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保护器.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34801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154562.6

申请日:

2002.12.06

公开号:

CN1428806A

公开日:

2003.07.0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H37/72; H01H37/02; H01H37/32; H01H37/04

主分类号:

H01H37/72; H01H37/02; H01H37/32; H01H37/04

申请人: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古河精密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本潔; 永井健史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1.12.07 JP 374373/2001; 2002.03.29 JP 096857/2002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李德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热保护器,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可动电极、及热响应元件;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露出到上述外壳主体的外部的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可动电极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在基端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盖体并且一部分露出到该盖体外部的端子部,配置成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可动触点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的状态,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体;该热响应元件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点离开地以使上述可动触点动作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可 动电极、及热响应元件; 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并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 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露出到 上述外壳主体外部的端子部,并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 该可动电极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在基端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盖 体并且一部分露出到该盖体外部的端子部,并配置成由弹性作用将上 述可动触点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的状态,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体; 该热响应元件以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 点离开地使上述可动触点动作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2: 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及 可动电极; 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并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 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露出到 上述外壳主体外部的端子部,并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 该可动电极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在基端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盖 体并且一部分露出到该盖体外部的端子部,并由配置成由弹性作用将 上述可动触点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的状态和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 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点离开的状态的热响应元件构成,基端部固定 于上述盖体。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 电极的端子部为板状,至少一部分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配置; 上述可动电极的端子部为板状,至少一部分沿上述盖体的上面配 置。
4: 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另 一固定电极、可动电极、及热响应元件; 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并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 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至少一 部分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露出的板状端子部,并固定于上述外壳主 体; 该另一固定电极具有在与上述固定电极离开的位置并位于上述外 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另一固定触点和以至少一部分沿上述盖体的上面露 出的状态固定于该盖体的板状的另一端子部,并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 该可动电极在两端部具有与上述各固定触点对应的可动触点,以 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各可动触点接触于分别对应的固定触点的状态配置 到上述外壳内; 该热响应元件以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分别对应的 固定触点离开地使上述可动触点动作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5: 一种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另 一固定电极、及可动电极; 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并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 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至少一 部分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露出的板状端子部,并固定于上述外壳主 体; 该另一固定电极具有在与上述固定电极离开的位置并位于上述外 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另一固定触点和以至少一部分沿上述盖体的上面露 出的状态固定于该盖体的板状另一端子部,并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 该可动电极由热响应元件构成,在两端部具有与上述各固定触点 分别对应的可动触点,以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各可动触点接触于分别对 应的固定触点的状态和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分别对应 的固定触点离开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 电极由嵌入成形与上述外壳主体一体化, 上述可动电极的端子部由嵌入成形与上述盖体一体化, 上述各端子部延伸到上述外壳的侧方。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电极 由嵌入成形与上述外壳主体一体化, 上述可动电极的端子部由嵌入成形与上述盖体一体化。
8: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固 定电极由嵌入成形与上述外壳主体一体化, 上述其它端子部由嵌入成形与上述盖体一体化,上述其它端子部 与上述其它固定电极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固 定电极朝一定方向形成筋状的凸起。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一端部与上 述可动电极的基端部连接的导热性高的导热板由嵌入成形与上述盖体 的顶面一体化。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热板 为导电性材料,其一面的全部或一部分露出到上述盖体的上面。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热 板上以当上述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点离开某种程度时与上述可动电 极产生接触的状态形成有凸起。
13: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电 极的端子部的一部分在上述盖体的顶壁的内面一体化,上述可动电极 的另一部分沿上述盖体的上面地弯曲加工。
14: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电 极的端子部的一面的全部或一部分露出到上述盖体的上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电 极的端子部与该可动电极另成一体,并连接到该可动电极的基端部。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在上 述可动电极的端子部上以当上述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点离开某种程 度时与上述可动电极产生接触的状态形成有凸起。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电 极的端子部的一面的全部或一部分露出到外壳主体的底面。
18: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电 极的端子部以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的状态弯曲加工。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可动 电极的端子部形成延伸到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侧的一个或多个端子 片,该端子片的前端部以处于与上述固定电极的端子部的端部大体相 同高度的状态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弯曲加工。
20: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保护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电 极的端子部的一面的全部或一部分露出到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在该 固定电极的端子部形成延伸到上述盖体的上面侧的一个或多个端子 片,该端子片的前端部以处于与上述可动电极的端子部的其它一部分 大体相同高度的状态沿上述盖体的上面弯曲加工。

说明书


热保护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达到规定动作温度时的热响应元件的反转作用使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而断开电路的构造的热保护器。

