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组装体。背景技术 通常,抗癌剂、免疫抑制剂等医务人员误接触时危险的粉末药剂被收纳在口部 被橡胶栓密封的管型瓶容器 ( 药剂收纳容器 ) 内。
从这样的管型瓶容器取出药剂时,进行如下操作。
首先,经由连接器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将管型瓶容器的口部和分配溶解用 液的注射器的口部连接。 接着,在该连接状态下,从注射器向管型瓶容器注入溶解用 液。 而且,边进行泵送操作,边振荡管型瓶容器,由此将药剂均匀地溶解在溶解用液 中。 接着,将溶解了药剂的溶解用液 ( 以下,称为 “液剂”。 ) 吸引并取出至注射器 内。
这样的操作所使用的专利文献 1 记载的连接器具有 :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的中 空针 ;支承中空针的接口 ( 连接部 ) ;覆盖针尖的盖部件。 盖部件能够沿中空针的长度 方向移动,能够变位成覆盖针尖的第一位置和该针尖露出的第二位置。 另外,该连接器 具有阻止盖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非本意地移动的挡块 ( 安全闩 )。 这样构成的连接 器例如能够将接口连接 ( 安装 ) 在注射器上,对挡块进行操作而使盖部件位于第二位置, 并利用中空针刺穿了管型瓶容器的橡胶栓的状态 ( 以下将该状态称为 “使用状态”) 下使 用。 在该使用状态下,通过连接器 ( 中空针 ),连通注射器内和管型瓶容器内。
但是,专利文献 1 记载的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作用有从管型瓶容器的橡胶栓 拔出中空针的力时,能够容易地从管型瓶容器的橡胶栓拔出中空针。 该情况下,液剂从 露出的针尖飞散而附着于医务人员等,存在着医务人员因针尖发生误穿刺,不能经由该 连接器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剂的问题。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表 2005-522282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 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
第一连接器,具有 :外筒,该外筒呈筒状,并具有中空的销子,该销子设置在 该外筒内侧,并具有作为液体能够通过的第一流路发挥功能的内腔 ;呈筒状的内筒,其 具有对所述第一流路进行开闭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阀体,并且该内筒以能够在所述 外筒内绕其轴旋转、并能够沿该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 ;
第二连接器,具有 :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该第二连接器主体具有作为液体 能够通过的第二流路发挥功能的内腔 ;第二阀体,该第二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 体内,对所述第二流路进行开闭,由弹性材料构成 ;
锁定机构,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被组装的组装状态下,该锁定 机构连结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 ;
锁定解除机构,该锁定解除机构解除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 器主体进行的连结,
所述组装状态能够得到如下状态 :
第一状态,通过所述锁定机构连结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所述内筒 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筒绕其轴旋转,而不能在轴向上移动,通过 所述第一阀体关闭所述第一流路,并且通过所述第二阀体关闭所述第二流路 ;
第二状态,从所述第一状态使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外 筒绕其轴旋转,由此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筒在其轴向上 移动 ;
第三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使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外 筒在其轴向上移动、接近,由此所述销子穿插所述第一阀体以及所述第二阀体,所述第 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连通,
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进行的连结,在所述第一状态 下能够通过所述锁定解除机构解除,在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下不能够进行基 于所述锁定解除机构的解除。
由此,连接器组装体能够在组装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组装状态下,得 到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下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连通,经由该 相互连通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能够可靠地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其相反 方向移送液体。
另外,在第三状态下,不能够解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组装状态。 由 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非本意地分离,因此,能够通过该连接器 组装体安全地移送液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在所述外筒以及所述内筒中的一方的 壁部上形成有槽部,所述槽部具有沿其周向形成的横槽和与该横槽连通且沿轴向形成的 纵槽,在另一方的壁部上突出形成有突部,该突部被插入所述槽部,并在所述内筒相对 于所述外筒绕其轴旋转时沿所述横槽移动,并在所述内筒相对于所述外筒沿其轴向移动 时沿所述纵槽移动。
由此,能够圆滑地将连接器组装体操作成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突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 横槽的与所述纵槽相反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所述横槽和所述纵槽之间的交 叉部,在所述第三状态下位于所述纵槽的与所述横槽相反侧的端部。
由此,能够圆滑地将连接器组装体操作成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槽部在所述纵槽的两端部分别配 置有所述横槽。
由此,能够维持所述第三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锁定机构由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 合部构成,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外周部上,所述第二卡合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由此,液体经由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流下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该连接器组 装体分离成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因此,能够安全且可靠地进行液体的移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第一阀体以及所述第二阀体分别 具有呈柱状的部分,该各部分的端面相互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液密地紧密接触。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经由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通过的液体向外部漏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第一阀体以及所述第二阀体分别 具有形成了沿轴向贯通的狭缝的呈柱状的部分。
