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偏转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安全带偏转的机动车用锁定偏转设备, 该锁定偏转设备包 括用于紧固到锁扣的锁舌和连接到该锁舌的第一接触区, 安全带能布置在该第一接触区周 围用于使安全带偏转, 从而将安全带分成肩段和骨盆段, 该肩段和骨盆段沿不同的方向从 第一接触区延伸出去, 其中第一接触区能脱离初始位置移入最终位置, 在该初始位置中, 安 全带能沿第一接触区滑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开始时提及的类型的改进的锁定偏转设备。
此问题通过具有权利要求 1 的特征的锁定偏转设备来解决。
据此, 提供连接到锁舌的分离的第二接触区, 该第二接触区布置和设置为仅在第 一接触区从初始位置移出的情形中接触安全带, 以便限制安全带沿第一接触区或偏转设备 滑动。 特别地, 第一接触区能脱离初始位置移入最终位置, 用于限定作用于安全带上的 合力。 即, 下肩段处的力限定以及骨盆带的停止 ( 骨盆带或骨盆段固定到带扣 ) 或限制 ( 安 全带沿锁定偏转设备的滑动经受较高阻力 ) 同时发生。
因而, 也就是说, 在碰撞的情形中, 通过减小肩带 ( 肩段 ) 中的合成带力来实现系 有安全带的人员的胸部压痕的减轻, 而同时不减小骨盆带力 ( 骨盆段力 )。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陈述并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为将第一接触区连接到锁舌, 特别提供锁定偏转设备的可移动区, 第一区通过该 可移动区连接到锁定连接设备的锁舌或锁定偏转设备的承载部, 锁舌从该承载部延伸出 去, 其中锁舌能与承载部一体形成。
优选, 可移动区布置并设置为以这样的方式与安全带相互作用, 即可移动区由于 作用在肩段上的力而执行移动, 在该移动的情形中, 第一接触区被从初始位置带入最终位 置。特别地, 此移动能是伴有变形的枢转运动, 其中特别地, 该变形是非弹性 ( 塑性 ) 的或 弹性的。 例如, 该变形能是例如通过弯曲可移动区的一部分的可移动区的弯曲, 使得可移动 区的与该部分邻接的部分枢转。
由于可移动区的此移动, 以限定作用在肩段上的合力的方式将肩段释放。
此外, 在第一接触区的初始位置中, 可移动区优选包括一空间位置, 该空间位置防 止布置在第一接触区或可移动区周围的安全带触及 ( 接触 ) 第一接触区, 而在第一接触区 或可移动元件从初始位置移出的情形中, 可移动区包括一空间位置, 使得布置在第一接触 区或可移动区周围的安全带还邻接第二接触区。可移动区优选形成可枢转杆, 其中枢轴优 选平行于锁舌或可移动区的承载部延伸所沿的平面延展或在该平面中延展。
在本发明中, 安全带不接触锁定偏转设备的较刚硬的接触区 ( 第二接触区 ), 直到 具有第一接触区的可移动区从其初始地点 ( 初始位置 ) 移出或枢转出。
优选, 可移动区与锁舌一体形成, 或作为此情形的替代, 可移动区紧固到锁舌或承
载部, 即可移动区能是分离部件, 其中可移动区在枢转时弯曲 ( 见上文 )。此弯曲优选在可 移动区的基部 ( 末端区域 ) 处发生, 通过该弯曲, 可移动区与锁定偏转设备的部件 ( 承载 部 ) 一体形成或可移动区通过紧固装置连接到该弯曲。第一接触区本身能与可移动区一体 形成。
优选, 第二接触区相对于可移动区隔开地设置在锁定偏转设备处, 其中优选, 在第 一接触区向最终位置移动时, 第二接触区相对于锁舌的位置不变。