    背景技术

    这种热保护器一般用作对在各种电动机、设备中使用的蓄电池等的过电流和过热断开电路的保护部件。例如,用作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的蓄电池用的热保护器、小型电动机用的热保护器、机动车用电动机和充电器保护的直流电路用的热保护器、或空调的风扇、电动洗衣机等使用的通用电动机保护用的交流电路用的热保护器等。

    随着近年的电气设备的小型、高性能化,对于其使用的热保护器需要更小型和具有高性能。

    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307607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图26中所示那样地热保护器。

    图26为该热保护器的断面图,方形、扁平的外壳1a由壳主体10a和紧密接合到该壳主体10a的盖体11a构成。盖体11a由嵌入成形将绝缘树脂制成的边框11b和薄的金属制的顶板11c一体化。

    在壳主体10a一体地嵌入成形朝内底部的一端部具有固定触点2a的固定电极20a,从该固定电极20a朝外壳1a的外部一体地延伸出端子部21a。

    在壳主体10a的支承部10b的上面一体形成保持凸起10c,在该保持凸起10c由铆接固定前端部下面具有可动触点3a的可动电极30a,从该可动电极30a朝外壳1a的外部一体延伸端子部31a。

    在可动电极30a的可动触点3a的近旁的位置和上述保持凸起10c的近旁的位置通过百页板冲模形成固定片30b、30c形成,在这些固定片30b、30c接合由加工成凸球面形状的双金属板构成的热响应元件4a的两端部。

    在盖体11a的顶板11c形成稍朝热响应元件4a的方向凸出的凸部11d,该凸部11d朝下方推压热响应元件4a的中央部。

    上述热保护器在将端子部21a、31a连接到例如未在图中示出的电路基板等的配线电极的端子部的状态下设置到设备的所需部位。

    在设置状态下,当过电流或过热使外壳1a内的温度上升并且该温度达到热响应元件4a的动作温度以上时,该热响应元件4a变形成凹球面形状地反转动作,由其速动作用使可动触点3a从固定触点2a离开地使可动电极30a动作,隔断电流。

    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306316号公开了图25所示那样的热保护器。

    图25为该热保护器的断面图,在由壳主体10a和盖体11a构成的外壳1内,封入在一端部具有固定触点2a的固定电极20a和在一端部具有可动触点3a而在另一端部连接端子部31a的可动电极30a。

    可动电极30a由在规定的动作温度下进行反转动作的热响应元件构成,由其弹簧作用将可动触点3a接触到固定触点2a。固定电极20a的端子部21a与可动电极30a的端子部31a从外壳1的端部引导至外部。其前端部为平坦状,接触于壳主体10a的底面地进行弯曲加工。

    该热保护器以将端子部21a、31a连接到例如图中未示出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电极的端子部连接的状态下设置到设备所需要的部位。在设置状态下,当过电流或过热使外壳内的温度上升并且该温度达到可动电极30a的动作温度以上时,该可动电极30a由其速动作用使可动触点3a从固定触点2a离开地反转,隔断电流。

    图26的热保护器除可根据上述构成制造成小型(薄型)外,还可确保高的触点接触压力。

    然而,对于尺寸的变动易于使特性变化的小型热保护器,由于图26的热保护器的制造工序数较多,所以,尺寸的偏差大,合格率下降,而且生产率也低。

    另一方面,图25的热保护器将各端子部21a、31a导出至外壳1外,形成为平坦状,同时,使该平坦部接触于壳主体10a的底面地弯曲加工,当安装到设备时,不需要使用导线,所以电阻小,进一步高性能化,对电路基板等的安装容易,同时,可实现全体的小型化。

    然而,按照图25的热保护器,盖体11a不增大壁厚就不能确保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提供更小型、组装工序数少、可确保更高尺寸精度而且合格率良好的热保护器。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易于确保构造上的整体强度的热保护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热保护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如以下那样构成。

    即,本发明的一个形式的热保护器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可动电极、及热响应元件;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露出到上述外壳主体外部的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可动电极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在基端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盖体并且一部分露出到该盖体外部的端子部,配置成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可动触点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的状态,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体;该热响应元件以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点离开地使上述可动触点动作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本发明的另一形式的热保护器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及可动电极;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露出到上述外壳主体外部的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可动电极热响应元件构成,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在基端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盖体并且一部分露出到该盖体外部的端子部,配置成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可动触点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的状态和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上述固定触点离开的状态,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体。