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经由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通过的液体漏出至 外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阀体以 及所述第二阀体分别压接在所述销子的外周部上。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器组装体非本意地返回第二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外筒具有通过螺合与能够收纳液 体的液体收纳容器连接的连接部, 将所述液体收纳容器连接在所述外筒上时的该液体收纳容器的旋转方向,是与 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变换时将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相对于所述 外筒绕其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由此,在将内筒以及第二连接器相对于外筒旋转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外筒的连 接部和液体收纳容器之间的螺合松动 ( 解除 ),因此,在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使用 过程中,能够防止液体收纳容器从第一连接器非本意地脱离。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销子位于所述内筒的内侧,
在所述销子的外周部和所述内筒的内周部之间,设置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状 的衬垫。
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的液密性 ( 气密性 ),能够可靠地防止通过第一 流路的液体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漏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第二流路以通过该第二流路的液 体的流动在所述第二阀体附近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形成。
由此,即使在通过第二流路的液体中存在气泡,也能够防止该气泡残留在第二 流路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槽部以贯通所述外筒的壁部的方 式形成,
所述突部形成在所述内筒上并经由所述槽部露出。
由此,能够视认突部相对于槽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掌握连接器组装体是否处 于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中的某个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内筒具有 :在其壁部上沿轴向形 成的两条欠缺部 ;形成在这些欠缺部之间的弹性片,所述第一卡合部位于该弹性片。
由此,在组装状态下内筒的第一卡合部能够与第二连接器卡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锁定解除机构由设置在所述外筒
上的、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向内侧推压所述弹性片的推压部构成。
由此,在对弹性片进行推压操作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该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弹性片在所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 第三状态下退避到不被所述推压部推压的位置。
由此,液体经由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流下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该连接器组 装体分离成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因此,能够安全且可靠地进行液体的移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推压部构成所述外筒的壁部的一 部分。
由此,与推压部与外筒的壁部相独立地构成的情况相比,外筒的结构简单。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第一阀体的所述狭缝和所述第二 阀体的所述狭缝呈一字状,
在所述组装状态下,所述第一阀体的所述狭缝和所述第二阀体的所述狭缝在形 成方向上不一致。
由此,成为第三状态时,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阀体的端面、第二阀体的端面附 近的液密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具有定位机构,在连结所述内筒和所 述第二连接器主体时,对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进行定位。
由此,在连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时,能够可靠地进行该连结操作。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具有阻止机构,在所述第一状态下阻 止所述内筒相对于所述外筒绕其轴旋转。
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所述第二连接器被连接在管的端部或 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口部上。
由此,能够安全且可靠地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移送 液体。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分解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 3 是沿图 2 中的 A-A 线的剖视图。 图 4 是沿图 2 中的 B-B 线的剖视图。 图 5 是沿图 2 中的 C-C 线的剖视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 7 是沿图 6 中的 D-D 线的剖视图。 图 8 是沿图 6 中的 E-E 线的剖视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第三状态的立体图。 图 10 是沿图 9 中的 F-F 线的剖视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纵截面立体图。图 12 是表示图 11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中的外筒的立体图。 图 13 是表示图 11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中的内筒的立体图。 图 14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截面 图 15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二实施方式 ) 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截面立体图。
立体图。 图 16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三实施方式 ) 中的第一阀体以及第二阀 体的立体图。
图 17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四实施方式 ) 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 图。
图 18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五实施方式 ) 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 图。
