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吸附干燥装置的洗碗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碗机、 特别是一种家用洗碗机, 具有至少一个洗涤隔间和至少 一个用于干燥已被洗涤的物品的吸附干燥系统, 所述吸附干燥系统可包括至少一个吸附隔 间, 所述吸附隔间具有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且所述吸附隔间借助于至少一个用于产 生空气流的空气传导通道连接到洗涤隔间。
背景技术 例如从 103 53 774 A1、 DE 103 53 775 A1 或 DE 10 2005 004 096 A1 公知具有 用于干燥餐具的所谓的吸附柱的洗碗机。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干燥餐具, 在洗碗机的相应 的洗碗程序的 “干燥” 子程序步骤中, 来自洗碗机的洗涤隔间的潮湿空气借助于鼓风机经过 吸附柱, 且由于其能可逆地脱水的干燥剂, 水分通过从经过的空气冷凝而被吸取出来。为 了再生, 即为了吸附柱的解吸, 能可逆地脱水的干燥剂被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因此, 储存 在这种材料中的水作为热的水蒸气出现, 且借助于由鼓风机产生的空气流传送到洗涤隔间 中。位于洗涤隔间中的洗涤液和 / 或餐具以及洗涤隔间中的空气被以这种方式加热。已经 证明, 这种类型的吸附柱对于能量节省和餐具的温和干燥是非常有利的。 在 DE 102005 004 096 A1 中为了避免吸附过程中的干燥剂的局部过热, 例如, 加热器在空气流的方向上设置 在吸附柱的空气入口之前。 尽管该 “空气加热” , 但在解吸过程中, 实际中难以始终以令人满 意的方式完全干燥能可逆地脱水的干燥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洗碗机、 特别是家用洗碗机, 对于洗碗机的吸附干燥装 置的吸附单元的能可逆地脱水的干燥剂来说, 所述洗碗机进一步改善了吸附和 / 或解吸结 果。
上述目的通过一种前序部分中所述类型的洗碗机、 特别是家用洗碗机实现, 其中, 位于吸附隔间中和 / 或空气传导通道的、 特别是在嵌入空气传导通道中的至少一个风扇单 元之后的输入侧管状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流动调节元件以这种方式设有一个或多个空气 通道, 使得 : 当空气沿吸附隔间的通流方向流过吸附隔间时, 实现了空气流的局部横截面分 布特性的均匀化。
这在大的程度上确保, 洗涤隔间中的已被洗涤的物品可以以能量高效和可靠的方 式被良好地干燥。干燥装置也可紧凑地安装在洗碗机中。
特别地, 基本上确保, 在相应的所需的干燥循环中, 经由空气传导通道从洗涤隔间 传送到吸附隔间中且流过具有吸附干燥剂的所述隔间的吸附单元的潮湿空气可借助于吸 附干燥剂以能量高效和可靠的方式通过吸附被良好地干燥。随后, 在该干燥循环之后, 例 如在随后的重新开始的洗碗程序的至少一个洗涤或清洁循环中, 吸附材料可被再生, 即通 过解吸被再次复原, 以便以节省材料的良好的能量高效的方式为随后的干燥循环完全准备 好。
本发明的其他改进描述于从属权利要求中。附图说明 下面, 借助于附图详细地解释本发明及其改进, 附图包括 :
图 1 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洗涤隔间和吸附干燥系统的洗碗机, 所述吸附干燥系统 的构件根据本发明的设计原理构造 ;
图 2 示出了图 1 的洗碗机的打开的洗涤隔间的示意性透视图, 其中吸附干燥系统 的构件被局部暴露、 即没有遮挡地示出 ;
图 3 示出了图 1、 2 的吸附干燥系统的整个单元的示意性侧视图, 所述吸附干燥系 统的构件部分被安放在洗涤隔间的一个侧壁的外侧, 部分地安放在洗涤隔间下方的底部组 件中 ;
图 4 示出了图 1-3 的吸附干燥装置的吸附隔间的各个构件的详细的示意性透视分 解图 ;
图 5 示出了图 4 的吸附隔间的示意性俯视图 ;
图 6 示出了用于流过吸附隔间中的吸附材料的空气的流动调节的带缝板作为图 5 的吸附隔间的一个构件从下面观看的示意性正视图 ;
图 7 示出了用于吸附隔间中的吸附材料的加热和解析的蜿蜒管加热器作为图 4 的 吸附隔间的进一步的结构细节从下方观看的示意性正视图 ;
图 8 示出了设置在图 6 的带缝的板的上方的图 7 的蜿蜒管加热器的从上方观看的 示意性俯视图 ;
图 9 示出了图 4、 5 的吸附隔间的示意性侧剖视图 ;
图 10 示出了图 4、 5、 9 的吸附隔间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局部剖切透视图 ;
图 11 示出了图 1-10 的吸附干燥系统的所有构件的从上方观看的示意性俯视图 ;
图 12-14 单独地示出了图 1-3 的吸附干燥系统的输出元件的不同的示意图 ;
图 15 单独地示出了图 1-3 的吸附干燥系统的输入元件的示意性侧剖视图 ;
图 16 示出了图 1 和 2 的洗碗机的底部组件的从上方观看的示意性俯视图 ; 以及
图 17 示出了图 1-3、 11 的吸附干燥系统的图 4-10 的吸附隔间的热电断路器的示 意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17 中的具有相同功能和操作模式的那些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 1 示出了洗碗机 GS 的示意性图示, 所述洗碗机包括作为主要构件的洗涤隔间 SPB、 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下方的底部组件 BG 和根据本发明的设计原理的吸附干燥系统 TS。 吸附干燥系统 TS 优选设置在外部, 即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外部, 且部分位于一个侧壁 SW 上, 部分位于底部组件 BG 中。 作为主要元件, 所述吸附干燥系统包括 : 至少一个空气传导通 道 LK、 嵌入所述空气传导通道中的至少一个风扇单元或鼓风机 LT 以及至少一个吸附隔间 SB。优选地, 用于保持和洗涤待洗涤的物品例如餐具的一个或多个网状篮 GK 被容纳在洗涤 隔间 SPB 中。为了用液体喷淋待清洁的洗涤物品, 一个或多个喷淋装置例如一个或多个转 动的喷淋臂 SA 例如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内。在此处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下喷淋臂和上喷淋臂均以可转动的方式悬置在洗涤隔间 SPB 中。
为了清洁洗涤物品, 洗碗机运行洗涤程序, 所述洗涤程序具有多个程序步骤。 相应 的洗涤程序特别是可包括以下顺序运行的各个程序步骤 : 用于去除粗污物的预洗涤步骤 ; 向液体、 特别是水中添加了清洗剂的清洁步骤 ; 中间洗涤步骤 ; 施加包含冲洗助剂或表面 活性剂的液体或水的冲洗步骤 ; 以及干燥已被清洁的洗涤物品的最后的干燥步骤。 同时, 根 据所选的是洗碗程序的清洁步骤还是冲洗循环, 例如对于清洁循环、 中间冲洗循环和 / 或 冲洗循环, 新鲜水和 / 或包含清洁剂的处理水施加到相应的待洗涤的洗涤物品上。
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风扇单元 LT 和吸附隔间 SB 容纳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下方的底部组件 BG 中。空气传导通道 LK 从设置在洗涤隔间 SBP 的底部 BO 上方和侧壁 SW 中的输出开口 ALA 伸出该侧壁 SW, 然后以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向下延伸到底部组件 BG 中的 风扇单元 LT。风扇单元 LT 的输出端经由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连接区段 VA 在吸附隔间 SB 的 与底部接近的区域处连接到吸附隔间 SB 的输入开口 EO。洗涤隔间 SPB 的输出开口 ALA 优 选地在洗涤隔间的底部 BO 上方设置在侧壁 SW 的中间或中心区域处, 以从洗涤隔间 SPB 的 内部吸取空气。作为此方式的替代方式, 显然也可将输出开口 ALA 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 后壁 RW( 参看图 2) 中。总体上, 尤其有利地, 将输出开口优选地至少设置在可在洗涤循环 中形成的泡沫水平之上, 优选地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上半部分中和洗涤隔间的侧壁 SW 和 / 或后壁中的一个中。 根据需要, 也可有益地将多个输出开口嵌入洗涤隔间 SPB 的至少一个 侧壁、 上壁和 / 或后壁中, 且在其吸附材料管路的开始或起始之前将这些输出开口连接到 在吸附隔间 SB 的壳体中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入开口的至少一个空气传导通道。
