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推挽源极跟随器.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112831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13804.1

申请日:

2004.01.05

公开号:

CN1556586A

公开日:

2004.12.2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3F 3/50申请日:20040105授权公告日:20070214终止日期:2010020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3F3/50

主分类号:

H03F3/50

申请人:

东南大学;

发明人:

李连鸣; 黄頲; 王志功

地址:

210096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之梓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涉及模拟集成电路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包括2对晶体管,第一对晶体管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信号输出端,其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的栅极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上,在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且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连接。本发明提出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在不增加电源功耗的前提下,利用电流重利用技术,即在信号下降沿,利用一部分电流在第三对晶体管产生跨导,形成动态下拉电流,使波形的边沿特性得到有效改善,相应地提高输出信号的摆率和幅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属于模拟集成电路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包括2对晶体管(M1、M2)、 (M3、M4)和(M5、M6),第一对晶体管(M1、M2)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 极作为信号输出端,第一对晶体管(M1、M2)的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 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栅极 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Vref)上,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 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M5、M6)且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 晶体管(M5、M6)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 管(M5、M6)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 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对晶体管(M3、 M4)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源极共同直接接地。
3: M4)和(M5、M6),第一对晶体管(M1、M2)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 极作为信号输出端,第一对晶体管(M1、M2)的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 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栅极 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Vref)上,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 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M5、M6)且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 晶体管(M5、M6)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 管(M5、M6)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对晶体管(M3、 M4)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源极共同直接接地。

说明书


准推挽源极跟随器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拟集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准推挽源极跟随器。

    (二)技术背景

    目前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进化,晶体管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从可靠性方面考虑,电源电压相应不断减小,如从5V到3.3V以至于1.8V,从目前来看,这个趋势仍然存在。在低电压下,通过传统源级跟随器获得大的输出信号摆率是比较困难的。传统源极跟随器存在的问题是波形在上升、下降沿存在不对称性,同时不能产生大的输出摆率和幅度。在波形上升沿,第一对晶体管(M1、M2)产生的跨导使得信号有较好的上升沿特性。但在下降沿则由于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下降沿特性较差:(1)第二对晶体管(M3、M4)作用是形成电流源,以偏置第一对晶体管(M1、M2)。但其不能产生动态下拉电流,导致波形下拉不够;(2)由于晶体管通常都存在沟道调制效应,信号在下降过程中在沟道调制等效应的作用下更使得下拉电流不够。这个矛盾在晶体管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同时电源电压相应减小的情况下变得更为突出。

    (三)技术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地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它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信号的输出摆率和幅度。

    技术方案  一种涉及模拟集成电路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包括2对晶体管,其中第一对晶体管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信号输出端,其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的栅极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上,在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且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连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在不增加电源功耗的前提下,利用电流重利用技术,即在信号下降沿,利用一部分电流在第三对晶体管产生跨导,形成动态下拉电流,使波形的边沿特性得到有效改善,相应地提高输出信号的摆率和幅度。为了最大限度地拓展输出信号的动态空间,第三对晶体管的源极与第二对晶体管的源极直接接地,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三对晶体管在大的输出信号摆幅下,离开有效工作区域的可能性。本发明已经过验证,效果良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路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电路图。

    (五)具体实施方案

    一种涉及模拟集成电路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包括2对晶体管M1、M2和M3、M4,其中第一对晶体管M1、M2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信号输出端,其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栅极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Vref上,在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M5、M6,且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连接,即第三对晶体管中的管M6的栅极与管M5的漏极相接,晶体管M5的栅极与晶体管M6的漏极相接,上述晶体管可以采用MOSFET,MESFET或者Bipolar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对晶体管M3、M4的源极与第三对晶体管M5、M6的源极共同直接接地。

准推挽源极跟随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准推挽源极跟随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准推挽源极跟随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准推挽源极跟随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准推挽源极跟随器.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涉及模拟集成电路的准推挽源极跟随器,包括2对晶体管,第一对晶体管的栅极作为信号输入端,源极作为信号输出端,其漏极相连并共同接电源,其源极分别与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相接,该第二对晶体管的栅极被偏置在一参考电压上,在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上设有第三对晶体管且第二对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漏极相连接,第二对晶体管与第三对晶体管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三对晶体管的栅极与漏极相互交叉连接。本发明提出的准推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