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组及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120940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5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143799.8

申请日:

2002.09.29

公开号:

CN1486131A

公开日:

2004.03.3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5K7/20; G06F1/20

主分类号:

H05K7/20; G06F1/20

申请人: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简宏斌; 陈明智; 陈建志

地址:

台湾省台北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小雯;肖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鳍片单元,使鳍片单元用以接触一热源体及一传热流体,各鳍片单元具有一呈片状的本体部及一连接于本体部的枢接部,而二相邻的鳍片单元各通过枢接部相互对应接合,使二相邻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可相对枢转的型态,该各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的延伸方向以平行于对应位置处的传热流体流动的流线方向配置并接触定位于热源体上,进而使传热流体平顺地通过该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以进行热交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包括有多个相互连接 的鳍片单元,其特征在于: 各该鳍片单元具有一呈片状的本体部及一连接于该本体部的枢接部,而该二 相邻之鳍片单元各通过该枢接部相互对应接合,使该二相邻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 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可相对枢转的型态,该各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鳍片单元 的本体部的延伸方向以平行于其对应位置处的一传热流体流动的流线方向配置, 进而使该传热流体平顺地通过该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以进行热交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其中, 该鳍片单元的本体部形成有相反的一第一侧缘与一第二侧缘,该枢接部具有 一连接该第一侧缘的第一壁及一连接该第二侧缘的第二壁,该第一壁与该第 二壁分别具有一第一枢接点及一第二枢接点,使该其中的一鳍片单元的第一 枢接点与该相邻的鳍片单元的第二枢接点相互枢接,以调整该二鳍片单元的 本体部相对的夹角。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其中, 该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是同时位于该本体部的相同一侧。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其中, 该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呈相互平行的状态。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其中, 该鳍片单元的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还分别设有一相对向内凹入的凹陷 区,使该第一枢接点位于该凹陷区内,而该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也分别 设有一朝侧面方向凸伸的延伸区,使该第二枢接点位于该延伸区内。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其中, 该鳍片单元的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还分别设有一去除材料后与该本体 部延伸方向形成一夹角的切角边缘,使该鳍片单元的本体部可朝该另一邻接 的鳍片单元的切角边缘方向相对转动。
7: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一散热鳍片组; 一导热单元,为导热材料制成,用以将一热源体产生的热传导至该散热鳍片 组;及 一鼓风单元,具有一吸入口及一排出口,使空气由该吸入口进入并加压后由 该排出口送出,以造成一空气气流; 其特征在于: 该散热鳍片组具有多个相互连接的鳍片单元,该鳍片单元形成有一呈片状的 本体部及一连接于该本体部的枢接部,而该二相邻的鳍片单元各通过该枢接部相 互对应接合,使该二相邻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可相对枢 转的型态,使该散热鳍片组位于该鼓风单元的排出口处,该各分别位于不同位置 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的延伸方向以平行于该排出口处不同对应位置的空气气流的 流线方向配置,进而使空气气流平顺地通过该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以进行热交换。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鳍片单元的本体部形成有相 反的一第一侧缘与一第二侧缘,该枢接部具有一连接该第一侧缘的第一壁及 一连接该第二侧缘的第二壁,该第一壁与该第二壁分别具有一第一枢接点及 一第二枢接点,使该其中的一鳍片单元的第一枢接点与该相邻的鳍片单元的 第二枢接点相互枢接,以调整该二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相对的夹角。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同 时位于该本体部的相同一侧。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 壁呈相互平行的状态。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鳍片单元的枢接部的第 一壁与第二壁还分别设有一相对向内凹入的凹陷区,使该第一枢接点位于该 凹陷区内,而该枢接部的第一壁与第二壁也分别设有一朝侧面方向凸伸的延 伸区,使该第二枢接点位于该延伸区内。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鳍片单元的枢接部的第 一壁与第二壁更分别设有一去除材料后与该本体部延伸方向形成一夹角的 切角边缘,使该鳍片单元的本体部可朝该另一邻接的鳍片单元的切角边缘方 向相对转动。
13: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鼓风单元为一离心式风 扇。

