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双作力永磁动能机 本发明是实验和制作样机相结合的产物。是一台独立的,其结构较合理的动能发生机。它实用于任何动力装置和能量转换系统。如发电、运输、机械做功、航空等等领域。
能够实现永动,其主要是利用了永磁体独有的磁辐射特性。我们都知道,永磁铁是一种不需任何物质消耗的自发磁源体,异极间的吸引力就能使另一磁体运动,这种动能是自发的,不需外物质转换成的。如果我们要把同极永磁靠拢,必须借用外力来克服这种排斥力才能将其靠拢。如果我们在同极间隙中放入一块并不厚的铁板(隔磁器),再将永磁体往拢移时,就完全没有了排斥力。也就是说间隙中有了铁板的存在就起到了隔磁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是铁板有效的阻隔了磁力线的辐射如(铁磁屏蔽罩)就是这个原理。我们把同极间的铁板拿走后,它们又会相互排斥,而再次排开永磁体,永磁体的运动会释放不小的能量。此机就是利用了这种排斥或吸引的运动能,而实现永动地。在需要拿走铁板是,要用很大的力来克服磁对铁的吸力。在机械中是采用弹簧的张力与磁对铁吸力相互抵消,从而过到拉开铁板的力很小。在机械中是采用电磁力来推动铁板(隔磁器)。从上述实验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平衡后做功能大于消耗能,余下的便是输出能。以上只是大意的说明动能产生原理。在现实机械中是采用曲轴活塞式相似于(柴油、汽油发动机)。
此发明活塞式双作力永磁动能机、构造及机构的组成(参见附图图1主视图和俯视图),本机是一台动力输出系统。它包括(1)机体,将所有部件连接和支撑。动力输出曲轴(2),曲臂上连接有(3、32)差速油缸,油缸内有一活塞连杆(30、5),活塞连杆地活塞上装有一个双门油阀(4)并与永磁活塞(37、77)的横件(俯视图87)中间轴孔连接。横件的两端与滑动总成(34、78)固定。滑动总成再固定在永磁活塞(37、77)上。(80)固定螺栓。永磁活塞的四周套有一个不厚的铁圈(76)起着减少磁力线向四周辐射的作用。滑动总成又与滑柱(67、24)配合,成直线运动。V组半旋线圈(69)通电后使半旋永磁(68)转动半周与永磁活塞呈异极,而T组在半旋线圈(38)的着用下使半旋永磁(40)转至与永磁活塞呈同极。隔磁器(53)在助力线圈(44)经(50)动态电刷再与平行导电板(52)又经整流电机(18)整流后与隔磁器(53)通过张力弹簧(俯视图83)平衡后,用很小的电磁力就能拉出永磁活塞(37)和半旋永磁(40)间隙,因为(37)、(40)是同极所以有很大的排斥力着用于活塞连杆(30)再着用于油缸并使曲轴飞轮(28)旋转。同时V组的(68)与(77)呈异极,又以很大的吸力拉动曲轴转动。在T组以斥为转动力而V组以吸为转动力。这样使机器不停的转动。输出动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活塞组的多少和每组活塞表面积和永磁厚度来决定的。越厚、面积越大,磁组越多、动力就越大,反之则小。
下面再用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主视图和俯视图,是活塞式双作力永磁动能机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A、2B、2C是图1永磁材料独有特性及隔磁原理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1隔磁器与弹簧平衡原理示意图。