此外, 为固定到锁定偏转设备, 安全带优选不被可移动区压在第二接触区上, 但安 全带优选通过 ( 通过枢转或弯曲运动 ) 改变空间位置的可移动区邻接第二接触区。因此, 固定由于安全带与第二接触区之间的相互作用 ( 摩擦 ) 而单独发生。优选, 安全带仅通过 两个接触区接触锁定偏转设备。特别地, 安全带仅经由第一接触区接触可移动区。
因而, 第二接触区用于安全带到锁定偏转设备的固定。由此固定不意味着在碰撞 情形中必须完全抑制相对运动。在比正常使用情形 ( 可移动区处于基本位置或初始位置 ) 更高的力等级下, 此相对运动是可能的。 为阻塞安全带在偏转设备上的滑动, 第二接触区特 别地设置在锁定偏转设备的锥形切口处 ( 在承载部上 ), 该切口特别地包括楔的形状, 该形 状在楔的尖端处具有斜切, 其中当安全带开始邻接第二接触区时, 安全带被拉入所述切口 中, 特别是斜切中, 其中安全带在切口处能被夹住。换句话说, 切口通过朝着彼此会聚的相 对边缘限定, 其中两个边缘都包括边缘部, 其中两个边缘部一起形成所述斜切并 ( 在一点 处 ) 相接, 并且其中所述末端部分比限定切口的剩余部分并从所述末端部分延伸出来的边 缘部围起更小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变型中, 第一接触区特别通过可移动区并优选通过承载部与锁舌一 体形成, 该承载部一体形成在可移动区上用于承载该可移动区, 其中特别地, 第二接触区设 置在所述承载部处, 并且其中特别地, 锁舌从所述承载部延伸出来, 该锁舌能与承载部一体 形成, 但也能以任意其它方式紧固到承载部。
因而, 具有力限定和阻塞功能的锁定偏转设备的此实施例能通过单一冲压部件 ( 由金属制成 ) 来实现, 该冲压部件能至少部分地通过塑料封装。
在本发明的一可替代变型中, 可移动区设计为分离部件, 其通过附加紧固装置连 接到承载部, 其中特别地, 所述紧固装置能是焊接连接部、 铆钉连接部或螺钉连接部。
关于这两个实施例, 可移动区能基本设计成 U 形的, 因而包括中央杆, 两个侧臂从 该中央杆突出, 所述两个侧臂中的每一个包括自由末端区域, 其中可移动区分别通过这些 自由末端区域连接到所述承载部。 特别地, 经由两个自由末端区域, 可移动区与承载部一体 形成或经由上述紧固装置连接到独立形成的承载部。这里, 末端区域能与承载部部分地重 叠。
优选, 锁定偏转设备的第一接触区设置在锁定偏转设备的通孔处, 安全带穿过该 通孔。由此, 所述通孔能形成在可移动区自身中。此外能在可移动区处打开地引导安全带, 即用于引导安全带的锁定偏转设备的通孔穿过可移动区的中央杆和所述承载部形成 ( 至 少在可移动区的初始位置中 )。
例如, 第二接触区能通过承载部与锁舌一体形成, 锁舌从该承载部延伸出去。 第二 接触区能设计为分离部件, 其能特别地通过螺纹连接可释放地连接到锁舌, 或特别地通过 喷射、 浇铸、 焊接或铆接不可释放地连接到锁舌。 优选, 第二接触区包括结构表面, 用于增加第二接触区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
为了将第一接触区限于其初始位置, 在初始位置中, 第一接触区或可移动区优选 通过一连接部连接到锁舌的承载部。这里, 第一接触区或可移动区能经由所述连接部与承 载部或锁舌一体形成。作为此情形的替代, 所述连接部能通过焊接连接部 ( 点状焊接连接 部 )、 铆钉连接部 / 螺栓连接部或闭锁连接部形成, 该铆钉连接部 / 螺栓连接部具有预定的 撕开点。 在铆钉连接部的情形中, 螺栓以后塑性变形, 用于固定 ; 在螺栓连接部的情形中, 螺 栓相对于接收钻孔设置有过大尺寸, 因而必须被压入 ; 然后, 连续变形不再是必要的。
该连接部特别设计为使得它在第一接触区向最终位置的移动开始时撕开或释放, 其中原则上, 该连接部能通过破坏或非破坏地释放。如果可移动区未经由所述连接部与承 载部一体形成, 则可移动区优选在连接部的区域中与承载部重叠, 使得所述连接部形成在 位于彼此之上的承载部或可移动区的区域之间。