    本发明的再另一形式的热保护器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另一固定电极、可动电极、及热响应元件;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至少一部分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露出的板状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另一固定电极具有在与上述固定电极离开的位置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另一固定触点和以至少一部分沿上述盖体的上面露出的状态固定于该盖体的板状的另一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可动电极在两端部具有与上述各固定触点对应的可动触点,以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各可动触点接触于分别对应的固定触点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该热响应元件以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分别对应的固定触点离开地使上述可动触点动作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本发明的再另一形式的热保护器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另一固定电极、及可动电极;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至少一部分沿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露出的板状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另一固定电极具有在与上述固定电极离开的位置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另一固定触点和以至少一部分沿上述盖体的上面露出的状态固定于该盖体的板状另一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可动电极由热响应元件构成,在两端部具有与上述各固定触点对应的可动触点,以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各可动触点接触于分别对应的固定触点的状态和在规定动作温度下使上述可动触点从分别对应的固定触点离开的状态配置到上述外壳内。

    本发明的热保护器的其它形式和特征可在发明的实施形式的说明中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第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图1B为图1A的热保护器动作的状态的断面图。

    图2为图1A的热保护器的底面图。

    图3为本发明第2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第3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4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6为本发明第5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7为本发明第6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8为本发明第7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9为本发明第8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10为本发明第9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11为图10的热保护器动作的状态的断面图。

    图12为图10的热保护器的侧面图。

    图13C为图10的热保护器的盖体的平面图,图13D为上述盖体的底面图,图13E为图13C的沿箭头A-A的断面图。

    图14F为图10的热保护器的外壳主体的平面图,图14G为上述外壳主体的底面图,图14H为图10的热保护器的热响应元件的平面图。

    图15为本发明第10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正面图。

    图16图15的热保护器的平面图。

    图17为图15的热保护器的底面图。

    图18为本发明第1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19为本发明第12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20为本发明第13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21为图20的热保护器的平面图。

    图22为图20的热保护器的底面图。

    图23为本发明第14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24为本发明第15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25为记载于日本特开平9-306316号公报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图26为记载于日本特开2001-307607号公报的热保护器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24说明本发明的热保护器的优选实施形式。

    第1实施形式(图1和图2)

    第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为与权利要求1、6、9对应的一形式。

    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横长方形、扁平的外壳1由薄形、大体托盘状的壳主体10和紧密接合于该壳主体10的盖体11构成。

    在外壳1内固定电极20、可动电极30、热响应元件4,该固定电极20在一端部朝内侧露出地包覆固定触点2,该可动电极30在前端部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2接触的可动触点3并且具有弹性,该热响应元件4在规定的动作温度下进行反转动作。

    固定触点2与可动触点3由可动电极30的弹簧作用以规定的压力接触,通过热响应元件4反转动作而离开。

    在板状的固定电极20和上述可动电极30分别一体形成从上述外壳1延伸到侧方的端子部21、31,一方的端子部21从壳主体10的一方的端部延伸出,另一方的端子部31从盖体11的另一方的端部延伸出。

    由双金属构成的热响应元件4形成为微凸的球面形状(倒盘形)或微凸的圆弧形,反转动作时,按不与其它构件缓冲的限度使得具有尽可能宽的平面积地设计。该热响应元件4载置到其大体中央部形成于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凸状座部12,一端部接近上述可动触点3,另一端部在被引导至盖体11的对应的凸出到端部内面的凸部13的正下方的状态下收容于可动电极30与壳主体10的内底面之间。

    包含固定触点2的固定电极20固定到由绝缘性树脂制成的壳主体10,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除可动电极30的动作部外的部分)及端子部31的一部分固定到盖体11。

    在该实施形式下,固定电极20成为大体埋入到由绝缘性树脂制成的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状态地一体嵌入成形,占据了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大半部。在壳主体10的与贯通一方侧壁的固定电极20的端子部21的连接部预先沿宽度方向形成筋状的凸起22,提高成形后的壳主体10与固定电极20的紧密接触强度和密封性。

    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和端子部31的与可动电极30的连接部贯通由绝缘性树脂制成的盖体11的一边侧壁而且成为与该盖体11的内顶面相同高度地一体嵌入成形。

    该热保护器如上述那样成形壳主体10和盖体11后,将热响应元件4收容到壳主体10的内部,接着,在壳主体10上重合盖体11,由超声波接合等紧密地接合制造。

    壳主体10与盖体11将聚亚苯基硫醚(PPS)、液晶高分子(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耐热性优良的树脂作为材质成形。特别是在电路基板等的表面安装用途中,最好使用具有200℃以上的耐热性的液晶高分子。

