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红碱在制备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 及防治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产品用途技术领域,具体为白屈菜红碱在制备杀灭水产动物体 外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及防治剂。
背景技术 白屈菜红碱是从罂粟科植物白屈菜 (Chelidonium majus L.) 的带根全草提取分 离的一种化合物,其结构式为 :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21H18NO4,分子量为 348,为淡黄色粉末或浅白色晶体,游离 碱是无色的,其季铵盐是黄色的。 游离碱和盐的水溶液显紫堇色荧光,在氯仿、甲醇、 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易溶,石油醚中难溶,熔点 195-205℃。该化合物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较 少。
目前水产上杀灭寄生虫主要是移植人药、兽药和部分农药,如用敌百虫、阿维 菌素、伊维菌素等化学药物杀灭寄生虫,虽然有一定的功效,但长期使用带来的是环境 污染、药物残留、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当前食品安全和水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 壁垒问题。 白屈菜红碱是从天然植物提取的药物,具有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毒 害较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可降低或避免目前化学药物带来的 “药物公害”,是水 产病害防治的发展趋势和一大热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白屈菜红碱 在制备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及防治剂的技术方案,其灭杀效果好,且 还具有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毒害较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所述的白屈菜红碱在制备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白屈菜红碱在制备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小瓜虫、指环虫、车轮虫药物中的 应用。
所述白屈菜红碱制备的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防治剂,其特征在于由重 量百分含量的以下物质组成 :白屈菜红碱 5 % -25 %,表面活性剂 5 % -10 %,溶解剂 10%-20%,余量为溶剂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吐温 -20,所述的溶解剂为二甲基亚砜, 所述的溶剂为无水乙醇。
所述的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白屈菜红碱的重量百分含量为 10% -20%,优选 15% -18%。
所述的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的重 量百分含量为 6% -8%。
所述的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防治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剂的重量百 分含量为 15%-18%。
所述的一种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防治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 步骤 : 1) 按照上述物质比例,称取白屈菜红碱、表面活性剂、溶解剂、溶剂,备用 ; 2) 将白屈菜红碱和溶解剂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 ; 3) 将表面活性剂、溶剂加入步骤 2) 所得的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即得杀灭水产动 物体外寄生虫防治剂。
上述白屈菜红碱在制备杀灭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灭杀效果好, 且还具有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毒害较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使用安全可 靠。 该防治剂以天然植物提取的白屈菜红碱为有效成分,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 使用方法简单,直接按 1-2 mL/m3 的剂量泼洒于池塘中即可有效防治或杀灭水产动物体 外寄生虫,防治或杀灭效果好。