图 19 是表示与图 11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连接的注射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图 1 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分解立体图,图 2 是表示本发 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第一状态的立体图,图 3 是沿图 2 中的 A-A 线的 剖视图,图 4 是沿图 2 中的 B-B 线的剖视图,图 5 是沿图 2 中的 C-C 线的剖视图,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第二状态的立体图,图 7 是沿图 6 中的 D-D 线的剖视图,图 8 是沿图 6 中的 E-E 线的剖视图,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 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的第三状态的立体图,图 10 是沿图 9 中的 F-F 线的剖视图,图 11 是 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纵截面立体图,图 12 是 表示图 11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中的外筒的立体图,图 13 是表示图 11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中 的内筒的立体图,图 14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一实施方式 ) 中的第二连接器 的纵截面立体图,图 19 是表示与图 11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连接的注射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此外,以下,为方便说明,将图 1 ~图 3、图 6、图 7、图 9 ~图 11、图 13、图 14 中 ( 图 16 ~图 18 也同样 ) 的上侧称为 “前端”,下侧称为 “基端”,将图 19 中 ( 图 15 也同 样 ) 的上侧称为 “基端”,下侧称为 “前端”。
如图 1 ~图 10 所示,连接器组装体 1 具有自由拆装的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 器 3。 如图 11 所示,在第一连接器 2 上预先连接有注射器 ( 液体收纳容器 )20。 如图 14 所示,在第二连接器 3 上预先连接有管 30。 该连接器组装体 1,在组装了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组装状态 ( 图 2 ~图 10 所示的状态 ) 下,用于从第一连接器 2 侧向第 二连接器 3 侧或向其相反方向移送液体。
首先,在对连接器组装体 1 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前,对连接在连接器组装体 1 所具 有的第一连接器 2 上的注射器 20、和连接在第二连接器 3 上的管 30 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 19 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注射器 20 具有 :外筒 ( 注射器外筒 )201 ;能够 在外筒 201 内滑动的垫圈 204 ;沿外筒 201 的长度方向 ( 轴向 ) 移动操作垫圈 204 的推杆
( 柱塞杆 )206。 垫圈 204 与推杆 206 的前端连结。
外筒 201 由有底筒状的部件构成,在前端侧底部的中央部一体地突出形成有相 对于外筒 201 的主体部缩径而成的缩径部 ( 口部 )202。
另外,在该缩径部 202 的外周侧,与该缩径部 202 同心配置的锁定适配器部 210 与外筒 201 一体地形成。 锁定适配器部 210 呈筒状,在其内周部上形成有内螺纹 210a。 内螺纹 210a 能够与后述的第一连接器 2 的外螺纹 441 螺合。 通过该螺合,能够连接注射 器 20 和第一连接器 2( 参照图 11)。
在外筒 201 的后端外周上,一体地突出形成有凸缘 ( 外筒侧凸缘 )203。
另外,在外筒 201 的外周面上附设有表示液量的刻度。
作为外筒 201 的构成材料可以列举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环状聚烯 烃、聚苯乙烯、聚 -(4- 甲基 -1- 戊烯 )、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 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丁二烯 - 苯乙烯共聚 物、聚酰胺 ( 例如,尼龙 6、尼龙 6 · 6、尼龙 6 · 10、尼龙 12) 这样的各种树脂,但在 其中,从成形容易且水蒸气透过性低的方面考虑,优选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酯这样 的树脂。 此外,为确保内部的视认性,外筒 201 的构成材料优选实质上透明的材料。
在这样的外筒 201 内收纳 ( 插入 ) 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垫圈 204。 在垫圈 204 的 外周部上,在全周范围内形成有多个 ( 两个 ) 环状的突部,这些突部与外筒 201 的内周面 紧密接触并滑动,能够更可靠地保持液密性,并且实现滑动性的提高。
另外,在垫圈 204 上形成有向其后端面开放的中空部 205。 该中空部 205 供后述 的推杆 206 的头部 208 螺入 ( 嵌入 )。 在中空部 205 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
作为垫圈 204 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例如天然橡胶、丁基橡胶、 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 - 丁二烯橡胶、硅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 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烯烃类、苯乙烯类等各种热可塑性弹性体、或它们的混合物 等弹性材料。
推杆 206 具有横截面呈十字状的棒状的主体部 207。
在主体部 207 的前端侧形成有插入垫圈 204 的中空部 205 内、且与垫圈 204 连 结的头部 ( 连结部 )208。 在头部 208 的外周上形成有能够与中空部 205 的内表面的内螺 纹螺合的外螺纹。 通过该外螺纹与内螺纹螺合,连结垫圈 204 和推杆 206。 此外,垫圈 204 和推杆 206 不限于基于螺合的连结,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凹凸嵌合等进行连结的结构、 通过粘结、热粘接等固定粘结的结构、或一体成形的结构。
另外,在主体部 207 的后端上形成有圆盘状 ( 板状 ) 的凸缘 209。
另外,作为推杆 206 的构成材料,能够使用与前述的作为外筒 201 的构成材料所 例示的材料同样的材料。
这样构成的注射器 20,在由外筒 201 和垫圈 204 包围的空间 200 中预先收纳例如 粉末状的药剂 Q。 此外,作为药剂 Q 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例如抗癌剂、免疫抑制剂 等医务人员误接触时危险的药剂、或抗生剂、止血剂等使用时需要溶解的药剂、小儿用 药剂等需要稀释的药剂、疫苗、肝磷脂、小儿用药剂等多次分配的药剂等。
管 30 在其前端侧连接有前述的预先填充了溶解用液的袋 ( 未图示 )。 另外,在 管 30 的基端部上连接有第二连接器 3( 参照图 14)。 该管 30 具有挠性,作为其构成材料可以使用例如软质的树脂材料 ( 弹性材料 )。 作为该软质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 可以列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 - 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丁二 烯、聚酰胺、聚酯、有机硅等,在它们之中,特别优选使用聚丁二烯。 管 30 的构成材料 使用聚丁二烯的情况下,适度的挠性、耐药品性以及药品的防吸附性优良。
接着,对连接器组装体 1 进行说明。 如图 1 ~图 10 所示,连接器组装体 1 具有 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该连接器组装体 1 在组装状态下能够得到三个状态。 所 述三个状态是指图 2( 图 3 ~图 5 也同样 ) 所示的第一状态、图 6( 图 7、图 8 也同样 ) 所 示的第二状态和图 9 所示的 ( 图 10 也同样 ) 第三状态。 第二状态是从第一状态将第二连 接器 3 相对于第一连接器 2 绕其轴 ( 周向 ) 旋转而得到的。 第三状态是从第二状态使第 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相互接近而得到的。
