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118211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621972.4

申请日:

2010.12.28

公开号:

CN102096942A

公开日:

2011.06.1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6T 17/00申请日:20101228授权公告日:20120905终止日期:2016122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T 17/00申请日:20101228|||公开

IPC分类号:

G06T17/00; A61F2/28

主分类号:

G06T17/00

申请人:

嘉兴市第一医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

发明人:

刘凤强; 冯军; 陈永骥; 魏国华; 杨欣; 姜建军

地址: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禾兴南路52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代理人:

孙家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从CT断层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再用压力成型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的获取过程为:(1)选取中轴面;(2)选取加工切面;(3)生成颅骨的镜像;(4)手绘修复;(5)形成“颅骨-修复体”三维图;(6)优化处理,使图像表面平滑;(7)生成加工数据。这种方法将人工修正与电脑自动生成图像和数据相结合,提高了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速度和精度,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进行加工成型。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 从 CT 断层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 单元点数据, 再用压力成形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 其特 征是上述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的获取过程为 : (1) 选取中轴面 : 分别在 2 ~ 3 张 CT 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中轴点, 由电脑自动在三维 图上生成中轴面, 继续选取中轴点, 电脑依据新选取的点对中轴面进行微调, 直至满意之后 确认 ; (2) 选取加工切面 : 分别在 2 ~ 3 张 CT 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加工切面的点, 由电脑自 动在三维图上生成加工切面, 要求加工切面能完全将缺损部分切除出来, 继续选加工切面 的点对加工切面进行微调, 直至满意之后确认 ; (3) 生成颅骨的镜像 : 在 CT 图片上, 电脑以中轴面为对称轴面, 在颅骨缺损侧自动生成 对侧颅骨的镜像 ; (4) 手绘修复 : 在 CT 断层平面内, 由电脑从 CT 断层平面与加工切面的交线上垂直发 出按固定距离规则排列的单元线 ; 人工选择有颅骨缺损的 CT 断层图片, 以颅骨的镜像为参 照, 用手绘方式将颅骨缺损区弥合, 手绘的曲线由所经过的单元线上的点组成 ; 设定修正参 数 H 值和 D 值, 由电脑自动对手绘的曲线进行平滑处理, 处理过程如下 : 手绘形成的第一点 和最后一个点均依灰阶判断自动移位至最近距离的颅骨表面, 其余诸点依次作为 “被判断 点” , 与每个 “被判断点” 相邻的两点称为 “基点” , 两个 “基点” 的连线为 “判断基线” ; H 值表 示曲线上的 “被判断点” 到 “判断基线” 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 D 值表示曲线上连接形成 “判 断基线” 的两个基点所属单元线间的距离, 当 “被判断点” 到 “判断基线” 的距离大于设定值 H, 该点将被移位至 “判断基线” 与该点所属单元线的交点, 反之则保持原位不动 ; 诸点按顺 序和逆序经过两次调整, 组成一条与颅骨缺损缘贴合、 既平滑又体现手绘意图的曲线 ; 选择 不同断层的 CT 图片, 对拟修复的缺损区逐一进行手绘弥合 ; 未用手绘修复的颅骨缺损区由 电脑根据邻近断层手绘线条的特征, 自动插值组成其表面的曲线 ; 所有曲线上的点构成了 修复体曲面的 “点阵” , 这些点所在单元线按设定的单元间距规则排列 ; (5) 形成 “颅骨 - 修复体” 三维图 : 原颅骨数据与修复体表面诸点的数据合并生成 “颅 骨 - 修复体” 的三维图像, 颅骨与修复体使用不同色彩实现虚拟装配 ; (6) 优化处理 : 由电脑将组成修复体表面的诸点转换成连续的曲面, 并以加工切面为 基准将该曲面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单元间距生成纵、 横规则排列的新的点阵, 再按照第 (4) 步中的平滑处理算法, 由电脑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将新的点阵进行平滑处理, 形成 优化后的修复体, 优化的结果在三维图像上显现 ; (7) 生成加工数据 : 电脑自动将优化后的修复体表面数据转化为以加工切面为基准、 按一定间距排列的单元点, 各单元点的位置与高度作为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数据供制模时应 用。