本专利申请中涉及的百分含量,除另有说明外,其余均为重量百分含量。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使本发明的优点更明显, 并通过试验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 1 称取白屈菜红碱 5g,在 10g 二甲基亚砜中搅拌溶解,称取 5g 表面活性剂吐温 -20, 溶剂乙醇 80g,混合搅拌均匀即得防治剂。
实施例 2 称 取 白 屈 菜 红 碱 10g, 在 20g 二 甲 基 亚 砜 中 搅 拌 溶 解, 称 取 10 g 表 面 活 性 剂 吐 温 -20,溶剂乙醇 60g,混合搅拌均匀即得防治剂。
实施例 3 称取白屈菜红碱 15g,在 15g 二甲基亚砜中搅拌溶解,称取 6g 表面活性剂吐温 -20, 溶剂乙醇 64g,混合搅拌均匀即得防治剂。
实施例 4 称取白屈菜红碱 20g,在 12g 二甲基亚砜中搅拌溶解,称取 7g 表面活性剂吐温 -20, 溶剂乙醇 61g,混合搅拌均匀即得防治剂。
实施例 5 称取白屈菜红碱 25g,在 18g 二甲基亚砜中搅拌溶解,称取 8g 表面活性剂吐温 -20, 溶剂乙醇 49g,混合搅拌均匀即得防治剂。
上述实施例可以列举很多,再此不一一列举,只要是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 参数范围选择,即可制备出达到本发明所述有益效果的水产动物寄生虫防治剂。 上述防 治剂可直接泼洒于池塘中,使用剂量为 :1~2 mL/m3。以下通过试验说明白屈菜红碱和上述防治剂对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和杀灭效果。 试验 1 :白屈菜红碱杀灭寄生鱼类小瓜虫的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严重感染小瓜虫的草鱼 (8.7 ± 0.3cm)来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苗种基地。 试验 鱼在水泥池中暂养 7 d 后,随机选取 10 尾鱼,取全鳃镜检观察统计鳃上小瓜虫数量,试验 鱼小瓜虫感染率为 100%,每尾鱼平均感染小瓜虫约 70 个。 白屈菜红碱用溶解剂二甲基 亚砜溶解。
1.2. 体外杀虫试验 体外试验在 24 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将严重感染小瓜虫的草鱼全鳃放入盛有蒸馏水 的平皿中,待小瓜虫自鳃中游出后,用吸管将成熟小瓜虫收集放入另一平皿中备用。 于 每个细胞孔中加入约 2ml 不同浓度的药液 (0.2,0.3,0.4,0.5,0.6,0.7,0.8 和 0.9 mL/ m3) 和 20 个小瓜虫成虫,每小时镜检观察一次,4h 后统计各孔的小瓜虫死亡率。 试验 设置 DMSO 对照组和充分暴气自然水对照组,每组试验重复三次。
小瓜虫死亡判断标准 :虫体纤毛不运动,胞质不流动,胞膜破裂,细胞核破 碎。
1.3 体内杀虫试验 根据体外杀虫试验设置白屈菜红碱的杀虫试验浓度为 0.2,0.3,0.4,0.5,0.6,0.7, 0.8 和 0.9 mL/m3。 于体积为 80cm×60cm×40cm 的玻璃缸内盛入充分曝气的自然水,pH 7.0 ~ 7.5,水温 25±1 ℃。 按照设定好的浓度向水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并 搅拌均匀。 每个玻璃缸投放感染有小瓜虫的草鱼 10 尾,用药 48 h 后取草鱼全鳃制片、镜 检,统计每尾草鱼在鳃部小瓜虫存活数量,计算平均杀虫率,试验重复 2 次,并同时进 行 DMSO 对照试验。
杀虫率 (%)=( 对照组的小瓜虫平均存活数量-试验组的小瓜虫平均存活数量 )/ 对照组的小瓜虫平均存活数量 ×100 % 鱼平均死亡率 (%)=( 投放的鱼数量 - 镜检时的鱼存活数量 )/ 投放的鱼数量 ×100% 小瓜虫死亡的判断标准为 :虫体纤毛不运动,胞质不流动,胞膜破裂,细胞核破 碎。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 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 所有参数均用均数 ± 标准差 ( 表示。
±SD)2. 试验结果 2.1 白屈菜红碱的体外杀小瓜虫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白屈菜红碱对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杀灭 作用逐渐增强,其浓度为 0.9 mL/m3 时,对小瓜虫的杀灭率为 100%,其 4h 的 LC50 和 LC90 分别为 0.437,0.853 mL/m3。
体外杀虫试验结果还显示 :白屈菜红碱对小瓜虫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经 4h 作用后,小瓜虫的细胞膜完全破坏,胞质外流,细胞核不可见,纤毛停止运动。 而对照组小瓜虫结构完好,纤毛运动自由,大核清晰可见,这可能是白屈菜红碱杀虫的主 要作用机理。