如图 11 所示,第一连接器 2 具有外筒 4 和设置在外筒 4 内的内筒 5。 另外,在 第一连接器 2 中,内筒 5 能够绕外筒 4 的轴旋转,并能够沿外筒 4 的轴向移动。
如图 11、图 12 所示,外筒 4 具有 :呈有底筒状的外筒主体 41 ;在外筒主体 41 的内侧与该外筒主体 41 同心地设置的中空的销子 42。
如图 12 所示,在外筒主体 41 的壁部 ( 侧壁 )411 上,形成有两个 ( 一对 ) 槽部 ( 凸轮槽 ( 引导槽 ))412。 这些槽部 412 配置在隔着销子 42 相对的位置上。 在各槽部 412 中插入后述的内筒 5 的突部 ( 凸轮从动件 )512 并卡合 ( 参照图 2、图 6、图 9)。 此 外,由于各槽部 412 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以一个槽部 412 为代表进行说明。 槽部 412 从侧面观察其形状呈 “L” 字状。 即,槽部 412 由形成方向相互不同 ( 正交 ) 的周向槽 ( 第一横槽 )413 和轴向槽 ( 纵槽 )414 构成。 周向槽 413 沿壁部 411 的 周向形成。 轴向槽 414 沿壁部 411( 外筒主体 41) 的轴向形成。 另外,轴向槽 414 从周 向槽 413 的一端部向基端方向 ( 外筒主体 41 的底部 415 侧 ) 延伸,并与该周向槽 413 连 通。
另外,槽部 412 以贯通外筒主体 41 的壁部 411 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 示出了槽部 412 贯通壁部 411 的例子,但并不需要必须以贯通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外筒主体 41 的壁部 411 上,在与各槽部 412 不同的位置 ( 槽部 412 和槽 部 412 之间 ) 上,在经由销子 42 相对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纵长的两条欠缺部 ( 槽 )416a、 416b。 各欠缺部 416a、416b 分别从外筒主体 41 的前端 417 沿轴向形成。 由此,在欠缺 部 416a 和欠缺部 416b 之间,形成有呈长方形状 ( 小片状 ) 且具有弹性的部位。 该部位是 在第一状态下,作为向后述的内筒 5 的内侧 ( 销子 42 侧 ) 推压该内筒 5 的弹性片 515 的 推压片 ( 推压部 )418 发挥功能的部位 ( 例如参照图 4)。 通过这样由外筒主体 41 的壁部 411 的一部分构成推压片 418,与推压片 418 与外筒主体 41 的壁部 411 相独立地构成的情 况相比,外筒 4 的结构简单。
在各推压片 418 的外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对该推压片 418 进行推压操作的操作片 ( 操作部 )43。 该操作片 43 的宽度 ( 外筒主体 41 的周向的长度 ) 比推压片 418 的宽度 大。 通过设置这样的操作片 43,对推压片 418 进行推压操作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 该操作。
在外筒主体 41 的底部 415 的中央部,销子 42 向前端方向突出形成。 销子 42 呈 管状,其内腔是作为液体能够通过的第一流路 421 发挥功能的部位。 另外,销子 42 的前
端 422 呈相对于该销子 42( 外筒 4) 的轴正交的平面状。 销子 42 的前端部呈其外径向前 端方向逐渐减小的锥状。
如图 11 所示,在外筒主体 41 的底部 415 的中央部,在与销子 42 的相反侧,设 置有与注射器 20 连接的连接部 44。 连接部 44 呈管状,其内腔与销子 42 的内腔 ( 第一流 路 421) 连通。 另外,在连接部 44 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外螺纹 441。 该外螺纹 441 能够与 注射器 20 的锁定适配器部 210 的内螺纹 210a 螺合。 由此,注射器 20 和第一连接器 2( 外 筒 4) 可靠地连接。 另外,此时,注射器 20 的口部 202 插入连接部 44 内,并与第一流路 421 连通。
此外,作为外筒 4 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对注射器 20 的外筒 201 进行说明时所列举的材料。
如图 11 所示,内筒 5 具有 :呈有底筒状的内筒主体 51 ;配置在内筒主体 51 的 内侧的第一阀体 52 ;相对于内筒主体 51 支承第一阀体 52 的支承部 53。
如图 13 所示,在内筒主体 51 的壁部 ( 侧壁 )511 上,向外方 ( 外侧 ) 突出形成 有两个 ( 一对 ) 突部 512。 这些突部 512 配置在隔着内筒主体 51 的轴相对的位置上。 如 上所述,各突部 512 能够分别插入外筒 4( 外筒主体 41) 的各槽部 412 并卡合 ( 参照图 2、 图 6、图 9)。 此外,由于各突部 512 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以下,以一个突部 512 为代 表进行说明。 突部 512 的高度可以是从槽部 412 突出的程度,也可以是不从槽部 412 突出的程 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部 512 的高度是不从槽部 412 突出的程度 ( 参照图 4)。 该突部 512 能够防止内筒 5 从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脱落。
另外,突部 512 经由槽部 412 露出。 由此,能够视认突部 512 相对于槽部 412 的位置,因此,能够掌握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是否成为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 第三状态中的某个状态。
在图 2、图 4 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突部 512 位于槽部 412 的周向槽 413 的与轴向 槽 414 相反侧的端部。 此时,由于内筒 5 的基底突起 A 面 530( 参照图 13) 被外筒 4 的突 起部 A 面 481( 参照图 12) 限制,所以内筒 5 不能够相对于外筒 4 绕图 4 中逆时针方向旋 转。 另外,由于内筒 5 的基底突起 B 面 534( 参照图 13) 被外筒 4 的突起部 D 面 484 限 制,所以内筒 5 不能够相对于外筒 4 向图 2 中的下方向移动。 而且,接下来的第二状态 也相同,由于突部 512 嵌入槽部 412,所以内筒 5 不能够相对于外筒 4 向图 2 中的上方向 移动。
在图 6、图 8 所示的第二状态下,接下来的第三状态也相同,由于内筒 5 的基底 纵突起 532 的 A 面 535( 参照图 13) 被外筒 4 的突起部 B 面 482( 参照图 12) 限制,所以 内筒 5 不能够相对于外筒 4 过度地绕图 4 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此时,内筒 5 能够相对于 外筒 4 向图 2 中的下方向移动。
在图 9 所示的第三状态下,由于内筒 5 的基底突起 A 面 530 被外筒 4 的突起部 C 面 483( 参照图 12) 限制,所以内筒 5 不能够相对于外筒 4 绕图 4 中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 外,由于内筒 5 的底部 519 的外底面被外筒 4 的内侧的底面限制,所以内筒 5 不能够相对 于外筒 4 过度地向图 9 中的下方向移动。
如图 13 所示,在内筒主体 51 的壁部 511 上,在隔着该内筒主体 51 的轴相对的
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纵长的两条欠缺部 ( 槽 )513a、513b。 各欠缺部 513a、513b 分别从内 筒主体 51 的前端 514 沿轴向形成。 由此,在欠缺部 513a 和欠缺部 513b 之间,形成有呈 长方形状 ( 小片状 ) 且具有弹性的弹性片 515。 如上所述,弹性片 515 在第一状态下,被 外筒 4 的推压片 418 向内筒主体 51 的内侧推压,并在该方向上挠曲 ( 变形 )。 另外,解 除该推压力时,弹性片 515 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到原来的形状。