说明书


散热鳍片组及 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鳍片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因应流体流动方向而对应地配置鳍片单元的方向以降低对流体流动阻力的鳍片组。

    背景技术

    在如笔记本电脑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领域中,随着集成电路制作过程的进步,使得如中央处理器等芯片的运作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相对功能也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因运作速度的提高也使得产品内的电子元件散热问题更为重要。

    如图1,其说明一现有应用于一笔记本电脑内的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组散热鳍片52及一风扇6。散热鳍片52一般采用例如铜或铝合金等金属制成,相邻的散热鳍片52大概互相呈平行状,风扇6是使用一种离心式风扇,其具有一位于上方的空气吸入口61及一位于侧面上的空气排出口62,使空气由垂直的方向被风扇6吸入,再将吸入的空气加压并以离心方式自位于水平方向的排出口62送出,并使空气气流通过各散热鳍片52,而采用离心式地风扇6主要取其高度较小的优点,以适应一般笔记本电脑在厚度上有其设计上的限制,使整体散热装置得以设置在笔记本电脑内部有限之空间内。

    应用时,通过一导热单元(图未示),例如热管(heat pipe),将中央处理器(CPU)等主要的热源体(图未示)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各散热鳍片52,再通过散热鳍片52与风扇6排出的空气气流接触而进行热交换,可达到降低热源体温度的目的。

    然而如图2所示,为了适应笔记本电脑内部空间而采用离心式的风扇6,其排出口62各位置的气流流动的流线方向并非为相互平行的状态,反而循着风扇6内叶片旋转的切线方向排出,但基于传统制作工艺上的方便及成本上的考虑,散热鳍片52均相互平行地配置,因此位于排出口62外各位置处的散热鳍片52的延伸方向并无法配合对应位置的空气流动的流线方向而形成有一定的夹角存在,而一旦此一夹角过大,将造成空气自排出口62排出后受到散热鳍片52的阻挡而形成紊流,造成较大的风阻,进而使得空气与散热鳍片52间的热交换速率降低,故此种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通常未能完全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因应散热流体的流动流线方向弹性配置而提高热交换速率的散热鳍片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其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鳍片单元,使鳍片单元用以接触一热源体及一传热流体,其主要在于,各鳍片单元具有一呈片状的本体部及一连接于本体部的枢接部,而二相邻的鳍片单元各通过枢接部相互对应接合,使二相邻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可相对枢转的型态,而该各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的延伸方向则以平行于其对应位置处的传热流体流动的流线方向配置,进而使传热流体平顺地通过该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以进行热交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该散热装置应用时的示意图,其说明一风扇所排出的空气气流流线方向与多个散热鳍片的位置关系;

    图3为本发明的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该较佳实施例的二鳍片单元组合后的侧视图,其说明该二鳍片单元的连接关系;

    图5为该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俯视图,其说明一散热鳍片组可对应一风扇所排出的气流的流线方向加以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3,本发明的散热鳍片组100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有多个相互连接的鳍片单元1。使散热鳍片组100可用以直接或间接接触一如中央处理器的热源体,使热源体产生的热量可传到散热鳍片组100,并且如现有方式配置有一离心式风扇4,散热鳍片组100位于风扇4的一空气的排出口41处。其中:

    各鳍片单元1均具有一呈平面片状的本体部10及一连接于本体部10的枢接部11,而本体部10形成有一位于上方的第一侧缘101与一位于下方的第二侧缘102,枢接部11在本体部10的相同侧面处分别具有一连接第一侧缘101的第一壁111及一连接第二侧缘102的第二壁112,使第一壁111与第二壁112大概相对于本体部10表面向侧边延伸且互为平行状。

