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转印工具以及标记转印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记转印工具以及标记转印带,更具体来讲,本发明涉及一种标记转印技术,该技术用于将转印标记的薄膜层转印到纸张等物品上,其中的转印标记例如是制造并设置在一标记转印带上的字母、记号、符号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用字母、记号、符号或它们的组合形式构成的各种标记可被制备成印章的形式,利用印墨,通过对印章进行按压就可对纸张等物品的表面执行转印,也可将标记制备成标记封印的形式,并将其粘附到纸张上。
在近些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一般用户取向的多样化,在许多领域,都希望能制出种类繁多的产品,在用于处理各种标记的文具领域,这样的趋势也不例外。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主要目地是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标记转印工具和标记转印带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标记转印技术,其完全不同于采用薄膜转印技术的普通标记使用技术,普通的标记使用技术是有关字母、记号、符号或它们组合形式等各种标记。
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工具包括:一用手抓持着的壳体;一标记转印带送放卷轴,其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一卷收卷轴,其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用于收集使用后的标记转印带;以及一转印头,用于将从送放卷轴释放出的标记转印带按压、转印到需转印区域上,该转印头被布置在壳体的前端部,在该转印工具中,标记转印带具有一可被剥落的转印标记层,该标记层是由多个对压力敏感的粘附性转印标记组成的,它们粘附固定在带基的表面侧上,且该转印标记层是这样制成的:至少将一层对压力敏感的粘性层与一标记阵列层成一体地叠置到一起,其中的粘性层是由压敏粘接材料制成的,而标记阵列层是由多个标记以特定的间隔在带基的延伸方向上连续排列而形成的;另外,压敏粘性层在转印区域上的粘接力PA、转印标记层的断裂强度PB;转印标记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C、以及压敏粘性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D被设定为满足这样的关系:PA≥PB≥PC≥PD,且转印标记层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当利用转印头对转印标记层执行按压和转印时,其伸长率在转印标记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转印标记或者只是由各种指示标记组成的,或者是由各种指示标记与改写空间组成的,且在后一种情况下,至少形成改写空间的表面部分应当是由可用书写工具进行书写的材料制成的。
标记转印工具的基本结构或者是可再装填类型的,在这种类型中,安装在壳体中的转印带盒是可拆卸的,从而可更换标记转印带,其中的转印带盒至少包括送放卷轴和卷收卷轴;标记转印工具或者是一次性的,在这种类型中,送放卷轴和卷收卷轴被安装在壳体内,并在壳体的前端部中设置有转印头。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带被设置在上述的标记转印工具中,并在该工具中使用,在该标记转印带中,由多个压敏的粘性转印标记构成的一转印标记层可剥离地粘接到带基的表面侧上,并固定于此,所述转印标记层是这样制成的:至少将一层对压力敏感的粘性层与一标记阵列层成一体地叠置到一起,其中的粘性层是由压敏粘接材料制成的,而标记阵列层是由多个标记以特定的间隔在带基的延伸方向上连续排列而形成的;另外,压敏粘性层在转印区域上的粘接力PA、转印标记层的断裂强度PB;转印标记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C、以及压敏粘性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D被设定为满足这样的关系:PA≥PB≥PC≥PD;且转印标记层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当利用转印头对转印标记层执行按压和转印时,其伸长率在转印标记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采用橡胶类树脂和玻璃类树脂作为转印标记层的组成材料,以此来确定其伸长率,且通过调节橡胶类树脂和玻璃类树脂的混和比而将该转印标记层的伸长率设定为某一特定值,该数值位于转印标记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
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带被叠压制成如下的结构:
i)通过将透明材料制成的压敏粘性层与标记阵列层叠压为一体而制成转印标记层,且该转印标记层通过压敏粘性层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上已作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ii)转印标记层是通过将标记阵列层与压敏粘性层叠压成一体而形成的,且该转印标记层通过压敏粘性层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上已作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iii)转印标记层是通过将标记阵列层与压敏粘性层叠压成一体而形成的,且该转印标记层通过标记阵列层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上已用粘接剂进行处理后的表面上;
另外,转印标记层是通过将如下的各层结构叠压成一体而形成的:一用压敏粘性透明材料制成的压敏粘性层;一标记阵列层,其是由在带基延伸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依次排列的多个标记组成的;以及一表面形成层,其形成了表面部分,其中,标记阵列层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大于表面形成层的伸长率,而其断裂强度则被设定为小于表面形成层的断裂强度。优选地是,采用了如下的叠层结构:
iv)通过将如下的各层结构依次地叠压成一体而形成转印标记层:由粘性透明材料制成的表面形成层;标记阵列层;以及一压敏粘性层,且该转印标记层是可剥离的,其通过表面形成层可分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上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v)通过将如下的各层结构依次地叠压成一体而形成转印标记层:由粘性透明材料制成的表面形成层;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压敏粘性层;以及一标记阵列层,且该转印标记层是可剥离的,其通过表面形成层可分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上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vi)通过将如下的各层结构依次地叠压成一体而形成转印标记层:标记阵列层;表面形成层;以及压敏粘性层,且该转印标记层是可剥离的,其通过标记阵列层可分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上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另外,转印标记或者仅是由各种指示标记组成的,或者是由各种指示标记与改写空间组成的,且在后一种情况下,转印标记层上形成表面的部分应当是由可用书写工具进行书写的材料制成的,或者优选地将转印标记的改写空间制备成一个书写窗孔,其穿透转印标记的正面和背面。
此外,在转印标记层的各转印标记之间、以特定的间隔设置了至少两条截断线,或者也可以在转印标记层的整个长度上,以特定的间距在转印标记层上设置多条截断线。这些截断线被制成在转印标记层的整个宽度上线性地延伸,且成型间隔被设定为大于转印头前端加压部分的加压宽度,其中的转印头用于转印带进行按压以进行转印。
另外,根据需要,转印标记可包含一芳香味的成分,从而可形成一个具有芬芳散味效果的芬芳标记;或者可包含一抗菌成分,从而可形成一具有杀菌效果的抗菌标记。
