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 本发明是针对连续壁的施工法,其中尤指面临地下有障碍物,不必停工迁除障碍物可继续设置连续壁的施工法。
连续壁的施工法,顾名思义,知其为一连串持续的施工法,其大致是以连续壁挖掘机先挖好沟槽,再于沟槽中吊放钢筋笼,最后灌浆制成一连续壁的单元体,而由多个单元体依序组成一长排连贯的连续壁。该施工法因为颇方便简单,故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很广,但由于早期都市计划未能致于至善,故现阶段都会区内地面下仍存有过多而庞杂的地下管线(障碍物),是以以往习用施工法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总需暂停连续壁设置的挖掘动作,而先将配线管路(或障碍物)予迁除后,再续作连续壁的设置工作,但这种施工法,不具效率,容易造成施工上的困扰。尤其现阶段根本不适合在都会区狭小的施工空间中使用。
基本上该施工法在面临一般单纯的地下管线(障碍物)时,其处理上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困难,顶多花数天时间即可完成(一般在一星期左右)。但当面临到高危险性如特高压电线或瓦斯总管路等状况时,它的迁移工作天即可能高达将近整月的时间方能完成,甚至有些特殊的管路,如某区内地下所埋藏的16万伏特高压电线,既关系着整市区的用电,根本无法迁移,是知上述施工法不但会使施工的成本相对提高,亦使完工进度遭受影响,甚而从其衍生而来,因停电、停水使都市作息陷瘫痪,所应付出的成本代价,更是一项无法估计的损失。而本发明即是在这种面临施工无望,实务操作困难情况下,激发智慧解决问题,所研发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地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在设置连续壁施工面临地下管线障碍物时,不必迁走地下管线障碍物,以具有躲避地下障碍物缺口设计的钢筋笼结构及其吊放技术,可轻易于障碍物下组合,完成一连续壁单元的制作。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达到的:
一种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
(1)找出地下管线障碍物所在;
(2)设模灌浆包覆地下管线障碍物;
(3)将包覆体左右侧开挖到工程预定深度;
(4)将包覆体底下土壤掏空;
(5)吊设具闪躲包覆体缺口设计的钢筋笼;
(6)令钢筋笼在包覆体下对正接合;
(7)定位后,灌浆使结成一完整连续壁单元体。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如下方式达到: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1)是由地面设一坑洞使该坑洞略深于地下管线障碍物所在位置。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2)是先在地下管线障碍物外包覆保护壳体,再在所成坑洞中搭架短截连续壁的模板后,灌浆使凝结成一包覆地下管线的短截连续壁包覆体。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第(3)步骤是以一般连续壁挖掘机在包覆体左右侧开挖并使向下达工程的预定深度。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第(4)步骤是将包覆体下的土掏空,该挖掘机件,使用包括一固定主体、一活动的弯斗挖掘器的挖掘机,而挖掘过程,最后须经超音波确定包覆体下无残留依附的土后,掏空工程即算完成。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第(5)步骤,是以一每片钢筋笼侧上在面对包覆体时,都设有具闪躲又吻合包覆体的缺口设计,且其一方非设有缺口低处之内侧面上都具有等距相间的三个活动接点及三个固定接点,该钢筋笼,是分别由数个钢筋笼个体组合而成,其吊设顺序为左右交错、自下而上的方式。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第(5)步骤的钢筋笼吊放前在包覆体下先行穿过一引导网索为媒介,后即以一端系固在地面上的钢索穿过钢筋笼个体上的活动接点,再系在引导钢索上,然后拉动引导钢索,将钢索另端带过系于位在包覆体另边施吊钢筋笼的固定接点上,依序吊放完成,其中每相对的两钢筋笼个体,至少受到两条钢索以交错的方式牵系着。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第(6)步骤,是将每相对两钢筋笼个体上所牵系的钢索,一对一系合后,以吊车依序拉吊,使两钢筋笼个体所设的凹凸接合面楔合,完成一整体的钢筋笼。
所述的于地下障碍物贯穿连续壁的施工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第(7)步骤,是在钢筋笼体定位后,将过多钢索等统统投入笼内,然后灌浆使包覆体及钢筋笼体结成一完整的连续壁单元体。
本发明的特点有三:
一、不必迁走地下管线(障碍物)即可迅速施工设置连续壁。
二、以特殊的挖掘机件,可将施工中地下管线(障碍物)以下的土壤予掏空。
