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一个用于与位置固定的接触轨可拆卸连接 的接触装置的适配单元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与位置固定的接触轨可拆卸连接的接触装置的适配单元,该接触装置包括
一种接触单元,其具有一些与所述接触轨配合作用的接触元件和一些用于所述接触单元与属于该适配单元的开关装置、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电连接的连接件,
一种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具有多个用于容纳接触单元的接触壳体,以及
多个成形于所述接触壳体的周边上地边缘横片用于支承在所述适配单元的一个壳壁上。
例如由DE 3729454C3已知一种具有这些特征的适配单元。所述接触壳体在其周边上带有一些边缘横片,它们贴靠在一个适配单元支架或壳体的开口的边缘上。在边缘横片中的通孔用于将接触装置固定在适配单元的支架或壳体上。根据适配单元的结构,可以从外面或从里面将所述接触装置装配和固定在所述开口内。这样就导致,在将所述接触装置插装在板接触轨上时或所述接触装置从板接触轨上脱离时产生的作用力,都要通过边缘横片传递。而沿反向作用的力要通过固定装置传递。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简化将所述接触装置安装在所述适配单元内的工作并且通过减小插接力和脱开力使所述接触壳体承受的力保持较小。
按照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即
-在所述接触壳体周边的至少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互相平行地并且相互隔开间距地设置每两个边缘横片;并且
-这些边缘横片从两侧卡住所述适配单元的壳壁,使得所述接触装置在克服插装到接触轨上时和从中脱离时产生的力的情况下被支承。
因此,固定装置不是必需用于承受或传递所述接触装置的插接和脱开力,而基本上只需要用于将所述接触装置位置固定在上述壳壁上。
按前言所述的DE 3729454C3,所述接触装置的支承装置由一壳壁构成,该壳壁有一个用于插入接触壳体的开口。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提出了支承装置的一些其他的简化接触装置的装配工作和改善其支承的设计方案。为此尤其可规定,所述支承装置至少包括两个与接触壳体周边的相对的侧面平行的支承元件,其中一个支承元件是所述适配单元的壳体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以及其中第二个支承元件设计为与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固定搭接板。
此外,属于所述适配单元壳体的固定的支承元件可以设计为有一个通孔的壁,该通孔具有两段,其中扩大地设计第一段的尺寸用于通过接触壳体连同其边缘横片,而第二段的尺寸与接触壳体的尺寸相匹配。由此,达到所述适配单元的壳壁在所述接触壳体周边的三侧卡紧接触壳体,以及只有留下的第四侧与固定搭接板配合作用。
上述本发明的扩展设计不仅适用于可插入的适配单元而且适用于可推入的适配单元。若所述适配单元设有用于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一些接触装置,则用于两个接触装置的支承元件可设计为相同的或是共同的。
特别适合于可插入的适配单元的一种设计结构,在该结构中,
-所述适配单元的壳体具有一后壁和一个与之垂直地弯折成的上壁,
-所述通孔在该上壁和后壁上延伸,使得该通孔的第一段处于上壁内以及第二段处于后壁内,并且
-将用于搭接所述上壁和后壁的固定搭接板设计为角状。
尽管只在所述接触壳体周边的两个相对侧面设有边缘横片可能已经足够,但仍推荐,在所有四个侧面均设置平行的边缘横片。
本身存在多种可能性,例如为所述接触壳体设置平行的边缘横片或者制造带有这样一些边缘横片的接触壳体。如果所述边缘横片构成一个在所述接触壳体周边上的封闭的环,那么对于按照期望插接力和脱开力在接触壳体内均匀地分布是最有利。但为了能尽可能简便和经济地制造,所述接触壳体尽可能按一个整体制成塑料模制体,它难以具有封闭的边缘横片。然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扩展设计,所述边缘横片设计为在所述接触壳体上彼此有空隙地相继排列的凸块,同时,这些凸块彼此错开地设置成平行的边缘横片,则这种分布结构相应具有的特点是,所述凸块作为接触壳体的一些特征可同步地在塑料压注模内加工出来,它们沿脱模方向延伸。由此显著地简化了压注模的结构。