利用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工具,可将转印标记层的转印标记转印到纸张等物品的所需转印区域上,其中的转印标记层被粘接固定到标记转印带上,可利用手和手指来抓持着壳体,转印头的前端加压部分被贴着转印区域压紧,壳体沿着纸张直接移动,从而可将转印标记转印上去。
在此情况下,压敏粘性层在转印区域上的粘接力PA、转印标记层的断裂强度PB、转印标记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C、以及压敏粘性层与带基的粘接力FD被设定为具有这样的关系:PA≥PB≥PC≥PD,且转印标记层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在利用转印头对转印标记层执行按压和转印时,其伸长率在转印标记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因而可在理想的位置处将转印标记层有利地截断,也就是说,可保证仅对于所需的转印标记执行良好的转印。
除此之外,由于在转印标记层上适当地设置了截断线,所以,辅以良好的转印性能,可在理想的位置处很容易地将转印标记层截断。
在转印标记是由指示标记和改写空间组成的情况下,在执行了转印之后,可用书写工具对改写空间执行改写。
通过阅读下文参照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以及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所列举的新颖方案,可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这些目的和特征、以及其它相关的目的和特征。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透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标记转印工具;
图2是一个前视图,表示了所述标记转印工具壳体主体的内部构造;
图3是所述标记转印工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4A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中转印头的主要部件;
图4B是标记转印工具中转印头的主要部件的俯视图;
图5A是一个局部截去的俯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的标记转印带,图中的标记转印带处于制造过程中;
图5B也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的标记转印带,该视图是沿图5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面图;
图5C也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的标记转印带,该视图是一剖面图,表示了当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剥离时的状态;
图6是一个示意性的视图,解释了标记转印工具的标记转印带所需的设计条件;
图7A到图7C是一些放大的前视局部剖面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中转印头的转动结构;
图8A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在使用时的状态,图中,用右手对标记转印工具执行横向拖曳操作;
图8B中的透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在使用时的状态,图中,用左手对标记转印工具执行横向拖曳操作;
图8C中的透视图表示了当用右手对标记转印工具执行垂直拖曳操作时的状态;
图9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2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9B是沿图9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9C是标记转印带的剖视图,表示了当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互剥离时的状态;
图10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3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0B是沿图10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0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转印头的前端加压部分相对于标记转印带的加压宽度;
图11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4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1B是沿图11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1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工具转印头的前端加压部分相对于标记转印带的加压宽度;
图12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5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2B是对标记转印带的转印标记所作的放大俯视图;
图12C是沿图12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3A是一透视图,表示了在用标记转印工具执行标记转印之后、用书写工具执行改写时的状态;
图13B是一个俯视图,表示了转印标记的一种改型例;
图13C中的俯视图表示了转印标记的另一种改型例;
图14A中的俯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6的标记转印工具中的标记转印带;
图14B是沿图14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面图;
图14C是一透视图,表示了在用标记转印工具执行标记转印之后、用书写工具执行改写时的状态;
图15是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7的标记转印工具所作的分解透视图;
图16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8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6B是沿图16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6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互剥离时的状态;
图17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9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7B是沿图17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7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互剥离时的状态;
图18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10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8B是沿图18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8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互剥离时的状态;
图19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11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19B是沿图19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19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互剥离时的状态;