在一变型中, 第二接触区由锁定偏转设备的冲压翼板形成, 为形成该第二接触区, 该冲压翼板被翻转或卷起。
一般地, 该偏转设备优选包括特别地由金属构成的基体, 其中该基体能由金属坯 料冲压或切削而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 在可移动区形成为分离部件的情形中, 从而基体由承载部以及 从该承载部延伸出去的锁舌形成。此外, 在此方面, 基体能包括第二接触区。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 在可移动区与承载部一体形成的情形中, 基体包括承 载部、 锁舌和可移动区, 并且特别地还包括两个接触区。由此承载部、 可移动区和锁舌优选 彼此一体形成并优选作为均匀的、 并视情况而定的冲压部件给出。
在任意情形中,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基体能至少部分地被盖环绕, 该盖特别地由塑 料构成。由此, 该盖能通过对基体或承载部进行涂覆而形成。
优选, 该盖包括用于接收可移动区的凹口, 即, 特别地, 可移动区能嵌入所述凹口 中, 使得它不横过由承载部所涵盖的延伸面突出超过该盖, 因而平齐地装配到盖中。
特别地, 用于将可移动区限于初始位置中的连接部能作为闭锁连接部形成在盖与 可移动区之间, 在此情形中, 可移动区优选在盖的区域后面接合。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通过下文给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来阐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在图中所示的锁定偏转设备 ( 具有锁舌 ) 的情形中, 为了更好的观察, 将能环绕所 示基体的盖 ( 特别是塑料涂层 ) 的图示部分地省去。
图中显示 :
图1: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一体式基体的锁定偏转设备的实施例, 在此情形中, 可移 动区与承载部一体形成 ;
图2: 图 1 中所示的锁定偏转设备的修改例, 该锁定偏转设备具有在可移动区与承 载部之间的连接部用于将可移动区限于其初始位置 ;
图3: 图 1 和图 2 中所示的锁定偏转设备的修改例, 在此情形中, 锁定偏转设备的 第二接触区不设置在用于限制带穿过的锥形切口处, 但包括用于增加安全带与锁定偏转设 备之间的摩擦的表面 ;
图4: 图 3 中所示的锁定偏转设备的又一视图 ;
图5: 图 3 和图 4 中所示的锁定偏转设备的修改例 ;
图 6 和图 7 : 根据图 3 到图 5A 的类型的锁定偏转设备的示意性横剖视图 ;
图8: 又一锁定偏转设备, 该锁定偏转设备具有一体形成的可移动区并具有第二 接触区, 并且用于限制带穿过的承载部的切口连续更强烈地变尖 ;
图 9-11 : 根据本发明的锁定偏转设备的又一实施例, 其中可移动区形成为分离 部件, 其通过附加紧固装置紧固到承载部, 并且其中第二接触区设置在承载部的锥形切口 处;
图 12-14 : 图 9-11 中所示的锁定偏转设备的修改例, 其中可移动区形成为分离部 件, 其通过紧固装置紧固到承载部, 并且其中第二接触区包括结构表面 ;
图 15 : 在根据图 9-11 或图 12-14 的锁定偏转设备的情形中, 在可移动区与承载部 之间的焊接连接部形式的连接 ;
图 16 : 在根据图 9-11 或图 12-14 的锁定偏转设备的情形中, 在可移动区与承载部 之间的螺栓连接部或铆钉连接部形式的连接 ;