    固定电极20和端子部21的材质最好为铜,但也可使用磷青铜、Cu-Ti合金、Cu-Be合金、锌白铜、黄铜、Cu-Ni-Si合金等导电性材料。

    可动电极30和端子部31的材质最好为Cu-Be合金,但也可使用磷青铜、Cu-Ti合金、锌白铜、黄铜、Cu-Ni-Si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弹簧材料。

    固定触点2和固定触点2的材质最好为镍银合金,例如含10mass%的银合金特别理想。然而,在这些部分中,可使用铜-银合金、金-银合金、碳-银合金、钨-银合金等触点材料。这些触点2、3在各电极20、30的接合可使用金属包层、电镀、铆接等其它具体手段。

    热响应元件4使用例如由Cu-Ni-Mn合金获得的高热膨胀金属材料和由Ni-Fe合金获得的低热膨胀金属材料层压获得的制品。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当在安装到设备等的状态下使电流正常流到触点间时,如图1A所示那样,由可动电极30的弹性在将可动触点3推压到固定触点2的状态下接触。

    当在触点间流过异常电流或由于其它原因使外壳1内的温度上升并且外壳1内的温度达到热响应元件4的动作温度以上时,该热响应元件4由速动作用凸出到凸状座部12而朝上方翘曲成凹球面形地反转。热响应元件4这样反转动作,从而如图1B所示那样从固定触点2使可动触点3离开,隔断触点间的电流。

    此时,由于热响应元件4的一端部被推压到形成于盖体11内顶面的凸部13,所以,该热响应元件4的另一端部更快地朝上方反转。

    第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在第1步与壳主体10一体地嵌入成形固定电极20,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包含端子部31的基端部)与盖体11成一体地嵌入成形,所以,壳主体10和盖体11可确保构造上的强度。另外,通过接合上述那样成形的壳主体10和盖体11而进行制造,所以,制造工序数变少,即使小型的热保护器也可提高尺寸精度,同时,合格率提高。

    第2步,在固定电极20的嵌入到壳主体10的壁内的部分形成凸起22,所以,成形后的壳主体10与固定电极20的紧密接触强度和密封性提高。

    第3步,在壳主体10的内底部形成用于载置热响应元件4的大体中央部的凸状座部12,动作时,将推压热响应元件4的基端部的凸部13形成于盖体11的内顶面,所以,该热响应元件4的靠可动触点3的前端部迅速朝上方反转,开关的动作性良好。

    第3实施形式(图3)

    图3所示热保护器为与权利要求1、6、9对应的其它形式。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为第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变形形式,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电连接(接合)到可动电极侧的端子部31的凸入至外壳1内的电极接合部32。

    这样,通过使可动电极30接合到端子部31,在端子部31可使用与可动电极30不同的材质,例如弹性小的导电性金属,此外,可使用与可动电极30的厚度不同的构件。

    在端子部31将可动电极30接合成图示状态后,与外壳1的盖体11一体地嵌入成形端子部31的包含电极接合部32的端部。

    固定电极20与第1实施形式的场合相同,与壳主体10成一体地嵌入成形。此后,将热响应元件4配置到壳主体10内,由超声波接合等紧密接合该壳主体10和盖体11。

    在该实施形式中,将可动电极30接合到端子部31后,将两者的连接部与外壳1的盖体11一起嵌入成形,所以,两者的连接部由桶脂覆盖,提高该连接部的精度,所以,可进行更为稳定的触点间的开闭。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造和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形式(图4)

    图4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2、6、9对应。

    可动电极30由具有弹性的热响应元件(在该形式下为双金属板)构成,其基端部与第2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一样电连接到端子部31的电极接合部32。

    在将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接合到端子部31的电极接合部32后,将端子部31的与可动电极30的连接部与外壳1的盖体11嵌入成形。固定电极20一体嵌入成形的壳主体10如上述那样与成形的盖体11接合。

    可动触点3由可动电极30的弹性朝固定触点2推压,当外壳1的内部温度上升到可动电极30的动作温度以上时,该可动电极的前端部朝上方速动,使可动触点3从固定触点2离开,隔断电路。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将可动电极30兼作热响应元件,所以,部分数量相应地减少,同时,由可动电极30自身的速动打开触点,所以,开关动作更迅速。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2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4实施形式(图5)

    图5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6、10、12对应。

    在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外壳1的盖体11一体地嵌入成形可动电极30的端子部31,而且,以埋入状将导热板5嵌入成形为将外部热量传递到可动电极30的状态。导热板5为导热率良好的金属板,在该导热板5的内面侧接合与端子部31成一体的可动电极30的基端侧。导热板5只要为导热效率良好的材质,则除了金属板以外,例如可使用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