另外,在各弹性片 515 的前端外周部上,向外侧突出形成有第一卡合部 516。 第 一卡合部 516 是在组装状态下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卡合部 63 卡合的部位。 如图 11 所示,在第一卡合部 516 的前端部,形成有高度向前端方向逐渐减小的倾斜面 517。 第 一卡合部 516 的基端面 518 呈平面状。
通过形成这样构成的弹性片 515,在组装状态下,内筒 5 的第一卡合部 516 能够 与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卡合部 63 卡合。 另外,如图 3、图 4 所示,在第一状态下,对外筒 4 的操作片 43 进行操作,只要推压片 418 不以弹性片 515 变形的程度推压该弹性片 515, 该卡合便能够维持,即,该卡合不可能解除。
而且,为了使该卡合在更正确的位置解除,在内筒 5 的外周部上具有连接解除 防止部 529( 参照图 13)。 即,当位于不期望解除连接的第一状态附近时,即使通过外筒 4 的推压片 418 推压小突部 528,推压片 418 与连接解除防止部 529 接触,弹性片 515 的 变形受到妨碍,因此连接不会解除。 另外,如图 7、图 10 所示,在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下,内筒 5 的第一卡合部 516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卡合部 63 之间的卡合被维持。
这样,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下,第一连接器 2( 内筒 5) 的第一卡合部 516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卡合部 63 之间的卡合 ( 组装状态 ) 被 维持。 由此,当经由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例如从管 30 向注射器 20 供给溶解用液 ( 生理盐水 ) 时,能够可靠地防止该连接器组装体 1 分离成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因此,能够安全且可靠地进行溶解用液的移送。
在连接器组装体 1 中,能够将第一卡合部 516 和第二卡合部 63 称为连结第一连 接器 2( 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锁定机构。 另外,能够将推压片 418 称为解除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之间的连结的锁定解除机构。
如图 11 所示,在内筒主体 51 的底部 519 的中央部,设置有支承第一阀体 52 的 支承部 53。 支承部 53 呈管状,优选在内筒主体 51 的内侧与该内筒主体 51 一体地形成。 另外,支承部 53 与内筒主体 51 同心地配置。 支承部 53 的基端在内筒主体 51 的底部 519 上开口。
在支承部 53 的内周部上,设置有内径缩径了的缩径部 ( 阶梯部 )531。 在该缩径 部 531 上支承第一阀体 52。
此外,作为内筒主体 51( 包含支承部 53) 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 如对注射器 20 的外筒 201 进行说明时所列举的材料。
如图 11 所示,在支承部 53 上支承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阀体 52。 第一阀体 52 是用于开闭第一流路 421 的部件。 该第一阀体 52 具有 :外形形状呈圆柱状的圆柱状 部 521 ;设置在圆柱状部 521 的外周部上的凸缘部 522。
圆柱状部 521 能够被分成位于其前端侧的头部 523 和位于基端侧的腿部 ( 插入
部 )524。 腿部 524 上形成有圆柱状的凹部 525,位于支承部 53( 内筒 5) 的内侧的销子 42 的前端部插入 ( 嵌合 ) 该凹部 525。 头部 523 上形成有沿其轴向 ( 高度方向 ) 贯通的狭 缝 526。 狭缝 526 与凹部 525 连通。 该狭缝 526 在第一状态 ( 参照图 3)、第二状态 ( 参 照图 7) 以及不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 ( 参照图 11) 下通过第一阀体 52 的自我闭塞性闭塞。 由此,成为第一流路 421 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第三状态 ( 参照图 10) 下,通过销子 42 穿插狭缝 526,该狭缝 526 开口。 由此,成为第一流路 421 打开的状态。 此外,作为狭 缝 526 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字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十字状、 “卜” 字 状、 “Y” 字状、 “T” 字状。
凸缘部 522 位于圆柱状部 521 的长度方向的中途,是其外径扩径了的部位。 该 凸缘部 522 被夹持在支承部 53 的缩径部 531 和与支承部 53 嵌合的环状的环状部件 54 之 间。 由此,第一阀体 52 可靠地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环状部件 54,但也可以 不使用环状部件 54,而使用在缩径部 531 的上侧利用粘结剂与第一阀体 52 固定的部件。
如图 11 所示,在内筒 5 的支承部 53 的内周部和外筒 4 的销子 42 的外周部之间 设置有衬垫 (packing)45。 衬垫 45 是截面形状 ( 横截面形状 ) 呈半圆状的环状的部件。 此外,衬垫 45 也可以不是预先呈半圆状 ( 圆弧状 ) 的部件,而是在圆形等的部件组装后 的最终状态下成为半圆状。
该衬垫 45 被插入在外筒 4 的销子 42 的外周部上沿其周向形成的凹部 423 中。 由 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衬垫 45 相对于销子 42 沿其长度方向偏移。 通过这样设置衬垫 45, 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 421 的液密性 ( 气密性 ),能够可靠地防止通过第一流路 421 的 溶解用液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漏出。
此外,作为第一阀体 52 以及衬垫 45 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对 注射器 20 的垫圈 204 进行说明时所列举的材料。
如图 14 所示,第二连接器 3 具有 :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 6 ;配置在第二连接 器主体 6 内的第二阀体 7 ;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 6 支承第二阀体 7 的支承部 8。
第二连接器主体 6 呈筒状,是作为液体能够通过其内腔的第二流路 61 发挥功能 的部件。 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前端部成为能够供管 30 的基端部插入并连接的管连接部 62。 另外,在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内周部上设置有两个与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内筒主 体 51) 的各第一卡合部 516 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63。 此外,第二卡合部 63 的形成数量不 限于两个。 这些第二卡合部 63 隔着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轴相对配置。 各第二卡合部 63 分别由呈与第一卡合部 516 对应的形状的凹部构成。 如图 3 所示,第一卡合部 516 和第 二卡合部 63 卡合时 ( 组装状态下 ),第一卡合部 516 的基端面 518 与第二卡合部 63 的基 端面 631 抵接,维持该卡合状态。 这样,在连接器组装体 1 中,内筒 5 的第一卡合部 516 和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第二卡合部 63 能够被称为连结内筒 5( 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 器主体 6( 第二连接器 3) 的锁定机构。
在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内侧形成有支承部 8。 支承部 8 和第二连接器主体 6 优选 一体形成。 支承第二阀体 7 的支承部 8 与该第二连接器主体 6 同心地配置。 该支承部 8 呈管状,其前端部 81 扩径,并与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内周部连结 ( 连接 )。 另外,在支 承部 8 的内周部上,设置有内径缩径的缩径部 ( 阶梯部 )82。 第二阀体 7 支承在该缩径部 82 上。此外,作为第二连接器主体 6( 包含支承部 8) 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 用例如对注射器 20 的外筒 201 进行说明时列举的材料。