风扇单元 LT 优选地被设计为轴向式风扇。 所述轴向式风扇利用来自洗涤隔间 SPB 的潮湿热空气 LU 对吸附隔间 SB 中的吸附单元 SE 进行强制通风。吸附单元 SE 包含能可逆 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ZEO, 所述吸附材料可接收和储存传导通过它的空气 LU 中的水分。在与 吸附隔间的壳体的顶部接近的区域中的上侧, 吸附隔间 SB 具有流出开口 AO( 参看图 4、 5), 所述流出开口经由输出元件 AUS 通过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中的插接开口 DG( 参看图 13) 连接到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通过这种方式, 在洗碗程序的干燥步骤中, 为了干燥已被清洁 的洗涤物品, 潮湿的热空气 LU 可借助于已被启动的风扇单元 LT 从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通 过输出开口 ALA 被吸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端管状区段 RA1 中并经由连接区段 VA 传送 到吸附隔间 SB 的内部, 以对吸附单元 SE 中的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ZEO 进行强制通风。 吸附单元 SE 的吸附材料 ZEO 从流过它的潮湿空气中吸取水, 使得被吸附单元 SE 干燥的空 气可经由输出元件或排放元件 AUS 吹入到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通过这种方式由该吸附干 燥系统 TS 提供了闭合的空气循环系统。该吸附干燥系统 TS 的不同构件的空间布置显见于 图 2 的示意性的透视图和图 3 的示意性侧视图中。在图 3 中, 底部 BO 的形状附加地以虚线 示出, 以更好地示出吸附干燥系统 TS 的结构的空间几何关系。
输出开口 ALA 优选设置在底部 BO 上方的一点处, 该点便于将最大量的潮湿热空气 LU 从洗涤隔间 SPB 的上半部分收集或吸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中。在使用加热的液体的清洁 循环、 特别是冲洗循环之后, 潮湿热空气优选聚集在底部 BO 上方, 特别是聚集在洗涤隔间 SPB 的上半部分中。输出开口 ALA 优选设置在可在常规洗涤操作中或在故障的情况下产生 的泡沫水平之上的高度处。特别地, 泡沫可在洗涤循环中由水中清洗剂引起。另一方面, 排 出点或输出开口 ALA 的位置以这种方式选择 : 冲洗路程可自由地达到用于空气传导通道 LK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的侧壁 SW 处。而且, 由于排出开口或输出开口处于洗涤隔间 SPB 的 侧壁 SW 和 / 或后壁 RW 的中心区域、 顶部区域和 / 或上部区域, 因此, 大大地防止了来自洗 涤隔间的底部中的池的水或来自洗涤隔间的液体喷淋系统的水直接通过洗涤隔间 SPB 的 输出开口 ALA 喷淋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中、 以及然后进入到吸附隔间 SB 中, 否则这会使吸附 隔间的吸附材料 ZEO 不适当地变湿、 部分地损坏吸附材料或使吸附材料不可用, 或甚至完 全破坏吸附材料。
在流动方向上, 在吸附隔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的上游设有至少一个加热装置 HZ, 用 于解吸、 从而再生吸附材料 ZEO。 加热装置 HZ 用于加热借助于风扇单元 LT 通过空气传导通 道 LK 驱动到吸附隔间中的空气 LU。该强制的被加热的空气在流过吸附材料 ZEO 时从吸附 材料 ZEO 汲取储存的湿气、 特别是水。所述的被驱动出吸附材料 ZEO 的水经由吸附隔间 SB 的输出元件 AUS 通过被加热的空气传送到洗涤隔间的内部。该解吸过程优选在随后的洗碗 程序的清洁循环或其他洗涤循环希望加热液体时或在所述液体实际被加热时进行。 在该过 程中, 被加热装置 HZ 加热的用于解吸过程的空气同时可正好用于加热洗涤隔间 SPB 中的液 体或辅助传统的水加热器, 从而能够节省能量。
图 2 示出了在图 1 的洗碗机 GS 的门 TR 打开时的吸附干燥系统 TS 的位于侧壁 SW 和底部组件 BG 中的主要构件的局部分解的透视图。与此相配, 图 3 示出了从侧面观看的吸 附干燥系统 TS 的所有构件。从处于洗涤隔间 SPB 的输出开口 ALA 的位置处的输入侧管状 区段 RA1 的输入开口 E1 的高的位置开始, 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相对于 重力方向具有上升的管状区段 AU, 然后相对于重力方向 SKR 具有下降的管状区段 AB。上升 的管状区段 AU 相对于垂直重力方向 SKR 以轻微倾斜的方式向上延伸, 并变为凸弯且使流入 空气流 LS1 强制向下颠倒大约 180°的方向的弯曲区段 KRA, 最后变为连接到弯曲区段 KRA 的大致垂直下降的管状区段 AB。下降的管状区段 AB 终止于风扇单元 LT 中。第一上升管状 区段 AU、 弯曲区段 KRA 和随后的第二下降管状区段 AB 形成横截面几何形状为大致扁平矩形 的扁平通道。
沿循该弯曲形状的一个或多个带肋的流动引导件或排放肋 AR 设置在弯曲区段 KRA 内。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 多个弯曲的排放肋 AR 彼此大致同心地嵌套, 且彼此之间以侧 向间距设置在弯曲区段 KRA 内。在此,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 排放肋还使它们的长度的一部 分延伸到上升管状区段 AU 和下降管状区段 AB 中。这些排放肋 AR 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 出口 ALA 或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的入口 E1 上方的高度处。这些排放肋 AR 用于从由洗涤隔间 SPB 吸入的空气流 LS1 拾取液滴和 / 或冷凝物。在上升管状区段 AU 的横截面区域, 聚集在流动引导肋 AR 上的液滴可沿出口 ALA 的方向排走。在下降管状区段 AB 的区域, 液滴可从流动引导肋 AR 向着返回肋 RR 排走。而且, 返回肋 RR 设置在下降管状 区段 AB 内的一位置处, 该位置高于洗涤隔间 SPB 的输出开口 ALA 或高于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开口 E1。在此, 下降管状区段 AB 内的返回肋 RR 形成排放梯度, 且在洗涤隔间 SPB 的 出口 ALA 的方向上与侧向连接管 RF 轴向对齐。同时, 侧向连接管 RF 跨接上升管状区段 AU 的枝干与下降管状区段 AB 的枝干之间的空间。在此, 侧向连接管 RF 互连上升管状区段 AU 的内部与下降管状区段 AB 的内部。返回肋 RR 和连接到返回肋 RR 的轴向对齐的侧向连接 管 RF 的梯度被选择, 以确保返回的冷凝水的冷凝物或其他液滴在下降管状区段 AB 的区域 中从排放肋 AR 向下排走而进入到洗涤隔间 SPB 的输出开口 ALA 中。排放肋 AR 优选安装在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背向洗涤隔间的侧壁 SW 的内壁上, 这是 因为空气传导通道的该内壁的外侧比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面向洗涤隔间 SPB 的内壁冷。 与空 气传导通道 LK 的面向侧壁 SW 的内壁相比, 会有更多的冷凝水冷凝在该较冷的内壁上。也 可足够的是, 排放肋 AR 构造成片元件, 所述片元件仅在空气传导通道的整个横截面宽度的 一部分宽度上朝着空气传导通道的面向侧壁 SW 的内侧内壁的方向从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外 侧内壁突出, 使得横截面中留有侧向间隙以用于流过空气, 其中, 所述空气传导通道被构造 成扁平通道。然而, 如果需要, 也可有益地在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外侧内壁和内侧内壁之间 连续地构造排放肋 AR。这将特别是在弯曲区段 KRA 中实现特定的空气传导。大大地避免干 扰的空气湍流。通过这种方式, 期望的空气体积可传送通过被构造成扁平通道的空气传导 通道。