图20A是一个部分截断的俯视图,表示了处于制造过程中的标记转印带,该标记转印带用在本发明实施例12的标记转印工具中;
图20B是沿图20A中的B-B线对标记转印带所作的剖视图;
图20C中的剖视图表示了标记转印带的带基与转印标记层相互剥离时的状态;
图21A是一透视图,表示了本发明实施例13中的标记转印工具的转印头的主要部件;
图21B是转印头主要部件的俯视图;
图21C是转印头主要部件的侧视剖面图;
图22A是一透视图,表示了本发明实施例14中的标记转印工具的转印头的主要部件;
图22B是转印头主要部件的俯视图;
图22C是转印头主要部件的侧视剖面图;
图23A中的透视图表示了一种横向拖曳使用型的转印头,该转印头用在本发明实施例15的标记转印工具中;以及
图23B中的透视图表示了一种垂直拖曳使用型的转印头。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具体地介绍。
图1到图23表示了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工具,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数字标号指代相同的组成构件或元件。
实施例1
图1到图8表示了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工具。该标记转印工具1是专用于将各个转印标记M(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些转印标记是字母指示标记“SEED”)转印到纸张等物品上,其中的转印标记是一些薄膜形式的字母、记号、符号或它们的组合形式,它们被制在一标记转印带T上,并在此进行排列,该标记转印工具属于可再装填的闸盒结构,其具有一个作为消耗部件的、可更换的标记转印带T。
也就是说,标记转印工具1包括:一壳体2,该壳体的外观如图1所示;其内安装有一转印头H的带盒C,其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
可用一只手来抓持和操作壳体2,壳体2是一个扁平的箱体,其前部型廓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宽度尺寸能将带盒C容纳在其中,在进行把持和操作时,壳体一对扁平表面—面对着读者的侧面和背侧面2a、2b就构成了基本抓持表面。该壳体2是一个塑料结构,其是利用注塑成型等方法一体地制成的,壳体的主体4和盖体5可单独地开启和闭合,带盒C可拆卸地安装到壳体主体4上。在壳体2的前端处,制有一个转印头插入部分6,转印头H可通过该插入部分而穿入和穿出。
带盒C作为消耗性的部件,是可被更换的。带盒C包括:一送放卷轴11,其带有一标记转印带T;一可转动的卷收卷轴12,用于卷收使用后的标记转印带T,该卷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盒壳10中;以及一用于对标记转印带T执行按压和转印的转印头H,其被布置成可绕其头部的轴向中心转动。
尽管在图中未具体地表示出,但带盒C是一个单元结构体,其包括主要的基本构件,这些基本构件例如包括:转印带联锁部分,用于实现送放卷轴11和卷收卷轴12的联动互锁;以及离合器机构,用于使标记转印带T在送放卷轴11和卷收卷轴12上的送放速度与卷收速度同步。
盒壳10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用于容纳两卷轴11和12,其形状和尺寸被设计成:在具有固定保持两卷轴11、12的功能的前提下,其重量要尽可能地轻,结构要尽可能地紧凑,具体来讲,盒壳10具有一骨架结构,该结构主要是由薄壁骨架构件组成的。
标记转印带T具有一转印标记层16,该转印标记层是由多个压敏的粘性转印标记M组成的,转印标记层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一带基15的表面侧上。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标记转印带T具有图5A到图5C所示的剖面结构,具有多个转印标记M的转印标记层16被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15的表面侧(在图5B和图5C中,该表面侧为下表面一侧)。附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图中在厚度方向对转印带作了示意性的放大处理。而实际上,标记转印带T的厚度类似于薄膜的厚度,且各组成层之间的边界也并不如图示的那样清晰。
带基15的功用是作为一支撑基底,直到将转印标记M转印到转印区域上为止,带基15的前面一侧和背面一侧都经过了分层处理,也就是说,带基是用塑料材料或纸材料制成的薄膜带,其表面已经过了处理,以便于可与其所叠压的相邻层或其它材料分离或剥离,推荐使用非延展性的柔性薄膜。
具体来讲,带基15最好是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聚丙烯或其它塑料薄膜制成的,且其厚度被设定为约4到100μm。
对带基15的表面侧和背面侧所执行的分层处理是用脱模剂对其进行涂敷,其中的脱模剂例如是硅酮脱模剂或氟化脱模剂,当标记转印带T被卷收时,可有效地防止转印标记层16与带基15的背面粘接到一起,且在执行转印时,转印标记层16易于与带基15分离或剥离。
转印标记层16是一叠层结构,其是通过将表面形成层17、一标记阵列层18、以及一压敏粘性层19依次地叠压成一体而形成的。转印标记层16具有多个转印标记M,这些转印标记M连续地制在带基15的整个长度上,在执行标记转印时,利用转印头H的转印操作,可将转印标记层适当地截断。
下面将对转印标记层16所需的一些质量性能指标进行介绍,这些质量性能例如包括:
1)转印性能:易于将转印标记层16的一部分进行转印,其中的转印标记层16被转印头H按压到转印区域上;
2)截断性能:转印标记层16上只有受到转印头H按压的部分易于转印和截断(如果转印标记层16的截断性能很差,则转印标记层16上不应当被转印的部位也会被转印出去);
3)粘附性能:将转印标记层16粘接到转印区域上;
4)书写性能:易于用铅笔、圆珠笔或其它书写工具在转印标记层16的已转印膜片上执行书写;
5)老化稳定性:当用书写工具在转印标记层16的已转印膜片上执行书写时,书写上去的墨水有很高的牢固性,不会发生褪色或渗漏;以及
6)平滑性:转印标记层16在被转印之后是平滑的,表面上不会出现波纹。
为了能根据目的使转印标记层16具有这些质量性能,可适当地结合下述的各种混合剂。
具体参见图6,压敏粘性层19在纸张等转印区域上的粘接力PA、转印标记层16的断裂强度PB、转印标记层16与带基15的粘接力PC、以及压敏粘性层19与带基15之间的粘接力PD被设定为如下的关系:PA≥PB≥PC≥PD。
该设定条件是被安装到标记转印工具1中的标记转印带T所需的基本条件,且无论转印头H采用什么样的按压转印操作条件(例如转印头H的倾斜角和实际压力),上述的设定条件都是转印标记层16可平滑地与带基15分离、并转印到转印区域上的所需条件。
另外,对于与转印标记层16的特性相对应的所需具体条件,首先,转印标记层16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当用转印头H对转印标记层16执行按压和转印时,伸长率应当是在转印标记M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
此外,如在该实施例中那样,如果转印标记层16被制成叠层结构,并包括表面形成层17、标记阵列层18、以及压敏粘性层19,则对于上述的具体条件,标记阵列层18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大于表面形成层17的伸长率,且标记阵列层18的断裂强度被设定为小于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
也就是说,本发明人执行了多项测试和研究,以寻找作为标记转印带T的转印标记层16所需的最为重要的质量特性。结果就是,发明人发现这些指标是最为重要的:有关转印标记层16自身伸长率的质量特性、有关标记阵列层18和表面形成层17的伸长率和断裂强度的质量特征。
在本文中,伸长率和断裂强度是用按照JIS(日本工业标准)K6730测得的数值来进行表达的,测量采用的片材试样是通过在剥离片材上印制各个组成材料层16、17、18而形成的。
首先,对于以视觉显示效果为其主要功能的标记转印带T,最为重要的设计条件是:要将转印标记层16的伸长率设定在转印标记M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其中的变形是在用转印头H对转印标记层16执行按压和转印时发生的。在本文中,转印标记M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是指:已从带基15转印到转印区域上的转印标记的轮廓形状可被看作基本保持不变、且对原始形状未造成可见破坏时的范围。
