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平衡传输电缆且具有用于定位电缆的模块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连接至多个平衡传输电缆的电缆连接器。背景技术
平衡传输电缆包括一对信号导线、绝缘件和诸如金属编织屏蔽物等的电屏蔽物。绝缘件使构成一对的信号导线彼此绝缘。电屏蔽物围绕在绝缘件周围,当电屏蔽物电气连接至目标电路的接地点时,所述电屏蔽物用作成对的信号导线的公共地线。
JP-A 2000-68007公开了一种能够连接至平衡传输电缆上的电缆连接器。通常,多个平衡传输电缆围绕中心绝缘体芯等角度分隔且铠装在外部绝缘体护套中,以形成电缆组件。电缆连接器包括多个信号接点、多个地接点和辅助基底。在辅助基底上形成多个信号焊点、多个接地焊点和两个地连接盘。信号焊点连接至各个信号接点上,同时接地焊点连接至各个地接点。将地接点分为两个群组,每个地接点还连接至相应的地连接盘。当平衡传输电缆连接至电缆连接器上时,通过剥去护套将它们彼此分离,并将电缆的电屏蔽物焊接在各自的地连接盘上。通过去除金属编织屏蔽物将每个电缆的成对信号导线分离开,剥去它们之间的绝缘体使它们暴露出来,并将它们焊接在各个信号焊点上。
在JP-A 2000-68007公开的电缆连接器中,每个电缆和每个信号导线并不总是焊接在地连接盘和信号焊点上的固定位置上。此外,除焊接至地连接盘和信号焊点的部分以外,电缆和信号导线不受约束。因此,电缆和信号导线之间的距离改变,这样造成不希望存在的电气传输特性的改变。另外,去除金属编织屏蔽物造成不同平衡传输电缆的信号导线相互不屏蔽,以致于经常会产生串话干扰。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地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电缆连接器。
本发明适用于可连接至至少两个平衡传输电缆上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每个平衡传输电缆包括一对彼此绝缘的信号导线和与成对信号导线电气绝缘并围绕成对信号导线的电屏蔽物。根据本发明,电缆连接器包括第一模块和与第一模块结合的第二模块。第一模块包括第一绝缘体和可电气连接至电屏蔽物的地部分。第一绝缘体保持地部分且设有分离器容纳狭缝。第一绝缘体进一步设有电缆接收部分,其中每个电缆接收部分排列在各个相邻的分离器容纳狭缝之间且可以保持平衡传输电缆中的一个电缆。第二模块包括至少两对可连接至各个成对信号导线上的信号接点、与信号接点绝缘的地接点、物理和电气连接至地接点上的分离器和保持地接点和信号接点的第二绝缘体。分离器从第二绝缘体上突起。在第一和第二模块的结合状态下,分离器装配在各个分离器容纳狭缝中并电气连接至地部分上。
根据一方面内容,第一绝缘体沿第一方向具有第一前端和第一后端。每个电缆接收部分沿第一方向从第一后端延伸向第一前端,并且设有形成在第一前端用来定位相应的一对信号导线的一对定位孔。信号接点对应各个定位孔而排列。
根据另一方面内容,地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离的接地板。每个分离器容纳狭缝位于横切接地板的平面上,每个电缆接收部分排列在接地板之间。在结合状态下,分离器和接地板限定围绕各个平衡传输电缆的末端部分的包围。
根据另一方面内容,每对定位孔排列在沿第一和第三方向延伸的一个相同的假想平面上。构成一对的信号接点与第三方向成一直线,且每对信号接点沿第二方向排列在两对地接点之间。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通过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包括在图1的电缆连接器中的第一模块的透视图;
图3是包括在图1的电缆连接器中的第二模块的透视图;
图4是图1中电缆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1中电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虚线VI示出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7是图1中电缆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图1中电缆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9是图1中电缆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0是沿图8中线X-X向的电缆连接器的截面视图,其中为了更易于理解省略了某些零件;