返回肋 RR 优选地作为片元件在内部安装在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外侧内壁上, 所述 片元件在扁平的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整个宽度的一部分上朝空气传导通道的内侧内壁的方 向突出。这确保, 在返回肋 RR 的区域中保留了足够的敞开的通流横截面供空气流 LS1 流 过。可选地, 当然也可有益地在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外侧内壁和内侧内壁之间提供作为连续 元件的返回肋 RR、 以及特别是为空气的通过提供居中定位的通孔。 排放肋 AR 和返回肋 RR 特别是也用于去除存在于流入空气 LS1 中的水滴、 清洗剂 滴、 冲洗助剂滴和 / 或其他浮质、 以及用于将它们通过输出开口 ALA 传回到洗涤隔间 SPB。 如果清洁步骤同时进行, 则这在解吸循环中是尤其有利的。 在该清洁循环中, 特别是由于借 助于喷淋臂 SA 的液体喷淋, 可在洗涤隔间 SPB 中存在相对较大体积的汽或雾。这种汽或雾 可包含精细分布的水、 清洗剂或冲洗助剂以及其他清洁剂。排放肋 AR 形成用于空气流 LS1 中携带的这些精细散布的液体颗粒的收集系统。可选地, 作为排放肋 AR 的替代方式, 也可 有利地提供其他分离结构、 特别是具有大量棱角的物体, 例如筛网。
特别地, 向上倾斜或大致垂直的上升管状区段 AU 确保, 大大地防止例如在清洁过 程或其他喷淋过程中从喷淋装置 SA、 例如喷淋臂喷出的液滴或甚至喷射流直接经由吸入的 空气流 LS1 达到吸附隔间的吸附材料。如果没有液滴、 特别是雾滴或汽滴的该停留或该分 离, 用于吸附循环的吸附材料 ZEO 可被使得不适当地变湿和在干燥步骤中不可使用。特别 地, 例如可由于注入的液滴例如雾滴或汽滴而过早地饱和。 而且, 由于供给通道的输入侧上 升分支 AU、 以及位于供给通道的上升分支 AU 与下降分支 AB 之间的弯曲区段 KRA 的上部膝 部或顶部中的一个或多个分离元件或收集元件, 因此, 大大地防止清洗剂滴、 冲洗助剂滴和 / 或其他浮质滴越过该障碍物并向下达到风扇 LT 以及从那里进入吸附隔间 SB 中。显而易 见的是, 也可提供结构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阻隔装置, 以代替上升管状区段 AU 和下降 管状区段 AB 的组合和代替一个或多个分离元件。
概括地讲, 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洗碗机 GS 具有干燥装置, 所述干燥装置用于 借助于储存在吸附隔间 SE 中的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ZEO 的吸附作用干燥已被洗涤的 物品。吸附隔间 SE 经由用于产生空气流 LS1 的至少一个空气传导通道 LK 连接到洗涤隔间 SPB。沿着空气传导通道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空气传导通道具有明显扁平的矩形横截面 几何形状。当沿流动方向观看时, 在空气传导通道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之后, 空气传导通 道变为大致圆形管状区段 VA。 它优选由至少一种塑料制造。 它特别是设置在洗涤隔间的一 个侧壁 SW 和 / 或后壁 RW 与洗碗机的一个外壳体壁之间。在此, 空气传导通道 LK 具有至少
一个上升管状区段 AU。该上升管状区段从洗涤间隔 SPB 的输出开口 ALA 向上延伸。而且, 当沿流动方向观看时, 在上升管状区段 AU 之后, 空气传导通道具有至少一个下降管状区段 AB。至少一个弯曲区段 KRA 设置在上升管状区段 AU 与下降管状区段 AB 之间。弯曲区段 KRA 特别是与上升管状区段 AU 和 / 或下降管状区段 AB 相比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积。用于均 匀空气流 LS1 的一个或多个流动引导肋 AR 设置在弯曲区段 KRA 内。如果需要, 流动引导肋 AR 中的至少一个延伸超过弯曲区段 KRA 达到上升管状区段 AU 和 / 或下降管状区段 AB 中。 一个或多个流动引导肋 AR 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出口 ALA 的高度以上的位置处。各流动 引导肋 AR 从面向洗涤隔间壳体的通道壁优选基本连续地延伸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背向洗 涤隔间壳体的相对的通道壁。至少一个返回肋 RR 在比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开口 E1 高 的位置处设置在下降管状区段 AB 内的面向洗涤隔间壳体的通道壁上和 / 或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背向洗涤隔间壳体的通道壁上。 为了冷凝物再循环, 返回肋 RR 经由位于上升管状区段 AU 与下降管状区段 AB 之间的空间中的侧向连接管 RF 连接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开口 E1。所述返回肋向输入开口 E1 倾斜。返回肋优选仅在横截面宽度的一部分上从面向洗涤 隔间壳体的通道壁延伸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背向洗涤隔间壳体的相对的通道壁。
在图 3 中, 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下降分支 AB 大致垂直地插入风扇单元 LT 中。吸入 的空气流 LS1 由风扇单元 LT 在通到吸附隔间 SB 的底部区域的输出侧经由管状连接区段 VA 吹入连接到吸附隔间 SB 的底部区域的所述吸附隔间的输入连接器 ES。 在该过程中, 空气流 LS1 沿流入方向 ESR 流入吸附隔间 SB 的底部区域中, 并变化为不同的流动方向 DSR, 空气流 LS1 沿所述不同的流动方向 DSR 流过吸附隔间 SB 的内部。该通流方向 DSR 从底部向上通过 吸附隔间 SB。特别地, 输入连接器 ES 将进入的空气流 LS1 引导到吸附隔间 SB 中, 使得该进 入的空气流从其流入方向 ESR 特别是偏转近似 90 度而变为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方向 DSR。
如图 3 所示, 吸附隔间 SB 设置在底部 BO 下方的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组件 BG 中, 且 在大的程度上自由地悬置, 使得为了热保护, 它与底部组件 BG 的相邻的构件和 / 或部件具 有预定的最小间隙 LSP( 也请参看图 10)。在预定间隙 FRA 下, 至少一个运输安全元件 TRS 被设置用于吸附隔间 SB, 所述吸附隔间在洗涤隔间的底部 BO 下方自由地悬置于底部组件 BG 的罩盖元件, 使得如果吸附隔间 SB 在运输过程中从其自由悬置位置向下移位, 吸附隔间 SB 从下方得到支撑。吸附隔间 SB 至少在其吸附单元 SE 的区域中除了其内壳体 IG 以外还 具有至少一个外壳体 AG, 使得在该点处, 其整个壳体由双层壁构成。 因此, 在内壳体 IG 与外 壳体 AG 之间具有充当绝热层的气隙 LS。由于吸附隔间 SB 在其吸附单元 SE 的区域的周围 至少部分或完全由双层壁构造, 以充分地防止底部组件 BG 的任何相邻的元件和构件遭受 不适当的过热或燃烧, 作为吸附隔间 SB 的自由悬置支撑或安装的附加措施或与吸附隔间 SB 的自由悬置支撑或安装独立地, 这提供了另一种过热保护措施。
概括地讲, 吸附隔间 SB 的壳体具有这样的几何形状, 使得在底部组件 BG 的其余部 件和构件周围存在足够的间隙来进行热保护。为此, 例如, 吸附隔间 SB 在其面向底部组件 BG 的后壁 RW 的壳体壁 SW2 处具有弯曲形状 AF, 所述弯曲形状与后壁 RW 的面向它的几何形 状对应。