    导热板5位于盖体11的内顶面地嵌入成形,在该导热板5形成凸起50,该凸起50以当可动触点3从固定触点2离开某种程度时上述可动电极30接触的状态朝向内侧。

    在可动电极30的比可动触点3更靠基端部的位置形成朝热响应元件4的方向凸出的凸起34,当热响应元件4由速动作用进行反转作用时,该热响应元件4接触到上述凸起34。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外壳1的外部温度通过导热板5和可动电极30有效地传递到热响应元件4,所以,动作性能进一步提高。可动电极30通过在动作时接触凸起50,防止超过其弹性区域地变形,该可动电极30长寿命化。

    由导热板5,加强盖体11的顶面壁。

    热响应元件4在反转动作时的反转途中与形成于可动电极30的凸起34接触,其姿势较早地稳定,所以,可抑制反转和恢复产生的姿势的紊乱,同时,可动电极30的动作更迅速化。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形式(图6)

    图6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9、10、11、12对应。

    导热板5形成盖体11的顶面壁全体地与盖体11一体嵌入成形,其上面露出到外壳1的上面。导热板5如为导热效率良好的材质,则除了金属板之外,例如可使用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

    在可动电极30与图5实施形式一样形成朝热响应元件4的方向凸出的凸起34。

    由于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导热板5露出到外壳1的外面,所以,外壳1的外部的热通过导热板5效率更好地从可动电极30传递到热响应元件4。

    另外,在导热板5可使用导热性良好而且与可动电极30同样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这样,在导热板5为露出到外壳1上面、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场合,也可将该导热板5作为可动电极30侧的端子部使用,所以,安装到设备时的电连接的自由度增大。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4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6实施形式(图7)

    图7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9、10、11、12对应。

    可动电极30和其端子部31分别构成,可动电极30为具有弹簧性的热响应元件。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侧的下面与端子部31的端部进行电连接,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侧的上面接合到导热板5。端子部31的与可动电极30的接合部与导热板5一起一体嵌入成形到外壳1的盖体11。导热板5为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在该导热板5的内面侧形成凸起50,当可动触点3从固定触点2离开规定程度的量时,可动电极30接触该凸起50。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可动电极30兼作热响应元件,所以,与第5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相比,部件数量相应地减少,同时,由可动电极30自身的速动动作打开触点,所以,开关动作更迅速。

    由于具有与第5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相同的构成,所以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作用·效果与其大体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7实施形式(图8)

    图8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1、3、7、9、14、15、16、18对应。

    位于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的壳主体10的内底部地一体嵌入成形于壳主体10的固定电极20具有多个端子部21、21,该端子部21、21在两端部仿壳主体10的底面地弯曲加工。

    特别是在该实施形式中,各端子部21、21在由形成于壳主体10两端底部的切口状的导向部14、14引导的状态下,按折回成U字状进行弯曲加工,所以,不从外壳1的周边朝侧方凸出。

    在固定电极20的适当部位的嵌入壳主体10壁内的部分朝宽度方向以筋状形成凸起22,壳主体10与固定电极20的紧密接合强度和密封性提高。

    在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的上面与该可动电极30重合地接合端子部31,该端子部31与可动电极30包含两者的接合部分地一体嵌入成形到盖体11。可动电极30的端子部31的一面露出到盖体11的上面而且构成盖体11的顶面壁。在端子部31的内面侧形成有凸起50,从而当可动触点3从固定触点2离开某种程度时能够由可动电极30来接触。

    在可动电极30的前端方向的下部与图5的实施形式同样地形成朝热响应元件4的方向凸出的凸起34。

    如图所示那样成形壳主体10和盖体11后,在壳主体10内配置热响应元件4,例如由超声波接合法等紧密地接合壳主体10和盖体11,此后,如图所示那样对固定电极20的端子部21、21进行弯曲加工将其完成。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固定电极20的端子部21沿着壳主体10的底面,可动电极的端子部31沿着盖体11的上面,所以,适合于应对其进行安装的电路基板位于上下的场合,同时,可更小型地进行制造。可动电极30的端子部31形成盖体11的顶面壁地构成,所以,全体更牢固,而且可更薄、更小型地制造。

    可动电极的端子部31占据了外壳1的一方的面的大部分地设计,可选择具有较宽的面的该端子部31的所需的部分地安装到电路基板,所以,安装的自由度增大。

    端子部21和31由于不从外壳1的四周的边面伸出,所以,当用于表面安装用途时空间效率提高。

    本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5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8实施形式(图9)