如已提及的那样,所述一个支承元件可以是适配单元的壳体的彼此垂直的壁的组成部分。这种设计可这样加以补充,即,使所述壳体具有另一个按相同方向弯折成的下壁,并且该下壁与一个电器支承板一起围成一个容纳所述接触装置的矩形腔室。由此也可以为所述接触装置的接线端子提供接触保护,确切地说,是将接触单元从接触壳体中伸出的接线端子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端子盖板加以保护,该端子盖板固定在所述上壁和下壁上。这样一种端子盖板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计成近似U形并具有两个端腿段,所述端腿段在接触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延伸,同时,所述端子盖板(25)的与所述适配单元的后壁平行的中间段设有固定舌,它们插入到所述上壁(7)和下壁的槽缝内。
下面借助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阐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以立体图示出一个具有一个接触装置的按照本发明的适配单元,它设计成为可插入的电器插件,从中可以看到后侧所配置的一些接触元件,
图2示出一个适配单元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它作为一个电器插入件分别具有一个用于供电和一个用于输出的接触装置,
图3和图4分别以俯视图及剖面图IV-IV示出按照图1或2所示适配单元的一个接触装置,
图5示出按照图1所示适配单元的前视图,
图6示出一个按照图1所示适配单元的壳体,它不带有附属的电器支承板,而具有一个拆开示出的端子盖板。
图1所示的适配单元1具有一箱盒状壳体2、开关装置、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3以及一个接触装置4。该壳体2具有一个用于支承所述接触装置4的支承装置5和一个电器支承板6,在此,该壳体2的后部有三个向相同的方向垂直弯折的壳壁段,亦即上壁7、后壁8和下壁9。电器支承板6在其上棱边固定在上壁7的支承连接板10上,以及在其下棱边借助一些凸耳11固定,所述凸耳11插入到所述下壁9的槽缝12内。所述壳体2优选用钢板制成。
所述接触装置4设计成三极的并相应地具有三个接触单元13。这些接触单元12安装在一个接触壳体14内,该接触壳体用一种绝缘塑料制成并且具有四个用于容纳所述接触单元的腔室15。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三个这样的腔室15配备有所述接触单元13,而余留下的一个腔室15是空的。所述接触单元是名称为“用于一个可运动的适配单元与位置固定的接触轨可拆卸连接的接触装置”的一个专利申请的对象,具有与上述视为撤回申请相同的申请日。因此,在本文中所述接触装置4有关所述接触单元只说明到为理解本发明所需要的程度。为此尤其应当提及的是,所述接触单元13具有对准在图3、4和6中所示出的接触轨30的叉形结构的接触元件16以及面朝箱盒状壳体2内部的接线端子17。所述接线端子17与电器3的连接按照公知的方式通过挠性电缆或成形的导体实现,在附图中为了简化将它们略去。所述接触单元12是这样与接触壳体14连接的,即,它们在克服被插到所述接触轨上时以及在从接触轨上脱开时所产生的力的情况下被支承。
所述接触壳体14在其周边的四个侧壁上设有边缘横片18,如从图3和4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在此至关重要的是,所述边缘横片18由两行平行的凸块19构成,它们以一个相当于后壁8厚度的间距设置。因此该后壁8构成所述支承装置5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述上壁7和后壁8设有通孔20,该通孔具有一个处于上壁7内的第一段21和一个紧接着的处于后壁8内的第二段22。通过确定此通孔或其分段21和22的尺寸,保证所述接触装置4可插入到箱盒状壳体2内,同时,所述通孔的第二段22的下棱边和侧棱边安装在两个边缘横片18的凸块19之间。因此,接触壳体13四个周边侧壁中的三个已经支承在箱盒状壳体2上。在余下的第四个(上部)周边侧壁上的凸块19被角状固定搭接板23夹住,该固定搭接板23是所述支承装置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该固定搭接板23侧向伸出的端板24用于固定在所述后壁8上。