说明书


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颅骨修复体的制备方法, 属于脑神经外科和整形、 整容医学 领域, 一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钛合金网板强度高、 无毒性, 与人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广泛地应用于颅骨修复 中。如何更好地制备钛网颅骨修复体是目前正在探讨的课题。
     中国专利 200810060908.6 介绍了一种钛网颅骨修复体的制备方法, 将 CT 薄层扫 描图片导入二维坐标区内, 画出颅脑中线、 基线、 参照线和作图线, 在每条作图线与缺损区 的对称区域中的完好颅骨的相交处确定需修复的颅骨的参照位点, 并在颅骨缺损区生成相 应的修复体单元点, 将单元点的相应的扫描图片层次、 作图线编号及单元点到基线的垂直 距离加以记录, 将不同层的 CT 片逐张导入坐标区内进行上述操作, 形成缺损区颅骨形态的 全部单元点数据, 再用无模多点成形器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 体。 该方法操作者可以凭其经验, 对单元点的位置作适当的选择, 使修复后的颅脑外形更符 合整容要求, 但依赖手工操作的成份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是对中国专利 200810060908.6 提出的钛网颅 骨修复体的制备方法的改进, 可提高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速度和精度, 形成的数据能提 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进行加工成形。
     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为 : 从 CT 断层图片 ( 简称 CT 图片 ) 上获取缺损区 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 再用压力成形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 网颅骨修复体。其中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的获取过程为 :
     (1) 选取中轴面 : 分别在 2 ~ 3 张 CT 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中轴点, 由电脑自动在 三维图上生成中轴面, 继续选取中轴点, 电脑依据新选取的点对中轴面进行微调, 直至满意 之后确认 ;
     (2) 选取加工切面 : 分别在 2 ~ 3 张 CT 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加工切面的点, 由电 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加工切面, 要求加工切面能完全将缺损部分切除出来, 继续选加工 切面的点对加工切面进行微调, 直至满意之后确认 ;
     (3) 生成颅骨的镜像 : 在 CT 图片上, 电脑以中轴面为对称轴面, 在颅骨缺损侧自动 生成对侧颅骨的镜像 ;
     (4) 手绘修复 : 在 CT 断层平面内, 由电脑从 CT 断层平面与加工切面的交线上垂直 发出按固定距离规则排列的单元线 ; 人工选择有颅骨缺损的 CT 断层图片, 以颅骨的镜像为 参照, 用手绘方式将颅骨缺损区弥合, 手绘的曲线由所经过的单元线上的点组成。 设定修正 参数 H 值和 D 值, 由电脑自动对手绘的曲线进行平滑处理。处理过程如下 : 手绘形成的第一 点和最后一个点均自动移位至最近距离的颅骨表面 ( 依灰阶判断 ) ; 其余诸点依次作为 “被
     判断点” , 与每个 “被判断点” 相邻的两点称为 “基点” , 两个基点的连线称为 “判断基线” ; H 值表示曲线上的 “被判断点” 到 “判断基线” 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 D 值表示两个 “基点” 所 属单元线间的距离 ; 当 “被判断点” 到 “判断基线” 的距离的值大于设定值 H, 该点将被移位 至 “判断基线” 与该点所属单元线的交点, 反之则保持原位不动。诸点依次、 轮替作为 “基 点” 和 “被判断点” 按顺序和逆序经过两次调整, 组成一条与颅骨缺损缘贴合、 既平滑又能体 现手绘意图的曲线。选择不同断层的 CT 图片, 对拟修复的缺损区逐一进行手绘弥合 ; 未用 手绘修复的颅骨缺损区 ( 即修复体的截面 ), 由电脑根据邻近断层手绘线条的特征, 自动插 值组成其表面的曲线 ; 所有曲线上的点构成了修复体曲面的 “点阵” 。
     (5) 形成 “颅骨 - 修复体” 三维图 : 原颅骨数据与修复体表面诸点的数据合并生成 “颅骨 - 修复体” 的三维图像, 颅骨与修复体使用不同色彩实现虚拟装配 ;
     (6) 优化处理 : 由电脑将组成修复体表面的诸点转换成连续的曲面, 并以加工切 面为基准将该曲面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单元间距生成纵、 横规则排列的新的点阵, 再按照 第 (4) 步中的平滑处理算法, 由电脑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将新的点阵进行平滑处 理, 形成优化后的修复体, 优化的结果在三维图像上显现 ;
     (7) 生成加工数据 : 电脑自动将优化后的修复体表面数据转化为以加工切面为基 准、 按一定间距排列的单元点。各单元点的位置与高度作为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数据供制模 时应用。 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将人工修正与电脑自动生成图像和数据相结合, 提 高了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的速度和精度, 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 装置进行加工成形。