    图9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2、3、7、9、14、15、16、18对应。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与图8(第7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可动电极30由具有弹性的热响应构件构成,在外壳1的壳主体10未形成凸状座部12(图8),在盖体11未形成凸部13(图8)。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可动电极30兼作热响应元件,所以,与第7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相比,部件数相应较少,可更廉价地制造,同时,由于通过可动电极30自身的速动动作打开触点,所以,开关动作更迅速。

    由于具有与第7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相同的构成,所以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作用·效果与其大体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图5的实施形式和图6的实施形式中,一体地形成可动电极30和端子部31,但也可将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侧电连接或接合到一体嵌入成形于外壳1的盖体11的端子部31。

    在图7的实施形式中,导热板5可与图5的实施形式的那样的导热板5置换。这样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10、12的热保护器对应。

    第9实施形式(图10-图14)

    图10-图14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3、7、18、19对应。

    横长方形、扁平的外壳1由大体托盘状的壳主体10和对该壳主体10进行密闭的盖体11构成。

    在外壳1内,封入固定触点2、在前端部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2接触的可动触点3的带弹性的板状可动电极30、及在规定的动作温度下反转动作的热响应元件4。与上述固定触点2连接的固定电极20与上述可动电极30分别具有从上述外壳1露出的扁平的端子部21、31,一方的端子部21、21沿上述壳主体10的底面配置,另一方的端子部31沿盖体11的上面配置。

    在该实施形式中,固定触点2向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一端部设置成埋入状,与固定触点2连接的固定电极20水平地贯通壳主体10的底部的壁内,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前端与外壳1的底面平行、相互按相同高度进行了弯曲加工的扁平的多个端子部21、21。

    上述各端子部21、21通过将弯曲加工成折回状的部分引导至按垂直方向朝壳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底部形成的切口状的导向部14、14内,从而形成为不从外壳1的两端部伸出的形式。

    如图14的H所示,在角部具有圆角的大体方形的板状热响应元件(双金属)4的断面成形为倒盘状和凸球面形状,形成于其基端侧(图10、图11的右端部)的伸出部40在由壳主体10的内侧与盖体11的内侧夹住的状态下收容于外壳1内。该热响应元件4的大体中央部接近或接触在形成于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凸状座部12,其前端部接近可动电极30的靠前端部的部分的下面。

    安装于可动电极30的前端部的可动触点3由可动电极30的弹性作用接触于固定触点2。在可动电极30的基端部通过弯曲加工的环状部重合到上方地一体形成朝前端方向大体水平地延伸的端子部31。该端子部31具有占据了盖体11体的上面的大部分的那样大小和形状,其上面露出到盖体11的上面。

    如图13所示,在端子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伸出地形成成对的端子片33、33。这些端子片33、33经过向盖体和与壳主体10的两侧面中央部朝垂直方向形成的切口状的导向部15、16,使前端部与壳主体10的底面平行而且处于与上述各端子部21、21大体相同高度地弯曲加工。按照这样的构成,在产品化了的状态下各端子片33、33不从外壳1两侧部伸出。

    外壳1以液晶高分子(LCP)等耐热性优良的绝缘性树脂作为材质。壳主体10与这些部件一起一体嵌入成形,使固定触点2和固定电极20成为埋入状。另一方面,盖体11与这些部件一起一体嵌入成形,使可动电极30和端子部31成为图13C和图13D的状态。在如图10和图11那样以重合状态由例如超声波接合将盖体11一体化到壳主体10后,沿图13的C、D的虚线将形成于可动电极30侧的端子部31的各端子片33、33弯曲加工成图10-图12所示状态而完成。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使例如图中未示出的电路基板等在图10位于上下,当连接到下部的电路基板和上部的电路基板的各配线电极时,选择沿外壳1的上面地露出的端子部31的所期望的部分安装到上部的电路基板对应的配线电极,将沿外壳1的底面露出的端子部21按安装要领安装到下部的电路基板对应的配线电极。

    另一方面,当将热保护器连接到位于相同平面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电极时,将沿外壳1的底面露出的端子部21和端子片33分别安装到对应的配线电极。

    这样,即使在应安装的电路基板等位于上下的场合,即使在位于相同平面的场合,也可选择一方的端子部31和形成到该端子部31的端子片33中的任一方地选择安装,所以,安装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大。

    第9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7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

    第10实施形式(图15-图17)

