g, 葱 白 1000g, 生麦芽 1000g, 大青叶 1000g, 黄柏 1000g, 蒲公英 1000g ; 将上述外用药物的原料药加水浸泡 30 分 钟至 1 小时, 加热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加水第二次加热, 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滤液备用 ; 滤渣再加水, 第三次加热煮沸 30 ~ 40 分钟, 过滤 ; 将三次滤液合在 一起, 加热浓缩至糊状药液 ; 将细辛 1000g 粉碎成细粉加入前述糊状药液中 ; 然后混和凡士 林调成膏状, 摊于油纸或橡胶膏上即可 ; 可贴敷于腹部或肚脐处。
     外用药物也可以直接煎煮后制成灌肠剂, 取汁 100mL ~ 200mL, 保留灌肠, 每次灌 入 30mL ~ 50mL, 以 12 号输氧管和 50mL 注射器缓慢注入, 保留药液以 10min 为宜, 插入深度 为 15cm ~ 20cm, 1d 2 次, 4d 为 1 疗程 ; 或制成贴剂贴敷腹部或肚脐处。
     肚脐, 穴名神阙, 为任脉重要穴位, 古有 “神阙, 主治百病, 及老人、 虚人泄泻如神” 之说, 脐所在部位又为冲脉经行之处, 任督二脉互为表里, 统领人体诸经百脉, 故脐部通过 以上经络与全身诸脏腑器官密切联系。小儿肌肤稚嫩, 腹壁单薄, 局部用药易于吸收, 且无 痛苦, 中药外敷神阙可达散寒通阳、 理气止痛, 迅速止痢疾之功。
     药理药效学实验 :
     1、 急性毒性试验
     应用小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 : 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内服药物 胶囊剂, 在 488.8g 生药 /kg 剂量下, 给药后小鼠出现轻微活动减少, 1 小时左右恢复正常, 给药后连续观察 7 天, 无一动物死亡, 其全身状况、 饮食、 摄水、 小便和体重增长均正常, 实 验结果表明 : 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最大给药量为 488.8g 生药 /kg/ d(LD 50 > 488.8g 生药 /kg)。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每日临床用药总量为 0.1g 生药 /kg/d ; 按体重计, 小鼠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耐受量为临床病人的 4888 倍。提示该药急性毒 性低, 临床用药安全。
     2、 长期毒性试验
     选用 SD 大鼠, 给予不同浓度 (18.0、 6.0、 2.0g 生药 /kg) 的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内 服药物丸剂, 每天灌胃一次, 连续 90 天, 末次给药后 24 小时各组活杀 1/2 动物 ( 雌雄各半 ), 其余 1/2 动物继续观察 2 周后活杀。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的外观、 一般行为、 摄食量、 体重变 化, 给药后 90 天和停药 2 周进行血液学 (RBC、 HB、 网织红细胞、 PLT、 CT、 WBC 及分类 ) 和血液 生化 (AST、 ALT、 ALP、 Glu、 BUN、 Crea、 TP、 T.BIL、 ALB、 CHOL)、 尿液生化、 脏器系数、 病理组织 学等指标检查。 试验结果表明 :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高、 中、 低剂量组动物一般状态良好, 外观体征、 行为活动、 进食量和体重增长均无异常变化 ; 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血液学检查、 血液生化学、 尿液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组间无显著差异 ; 各组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上述指标停药 2 周后也未见改变。本试验用药剂量分别为临床用药剂量的 180、 60、 20 倍, 根据试验结果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高、 中、 低三个剂量 (18.0、 6.0、 2.0g 生 药 /kg) 连续 90 天给药对大鼠无明显影响, 无明确的毒性靶器官和敏感指标, 恢复期观察也 未见延迟性毒性反应, 提示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临床应用的剂量安全性较高。
     3、 动物局部刺激试验 :
     本发明外用药物贴剂的豚鼠皮肤过敏试验和灌肠剂大鼠直肠用药刺激性试验。 结 果表明 : 皮肤过敏试验, 高剂量组 0.8g( 药粉 )/kg、 低剂量组 0.1g( 药粉 )/kg, 分别相当于 拟临床人用量 [0.04g( 药粉 )/kg] 的 20 倍、 2.5 倍, 经皮肤给药, 均未见动物产生变态反应 ;直肠用药刺激性试验高剂量组 5.0g( 药粉 )/kg, 低剂量组 3.2g( 药粉 )/kg, 分别相当于拟 临床人用量的 125、 80 倍, 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直肠粘膜均无充血、 水肿等现象, 病理组织 学检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未见出现明显的刺激性反应, 每组留存的部分动物 其全身状况, 体重、 呼吸、 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及四肢活动等, 均无明显异常反应。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 ( 内服药物胶囊剂 ) 的疗效由下面的药效学试验与临床预试证 明:
     一 . 对蓖麻油所致小鼠泄泻模型的影响
     取 ICR 小鼠 4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 思密达组、 本发明 ( 内服药物 胶囊剂 ) 高剂量组、 低剂量组。按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 0.2ml/10g B.W., 模型组给予 等体积生理盐水, 每日一次, 连续三天。末次给药 40 分钟后, 每只动物灌胃给予 0.2ml 蓖麻 油。然后将小鼠放入正下方放有滤纸的单元隔离笼内, 每格一只。观察指标 : 湿粪计数 ; 每 单元格正下方铺一 10cm×10cm 面积的滤纸作湿粪计数。以湿粪粒数反应泄泻程度, 前1~ 6 小时每小时更换滤纸一次, 7 ~ 24 小时换纸一次, 记录 24 小时内各只动物的累积湿粪总 数,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用 SPSS 软件进行组间 t 检验。结果见表一。
     表一 对蓖麻油所致泄泻的止泻作用 (X±SD)
     组别 模型对照组 思密达组 本发明高剂量 本发明低剂量
     动物数 ( 只 ) 10 10 10 10给药剂量 (g/kg) 0.48 0.66 0.3324h 稀便粒数 6.9±3.67 2.80±2.30** 0.50±1.08*** 1.40±1.35***注: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从表一可见, 本发明药物在 0.33g/kg 能显著抑制蓖麻油所致小鼠泄泻。
     二 . 对小肠推进运动试验
     取 ICR 小鼠 4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易蒙停组、 本发明高剂量组、 低 剂量组。按组分别灌胃分别给予相应药物 0.2ml/10gB.W., 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 水, 每日一次, 连续四天。各组小鼠在给药后第三天开始禁食 24 小时。实验第四天, 给药后 1 小时, 灌胃 5%活性炭泥悬液 0.2ml/10gB.W.。20 分钟后, 脱颈椎处死动物, 打开腹腔, 分 离肠系膜, 剪取上至幽门, 下至回盲部之间的肠管, 置于平底托盘上, 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 测量肠管长度作为 “小肠总长度” , 从幽门至墨汁前沿的距离作为 “墨汁在肠内推进距离” 。 计算墨汁推进百分率, 用 SPSS 软件进行组间 t 检验。结果见表二。
     表二 v 对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X±SD)
     注: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 0.01, ***P < 0.001。
     由表二可见, 本发明和易蒙停对小肠推进功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三 . 体外抗菌试验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本发明对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将受试菌 接种于 MH 肉汤培养基中, 35℃培养 18 小时后, 调整其浊度达到 0.5 麦氏比浊管标准的浊 度, 菌含量约为 108CFU/ml。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 1 ∶ 10( 含菌量约 107CFU/ml)。分别取 已稀释为系列浓度的药液 2ml 加入作好标记的平板内, 再取融化后已冷至 50℃左右的 MH 琼 脂培养基 18ml 加到平板内 ( 药物∶琼脂= 1 ∶ 9), 使药物和培养基充分混匀。药物最终浓 度分别为 200、 100、 50、 ......0.78、 0.39mg/ml。将已制备好的菌悬液用接种环接种于含药 平板上, 于 35℃培养 18 小时观察结果, 菌落生长被完全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检测
     菌的 MIC。单一菌生长可忽略不计。试验同时设药物对照和菌株生长对照。结果见表三。
     表三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菌株 福氏痢疾杆菌 甲型副伤寒杆菌 乙型副伤寒杆菌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肠炎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低抑菌浓度 (MIC)(mg/ml) 4.135 11.8 27 5.95 51 23 6.18从表三可见, 本发明药物对福氏痢疾杆菌、 甲型副伤寒杆菌、 乙型副伤寒杆菌、 大 肠杆菌、 绿脓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炎杆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