图4是图1整流器整流原理平面示意图。
实例1
本发明是一种动力输出系统,如附图1、主视图和俯视图所示。
一、动能发生系统、原理和永动能的产生。二、隔磁系统及平衡原理。三、助力系统及相关部件。四、整流供给系统。以上各系统紧密而又相关联的组装成一台活塞式双作力永磁动能机。
一、动力发生系统、双作力原理和永动能的产生
1、68、40半旋永磁、它是由两块高磁能永磁体,同一面有两个极S和N各占一半制成的一个圆,由俯视图68、40能看到平面。在其外圆的中间处紧固有一凸出钢圈71,在它的上下各有一排滚珠72。并再与支架70凹圆配合,能轻易使半旋永磁转动,支架再与机体固定。69是能使半旋永磁运动的半旋线圈,它是一个半圆线圈,如果我们要使半旋永磁转动,就得由整流电机17的转动,把蓄电瓶的直流电,由12、的正电旋转内电刷转至换向器13如图4C处,而15的负电内,电刷也同时转至另一面的C处,这就形成了通路。在半旋线圈内就产生了一个与半旋永磁呈同极的斥力,而半旋永磁的另一半又与线圈呈异极吸引,在这两种力的着用下促使半旋永磁转动半周,并由卡件定位,如果要再使半旋永磁转动,必须再改变半旋线圈中的电流方向,12、15的旋转电刷需转到换向器13图4的F导电片处,才能使半旋永磁再次转动。旋转半旋永磁主要是实现双做功目的地,永磁活塞77、37同样是用高能磁材料制成,同一面也是两个极,其表面积和半旋永磁相等,它只是直线运动。在永磁活塞的两端固定了滑动总线78、34,在里面装有很多排小滚珠79、35。每一排滚珠有一个独立的循环槽,只能做直线运动最内孔的滚珠与滑动轴67、24上的滑槽配合,组合成一个磨擦力很小的运动器。滑动总成78、34并由80螺栓固定在永磁活塞的外周的铁圈76上,滑动总成上连接了一根横件87,横件与永磁活塞平面有一间隙,隔磁器75、53就在此间隙中运动。横件长的最中间有一销孔,此孔便是与活塞连杆5、30连结。活塞连杆又在油缸3、32中运动,油缸再连至曲轴臂。油缸和活塞连杆主要是实现在此机械中会出现曲轴与永磁活塞运动中的速度差,也就是说飞轮和曲轴以均速旋转,而永磁活塞在设定的某一程序中会停很短的一段时间。
2、永动能的产生
V组永磁活塞到达最上止点时,同时关闭活塞连杆5上的双门油阀4。这时由于永磁活塞77与半旋永磁68之间的距离刚好达到不能相互起作用。同时82滑片与81导电片接通了蓄电瓶7经整流电机17电源,电机转动并将旋转电刷12、13转至换向片13图4C导电片上。一面C处是正极而另一面的相对方则是负极。并经外线连至半旋线圈69,同时产生了一个与半旋永磁68相斥力,另一半则相吸,在这两个转动力的作用下,半旋永磁68转动半周,并由定位电磁件定位。转动半周后与永磁活塞呈异极排列,上S和下N相吸,下S上N相吸,这时转动着的飞轮28有不小的惯性能,和另一T组永磁活塞37已到达最下止点在隔磁器53的介入下,半旋永磁40已完成了由异极旋至同极。这时一但隔磁器53拉出,就有很大的斥动能作用于曲轴2和飞轮,使得V组永磁活塞77向下运动,越是往下运动它们间的吸力也就越大,这样把吸动力也传给了曲轴。从而便产生了输出动力。
当永磁活塞运行到最下止点的同时打开油缸中的活塞连杆上双门油阀4,使液压油能从一边流向另一边。活塞不会受到阻力。当永磁活塞77到达下止点的同时,由82滑片与73导电片接触,同时整流电机17转动,旋转盘15、12外电刷转至换向器13图4的E导电片上,并接通了推动隔磁器75线圈59的电路。这时在电磁力的作用下,隔磁器75迅速进入永磁活塞77和半旋永磁68的间隙里。完全进入后,由于整流电机继续转动,旋转电刷12、15已转至图4的F导电片上。并在有效隔磁条件下,半旋永磁转动半同,与永磁活塞呈同极排列,并定位。这时旋转电刷和图4的A导电片连通,已将原来E段供给隔磁器推进倒向为现在A处,将隔磁器拉出,完全拉出后有一电磁定位件58定位。这时隔磁器已被拉出,而且永磁活塞又与半旋永磁是同极,所以产生了很大的斥力,继而使曲轴旋转。