为了表示清楚通孔20及其各段21和22的布局和尺寸,在图1中接触装置4右边断开表示。
如图3和4详细表示的那样,所述边缘横片18的凸块19相互错开设置,而且互相不重叠。这对于传递所述接触装置与箱盒状壳体2之间的作用力没有任何影响,但却对接触壳体14的制造非常有利。也就是说,凸块19的错开分布允许凸块包括在塑料压注(injection moulding)用的两个分模内,所以尽管有许多造型特征,但仍能经济地制造所述接触壳体14。
如已提及的那样,所述箱盒状壳体的内腔用于容纳所述接触装置4和与之连接的电缆或成形导体。作为用于提高防故障电弧(arc fault)的可靠性的措施,所述适配单元1包括一端子盖板25,该端子盖板25在图5和6已详细示出。该端子盖板25弯折成近似U形以及具有一中间段26和从该中间段伸出的端腿段27。在该中间段26的末端设有处于其平面内的固定舌28,它们插入到所述箱盒状壳体2的上壁7和下壁9中附属的槽缝29内。尤其如图6所示,所述端腿段27之间的间距对应于壳体2的上壁7和下壁9之间的间距。所述端腿段27的长度要设计成,能包围或覆盖所述接线端子17和所述接触壳体14的位于壳体2内腔中的部分。
所述端子盖板25用一种电绝缘塑料制成并且可优选用板材制成,所述板材可通过弯曲或弯边(亦即无须加热)来加工。尽管端子盖板25的整个高度超过壳体2的上壁7与下壁9之间的间距,但是基于塑料的可弯性,所述固定舌28也能够咬合到槽缝29内。
上述接触装置4的特征在于,它的组件能方便地制造并且能够方便地组装。在此,建立起所述适配单元1的壳体2与所述接触装置4的整个周边之间的连接。其中,所述固定搭接板23主要具有对接触装置定位的功能,因为它只固定接触壳体14四个周边侧壁中的一个。通过所述支承装置5的结构,不需要工具就可以可靠地固定所述端子盖板25。
按照图2所示的适配单元31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在所有重要的具体特征上与上面的说明一致。在此实施方式中涉及一种电器插件,它设有一个用于与供电的接触轨(对应于图3、4和6中的接触轨30)连接的接触装置32和另一个用于适配单元31的输出端的接触装置33。所述接触装置32和33并排地设置以及在所有重要的具体特征上同样与上面详尽说明的接触装置4一致,差别在于每一极分别设有三个接触元件16,以提高载流能力。此外,可以选择将具有所述接触单元13的接触装置33的接触壳体14配置成与所述接触装置32镜像对称,亦即空留出右腔室15而不是左腔室15(见图4和6)。
所述适配单元31具有一个其功能与图1所示的支承装置5对应的支承装置34。对此,所述支承装置34包括一个属于适配单元31的后侧壁35,它与所述接触壳体14及其边缘横片18或凸块19相匹配。此外,属于所述支承装置34的还有类似于上面已说明的固定搭接板23的固定搭接板36,但它设计得较长以便共同卡住两个接触装置32和33。一些固定元件37将固定搭接板与所述适配单元31的框形壳体38连接起来。
图2所示的适配单元31如图1和图3至图6所示的适配单元1一样没有表示布线。但仅为了理解应提及,在所述壳体38内的支承板39上以公知的方式安装有开关装置、保护装置和控制装置3,它们的输入端与所述接触装置32的接线端子17相连接,以及它们的输出端与所述接触装置33的相应接线端子17相连接。在图2中可看到的在所述支承板39与接触装置32和33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所需要的电缆和导线。
附图标记清单
1. 适配单元
2. 适配单元1的壳体
3. 开关装置、控制装置和保护装置
4. 接触装置
5. 支承装置
6. 电器支承板
7. 上壁
8. 后壁
9. 下壁
10. 支承连接板
11. 电器支承板的凸耳
12. 下壁9中的槽缝
13. 接触单元
14. 接触壳体
15. 接触壳体14中的腔室
16. 接触元件
17. 连接端子
18. 接触壳体14上边缘横片
19. 凸块(边缘横片18的一段)
20. 壳体2中的通孔
21. 在上壁7中的通孔段
22. 在下壁8中的通孔段
23. 固定搭接板
24. 固定搭接板23的末端连接板
25. 端子盖板
26. 端子盖板25的中间段
27. 端子盖板25的端腿段
28. 端子盖板25的固定舌
29. 下壁9中的槽缝
30. 接触轨
31. 适配单元(另一个实施例,见图2)
32. 接触装置(输入端,见图2)
33. 接触装置(输出端,见图2)
34. 支承装置(见图2)
35. 壳体38的后壁(见图2)
36. 固定搭接板(见图2)
37. 用于固定搭接板36的固定件
38. 适配单元31的壳体
39. 壳体38中的支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