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襻丝做眼内固定的人工晶体囊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晶体囊袋,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用襻丝做眼内固定的人工晶体囊袋。 背景技术 白内障是常见眼病, 在白内障治疗过程中需要将人工晶体通过襻支撑的形式固定 于天然晶状体的囊袋内。病变、 外伤或手术并发症可能导致晶状体的囊袋或固定囊袋的悬 韧带受损, 从而使人工晶体不能植入到晶状体囊袋内。
目前当晶状体囊袋或者悬韧带受损无法进行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时, 固定人工晶 体主要有几种方式 : 夹持方式和缝线固定方式 :
夹持方式是将人工晶体附着于组织的不同层面, 比如虹膜夹持人工晶体或者人工 晶体的囊袋夹持, 这种方式操作较襻支撑方式略难, 而且需要有特定的组织存在才能够完 成。如果当晶状体囊袋或者悬韧带损伤严重时, 则无法进行。
缝线固定方式是要将缝线穿过组织后通过线结将人工移植物固定, 这种方式对组 织的完整性要求低, 但是在眼内的封闭空间打结是非常困难的, 手术操作难度大, 手术时间 是襻支撑方式的十余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晶体囊袋, 其通过襻丝固定的方式穿 透巩膜壁, 以襻丝的弹性和膨大部分将人工晶体囊袋固定在巩膜壁上, 从而避免了缝线固 定这类复杂手术操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人工晶体囊袋包括囊袋部分和固定用襻丝, 其 中:
所述囊袋部分为由前囊膜和后囊膜构成的透明袋, 前囊膜中央有孔, 并且在前囊 膜上还分布有小孔 ;
所述固定用襻丝的个数大于 1 个且为中心对称分布, 并在襻丝体部有膨大部分。
优选的, 所述囊袋部分的外周直径为 8-12mm, 囊膜厚度为 0.2-0.6mm, 前囊膜中央 孔的孔径为 4-6mm。
所述前囊膜小孔的作用为供房水流通, 优选的, 所述小孔的个数为 1-3 个, 直径为 0.2-0.25mm。
优选的, 所述后囊膜上分布有个数大于 1 个且为中心对称分布的圆弧状突起, 用 于限制人工晶体光学部居中。更优选的, 所述中心对称分布的圆弧状突起所形成的内直径 为 5.5-7mm。
优选的, 所述后囊膜上分布有小孔, 且该小孔的位置和大小与上述前囊膜上的小 孔的位置和大小相对应。
优选的, 所述后囊膜中央有直径不大于 6mm 的孔, 用于保持透明膜内与外界沟通避免形成死腔。
优选的, 所述固定用襻丝的个数为 3 或 4 个, 长度为 5-7mm, 厚度为 0.3-0.5mm, 宽 度为 0.4-0.6mm, 所述襻丝的顶端为防滑脱的 T 状、 锯齿状、 倒钩状结构。
所述膨大部分的作用为卡在巩膜穿刺口处以达到眼内固定的目的, 优选的, 所述 膨大部分的个数为 1-3 个, 当膨大部分的个数大于 1 个时, 可以根据眼球的大小选择一处膨 大部分进行固定。
优选地, 在所述前囊膜上还进一步分布有裂隙, 该裂隙的作用为方便使用手术器 械。更优选地, 所述裂隙的个数为 1-3 个, 长度为 1.5-2.5mm。
优选的, 上述囊袋部分和固定用襻丝由任何相同或不同的生物相容性材料, 包括 但不限于硅胶、 聚乙烯、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酸酯等。
优选的, 上述囊袋部分和固定用襻丝通过铸膜一体成型, 从而不需要抛光打孔等 再次加工, 在清洗、 封装、 灭菌后即可供临床使用。
本发明的人工晶体囊袋可用于治疗白内障伴有晶状体囊袋或悬韧带病变或无晶 体眼的人眼, 起到晶体囊袋的作用。
在手术植入本发明的人工晶体囊袋时, 先将人工晶体囊袋卷曲后经植入器植入前 房, 待其自然展开后, 经巩膜穿刺口用注射针将襻丝引导到巩膜外, 由于襻丝材料弹性回 缩, 根据眼球大小的需要选择一处膨大部分卡在巩膜穿刺口处, 修剪多余襻丝后在巩膜板 层内埋藏固定, 不需额外埋线固定。