     临床资料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 将 161 例腹泻患儿, 均符合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中的诊断标 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01 例中, 男 58 例, 女 43 例 ; 年龄< 12 个月 43 例, 12-24 个月 36 例, 24-36 个月 22 例, 轻型腹泻 22 例, 中型腹泻 48 例, 重型腹泻 30 例 ; 中医 分型 : 湿热泻 45 例, 风寒泻 26 例, 脾虚肾阳虚泻 30 例。对照组 60 例中, 男 32 例, 女 28 例 ; 年龄< 12 个月 22 例, 12-24 个月 18 例, 24-36 个月 20 例, 轻型腹泻 12 例, 中型腹泻 32 例, 重型腹泻 16 例 ; 中医分型 : 湿热泻 24 例, 风寒泻 17 例, 脾虚肾阳虚泻 19 例。
     1.2 中医辨证分型
     1.2.1 湿热泻 : 泻下急迫, 或如水注, 粪便色黄, 或夹粘液, 气味殊臭, 肛门灼热, 时 感腹痛, 伴发热, 烦躁口渴, 食欲不振, 肢体困倦, 小便短黄。舌红, 苔黄腻 ; 脉滑数。
     1.2.2 风寒泻 : 泄泻清稀, 中多泡沫, 臭气不甚, 肠鸣腹痛, 伴发热, 鼻塞清涕, 苔薄 白, 脉浮紧。
     1.2.3 脾虚肾阳虚泻 : 大便稀薄, 食后作泻, 时泻时止, 久泻不愈, 泻下
     水谷不化, 带有奶瓣, 面色萎黄, 肌肉消瘦, 神疲倦怠, 睡卧露睛。 食入即泻, 完谷不 化, 或见脱肛, 精神委靡, 面色苍白, 形寒肢冷。舌淡, 苔白 ; 脉弱无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辨证敷脐, 并配合常规治疗分为湿热泄、 风寒泄, 脾虚肾阳虚三种药物。 将以上药物分别研粉, 贮瓶备用, 每次辨证敢药 20g, 用温水调成一厚约 2mm, 周长 30cm 的薄 饼, 敷于患儿脐周, 24h 换药 1 次, 连用 3 天。
     2.2 对照组 : 丁桂儿脐贴敷脐配合常规治疗
     将亚宝牌丁桂儿脐贴 ( 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 : 宝宝一贴灵 ) 敷 于患儿脐部, 24h 换药 1 次, 连用 3 天。
     2.3 常规治疗 : 两组患儿根据脱水情况给予口服补液盐 (ORS 液 ) 补液或静脉补液 治疗, 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伴细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不使用收敛止泻药及微 生态制剂。 治疗期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以乳食为主的患儿可换无乳糖的乳制品, 呕吐 频繁者可暂禁食不禁水。两组均治疗 3 天后进行疗效评定。
     3 疗效对比
     3.1 疗效标准 : 痊愈 : 治疗 3 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 ; 有效 : 治疗 3 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 无效 : 治疗 3 天内粪便性状、 次 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3.2 结果 :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 1。表 1 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 痊愈率均显著高于 对照组 (P 均< 0.05)。治疗组中湿热泻及风寒泻有效率, 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均 < 0.01), 治疗组中脾虚泻, 脾肾阳虚泻有效率、 痊愈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 [n(% )]
     组别 治疗组N 101痊愈 76有效 1616无效 9总有效率 (% ) 91.1102048933 A CN 102048937说45 26 30 60 24 17 19 32(71) 21(80.7) 23(76.7) 31 12(50) 9(52.9) 10(52.6)明书5(11.1) 1(3.8) 3(10) 13 5(20.8) 4(23.5) 4(21.1) 88.9 96.2 90 78.3 79.2 76.5 78.914/15 页湿热泻 风寒泻 脾虚肾阳虚泻 对照组 湿热泻 风寒泻 脾虚肾阳虚泻