    又同时参照图3及图4,第一壁111与第二壁112分别在中点位置且接近本体部10之处形成有一近似半圆形的凹陷区1111、1121、相反地在远离本体部10之处形成有一更向外凸伸且也为近似半圆形的延伸区1112、1122,使得位于第一壁111上的凹陷区1111比延伸区1112所在平面略为向下而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位于第二壁112上的凹陷区1121比延伸区1122所在平面略为向上而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另外,在第一壁111及第二壁112上的凹陷区1111、1121与延伸区1112、1122内均以冲压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略为向上浮凸的一第一枢接点113及一第二枢接点114。此外,在第一壁111与第二壁112远离本体部10的侧缘处、分别在对应位置处由延伸区1112、1122向相同的一端以去除材料的方式构成一切角边缘1113、1123,使得切角边缘1113、1123与本体部10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定角度的夹角。

    组合时如图4所示,使其中的一鳍片单元1的第一壁111上的第一枢接点113与另一相邻的鳍片单元1的第一壁111上的第二枢接点114相互卡合而形成可相对转动的枢接状态,同时以相同的方式,使其中的一鳍片单元1的第二壁112上的第一枢接点113也与另一相邻的鳍片单元1的第二壁112上的第二枢接点114相互卡合而形成枢接状态,使二相邻鳍片单元1的本体部10可相对转动而改变彼此延伸方向的夹角。

    如图5,在本实施例当中,相邻的鳍片单元1的第一壁111大概位于同一平面,而相邻的鳍片单元1的第二壁112也大概位于同一平面,故当相邻鳍片单元1相对转动时,其中一鳍片单元1的本体部10会受到另一相邻鳍片单元1的第一壁111及第二壁112边缘的阻碍,但由于每一鳍片单元1的第一壁111与第二壁112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切角边缘1113、1123,故可使得一鳍片单元1可相对向另一鳍片单元1的切角边缘1113、1123转动,而相对转动角度的容许范围则取决于切角边缘1113、1123在制作时与本体部10延伸方向夹角的大小而定。

    应用时,由于二相邻的鳍片单元1均可通过枢接部11相互对应接合,且二相邻的鳍片单元1的本体部10之间不但间隔有一定距离外并可相对枢转,故当导热体2及离心式风扇4的排出口41位置固定后,散热鳍片组100即可依照排出口41的大小及位置,事先选择所需数目的鳍片单元1、并进而调整不同位置的鳍片单元1的本体部10的角度以平行于风扇4之排出口41相对应位置处所送出的气流流线方向,再以散热膏粘接或焊接等方式使各鳍片单元1的第二壁112固定连接于适当位置处,例如连接在一底座上,如此一来,风扇4的排出口41任何位置所送出的气流均能平顺、无阻碍地通过相邻鳍片单元1的本体部10之间,使得空气与鳍片单元1的热交换效率达到最佳化,在不需增加整体散热装置的尺寸下可大幅度提高散热的效果。并且,由于流体的阻抗变小,故产生紊流的机会变小,因此噪音也随之降低。

    另一方面,就生产者而言,由于鳍片单元1可制作成大量生产的规格化元件,在不同的散热条件下因应不同尺寸的笔记本电脑,或是因应具有不同出力、排出口41尺寸的风扇4下,仅需调整所需鳍片单元1的数目以及相邻鳍片单元1的角度即可达到,而不必如现有做法需要搭配特殊尺寸的散热器,可因此节省可观的制作成本。

    以上所述者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上述鳍片单元1的形状并非一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实际需求加以变化,而仅需使相邻鳍片单元1呈枢接状态即可,故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散热鳍片组及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散热鳍片组及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散热鳍片组及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热鳍片组及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鳍片组及使用该散热鳍片组的散热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因应流体流线方向配置的散热鳍片组,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鳍片单元,使鳍片单元用以接触一热源体及一传热流体,各鳍片单元具有一呈片状的本体部及一连接于本体部的枢接部,而二相邻的鳍片单元各通过枢接部相互对应接合,使二相邻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可相对枢转的型态,该各分别位于不同位置的鳍片单元的本体部的延伸方向以平行于对应位置处的传热流体流动的流线方向配置并接触定位于热源体上,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其他类目不包含的电技术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