吸附隔间 SB 特别是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的通孔 DG( 参看图 3 和 13) 的区域 中安装在底部 BO 的下侧。这特别是在图 3 的示意性侧视图中示出。在那点处, 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具有从其外边缘 ARA 向着液体收集区域 FSB 延伸的坡度。吸附隔间 SB 以这种方式安装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上, 使得吸附隔间的罩盖部件 DEL 与底部 BO 的下侧大 致平行地延伸且与所述底部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 LSP。为了自由悬置地支撑吸附隔间 SB, 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中的通孔 DG 的区域处, 在底部的下侧的至少一个构件、 特别是吸 附隔间 DB 的底座 SO 与底部的上侧的构件、 特别是吸附隔间 SB 的输出元件 AUS 之间提供接 合连接。特别地, 提供锁定连接作为接合连接。该锁定连接可由可松开的连接、 特别是螺纹 连接形成, 在底部下方的吸附隔间 SB 的构件与底部的上部的吸附隔间 SB 的构件之间具有 或不具有卡扣锁 BJ( 图 13)。底部 BO 的一个通孔 DG 周围的周边区 RZ( 参看图 13) 夹持在 底部的下侧的输出构件、 例如吸附隔间 SB 的 SO 与设置在底部 BO 上方的输出元件或喷淋保 护构件 AUS 之间。在图 13 中, 为了简单起见, 底部 BO 和底部的下侧的下部部分以点划线示 出。底部的下侧的输出构件和 / 或底部的上侧的喷淋保护构件 AUS 以其前端区段伸过底部 的通孔 DG。底部侧的输出部件具有绕着吸附隔间 SB 的罩盖部件 DEL 的输出开口 AO 的底 座 SO。底部的上侧的喷淋保护构件 AUS 具有流出连接件 AKT 和喷淋保护帽 SH。至少一个 密封元件 D11 设置在底部的上侧的构件 AUS 与底部的下侧的构件 SO 之间。
概括地讲, 因此, 吸附隔间 SB 在大的程度上自由悬置地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 部 BO 的下方, 使得为了热保护, 所述吸附隔间相对于底部组件 BG 的相邻构件和部件具有预 定的最小间隙 LSP。运输安全元件 TRS 也永久性地在吸附隔间 SB 的下方以预定间隙 FRA 固 定到底部组件的底部上。如果需要, 该运输安全元件 TRS 用于支撑自由地悬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下方的吸附隔间, 例如当所述吸附隔间在随底部 BO 一起运输的过程中由于 振动而向下摆动。该运输安全元件 TRS 特别是可由倒置的 U 形金属架形成, 所述金属架永 久性地加装到底部组件的底部。吸附隔间 SB 在罩盖部件 DEL 的顶部具有流出开口 AO。向 上突出的底座 SO 绕着该流出开口 AO 的外缘装配。圆筒形底座连接元件 STE( 参看图 4、 5、 9 和 13) 向上突出且充当用于要连接到所述圆筒形底座连接元件的流出连接器或排放通道 连接器 AKT 的相配部件, 而且安装在该底座 SO 的近似圆形的开口中。所述圆筒形底座连接 元件优选地具有外螺纹, 所述外螺纹带有整体式的卡扣锁 BJ, 所述外螺纹与排放通道连接 器 AKT 的内螺纹配合地工作。在底座 SO 的上侧, 底座 SO 具有密封环 DI1, 所述密封环 DI1 绕着底座连接元件 STE 的接收边缘同心地延伸。这示于图 3、 4、 9 和 13 中。在这种情况下, 吸附隔间 SB 牢固地以该密封环 DI1 挤压到底部 BO 的下侧。吸附隔间 SB 以底座 SO 的高度 距离底部 BO 的下侧以距离或间隙 LSP 保持。从底部 BO 的上侧, 排放通道连接器 AKT 被向 下推动通过底部 BO 的插接开口 DG, 并旋拧到相配的底座连接器 STE 上和通过卡扣锁 BJ 固 定到开口上。在此, 排放通道连接器 AKT 以圆形外边缘 APR 紧密地抵靠在底部 BO 的绕着通 孔 DG 的圆形外周边区 RZ 上。底部 BO 的绕着通孔 DG 的外周边区 RZ 借助于设置在那里的 密封环 DI1 紧密地夹持和能密封流体地密封在排放通道连接器 AKT 的圆形下支撑边缘 APR 与底座 AO 的上支撑边缘之间。由于密封环 DI1 从下侧挤压在底部 BO 上, 因此防止由于洗 涤液中的清洗剂的任何损害或损坏造成老化。通过这种方式在排放通道连接器 AKT 与底座 SO 之间形成紧密的插接连接。有利地, 同时这充当用于吸附隔间 SB 的悬置装置。
由于底座 SO 从罩盖部件 DEL 的其余表面向上突出底座高度 LSP, 这确保在罩盖部 件 DEL 与底部 BO 的下侧之间具有一间隙。在此, 在图 3 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从其具有侧壁 SW 和后壁 RW 的连续的周边区以倾斜的方式按一坡度向着优选处 于中心的液体收集区域 FSB 延伸。循环泵 UWP 的泵池 PSU 可位于该区域下方 ( 参看图 16)。在图 3 中, 对于底部 BO, 这通过从外到内倾斜地向着较低放置的收集区域 FSB 延伸的点划 线示出。使循环泵 UWP 放置在较低放置的收集区域 FSB 下方的泵池 PSU 中的布置方式显见 于图 16 中的底部组件 BG 的俯视图中。吸附隔间 SB 优选地安装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上, 使得吸附隔间的罩盖部件 DEL 与底部的下侧大致平行, 且与底部的下侧以预定间隙 LSP 延伸。为此, 在坐落于底座 SO 内的底座连接器 STE 处, 所述底座相对于罩盖部件 DEL 的表 面法线以合适的倾斜角度倾斜地设置。
根据图 4-10, 吸附隔间 SB 具有盆形壳体部件 GT, 所述盆形壳体部件利用罩盖部件 DEL 封闭。在盆形壳体部件 GT 中, 至少吸附单元 SE 设有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ZEO。吸 附单元 SE 以这种方式容纳在盆形壳体部件 GT 中, 使得吸附单元 SE 的吸附材料 ZEO 可基本 上被空气流 LS2 沿重力方向或重力方向的相反方向通过, 所述空气流通过偏转经由空气传 导通道 LK 产生的空气流 LS1 产生。吸附单元 SE 具有至少一个下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和与 下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以预定的高度间隙 H 间隔开的至少一个上网状或栅格元件 OS( 特别 是参看图 9)。两个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OS 之间的空间容积尽可能完全充填吸附材料 ZEO。 至少一个加热装置 HZ 设置在盆状壳体部件 GT 中。在盆状壳体部件 GT 中, 当沿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流的方向 DSR 观看时, 加热装置 HZ 特别是设置在具有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ZEO 的吸附单元 SE 的上游。加热装置 HZ 设置在盆状壳体部件 GT 的下部中空空间 UH 中, 以从 空气传导通道 LK 收集流入空气 LS1。用于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开口 EO 设置在盆形壳体 部件 GT 中。用于输出元件 AUS 的输出开口 AO 设置在罩盖部件 DEL 中。耐热材料、 特别是 金属板、 优选高级钢或高级钢合金用于罩盖部件 DEL 和盆形壳体部件 GT。罩盖部件 DEL 基 本上密封地封闭盆形壳体部件 GT。罩盖部件 DEL 的连续外边缘仅借助于机械连接、 特别是 借助于成型连接、 接合、 咬扣连接、 夹持连接、 特别是卷边或铆接连接到盆形壳体部件 GT 的 上边缘。盆形壳体部件 GT 具有大致垂直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侧壁 SW1、 SW2( 参看图 5)。盆 形壳体部件 GT 具有与设置用于它的、 特别是位于底部组件 BG 中中的安装区域 EBR 的内轮 廓形状对应的外部轮廓形状 ( 参看图 16)。彼此邻接的两个侧壁 SW1、 SW2 具有彼此大致成 直角延伸的外面。 至少一个侧壁例如侧壁 SW2 例如具有至少一个成型区段、 例如 AF, 所述成 型区段与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下方的底部组件 BG 的后壁和 / 或侧壁上的成型区 段基本互配。吸附隔间 SB 设置在洗碗机 GS、 特别是洗碗机 GS 的底部组件 BG 的后壁 RW 和 相邻的侧壁 SW 之间的后部拐角区域 EBR 中。
盆形壳体部件 GT 具有用于至少一个电接触元件 AP1、 AP2 的至少一个通孔 DUF( 参 看图 4)。液滴保护板 TSB 至少其尺度上安装在通孔 DUF 上方的遮盖区域中。液滴保护板 TSB 具有流走斜面。
