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18214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9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61933.8

申请日:

2011.03.15

公开号:

CN102084868A

公开日:

2011.06.0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N 53/08申请日:20110315授权公告日:20140108终止日期:2017031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53/08申请日:20110315|||公开

IPC分类号:

A01N53/08; A01N43/90; A01P7/04

主分类号:

A01N53/08

申请人:

浙江农林大学;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邓建宇; 郭文超; 许建军

地址:

311300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环城北路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代理人:

金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含量的成分组成:60%~90%的氟氯氰菊酯和10%~40%的印楝素。本发明的组合物能高效杀灭马铃薯甲虫。

权利要求书

1. 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含量的成分组成:60%~90%的氟氯氰菊酯和10%~40%的印楝素。

说明书

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的农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是世界上重要的毁灭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随后传入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东欧、南美洲一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造成严重危害。马铃薯甲虫自20世纪9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口岸传入我国新疆塔城、伊犁、乌鲁木齐县等地,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有害生物,目前已扩散到新疆大半地区,发生面积达29.72万km2,其危害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但据相关文献报道,马铃薯甲虫对杀虫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于一种新的杀虫剂,往往在使用后2~4年就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目前,马铃薯甲虫已经对传统大多数农药产生抗药性,包括生物农药Bt。

为了降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成本,延缓该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的产生,避免使用单一的杀虫剂导致的抗药性,急需开发针对马铃薯甲虫的高效、低毒、价格低廉的农药组合物。

据国内文献报道以小菜蛾为供试虫源,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印楝素最佳混配比例为1∶4,共毒系数达353.24。另一文献报道,以牛蒡长管蚜为测定对象,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印楝素=1∶6的配比为最佳。因此,不同昆虫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印楝素最佳混配比也明显不同。但以马铃薯甲虫为研究对象,这两种成分的混配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毒、价格低廉的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该组合物能高效杀灭马铃薯甲虫。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含量的成分组成:60%~90%的氟氯氰菊酯和10%~40%的印楝素。

本发明是通过不同杀虫剂之间的复配筛选,发现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之间的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本发明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剂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含量高于60%后,对马铃薯甲虫才会表现出较高的增效作用。

为了获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获得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之间的复配比例),发明人曾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室内生测报告

供试的药剂:

(1)力胜牌的0.5%印楝素乳油:潞西光明印楝公司生产,每100ml乳油中含有0.5克的印楝素。

(2)氟氯氰菊酯:有效成分含量5.7%水乳剂,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每100ml水乳剂中含有5.7g的氟氯氰菊酯。

供试靶标是马铃薯甲虫3龄幼虫。

试验方法:

采用植株叶片浸渍接虫法。将供试药剂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按设定的比例以水稀释配制成5~6个浓度,设清水为对照。选取马铃薯叶在供试药液中浸渍10s后取出晾干,放入直径为9cm玻璃培养皿中,设5次重复,然后每皿接入马铃薯甲虫3龄10头。处理完毕后置于观察室内,48h后检查并记录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根据机率值分析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置信水平(P)和致死中浓度(LC50)。

测定两种药剂最佳复配比例的方法是:

(1)、分别测定两种单剂的致死中浓度:印楝素单剂LC50=0.0101g/L;氟氯氰菊酯单剂LC50=0.0157g/L。

(2)、按需要配制好两单剂的LC50溶液,然后将上述2种单剂按照体积之比为1∶9、2∶8、3∶7、4∶6、5∶5、6∶4、7∶3、8∶2、9∶1等不同比例混合,测定各组配比对供试靶标的有效率(如昆虫的死亡率),同时也测定两单剂在LC50时的有效率。实测死亡率明显大于预期死亡率的配比为增效作用,反之为拮抗作用,二者无显著差异为相加作用。根据实测死亡率和预期死亡率计算毒力比和校正毒力比,校正毒力比明显大于1为增效作用,明显小于1为拮抗作用,等于1为相加作用。

注:毒力比=实际死亡率/预期死亡率;校正毒力比=毒力比/单剂平均毒力比;预期死亡率=A农药LC50值实际死亡率×A农药所占比例+B农药LC50值实际死亡率×B农药所占比例。

(3)、用某一组合的实测有效率除以预期有效率得到组合的毒力比,再用该组合的毒力比除以两单剂的平均毒力比,得到该组合的校正毒力比。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不同比例混配对马铃薯甲虫毒力

以混剂中某一种药剂(通常是药效高、价格贵、用量少的那一种)的百分含量为自变量x,以其相对应的校正毒力比为因变量y,进行曲线拟合。一般来说,该关系基本符合二次曲线方程,即y=ax2+bx+c。根据拟合的函数方程则可求得y的最大值,由此可得到最大增效配比中某一种药剂的百分含量,进而算得两药剂的最佳混配比例。

以菊酯百分含量回归,F(方差)=12.479   Y=-2.421 X2+3.538x+0.461  R2=0.9260Ymax=73.1%。Y为混剂中菊酯质量百分含量。所以,菊酯∶印楝素=73.1%∶26.9%。