三、以具有躲壁地下管线(障碍物)缺口设计的钢筋笼结构及其吊放技术,使可轻易于障碍物下组合,完成一连续壁单元的制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施工不用占据过大的地方,于都会区内操作不会妨碍交通适于有限空间下使用。
2、施工快速实施方便,有节省营造成本及缩短工时的实际利益。
3、施工中,工地附近居民不会有停电、停水的困扰。
4、由于施工法不必迁移管线,能有效避免因迁移施工不当所引发的危险如误触高压电或瓦斯管爆裂及损伤电信管线自来水管等情况发生。
为详细了解本发明的施工法及详细步骤手段,兹配合图示说明于后:
图1是本发明施工法的流程图。
图2是一项连续壁施工方式的平面图。
图3是为找出地下障碍物及大约挖掘面积的示意图。
图4是处理包覆地下障碍物的示意图。
图5是在包覆体两边挖掘的操作示意图。
图6是包覆体底下土壤掏空的操作示意图。
图7是钢筋笼吊放示意图。
图8是钢筋笼在包覆体底下接合的操作示意图。
图9是灌浆做成一连续壁体的操作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施工步骤为
(1)找出地下管线(障碍物)所在。
(2)设模灌浆包覆地下管线(障碍物)。
(3)将包覆体左右侧开挖到工程深度。
(4)将包覆体底下土壤掏空。
(5)吊放具闪躲包覆体缺口的钢筋笼。
(6)令钢筋笼在包覆体下对正接合。
(7)定位后,灌浆使结成一完整连续壁单元体。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地面下施工作业,而此处为方便讲解在此仅依图2所示,即一般连续壁开挖时先做好两个母单元壁91、92后,在于两母单元中设一公单元93的连续壁施工法,其中当施工中面临设有地下管线(障碍物)A时,依本发明施工法所采取的解决手段为:
(1)找出地下管线(障碍物)A所在如图3所示,此项在施工中可藉由仪器或管线配置图,事先清楚得知地下管线(障碍物)A所在位置,并由地面开挖到地下管线(障碍物)A的位置,此高度依据本图配管方式,通常是在以挖土机作功可伸达的位置上,一般在地面下5—6米的地方,所挖掘坑洞要略深于地下管线(障碍物)A且为确保管线完整,在近地下管线(障碍物)A处,以人工挖掘方式为宜。
(2)设模灌浆包覆地下管线(障碍物)A,如图4所示在地下管线(障碍物)A外包覆保护壳体A1,并在所成坑洞中搭架短截连续壁的模板A2后,灌浆使凝结成一包覆地下管线的短截连续壁包覆体A’,这项措施主要为防止接下来施工中挖掘器具动作时可能破坏到原地下管线(障碍物)A,所设地下管线(障碍物)A外覆保护壳体A1的用意,一方面是加强既有地下管线(障碍物)A的外表的硬度,一方面是使将来居中所设配线路维修抽换等施工不致造成困难。
(3)将包覆体A’左右侧开挖到工程预定深度。如图5所示以连续壁挖掘机R在包覆体A’左右侧开挖并使向下达工程的预定深度(一般在40-50米之间,视设计不同而定)。
(4)将包覆体A’底下土壤掏空。如图6所示,以特殊挖掘机件,将包覆体A’下的土掏空,该特殊挖掘机件,可使用如图6中所示的新式挖掘机具B,该机构主要包括一固定主体B1、一活动之弯斗挖掘器B2,使用时利用吊车的主吊机C1勾住固定主体B1上的悬吊点B11,来对挖掘机具B深入长度控制,而利用吊车之副吊机C2勾住由系在弯斗挖掘器B2臂上并延伸经由滑车B12后的钢索B13,以做为弯斗挖掘器B2上下摆动挖掘的动作源。挖掘机具B在操作实务中是由下而上渐序挖掘,扒松的土,则留在坑洞中后以连续壁挖掘机R深入取出。整个过程,最后经超音波测知确定包覆体A下无残留依附的土后,掏空工程即算完成。
(5)吊设具闪躲包覆体A缺口L1设计的钢筋笼L、L’如图7所示,本施工法由于甚为奇特,其钢筋笼L、L’的设计亦异于平常,其特色为每片钢筋笼侧上在面对包覆体A时,都设有具闪躲又吻合包覆体A的缺口L1设计,且其另一未设有缺口L1处的内侧面L2、L’2都具有等距相间的三个活动接点LA、L’A’及三个固定接点L’B’、LB,由图中可看出两个钢筋笼L、L’分体,是分别由钢筋笼个体1、3、5及2、4、6所搭接组成,其吊设顺序采交互方式,依序为1、2、3、4、5、6,当要吊设之前须在包覆体A下先行穿过一引导钢索S1为媒介,之后每下一片钢筋笼个体在吊设时,即以一端系固在地面上的钢索S2穿过钢筋笼个体L上的活动接点LA再寄系在引导钢索S1上,然后拉动引导钢索S1,将钢索S2另端带过系于位在包覆体A’另边施吊钢筋笼个体的固定点L’B’上,如是依序吊放完成。
(6)令钢筋笼L、L’在包覆体A下方对面接合,如图8所示,由于透过上述钢筋笼L、L’呈缺口L1的设计,及其刻意使其上活动接点LA、L’A与固定接点L’B’、LB适当相错的安排,即使本法可以六条钢索S2、S2’及S22、S22’、S222、S222’一一系合,后以吊车拉吊,使两钢筋笼L、L’主体所设的凹凸接合面楔合时,即完成一完整的钢筋笼体L、L’。
(7)定位后灌浆使结成一完整连续壁单元体如图9所示钢筋笼体L、L’定位后,可将过多钢索S2等统统投入笼内,然后灌浆使包覆体A’及钢筋笼体L、L’结成一完整的连续壁单元体。
如是即完成本发明的施工法,而后继续以图2方式继续下一单元连续壁的设置工作,直到预设位置的地下又存有障碍物时方重复上述施工法的步骤。
而据工务实际操作经验得知,通常在无障碍物的情况下,其一单元连续壁的设置,约在1天的时间完成,而如以本法在有障碍物下试作一连续壁单元所费的时间仅在3天左右,虽说费时较久,但比起习用工法,至少须7天左右,显然已省却许多不必要的人力,成本及工时上的浪费。
综上所述,本发明为一项安全有效又利于实施的施工法,它的施行具有极大的正面意义及产业价值,能有助于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