     8(17.7) 4(15.4) 4(13.3) 16 7(29.1) 4(23.5) 5(26.3)小儿腹泻乃因外感六淫, 乳食不节, 脾胃虚弱, 其治疗或清热利湿, 清肠止泻, 或疏 风散寒, 理气化湿, 或健脾益气, 升提助运, 或补脾温肾, 固涩止泻, 或清食导滞, 和中止泻。 治疗组辨证敷脐疗效优于对照组丁桂儿脐贴敷脐 (P 均< 0.05)。 治疗组中湿热泻及风寒泻 总有效率, 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均< 0.01)。说明辨证敷脐治疗小儿腹泻能迅速缓 解病情, 提高疗效。 具体实施例 : 实施例 1 : 封某, 女, 1 岁 5 个月。腹泻 9 个月, 每日 10 余次, 均为稀水样, 患儿精神 怠倦, 皮肤干燥, 面色萎黄, 眼眶下陷, 哭时无泪, 经多方治疗未见效, 后来我科求治。 诊断为 脾虚肾阳虚泻遂即对症给予本发明中药方加减煎服, 方用 : 焦三仙各 10g, 鸡内金 15g, 五味 子 10g, 丁香 10g, 白头翁 15g, 山药 10g, 炒芡实 10g, 石榴皮 10g, 云木香 10g, 肉豆蔻 15g, 白 术 10g, 茯苓 15g, 葛根 10g, 薤白 10g, 大腹皮 10g, 黄连 10g, 陈皮 15g, 每次 20mL, 1d 3 次 ; 将 药渣煎汁灌肠, 1d 1 次。1 周后, 解稀软大便, 1d 2 次, 伴随症状明显好转 ; 后经 3d 巩固治 疗, 患儿每日解 1 次成形大便, 伴随症状消失。3 个月后随访, 患儿饮食量增加且精神较好, 体重增加 4kg, 皮肤弹性良好, 面色红润, 有光泽。
     具体实施例 2、 王某, 男, 9 个月。因腹泻 3 天于我院接受治疗。查体 : T 37.3℃精 神可, 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 腹部平坦, 腹软, 未触及包块,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活跃。 大便 常规检查示 : 水样便, 伴有发热, 哭闹, 有脂肪颗粒, 无红细胞。 诊断 : 风寒型小儿腹泻。 应用 本发明方法治疗, 方用藿香 10g, 马齿苋 10g, 连翘 10g, 防风 15g, 白头翁 15g, 山药 10g, 炒芡 实 10g, 石榴皮 10g, 云木香 10g, 肉豆蔻 10g, 白术 10g, 茯苓 15g, 葛根 15g, 薤白 10g, 大腹皮 10g, 黄连 10g, 陈皮 15g。服用共 5 天, 症状明显好转 ; 后经 8d 巩固治疗, 患儿每日解 1 次成 形大便, 伴随症状消失。3 个月后随访, 患儿饮食量增加且精神较好病人痊愈。
     具体实施例 3、 方某, 男, 11 个月。因腹泻 2 天于我院接受治疗。查体 : T 37.3℃精 神可, 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 腹部平坦, 腹软, 未触及包块,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活跃。 大便 常规检查示 : 稀糊状大便, 有脂肪颗粒, 无红细胞。诊断 : 湿热型小儿腹泻。应用本发明方 法治疗, 方用取滑石 15g, 苍术 10g, 厚朴 15g, 薏仁 10g, 白头翁 10g, 山药 10g, 炒芡实 10g, 石榴皮 10g, 云木香 10g, 肉豆蔻 10g, 白术 10g, 茯苓 15g, 葛根 10g, 薤白 10g, 大腹皮 10g, 黄
     连 10g, 陈皮 10g。共 5 天, 病人痊愈。每次 20mL, 1d 3 次 ; 将药渣煎汁灌肠, 1d 1 次。1 周 后, 解稀软大便, 1d 2 次, 伴随症状明显好转 ; 后经 3d 巩固治疗, 患儿每日解 1 次成形大便, 伴随症状消失。3 个月后随访, 患儿饮食量增加且精神较好。
     具体实施例 4 : 马某, 男 8 个月, 患儿腹泻两月, 日行 10-20 次, 呈绿色蛋花样水便 ; 小便排气用力时均能排出大便。患儿精神怠倦, 皮肤干燥, 面色萎黄, 眼眶下陷, 哭时无泪, 诸药不进, 用外敷贴剂, 药用 : 小茴香 10g, 肉桂 10g, 葱白 10g, 生麦芽 10g, 大青叶 10g, 黄柏 10g, 蒲公英 10g, 细辛 10g, 每次 20mL, 1d 3 次 ; 将药渣煎汁灌肠, 另外再制 10 副贴剂, 每日 贴肚脐。停止其他治疗, 贴敷此药 1 周后, 解稀软大便, 1d 2 次, 伴随症状明显好转 ; 后经 5d 巩固治疗, 患儿每日解 1 次成形大便, 伴随症状消失。 3 个月后随访, 患儿饮食量增加且精神 较好。18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48933A43申请公布日20110511CN102048933ACN102048933A21申请号201010595288322申请日20101220A61K36/8945200601A61K36/8994200601A61K36/8998200601A61K9/70200601A61P1/12200601A61K33/12200601A61K35/3720060171申请人崔守凤地址276600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天桥路156号莒南县人民医院72发明人崔守凤郭瑶陈玲54发明名称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2、所述组合物中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药为白头翁,山药,炒芡实,石榴皮,云木香,肉豆蔻,白术,茯苓,葛根,薤白,大腹皮,黄连,陈皮。症见湿热泻加滑石,苍术,厚朴,薏仁。症见风寒泻加藿香,马齿苋,连翘,防风。症见纳差不食、脾肾阳虚泻加焦三仙,鸡内金,五味子,丁香。外用药物为小茴香,肉桂,葱白,生麦芽,大青叶,细辛,黄柏,蒲公英。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止痛、理气健脾、补脾肺肾、补中益气和升阳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胃不调,和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复发。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