(4)、选择增效较强的2~3个配比,测定其毒力并计算共毒系数以明确其增效的程度。

按Sun-John son法计算各混剂的共毒系数(以氟氯氰菊酯,若共毒系数接近100,表示此混剂作用类似联合作用。若共毒系数显著大于100,表示有增效作用,若共毒系数小于100,则表示有拮抗作用)。结果如下见表2。

表2、不同比例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混剂对马铃薯甲虫3龄幼虫的毒力

本发明的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具体用法和用量如下:在田间防治马铃薯甲虫1~3龄幼虫时,将其用水稀释到适宜的浓度范围(如6~10mgL-1)后进行叶面喷洒防治。全株均匀喷雾,喷药量以叶片正反面大部分湿润,株体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氟氯氰菊酯水乳剂的有效成分含量5.7%,印楝素乳油中的有效成分含量0.5%。

一、设置以下不同处理组:

(1)、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37.7μL,0.5%印楝素乳油1.005m L,加水2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60.9/39.1;

(2)、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92.8μL,0.5%印楝素乳油0.3015m L,加水1.5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78.4/21.6;

(3)、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220.32μL,0.5%印楝素乳油0.201m L,加水1.5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86.1/13.9;

(4)、氟氯氰菊酯水乳剂0.5ml,加水1.7L;

(5)、取0.5%印楝素乳油3.5ml,加水1.5L;

(6)、取0.5%印楝素乳油2ml,加水1L;

(7)、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56.32μL,0.5%印楝素乳油3.944m L,加水2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14/86;

(8)、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78.70μL,0.5%印楝素乳油3.589m L,加水2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20/80;

(9)、清水对照。

二、实验方法如下:

每处理重复4次。选取马铃薯植株长势、马铃薯甲虫危害相近植株,处理前调查马铃薯甲虫的虫量,仅保留2~3龄的幼虫,喷药后48小时后调查存活率。全株均匀喷雾,喷药量以叶片正反面大部分湿润,株体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宜。

结果如下:处理1、处理2及处理3氟氯氰菊酯水乳剂与印楝素乳油混合药剂马铃薯甲虫的校正死亡率较高且都在92%以上,明显高于两单剂及处理7及处理8的死亡率。证实处理1、处理2及处理3两种药剂的组合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及防治效果。具体如表3所示。

表3不同药剂对马铃薯甲虫田间防治效果

注:数值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05,Duncan多重比较)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84868A43申请公布日20110608CN102084868ACN102084868A21申请号201110061933822申请日20110315A01N53/08200601A01N43/90200601A01P7/0420060171申请人浙江农林大学地址311300浙江省杭州市临安环城北路88号申请人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72发明人邓建宇郭文超许建军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2代理人金祺54发明名称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含量。

2、的成分组成6090的氟氯氰菊酯和1040的印楝素。本发明的组合物能高效杀灭马铃薯甲虫。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CN102084871A1/1页21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含量的成分组成6090的氟氯氰菊酯和1040的印楝素。权利要求书CN102084868ACN102084871A1/5页3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的农药组合物。背景技术0002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DECEMLINEATASAY。

3、是世界上重要的毁灭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随后传入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东欧、南美洲一些国家,并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造成严重危害。马铃薯甲虫自20世纪90年代从哈萨克斯坦口岸传入我国新疆塔城、伊犁、乌鲁木齐县等地,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有害生物,目前已扩散到新疆大半地区,发生面积达2972万KM2,其危害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但据相关文献报道,马铃薯甲虫对杀虫剂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于一种新的杀虫剂,往往在使用后24年就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目前,马铃薯甲虫已经对传统大多数农药产生抗药性,包括生物农药BT。0003为了降。

4、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成本,延缓该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的产生,避免使用单一的杀虫剂导致的抗药性,急需开发针对马铃薯甲虫的高效、低毒、价格低廉的农药组合物。0004据国内文献报道以小菜蛾为供试虫源,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印楝素最佳混配比例为14,共毒系数达35324。另一文献报道,以牛蒡长管蚜为测定对象,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印楝素16的配比为最佳。因此,不同昆虫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印楝素最佳混配比也明显不同。但以马铃薯甲虫为研究对象,这两种成分的混配未见报道。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毒、价格低廉的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该组合物能高效杀灭马。

5、铃薯甲虫。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其由以下重量含量的成分组成6090的氟氯氰菊酯和1040的印楝素。0007本发明是通过不同杀虫剂之间的复配筛选,发现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之间的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0008本发明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剂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含量高于60后,对马铃薯甲虫才会表现出较高的增效作用。0009为了获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获得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之间的复配比例,发明人曾进行了如下实验0010实验1、室内生测报告0011供试的药剂00121力胜牌的05印楝素乳油潞西光明印楝公司生产,每100ML乳油中含有说明书CN1。

