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主张以 2010 年 7 月 12 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 2010-158066 号为基 础的优先权。由此, 其全部内容被援引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对原稿进行照明并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 像形成装置。
这种图像读取装置是读取原稿的装置, 单独或被装载于复印机来使用。在单独使 用的情况下, 将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输出到外部的印刷机等, 在装载于复印机使用的情况 下, 将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用该复印机复印。
作为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 包括 : 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板等构成的原稿引导板 ; 和配置在原稿引导板的下方的读取扫描器, 该图像读取装置在原稿引导板上输送原稿并使 该原稿通过, 利用读取扫描器对原稿引导板上的原稿进行照明来读取该原稿。读取扫描器 具有对原稿进行照明的光源和对来自原稿的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的图像传感器 (CCD 等 ) 等。
此处, 如果被输送来的原稿卡在原稿引导板的端部, 则会发生堵塞的情况。因此, 在原稿引导板的端部形成倾斜面 (C 面 ), 以将原稿从原稿引导板的端部的倾斜面迅速地导 向原稿引导板的上表面。
但是, 因为原稿引导板的倾斜面为磨砂玻璃状, 所以存在原稿被磨砂玻璃状的倾 斜面刮掉而产生大量的纸粉, 或者读取扫描器的照明光在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发生散射而 使原稿的照明光不足的情况。
例如, 在日本特开平 9-93405 号公报中, 将透明的原稿台的 C 面研磨至透明, 以防 止照明光的不均和不足。此外, 在将原稿台的 C 面研磨至透明的情况下, 原稿不会被 C 面刮 掉。
但是, 如果如上述日本特开平 9-93405 号公报所示将原稿台的 C 面研磨至透明, 则 原稿台的成本变得非常高。这是因为, 本来原稿台的 C 面是磨砂玻璃状, 要将这些面研磨至 透明, 另外需要研磨工序和工序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且低成本地将原稿引 导板的端部的倾斜面 (C 面 ) 变得透明且平滑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 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 第一透光板, 在其上输送原稿并使该原稿通过 ; 和 图像读取部, 其隔着上述第一透光板对上述原稿进行照明来读取上述原稿, 其中, 在上述第 一透光板的端部, 呈磨砂玻璃状形成有用于将被输送来的上述原稿导向上述第一透光板的 上表面的第一倾斜面, 在上述第一倾斜面通过透明的粘接剂或透明的双面胶带粘贴有透明 片。
当像这样在第一透光板的端部的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粘贴有透明片时, 成为在磨
砂玻璃状的倾斜面涂敷有透明的粘接剂的状态, 所以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变得透明, 在该 倾斜面的部位, 照明光不散射。此外, 在原稿通过第一透光板的端部的倾斜面上时, 原稿不 与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直接相接, 原稿与透明片相接, 所以原稿不被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刮掉, 不产生纸粉。
此外, 也可以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 还具有与上述第一透光板成对的第二 透光板, 在上述第二透光板的下表面的端部, 呈磨砂玻璃状形成有第二倾斜面, 在上述第二 倾斜面通过透明的粘接剂或透明的双面胶带粘贴有透明片, 使上述第一透光板与上述第二 透光板隔开间隔相对配置, 在上述第一透光板和上述第二透光板之间输送上述原稿并使该 原稿通过。
像这样在一对透光板间输送原稿并使其通过的结构, 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此外, 也可以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 上述图像读取部的照明光透过上述第 一倾斜面和上述第二倾斜面的至少一个, 对上述原稿或面对上述第一透光板的黑点校正 (Shading Correction) 用的白色基准部件进行照明。
如上述所述, 由于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变得透明, 所以即使对原稿或白色基准部 件进行照明的照明光透过倾斜面, 原稿或白色基准部件的照明级别也不会不足。 进一步, 也可以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中, 上述透明片, 从上述第一透光板的上 述上表面与上述第一倾斜面之间的边界线隔开规定间隔粘贴, 并且从上述第二透光板的上 述下表面与上述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边界线隔开规定间隔粘贴。
在像这样将透明片从第一透光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倾斜面间的边界线隔开规定的 间隔粘贴的情况下, 即使透明片的粘接剂渗出, 粘接剂也不会超过该边界线到达第一透光 板的上表面, 第一透光板的上表面不会被粘接剂污染。
另一方面,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具备上述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 所以能 够达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像这样, 在本发明中, 当在透光板的端部的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粘贴有透明片时, 成为在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涂敷有透明的粘接剂的状态, 所以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变得透 明, 在该倾斜面的部位, 照明光不散射。 此外, 在原稿通过透光板的端部的倾斜面上时, 原稿 不与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直接相接, 原稿与透明片相接, 所以原稿不被磨砂玻璃状的倾斜 面刮掉, 也不产生纸粉。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 面图。
