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通常,便携式无线终端根据其外观分成条式、翻动式和折叠式。
条式终端是一种包括装有数据输入和输出装置以及发射和接收装
置的单一机体外壳的终端。在这种终端中,由于作为数据输入和输出
装置的小键盘总是露在外面而可能会发生故障,并且由于为了保证在
发射和接收模块之间的足够的距离而在小型化上有局限性。
翻动式终端包括主机体、翻动盖和将主机体和翻盖连接的铰链组
件。数据输入和输出装置以及发射和接收模块装在主机体内,并且翻
盖盖住了作为数据输入装置的小键盘,以因此保护并避免了数据输入
装置的故障。但是,翻动式终端还是由于为了保证在发射和接收模块
之间的足够的距离而在小型化上有局限性。
折叠式终端包括主机体、折盖和可转动地将主机体和折盖连接的
铰链组件,以便终端通过折盖的旋转而打开和关闭。当折盖处于紧密
接触主机体的状态时,终端处于通信待机模式,并因此能够避免小键
盘的误操作。在通信模式,折盖被展开并因此保证了在发射和接收模
块之间的足够的距离。这一特征在终端的小型化上也具有优势。
图1示出了传统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透视图,具体为折叠式终端
100。
如图1所示,传统的折叠式终端100包括主机体110和折盖150,
它们能够通过铰链组件(未示出)通过旋转而打开和关闭。主机体100
包括在其外壳111上的小键盘113和发射模块115,并包括在其上端
的每侧的侧铰链臂117。
折盖150包括在其外壳151上的暴露的显示装置150和在其上端
的接收模块155。折盖外壳151包括在其下端的中心铰链臂157,它
插入到主机体外壳111的侧铰链臂117之间并可旋转地将折盖150连
接到主机体110。中心铰链臂157包括某种铰链组件。
铰链组件的一个示例公开在于2001年9月25日授予目前申请人
的美国专利第6,292,980中。该公开的铰链组件包括铰链凸轮和铰链
轴,它分别形成有山峰状部分和山谷状部分,以及使得铰链凸轮和铰
链轴彼此紧密接触的弹簧。所述的铰链凸轮、铰链轴和弹簧容纳在铰
链外壳中,并且通过采用山峰状的弯曲表面和山谷状部分的合作以及
弹簧释放的弹力使得折盖或翻盖打开或关闭。
同时,表明电磁波对人体有害的研究结果被连续地报道,并因此
世界上许多国家试图加强便携式无线终端的电磁波发射的规定。
但是,降低无线终端的电磁波发射的方法局限于在天线上或天线
的电功率提供部分上附装电磁波吸收材料,或移动电磁波集中位置或
通过改变形成在终端的注模元件内侧的接地图形来取消电磁波。此
外,尽管这些方法在减少电磁波吸收率上有效果,但是它们都倾向于
使天线的发射特性受到损坏。这些方法还在电磁波吸收材料的位置或
应该通过重复地实验和检验来调整接地图形以便满足人体的电磁波吸
收比率和天线的发射特性问题上存在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某些示例实施例。在下面的说明
中,为了简洁地说明本发明,在此省略了对于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说
明。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分解的主机
体110和折盖150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便携式无
线终端的铰链组件的透视图。
如图2和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便携式无线终端包括单
独装在主机体100和折盖150上的接地,以便使用将主机体100和折
盖150进行连接的铰链组件200将接地彼此电连接。
铰链组件200被构成为容纳在折盖150的中心铰链臂157之中并
被连接到主机体110的侧铰链117。现在参照图3和4详细说明铰链
组件200。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铰链组件200的透视图,而图4示出了图
3中的铰链组件200的分解视图。
如图3和4所示,铰链组件200包括铰链外壳210,它包含铰链
轴220、铰链凸轮230、弹簧件240和铰链制动器250。铰链外壳210
具有位于一个纵向端的封闭端212和在另一端的开口端211,开口端
形成有轴孔211b。铰链外壳210还包括容纳空间213,它的一个侧壁
是开放的。铰链外壳210还具有形成在内壁上的导向槽215。
铰链轴220包括在一端径向延伸的山峰状部分221和在另一端的
铰链杆223,以便铰链杆223通过铰链外壳210的开口端211a向外突