     附图说明
     图 1 为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的流程图 ; 图 2 为选取中轴面的示意图 ; 图 3 为选取加工切面的示意图 ; 图 4 为一张 CT 片的示意图 ; 图 5 为手工修正及自动平滑处理的示意图 ; 图 6 为优化处理时生成的颅骨修复体单元点点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是从 CT 断层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 各单元点数据, 再用压力成形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其 具体操作过程如图 1 所示 :
     (1) 选取中轴面 : 分别在 2 ~ 3 张 CT 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中轴点 ( 最好在一张 CT 图片上取两点, 另外一个张 CT 图片上取一点 ), 如图 2 所示, 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颅 骨 1 的中轴面 3, 继续在其它 CT 图片上选取中轴点, 电脑依据新选取的点对中轴面进行微 调, 直至满意之后, 点击确认按钮确认。
     (2) 选取加工切面 : 分别在 2 ~ 3 张 CT 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加工切面的点, 如图 3 所示, 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加工切面 4, 要求加工切面能完全将缺损部分 2 切除出来, 亦即缺损部分 2 全部在加工切面 4 的一侧, 继续选取加工切面的点对加工切面进行微 调, 直至满意之后确认。
     (3) 生成颅骨的镜像 : 在 CT 图片上, 电脑以中轴面 3 为对称轴面, 在颅骨缺损侧自 动生成对侧颅骨的镜像, 作为绘制修复体曲面点阵的参照。图 4 中的 5 即为电脑自动生成 的颅骨的镜像, 7 为中轴线。
     (4) 手绘修复 : 如图 4 所示, 在 CT 断层平面内, 由电脑从 CT 断层平面与加工切面 的交线 8 上垂直发出按固定距离规则排列的单元线 9。人工选择有颅骨缺损的 CT 断层图 片, 以颅骨的镜像 5 为参照, 用手绘方式将颅骨缺损区弥合, 如图 5 所示, 手绘的曲线由所经 过的单元线上的点组成。设定修正参数 H 值和 D 值, 例如设定 H = 2mm、 D = 5mm, 由电脑自 动对手绘的曲线上的各点加以判断后进行平滑处理, 处理过程如下 : 手绘形成的第一点① 和最后一个点⑥均自动移位至最近距离的颅骨表面 ( 依灰阶判断 ) ; 其余诸点②、 ③、 ④、 ⑤ 依次作为 “被判断点” , 每个 “被判断点” ( 例如图中的点② ) 前后的两点作为 “基点” ( 图中 为点①和③ ) 连接成为 “判断基线” 。H 值表示曲线上的 “被判断点” 到 “判断基线” 之间的 最大允许距离, D 值表示连接形成 “判断基线” 的两个 “基点” 所属单元线间的距离。当 “被 判断点” 到 “判断基线” 的距离 h 大于设定值 H, 该点将被移位至 “判断基线” 与该点所属单 元线的交点 k 处, 反之则保持原位不动。诸点按顺序和逆序经过两次调整, 组成一条与颅骨 缺损缘贴合, 既平滑又能体现手绘意图的曲线。H 值越小、 D 值越大, 曲线越趋于平直, 手绘 意图和失误均被削减, 反之, 手绘意图体现更明显, 失误也不易纠正。选择不同断层的 CT 图 片, 对拟修复的缺损区逐一进行手绘弥合, 例如对某病例的第 6、 8、 18、 32、 35、 38、 45、 51 张 CT 图片进行修正 ; 未用手绘修复的颅骨缺损区 ( 即修复体的截面 ), 由电脑根据邻近断层手 绘线条的特征, 自动插值组成其表面的曲线 ; 所有曲线上的点构成了修复体曲面的 “点阵” 。 这些点所在单元线按设定的单元间距规则排列。
     (5) 形成 “颅骨 - 修复体” 三维图 : 原颅骨数据与修复体表面诸点的数据合并生成 “颅骨 - 修复体” 的三维图像, 颅骨与修复体使用不同色彩实现虚拟装配 ;
     (6) 优化处理 : 由电脑将组成修复体表面的诸点转换成连续的曲面, 并以加工切 面为基准将该曲面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单元间距生成纵、 横规则排列的新的点阵, 此点阵 的结构如图 6 所示。然后按照第 (4) 步中的平滑处理算法, 由电脑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两个 方向将新的点阵进行平滑处理, 形成优化后的修复体, 优化的结果在三维图像上显现 ; 上述 “固定的单元间距” 是预先设定的一个固定值, 例如设定为 1mm。
     (7) 生成加工数据 : 电脑自动将优化后的修复体表面数据转化为以加工切面为基 准、 按一定间距排列的单元点。各单元点的位置与高度作为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数据供制模 时应用, 例如, 形成间距为 1mm×1mm 或 2mm×2mm 的点阵数据。
     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将人工修正与电脑自动生成图像和数据相结合, 提 高了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速度和精度, 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 置进行加工成形。 修正图形、 形成数据的电脑可以与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分置两处, 如电脑 设置于医院, 由医生操作, 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设置于企业和地区的加工中心, 由技术人员 操作, 进行远程数据传输, 可实现医生与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技术人员合作完成颅骨修复体 的制作, 制成最令人满意的颅骨修复体。