因而,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没有一般概括性的标准,而是对应于特定的标记格式进行确定,其中的标记格式例如为组成转印标记M的字母、记号、符号或它们的组合形式。
例如,在转印标记M由字母或直线组成、且这些字母和直线密集地布置在标记转印带T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的情况下,转印标记M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就趋于更窄(例如,最大为3%或更小),而在转印标记M为单色、且没有图案的情况下,转印标记M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趋于更宽(例如最大变形为50%的范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印标记“SEED”是由字母组成的情况下,作为将字母的轮廓形状以及字母之间间距转印到转印区域上、基本上未受损坏地粘接固定到带基15上的条件,转印标记层16的伸长率必须被设定为约3%。
然后,为了使该实施例中的标记转印带T实现最为重要的设计条件,如下的条件是特定的设计条件:要将标记阵列层18的伸长率设定为等于或大于表面形成层17的伸长率,并将标记阵列层18的断裂强度设定为等于或小于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该特定条件是通过进行测试和验证的结果,作为本发明人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结果,被转印头H按压着的部分可被良好地转印,而不会使标记阵列层18发生截断或破裂,甚至在转印头H的按压力相对较弱的转印操作中。
换言之,如果标记阵列层18的伸长率小于表面形成层17的伸长率,则在标记阵列层18中形成裂缝的可能性将很大。如果标记阵列层的断裂强度大于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则在执行转印时,在理想的位置处,标记阵列层18并不会被截断,因而,很难以精确的方式对标记阵列层18进行转印。
而后,下文将对转印标记层16的各个组成层17、18、19作具体的描述。
表面形成层17使标记阵列层18的形成(具体而言是印制出)更为容易,其具有将转印标记层16粘接固定到带基15表面上的功能,且在对转印标记M执行转印之后,构成了转印标记M的表面部分。表面形成层17的厚度被设定为5到40μm,优选为7到20μm。
表面形成层17是用透明的粘性材料制成的。也就是说,表面形成层17最好是用可看透的所谓干型透明树脂组合物制成的,其在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粘接固定性,并适于在分层后作为表面层。
该树脂组合物是一种人造树脂或天然树脂,其可根据需要溶入到一种溶剂中,且除此之外,还可适当地采用一些用于提高书写性能的表面活化剂、抗老化剂、抗光剂或填料。
要使用的树脂优选为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橡胶类树脂,从而使表面形成层17的伸长率和断裂强度能满足上述有关其与标记阵列层18伸长率和断裂强度之间关系的条件,另外,通过将橡胶类树脂与玻璃类树脂结合到一起,可使表面形成层17在柔曲性、书写性能以及截断性能方面具有更为优良的性能。
尤其是,橡胶类树脂与玻璃类树脂的混和比对转印标记层16伸长率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
橡胶类树脂的实例包括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苯乙烯-异戊间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SEP)、聚氨酯橡胶、氟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氯磺化聚乙烯、以及环化橡胶。可根据需要使用增塑剂。
所述玻璃类树脂的熔融温度或软化温度最好为100℃或更低,并具有很高的硬度,这种材料的可用实例包括:饱和或不饱和的脂环烃树脂、苯乙烯-聚丙烯共聚物树脂、酮醛树脂、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以及其它的聚烯烃树脂。
为了形成表面形成层17,如果既使用橡胶类树脂、又使用玻璃类树脂,则通过调节它们的混和比,就可将表面形成层17以及转印标记层16的伸长率设定为可见变形允许范围内的优化值。
橡胶类树脂与玻璃类树脂的混和比随所使用的橡胶类树脂和玻璃类树脂的伸长率和其它特性的不同而不同,但在通常情况下,对于10份重量的橡胶类树脂,可使用2到30个重量份的玻璃类树脂,优选地是使用5到15个重量份。
在表面形成层17中,可混入散光剂或着色剂,还可形成一半透明或带有颜色的表面形成层17,但从易于对标记阵列层18进行视觉识别的角度考虑,整个表面形成层17优选为无色透明的。
表面形成层17是通过在带基15上涂施一种用于形成表面形成层的树脂组合物而形成的,该涂施操作是通过采用刮板涂布机、辊式涂布机、气刀涂布机、刮条涂布机、凹板式涂布机等的任何已知技术执行的。
标记阵列层18是由多个标记M′、M′、M′...(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些标记为字母标记SEED)组成的,这些标记以特定的间隔沿带基15的延伸方向连续地、可剥离地设置着,具体而言,该标记阵列层是利用公知的印刷技术印制到表面形成层17上的。标记阵列层18的厚度被设定为0.1到5μm,优选为0.3到1.0μm。
对于用来形成标记阵列层18的墨水,可使用任何由树脂和着色物质组成的墨水,其中的着色物质可根据需要被溶解或分散到一种溶剂中。
至于墨水中所使用的树脂,推荐使用橡胶类树脂,从而使标记阵列层18的伸长率和断裂强度能满足上述的条件,上述条件指表面形成层17与压敏粘性层19之间伸长率和断裂强度之间的关系,且可使用与制造表面形成层17所用材料相同的树脂。也就是说,可使用普通合成橡胶和橡胶类树脂的一种或多种,这些材料例如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苯乙烯-异戊间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SEP)、聚氨酯橡胶、氟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氯磺化聚乙烯、以及环化橡胶。另外,还可根据需要使用增塑剂。
对于所述的着色物质,可适当地采用打印墨水中所用的任何公知材料。
标记阵列层18的印制方法可以是任何公知的印刷技术,具体而言,这些印刷技术包括传统的印刷工艺和最新的印刷工艺,可根据成形区域(在所示的情况中为表面形成层17)的特性来适当地选用这些印刷方法,其中的传统印刷工艺例如为凹版(凹板)印刷、排字(凸版)印刷、胶板印刷、丝网印刷、喷墨印刷、以及棉条印刷,而最近的印刷工艺例如为逆辊涂布、直接涂布、其它的涂布方法、喷涂、静电喷涂、浇涂、辊涂、浸涂、激光打印、热转印、喷墨打印、以及其它的方法。
利用这样的印制方法,标记阵列层的形成墨水就被印刷到表面形成层17上,并干燥,这样就在表面形成层17上印制出了标记阵列层18。
压敏粘性层19将转印标记层16压粘到转印区域上,在执行转印之前,其形成了标记转印带T的表层,该压敏粘性层19是由压敏的粘性透明材料制成,也就是说,压敏粘性层19优选地是由可被看透的、所谓干型透明粘接剂制成的,其对转印区域具有压敏的粘接特性,且在分层之前适于作为表面层。压敏粘性层19的厚度被设定为0.5到5.0μm,优选为1.0到3.0μm。
作为压敏粘性层19组成材料的粘接剂可以是任何公知的粘接剂,该粘接剂例如为掺有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类似材料的橡胶粘接剂以及粘接剂(例如松香树脂、萜烯树脂,萜酚树脂)、或主要是由(甲基)丙烯酸酯组成的丙烯酸粘接剂。
压敏粘性层19是用现有的涂敷方法、通过在带有标记阵列层18的表面形成层17上涂施橡胶粘接剂或丙烯酸粘接剂而形成的。
如图5A到图5C所示,通过表面形成层17,具有上述叠层结构的转印标记层16被可剥离地粘接保持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指图5B和图5C中的下侧表面)上。
如图5A所示,所示实施例中的标记转印带T被制成一条带的形式,该条带的宽度尺寸为多条标记转印带T的宽度,可利用切条机或其它切割装置将该条带切割成单条转印带T的宽度。
在一种用于形成转印标记层16的特定成型方法中,在如上述那样在带基的表面上涂制出表面形成层17之后,在表面形成层17的表面上印制出标记阵列层18,最后再在标记阵列层上涂制出压敏粘性层19。
转印头H被设计成用于将标记转印带T按压到纸张等的修改区域上,其设置在盒壳10的前端部分上,其作用是引导和按压标记转印带T。
具体而言,转印头H包括一转印头主体30、一转印头保持部件31、以及一转动操作部件32,该转印头被设计成可转动的转印头结构,其转印头主体30被保持成可绕自身轴向中心转动。