当隔磁器在推进或拉出时,都需一定的时间,而永磁活塞在这一段时间是停止的,曲轴和飞轮又不能转一段又停下来,假如是这样的话,飞轮就失去了转动惯能,在运转中就不是以均速运转。这对于有些设备是不能行的,所以采用了差速器实现机械的均速运转。在隔磁器进入永磁活塞和半旋永磁时永磁活塞是静止不动的,这时活塞连杆5上的油阀4在最下止点时已被打开,曲臂仍在继续旋转,并将油缸3向上止点提升,因为油阀的开启,液压油不受阻力由一边流向另一边,所以活塞连杆5不随油缸运动。从而实现了永磁活塞的暂停和曲轴的均速转动。在隔磁器已进入并有效的把磁力线隔住的同时,半旋永磁68由异极转向同极。并在推动隔磁器线圈的作用下,隔磁器快速被拉出,完全被拉后,并由电磁定位器58定位,同时关闭活塞连杆5上的油阀4,这时油没有了通路曲轴与永磁活塞便形成了一个互动体。半旋永磁以很大的排斥力推动永磁活塞运动,并促使曲轴旋转,当曲轴的曲臂旋至最上止点时,永磁活塞还没有到达上止点,所以要将活塞连杆油阀打开,让活塞永磁77不受阻力的到达止点。永磁活塞到达上止点的同时关闭,活塞连杆油阀4形成一个互动体,永磁活塞又以异极相吸并拉动曲轴旋转,以上所诉是曲轴转动一周的工作程序,如此周而复始的重复上述程序就会连续转动,并实现了永动。
二、隔磁系统及平衡原理
永磁材料的特性具有长时间不间断的向外辐射自发磁力线。如果要使这种磁力线的斥力或吸力转换成连续动力输出,就必须改变它长期以一种力吸或斥,作用于另一物体。(假如发动机汽缸中的膨胀汽体不被排出,活塞会受到膨胀时同等阻力才能回到起始点,这样也就没有动力输出可言。)所以我们利用斥力线作推动后,活塞在反回起点的过程中必须要消除斥力的作用,继而才能有动力输出。在此机械中我们采用了铁磁材料来隔离永磁体间磁力线的相互作用,这也是最佳的选择,在很多电器、电磁设备中利用这种方法也是常见的(铁磁屏蔽罩)。在附图上75、53隔磁器是由很薄的坡莫合金叠压成的,这也是为了降低导电体在磁力线中运动所产生的电磁阻呢。隔磁器的底部四角处装有四个滚动轴承65、57、48、41并在直线轨道42上运动。活塞永磁77、37和半旋永磁68、40的磁力线对隔磁器75、53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采用了一种适合每一段吸引力的张力弹簧来对磁铁吸力的抵消,平衡张簧83,张力与吸力刚好实现到一个等质,这样一来运动隔磁器的力就会很小,做功能大于消耗能所以有动力输出。
在图上我们看到的隔磁器并不是只有在永磁之间一块隔磁板。而将另两永磁体的另两面也套住,这是为了永磁在同极异极的换极中,达到磁对铁吸力的一个等质,因为弹簧对一个相等的力才能达到最佳平衡,这得由永磁体独有特性说起。我们从图2A可以看到A1、A2是两块永磁呈同极排列,上方用拉伸弹簧将一块铁板掉在两磁间隙之上,试验得出同极间对铁的吸力较大,假如刻度是10,而另两面比磁体单独时磁强减弱,也就是说同极排列时磁力线靠向中间间隙。图2B、B1、B2永磁呈异极排列,上面也用同种弹簧将铁板掉于间隙之上,可以看到异极间对铁的吸力要小于同极,而另两面比单独存在磁力增强,如刻度是7,间隙间的磁力线向两边的传移,我们由以上两种试验得知,永磁体的磁能积是不变人,只能由一面传移到另一面。所以只有采用图3的方法才能用弹簧来平衡磁对铁的吸力,在机械中同极异极每一转一周都会出现。