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96942A43申请公布日20110615CN102096942ACN102096942A21申请号201010621972422申请日20101228G06T17/00200601A61F2/2820060171申请人嘉兴市第一医院地址314000浙江省嘉兴市禾兴南路529号申请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72发明人刘凤强冯军陈永骥魏国华杨欣姜建军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代理人孙家丰54发明名称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57摘要一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从CT断层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再用压力成型装置依照上述。

2、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的获取过程为1选取中轴面;2选取加工切面;3生成颅骨的镜像;4手绘修复;5形成“颅骨修复体”三维图;6优化处理,使图像表面平滑;7生成加工数据。这种方法将人工修正与电脑自动生成图像和数据相结合,提高了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速度和精度,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进行加工成型。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CN102096952A1/1页21一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从CT断层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再用压力成形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

3、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其特征是上述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的获取过程为1选取中轴面分别在23张CT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中轴点,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中轴面,继续选取中轴点,电脑依据新选取的点对中轴面进行微调,直至满意之后确认;2选取加工切面分别在23张CT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加工切面的点,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加工切面,要求加工切面能完全将缺损部分切除出来,继续选加工切面的点对加工切面进行微调,直至满意之后确认;3生成颅骨的镜像在CT图片上,电脑以中轴面为对称轴面,在颅骨缺损侧自动生成对侧颅骨的镜像;4手绘修复在CT断层平面内,由电脑从CT断层平面与加工切面的交线上垂直发出。

4、按固定距离规则排列的单元线;人工选择有颅骨缺损的CT断层图片,以颅骨的镜像为参照,用手绘方式将颅骨缺损区弥合,手绘的曲线由所经过的单元线上的点组成;设定修正参数H值和D值,由电脑自动对手绘的曲线进行平滑处理,处理过程如下手绘形成的第一点和最后一个点均依灰阶判断自动移位至最近距离的颅骨表面,其余诸点依次作为“被判断点”,与每个“被判断点”相邻的两点称为“基点”,两个“基点”的连线为“判断基线”;H值表示曲线上的“被判断点”到“判断基线”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D值表示曲线上连接形成“判断基线”的两个基点所属单元线间的距离,当“被判断点”到“判断基线”的距离大于设定值H,该点将被移位至“判断基线”与该。

5、点所属单元线的交点,反之则保持原位不动;诸点按顺序和逆序经过两次调整,组成一条与颅骨缺损缘贴合、既平滑又体现手绘意图的曲线;选择不同断层的CT图片,对拟修复的缺损区逐一进行手绘弥合;未用手绘修复的颅骨缺损区由电脑根据邻近断层手绘线条的特征,自动插值组成其表面的曲线;所有曲线上的点构成了修复体曲面的“点阵”,这些点所在单元线按设定的单元间距规则排列;5形成“颅骨修复体”三维图原颅骨数据与修复体表面诸点的数据合并生成“颅骨修复体”的三维图像,颅骨与修复体使用不同色彩实现虚拟装配;6优化处理由电脑将组成修复体表面的诸点转换成连续的曲面,并以加工切面为基准将该曲面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单元间距生成纵、横规。

6、则排列的新的点阵,再按照第4步中的平滑处理算法,由电脑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将新的点阵进行平滑处理,形成优化后的修复体,优化的结果在三维图像上显现;7生成加工数据电脑自动将优化后的修复体表面数据转化为以加工切面为基准、按一定间距排列的单元点,各单元点的位置与高度作为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数据供制模时应用。权利要求书CN102096942ACN102096952A1/3页3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颅骨修复体的制备方法,属于脑神经外科和整形、整容医学领域,一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背景技术0002钛合金网板强度高、无毒性,与人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广泛地应用于颅骨修复。