转印头主体30用于对标记转印带T进行按压和转印,其形状适于将转印带精确地转印到所需的转印位置上,也就是说,其是前端缩尖的尖突形状。
图示实施例中的转印头主体30是一薄板体,其为一矩形体,其宽度略大于标记转印带T的宽度,从侧面看时,其略为尖头的形状,也就是说,在朝向前端的方向上,其截面形状逐渐地缩细。
转印头主体30具有两扁平表面30a、30b,它们构成了转印带的行进表面,其前端边缘25是前端加压部件,用于对上述的标记转印带T执行按压。该前端加压部件25是与转印带行进表面30a、30b上转印带的行进方向正交的线性边缘。在转印头主体30的两侧边缘处,还形成了用于对标记转印带T的行进执行引导的两引导凸缘33。
如果形成转印头主体30的板体的厚度较小,则就不需要特意设计出图中所示的锥板形状,其厚度沿整个纵向方向都是均匀一致的,简言之,只要转印头主体30的前端加压部件25的厚度(销尖)结构足以能精确地指示出转印位置,则就可以了。
另外,考虑了前端加压部件25需要对标记转印带T执行按压动作,来对转印头主体30的材料特征进行设定。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需要标记转印带T的整个转印标记M都能被均匀地粘接固定到转印区域上,且希望转印头主体30在对标记转印带T执行按压的方向上具有弹性变形性能,转印头H被制成一弹性头的形式。
除此之外,在转印头主体30的前端一侧部位处,一体地制有一承压部件35,其被作为一主体支撑件。
一转印头保持部件31支撑着转印头主体30,使其可绕自身轴向中心转动,具体而言,该保持部件包括作为主体承压部件的所述承压部件35和设置在盒壳10中的一个支承部件36。
如图7A到图7C所示,承压部件35是一个圆筒状的部件,其被制成与转印头主体30同心,并成为一个整体,具体而言,其截面被制成弧状的,且该部件一部分上为转印头主体30上的标记转印带T形成了一个设定开口35a。
支承部件36被一体地制在盒壳10的前端部分上。如图7A到图7C所示,支承部件36具有管状的结构,其内周面对应于承压部件35的外周面,且与承压部件35相同,支承部件36一部分也为转印头主体30上的标记转印带T制有一个设定开口36a。承压部件35可滑动、且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承部件36上,且转印头主体30可在下文将要介绍的一特定转角范围内、绕其自身的轴向中心自由地转动。
转动操作单元32用于确定转印头主体30在转动方向上的位置,其还作为一转印头位置指示器,用于表示出转印头主体30的转印带按压位置和转印位置。
转动操作单元32是一圆形的柱状杆,其主要包括一操作杆45,其前端处具有一操作旋钮45a。操作杆45从承压部件35的轴向中心位置处沿径向方向线性地向外延伸,并经过设置在支承部件36和壳体2上对应位置处的狭缝状插入部件46以及操作引导部件47,从相反方向突出到壳体2的外侧。在此情况下,支承部件36的插入部件46还具有止挡器的作用,用于限定转印头主体30在轴向上的位置。
转印头主体30中操作杆45在转动方向上的布置位置是相对于转印头主体30的压带转印位置,插入部件46和操作引导部件47而进行定位,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定位,从而使操作杆45可在转印头主体30的转动方向上运动。尤其是,壳体2的操作引导部件47限定了操作杆45在转动方向上的操作范围,其被设计成对转印头主体30的压带转印位置进行控制。
下面,将针对操作引导部件47对操作杆45与转印头主体30的压带转印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参见图7来对操作引导部分47中转动方向上操作范围限定部件的结构进行设定。
(a)当操作杆45与操作引导部件47的一端47a相接合时-也就是说,当处于垂直向下的位置时(图7A所示的第一限定位置A),转印头H的转印头主体30处于这样的引导角度位置:使得前端加压部件25将标记转印带T设定为几乎正对着壳体2的抓持表面2a、2b,也就是说,标记转印带T的正面和背面的定向几乎与抓持表面2a、2b的定向相同(相互平行)。
在此情况下,从送放卷轴释放出的新标记转印带T位于转印头状态30的下方,也就是说,其处于用户用右手作横向拖曳的合适状态(见图8A)
(b)当操作杆45处于操作引导部件47两端部47a、47b的中间位置时,也就是说,处于水平位置(图7B所示的第二限定位置B)时,转印头H的转印头主体30处于这样的引导角度位置,即使加压部件25的前端可将标记转印带T设定为仍保持其在送放卷轴11和卷收卷轴12上进行缠绕时的姿态,也就是说,标记转印带T的正面和背面被定向成几乎垂直于(正交)抓持表面2a、2b的方向。
在此情况下,从送放卷轴11释放出的新标记转印带T就位于转印头主体30的左侧,也就是说,处于能垂直拖曳使用(见图8B)的合适状态。
(c)当操作杆45与操作引导部件47的另一端47b接合时,也就是说,当处于垂直向上的位置(图7C所示的第三限定位置C)时,转印头H的转印头主体30处于这样的引导角度位置:使得前端加压部件25能将标记转印带T设定为与壳体2的两抓持表面2a、2b相正对,处于与情况(a)上下颠倒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从送放卷轴11释放出的新标记转印带T位于转印头主体30的上方,也就是说,其所处状态适于用户用左手执行横向拖曳操作(见图8C)。
从此处的描述可清楚地看到:操作杆45的方向直接而可见地指示了标记转印带T在使用时的相对位置(该操作杆作为转印头的位置指示器),用户可通过参照操作杆45的位置来检查转印头主体30的压带转印位置。
可根据操作杆45与转印头主体30压带转印位置之间的关系,将操作引导部件47在转动方向上的操作范围自由地设定为某一理想值(在图示的情况中最大为180度),可在小转角范围和大转角范围之间变动。
如上所述,利用具有这种结构的标记转印工具1,可将标记转印带T上的转印标记转印到纸张等所需转印区域50上,不论用户是用右手、还是用左手进行操作,只要根据使用目的而转动操作杆45,并将转印头H转印头主体30选择性设置于合适的压带转印位置(具体来讲,是指图7A所示的第一限定位置A、图7B所示的第二限定位置B、以及图7C所示的第三限定位置C),并用手掌和手指抓握着与上述位置对应的壳体2抓持表面(标准抓持表面为壳体2的正面和背面2a、2b,但也可根据需要抓握壳体2的其它部位或表面),从而可实现图8A到图8C所示的使用方式。
也就是说,不论使用方法是怎样的,都可以像抓握一书写工具那样抓持壳体2的表面,且转印头H的前端加压部件25能紧密地压紧到纸张等转印区域50的转印起始端上,可将壳体2沿着纸张直接移动特定的距离,然后停止移动。
具体来讲,按照前一次标记转印操作的终了状态,转印头H被紧压到转印区域50的转印开始端上,然后将壳体2沿纸张之间移动,当完成了一个(或多个)转印标记M的转印操作之后,将转印头H抬离转印区域50。
通过这样的操作,在转印头H前端加压部件25处的标记转印带T上的转印标记M被从带基15上剥离下来,并被转印到修改区域50上,其上已剥离走转印标记M的、使用后标记转印带T-即带基15被卷收到卷收卷轴12上。
如上所述,由于转印标记层16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当用转印头H对转印标记层16执行按压和转印时,该伸长率在转印标记M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所以转印标记M被从带基15转印到转印区域上时,不会产生破坏外观形状的可见变形。
除此之外,由于转印标记层16中标记阵列层18的伸长率被设为等于或大于表面形成层17的伸长率,所以可有效地防止转印标记M在执行转印时出现裂缝或断裂,另外,由于标记阵列层18的断裂强度被设定为小于或等于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所以有利于在转印标记层16的理想位置处实现良好的截断性能,也就是说,可保证只对所需的转印标记M执行良好的转印。
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工具1中,由于标记转印带T具有可更换的闸盒结构,所以,通过制备多种其中的标记转印带T上带有不同转印标记M的带盒C,就可根据需要对正确的转印标记M执行转印。
另外,例如在转印标记M-即转印标记层16的材料中含有带有芳香的成分,则可用转印标记M作为具有芳香效果的转印标记M,或者如果含有抗菌成分,则标记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抗菌效果的抗菌标记,因而,标记除了具有基本的指示效果之外,还可另外表现出其它的附属效果。
也就是说:在有关芳香标记M的前一种情况下,通过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而具有了恢复疲劳、缓解压力、或稳定情绪的效果,例如其可有效地用在香味治疗中。某些芳香成分还具有抗菌、杀菌、杀虫的功效,因而可获得具有这些功效的转印标记M。