图3中可以看到,主要改近了隔磁器(铁板)在主隔磁板D2中间板的同时,在两边能够将C1、C2磁体套住的D3和D1平衡板,并与主隔磁板连为一体,这样一来无论永磁体以任何极向排列,对隔磁框的吸力都是一个等质,但对隔磁框整体吸力要大些,刻度如14,无论吸力有多大我们都可以用同等力的张力弹簧来平衡,而达到运动隔磁器的力较小。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制成某种形态的压缩或伸张,弹簧在每一段的受力与永磁体的排斥和吸力在每一段的受力很相似。图2C主要说明铁板(隔磁器)在将要脱离永磁体时它对铁的吸力是很大的。所以在隔磁器C的背面,装有一块永磁,当隔磁器C脱离C2、C3时,吸力最大的隔磁器又靠向了C,它对C的吸力与C2、C3相等,所以运动隔磁器C的力还是很小,进入C2、C3后就由张力塔型弹簧进行平衡,这样就实现了磁体对隔磁器吸力的平衡。
三、助力系统及相关部件
助力系统如同(扬声器磁钢)62、43是用高能永磁制成的一个圆形,中间穿一铁柱并与另一面平行,铁柱的外圈与磁筒有一间隙,电磁线圈59、44便在此间隙中运动。这样主要起着将磁力线集中到间隙中,推动隔磁器的线圈59、44,只要有较小的电流,便能在强磁间隙中产生较强的着用力,来推动隔磁器的运动。从而把自身能耗降到最低。
四、整流供给系统
整流电机17、18是将蓄电瓶7的直流电通过机械或将正负极倒向和控制时间长短,而实现机械的动转。各电器件消耗的电能8发电机补给。一个电机控制一组活塞的整流程序。图4是换向器的供电顺序示意,A段导电片为拉出隔磁器,这是由旋转电刷12、15和T组19、23滑到A处并由外线连至61和52平行导电板上,在由动态电刷56、50将电流传给电磁线圈,这只是拉出隔磁器电流。B段不通电活塞永磁77、37上行,到达上止点时C导电片已接通电源。C段电流经外线连到半旋线圈69、38上,并将半旋永磁68,40由同板旋转半周呈异极排列并相互吸引。D段不通电由于异极永磁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到达最下止点时由E导电片将电流倒向,并把隔磁器推入永磁活塞和半旋永磁间隙。在已被隔磁的条件下F段导电片的电流连通半旋线圈69、38使半旋永磁再旋半周,再与永磁活塞呈同极,下一步又回到起始点A处拉出隔磁器,以上便完成了一个工作循环。
差速器油阀的启闭时间,永磁活塞到达下止点时打开油阀,隔磁器完全拉出后关闭油阀,永磁活塞上行,曲臂到达最上点时打开油阀,这时永磁活塞77、37还没到达上止点,一但到达上止点关闭油阀,这时永磁活塞由上点运动到下止点时再打开油阀,这是转动一周油阀的启闭程序。以上所诉各系统部件紧密而又相关连的组合成一台活塞式双作力永磁动能机。
零部件名称
1、机体2、曲轴3、32、差速油缸5、30、活塞连杆4、双门油阀6、31液压油7、蓄电瓶8、发电机9、发电机接线盒10、曲轴轮11、发电机刷 12、15、19、23、旋转电刷13、21换向盘14、16、20、22、近线电刷17、18、换向电机24、67滑动轴25、飞轮止位件26、飞轮销27、飞轮螺母28、飞轮29、73、81、导电片74、33、绝缘板34、781滑动总成35、79滑动滚珠36、82滑动电瓜37、77永磁活塞38、69半旋线圈39、70支架40、68、半旋永磁41、48、57、65滑动轴承42、导向轨43、62、助力永磁筒44、59、推动隔磁器线圈45、64、机座螺孔46、63助力铁心47、66塑性减振垫49、隔磁互动件50、56、平滑电刷51、60、绝缘垫52、61、平滑导电板53、75隔磁器54、58电磁定位件55、平衡永磁体71、滑动圈72、旋转滚珠76、隔磁圈80、固定螺栓83、平衡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