7、中。如何更好地制备钛网颅骨修复体是目前正在探讨的课题。0003中国专利2008100609086介绍了一种钛网颅骨修复体的制备方法,将CT薄层扫描图片导入二维坐标区内,画出颅脑中线、基线、参照线和作图线,在每条作图线与缺损区的对称区域中的完好颅骨的相交处确定需修复的颅骨的参照位点,并在颅骨缺损区生成相应的修复体单元点,将单元点的相应的扫描图片层次、作图线编号及单元点到基线的垂直距离加以记录,将不同层的CT片逐张导入坐标区内进行上述操作,形成缺损区颅骨形态的全部单元点数据,再用无模多点成形器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该方法操作者可以凭其经验,对单元点的位置作适当的选择,使修复。

8、后的颅脑外形更符合整容要求,但依赖手工操作的成份较多。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是对中国专利2008100609086提出的钛网颅骨修复体的制备方法的改进,可提高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速度和精度,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进行加工成形。0005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为从CT断层图片简称CT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再用压力成形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其中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的获取过程为00061选取中轴面分别在23张CT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中轴点,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中轴面,继续选取中轴点,电。

9、脑依据新选取的点对中轴面进行微调,直至满意之后确认;00072选取加工切面分别在23张CT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加工切面的点,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加工切面,要求加工切面能完全将缺损部分切除出来,继续选加工切面的点对加工切面进行微调,直至满意之后确认;00083生成颅骨的镜像在CT图片上,电脑以中轴面为对称轴面,在颅骨缺损侧自动生成对侧颅骨的镜像;00094手绘修复在CT断层平面内,由电脑从CT断层平面与加工切面的交线上垂直发出按固定距离规则排列的单元线;人工选择有颅骨缺损的CT断层图片,以颅骨的镜像为参照,用手绘方式将颅骨缺损区弥合,手绘的曲线由所经过的单元线上的点组成。设定修正参数H值和D值。

10、,由电脑自动对手绘的曲线进行平滑处理。处理过程如下手绘形成的第一点和最后一个点均自动移位至最近距离的颅骨表面依灰阶判断;其余诸点依次作为“被说明书CN102096942ACN102096952A2/3页4判断点”,与每个“被判断点”相邻的两点称为“基点”,两个基点的连线称为“判断基线”;H值表示曲线上的“被判断点”到“判断基线”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D值表示两个“基点”所属单元线间的距离;当“被判断点”到“判断基线”的距离的值大于设定值H,该点将被移位至“判断基线”与该点所属单元线的交点,反之则保持原位不动。诸点依次、轮替作为“基点”和“被判断点”按顺序和逆序经过两次调整,组成一条与颅骨缺损缘贴。

11、合、既平滑又能体现手绘意图的曲线。选择不同断层的CT图片,对拟修复的缺损区逐一进行手绘弥合;未用手绘修复的颅骨缺损区即修复体的截面,由电脑根据邻近断层手绘线条的特征,自动插值组成其表面的曲线;所有曲线上的点构成了修复体曲面的“点阵”。00105形成“颅骨修复体”三维图原颅骨数据与修复体表面诸点的数据合并生成“颅骨修复体”的三维图像,颅骨与修复体使用不同色彩实现虚拟装配;00116优化处理由电脑将组成修复体表面的诸点转换成连续的曲面,并以加工切面为基准将该曲面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单元间距生成纵、横规则排列的新的点阵,再按照第4步中的平滑处理算法,由电脑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将新的点阵进行平滑处理。

12、,形成优化后的修复体,优化的结果在三维图像上显现;00127生成加工数据电脑自动将优化后的修复体表面数据转化为以加工切面为基准、按一定间距排列的单元点。各单元点的位置与高度作为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数据供制模时应用。0013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将人工修正与电脑自动生成图像和数据相结合,提高了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的速度和精度,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进行加工成形。附图说明0014图1为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的流程图;0015图2为选取中轴面的示意图;0016图3为选取加工切面的示意图;0017图4为一张CT片的示意图;0018图5为手工修正及自动平滑处理的示意图;0019。