图11是沿图8中线XI-XI部分地切掉的电缆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0中虚线示出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3是沿图8中线XII-XII向的电缆连接器的截面视图,其中为了更易于理解省略了某些零件;
图14是沿图8中线XIV-XIV部分地切掉的电缆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为了更易于理解省略了某些零件;
图15是沿图13中线XV-XV向的电缆连接器的截面视图;
图16是电缆连接器的修改部分的放大视图,该图对应图6;及
图17是电缆连接器的修改部分的放大视图,该图对应图12。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和第二模块10、50的结合体。电缆连接器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围绕着第一和第二模块10、50的金属壳。
电缆连接器100可以连接至两个或者更多个平衡传输电缆200上。每个平衡传输电缆200包括一对信号导线201、使信号导线201彼此绝缘的绝缘件202、围绕着绝缘件202的编织电屏蔽物203及连接至编织电屏蔽物203上的加蔽线204,如图4和13中所示。一般地,平衡传输电缆200进一步包括围绕编织电屏蔽物203的外壳,或者多个平衡传输电缆200围绕绝缘中心芯等角度分隔开且一起被外部绝缘护套包围,但外壳或者外部护套未示出在图中。
第一模块10包括第一绝缘体20,所述第一绝缘体20具有第一前端20a和沿Y方向与第一前端20a相对的第一后端20b,如图2、4和15所示。在第一绝缘体20中形成有两个板容纳狭缝21。每个板容纳狭缝21位于由Y方向和与Y方向垂直的X方向限定的平面上。
板容纳狭缝21分别保持板30,如图4、10和15所示。接地板30沿X方向延伸,但并不到达X方向上第一绝缘体的相对侧。接地板30也沿Y方向从第一前端20a延伸向第一后端20b,但不到达第一后端20b,如图10和13所示。接地板30沿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Z方向彼此分隔开。板容纳狭缝21的尺寸设置得适合容纳上述接地板30。
每个接地板30形成有啮合切口31和线接收切口32,如图4所示。啮合切口31的数量是5。线接收切口32的数量是4,比啮合切口31的数量少一个。啮合切口31沿Y方向从接地板30的前边缘延伸向接地板30的后边缘,并且彼此平行。线接收部分32沿Y方向从接地板30的后边缘延伸向接地板30的前边缘,并且彼此平行。啮合切口31和线接收切口32沿Y方向彼此不重叠。啮合切口31和线接收切口32沿X方向交替排列,以便每个线接收切口32沿X方向定位在各个相邻的啮合切口31之间。以后将描述线接收切口32的功能。
如图2和15所示,第一绝缘体20形成有5个分离器容纳狭缝22。分离器容纳狭缝22位于每个垂直于X方向且横切由板容纳狭缝21保持的接地板30的平面中。更详细地,分离器容纳狭缝22沿Z方向延伸,但并不到达Z方向上第一绝缘体20的上和下表面。分离器容纳狭缝22沿Y方向从第一前端20a延伸向第一后端20b,但并不到达第一后端20b,如图10和11所示。分离器容纳狭缝22沿X方向排列,如图4和15所示。分离器容纳狭缝22沿X方向的位置与接地板30的各个啮合切口31对应,如图14所示。
在第一绝缘体20的第一前端20a中形成有两个孔23,如图2和3所示。第二模块50的一部分装配在孔23中,这将在以后进行描述。
在第一后端20b中形成有四个电缆接收部分24,如图9所示。电缆接收部分24用来接收将从第一绝缘体20的第一后端20b插入的各个平衡传输电缆200。每个电缆接收部分24是直孔,其沿Y方向平行延伸且在XZ平面内具有拉长的圆形截面或者椭圆形截面,如图9、13和15所示。电缆接收部分24的横截面的纵向方向是Z方向,因此,当平衡传输电缆200被电缆接收部分24接收时,构成一对的信号导线201与Z方向成一直线,如图15所示。另外,电缆接收部分24沿X方向排列,因此,当平衡传输电缆200插入到电缆接收部分24中时,平衡传输电缆200就沿X方向排列。