2.2 白屈菜红碱的体内杀虫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白屈菜红碱对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浓度为 0.2,0.3, 0.4,0.5,0.6,0.7,0.8 和 0.9 mL/m3 时, 对 寄 生 草 鱼 上 的 小 瓜 虫 的 杀 虫 率 分 别 为 : 16.1%,17.3%,32.9%,53.9%,75.3%,82.3%,89.4% 和 96.8%。 0.2,0.3,0.4 mL/m3 浓度组的草鱼死亡率为 20%,0.6 mL/m3 浓度组的草鱼死亡率为 10%,而对照组的草鱼死 亡率为 40%,其余试验组死亡率为 0,结果表明白屈菜红碱对感染有小瓜虫的试验鱼具有 较强的保护作用。
试验 2 :白屈菜红碱杀灭寄生鱼类指环虫的药效试验 1.1 试验鱼 严重感染指环虫的金鱼 (5.7 ± 0.2cm) 购自常州寨桥。 并按照 1 :5 左右的比例与 未感染寄生虫的金鱼混养感染,感染 15-20 天后,随机选取 10 尾鱼,取全鳃镜检观察统 计鳃上指环虫数量,试验鱼指环虫感染率为 100%,每尾鱼平均感染指环虫约 50 个。 白 屈菜红碱用溶解剂二甲基亚砜溶解。 1.2 药物杀虫活性测定 杀虫活性测定方法,按照王高学等和 Miguel Rubio-Godoy 等方法进行 :药效试验 时,向一定体积的玻璃缸内盛入充分曝气的地下水,pH 7.0 ~ 7.5,水温 25±1 ℃。 按照 设定好的浓度向水体中加入前述制备的各样品,并搅拌均匀。 每个玻璃缸投放感染有指 环虫的金鱼 20 尾,于 48 h 时取金鱼全鳃制片、镜检,统计每尾金鱼在鳃部指环虫存活数 量,计算平均杀虫率,并同时进行对照试验。
杀虫率 (%)=( 对照组的指环虫平均存活数量-试验组的指环虫平均存活数量 )/ 对照组的指环虫平均存活数量 ×100 % 鱼平均死亡率 (%)=( 投放的鱼数量 - 镜检时的鱼存活数量 )/ 投放的鱼数量 ×100% 样品最高有效浓度,即最高杀虫率所对应的溶剂提取物浓度。
2. 试验结果表明 :白屈菜红碱对指环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浓度为 0.2, 0.3,0.4,0.5,0.6,0.7,0.8 和 0.9 mL/m3 时,对寄生草鱼上的指环虫的杀虫率分别为 : 15.3%,16.7%,35.4%,57.9%,77.5%,86.2%,90.6% 和 100%。 0.2,0.3,0.4 mL/m3 浓度组的草鱼死亡率为 20%,0.5 mL/m3 浓度组的草鱼死亡率为 10%,而对照组的草鱼死 亡率为 30%,其余试验组死亡率为 0,结果表明白屈菜红碱对感染有指环虫的试验鱼具有 较强的保护作用。
试验 3 :白屈菜红碱杀灭寄生鱼类车轮虫的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严重感染车轮虫的金鱼 (8.7 ± 0.3cm)来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苗种基地。 试验 鱼在水泥池中暂养 7 d 后,随机选取 10 尾鱼,取全鳃镜检观察统计鳃上车轮虫数量,试验 鱼车轮虫感染率为 100%,每尾鱼平均感染车轮虫约 70 个。 白屈菜红碱用溶解剂二甲基 亚砜溶解。
1.2 杀虫药效试验
根据预试验设置白屈菜红碱的杀虫试验浓度为 0.2,0.3,0.4,0.5,0.6,0.7,0.8 和 0.9 mL/m3。 于体积为 80cm×60cm×40cm 的玻璃缸内盛入充分曝气的自然水,pH 7.0 ~ 7.5,水温 25±1 ℃。 按照设定好的浓度向水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并搅拌均 匀。 每个玻璃缸投放感染有车轮虫的金鱼 10 尾,用药 48 h 后取金鱼全鳃制片、镜检, 统计每尾金鱼在鳃部车轮虫存活数量,计算平均杀虫率,试验重复 2 次,并同时进行 DMSO 对照试验。
杀虫率 (%)=( 对照组的车轮虫平均存活数量-试验组的车轮虫平均存活数量 )/ 对照组的车轮虫平均存活数量 ×100 % 鱼平均死亡率 (%)=( 投放的鱼数量 - 镜检时的鱼存活数量 )/ 投放的鱼数量 ×100% 车轮虫死亡的判断标准为 :虫体纤毛不运动,胞质不流动,胞膜破裂,细胞核破 碎。
2. 试验结果表明 :白屈菜红碱对车轮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浓度为 0.2, 0.3,0.4,0.5,0.6,0.7,和 0.8 mL/m3 时,对寄生草鱼上的车轮虫的杀虫率分别为 : 24.8%,37.7%,52.9%,66.4%,85.6%,95.4%,97.4% 和 100%。 0.2,0.3,0.4 mL/m3 浓度组的草鱼死亡率为 20%,而对照组的草鱼死亡率为 40%,其余试验组死亡率为 0,结 果表明白屈菜红碱对感染有车轮虫的试验鱼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上述试验 1-3 表明 :白屈菜红碱对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和杀灭效果明 显。 以白屈菜红碱作为有效成分,加入助剂后即制成上述所述的防治剂。
试验 4 :上述防治剂对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和杀灭效果试验,见表 1-3。
试验结果表明 :上述防治剂对水产动物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和杀灭效果明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