13、图6为优化处理时生成的颅骨修复体单元点点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0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是从CT断层图片上获取缺损区颅骨修复体形态的各单元点数据,再用压力成形装置依照上述单元点数据将钛网压制成钛网颅骨修复体。其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00211选取中轴面分别在23张CT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中轴点最好在一张CT图片上取两点,另外一个张CT图片上取一点,如图2所示,由电脑自动在三维图上生成颅骨1的中轴面3,继续在其它CT图片上选取中轴点,电脑依据新选取的点对中轴面进行微调,直至满意之后,点击确认按钮确认。00222选取加工切面分别在23张CT图片上手工选取三个加工切面的点,如图3所示,由电脑自。

14、动在三维图上生成加工切面4,要求加工切面能完全将缺损部分2切除出说明书CN102096942ACN102096952A3/3页5来,亦即缺损部分2全部在加工切面4的一侧,继续选取加工切面的点对加工切面进行微调,直至满意之后确认。00233生成颅骨的镜像在CT图片上,电脑以中轴面3为对称轴面,在颅骨缺损侧自动生成对侧颅骨的镜像,作为绘制修复体曲面点阵的参照。图4中的5即为电脑自动生成的颅骨的镜像,7为中轴线。00244手绘修复如图4所示,在CT断层平面内,由电脑从CT断层平面与加工切面的交线8上垂直发出按固定距离规则排列的单元线9。人工选择有颅骨缺损的CT断层图片,以颅骨的镜像5为参照,用手绘方。

15、式将颅骨缺损区弥合,如图5所示,手绘的曲线由所经过的单元线上的点组成。设定修正参数H值和D值,例如设定H2MM、D5MM,由电脑自动对手绘的曲线上的各点加以判断后进行平滑处理,处理过程如下手绘形成的第一点和最后一个点均自动移位至最近距离的颅骨表面依灰阶判断;其余诸点、依次作为“被判断点”,每个“被判断点”例如图中的点前后的两点作为“基点”图中为点和连接成为“判断基线”。H值表示曲线上的“被判断点”到“判断基线”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D值表示连接形成“判断基线”的两个“基点”所属单元线间的距离。当“被判断点”到“判断基线”的距离H大于设定值H,该点将被移位至“判断基线”与该点所属单元线的交点K处,。

16、反之则保持原位不动。诸点按顺序和逆序经过两次调整,组成一条与颅骨缺损缘贴合,既平滑又能体现手绘意图的曲线。H值越小、D值越大,曲线越趋于平直,手绘意图和失误均被削减,反之,手绘意图体现更明显,失误也不易纠正。选择不同断层的CT图片,对拟修复的缺损区逐一进行手绘弥合,例如对某病例的第6、8、18、32、35、38、45、51张CT图片进行修正;未用手绘修复的颅骨缺损区即修复体的截面,由电脑根据邻近断层手绘线条的特征,自动插值组成其表面的曲线;所有曲线上的点构成了修复体曲面的“点阵”。这些点所在单元线按设定的单元间距规则排列。00255形成“颅骨修复体”三维图原颅骨数据与修复体表面诸点的数据合并生。

17、成“颅骨修复体”的三维图像,颅骨与修复体使用不同色彩实现虚拟装配;00266优化处理由电脑将组成修复体表面的诸点转换成连续的曲面,并以加工切面为基准将该曲面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单元间距生成纵、横规则排列的新的点阵,此点阵的结构如图6所示。然后按照第4步中的平滑处理算法,由电脑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将新的点阵进行平滑处理,形成优化后的修复体,优化的结果在三维图像上显现;上述“固定的单元间距”是预先设定的一个固定值,例如设定为1MM。00277生成加工数据电脑自动将优化后的修复体表面数据转化为以加工切面为基准、按一定间距排列的单元点。各单元点的位置与高度作为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数据供制模时应用,例如,。

18、形成间距为1MM1MM或2MM2MM的点阵数据。0028这种人工颅骨数字化成型方法将人工修正与电脑自动生成图像和数据相结合,提高了颅骨修复体数据的形成速度和精度,形成的数据能提供给人工颅骨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进行加工成形。修正图形、形成数据的电脑可以与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分置两处,如电脑设置于医院,由医生操作,数字化自动塑形装置设置于企业和地区的加工中心,由技术人员操作,进行远程数据传输,可实现医生与颅骨修复体加工的技术人员合作完成颅骨修复体的制作,制成最令人满意的颅骨修复体。说明书CN102096942ACN102096952A1/3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96942ACN102096952A2/3页7说明书附图CN102096942ACN102096952A3/3页8说明书附图CN10209694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