每个电缆接收部分24设有一对定位孔25,如图9和13所示。定位孔25从第一前端20a延伸到对应的电缆接收部分24。换言之,定位孔25形成在第一前端20a中且穿透第一前端20a。构成一对的定位孔25定位在一个相同的YZ平面中,如图9和15所示。每个定位孔25的尺寸设置得能接收对应的信号导线201,并用来定位对应的信号导线201。
电缆接收部分24还设有线接收部分26,该线接收部分26用来接收加蔽线204,如图13所示。线接收部分26具有在XZ平面中呈矩形的横截面,如图9所示。线接收部分26沿Y方向从第一后端20b向第一前端20a延伸,但不到达第一前端20a。线接收部分26沿X方向的位置与接地板30的线接收切口32的位置对应,如图5和14所示。
线接收切口32通过各个线接收部分26接收各个加蔽线204,如图6、11和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加蔽线204由线接收切口32接收后被焊接在接地板30上。可选择地,可以采用机械固定作为接地板30和加蔽线204之间的连接方法,如图16所示。在图16中,接地板30设有弹簧臂33。弹簧臂33沿Y方向延伸。在弹簧臂33的自由端形成有突起34。构成一对的弹簧臂33之间限定有间隙,所述间隙与线接收切口32的功能相类似。每个突起34朝向间隙中心且彼此相对,因此,当一对弹簧臂33之间的间隙将加蔽线204接收时,突起34与加蔽线204接触且保持加蔽线204。这样,可以在加蔽线204和接地板30之间建立可靠的电气接触。
如图13所示,线接收部分26与形成在第一绝缘体20的上表面中的上开口27连通。上开口27为矩形,如图4和5所示。上开口27与板容纳狭缝21连通,如图10所示。上开口27在电缆连接器100的制造方面带来优势,其中所述的优势是加蔽线204和接地板30之间的连接可以容易地在上开口27中建立。上开口27进一步与分离器容纳狭缝22连通。所述连通在电缆连接器100的制造方面带来了另一个优势,所述优势将在以后描述。
在第一绝缘体20的下表面中形成下开口28,如图13和14所示。下开口28的结构与上开口27相类似,但并不与线接收部分26直接连通。下开口28带来的优势将在以后描述,其与上开口29的进一步的优势有关。
如图3所示,第二模块50包括第二绝缘体60。第二绝缘体60具有第二前端60a和沿Y方向与第二前端60a相对的第二后端60b,且包括主要部分61和两个臂部分61a。臂部分61a沿X方向与主要部分的相对的侧面一体形成,且沿Y方向从主要部分61a上突起。臂部分61b的后端构成第二绝缘体60的第二后端60b。当第一和第二模块10、50彼此结合时,第二后端60b面对第一前端20a。主要部分61和臂部分61b限定凹空部分61b。
臂部分61b的后端形成有沿Y方向突出的突起63。在第一和第二模块10、50结合的状态下,突起63装配在第一绝缘体20的孔23中,如图5和15所示。突起63和孔23的尺寸设置得彼此紧密配合。
第二绝缘体60设有板状部分62,如图3、10和13所示。板状部分62沿X方向和Y方向延伸,且沿Z方向定位在主要部分61的中心,如图3、4和8所示。板状部分62在X方向上比主要部分61小。板状部分62从第二绝缘体60的第二前端60a上突出,如图3所示。
板状部分62具有上和下表面,每个表面上形成有两种类型的凹槽62a、62b,如图4和8所示。凹槽62a和凹槽62b沿Y方向延伸且沿X方向交替排列。每两个排列在板状部分62的上和下表面的凹槽62a构成一对。构成一对的凹槽62a定位在一个相同的YZ平面中。同样地,每两个排列在板状部分62的上和下表面的凹槽62b构成一对。构成一对的凹槽62b定位在一个相同的YZ平面中。凹槽62b延伸至形成在主要部分61中的孔61d,再延伸至凹空部分61b,如图13所示。凹槽62a分别延伸至形成在主要部分61中的狭缝61c,且延伸至凹空部分61b,如图10和11所示。
信号接点80分别装配在凹槽62b中,如图5和8所示。信号接点80是条形导线且也从凹空部分61b中突出,如图5、13和14所示。地接点70分别装配在凹槽62a中,如图5和8所示。因为凹槽62a、62b的排列,一对信号接点80定位在相邻成对的地接点70之间。地接点70分别连接至分离器90上,所述分离器90装配在各个狭缝61c中,如图10和1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分离器90与相应的成对的地接点70一体形成,如图4、10和11所示。
