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1136479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134699.2

申请日:

2002.09.10

公开号:

CN1401703A

公开日:

2003.03.1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8L 83/00申请日:20020910授权公告日:20060201终止日期:20140910|||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8L 83/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杨栋变更后权利人:深圳市富盟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太宁路85号罗湖科技大厦603室变更后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太宁路85号罗湖科技大厦603室变更事项:共同专利权人变更后权利人:杨栋登记生效日:20120222|||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8L 83/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深圳市富盟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杨栋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路人民大厦14楼1411变更后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太宁路85号罗湖科技大厦603室登记生效日:20111206|||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樊成开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江南西路青柳大街23号701房 邮编: 510240变更后权利人:深圳市富盟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深南路人民大厦14楼1411 邮编: 518000登记生效日:2007.3.16|||授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樊达开变更后权利人:樊达开变更项目:地址变更前:510240广东省广州市江南西路青柳大街23号701房变更后:510240广东省广州市江南西路青柳大街23号701房变更项目:共同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樊成开 马建平变更后权利人:樊成开登记生效日:2004.10.22|||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樊达开变更后权利人:樊成开变更项目:地址变更前:510240广东省广州市江南西路青柳大街23号701房变更后:510240广东省广州市江南西路青柳大街23号701房变更项目:共同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樊成开变更后权利人:登记生效日:2004.10.22|||公开

IPC分类号:

C08L83/00; C08K3/30; H01M10/08

主分类号:

C08L83/00; C08K3/30; H01M10/08

申请人:

樊达开; 樊成开; 马建平

发明人:

樊达开; 马建平

地址:

510240广东省广州市江南西路青柳大街23号701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可充电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由聚合硅、硫酸、复合添加剂、抗凝剂和纯水组成。该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用于可充电电池,尤其是可充电蓄电池。还公开了使用该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该可充电蓄电池包括阴极、阳极和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该可充电蓄电池具有可使用0.5-2C大电流充电、自放电少、低温性能佳、可在10A-20A大电流放电、可深度放电、突出的电位恢复能力的电池特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由聚合硅、硫酸、复合添加剂、抗凝剂和纯水组
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电解质,其中聚合硅包括由两重不同
颗粒的二氧化硅,比重控制在0.75-1波美度之间,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5.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其中硫酸的比重为1.57的稀硫
酸,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5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其中复合添加剂是一种
活性稀土复合物,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0.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其中抗凝剂的含量为电
解质总重量的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其中纯水的含量为电解
质总重量的35%。
7.一种可充电蓄电池,包括阴极、阳极和权利要求1-6的任何之一所述的
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

说明书

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电池,更具体地说,它涉及
一种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

背景技术

现时的铅酸蓄电池,普遍采用硫酸作为电解质,其工艺制造不仅存在难以克
服的环境污染,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倾倒、振动、颠簸的影响而发生漏液,产
生酸雾,给使用蓄电池的仪器、设备、车、船等造成极大损害。更甚者给环境、
人身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在使用性能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性能更好的电解质及
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
质,由聚合硅、硫酸、复合添加剂、抗凝剂和纯水组成;其中聚合硅包括由两重
不同颗粒的二氧化硅,比重控制在0.75-1波美度之间,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
5.6%;其中硫酸的比重为1.57的稀硫酸,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58%;其中复合添
加剂是一种活性稀土复合物,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0.8%;其中抗凝剂的含量为
电解质总重量的0.6%;其中纯水的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35%;触变性聚合硅胶
体电解质。

本发明的触变性聚合硅电解质取代硫酸或其它胶体电解质,可应用于不局限
于传统铅板制作的蓄电池。该电解质原理配合响应工艺制作的蓄电池,其技术指
标及电化性能的优越性尤其表现在:

1.使用0.5-2A大电流充电,如采用变频充电技术,可在1小时内充满电;

2.自放电少,免充电保存时间长达一年以上;

3.低温性能特好,在-50度环境仍可正常使用;

4.大电流放电均可10A-20A放电;

5.充放电无记忆可深度放电;

6.具备突出的电位恢复能力。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由聚合硅、硫酸、复合添加剂、抗凝剂和纯水组成;上述配方在实际
使用中,聚合硅与硫酸的配比与所选择的溶液浓度有关,而溶液又与对蓄电池的
特性的要求有关。在常规蓄电池使用时,聚合硅的比重控制在0.75-1波美度之间,
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的5.6%;硫酸的比重控制在1.57时,其含量为电解质总重量
的58%;复合添加剂和抗凝剂的体积配比为0.3%-0.5%;复合添加剂的含量占电
解质总重量的0.8%,抗凝剂的含量占电解质总重量的0.6%时较好;纯水的含量为
电解质总重量的35%。所述配方中聚合硅和硫酸的混合使用,主要是使聚合硅和
硫酸酯化后形成带活性的复合硅链,而复合添加剂是一种活性稀土复合物,作为
在硫酸铅中产生电离子运动的介质;抗凝剂是起到阻止硅分子凝聚的作用;纯水
是保持氢、氧分解、还原的作用。该电解质的理论采用二氧化硅的二次颗粒理论,
利用多硅分子聚合作为主材料,上述配方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溶胶状,分子结
构为链状,每个链条由17个硅氧四面体组成,链外有游离顶点氧,被生成的羟基
保护着,可阻止硅—氧进一步链合。各个硅键之间由羟基生成氢键连接,形成网
状。在网状细粒的空间里,储存大量的水,形成疏松不稳定的空架结构。所以稍
经扰动,水便被释放,使凝胶状结构破坏,具有流动性的硅分子。若又静止,水
重新窜入硅胶网空隙内,再次胶凝,该循环为触变性循环。

氢氧循环是蓄电池充电、放电的一个过程。充电时在电离子运动下,水被分
解,氢氧在硅链的两边移动,与正、负极板产生化学反应,而储存电容量。放电
时,正极析出氧,负极析出氢,该两种气体亦附着硅链运动,结合还原成水。总
体上硅分子组合的链状结构起着水解、还原的过程,在蓄电池内部完成。

硅分子在蓄电池充电时,由于电离子的冲击下,分子张开,吸收正、负极板
析出的硫酸。而电离子停止运动时,硅分子闭合,将酸根包裹。当放电时,硅分
子重新张开,析出酸根,使正、负极板的活性物质重新转换。在此过程中,硫酸
始终在硅分子的控制中而无法游离溢出,从而达到无酸雾效果,使用过程无污染
环境。由于采用低密度硫酸,腐蚀性得以降低,使蓄电池使用寿命增长。

由于硅分子对温度的适应性极强,在低温、高温的条件下,亦难改变其分子
结构,此种特性,更适合蓄电池的大电流充电、放电的使用,以及高寒、高温地
区使用。

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及使用该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可充电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由聚合硅、硫酸、复合添加剂、抗凝剂和纯水组成。该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用于可充电电池,尤其是可充电蓄电池。还公开了使用该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的可充电蓄电池,该可充电蓄电池包括阴极、阳极和所述的触变性聚合硅胶体电解质。该可充电蓄电池具有可使用0.52C大电流充电、自放电少、低温性能佳、可在10A20A大电流放电、可深度放电、突出的电位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