出。铰链杆223的一端形成有紧靠着铰链制动器250的抬升表面227。
铰链轴220牢固地连接到便携式无线终端的主机体110,同时可在铰
链外壳210中旋转。即,铰链杆223突出到铰链外壳210的外面并连
接到主机体110。铰链杆223的另一端具有平面表面,以便铰链杆223
固定到主机体110。
铰链凸轮230在一端形成有山谷状部分231,它对应于铰链轴220
的山峰状部分221,山峰状部分221和山谷状部分231滑动接触。导
向突起233形成在铰链凸轮230的圆周表面上并结合到导向槽215。
因此,铰链凸轮230被允许在铰链外壳210中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优选地,使用卷簧作为弹性件240。弹性件240的一端装配到突
起217上,并紧靠着铰链外壳210的封闭端212的内壁并在铰链轴220
的纵向上挤压铰链凸轮230。结果,弹性件240释放的弹力使得铰链
轴220的山峰状部分221和铰链凸轮230的山谷状部分231紧密接触。
铰链制动器250牢固地连接到铰链外壳210的开口端211的内
壁。铰链制动器250具有通孔251以使得铰链杆223能够穿过。此外,
制动器253装在铰链制动器250的侧面,并突出到铰链外壳210的开
口端211a之外。为了牢固地连接铰链制动器250,在铰链外壳210的
开口端211a的圆周表面上形成有凹座219,并且制动器253与凹座219
紧密接触。制动器253连接到便携式无线终端的主机体。铰链轴220
的铰链杆223牢固地与主机体结合,同时制动器253被用于围绕铰链
杆223进行重复地旋转运动。
尽管在图中没有示出,终端的主机体和折盖每个都包括电路装
置。例如,主机体安装有管理终端的通信功能和其他功能的主板,并
且折盖装有连接到显示装置、接收单元等的电路。在发射和接收操作
过程中这种电路装置产生的电磁波可能不仅引起电路的故障,而且可
能产生对人体的有害影响。
为了克服这种电磁波的产生,终端的主机体和折盖通过在内表面
上淀积上诸如金或银的导电材料而构成电路的接地。此外,为了减少
人体的电磁波吸收比率,在主机体和折盖上单独形成的接地被用于通
过铰链组件进行相互的电连接。
图5示出了用于将图3中的铰链组件施加到便携式无线终端的结
构的透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160接触铰链外壳210的封闭
端212的侧面,铰链挡块130连接到铰链轴220的铰链杆223和铰链
制动器250的制动器253,第二接触件140与铰链挡块130接触。
因为上述的结构是为了相互的电连接,因此很明显,第一和第二
接触件160、140、铰链外壳210、铰链制动器250和铰链挡块130应
该由导电材料制成。作为选择,可以将铰链轴220由导电材料制成而
不采用铰链制动器250。但是,考虑到山峰状部分221和山谷状部分
231之间的滑动接触,优选地,用合成树脂制成铰链轴220。
下面参照图6到8说明在便携式无线终端中安装上述元件的方
法。
图6示出了便携式无线终端的主机体110的透视图,其中安装了
图5中的铰链挡块。图7示出了图5中的便携式无线终端110的主机
体的内部的透视图,并且图8示出了图5中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折盖
150的内侧部分的部分透视图,其中安装了图5所示的铰链组件200
和第一接触件160。
图6和7示出了如何在主机体110中安装铰链挡块130和第二接
触件140的示例,铰链挡块130安装在主机体110的侧铰链臂117中。
铰链挡块130带有连接孔,其中装有铰链杆223,和导向槽133,沿
着它制动器253进行回转往复运动。因此,连接孔131和导向槽133
向外露出到主机体外壳130的侧铰链臂117。铰链挡块130延伸到主
机体外壳111中。导电材料涂在主机体外壳111的内表面上,并形成
接地,而且第二接触件140固定在主机体外壳111的内侧中以便连接
到接地并与铰链挡块130接触。为了固定第二接触件140,肋121可
以形成在主机体外壳111中。
图8示出了如何安装第一接触表面160和铰链组件的示例,铰链
组件200被包含在折盖外壳151的中心铰链臂157中并且第一接触件
160固定在折盖150中。
铰链组件200使得铰链杆223和制动器253突出到装在主机体中
的铰链挡块130的侧面,同时被容纳到中心铰链臂157中。因此,铰
链杆223被装在铰链挡块130的连接孔131中并且制动器253装在铰
链挡块130的导向槽133中。制动器253在接触导向槽133的侧壁的
同时进行回旋往复运动。
第一接触件160包括装在折盖外壳151的内表面上的连接部分
