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跨接建筑物,属于固定建筑物。 当前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设施、停车场地也与日俱增,据统计,城市规划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20%左右,仅北京东西长安街就宽达100~200米,三环路等主要干线道路宽60~80米,次干线宽40~50米,支路宽30米。又例如世界各大城市道路面积占生活居住用地面积的比重为纽约35%,华盛顿43%,柏林26%,巴黎25%,伦敦23%,名古屋20%,其比例之大,可想而之,因此该部分道路土地应将怎样充分利用,是当前面临着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了一种可建在道路上的跨接式建筑物。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跨接建筑物包括楼房与支承基础,楼房座落在支撑基础上,支撑基础建在交通通道上,支撑基础为桩柱式或立墙式,建筑物中的供暖、供电、供煤气、上、下排水设施,均可与被跨接楼房及附近楼房中的相应设施相接。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充分利用街道土地和城市住宅间的空地,提高建筑面积和密度,且不影响原有的交通要求,节省了土地征用费,就繁华商业区昂贵的土地价格而言,能给国家财政带来大量财力;
2.建筑商户即占据有利位置,又无动迁搬拆之忧,也节省了资金;
3.住宅间的跨接建筑物可使原有建筑物的两面冷山墙变为暖墙,而跨接建筑物又节省了两侧的山墙,即可延长使用寿命,又可提高保温能力,降低造价。
4.由于上水、排水、供电、供暖、供煤气等设施可就近引设而降低了建筑的造价。
5.可在街道上按一定间隔合理设置跨接建筑物,整体组合设计,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全新的城市景观,促进经济繁荣。
6.有利于住房制度的改革,可在短时间内改善住房条件。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附图1、2给出。
图1为跨接建筑物地整体示意图。
图2为跨接建筑物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主要结构为:楼房1、支撑基础2、交通通道3。
这种跨接建筑物包括楼房1与支撑基础2,楼房座落在支撑基础上,支撑基础建在交通通道3上。支撑基础为桩柱式或立墙式,建筑物中的供暖、供电、供煤气、上、下排水设施均可就近引设。跨接建筑物可建筑在城市、街道上,而又保留必要的交通通道的多层建筑物、商业、公共建筑物,与街道两侧原有建筑物联接或与空中人行通道联接,在楼房与楼房山墙之间搭接建筑物。保留原有必要的交通通道,使之成为完整的一体建筑物,此跨接建筑物也适用寒冷地区及多风沙地区。
在组织居住院落的空间时,就要考虑住宅高度与院落大小的比例关系和院落本身的长宽比例。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而院落的长宽比则不宜悬殊过大,特别是应避免住之间的空间成为既长又窄的“一线天”,而使人感到压抑、沉闷。沿街的群体组合,一般认为道路的宽度为两侧建筑物高度的三倍左右,这样的比例可以使人们在较好的视线角度内完整地观赏建筑群体。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分为:
一、宅前小路-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主要供行人走,一般宽1.5~2.0米。
二、居住生活单元级道路-居住生活单元内主要道路,一般以通行非机动车和人行为主,并满足救护、消防、运货及搬运家俱等车辆通告的要求,路面宽度一般为4~6米。
三、居住小区级道路-是联系居住小区各部分之间的道路、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
四、居住区级道路一居住区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红线宽度不小于16米。
以上住宅区间的跨接建筑物适宜盖7层以下的楼房。楼房长度在30米~60米时,每增加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m2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住宅长度也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并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根据分析,四单元长住宅比二单元住宅每平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2.5-3%,采暖费省10-21%。但楼房长度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且对通风和抗震也不利。
以上我们分别叙述了有关建筑物空间构图的一些主要的和基本的手段及其在居住建筑群体空间组合中的应用。而实际上一个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往往是综合运用各种空间构图手段的结果,其中还包括色彩、绿化、道路、地形以及建筑小品等空间构图的辅助手段的综合运用。
街道空间组织与轮廓线处理。
街道空间有展示街景、采光通风的作用。因此,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应有适宜的比例关系。如两侧建筑过高、街道过狭,则有狭隘拥塞之感。两侧建筑过低,街道过宽,则有空旷松散之感。
漫长的街道,会使人产生单调感,特别是街道狭而长,两侧建筑缺少变化时,单调感更强。如果必须布置长街,特别是直线型长街,可将街道分段处理,增强街道空间的变化,但街道的空间,不是变化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统一与变化适当的配合。
本发明中的楼房与支撑基础均可用现有技术中的建筑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