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透明导电保护涂层的荧光灯及其灯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荧光灯及其灯座,特别是一种带有透明导电保护涂层的荧光灯及其灯座,属于照明灯具类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荧光灯的结构是这样的:在灯管的一端配置一施加电位的内部电极,这个内部电极气密地贯通上该灯管的一端将电位引入灯管的内部,在灯管的外部,沿着管轴方向在灯管的外周表面螺旋状圈绕的导线构成一外部的电极。日本矢野英寿的发明专利“荧光灯”(JP269234/99),描述了这种传统的荧光灯的结构。这种荧光灯管的明显不足之处是,该结构影响灯管的美观,且通电后,灯管地发光区域的各部位亮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透明导电保护涂层的荧光灯及其灯座,使其在灯管外观、可靠性和发光均匀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荧光灯由内部封入放电气体的灯管构成,在该灯管的内壁涂有荧光体层,在灯管的一端配置一施加电位的电极,在灯管的外壁面喷涂有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作为另一电位的电极。荧光灯采用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作为外部的电极层,常用的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采用铟锡氧化物或掺杂二氧化锡薄膜。
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是采用化学汽相沉积工艺或真空溅射工艺制备的,优选制备工艺为超声雾化喷涂化学汽相沉积透明导电薄膜工艺。本发明采用超声雾化喷涂化学汽相沉积透明导电薄膜工艺制备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可将该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原材料金属氯盐水溶液预先雾化,由携带气体,通过一导管及喷嘴喷涂到加热好的玻璃灯管1外壁表面上,形成透明导电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最小方块电阻可达5Ω/□,为了保证玻璃管的光学高透明度,控制方块电阻值在100Ω/□左右,这时的透明导电薄膜的厚度约在70~80nm,这种厚度使兰色的光因光学相干涉透射增强,有利于提高整个荧光灯的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
用于施加电位的荧光灯电极由金属材料构成,如铜,电极的一部分封入灯管内,另一部分露在灯管的外部,电极气密地贯通灯管的一端将电位引入灯管的内部。在灯管的外侧表面上喷涂的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与电极相距1~5mm,以保证电绝缘。
本发明与上述荧光灯相配套的灯座,具有电绝缘特性,采用固定在灯座内的导电橡胶圈与灯管外侧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紧密电接触,导电橡胶圈既能够与灯管外侧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电接触,又能够对玻璃灯管起到保护作用,导电橡胶圈与一电源引入电极相连,另一电源引入电极采用传统的金属插眼实现,金属插眼固定在灯座内,与导电橡胶圈电绝缘,导电橡胶圈与电极相连,电极与金属插眼为一对电源输入电极。金属插眼与荧光灯的电极电接触,电极的灯管外的部分插入金属插眼。
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本发明采用一种透明导电的金属氧化物薄膜涂层材料,通常所用的材料是铟锡氧化物或掺杂二氧化锡薄膜,替代上述的传统荧光灯管的外部电极,在灯管外观、可靠性和发光均匀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金属氧化物薄膜涂层材料还具有抗腐蚀的特点,另外沉积的薄膜与衬底表面是分子级的结合,这样的结合牢固,经久。
【附图说明】
图1带有透明导电保护涂层的荧光灯及其灯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荧光灯由内部封入放电气体的玻璃灯管1构成,在该灯管1的内壁涂有荧光体层,在灯管1的一端配置一施加电位的电极3,在灯管1的外壁面喷涂有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2作为另一电位的电极。
采用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2作为荧光灯外部的电极层,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采用铟锡氧化物或掺杂二氧化锡薄膜。
用于施加电位的电极3由金属材料构成,电极3的一部分封入灯管1内,另一部分露在灯管1的外部,电极3气密地贯通灯管1的一端将电位引入灯管1的内部。
在荧光灯灯管1的外侧表面上喷涂的透明导电金属氧化物薄膜2与电极3相距1~5mm。
本发明灯座采用一固定在灯座7内的导电橡胶圈5与灯管1外侧面上的金属氧化物薄膜透明导电涂层2紧密电接触,形成一电源引入线,另一电源引入采用金属插眼4实现,金属插眼4固定在灯座7内,导电橡胶圈5与电极6相连,电极6与金属插眼4为一对电源输入电极。
金属插眼4固定在灯座7内,与导电橡胶圈5电绝缘。
金属插眼4与荧光灯的电极3电接触,电极3的灯管1外的部分插入金属插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