图 17 : 在根据图 9-11 或图 12-14 的锁定偏转设备的情形中, 在可移动区与承载部 之间的闭锁连接部形式的连接 ; 以及
图 18 : 在根据图 9-11 或图 12-14 的锁定偏转设备的情形中, 在可移动区与承载部 之间的又一闭锁连接部形式的连接。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显示了处于基本位置 ( 或初始位置 ) 的第一实施例 ( 具有带行进的正视图 ) ; 具有第一接触区 3 的可移动区 8( 变形元件, 力限定功能 ) 和第二接触区 7( 停止功能 ) 集 成到锁舌 2 中 ( 成一体 ), 即所有前述部件以均匀基体 13 的形式 ( 即, 以冲压部件的形式 ) 彼此一体形成。
因此, 可移动区 8 基本形成 u 形的, 即它包括两个侧臂 81、 82 和中央杆 80, 其中两 个侧臂 81、 82 从该中央杆 80 延伸出去并且各包括末端区域 83, 可移动区 8 经由该末端区域 83 连接到锁定偏转设备 1 的承载部 20, 锁定偏转设备 1 的锁舌 2 从该承载部 20 延伸出去, 其中特别地, 锁舌 2 与承载部 20 一体形成。根据图 1, 可移动区 8 经由末端区域 83 与承载 部 20 一体形成, 其中所述承载部 20 在可移动区 8 的延伸面中环绕可移动区 8, 可移动区 8 的延伸面在各方由其中央杆 18 以及臂 81 和 82 所横越。即, 承载部 20 包括中央连续凹口, 可移动区 8 至少在其初始位置中布置在该中央连续凹口中。
特别地, 锁舌 2 相对于承载部 20 或可移动区 8 的延伸面 ( 相对于可移动区的初始 位置 ) 倾斜延伸。
在可移动区 8 的中央杆 80 中, 形成通孔 25, 安全带 4 穿过该通孔 25, 其中安全带 4 以肩段 5 的形式沿第一带行进方向 V 延展到通孔 25 并且在至少部分地限定通孔 25 的第 一接触区 3 处偏转, 并作为骨盆段 6 沿第二带行进方向 V’ 从该第一接触区 3 延伸出去 ( 同 时参照图 6 和图 7)。
由此, 在锁定偏转设备 1 的预期使用中, 在三点式安全带形式的安全带 4 的情形 中, 安全带 4 的骨盆段 6 在第二带行进方向 V’ 上沿系有安全带 4 的乘客的骨盆延展, 而安全带 4 的肩段 5 越过乘客的上体沿第一带行进方向 V 对角延展。
可移动区 8 能通过安全带 4 在肩段 5 的方向 ( 同时参照图 7) 上移动脱离根据图 1 的初始位置, 在该初始位置, 可移动区 8 沿承载部 20 的延伸面延伸 ( 同时参照图 6), 其中 特别地, 可移动区 8 弯曲离开所述延伸面。特别地塑性 ( 非弹性 ) 地发生的此变形类似于 枢轴运动, 这是因为可移动区 8 特别在其末端区域 83 的区域中弯曲或变形。在约束的情形 中, 所述脱离初始位置进入与其不同的最终位置的枢轴运动在作用于肩段 5 上的预定最小 力上发生。由于可移动区 8 的所述运动, 作用在安全带 4( 肩段 5) 上的合力受到限制, 以便 保护乘客。
优选地, 在可移动区 8 脱离初始位置进入最终位置的移动发生之前, 安全带 4( 特 别是骨盆段 6) 不接触第二接触区 7, 该第二接触区 7 设计为使得它至少明显地阻塞, 或视情 况停止 ( 参照图 7) 带通过锁定偏转设备 1 的穿过, 即安全带 4 沿第一接触区 3 或穿过通孔 25 的自由滑动。由此, 根据图 7, 安全带 4 能在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之间沿第三带行进 方向 V” 延展, 该第三带行进方向 V” 不同于第一和第二带行进方向 V、 V’ 或相对于这些带行 进方向 V、 V’ 倾斜延展。