图 4 示出了吸附隔间 SB 的各个构件处于拆开状态下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吸附 隔间 SB 的构件在不同的位置层面上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之上。吸附隔间 SB 的所述从底到顶 分层的结构特别是示于图 9 的剖视图和图 10 的剖切透视图中。吸附隔间 SB 具有接近底部 的用于从输入连接器 ES 收集流入空气的下部中空空间 UH。 带缝的板 SK 位于该下部中空空 间 UH 之上, 所述带缝的板 SK 充当用于设置在其上方的蜿蜒管加热器 HZ 的流动调节装置。 在此, 带缝的板 SK 坐落在绕着吸附隔间 SB 的内部延伸的连续的支撑边缘上。为了形成下 部中空空间 UH, 该支撑边缘相对于吸附隔间 SB 的内底部具有预定的高度间隙。带缝的板 SK 优选具有一个或多个夹持部分, 以便能够将它侧向或从侧面夹持到吸附隔间 SB 的至少一个内壁的接合表面上。 这为带缝的板 SK 提供了可靠和牢固的支撑。 根据图 6 的带缝的板 的仰视图, 该缝 SL 基本上沿循设置在带缝的板的上方的蜿蜒管加热器的蜿蜒图案延伸。与 进入吸附隔间的空气流 LS1 沿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方向 DSR 具有较高速度的那些位置相比, 在进入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流 LS1 沿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方向 DSR 具有较低速度的那些位置 处, 带缝的板 SK 的缝或开口 SL 被使得较大些、 特别是更宽些或更阔些。因此, 基本上实现 了从下到上沿着通流方向 DSR 流过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流 LS2 的局部横截面流动分布特性 的均匀化。在本发明的情况下, 空气流的局部横截面流动分布特性的均匀化特别是应理解 为: 基本上在通流区域的每个进入点处, 基本上相同的空气体积以近似相同的流速流过。
当沿通流方向 DSR 观看时, 蜿蜒管加热器 HZ 以预定的高度间隙设置在带缝的板 SK 之后。为此, 开口 SL 上方的高度间隙可借助于被设计为片的多个板 BT 保持。同时, 这些板 BT( 参看图 6) 优选交替地一个在上、 一个在下地沿着蜿蜒管加热器的路线支撑蜿蜒管加热 器。因此, 一方面, 这便于将蜿蜒管加热器 HZ 可靠和牢固地支撑在带缝的板 SK 的上方, 另 一方面大大地避免了由于蜿蜒管加热器 HZ 产生的热量而引起的带缝的板 SK 的翘曲。当沿 通流方向 DSR 观看时, 蜿蜒管加热器 HZ 在空闲距离 ZR 之后 ( 参看图 9), 直到大致从下到上 上升的空气流 LS2 进入吸附单元 SE 的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该吸附单元 SE 具有位于输入 侧的下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输出侧的上网状或栅格元件 OS 距离该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以高 度间隙 H 设置。在吸附隔间的内壁处设有用于两个网状元件 US、 OS 的局部或整圈的支撑边 缘, 以便将网状元件 US、 OS 定位和保持在它们的被分配的高度处。两个网状元件 US、 OS 优 选以该预定的高度间隙 H 彼此平行地设置。吸附材料 ZEO 灌装在下网状元件 US 和上网状 元件 OS 之间, 使得两个网状元件 US、 OS 之间的容积空间基本上被完全充填。 在吸附隔间 SB 的安装状态, 输入侧网状元件 US 以及输出侧网状元件 OS 相对于吸附隔间 SB 的垂直中心轴 线或相对于其通流方向 DSR 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之上且彼此间隔开一预定高度间隙 H 并处于 大致水平位置平面上。换言之, 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因此吸附单元 SE 形成有由下网状 元件 US 和上网状元件 OS 之间的吸附材料 ZEO 的充填容积。当沿通流方向 DSR 观看时, 用 于收集流出空气的上部中空空间 OH 设置在吸附单元 SE 的上方。该流出空气 LS2 通过底座 连接器 STE 的出口 AO 传送到排放通道连接器 AKT 中, 它从那里被吹到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 中。
由于带缝的板 SK, 因此, 对从下到上沿通流方向 DSR 上升的空气流 LS2 的流动的调 节或影响以这种方式实施 : 基本上在空气流的纵向路径的每点处, 大致相同体积的空气流 在蜿蜒管加热器处流动。带缝的板和设置在带缝的板的上方的蜿蜒管加热器 HZ 的组合大 大地确保 : 空气流 LS2 可在解吸循环中在吸附单元 SE 的下网状元件 US 的输入区域的上游 在大的程度上均匀地被加热。同时, 带缝的板确保, 在吸附单元 SE 的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上方观看的被加热的体积空气流具有基本一致的局部分布。
作为对带缝的板 SK 的补充或与带缝的板 SK 独立地, 如果需要, 也可有益地在吸附 隔间 DE 的外部在风扇单元 LT 和吸附隔间 SB 的输入开口之间的连接区段中提供加热装置。 由于该管状连接区段 VA 的平均横截面积小于吸附隔间 SB 的用于空气流的平均横截面积, 因此, 对于解吸循环, 空气流 LS1 可在它达到吸附隔间 SB 之前提前在大的程度上均匀地加 热。如果需要, 带缝的板 SK 此时可完全被省去。
特别地, 如果空气的加热借助于吸附隔间 SB 中的加热装置进行, 当沿吸附隔间 SB的通流方向 DSR 观看时, 如果需要, 也可有益地在加热装置 HZ 之前和之后分别设置至少一 个流动调节元件, 使得在下网状元件 US 的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之后流过所述体积量的吸附 材料 ZEO 的体积空气流量在每点处基本上相同。此外, 特别地, 在吸附循环中加热装置 HZ 的停用、 即切断在大的程度上确保 : 所有吸附材料基本上完全用于通流空气 LS1 的干燥中。 类似地, 在通流空气 LS2 借助于加热装置 HZ 加热的解吸循环中, 来自储存在两个网状元件 US、 OS 之间的空间中的所有吸附材料的水可再次逸出, 使得在该空间体积内的所有点处, 吸 附材料 ZEO 基本上完全被干燥, 从而可被再生且可使得可用于随后的干燥循环。
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吸附隔间 SB 内的吸附单元 SE 的通流横截面区域 SDF 被 设计成比空气传导通道 LK 或管状连接区段 VA 的末端处的输入连接器 ES 的平均横截面区 域大。吸附材料的通流横截面区域 SDF 优选被设计为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进入吸附隔间 SB 的输入开口 EO 的输入连接器 ES 的平均横截区域的 2-40 倍、 特别是 4-30 倍、 优选 5-25 倍。
总之, 吸附材料 ZEO 以这种方式充填下网状元件 US 和上网状元件 OS 之间的大部 分容积空间, 使得流动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也具有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通流方向 DSR 基本 垂直的流动输出横截面区域 SAF。下网状元件 US、 上网状元件 OS 以及存放在它们之间的吸 附材料 ZEO 对于通流空气 LS2 分别具有相互适合的穿过区域。 这在大的程度上确保, 在吸附 单元 SE 的体积空间中的每点处, 吸附单元 SE 的吸附材料可导入大致相同的体积流量。在 解吸过程中, 这大大地防止过热点的出现, 进而防止对吸附材料 ZEO 的可能损坏。在吸附过 程中, 这使得能够始终如一地从待干燥的空气中吸收水分, 从而在吸附单元 SE 中可最优地 利用吸附材料 ZEO。 因此, 概括地讲, 可有益地在吸附隔间 SB 中和 / 或在特别是位于嵌入空气传导通 道 LK 中的至少一个风扇单元 LT 之后的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VA、 ES 中提供 具有一个或多个空气通道 SL 的一个或多个流动调节元件 SK, 使得当空气从下到上沿吸附 隔间的通流方向 DSR 流过吸附隔间 SB 时可实现空气流 LS2 的局部横截面流动分布特性的 均等化。当沿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方向 DSR 观看时, 在吸附隔间的下部中空空间 UH 中, 在加 热装置 HZ 之前以一高度间隙设有至少一个流动调节元件 SK。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带 缝的板或被穿孔的板被提供作为流动调节元件 SK。 带缝的板 SK 中的缝 SL 基本上沿循蜿蜒 管状加热器 HZ 的蜿蜒路径延伸, 所述蜿蜒管状加热器作为加热装置以一间隙定位在带缝 的板中的缝 SL 的上方。带缝的板与吸附隔间 SE 的吸附单元 SE 的空气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大致平行地且间隔开某一间隙地设置。与进入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流 LS1 沿吸附隔间 SB 的 通流方向 DSR 具有较高速度的那些位置相比, 在进入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流 LS1 沿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方向 DSR 具有较低速度的那些位置处, 流动调节元件 SK 中的空气通道、 特别是缝 SL 被使得较大些。
