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151942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1106230.4

申请日:

2001.02.28

公开号:

CN1371598A

公开日:

2002.10.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A01H4/00

主分类号:

A01H4/00

申请人:

东北林业大学;

发明人:

祖元刚; 阎秀峰; 杨国亭; 范继红; 吴宇; 王非; 谷会岩; 李景文

地址:

15004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兴路2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生物技术生产苗木的新型方法。用山杨适生地土壤接种山杨组培苗,得到了感染外生菌根和VA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同时用纯培养的土生空球菌和彩色豆马勃分别接种山杨组培苗,获得山杨菌根化组培苗。本发明首次应用山杨组培苗进行菌根菌接种获得了山杨菌根化苗木。应用此项技术可提高苗木质量,提高苗木的抗旱性,从而提高山杨组培苗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对养分特别是难溶性磷的吸收,提高幼林早期生长速度,提早成林。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山杨组培苗,山杨的组织培养 是应用组成成分是KNO 3 、NH 4 NO 3 、MgSO 4 ·7H 2 O、Ca(NO 3 ) 2 、 K 2 SO 4 、CaCl 2 ·2H 2 O、KH 2 PO 4 、MnSO 4 ·4H 2 O、ZnSO 4 ·7H 2 O、H 3 BO 3 、 CuSO 4 ·5H 2 O、KI、Na 2 MoO 4 ·2H 2 O、EDTA-Fe、烟酸、肌醇、甘 氨酸、盐酸硫胺、盐酸吡哆醇、琼脂、蔗糖、6-BA、NAA及IBA的 WP培养基进行的。培养过程的各个时期所用培养基具体包括以下 三种类型: 分化培养基:WP+6-BA0.5-0.8mg/L+NAA0.01-0.05mg/l 继代培养基:WP+6-BA0.5-1mg/L+NAA0.05-0.2mg/L 生根培养基:WP+IBA0.8-1mg/L 通过以上方法建立山杨再生系统,得到山杨组培苗。 通过菌根化方法将以上山杨组培苗菌根化,得到以下三种不 同的菌根化苗木: a、野外采集山杨适生地土壤接种山杨组培苗,得到感染外 生菌根和VA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 b、以纯培养土生空球菌(Cenococcum geophilum)接种山 杨组培苗,得到感染外生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 c、以纯培养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接种山 杨组培苗,得到感染外生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 以上组培苗采用口径和高度均为10cm的营养钵培养,一个月 后侵染成功,获得菌根化山杨组培苗,60-80天后即可用于造林。

说明书


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苗木的新型方法,特别是一种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的生产苗木的新型方法。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ve)是我国东北林区次生林的主要树种,它覆盖面积较大,根孽能力强,可形成侵移林分,可在密集林分中生长,又是撩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森林更新的先锋树种。但山杨山地造林成活率很低,目前成林的山杨人工林很少见到。我国林业科研人员虽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造林实践,却始终未能解决山杨组培苗山地造林不成林的问题。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制约山杨组培苗山地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分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强抗旱功能的菌根菌接种山杨组培苗,使其成为抗旱能力较强菌根化苗木,从解决山杨组培苗自身水分利用问题入手,解决山杨组培苗山地造林问题。关于应用山杨菌根化组培苗造林方面我国尚无报道,这项发明将为成功应用山杨组培苗造林提供一条新途径。

    本发明的优点是:应用本项技术可提高苗木质量,提高苗木的抗旱性,从而提高山杨组培苗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对养分特别是难溶性磷的吸收,提高幼林早期生长速度,提早成林。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通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得到山杨组培苗。山杨的组织培养是应用组成成分是KNO3、NH4NO3、MgSO4·7H2O、Ca(NO3)2、K2SO4、CaCl2·2H2O、KH2PO4、MnSO4·4H2O、ZnSO4·7H2O、H3BO3、CuSO4·5H2O、KI、Na2MoO4·2H2O、EDTA-Fe、烟酸、肌醇、甘氨酸、盐酸硫胺、盐酸吡哆醇、琼脂、蔗糖、6-BA、NAA及IBA的WP培养基进行的。培养过程的各个时期所用培养基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分化培养基:WP+6-BA0.8mg/L+NAA0.02mg/L

    继代培养基:WP+6-BA0.5mg/L+NAA0.1mg/L

    生根培养基:WP+IBA0.8mg/L

    通过以上方法建立山杨再生系统,得到山杨组培苗。

    通过菌根化技术将以上山杨组培苗菌根化,得到以下菌根化苗木:

    a、野外采集山杨适生地土壤接种山杨组培苗,得到感染外生菌根和VA菌根地山杨菌根化组培苗。

    b、以纯培养土生空球菌(Cenococcum geophilum)接种山杨组培苗,得到感染外生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

    c、以纯培养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接种山杨组培苗,得到感染外生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

    以上组培苗采用口径和高度均为10cm的营养钵培养,一个月后侵染成功,获得菌根化山杨组培苗,80天后即可用于造林。

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杨组培苗菌根化方法.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生物技术生产苗木的新型方法。用山杨适生地土壤接种山杨组培苗,得到了感染外生菌根和VA菌根的山杨菌根化组培苗;同时用纯培养的土生空球菌和彩色豆马勃分别接种山杨组培苗,获得山杨菌根化组培苗。本发明首次应用山杨组培苗进行菌根菌接种获得了山杨菌根化苗木。应用此项技术可提高苗木质量,提高苗木的抗旱性,从而提高山杨组培苗造林成活率;促进苗木对养分特别是难溶性磷的吸收,提高幼林早期生长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