在进行后续人工晶体植入时, 可将人工晶体直接植入人工晶体囊袋, 襻水平放置, 还可将人工晶体光学部分卡在人工晶体囊袋的圆弧状突起之间。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囊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 2 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囊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 3 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囊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平面图。
图 4 是本发明人工晶体囊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由图 1 所示的人工晶体囊袋平面图和图 2 所示的人工晶体囊袋剖面图可知, 人工 晶体囊袋包括囊袋部分 1 和固定用襻丝 2 ; 其中囊袋部分 1 为由前囊膜 11 和后囊膜 12 构 成的透明袋, 前囊膜 11 中央有孔 3 ; 囊袋部分 1 的外周直径为 11mm, 厚度为 0.4mm ; 中央孔 3 的孔径为 5mm。在前囊膜 11 上还分布有 3 个小孔 4, 每个小孔 4 的直径为 0.2mm。
固定用襻丝 2 的个数为 4 个, 呈中心对称分布, 每个襻丝长度为 6mm, 厚度为 0.3mm, 宽度为 0.4mm, 并在襻丝上有 2 个膨大部分 5, 所述襻丝的顶端 6 为防滑脱的倒钩状 结构。
在手术植入本人工晶体囊袋时, 先将人工晶体囊袋卷曲后经植入器植入前房, 待 其自然展开后, 用 25 号注射针将襻丝引导到 3 点、 6 点、 9 点和 12 点方向的巩膜外, 并在巩膜板层内埋藏固定, 不需额外埋线固定。倒钩状平面可以有效地使晶体囊袋平面与原晶体 囊袋根部环状平面一致。 在进行后续人工晶体植入时, 先将人工晶体植入前房, 然后将人工 晶体的襻移位到人工晶体囊袋之后, 襻水平放置。
实施例 2
由图 3 所示的人工晶体囊袋平面图和图 4 所示的人工晶体囊袋剖面图可知, 人工 晶体囊袋包括囊袋部分 1 和固定用襻丝 2 ; 其中囊袋部分 1 为由前囊膜 11 和后囊膜 12 构 成的透明袋, 前囊膜中央有孔 3 ; 囊袋部分 1 的外周直径为 10mm, 厚度为 0.3mm ; 中央孔 3 的 孔径为 4mm。在前囊膜 11 上还分布有 2 个小孔 4, 每个小孔 4 的直径为 0.25mm, 此外, 在前 囊膜 11 上还分布有 2 个长度为 2mm 的裂隙 7。
固定用襻丝 2 的个数为 3 个, 呈中心对称分布, 每个襻丝长度为 7mm, 厚度为 0.4mm, 宽度为 0.5mm, 并在襻丝上有 3 个等距的膨大部分 5, 所述襻丝的顶端 6 为防滑脱的 T 状结构。
后囊膜 12 上分布有 2 个呈中心对称分布的圆弧状突起 9, 所述 2 个圆弧状突起所 形成的内直径为 6-7mm ; 后囊膜 12 上还分布有 2 个与前膜囊 11 上小孔 4 的位置和大小相 对应的小孔 10 ; 后囊膜 12 中央有一直径为 3-5mm 的孔 8。
在手术植入本人工晶体囊袋时, 先将人工晶体囊袋卷曲后经植入器植入前房, 待 其自然展开后, 用 25 号注射针将襻丝引导到 10 点、 2 点和 6 点方向的巩膜外, 并在巩膜板层 内埋藏固定, 不需额外埋线固定。 T 状平面可以有效地使晶体囊袋平面与原晶体囊袋根部环 状平面一致。 在进行后续人工晶体植入时, 先将人工晶体植入前房, 然后将人工晶体的襻移 位到人工晶体囊袋之后, 襻水平放置, 将人工晶体光学部分卡在人工晶体囊袋透明膜的圆 弧状突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