3、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5页CN102048937A1/2页21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内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中,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白头翁1015份,山药1015份,炒芡实1015份,石榴皮1015份,云木香1015份,肉豆蔻1015份,白术1015份,茯苓1015份,葛根1015份,薤白1015份,大腹皮1015份,黄连1015份,陈皮101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进一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滑石1015份,苍术1015份,厚朴1015份,薏仁101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

4、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进一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藿香1015份,马齿苋1015份,连翘1015份,防风1015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进一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焦三仙各10份,鸡内金1015份,五味子1015份,丁香1015份。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何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物中,包括以下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小茴香1015份,肉桂1015份,葱白1015份,生麦芽1015份,大青叶1015份,细辛1015份,黄柏1015份,蒲公英1015份。6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的制。

5、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其制备方法包括A取原料药加入水提取2次,成浸膏状,为组分1;B药渣加乙醇浓缩过滤为浸膏状,为组分2;C将上述两种浸膏浓缩干燥成干膏,混合粉碎,加糊精混匀,灌装胶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取原料药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时,提取2次;加热提取12小时,浓缩至浸膏状,成为组分1。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药渣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浓缩,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

6、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5的浸膏,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0分钟45分钟,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作为组分2。9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用药物的剂型为贴剂,其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除细辛外加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滤渣加水第二次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滤渣再加水,第三次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将三次滤液合在一起,加热浓缩至糊状药液;将细辛粉碎成细粉加入前述糊状药液中;然后混和凡士林调成膏状,摊于油纸上或橡胶膏上。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

7、一项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服药物为汤剂使用时,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每7天为一疗程;所述内服药物为丸剂、胶囊剂或片剂使用时,一日三次,每10天为一疗程;所述外用药物煎煮后制成灌肠剂,取汁权利要求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2/2页3100ML200ML,保留灌肠,每次灌入30ML50ML,以12号输氧管和50ML注射器缓慢注入,保留药液,10MIN,插入深度为15CM20CM,1日2次,4日为1疗程;或制成贴剂贴敷腹部或肚脐处。权利要求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1/15页4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8、0001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原料的医用配制品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儿科常见肠道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亿婴幼儿患轮状病毒腹泻,可造成873万人死亡。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轮状病毒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都很高。WHO认为90的急性腹泻儿童可应用口服补液疗法,抗生素仅仅用于细菌性痢疾和“疑似霍乱”者,除此之外应用抗生素都没有价值。目前对轮状病毒腹泻国内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治。

9、疗靠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支持为主,疗效常不理想,且存在滥用抗生素,滥用静脉补液等问题。小儿患病后病情危重,静脉给药有一定困难,口服给药患儿常不合作,而且疗效欠佳。给治疗上带来很多困难,使病情迁延,同时也给家长及患儿在精神上,肉体上、经济上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减少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寻求一种既给药方便又有显著疗效的安全给药途0003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小儿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治疗腹泻时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后果是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肠道正常菌群紊乱,破坏了生理平衡,使腹泻迁延或加重。西药只能对症治疗,疗效欠佳。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最为多见。

10、且引起流行。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多为口服制剂,且疗效不甚满意。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胃液中胃酸少,消化酶的活性差,而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0004泄泻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位于我国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二位,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四季均可发生。以小儿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质改变不消化的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主要表现。此外,还可伴有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样液体,腹泻频繁,每日大便十几次到几十。

11、次,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向外溅射,外观为黄绿色、黄色或微黄色,水量多而粪质少。全身一般情况较差,发热,体温可增至3940,少数可高达41以上,小儿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萎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随着全身症状加剧,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肝、肾等功能失调。腹泻轻者影响小儿营养吸收,重者多因伴有脱水、酸中毒、循环障碍与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本病可以侵犯呼吸道,又称“呼肠病毒”,有4050病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过去人们习惯称小儿腹泻为“消化不良”或“肠炎”,近年来统称为腹泻。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

12、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泄泻。进食过多、过少、不定时的喂养,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换食物种类,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长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2/15页5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也可以引起细菌性腹泻。小儿腹泻根据其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往往与喂养、饮食因素和气候变化有关。病毒性腹泻可由病毒引起,尤其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好发生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小儿因有母亲的抗体,一般很少发病。小儿腹泻的治疗对于轻型腹泻患儿遵循预防或纠正脱水。

13、、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的原则,一般很快就能康复。西医对小儿腹泻的治疗,主要对症治疗,补液口服补液盐,各种止泻剂,抗生素,如大肠杆菌感染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虽能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但由于毒副作用大,令患者难于接受。0005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虽然很多,如中成药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对那些久泻不愈,或伴有呕吐、吃药困难的患儿,控制症状收效缓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明内容000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配方简单、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

14、本发明中药制剂,精选气味平和的中药,使中药制剂的气味并不浓烈,适合儿童口感,让儿童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服药物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头翁1015份,山药1015份,炒芡实1015份,石榴皮1015份,云木香1015份,肉豆蔻1015份,白术1015份,茯苓1015份,葛根1015份,薤白1015份,大腹皮1015份,黄连1015份,陈皮1015份。0008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