总之, 吸附干燥系统 TS 在吸附隔间 SB 的区域中具有以下特殊的流动条件。空气 传导通道 LK 以这种方式连接到吸附隔间 SB, 使得进入的空气流 LS1 沿流入方向 ESR 进入 吸附隔间 SB 中, 并变化为不同的通流方向 DSR, 空气流沿着所述通流方向流过吸附隔间 SB 的内部。离开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流 LS2 的流出方向基本上与通流方向 DSR 对应。空气传 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状区段 RA1 以这种方式进入吸附隔间 SB 中, 使得其流入方向 ESR 特 别是偏转 45° -135°、 优选偏转近似 90°而变为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方向 DSR。当沿流动 方向观看时, 至少风扇单元 LT 在吸附隔间 SB 的上游嵌入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状区
段 RA1 中, 以向着吸附隔间 SB 的至少一个输入开口 EO 产生强制的空气流 LS1。风扇单元 LT 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下方的底部组件 BG 中。用于吸附隔间 SB 内的吸附材料 ZEO 的通 流横截面区域 SDF 大于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进入吸附隔间 SB 的输入开口 EO 的输入连接器 ES 的通流横截面区域。吸附隔间 SB 的通流横截面区域 SDF 优选被设计为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末端处的进入吸附隔间 SB 的输入开口 EO 的输入连接器 ES 的横截区域的 2-40 倍、 特别 是 4-30 倍、 优选 5-25 倍。具有吸附材料 ZEO 的至少一个吸附单元 SE 以这种方式容纳在吸 附隔间中, 使得经由空气传导通道 LK 从洗涤隔间 SPB 传送到吸附隔间 SB 中的空气 LS1 能 够基本上沿重力方向或逆着重力方向流过吸附材料 ZEO。吸附隔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具有 彼此分开预定高度间隙 H 的至少一个下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和至少一个下网状或栅格元件 OS, 两个网状或栅格元件 US、 OS 之间的体积空间可基本上完全充填吸附材料 ZEO。吸附隔 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的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和输出横截面区域 SAF 特别是基本上被使得具 有相同的幅度。而且, 吸附隔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的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和输出横截面区 域 SAF 有益地彼此大致相一致地设置。当沿吸附隔间的通流方向 DSR 观看时, 吸附隔间具 有至少一层较低的中空空间 UH 和设置在中空空间 UH 上方并在通流方向 DSR 上位于中空空 间 UH 下游的一个吸附单元 SE。在较低的中空空间 UH 中, 所述吸附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加热 装置 HZ。在吸附隔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上方, 吸附隔间 SB 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收集流出空气 LS2 的上部中空空间 OH。吸附材料 ZEO 充填吸附隔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的大部分容积, 以 形成与通流方向 DSR 大致垂直设置的流动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和与所述流动输入横截面区 域大致平行设置的流动输出横截面区域 SAF。在吸附隔间 SB 的上罩盖部件 DEL 中, 吸附隔 间 SB 具有至少一个流出开口 AO, 所述流出开口 AO 借助于至少一个流出构件 AKT 经由洗涤 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中的通孔 DG 连接到洗涤隔间的内部。
吸附材料 ZEO 有利地以吸附单元 SE 的形式存放在所述吸附隔间 SB 中, 使得基本 相同体积流量的空气流基本上可流过吸附单元 SE 的通流横截面区域 SDF 的每个输入点。 包 含铝和 / 或二氧化硅和 / 或硅胶和 / 或沸石、 特别是单独的 A、 X、 Y 类型沸石或它们的任何 组合的能可逆地脱水的材料优选提供作为吸附材料 ZEO。吸附材料有益地成沙粒或颗粒材 料的形式填充在吸附隔间 SB 中, 所述沙粒或颗粒材料具有大量粒体, 所述粒体具有大致在 1-6mm 之间、 特别是 2.4-4.8mm 之间的微粒尺寸, 粒体的层高 H 可为它们的微粒尺寸的至少 5 倍。在重力方向上, 作为粗粒材料或颗粒存在于吸附隔间中的吸附材料 ZEO 有益地具有 这样的层高, 所述层高大致与粗粒材料或颗粒的颗粒尺寸的 5-40 倍、 特别是 10-15 倍对应。 吸附材料 ZEO 的层高 H 优选被选择成大致为 1.5-25cm、 特别是 2-8cm、 优选为 4-6cm。粗粒 材料或颗粒可优选由大量基本为球形的粒体形成。有利地, 被形成为粗粒材料或颗粒的吸 3 附材料 ZEO 有益地具有至少 50kg/m 、 特别是大致为 500-800kg/m3、 特别是 600-700kg/m3、 特 3 3 别是在 630-650kg/m 、 特别是优选近似 640kg/m 的平均体积密度。
在吸附隔间 SB 中, 用于吸收空气流 LS2 中携带的大量水分的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 材料 ZEO 有益地以这种重量提供, 使得由吸附材料 ZEO 吸收的水量小于施加给洗涤物品的 液体量, 特别是小于在冲洗步骤中施加的液体量。
特别地, 可有益地, 在吸附隔间 SB 中提供这种重量的能可逆地脱水的吸附材料, 该重量足以吸收与在冲洗步骤结束时湿润洗涤物品的湿润量大致对应的水量。 吸收的水量 优选与施加给洗涤物品的液体量的 4-25%、 特别是 5-15%对应。有益地, 基本上 0.2-5kg、 特别是 0.3-3kg、 优选 0.5-2.5kg 重量的吸附材料 ZEO 容 纳在吸附隔间 SB 中。
特别地, 吸附材料 ZEO 具有尺寸大致在 1-12 埃之间、 特别是在 2-10 埃之间、 优选 在 3-8 埃之间的微孔。
有益地, 它具有相对于其干燥重量的重量百分比大致为 15-40、 优选为 20-30 的水 吸收能力。
特别地, 提供这样的吸附材料, 所述吸附材料大致在 80° -450℃范围内、 特别是 在 220° -250℃范围内的温度下可以解吸。
空气传导通道、 吸附隔间和 / 或一个或多个附加的流动影响元件有益地以这种方 式设计, 使得 : 对于该吸附和 / 或解吸, 可通过吸附材料获得体积流量大致在 2-15l/sec 之 间、 特别是在 4-7l/s 之间的空气流。
特别地, 可有益地, 至少一个加热装置 HZ 分配给吸附材料 ZEO, 借助于所述加热装 置, 可提供在 250-2500W 之间、 特别是在 1000-1800W 之间、 优选在 1200-1500W 之间的等效 加热功率, 以加热吸附材料使其解吸。