在支承部 8 上支承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二阀体 7。 第二阀体 7 是开闭第二流路 61 的部件。 该第二阀体 7 具有 :外形形状呈圆柱状的圆柱状部 71 ;设置在圆柱状部 71 的外周部上的凸缘部 72。
在圆柱状部 71 上形成有贯通其轴向 ( 高度方向 ) 的狭缝 711。 该狭缝 711 在第 一状态 ( 参照图 3)、第二状态 ( 参照图 7) 以及不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 ( 参照图 14) 下通 过第二阀体 7 的自我闭塞性而闭塞。 由此,成为第二流路 61 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第 三状态 ( 参照图 10) 下,通过销子 42 穿插狭缝 711,该狭缝 711 开口。 由此,成为第二 流路 61 打开的状态。 此外,作为狭缝 711 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字状,但不限于 此,也可以是例如十字状、 “卜” 字状、 “Y” 字状、 “T” 字状。
凸缘部 72 位于圆柱状部 71 的前端部,是其外径扩径了的部位。 该凸缘部 72 被 夹在支承部 8 的缩径部 82 和与支承部 8 嵌合的环状的环状部件 83 之间。 由此,第二阀 体 7 被可靠地固定。 此外,也可以不使用环状部件 83,而利用粘结剂固定缩径部 82 和第 二阀体 7。
此外,作为第二阀体 7 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例如对注射器 20 的 垫圈 204 进行说明时所列举的材料。
如上所述,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 态。 接着,对各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进行说明。
通过从图 1 所示的连接器组装体 1 的分离状态 ( 分解状态 ) 使第一连接器 2 和第 二连接器 3 相互接近,连接器组装体 1 成为第一状态。 此外,在分离状态的第一连接器 2 中,通过第一阀体 52 关闭第一流路 421( 参照图 11)。 另外,在分离状态的第一连接 器 2 中,内筒 5 的突部 512 位于外筒 4 的槽部 412 的周向槽 413 的与轴向槽 414 相反侧的 端部 ( 参照图 1)。 另外,在分离状态的第二连接器 3 中,通过第二阀体 7 关闭第二流路 61( 参照图 14)。
如图 3 所示,在第一状态下,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的第一卡合部 516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卡合部 63 卡合。 由此,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连结,能够将它们一起相对于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绕其轴进行旋转操作。 另外,在该 第一状态下,由于内筒 5 的突部 512 位于外筒 4 的槽部 412 的周向槽 413 中,所以第一连 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相对于外筒 4 沿其轴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连结,能够通过将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的操作片 43 向图 4 中销子 42 侧进行推压操作而解除。 具体地,将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的操作片 43 向外筒 4 的内侧 ( 图 4 中销子 42 侧 ) 进行了推压操作时,推压片 418 向内侧推压与该推压片 418 相对的内筒 5 的弹性片 515。 由此,弹性片 515 向内侧挠 曲,形成在该弹性片 515 上的第一卡合部 516 从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卡合部 63 分离。 由 此,将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连结解除。 这样,在第一状态下,只要不 对操作片 43 进行推压操作,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连结就能够维持。
另外,在第一状态下,与分离状态同样地,通过第一阀体 52 关闭第一流路 421,并通过第二阀体 7 关闭第二流路 61( 参照图 3)。另外,如图 3 所示,第一阀体 52 和第二阀体 7 的端面相互推压接触,并沿轴向 被压缩。 由此,第一阀体 52 的前端面 527 和第二阀体 7 的基端面 712 液密地紧密接触。 因此,能够防止经由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通过的液体漏出至外部。
另外,如图 2 所示,在第一连接器 2 中,内筒 5 的突部 512 位于外筒 4 的槽部 412 的周向槽 413 的图 2 中右侧的端部。
如图 5 所示,在第一状态下,作为阻止内筒 5 相对于外筒 4 绕其轴非本意地旋转 的阻止机构,形成有内筒侧突部 55 和外筒侧突部 46。 如图 5、图 13 所示,内筒侧突部 55 在内筒主体 51 的基端外周部上突出形成。 如图 5、图 12 所示,外筒侧突部 46 在外筒 主体 41 的内周部的在第一状态下与内筒侧突部 55 对应 ( 邻接 ) 的位置上突出 ( 以山状隆 起 ) 形成。 通过形成这样的内筒侧突部 55 和外筒侧突部 46,只要不进行对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的旋转操作,就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内筒 5 旋转,第一状态被可靠地维持。 另外, 将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一起相对于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绕图 5 中顺时 针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内筒侧突部 55 越过外筒侧突部 46。 由此,能够从第一状态向第 二状态变换。 此外,内筒侧突部 55 以及外筒侧突部 46 在能够实现该目的的范围内也可 以设置在其他位置。 另外,如图 1 所示,附设有第一标记 47 和第二标记 64,该第一标记 47 和第二标 记 64 作为连结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时进行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定 位的定位机构。 第一标记 47 分别例如通过刻印附设在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的各操作片 43( 与内筒 5 的各第一卡合部对应的位置 ) 上。 各第一标记 47 分别由指示前端方向的箭 头构成。 第二标记 64 分别例如通过刻印附设在与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外周部的各第二卡 合部 63 相反侧的部位上。 各第二标记 64 分别由指示基端方向的箭头构成。 连结第一连 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时,通过使第一标记 47 和第二标记 64 对位 ( 相对 ),能 够可靠地进行该连结操作。
如图 6 所示,通过从第一状态使相互连结的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相对于外筒 4 绕其轴旋转,连接器组装体 1 成为第二状态。 进行该旋转操作时,内筒 5 的突部 512 沿外筒 4 的槽部 412 的周向槽 413 向图 6 中左侧移动。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 行旋转操作。
另外,在该第二状态下,内筒 5 的突部 512 位于周向槽 413 和轴向槽 414 的交叉 部。 由此,前述的第一状态下的内筒 5 相对于外筒 4 的向轴向的移动限制被解除。 因 此,内筒 5 以及第二连接器 3 能够相对于外筒 4 沿其轴向移动。