详细地,每个分离器90包括第一至第三部分91至93,如图4、10和11所示。第一部分91装配在对应的狭缝61c中,同时第二和第三部分92、93沿Y方向从第二绝缘体60的主要部分61上突出。第二部分92定位在凹空部分61c中,同时第三部分93进一步从第二绝缘体60的第二后端60b上突出,见图3、5和11。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部分92在Z方向上小于第一和第三部分91、93,如图10和11所示。
第一部分91形成有切口94,如图4、10和11所示。且切口94沿Y方向延伸。切口的一小部分进一步沿第二部分92延伸。板状部分62在凹槽62a的位置处装配在切口94中。从主要部分61上突出的对应的成对信号接点80定位在相邻的分离器90之间,如图5和11所示,以便利用相应的分离器90将每对信号接点80与另一对信号接点80电气屏蔽开。
第三部分93形成有一对短臂95,在第一部分93和短臂95之间有啮合间隙96。臂95在Y方向上沿上和下侧面向后延伸,以便啮合间隙96也沿Y方向延伸。在该实施例中,突起97形成在突出进入间隙的臂95的自由端上,如图12所示。
在将电缆连接器连接或者安装到多个平衡传输电缆200的末端上的过程中,第一末端10连接至电缆200的末端上。对每个平衡传输电缆200进行处理,将它的末端部分上的编织电屏蔽物203剥离,以暴露具有绝缘件202的成对信号导线201的末端,然后再作处理将绝缘件202部分去除,以暴露电缆200的末端处的导线201,如图4所示。然后,电缆200的末端插入至第一模块10的第一绝缘体20中的电缆接收部分24中,以便在加蔽线204焊接至接地板30上时,导线201穿过定位孔25从第一绝缘体20的第一前端20a向前突出。此后,信号接点80固定连接或者焊接至相应的信号导线201上。然后分离器90插入到第一绝缘体20中的对应的分离器容纳狭缝22中。此后,信号导线80和分离器90插入到第二绝缘体60中的孔61d和狭缝61c。最后,信号导线80和叶状导线70分别装配在对应的信号接点装配狭缝62b和地接点装配狭缝62a中,如图10、11、13和14所示。第二绝缘体60的突出63装配在第一绝缘体20中的对应的孔23中。这样,完成了电缆连接器100和电缆200的连接,如图1所示。
在第一和第二模块10、50结合的状态下,分离器90的第三部分93装配在各个分离器容纳狭缝22中。在分离器90装配进各个分离器容纳狭缝22中后,接地板30装配在分离器90的啮合间隙96中,同时分离器90装配进接地板30的啮合切口31中,以便能在分离器90和啮合切口31之间建立交叉狭缝连接。尤其是,在连接后,臂95的突出97与接地板30接触,以便分离器90和地接点30彼此电气连接,如图12所示。因为连接点通过第一绝缘体20的上和下开口27、28暴露出来,所以可以容易地检查电气连接。
为了保持电气连接,臂95可以焊接在接地板30上。在焊连接的情况下,臂95可以具有没有突起97的简单直形,如图1 7所示。
另外,分离器90和接地板31在第一绝缘体20中形成包围。所述包围用来围绕各个平衡传输电缆200的末端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包围围绕平衡传输电缆200的被剥绝缘件202,这样每个包围可以提供与平衡传输电缆200的电屏蔽物203相类似的功能,如图13和15所示。换言之,分离器90的第三部分93的Y方向上的长度和接地板30的Y方向的长度根据平衡传输电缆200的被剥绝缘件202的长度而制定。
在该实施例中,信号接点80沿Z方向和X方向的位置与第一绝缘体20的定位孔25对应。详细地,信号接点80表面沿Y方向的假想延长是定位孔25的切线,如图13所示。因此,当信号导线201插入到定位孔25中时和当第一和第二模块10、50彼此结合时,信号导线201可以与信号接点80接触。对于信号导线201和信号接点80之间的连接可以不需要焊接过程。信号接点80的位置和/或信号接点80的形成可以改变。然而,优选满足无需焊接过程而能适宜地建立信号导线201和信号接点80之间的连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