优选地, 被分配给吸附材料以使其解吸的至少一个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与流过 吸附材料的空气流体积流量之比被选择为 100-1250Wsec/l、 特别是 100-450Wsec/l、 优选 200-230W sec/l。
优选地, 在用于吸附材料的吸附隔间中提供大致为 80-800cm2、 特别是 150-500cm2 的通流横截面区域。
有益地, 吸附材料 ZEO 的层高 H 在吸附隔间 SB 的输入横截面区域 SDF 上大致恒定。
特别地, 在吸附隔间 SB 中, 有益地将吸附材料设计成吸附大致在 150-400ml 之间、 特别是在 200-300ml 之间的水量。
而且, 为吸附干燥系统 TS 的至少一个构件提供至少一个热学过热保护装置 TSI( 参看图 4、 6、 8、 9)。这种构件可优选地由吸附隔间 SB 的一个构件形成。至少一个热学 过热保护装置 TSI 可被分配给该构件。该热学过热保护装置 TSI 安装在吸附隔间 SB 的外 侧。至少一个电热保护单元作为热学过热保护装置提供。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它分配 给容纳在吸附隔间 SB 中的加热装置 HZ。
在图 4、 6、 8 和 9 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电热保护单元在加热装置 HZ 的高度范围内设 置在吸附隔间 SB 的内壳体 IG 上的外弯部 EBU 中。它包含至少一个电热断路器 TSA 和 / 或 至少一个可熔化的断路器 SSI( 参看图 17)。电热保护单元 TSI 的电热断路器 TSA 和 / 或可 熔化的断路器 SSI 分别、 优选串联地嵌入加热装置 HZ 的至少一个供电线 UB1、 UB2 中 ( 参看 图 8)。
而且, 可有益地提供至少一个控制装置 HE、 ZE( 参看图 16), 所述控制装置特别是 在故障的情况下中断向加热装置 HZ 的电能供给。例如当超过温度上限时可产生故障。
而且, 通过将吸附隔间特别是基本自由地悬置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下方, 也 可起着热学过热保护装置的作用。
而且, 热学过热保护装置可包括吸附隔间 SB 的这种安装状态, 使得吸附隔间 SB 相 对于底部组件 BG 的相邻构件和 / 或部件具有预定的最小间隙 LSP。
作为对上述措施的补充或与上述措施相独立地, 在吸附隔间 SB 的吸附单元 SE 的区域中, 作为热学过热保护装置, 除了吸附隔间 SB 的内壳体 IG 以外, 还可设置至少一个外 壳体 AG。同时, 气隙 LS 作为绝热层存在于内壳体 IG 与外壳体 AG 之间。
图 4、 7、 8、 9 的蜿蜒管加热器 HZ 具有两个连接端子 AP1、 AP2, 所述连接端子通过洗 涤隔间 SBP 的壳体中的相应的通孔被引出。每个连接端子或连接柱 AP1、 AP2 优选与过热 保护元件串联连接。过热保护元件与热断路器单元 TSI 组合, 所述热断路器单元 TSI 设置 在吸附隔间 SB 的壳体的外部上并邻近两个端子柱 AP1、 AP2。图 17 示出了用于图 8 的蜿蜒 管加热器 HZ 的过热保护电路。第一跨接线 UB1 借助于焊接连接部 SWE1 装配到第一刚性端 子柱 AP1。第二跨接线 UB2 借助于焊接连接部 SWE2 以相应的方式连接到第二刚性端子柱 AP2。跨接线 UB2 借助于插接连接器 SV4 电连接到热断路器 TSA。跨接线 UB1 经由插接连接 器 SV3 电连接到可熔化的热电断路器 SSI。在输入侧, 第一供电引线 SZL1 经由插接连接器 SV1 连接到可熔化的断路器元件 SSI 的引导到外部的端子接线头 AF1。第二供电引线 SZL2 以相应方式经由插接连接器 SV2 连接到热断路器元件 TSA 的引导到外部的端子接线头 AF2。 特别地, 第二供电引线 SZL2 可构成零线, 而第一供电引线 SZL1 可以是 “火线” 。一旦超过了 蜿蜒管加热器 H2 的第一温度上限, 则热断路器 TSA 立即打开。一旦该温度再次下降到该极 限值以下, 则热断路器再次闭合, 使得蜿蜒管加热器 HZ 再次加热。然而, 如果蜿蜒管加热器 HZ 达到高于第一上限的临界温度上限, 则可熔化的断路器 SSI 熔化, 且用于蜿蜒管加热器 HZ 的电路被永久性地断开。热保护装置 TSI 的两个热保护元件与吸附隔间的内壳体 IG 明 显紧密地热传导接触。如果超过了专门分配给它们的特定的温度上限, 则它们可单独地断 开。 根据图 10、 13、 14, 连接到吸附隔间 SB 的底座 SO 中的输出开口 AO 的流出连接器 AKT 有利地通过底部 BO 的通孔 GK 进入洗涤隔间 SPB 的拐角区域 EBR 中, 所述拐角区域 EBR 处于喷淋臂 SA 扫过的转动区域之外。这示于图 2 中。一般而言, 因此, 流出连接器 AKT 在 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中的位于下喷淋臂 SA 扫过的转动区域之外的位置处从底部 BO 突出。 排放通道连接器或流出连接器 AKT 沿着其上端区段由喷淋保护帽 SH 罩盖或遮盖。
喷淋保护帽 SH 类似于伞或蘑菇那样罩盖流出连接器 AKT。当从上方观看时 ( 参 看图 12), 它在顶部完全封闭 ; 特别地, 它还在面向喷淋臂 SA 的区域在其下侧充分封闭。在 此,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 非常近似地, 它具有半圆柱形几何形状。在图 12 中, 喷淋保护帽 SH 以俯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在喷淋保护帽的上侧, 在喷淋保护帽的大致为平面的上侧与喷 淋保护帽的大致垂直向下伸出的侧壁之间的过渡区 GF、 URA( 从内侧向外侧观看时 ) 中, 喷 淋保护帽具有凸出拱弯、 削平区域 GF( 参看图 13)。如果来自喷淋臂 SA 的喷射流冲击这些 上边缘的、 削平或拱弯过渡区 GF、 URA, 则该喷射流基本上会作为平膜在喷淋保护帽 SH 上倾 泻并在解析循环中冷却该喷淋保护帽 SH。
为了在下喷淋臂 SA 喷淋过程中防止液体通过流出连接器 AKT 的输出开口达到吸 附隔间 SB, 喷淋保护帽 SH 的被切割为半圆柱形的侧壁的一个下边缘区 UR 向着流出连接器 AKT 向内弯曲或折弯。这可清楚地参看图 13。此外, 连续的、 径向向外突出的喷淋水抵挡元 件或遮挡元件 PB、 特别是偏转板设置在流出连接器 AKT 的上边缘区域中。它径向向外延伸 到圆筒形流出连接器 AKT 与喷淋保护帽 SH 的内壁之间的空间或空隙中。同时, 在该遮挡元 件 PB 的外边缘与喷淋保护帽 SH 的内壁之间保留有用于这种空气流的自由通孔, 所述空气 流向着喷淋保护帽 SH 的顶部从流出连接器 AKT 流出, 且这样会向下偏转到喷淋保护帽 SH
的下边缘 UR, 特别是偏转近似 180°。偏转的路径在图 13 中以附图标记 ALS 表示。在图 13 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向外突出的遮挡元件 PB 在其外边缘的圆周上的多个点处借助于连接 元件 SET 与喷淋保护帽 SH 的侧壁的内壁相对地支撑, 从而形成连续的圆弧段。相对于流出 连接器 AKT, 喷淋保护帽 SH 以形成自由空间或中空空间的自由高度间隙设置。
图 14 示出了从下方观看时的喷淋保护帽 SH 以及流出连接器 AKT。 在此, 遮挡元件 PB 作为侧向或侧面突出的边缘或连接部基本上全圈地遮挡流出连接器 AKT 的输出开口。 特 别地, 遮挡元件 PB 在直侧壁的面向喷淋臂 SA 的区域中封闭喷淋保护帽 SH 的下侧。可使空 气从流出连接器 AKT 流入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且位于遮挡元件 PB 与喷淋保护帽 SH 的相对 于所述遮挡元件径向偏移的同心设置在外侧的侧壁之间的间隙 LAO 仅在喷淋保护帽 SH 的 半圆形弯曲区段中敞开。在此, 在图 14 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间隙 LAO 基本上为镰刀形。因 此, 空气流 LS2 被强制沿着偏转路径 ALS 行进, 这使得空气流 LS2 从其垂直的向上指向的流 出方向向下偏转, 在此, 空气流 LS2 仅可通过喷淋保护帽 SH 的下部区域中的镰刀形圆弧间 隙 LAO 排出。有益地, 流出连接器 AKT 相对于底部 BO 以这种高度 HO 突出, 使得流出连接器 AKT 的上边缘高于为一个洗涤循环指定的满量的冲洗液或泡沫的高度。
因此, 安装在吸附隔间 SB 的输出侧且伸入到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中的流出元件 AUS 被有益地以这种方式设计, 使得离开它的空气流 LS2 被远离喷淋臂 SA 引导。 特别地, 流 出的空气流 LS2 被偏转到洗涤隔间的后壁 RW 和相邻的侧壁 SW 之间的后部或后侧的拐角区 域。 这大大地防止了喷淋水或泡沫在清洁循环或其他洗涤过程中通过流出连接器的开口达 到吸附隔间的内部。否则, 解析循环会得到损害或被完全破坏。此外, 否则吸附材料还会被 冲洗液体永久性地损坏。广泛的实验已经表明, 如果可靠地防止水、 清洗剂和 / 或冲洗水中 的冲洗助剂达到吸附材料, 吸附隔间中的吸附材料的功能可在洗碗机的寿命内基本上得以 保持或维持。