如图 8 所示,内筒 5 相对于外筒 4 绕其轴旋转时 ( 第二状态下 ),随着其旋转, 该内筒 5 的各弹性片 515 分别退避到从推压该弹性片 515 的推压片 418 分离、即不被推压 部 418 推压的位置。 由此,弹性片 515 不会被推压部 418 推压,不能够解除内筒 5( 第一 卡合部 516) 和第二连接器 3( 第二卡合部 63) 的卡合。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组装状态 的连接器组装体 1 非本意地分离。 因此,使用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时,能够可靠 地确保经由该连接器组装体 1 的从前端侧向基端侧或向其相反方向的液体的流动。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 2 中,注射器 20 的锁定适配器部 210 通过螺合连 接在外筒 4 的连接部 44 上。 将注射器 20 的锁定适配器部 210 连接在外筒 4 的连接部 44 上时的该注射器 20 的旋转方向,是与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换时将内筒 5 以及第二连
接器主体 6 相对于外筒 4 绕其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将 内筒 5 以及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相对于外筒 4 旋转时,外筒 4 的连接部 44 和注射器 20 的锁 定适配器部 210 之间的螺合松动 ( 解除 )。 因此,在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的使用过 程中,能够防止注射器 20 从第一连接器 2 非本意地脱离。
如图 9 所示,通过从第二状态,使相互连结的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 器 3 相对于外筒 4 向基端方向移动而接近,由此,连接器组装体 1 成为第三状态。 进行 该移动操作时,内筒 5 的突部 512 沿外筒 4 的槽部 412 的轴向槽 414 向图 9 的下方移动。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移动操作。
另外,在该第三状态下,内筒 5 的突部 512 位于轴向槽 414 的基端部。
如图 10 所示,随着所述移动操作,外筒 4 的销子 42 穿插内筒 5 的第一阀体 52 的狭缝 526 以及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阀体 7 的狭缝 711。 由此,在第三状态下,第一连接 器 2 的第一流路 421( 销子 42 的内腔 )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流路 61( 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内腔 ) 连通。 经由该相互连通的第一流路 421 和第二流路 61,从第一连接器 2 侧向第 二连接器 3 侧,或从第二连接器 3 侧向第一连接器 2 侧,能够可靠地移送液体。
另外,如图 10 所示,在第三状态下,内筒 5 的第一阀体 52 的狭缝 526 的内周面 通过该第一阀体 52 的弹性力压接在外筒 4 的销子 42 的外周面 ( 外周部 ) 上。 与其同样 地,第二连接器 3 的第二阀体 7 的狭缝 711 的内周面通过该第二阀体 7 的弹性力压接在外 筒 4 的销子 42 的外周面上。 这样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阀体 52 以及第二阀体 7 分别压接 在外筒 4 的销子 42 上,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相互连结的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 接器 3 相对于外筒 4 向前端方向非本意地移动,即,能够防止连接器组装体 1 非本意地返 回至第二状态。 而且,还能够通过设置在内筒 5 的支承部 53 的内周部和外筒 4 的销子 42 的外周部之间的衬垫 45 的阻力,控制所述非本意的移动。 由此,第一流路 421 和第二流 路 61 的连通状态 ( 第三状态 ) 被维持,能够可靠地进行液体的移送。
另外,在第三状态下,内筒 5 的各弹性片 515 仍分别退避到不被用于对该弹性片 515 进行推压的外筒 4 的推压片 418 推压的位置。 由此,与第二状态同样地,不能够通过 推压部 418 推压弹性片 515 而解除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卡合。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 止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非本意地分离,因此,能够经由连接器组装体 1 安全地移送 液体。
接着,对连接器组装体 1 的使用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预先准备连接有注射器 20 的第一连接器 2 和连接有管 30 的第二连接器 3。
使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相互接近 ( 参照图 1),并连结第一连接器 2 的内 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由此,连接器组装体 1 成为第一状态 ( 参照图 2)。
接着,使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以及第二连接器 3 相对于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绕其轴旋转。 由此,连接器组装体 1 成为第二状态 ( 参照图 6)。
接着,将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以及第二连接器 3 相对于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向基端方向压入。 由此,连接器组装体 1 成为第三状态 ( 参照图 9)。
接着,将注射器 20 的推杆 206 向基端方向牵拉。 由此,经由管 30、连接器组装 体 1,预先与管 30 连接的所述袋内的溶解用液被吸引到注射器 20 内。 然后,使注射器20 的推杆 206 往复运动,即,进行泵送操作。 由此,药剂 Q 均匀地溶解在溶解用液中。
接着,成为将注射器 20 的推杆 206 向基端方向牵拉了的状态,与所述相反,对 连接器组装体 1 进行操作,使该连接器组装体 1 从第三状态成为第一状态。
接着,对第一连接器 2 的外筒 4 的各操作片 43 一起进行推压操作。 由此,解除 第一连接器 2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的连结。 然后,使第一连接器 2 和第二连接器 3 分离。
接着,将第一连接器 2 从注射器 20 拆下,从该注射器 20 投与液剂。
< 第二实施方式 >
图 15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二实施方式 ) 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截面 立体图。
以下,参照该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前 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二连接器的结构不同以外,其他都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
图 15 所示的第二连接器 3A 安装在能够收纳溶解用液的管型瓶 ( 液体收纳容 器 )40 的口部上。 管型瓶 40 呈有底筒状,是具有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部的部件。 该前 端开口部成为管型瓶 40 的口部。
在第二连接器 3A 中,形成有将第二阀体 7 相对于第二连接器主体 6 进行支承的 支承部 8A。 此外,支承部 8A 优选与第二阀体 7 一体形成。 支承部 8A 的外周面紧密接 触 ( 压接 ) 在第二连接器主体 6 的内周面上。 由此,能够将第二阀体 7 相对于第二连接 器主体 6 进行支承。
通过这样构成的第二连接器 3A,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能够在第三状态下 从管型瓶 40 将溶解用液吸引至注射器 20。
< 第三实施方式 >