6、02084868ACN102084871A2/5页405克的印楝素。00132氟氯氰菊酯有效成分含量57水乳剂,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每100ML水乳剂中含有57G的氟氯氰菊酯。0014供试靶标是马铃薯甲虫3龄幼虫。0015试验方法0016采用植株叶片浸渍接虫法。将供试药剂配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按设定的比例以水稀释配制成56个浓度,设清水为对照。选取马铃薯叶在供试药液中浸渍10S后取出晾干,放入直径为9CM玻璃培养皿中,设5次重复,然后每皿接入马铃薯甲虫3龄10头。处理完毕后置于观察室内,48H后检查并记录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根据机率值分析法求出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置信水平P和致死。

7、中浓度LC50。0017测定两种药剂最佳复配比例的方法是00181、分别测定两种单剂的致死中浓度印楝素单剂LC5000101G/L;氟氯氰菊酯单剂LC5000157G/L。00192、按需要配制好两单剂的LC50溶液,然后将上述2种单剂按照体积之比为19、28、37、46、55、64、73、82、91等不同比例混合,测定各组配比对供试靶标的有效率如昆虫的死亡率,同时也测定两单剂在LC50时的有效率。实测死亡率明显大于预期死亡率的配比为增效作用,反之为拮抗作用,二者无显著差异为相加作用。根据实测死亡率和预期死亡率计算毒力比和校正毒力比,校正毒力比明显大于1为增效作用,明显小于1为拮抗作用,等于1。

8、为相加作用。0020注毒力比实际死亡率/预期死亡率;校正毒力比毒力比/单剂平均毒力比;预期死亡率A农药LC50值实际死亡率A农药所占比例B农药LC50值实际死亡率B农药所占比例。00213、用某一组合的实测有效率除以预期有效率得到组合的毒力比,再用该组合的毒力比除以两单剂的平均毒力比,得到该组合的校正毒力比。具体如表1所示。0022表1、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不同比例混配对马铃薯甲虫毒力0023说明书CN102084868ACN102084871A3/5页50024以混剂中某一种药剂通常是药效高、价格贵、用量少的那一种的百分含量为自变量X,以其相对应的校正毒力比为因变量Y,进行曲线拟合。一般来说,。

9、该关系基本符合二次曲线方程,即YAX2BXC。根据拟合的函数方程则可求得Y的最大值,由此可得到最大增效配比中某一种药剂的百分含量,进而算得两药剂的最佳混配比例。0025以菊酯百分含量回归,F方差12479Y2421X23538X0461R209260YMAX731。Y为混剂中菊酯质量百分含量。所以,菊酯印楝素731269。00264、选择增效较强的23个配比,测定其毒力并计算共毒系数以明确其增效的程度。0027按SUNJOHNSON法计算各混剂的共毒系数以氟氯氰菊酯,若共毒系数接近100,表示此混剂作用类似联合作用。若共毒系数显著大于100,表示有增效作用,若共毒系数小于100,则表示有拮抗作。

10、用。结果如下见表2。0028表2、不同比例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混剂对马铃薯甲虫3龄幼虫的毒力00290030本发明的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印楝素与氟氯氰菊酯组合物具体用法和用量如下在田间防治马铃薯甲虫13龄幼虫时,将其用水稀释到适宜的浓度范围如610MGL1后进行叶面喷洒防治。全株均匀喷雾,喷药量以叶片正反面大部分湿润,株体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宜。说明书CN102084868ACN102084871A4/5页6具体实施方式0031以下氟氯氰菊酯水乳剂的有效成分含量57,印楝素乳油中的有效成分含量05。0032一、设置以下不同处理组00331、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377L,05印楝素乳油1005ML。

11、,加水2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609/391;00342、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1928L,05印楝素乳油03015ML,加水15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784/216;00353、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22032L,05印楝素乳油0201ML,加水15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861/139;00364、氟氯氰菊酯水乳剂05ML,加水17L;00375、取05印楝素乳油35ML,加水15L;00386、取05印楝素乳油2ML,加水1L;00397、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5632L,05印楝素乳油3944ML,加水2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14/86;004。

12、08、取氟氯氰菊酯水乳剂7870L,05印楝素乳油3589ML,加水2L;即,氟氯氰菊酯与印楝素的质量比为20/80;00419、清水对照。0042二、实验方法如下0043每处理重复4次。选取马铃薯植株长势、马铃薯甲虫危害相近植株,处理前调查马铃薯甲虫的虫量,仅保留23龄的幼虫,喷药后48小时后调查存活率。全株均匀喷雾,喷药量以叶片正反面大部分湿润,株体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宜。0044结果如下处理1、处理2及处理3氟氯氰菊酯水乳剂与印楝素乳油混合药剂马铃薯甲虫的校正死亡率较高且都在92以上,明显高于两单剂及处理7及处理8的死亡率。证实处理1、处理2及处理3两种药剂的组合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及防治效果。具体如表3所示。0045表3不同药剂对马铃薯甲虫田间防治效果0046说明书CN102084868ACN102084871A5/5页70047注数值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05,DUNCAN多重比较0048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208486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