在有关抗菌部件M的后一种情况下,利用抗菌作用而有效地实现了抑制细菌繁殖的效果,其可被有效地用作这样的指示标记:其要被粘贴到被许多非特定人群接触的装置或操作部位上,其中的装置或操作部位例如是电器的操作开关、纸张穿孔器以及其它用手把持的文具用品、白板标记笔、以及书写工具。
在这些情况中,在包括转印标记M的转印标记层16的表面形成层17、标记阵列层18、以及压敏粘性层19至少之一的组成材料中含有芳香成分和抗菌成分。
实施例2
图9A到图9C表示了该第二实施例,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结构有所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类似。
也就是说,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1的标记转印带T中,转印标记层16是沿着带基15的整个长度方向连续地制成的,但在图9A到图9C所示的、该实施例中的标记转印带T中,用于组成转印标记层16的各个转印标记M(在图示的实例中,仅是一种由字母DYNIC组成的指示标记)是以特定的间距相互独立地、可剥离地粘接到带基15的表面上。
在该结构中,通过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转印操作,在前一次标记转印操作的终了状态下,转印头H被紧压到转印区域50的转印起始端处,并使壳体2沿着纸张直接移动,当完成了对一个(或多个)转印标记M的转印操作之后停止移动,而后将转印头H从转印区域50上抬高。
通过这样的操作,可确保标记转印带T上仅有一个转印标记M被从带基15上剥离下来,并被转印到修改区域50上。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实施例3
图10A到图10C表示了该第三实施例,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结构有所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类似。
也就是说,与实施例1的标记转印带T相同,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转印标记层16是沿着带基15的整个长度方向连续地制成的,但如图10A到图10C所示,在转印标记层16的转印标记M之间,以特定的间隔设置了至少两条截断线55,从而在执行转印时,转印标记M易于被可靠地截断。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转印标记M的中间位置,以特定的间隔设置了两条截断线55。这些截断线55在转印标记层16的整个宽度方向上线性地延伸着,并被制成与转印带T的纵向方向垂直。两截断线55的布置间隔L被设定为大于转印头H前端加压部件25的加压宽度l(L>l)。
在该结构中,通过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转印操作,在前一次标记转印操作的终了状态下,转印头H被紧压到转印区域50的转印起始端处,并使壳体2沿着纸张直接移动,当完成了对一个(或多个)转印标记M的转印操作之后停止移动,而后将转印头H从转印区域50上抬高。在此情况下,这样来定位标记转印工具1的停止位置:使得转印头H的前端加压部件25位于两截断线55之间。
通过这样的操作,可确保在截断线55的位置处、标记转印带T上仅有一个转印标记M被从带基15上剥离下来,并被转印到修改区域50上,且截断线是直线。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
实施例4
图11A到图11C表示了该第四实施例,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结构有所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3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3的标记转印带T中,在转印标记层16的各转印标记M之间、以预定的间隔设置了两条截断线55,但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沿转印标记层16的整个长度,以预定的间隔在转印标记层16上设置了多条截断线55。
对于该结构,相比于实施例3的情况,在标记转印带T的制造过程中,能更简单、可靠地制出截断线55。
在执行转印操作时,与实施例3相同,标记转印带T上只有一个转印标记M被转印到修改区域50上,且截断线为直线,另外,在该情况中,对标记转印工具1停止位置的要求就没有实施例3中的条件那样严格了,在转印头H的前端加压部件25位于两转印标记M之间的任意位置时,通过抬高标记转印工具1,就能在截断线55的位置处将转印标记M可靠地从带基15上剥离下来,并转印到修改区域50上,从而在对转印标记M执行转印时,进一步提高了截断转印带的简单性和可靠性。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3是相同的。
实施例5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2A到图12C、以及图13A到图13C中,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具体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在实施例1或2的标记转印带T中,转印标记M仅是指示标记(在实施例1中为字母SEED,在实施例2中为字母DYNIC),而该实施例转印标记带T上的转印标记M却是由指示标记Ma和一个改写空间Mb组成的。
具体来讲,如图12B所示,指示标记Ma是一个指定的字母标记FAXED,改写空间Mb是一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匹配空间,其形状、尺寸与指示标记Ma“FAXED”相协调(一椭圆形的框架区域),可在该改写空间Mb中写入数据。
指示标记Ma和改写空间Mb构成了与实施例1相同的转印标记层16的标记阵列层18。
也就是说,如图12A所示,标记阵列层18是由多个标记M′(指示标记FAXED以及附带的椭圆形改写空间)组成的,标记M′以预定的间隔、沿带基15的延伸方向可剥离地依次设置着,且如上述那样,可用现有的印刷工艺将这些标记M′印制到表面形成层17上。
表面形成层17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相同(标记阵列层18具有成型功能、转印标记层16具有粘接固定功能),表面形成层还具有这样一个功能:在对转印标记M执行转印之后,可用圆珠笔等书写工具60在作为转印标记层16表面形成部分的改写空间Mb上进行改写。
为此目的,表面形成层17是由具有此功能的材料制成的。该实施例中的表面形成层17优选地是用这样的树脂材料制成的:其在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后的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粘附固定性,并为所谓的干型树脂,且适于在分离后成为表面层,其透明度足以允许用书写工具60进行改写。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标记转印工具1中,如图13A所示,利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转印操作,将标记转印带T上的转印标记M转印到转印区域50上,并可用书写工具在转印标记M的改写空间Mb上覆写所需的字母(在所示实施例中是一些数据)。
这样,由于转印标记M是由指示标记Ma和改写空间Mb组成的,所以就可以在不能用书写工具60直接书写的材料、或一旦被写上之后不能擦除干净的材料上进行书写。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在图13B和13C中表示了转印标记M(指示标记Ma和改写空间Mb)其它的具体实例。
在图13B中,与上述的结构相同,指示标记Ma和改写空间Mb是集成到一起的,在该标记中,(1)制有一个指示标记“RECEIVED withthanks SEED”以及用于在该标记下方填入数据的改写空间Mb。
另外,(2)具有一个矩形标记Ma,其带有七个改写空间Mb,该改写空间是由三个用直线围出的单元格、以及四个用细线围出的单元格构成的,用于填入日本邮政编码(其由七位数组成)。
在图13C中,指示标记Ma与改写空间Mb是分开的,也就是说:(1)在指示标记Ma(Tel:)的右侧,紧邻地设置有一个空白的填入空间Mb,用于填写电话号码。
之后,在第(2)形式中,指示标记Ma(Fax:)的右侧紧邻地设置了一个用于填写传真号码的空白填入空间Mb。
最后,在第(3)形式中,指示标记Ma(Email:)的右侧紧邻地设置了一个用于填写电子邮件地址的空白填入空间Mb。