    图15-图17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3、7、14、18对应。

    可动电极30侧的端子部31稍从外壳1的盖体11的上面凸出地朝该盖体11的上面设置成埋入状,其平面形状为与盖体11的平面形状大体相似形,其平面积比盖体11的平面积稍小。在该端子部31不形成第9实施形式的那样的端子片。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适合于安装到位于上下电路基板等。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大体与第9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11实施形式(图18)

    图18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3、7、14、17对应。

    具有固定触点2的固定电极20稍从壳主体10的底面凸出地以埋入状设置到该壳主体10的底面,兼作端子部21。该端子部21的底面形状为与壳主体10的底面形状相似的形状,其底面积稍比壳主体10的底面积小。因此,端子部21沿壳主体10的底面,占据该底面的大部分。

    另一方面,可动电极30的端子部31和热响应元件4与第10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地构成。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适合于安装到位于上下的电路基板等,同时,与双方的端子部21、31一起占据露出的外壳1的上下面的大部分,可选择这些端子部21、31所期望的部分,与电路基板等的配线电极连接,所以,安装的自由度相应增大。

    另外,与双方的端子部21、31一起,以埋入状设置到露出的外壳1的上下面,所以,可将全体制造成薄形即更小型。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9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12实施形式(图19)

    图19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3、7、18、19对应。

    在可动电极30使用具有弹性的热响应元件。因此,可动触点3由可动电极30的弹性作用与固定触点接触,另外,当内部温度上升到作为热响应元件的可动电极30的动作温度以上时,该可动电极30由速动作用如2点划线所示那样反转动作,所以,可动触点3从固定触点2离开,隔断电路。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9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第12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中,可如图18和后述的图20所示那样构成端子部21的形式。

    第13实施形式(图20-图22)

    图20-图22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3、7、13、20对应。

    可动电极30和其端子部31弯曲加工成V字形断面。

    可动电极30的端子部31的一部分由嵌入成形在重合到可动电极30的上方的状态下与盖体11的顶面壁的内侧面一体化。在端子部31的上述一部分将凸起50形成于内面,当在规定的动作温度下热响应元件4进行速动动作时,可动电极30接触于上述凸起50,防止该可动电极30超过弹性极限地变形。

    上述端子部31的另一部分在2个部位朝盖体11的两侧部延伸,经过沿垂直方向朝盖体11的两侧部形成的切口状的各导向部15,前端部平行于盖体11的上面大体相互处于相同高度地进行弯曲加工。

    与固定触点2连接的固定电极20兼作与壳主体10的底面大体相同面的端子部21,该端子部21如图22所示那样,占据了壳主体10的底面的大部分地以埋入状设置到该底面。

    在端子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央部分别伸出端子片23、23。各端子片23、23通过垂直地形成到壳主体10和盖体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中央部的槽状导向部14、17,其前端部与盖体11的上面平行,而且,与上述各端子部31处于大体相同高度地弯曲加工。该弯曲加工分别在由超声波接合等将由嵌入成形一体化了的壳主体10和盖体11接合后进行。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例如图中未示出的设备的电路基板在图20中上下平行,当连接到下部的电路基板和上部的电路基板的各配线电极时,选择沿外壳1的下面露出的端子部21的必要的部分安装到下部的电路基板对应的配线电极,按安装要领将露出到外壳1上面的端子部31安装到上部的电路基板对应的配线电极。

    另一方面,当与位于相同平面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电极连接时,按安装要领将沿外壳1的上面露出的端子片23和端子部31分别安装到对应的配线电极。

    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的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第9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14实施形式(图23)

    图23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5、8对应。

    在由壳主体10和密闭该壳主体10的盖体11构成的外壳1内,封入1对固定触点2、2和可动电极30,该可动电极30由在两端部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2、2对应的各可动触点3、3的热响应元件构成。

    与各固定触点2、2连接的各固定电极20、20分别具有露出到外壳1的外部的扁平的端子部21、31,一方的端子部21沿上述外壳1的底面配置,另一方的端子部31沿上述外壳1的上面配置。

    各固定触点2、2以埋入状设置到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两端部。与壳主体10的底面大体构成相同平面、占据该底面的大部分地以埋入状嵌入成形的一方的端子部21通过一方的固定电极20与一方的固定触点2连接。在上述固定触点2与上述固定电极20一体形成的场合,上述一方的端子部21兼作上述一方的固定电极。

    与盖体11的上在大体构成相同平面、占据该上面的大部分地以埋入状嵌入成形的另一方的端子部31通过沿盖体11内面的薄箔状的另一方的固定电极20连接到另一方的固定触点2。箔状的固定电极20在接合壳主体10和盖体11之前,由焊接等将其端部接合到端子部31。