概括地讲, 至少一个流出装置 AUS 连接到吸附隔间 SB 的至少一个流出开口 AO, 且 如此设置在洗涤隔间 SPB 内, 使得从它吹出的空气 LS2 在大的程度上被引导远离容纳在洗 涤隔间 SPB 中的至少一个喷淋装置 SA。在这种情况下, 流出装置 AUS 设置在喷淋装置 SA 的 作用范围以外。例如, 喷淋装置可以是转动的喷淋臂 SA。流出装置 AUS 优选地设置在洗涤 隔间 SPB 的后壁 RW 和相邻的侧壁 SW 之间的后拐角区域 EBR 中。流出装置 AUS 特别是具有 排放开口 ABO, 所述排放开口在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上方具有一高度间隙 HO, 该高度间 隙 HO 高于为一个洗涤循环指定的冲洗液的满量高度。 流出装置 AUS 包括流出连接器 AKT 和 喷淋保护帽 SH。喷淋保护帽 SH 具有包裹流出连接器 AKT 的排放开口 ABO 的几何形状。喷 淋保护帽 SH 在排放连接器 AKT 上方以这种方式延伸, 使得来自吸附隔间 SB 的空气快速地 以上升的流动方向流过流出连接器 AKT, 且可在从流出连接器 AKT 的排放开口 ABO 排出之后 被强制给予向下指向的强制流动路径 ALS。 向上突出到洗涤隔间 SPB 的底部 BO 上方的流出 连接器 AKT 在设置在底部 BO 下方的吸附隔间 SB 的罩盖部件 DEL 处连接到连接元件 STE。 喷淋保护帽 SH 在喷淋保护帽的面向喷淋装置 SA 的壳体区域 GF 在顶部和顶部处封闭。喷 淋保护帽 SH 罩盖流出连接器 AKT 的排放开口 ABO 且具有上部自由空间。同时, 流出连接器 AKT 具有上部向外拱弯的边缘或整圈的凸缘 KR。喷淋保护帽 SH 包着排放连接器 AKT 的上 端区段, 使得间隙 SPF 形成在喷淋保护帽 SH 的内壁和排放连接器 AKT 的外壁之间。喷淋保 护帽 SH 与流出连接器 SKT 之间的间隙 SPF 以这种方式设计, 使得空气流出路径 ALS 设置在流出连接器 AKT 以外, 且被远离洗涤隔间 SB 中的喷淋装置 SA 引导。伸入到间隙 SPF 中的 喷淋水遮挡元件 PB 设置在排放连接器 AKT 处。喷淋保护帽 SH 的一个下边缘区 UR 向内弯 曲。喷淋保护帽 SH 具有这样的外表面, 所述外表面以这种方式圆滑, 使得它允许喷淋装置 SA 的喷淋流在喷淋保护帽 SH 的表面上以膜的形式倾泻走。
图 15 示出了处于图 2 的洗涤隔间 SPB 的侧壁 SW 中的输出开口 ALA 的区域处的空 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前端区段 ET 的固定结构的示意性纵向剖视图。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前端区段 ET 以这种方式伸入到洗涤隔间 SPB 内, 使得与侧壁 SW 相对地形成整圈的、 垂直 突出的凸缘型边缘。所述凸缘型边缘具有内螺纹 SG。具有外螺纹的圆形输入元件 IM 旋拧 在该内螺纹 SG 中。因此, 它充当用于保持端区段 ET 的固定元件。该圆形固定元件具有用 于密封元件 DI2 的环形整圈的坐落腔室。该密封元件 DI2 密封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 前端区段 ET 的外边缘与固定元件之间的环形间隙。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固定元件特 别是通过套筒螺母型的带有螺纹的环形成, 所述环旋拧到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前端 区段 ET 上。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 环型固定元件 IM 具有中心通道 MD, 空气 LU 可通过所述 中心通道从洗涤隔间 SPB 的内部被吸出。
如果需要, 也可有益地在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形区段 ET 的输入开口 MD 内 和 / 或输入开口 MD 之前提供至少一个肋形接合保护结构, 所述接合保护结构在其接合肋 RIP 之间具有连续的空隙, 所述空隙用于从洗涤隔间的空气流入。 在图 15 中, 以点划线示出 了这些肋 RIP。
图 16 示出了底部组件 BG 的示意性俯视图。除了风扇单元 LT、 吸附隔间 SB、 循环 泵 UWP 等以外, 它还包括用于其控制和监测的主控制装置 HE。吸附隔间 SB 的加热装置 HZ 在其解析循环中借助于至少一个控制装置被调节。 在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个 控制装置由辅助控制装置 ZE 形成。该辅助控制装置用于根据需要中断或连接电能供给引 线 SZL 到加热装置 HZ。辅助控制装置 ZE 经由总线电缆 BUL 由主控制装置 HZ 控制。电能供 给引线 SVL 被从主控制装置 HE 引导到辅助控制装置 ZE。辅助控制装置 ZE 也经由控制线 SLL 控制风扇单元 LT。特别地, 风扇单元 LT 的电能供给引线也可集成在控制线 SLL 中。
将用于洗涤隔间的内部中的温度的相应的测量信号给送到主控制装置的至少一 个温度传感器 TSE( 参看图 2) 也经由信号线连接到主控制装置 HE。在此, 温度传感器 TSE 在空气传导通道 LK 的输入侧管形区段 RA1 的两个枝干之间的空间中悬置在加强肋 VR 之间 ( 参看图 3)。同时, 它与洗涤隔间 SPB 的侧壁 SW 接触地放置。
一旦此时启动了清洁循环, 同时, 主控制装置 HE 经由总线电缆 BUL 接通辅助控制 装置 ZE, 使得电压经由电能连接引线 SZL 施加到加热装置 HZ 的端子柱 AP1、 AP2。一旦在洗 涤隔间 SPB 的内部中达到了特定的预定温度上限时 ( 这可由主控制装置 HE 经由温度传感 器的测量信号确定 ), 所述主控制装置可经由总线电缆向辅助控制装置 ZE 给送命令, 以去 除电能供给引线 SZL 上的电压, 进而完全断开加热装置 HZ。 这样, 可例如终止吸附隔间中的 吸附材料的解析循环。
如果需要, 也可有益地给洗碗机的操作人员提供这种选择 : 经由专门设置的程序 按钮的按动或停用或程序菜单的合适选择来启动或停用吸附干燥系统 TS。这在图 16 中示 意性地被示出, 图 16 示出了程序按钮或程序菜单项 PG1, 所述程序按钮或程序菜单项 PG1 经 由控制电缆 SL1 和控制信号 SS1 向控制逻辑电路 HE 提供合适的启动或停用信号, 以接通或断开吸附干燥系统 TE。
特别地, 用于选择 “能量” 或 “吸附操作” 程序变量的第一选择按钮可设置在洗碗 机的用户控制面板中。在该程序中, 重点是能量节省。这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在冲洗循环 中, 完全未借助于连续加热器进行加热, 且对已被洗涤的物品、 特别是餐具的干燥仅借助于 吸附干燥系统 TS 实现。
特别地, 除了纯粹的吸附干燥以外, 可有益地在冲洗循环中借助于被加热的冲洗 液体加热洗涤隔间的内部。同时, 可有利的和足够的是, 与没有吸附干燥的情况相比, 通过 冲洗循环实现的热传递在较低地使用能量的情况下在待干燥的已被洗涤的物品上执行。 通 过现采用的吸附干燥系统吸附空气水分可节省电加热能量。因此, 通过所谓的 “固有热干 燥” 以及通过吸附干燥即通过两种类型的干燥的组合或补充, 可改善对湿的或潮湿的洗涤 物品的干燥。
作为对 “能量” 按钮的补充或与 “能量” 按钮相独立地, 增大风扇单元的鼓风机的 操作时间的另外的 “干燥功率” 按钮可设置在洗碗机的用户控制面板中。这可改善对所有 厨房用具物品的干燥。
作为对上述特定的按钮的补充或与上述特定的按钮相独立地, 可设置另外的 “程 序运行时间” 按钮。如果接通吸附干燥系统, 与传统的干燥系统 ( 不具有吸附干燥 ) 相比, 程序运行时间可减小。 如果需要, 也可通过在清洁阶段附加地加热、 以及可选地通过增大循 环泵的电机速度来增大喷淋压力而进一步缩短清洁过程的运行时间。而且, 可通过增大冲 洗温度进一步减少干燥时间。
作为对上述特定的按钮的补充或与上述特定的按钮相独立地, 也可设置具有 “影 响清洁功率” 功能的操作按钮。当该按钮被操作时, 对于相同的恒定运行时间, 清洁功率可 增大, 而与不具有吸附干燥系统的洗碗机相比不会增大能量消耗。用于加热期望的全部量 的冲洗液体的热能可通过与清洁循环同时地启动解析循环得到节省, 这样, 来自吸附材料 的带有某一量的水的热空气达到洗涤隔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