实施例6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4A到图14C中,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具体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5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与实施例5相同,转印标记M是由指示标记Ma和改写空间Mb组成的,但在该实施例的转印标记M中,如图14B所示,改写空间Mb被制成书写窗孔80的形式,其穿透转印标记M的正面和背面。
因而,由于改写空间Mb被制成书写窗孔80的形式,所以,例如在这样的情况中其是很适用的:转印区域50是用可用书写工具60直接书写的材料制成、且希望用区域50的底色作为书写的背景色;或者当转印标记M表面层20的材料不适于用书写工具60进行改写,或者该材料是不能进行书写的。
其它的结构与操作与实施例5是相同的。
实施例7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5中,标记转印工具1的基本结构有所改动。
也就是说,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标记转印工具1具有带盒型结构或可再装填型的结构,其以一可更换的标记转印带T作为消耗部件,但该本实施例的结构是一次性的,其所有的部件—包括标记转印带T均作为消耗部件。
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工具1中,一个可用一只手抓持的手持壳体2包括一送放卷轴11和一卷收卷轴12,送放卷轴11上缠绕着标记转印带T,而卷收卷轴12则用于卷收使用过的标记转印带T,转印头H被设置在壳体2的前端处,并能绕其自身的轴向中心转动。除了安装位置之外,转印头H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尽管在图中未具体表示出,但壳体2的主体4中除了包括送放卷轴11和卷收卷轴12之外,还包括其它的基本构件,这些基本构件包括:与两卷轴11、12相互配合的转印带互锁部件;以及用于使转印带T在送放卷轴11上送放速度与其在卷收卷轴12上的卷收速度同步的离合器机构,这些构件被组装成一个单元体。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6A到图16C中,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具体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转印标记层16中的标记阵列层18和压敏粘性层19的构造与实施例1中的情况相反,是以表面形成层17、压敏粘性层19、标记阵列层18的次序将各层叠压到一起的。相应地,转印标记层16是利用表面形成层17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7A到图17C中,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具体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转印标记层16中表面形成层17与标记阵列层18的构造与实施例1中的情况相反,是以标记阵列层18、表面形成层17、压敏粘性层19的次序将各层叠压到一起的。相应地,转印标记层16是利用标记阵列层18可剥离地粘接固定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
换言之,标记阵列层18是被直接印制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的,因而,在执行标记转印操作时,标记阵列层18被从带基15的表面上剥离下去,并直接形成表面层。
在这一方面,可在表面形成层17中掺有散光剂或着色物质,且可对表面形成层进行着色。
其它的结构与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8A到图18C中,该实施例对标记转印带T的结构进行了改动。
也就是说,如图18A到图18C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被粘贴到带基15表面侧(在图18B和18C中为下侧面)上的转印标记层16为叠层结构,该结构是通过将压敏粘性层19与标记阵列层18叠压成一体而形成的。
在该实施例中,压敏粘性层19还起到了实施例1中表面形成层17的作用,且标记阵列层18被印制到这样的表面形成层17上。
具有这种叠层结构的转印标记层16通过压敏粘性层19被可剥离地粘附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在图18B和图18C中为下侧表面)上。
在转印标记层16的一种特定形成方法中,压敏粘性层19被贴制到带基15的表面上,且标记阵列层18被印制到该压敏粘性层19上。
其它的结构与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1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19A到图19C中,该实施例对标记转印带T的结构进行了改动。
也就是说,如图19A到图19C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被粘贴到带基15表面侧(在图19B和19C中为下侧面)上的转印标记层16为叠层结构,该结构是通过将标记阵列层18与压敏粘性层19叠压成一体而形成的,取消了实施例1标记转印带T中的表面形成层17。
换言之,转印标记层16是通过标记阵列层18被可剥离地粘贴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的。也就是说,标记阵列层18是被直接印制到带基15已经过分层处理的表面上的,因而在执行标记转印时,标记阵列层18被从带基15的表面上剥离下来,且直接形成了表面层。
其它的结构与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2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20A到图20C中,除了标记转印带T的具体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9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如图20A到图20C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标记转印带T中,带基15的表面侧(图20B和图20C中的下侧表面)带有一粘接剂处理层110,标记阵列层18被直接印制到该表面上。因而,在执行标记转印时,标记阵列层18被从带基15的表面上剥离下去,且直接形成了表面层。
其它的结构与操作均与实施例11相同。
实施例13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21A到图21C中,该实施例对标记转印工具1中转印头H的结构进行了改动。
也就是说,如图中所示那样,该实施例中的转印头H是一个用线材制成的转印头。具体来讲,该转印头H是用合适弹性金属的线材65制成的,其中的合适金属例如为不锈钢,线材被折弯成图21A和图21B所示的矩形形状。其前端的直线部分65a是一个线性的前端加压部件,用于将标记转印带按压到转印区域50上。
其它的结构与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4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22A到图22C中,除了转印头H的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3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的转印头H与实施例13中的线制转印头是类似的,区别仅在于在前端直线状加压部件65a上设置了一个圆筒形的加压件66。该圆筒加压件66是用金属或弹性材料制成的一个细长圆筒体,其可转动地布置在前端加压部件65a上。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均与实施例13相同。
实施例15
该实施例表示在图23A和图23B中,除了转印头H的结构略有改动之外,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是类似的。
也就是说,该实施例中的转印头H是一个固定式的转印头,其不可绕自身轴线转动。
具体来讲,如图中所示,转印头H被与壳体2的主体4或罩体5制成一个整体。该转印头H的具体结构表示在图23A中,在该图中,前端加压部件25处于这样的转角位置:在平行于壳体2抓持表面2a、2b的状态—即在横向拖曳型的使用状态下,对标记转印带T执行按压,或者如图23B所示那样,前端加压部件25a处于这样的转角位置:在正交于壳体2抓持表面2a、2b的状态—即在垂直拖曳型的使用状态下,对标记转印带T执行按压,因而,可根据需要适当地采用任何一种使用型式。