    由热响应元件构成的可动电极30形成为山形或圆弧形断面,正常时,以接触或接近形成于盖体11的内顶面的凸状座部12a(树脂)的状态,由其弹性将各可动触点3、3接触到对应的固定触点2、2。

    当外壳1的内部温度上升到可动电极30的工作温度以上时,该可动电极30由其速动作用如图中2点划线所示那样,反转成凹圆球面形,使各可动触点3、3从固定触点2、2离开,隔断电路。

    图23的热保护器在隔开规定间隔地平行设置电路基板的场合,适合于安装到该电路基板等,选择一方的端子部31的适当部位安装到一方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电极,选择另一方的端子部21的适当部位,按安装要领安装到另一方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电极。这样,相应于对应的电路基板等的配线电极的端子部的位置,选择各端子部21、31的适当部位进行连接,从而可安装,所以,安装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大。

    另外,各端子部21、31由于以埋入状设置到外壳1的对应的外面,所以更薄,从而可更小型地制造。

    另外,当安装到电路基板时,不使用导线,从而使电阻减小。

    图23的热保护器的各端子部21、31可形成为与图10、图15或图20的热保护器同样的构成。

    在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中,外壳1、各触点2、3、各固定电极20、及各端子部21、31的材质与在图1的热保护器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另外,可动电极30的材质与图1的热保护器的热响应元件4相同。

    第15实施形式(图24)。

    图24的热保护器与权利要求4、8对应。

    在由壳主体10和密闭该壳主体10的盖体11构成的外壳1内,封入1对固定触点2、2、可动电极30、及热响应元件4,该可动电极30在两端部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2、2对应的各可动触点3、3并具有弹性,该热响应元件4在规定的工作温度以上反转动作。

    与各固定触点2、2连接的各固定电极20、20分别具有露出到外壳1外的端子部21、31,一方的端子部21沿上述外壳1的底面配置,另一方的端子部31沿上述外壳1的上面配置。

    各固定触点2、2与图23的热保护器同样地以埋入状设置到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两端部。构成与壳主体10的底面大体相同的平面并占据该底面的大部分地嵌入成形为埋入状的另一方的端子部21通过一方的固定电极20与一方的固定触点2连接。当一体地形成上述固定触点2和上述一方的固定电极20时,上述一方的端部兼作固定电极。

    与盖体11的上面大体构成相同平面、占据该上面的大部分地以埋入状嵌入成形的另一方的端子部31通过延伸到外壳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箔状的另一方的固定电极20与另一方的固定触点2连接。该箔状的固定电极20沿朝外壳1的端部垂直形成的切口状的导向部朝上方引导,其上端部由焊接等连接到端子部31的端部。

    可动电极30形成为山形或凸圆弧形断面,正常时以接触到形成于盖体11的内顶面的凸状座部12a的状态下由其弹性将各可动触点3、3接触到对应的固定触点2、2。

    形成为山形或凸圆弧形断面的板状的热响应元件4在接触到形成于壳主体10的内底面的凸状座部12的状态下,收容于可动电极30与壳主体10的底面之间。当外壳1的内部温度上升到热响应元件4的动作温度以上时,该热响应元件4由其速动作用在接触到壳主体10侧的凸状座部12的状态下呈圆弧形断面地反转动作,所以,可动电极30使各可动触点3、3从对应的固定触点2、2离开地变形,隔断电路。

    图24的热保护器的其它作用效果与图23的热保护器大体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24的热保护器可与图10、图15或图20的热保护器同样地构成各端子部21、31。

    在该实施形式的热保护器中,外壳1、各固定触点2、3、各固定电极20、可动电极30、热响应元件4、及各端子部21、31的材质与图1的热保护器的这些部件相同。

    按照本发明的热保护器,更小型,组装工序数少,可确保更高的尺寸精度。而且,除了合格率改善外,还易于确保构造整体的强度。因此,产业上极为有用。

热保护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热保护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热保护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保护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保护器.pdf(4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热保护器,包含扁平的外壳、固定电极、可动电极、及热响应元件;该外壳由绝缘性树脂制成,在外壳主体接合盖体;该固定电极具有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内底部的固定触点和露出到上述外壳主体的外部的端子部,固定于上述外壳主体;该可动电极在前端部具有可动触点,在基端部具有固定于上述盖体并且一部分露出到该盖体外部的端子部,配置成由弹性作用将上述可动触点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的状态,基端部固定于上述盖体;该热响应元件在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