为阻塞或停止 ( 完全阻塞 ) 带的穿过, 根据图 1, 第二接触区 7 能形成为承载部 20 的边界区域, 该边界区域在承载部 20 中限定锥形的、 特别 ( 实质 ) 楔形的切口 9, 其中所述 楔形切口 ( 同时参照图 8) 包括斜切 90, 即切口 9 的一部分, 在该斜切 90 中, 切口 9 的相对 边缘 91、 92 围起比所述部分之外 ( 角度 W’ ) 明显更小的角度 W, 参照图 2。在安全带 4 开始 邻接以此方式形成的第二接触区 7 的情形中, 安全带 4 被作用于其上的力拉入所述切口 9 中, 特别是进入所述斜切 90 中, 这导致通过锁定偏转设备 1 的带穿过的 ( 视情况, 完全的 ) 阻塞。 由于通过可移动区 8 的移动同时阻塞带的穿过和肩段 5 的释放, 在约束情形中所 引起的通过肩段 5 进入乘客的上体 ( 特别是胸部 ) 中的力明显减小, 以便保护乘客避免由 带导致的伤害。
图 2 显示了另一实施例 ( 没有带行进的正视图 ), 该实施例具有处于基本位置 ( 初 始位置 ) 中的可移动区 8。一般地, 此实施例对应于图 1 中所示的实施例。这里可移动区 8 通过附加连接部 11 固定到锁定偏转设备 1, 其中所述连接部 11 将可移动区 8 的中央杆 80 连接到承载部 20, 使得所述连接部 11 布置在 ( 处于初始位置的 ) 中央杆 80 与锁舌 2 之间。 将来, 连接部 11 形成为杆, 中央杆 80 与承载部 20 经由该杆一体形成, 并且该连接部 11 形 成为能在特定力之上释放 ( 撕开 ) 的连接部。在带系统的正常使用情形中, 撕开区确保可 移动区 8 的位置并保证在碰撞的情形中不发生可移动区 8 的移动 ( 枢转 ), 直到达到限定的 力等级。
图 3 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锁定偏转设备 1 的又一实施例的上侧 ( 具有带穿过的正 视图 ), 该又一实施例处于基本位置中, 即具有处于初始位置中的可移动区 8, 在预期的使 用情形中, 该上侧面对肩段 5。与图 1 和图 2 相比, 第二接触区 7 不再是锁定偏转设备 1 的 一体部分 ( 即, 不再一体形成 ), 而是设计为分离部件并以合适的方式 ( 可释放地——例如, 用螺钉拧紧的 ; 不可释放地——例如, 喷射 / 浇铸、 铆接 ) 连接到一部件, 特别是连接到锁定 偏转设备 1 的承载部 20。此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相对于经由对应结构的阻塞功能, 第二接触 区 7 能更易于适应。
图 4 显示了锁定偏转设备 1 的背向根据图 3 的上侧的下侧 ( 没有带穿过的后视 图 ), 该锁定偏转设备 1 处于基本位置中, 即具有处于初始位置中的可移动区 8, 其中这里能 认识的是第二接触区 7 形成圆筒形截面, 并且包括具有表面结构的表面 10, 与第一接触区 3 相比, 该表面 10 导致安全带 4 与第二接触区 7 之间的更高的摩擦。由此, 第二接触区 7 能 包括一个或多个杆 70, 如果作用在安全带 4 上的力不太高, 则安全带 4 能沿所述杆 70 滑动, 其中在特定最小力之上, 安全带 4 完全邻接第二接触区的周围结构表面 10, 使得第二接触 区 7 与安全带 4 之间的摩擦相应增加。
图 5 显示了处于基本位置中, 即具有处于初始位置中的可移动区的又一实施例 ( 没有带穿过的后视图 )。这里, 再次显示了完全成一体的实施例, 即所有部件彼此一体形 成。第二接触区 7 由锁定偏转设备 1 的中部或承载部 20 形成, 该中部被部分地冲压成翼板 12 的形式并进行翻转 / 卷起。在翻转之前, 将设置用于以后与骨盆段 6 接触的结构压印到 第二接触区 7 中或其表面 10 中, 使得安全带 4 与第二接触区 7 之间的摩擦 ( 与第一接触区 3 相比 ) 增加。