其它的结构和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
下面将参照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更为具体的描述。
实例1
用砂磨机对表1中的成分和表2中的成分执行20分钟的粉碎处理,从而形成了表面形成层和标记阵列层所需的涂料,对于压敏粘性层所用的涂料,采用了30%浓度的丙烯酸酯水溶液。
按照JIS K6730,对用这种表面形成层用涂料制成的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1.5MPa,而标记阵列层18的断裂强度为0.5MPa。
表1(表面形成层17) 成分 重量份数 甲苯 77.9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 8.5 脂环饱和烃 5.7 无机填料 6.4 分散剂 1.5
表2(标记阵列层18) 成分 重量份数 甲苯 57.4 异丙基乙醇(IPA) 28.0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 6.0 无机填料 2.0 分散剂 0.6 蓝色颜料 6.0
在聚乙烯薄膜带基15两个经过分层处理的侧面的其中一侧上,用裂板式涂布机涂敷了用于形成表面形成层的涂料,涂敷的干膜厚度为15μm,然后再用凹板式涂布机涂敷用于形成标记阵列层的涂料,涂敷的干膜厚度为0.5μm,并印制出一些直径为4mm的圆形图案,这些图案在宽度方向上的节距为6mm,流延方向上的节距为8mm,从而形成了点状图案的标记阵列层18。此外,还在带基上涂敷用于形成压敏粘性层的涂料,涂敷的干膜厚度为1μm。
所制得的标记转印层16被卷到一芯轴上,转印层16的长度为10m,且其切口的宽度为6mm,从而就制得了图5A到图5C所示的具有叠层结构的、扁平盘形的标记转印带T(实施例1)。其被安装到图1到图3所示的标记转印工具中,且在约5N的载荷作用下、在PPC纸(普通复印纸)上转印了200mm,转印标记M(压敏粘性层19+标记阵列层18+表面形成层17)在转印时的伸长率约为90%,未造成可见的变形、开裂或破断。
实例2
采用与实例1相同的涂料来制造表面形成层、标记阵列层、以及压敏粘性层,制得如图17A到图17C所示的、具有叠层结构的扁平盘形标记转印带T(实施例9)。
也就是说,在厚度为26μm的带基15的两个经过分层处理的侧面的其中一侧上,用凹板式涂布机涂敷了用于形成标记阵列层的涂料,涂敷厚度为0.5μm,印制出一些直径为4mm的圆形图案M(标记),这些图案在宽度方向上的节距为6mm,流延方向上的节距为8mm,从而形成了点状图案的标记阵列层18。在该标记阵列层18上,利用一裂板式涂布机涂敷了用于形成表面形成层的涂料,涂敷的干膜厚度为15μm,另外,再涂敷一层用于形成压敏粘性层的涂料,涂敷的干膜厚度为1μm。
按照与实例1相同的处理,对所制得的标记转印层16进行处理,制得如图17A到图17C所示的、具有叠层结构的扁平盘形标记转印带T(实施例9)。其被安装到图1到图3所示的标记转印工具中,且在约5N的载荷作用下、在PPC纸上转印了200mm,转印标记M(压敏粘性层19+标记阵列层18+表面形成层17)在转印时的伸长率约为90%,未造成可见的变形、开裂或破断。
比较例1
利用与实例1相同的操作来制得一种标记转印带T,区别仅在于:用于制造标记阵列层的涂料是通过将表3中的成分用砂磨机粉碎20分钟来制得的。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为1.5MPa,标记阵列层的断裂强度为1.0MPa。
表3(标记阵列层18) 成分 重量份数 甲苯 57.4 异丙基乙醇(IPA) 28.0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 3.0 脂环饱和烃 2.0 分散剂 0.6 蓝色颜料 6.0
所制得的标记转印层16被安装到图1到图3所示的标记转印工具中,且在约5N的载荷作用下、在PPC纸上转印了200mm,在转印标记M的标记阵列层18上出现了三条长度为2mm或更长的裂缝。
比较例2
利用与实例1相同的操作来制得一种标记转印带T,区别仅在于:用于制造表面形成层的涂料是通过将表4中的成分用砂磨机粉碎20分钟来制得的。表面形成层17的断裂强度为0.3MPa,标记阵列层的断裂强度为0.5MPa。
表4(表面形成层17) 成分 重量份数 甲苯 74.4 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 4.8 脂环饱和烃 11.2 无机填料 8.0 分散剂 1.6
所制得的标记转印带T被安装到图1到图3所示的标记转印工具中,且在约5N的载荷作用下、在PPC纸上转印了200mm,在转印标记M中标记阵列层18与表面形成层17的分界处,出现了大量长度为2mm或更长的裂缝。
上述的实施例1到15仅是表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自由地对设计进行改动。
例如,也可将标记转印工具1的具体结构设计为其它的形式。举例来讲,图示各实施例中的转印头H具有所谓的转头结构,此类转印头的主体30被保持成可绕其轴向中心转动,且被设计成可用于图8A到图8C所示的各种压带转印位置,但如果只有一个压带转印位置就足够了,则可采用所谓的固定头结构。
如本文所述,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工具包括:一用手抓持着的壳体;一标记转印带送放卷轴,其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一卷收卷轴,其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用于收集使用后的标记转印带;以及一转印头,用于将从送放卷轴释放出的标记转印带按压、转印到转印区域上,该转印头被布置在壳体的前端部,在该转印工具中,标记转印带具有一可被剥落的转印标记层,该标记层是由多个对压力敏感的粘附性转印标记组成的,它们粘附固定在带基的表面侧上,且该转印标记层是这样制成的:至少将一层对压力敏感的粘性层与一标记阵列层成一体地叠置到一起,其中的粘性层是由压敏粘接材料制成的,而标记阵列层是由多个标记以特定的间隔在带基的延伸方向上连续排列而形成的;另外,压敏粘性层在转印区域上的粘接力PA、转印标记层的断裂强度PB;转印标记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C、以及压敏粘性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D被设定为满足这样的关系:PA≥PB≥PC≥PD,且转印标记层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当利用转印头对转印标记层执行按压和转印时,该伸长率在转印标记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因而,通过按压类似的印章、或通过粘贴类似的封标件,可使用由字母、记号、符号或它们的组合形式构成的各种标记,从而获得一种完全不同于现有标记使用技术的新型标记转印技术,并能有效地满足普通用户群多样化的需求。
也就是说,利用本发明的标记转印工具,可将转印标记层的转印标记转印到纸张等物品的所需转印区域上,壳体被手掌和手指抓持着,转印头的前端加压部分被紧压到转印区域上,壳体沿着纸张直接移动,从而可将转印标记转印上去。其转印标记已被剥离掉的、使用后的标记转印带—即带基被卷收到卷收卷轴上。
在此情况下,压敏粘性层在转印区域上的粘接力PA、转印标记层的断裂强度PB、转印标记层与带基的粘接力PC、以及压敏粘性层与带基的粘接力FD被设定为具有这样的关系:PA≥PB≥PC≥PD,且转印标记层的伸长率被设定为:在利用转印头对转印标记层执行按压和转印时,其伸长率在转印标记可见变形的允许范围内,因而可在理想的位置处将转印标记层有利地截断,也就是说,可保证仅对于所需的转印标记执行良好的转印。
此外,由于在转印标记层上适当地设置了截断线,所以,辅以转印标记的良好转印性能,可在理想的位置处很容易地将转印标记截断。
另外,在转印标记是由指示标记和改写空间组成的情况下,在对转印标记执行了转印之后,可用书写工具在改写空间内书写任何所需的字符。
更进一步,在转印标记的该改写空间内,可以实现在这些材料上进行书写的效果:不能用书写工具直接进行书写的材料、或一旦被写上之后不能擦除干净的材料。
上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确切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悖离本发明保护范围和设计思想的前提下,可构思出多种变型和改型,其中,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