161,从连接部分161伸出并弯曲并紧靠折盖外壳151的侧壁的支撑
部分163,以及从支撑部件163弯曲并延伸到中心铰链臂157的内侧
的接触部分165。同时,中心铰链臂157带有切口169,它使得接触
部分165延伸到中心铰链臂157中。延伸到中心铰链臂157中的接触
部分165与铰链组件200的铰链外壳210接触。折盖外壳151的内表
面159可以带有用于固定第一接触件160的连接突起167。
如上所述,折盖外壳151的内表面159带有通过涂上导电材料形
成的接地。第一接触件160连接到接地并与铰链外壳210接触,通过
被固定到折盖外壳151的内表面上。
结果,主机体110和折盖150中具有的每个接地都通过第一连接
件160、铰链外壳210、铰链制动器250、铰链挡块130和第二接触件
140 相连接。
接收灵敏度、辐射功率和具体的吸收比率(SAR)通过采用便携
式无线终端测出,其中主机体和折盖的接地如上所述相互连接。测试
条件和结果的示例如下表1所示。
测量条件
测量方向
接收灵敏度
辐射功率
备注
应用该
发明前
应用该
发明后
应用该
发明前
应用该
发明后
折盖关闭
天线内置
终端背侧
(电池侧)
-90
dBm
-90
dBm
16.1dBm
15.7dBm
通常接收
条件
折盖打开
天线内置
终端前侧
(SAR测量表面)
-
-
13.7dBm
1.3dBm
SAR测量
条件
折盖打开
天线伸出
终端后侧
(电池侧)
-87
dBm
-88
dBm
14.0dBm
13.3dBm
通常发送
条件
表1
表1示出了对比在如本发明揭示的将主机体和折盖相互连接前后
接收灵敏度和发射功率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在具体的人体电磁波吸
收比率相对较高的条件下。即在折盖打开并且天线位于终端内的状态
下,在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终端中,电磁波吸收比率显著降低了。
此外,可以看出,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在通常的发射和接收条件下
没有降低。
下面的表2中示出了是在折盖打开和天线置于便携式无线终端内
部时测量的电磁波吸收比率的示例。
表2
测量的频段和信道
应用该发明前
(mW/g)
应用该发明后
(mW/g)
CDMA(25.5dBm)
1011
1.50
0.35
|
363
1.52
0.41
779
1.37
0.41
AMPS(27.5dBm)
991
2.41
0.62
|
384
1.81
0.63
799
2.44
0.54
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应用了本发明之后的电磁波吸收比率,
即在主机体的接地和折盖的接地互相连接后,该比率相对于应用本发
明的实施例之前,在主机体的接地和折盖的接地互相连接前被显著的
降低了。这里,mW/g指施加到人体的每1g重量的电磁波(mW)的
密度的单位,并且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规定可允许的电磁波吸收比率
应该不超过1.60mW/g。考虑到这一规定,CDMA模式终端表现出的
电磁波吸收比率接近这一限定,而AMPS模式的终端表现出的电磁波
吸收比率超过了这一限定。
此外,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终端的电磁波吸收比率降低到了
在应用本发明前测量的水平的30%,并因此充分达到了FCC的规定。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终端能够显著地通过由铰链
组件将主机体和折盖的接地相互连接而降低电磁波吸收比率。此外,
本发明将主机体和折盖的接地相互连接而不需要重复如在公知的装置
中采用接地图形和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测试步骤,并因此降低了制造成
本。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例示出并说明了本发明的,但是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
和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形式上和细节上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