15、服药物中症见湿热泻可以加滑石1015份,苍术1015份,厚朴1015份,薏仁1015份。0009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服药物中症见风寒泻可加加藿香1015份,马齿苋1015份,连翘1015份,防风1015份。0010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服药物中症见纳差不食、脾肾阳虚泻加焦三仙各10份,鸡内金1015份,五味子1015份,丁香1015份。0011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外用药物中各种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比优选为小茴香1015份,肉桂1015份,葱白1015份,生麦芽1015份,大青叶1015份,细辛1015份,黄柏1015份,蒲公英1015份。00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服药物的制备方法,其剂型为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A称取原料药加入水提取2次,成浸膏状,为组分1;0013B药渣加乙醇浓缩过滤为浸膏状,为组分2;0014C将上述两种浸膏浓缩干燥成干膏,混合粉碎,加糊精适量,混匀,灌装胶囊。0015所述步骤A中,可以称取原料药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时,提取2次;加热提取12小时,浓缩至浸膏状,成为组分1。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3/15页60016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药渣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浓缩,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

17、/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13580的浸膏,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0分钟4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作为组分2。00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剂型为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0018将所述外用药物中各原料药除细辛外加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滤渣加水第二次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滤渣再加水,第三次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将三次滤液合在一起,加热浓缩至糊状药液;将细辛粉碎成细粉加入前述糊状药液中。

18、;然后混和凡士林调成膏状,摊于油纸或橡胶膏上,贴敷腹部或肚脐处即可。0019所述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内服药物在使用时可以煎汤剂服用,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每7天为一疗程;当本中药组合物为丸剂、胶囊剂或片剂使用时,一日三次,每10天为一疗程;外用药物可以煎煮后制成灌肠剂,取汁100ML200ML,保留灌肠,每次灌入30ML50ML,以12号输氧管和50ML注射器缓慢注入,保留药液以10MIN为宜,插入深度为15CM20CM,1D2次,4D为1疗程;或制成贴剂贴敷腹部或肚脐处。0020肚脐,穴名神阙,为任脉重要穴位,古有“神阙,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之说,脐所在部位又为冲脉经行之。

19、处,任督二脉互为表里,统领人体诸经百脉,故脐部通过以上经络与全身诸脏腑器官密切联系。小儿肌肤稚嫩,腹壁单薄,局部用药易于吸收,且无痛苦,中药外敷神阙可达散寒通阳、理气止痛,迅速止痢疾之功。002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平肝止痛、理气健脾、补脾肺肾、补中益气和升阳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胃不调,和脾胃虚弱、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引起的小儿腹泻、食少便溏、肢倦乏力、泻后痛缓和反复发作等症;且制作工艺简便,毒副作用小且给药方便,药剂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药。本发明为中药制剂,但精选气味平和的中药,使。

20、中药制剂的气味并不浓烈,适合儿童口感,让儿童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本发明采用不同药性的中药材,进行了科学配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备简单,能直达病灶,治愈时间短,治愈后不易复发。具体实施方式0022小儿腹泻中医又称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呈水样为主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两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而且临床症状越重。小儿脾胃脆弱,乳食易伤,筋骨柔弱,风寒易袭,加之先天脾胃虚弱,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是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故其病变在脾胃,久之则寝淫其他脏腑。引起腹泻的原因多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者多见。根据大便形状呈水样黄色。

21、稀大便,味臭,大便次数多,伴发热,汗出,舌质红,苔多黄腻,辨证为湿热泄泻。为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所致。治拟清热利湿,化湿和中。0023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4/15页7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泄泻。进食过多、过少、不定时的喂养,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换食物种类,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也可以引起细菌性腹泻。本发明所阐述的药物长期服用没有毒副作用,原材料价廉质。

22、优易得。0024苍术能补气健脾和燥湿利水,用于脾胃虚寒之腹满泄泻;白术能平肝止痛和敛阴止汗,用于肝脾不调、腹痛泄泻等;茯苓能利水渗湿和健脾安神,用于脾虚泄泻;山药薏仁能益气养阴和补脾肺肾。用于脾胃虚弱和止泻等;陈皮能理气健脾,用于肝气乘脾,腹痛泄泻等;芡实,云木香能敛肺滋肾和涩精止泻,用于久泻不止;葛根能生津止渴和升阳止泻;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利咽消肿和滋阴润肺之效。方中白头翁,马齿苋,五味子益气敛阴,助补气生阴之力;连翘滋阴润燥、清热除烦;茯苓,补脾益肾,载药上行,薤白,大腹皮,厚朴使药力上行,可行气血,使诸药滋而不腻,补不留瘀;滑石化瘀除湿;陈皮开胃消食,葛根清热消烦,焦三仙。

23、和鸡内金健脾消食,是治疗厌食,积食的良药;小茴香、肉桂、肉豆蔻均是进补的良药;细辛、大青叶均是散热祛湿的良药。诸药配伍可以达到迅速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0025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主治热毒痢疾,鼻衄,血痔,带下,阴痒,痈疮,瘰疬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本草正义载其白头翁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本经虽谓苦温,然以主治温疟狂易,而仲景且以专治热利下重,则必非温药可知。其主热毒滞下,虽曰苦固能泄,。