图 6 和图 7 各显示了根据图 3 到图 5 的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带穿过的锁定偏转设备 的侧视图, 根据该带穿过还能认出其它实施例的带穿过。
由此, 图 6 显示了处于正常的使用情形 ( 基本位置 ) 中的锁定偏转设备 1, 在该情 形中, 可移动区 8 停留在初始位置, 而骨盆段 6 不与第二接触区 7 接触。
此外, 图 7 显示了在碰撞的情形中, 即在可移动区 8 脱离初始位置进入最终位置的 移动之后的带偏转设备 1, 此外在此情形中, 安全带 4 邻接第二接触区 7, 且因此阻塞或停止 安全带 4 通过锁定偏转设备 1 的带穿过。
由此, 在沿上带偏转点的方向 ( 与第一带行进方向 V 相反 ) 作用于肩段 5 中的力 达到限定等级时释放可移动区 8 与 ( 在连接部 11 的撕开区域中的 ) 带偏转元件 1 之间的 连接部 11 时, 可移动区 8 进入最终位置的移动发生。因此, 经由进入可移动区 8 中的第一 接触区 3 引起的力导致可移动区 8 脱离初始位置进入最终位置的移动 ( 枢转 )。在该移动 期间 ( 在特定枢转角之上 ), 骨盆段 6 接触第二接触区 7, 其中接触力随着进一步移动或随 着增加的枢转角而增加。在经由骨盆段 6 引起的力升高的情形中, 安全带 4 在第一或第二 带行进方向 V、 V’ 上从肩段 5 朝着骨盆段 6 的移位被完全限制, 或仅在明显更高的力等级上 是可能的。相比之下, 在力经由肩段 5 引起的情形中, 安全带与第一或第二带行进方向 V、 V’ 相反地从骨盆段 6 朝着肩段 5 的移位是可能的。
图 8 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本质上与图 1 对应的又一锁定偏转设备 1, 其中与图 1 相 比, 在切口 9 处, 未设置限定的斜切 90, 但切口 9 连续更强烈地变尖, 使得限定切口 9 并朝着 彼此会聚的两个边缘 91、 92 急剧地变尖并由此分别凸状地弯曲。
图 9 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锁定偏转设备 1 的又一实施例, 在此情形中, 与图 1 到图 8 相比, 可移动区 8 形成为分离部件, 在预期的使用情形中, 通过附加紧固装置 85, 可移动区 8 紧固到承载部 20 即在承载部 20 的面向肩段 5 的上侧上, 使得可移动区 8 布置在承载部 20 的中央凹口之上, 该凹口被承载部 20 环状 ( 圆形 ) 地环绕或限定。由此, 可移动区 8 包 括中央杆 80, 两个侧臂 81、 82 从该中央杆 80 延伸出去, 每个侧臂具有自由的末端区域 83。 分别经由这两个自由的末端区域 83, 可移动区 8 通过紧固装置 85 紧固到承载部 20, 其中两 个末端区域 83 与承载部 20 部分地重叠。在末端区域 83 与承载部 20 之间的焊接连接的情形中, 所述连接因此形成在各个末端区域 83 与承载部 20 之间。可替代地, 紧固装置 85 能 形成为铆钉、 螺栓或螺钉连接部, 在此情形中, 铆钉、 螺栓或螺钉将各个末端区域 83 连接到 承载部 20, 即使得锁定偏转设备 1 的上侧或承载部 20 面向可移动区 8 或其末端区域 83。