图 16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三实施方式 ) 中的第一阀体以及第二阀 体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该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前 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组装状态下的第一阀体的狭缝和第二阀体的狭缝之间的位置关 系不同以外,其他都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 16 所示,在连接器组装体 1B 中,在组装状态下,第一阀体 52 的狭缝 526 的 形成方向和第二阀体 7 的狭缝 711 的形成方向不是同一方向 ( 不一致 ),而是相互正交。
在这样构成的连接器组装体 1B 中,成为第三状态时,即,销子 42 穿插第一阀体 52 的狭缝 526 和第二阀体 7 的狭缝 711 时,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阀体 52 的前端面 527、 第二阀体 7 的基端面 712 附近的液密性。
< 第四实施方式 >
图 17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四实施方式 ) 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 图。
以下,参照该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二连接器的第二流路的形状不同以外,其他都与所述第一实 施方式相同。
图 17 所示的第二连接器 C 设置在管 30 的中途,并以补充该管 30 的上游侧的部 分 301 和下游侧的部分 302 之间的方式连接。
在该第二连接器 C 中,第二流路 61C 以通过该第二流路 61C 的液体的流动在第 二阀体 7 附近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形成。 即,第二流路 61C 具有第二阀体 7 附近的纵截 面形状呈 “U” 字状的 U 字状部 611。 由此,即使在通过第二流路 61C 的液体中存在气 泡,也能够防止该气泡残留在第二流路 61C 内。
< 第五实施方式 >
图 18 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 ( 第五实施方式 ) 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 图。
以下,参照该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前 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形成在第一连接器的外筒的外周部上的作为凸轮槽的槽部的结 构 ( 形状 ) 不同以外,其他都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图 18 所示的第一连接器 2D 中,形成在外筒 4 上的槽部 412D 从侧面观察其形 状呈曲柄状。 即,槽部 412D 在轴向槽 414 的基端部上还具有与该轴向槽 414 连通的周向 槽 ( 第二横槽 )416。 内筒 5 的突部 512 能够在这样构成的槽部 412D 内移动。 因此,如 图 18 所示,在第三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 1 中,突部 512 能够位于周向槽 416 的图 18 中左 端部。 在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 2D 的内筒 5 和第二连接器 3 相对于外筒 4 沿其轴向的移 动被限制。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施加例如欲将第一连接器 2D 和第二连接器 3 分解的力, 也能够防止这些连接器相互分解,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连接器组装体 1 的组装状态 ( 第 三状态 )。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 不限于此,构成连接器组装体的各部分能够置换成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 另外,也 可以附加任意的构成物。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也可以组合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两个以上 的结构 ( 特征 )。
另外,第一连接器的销子可以由前端具有锋利的针尖的中空针构成,也可以由 前端具有相对于轴向斜切的针尖的中空针构成。 该情况下,在第一阀体中,可以省略狭 缝。 此外,中空针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也可以由树脂材料构成。
另外,第一连接器在各实施方式中在外筒的壁部上形成有槽部,并在内筒的壁 部上形成有插入槽部的突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内筒的壁部上形成槽部,并在外筒 的壁部上形成突部。
另外,第一连接器的槽部以及突部在各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两个,但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一个。
另外,第一阀体以及第二阀体分别形成有狭缝,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形成细孔 ( 针孔 )。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具有 :第一连接器,具有 :外筒,该外筒呈筒状,并 具有中空的销子,该销子设置在该外筒内侧,并具有作为液体能够通过的第一流路发挥 功能的内腔 ;呈筒状的内筒,其具有由对所述第一流路进行开闭的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 阀体,并且该内筒以能够在所述外筒内绕其轴旋转、并能够沿该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 ; 第二连接器,具有 :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该第二连接器主体具有作为液体能够通过 的第二流路发挥功能的内腔 ;第二阀体,该第二阀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内,对 所述第二流路进行开闭,由弹性材料构成 ;锁定机构,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 接器被组装的组装状态下,该锁定机构连结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 ;锁定解除 机构,该锁定解除机构解除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连结,该 连接器组装体能够得到如下状态 :第一状态,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通过所述锁定机构连 结所述内筒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 外筒绕其轴旋转,而不能在轴向上移动,通过所述第一阀体关闭所述第一流路,并且通 过所述第二阀体关闭所述第二流路 ;第二状态,从所述第一状态使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 二连接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外筒绕其轴旋转,由此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能够 相对于所述外筒在其轴向上移动 ;第三状态,从所述第二状态使所述内筒以及所述第二 连接器主体相对于所述外筒在其轴向上移动、接近,由此所述销子穿插所述第一阀体以 及所述第二阀体,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连通,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内筒和所述 第二连接器主体进行的连结,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锁定解除机构解除,在所 述第二状态以及所述第三状态下不能够进行基于所述锁定解除机构的解除。 由此,能够 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 因此,本发明 的连接器组装体具有工业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