24、而升举脾胃清气,使不陷下,则里急后重皆除,确是此药之实在真谛。0026云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云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双向作用,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气管平滑肌、抑菌、利尿、等作用。0027薤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理气,宽胸,通阳,散结。治胸痹心痛彻背,脘痞不舒,干呕,泻痢后重,疮疖。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本草拾遗载其调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内常恶者,但多煮食之。0028大腹皮味辛;性微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现代研究,该品有兴奋胃肠。

25、道平滑肌、促胃肠动力作用,并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0029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

26、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0030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5/15页8如平胃散和剂局方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若热结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0031炒芡实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泄泻,。

27、常配山药、白术补中益气,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固精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结核,五更泄泻等。本草从新补脾固肾,助气涩精。0032五味子温;酸、甘;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果实作中药功能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涩精、安神,可治久咳虚喘、津少口干、遗精久泻、健忘失眠等症。五味子果实作中药功能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涩精、安神,可治久咳虚喘、津少口干、遗精久泻、健忘失眠等症。药理试验证明能调节中。

28、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肌体代谢,调节胃液和胆液分泌,对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成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0033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药性论载其君,味甘,辛,无毒。能主大风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

29、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黑。治水肿胀满,吐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0034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本草纲目概括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山药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对身体差、肠炎、肾亏等慢性病均有疗效。补益脾胃治疗脾胃虚弱、泄泻、体倦、食少、虚汗。益肺滋肾本品不寒不燥,味甘质润,。

30、可治疗肺肾虚损的消渴、遗精、带下等病证。被誉为神仙药。0035陈皮温;辛、苦;归脾、肺经陈皮的苦味物质是以柠檬苷和苦味素为代表的“类柠檬苦素”,这种类柠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于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陈皮用于烹制菜肴时。其苦味与其他味道相互调和,可形成独具一格的风味。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陈皮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通气的健脾、燥湿化痰、解腻留香、降逆止呕的功效。0036肉豆蔻收涩药;温里药;行气药。性辛味苦,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主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用于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31、宿食不消。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纲目暖脾胃,固大肠。0037石榴皮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的功效。药性论载其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6/15页9步行挛急疼痛。主涩肠,止赤白下痢。取汁止目泪下,治漏精。本草拾遗载其主蛔虫。煎服。滇南本草载其治日久水泻,同炒砂糖煨服,又治痢脓血,大肠下血。同马兜铃煎治小儿疳虫。体外实验表明石榴皮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阴性肠内致病菌皆有。

32、抑制作用在试管内,石榴皮煎剂对4种痢疾杆菌皆有抗菌作用,但程度上有所差异,以对志贺痢疾杆菌作用最强1320,对施氏、弗氏痢疾杆菌次之180,而对宋内痢疾杆菌作用较差120平板法的抗菌效果低于试管法其抗菌作用机制与其所含多量鞣酸有关0038葛根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本草纲目载葛根,性凉、气平、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诸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升举阳气,止渴止泻葛根轻清升散,药性升发,柳举阳气,鼓舞机体正气上升,津液布行。升发脾胃清阳空气而止渴,。

33、止泻痢。故常用于治疗内热消渴,麻疹透发不畅,腹泻、痢疾等病症。0039焦三仙是三味药,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化滞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因此,临床上医生常将三药合用并称为“焦三仙”。0040麦芽,经大麦发芽而成,将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即为焦麦芽。焦麦芽具有健脾和胃、舒肝化滞之功,用于治疗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症。现代研究认为,麦芽中富含淀粉分解酶、转化糖酶、脂化酶、维生素B等,有良好的助消化作。

34、用。0041山楂,切片晒干,置锅内用武大炒至外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取出晒干,即为焦山楂。口服山楂能增加消化酶,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化,对因吃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脘腹胀满、嗳气、不思饮食、腹痛、腹泻者,疗效尤佳。此外,现代药物试验表明,山楂有缓慢而持久的降低血压的功效,还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可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收缩力,对抗心律失常。因此,有利于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及冠心病。0042神曲,为全麦粉和其他药物青蒿、苍耳,辣蓼、杏仁、赤小豆等芽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取神曲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取出,喷洒些消水,放凉,即为焦神曲。神曲。

35、经发酵而成,凡发酵之品都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因此,对于饮食内伤所致的消化的不良、胸痞腹胀颇有效验。0043鸡内金甘,寒。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涩精止遗。鸡内金含胃激素、角蛋白、氨基酸以及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等。口服鸡内金粉后,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均增高,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其酸提取液或煎剂能加速从尿中排除放射性锶。0044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本经载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

36、,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药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7/15页10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0045肉桂性大热,味辛、甘。是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良药。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

37、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别录载其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0046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常配合羌活、桂枝、姜黄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

38、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0047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功能与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0048连翘苦,微。