根据图 9, 中央杆 80 沿其纵轴突出有两个末端部分 80a、 80b, 沿该纵轴, 中央杆 80 延伸超过侧臂 81、 82, 其中从所述末端部分 80a、 80b, 延伸部 80c、 80d 与侧臂 81、 82 相反地 延伸出去, 即延伸部 80c、 80d 布置在第一接触区 3 的两侧, 这防止安全带 4 从第一接触区 3 横向滑动。此外, 特别在可移动区 8 的初始位置中, 承载部 20 有助于安全带 4 的导向, 这是 因为形成在中央杆 80 上的第一接触区 3 和从其延伸出去的延伸部 80c、 80d 与承载部 20 的 面向第一接触区 3 的一侧一起形成用于安全带 4 的通孔 25。对于根据图 1 到图 8 的实施例 而言, 这是一种可选方案, 在此情形中, 安全带 4 穿过完全形成在可移动区 8 中的通孔 25。 此外, 第一接触区 3 能包括凸出的凸部 86, 该凸部 86 也用于在第一接触区 3 上可靠地引导 安全带 4。
在可移动区 8 的初始位置中, 可移动区 8 的中央杆 80 的末端部分 80a、 80b 分别与 承载部 20 的上侧部分地重叠, 延伸部 80c、 80d 从该末端部分 80a、 80b 延伸出去。
图 9 仅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锁定偏转设备 1 的基体 13, 该基体 13 由承载部 20 和 从该承载部 20 突出的锁舌 2 形成, 分离地设计的可移动区 8 紧固到基体 13, 其中此外基体 13 部分地被特别用塑料制成的盖 130 环绕, 该盖 130 能通过对基体 13 进行涂覆而应用于基 体 13, 由此根据图 9, 开口 26 设置在承载部 20 处, 以便改进盖 130 在基体 13 上的夹持。特 别地, 所述盖 130 封装承载部 20, 其中锁舌 2 从盖 130 中突出, 即不被盖 130 覆盖。 优选, 凹口 131 设置在盖 130 中, 可移动区 8 在其初始位置以这样的方式嵌入该凹 口 131 中, 即它不沿承载部 20 的延伸面的法线从盖 130 中突出。当然, 此盖 130 的存在不 是强制的。
另外, 根据图 18, 在可移动区 8 的延伸部 80c、 80d 的区域中, 盖 130 能包括底切 132, 在可移动区 8 的初始位置中, 该底切 132 分别与可移动区 8 的关联延伸部 80c、 80d 接 合, 从而将可移动区 8 与承载部 20 之间的闭锁连接部设置为所述连接部 11, 这允许可移动 区 8 直至达到特定最小力时才脱离初始位置移入最终位置。
作为对此的备选方案, 根据图 17, 存在以下可能性 : 所述延伸部 80c、 80d 各自在闭 锁区域 27 后面接合, 该闭锁区域 27 形成在承载部 20 上并从该承载部 20 突出, 特别地, 该 闭锁区域 27 能与承载部 20 的上侧一体形成。
此外, 根据图 15, 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 为形成所述连接部 11, 可移动区 8 通过焊接 连接部 ( 点状焊接连接部 ) 连接到承载部 20, 其中所述焊接连接部限定预定的撕开点, 该预 定撕开点在特定最小力之上被撕开, 使得可移动区 8 能脱离初始位置移入最终位置。优选 地, 所述连接部 11 分别将两个延伸部 80c、 80d 连接到承载部 20。
此外根据图 16, 代替焊接连接部, 能提供具有预定撕开点的铆钉连接部或螺栓连 接部。
与图 1 和图 2 类似, 根据图 9 到图 11, 第二接触区 7 限定承载部 20 的凹形切口 9, 该切口 9 包括附加斜切 90, 从而在安全带 4 邻接第二接触区 7 期间, 阻塞或视情况停止带的 穿过。
图 12 到图 14 显示了图 9 到图 11 中所示实施例的修改例, 与图 9 到图 11 相比, 在
图 12 到图 14 的情形中, 在锥形切口 9 处未设置第二接触区 3, 而是设置根据图 3 到图 5 的 类型的第二接触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