39、寒。归肺、心、小肠经。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连翘药用部分主要是果实。它的果壳,即“芩翘解毒丸”中的“翘”。含有连翘酚、香豆精、齐墩果酸、皂甙、维生素P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排脓等功效。主治温热、疮疡、瘰疬、丹毒、班疹、流感,用果实水煎服,或加入方剂中。常用于风热感冒。性味功能中药味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蒙药味苦,性凉。清“协日”,止泻。主治中药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斑疹,丹毒,瘰疬,痈疮肿毒,急性肾炎,热淋。蒙药治黄疸,肠刺痛,“协日”病,肠热。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痿,。

40、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0049薏仁是常用的中药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苡仁油低浓度时对家兔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先呈一时性兴奋而后麻痹;能使家兔及豚鼠的子宫紧张度增加,振幅增大,此兴奋作用可被肾上腺素所翻转薏苡素对家兔肠管的运动有抑制作用。0050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药品化义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肋胃而进饮食,有醒。

41、脾开胃之功。辛能通利九窍,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凡诸气药,独此体轻性温,大能卫气,专养肺胃。但叶属阳,为发生之物,其性锐而香散。0051马齿苋味酸;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该品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功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8/15页11效,适用于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黏稠味臭、小便短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滑者,亦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0052丁香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治疗牙痛、支气管炎,神经痛、胃酸,抗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减轻痢疾所造成之不适与疼痛,改善衰弱体质与贫血,催情性。

42、无能、冷感,驱虫。促进血液循环,治疗皮肤溃疡及伤口发炎,治疗疥癣,改善粗糙肌肤。0053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对胃肠运动的影响小茴香对家兔在体肠蠕动有促进作用茴香脑25105G/ML对小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浓度增高则出现松弛作用,松弛的肠管对乙酰胆碱亦无反应0054葱白主治感冒风寒;阴寒腹痛;二便不通;痢疾;疮痈肿痛;虫积腹痛。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

43、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0055生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0056大青叶主要用于热毒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疮痈肿毒等症。近年来此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除可用治上述诸症外,又可用于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尤常用于流行性乙性脑炎,既可。

44、单味应用于预防,又可配合柴胡、银花、连翘、板蓝根、玄参、生地等,能清解气分、营分的热毒,可用治各种乙脑,而以偏热型较为合适。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0057细辛味辛,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药性论载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对风热头痛最有疗效。0058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

45、疹瘙痒。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中国药典载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0059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墓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薏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0060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

46、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属菊科说明书CN102048933ACN102048937A9/15页12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食兼用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及催乳作用,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无论煎汁口服,还是捣泥外敷,皆有效验。此外,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草纲目有句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神农本草经、唐本草、中药大辞典等历代医学专著均给以高度评价。蒲公英含有丰富。

47、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0061本发明蜜炼丸剂的制作过程为白头翁1000G,山药1000G,炒芡实1000G,石榴皮1000G,云木香1000G,肉豆蔻1000G,白术1000G,茯苓1000G,葛根1000G,薤白1000G,大腹皮1000G,黄连1000G,陈皮1000G。0062把药材加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加热煮沸3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滤渣加水,第二次加热,煮沸30分钟,再过滤,滤液备用;滤渣再加水,第三次加热煮沸30分钟,过滤;将三次滤液合在一起,加热浓缩至糊状,放入烘箱,控制在75,烘干后冷却成粉末状与蜂蜜适量混和在一起搓成细条;以每5G。

48、为一丸腊封包装。0063本发明当湿热泻时胶囊剂的制作过程为取滑石1000G,苍术1000G,厚朴1000G,薏仁1000G,白头翁1000G,山药1000G,炒芡实1000G,石榴皮1000G,云木香1000G,肉豆蔻1000G,白术1000G,茯苓1000G,葛根1000G,薤白1000G,大腹皮1000G,黄连1000G,陈皮1000G。加入510倍量的水浸泡12小时,提取2次;加热提取12小时,浓缩至浸膏状,成为组分1;剩余药渣加6090乙醇浸泡0515小时,提取两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浓缩,80160目滤过,600010000转/分钟离心后的上清液,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

49、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13580的浸膏,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30分钟4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成浸膏状,作为组分2。将上述两种浸膏浓缩干燥成干膏,混合粉碎,加糊精适量,混匀,灌装胶囊0064本发明风寒泻时片剂制备方法藿香1000G,马齿苋1000G,连翘1000G,防风1000G,白头翁1000G,山药1000G,炒芡实1000G,石榴皮1000G,云木香1000G,肉豆蔻1000G,白术1000G,茯苓1000G,葛根1000G,薤白1000G,大腹皮1000G,黄连1000G,陈皮1000G。0065先将药材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45分钟,提取活性成份,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再将药渣加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将3次提取液合并;合并上述两种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5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10620;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先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