图 2 是表示装载在图 1 的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主体上部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图 2 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截面图。
图 4 是表示图 2 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部的立体图。
图 5(a) 是将图 2 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原稿引导板和读取引导板的周边放大表示的 截面图, 图 5(b) 是表示通过原稿引导板与读取引导板之间的原稿的截面图。
图 6(a) 是表示对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图, 图 6(b) 是表示对 粘贴有透明片的倾斜面的入射光的图。图 7(a) 是将图 2 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原稿引导板和读取引导板的配置结构的变形 例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 7(b) 是表示通过原稿引导板与读取引导板之间的原稿的截面图。
图 8(a) 和图 8(b) 是表示将透明片对原稿引导板的倾斜面的粘贴状态放大表示的 侧面图和正面图。
图 9 是表示透明片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 1 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 图。该图像形成装置 1 是具有扫描功能、 复印功能、 打印功能和传真功能等的所谓的复合 机, 将由图像读取装置 2 读取的原稿的图像发送到外部 ( 相当于扫描功能 ), 或者, 将该读取 到的原稿的图像或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以彩色或单色记录形成在记录用纸 ( 相当于复印 功能、 打印功能和传真功能 )。
该图像形成装置 1 为了将图像印刷在记录用纸, 具有 : 光扫描装置 11、 显影装置 12、 感光体鼓 13、 鼓清理装置 14、 带电器 15、 中间转印带装置 16、 定影装置 17、 用纸输送通路 S、 供纸托盘 18 和用纸排出托盘 19 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黑色 (K)、 青色 (C)、 品红色 (M)、 黄色 (Y) 中各个颜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 或者是与使用单色 ( 例如黑色 ) 的单色图像相 应的图像数据。因此, 显影装置 12、 感光体鼓 13、 鼓清理装置 14 和带电器 15 以形成与各个 颜色相应的四种调色剂像 (toner image, 墨粉像 ) 的方式分别设置有四个, 各自与黑色、 青 色、 品红色和黄色相对应, 构成四个图像形成单元 (image station)Pa、 Pb、 Pc、 Pd。
各感光体鼓 13 在其表面具有光感光层。各带电器 15 是用于使各个感光体鼓 13 的表面均匀地带电的带电机构, 在作为接触型的辊型带电器和刷子型的带电器以外, 还能 够使用充电器型的带电器。
光扫描装置 11 是具备激光二极管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 (LSU), 根据图像数据 对被带电的各感光体鼓 13 表面进行曝光, 在它们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
各显影装置 12 利用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对分别形成在各个感光体鼓 13 表面的静电 潜影进行显影, 在这些感光体鼓 13 表面形成调色剂像。各鼓清理装置 14 除去并回收在显 影和图像转印后残留在各个感光体鼓 13 表面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装置 16 配置在各感光体鼓 13 的上方, 具有 : 中间转印带 21、 中间转印带 驱动辊 22、 从动辊 23、 四个中间转印辊 24 和带清理装置 25。
中间转印带 21 将厚度 100μm ~ 150μm 程度的薄膜形成为环带状。中间转印带 驱动辊 22、 从动辊 23、 各中间转印辊 24 等将中间转印带 21 拉伸架设并支承, 使中间转印带 21 沿箭头 C 方向转圈移动。
各中间转印辊 24 以能够靠近中间转印带 21 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隔着中间转印带 21 被各个感光体鼓 13 挤压。
各感光体鼓 13 表面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在中间转印带 21 地被转印, 在中间转印 带 21 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 ( 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 )。从各感光体鼓 13 转印至中间转印 带 21 的调色剂像的转印, 通过与中间转印带 21 的背面压接的各中间转印辊 24 来进行。各中间转印辊 24 以直径 8 ~ 10mm 的金属 ( 例如不锈钢 ) 轴为基础, 是其表面被导电性的弹 性材料 ( 例如 EPDM、 发泡聚氨酯等 ) 覆盖的辊。在各中间转印辊 24, 为了转印调色剂像而 施加有高电压的转印偏压 ( 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 (-) 相反极性 (+) 的高电压 ), 通过其导电 性的弹性材料, 高电压被均匀地施加到记录用纸。
像这样, 各感光体鼓 13 表面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 21 层叠, 成为图像数据所示 的彩色的调色剂像。将该彩色的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 21 一起输送, 在中间转印带 21 与 二次转印装置 26 的转印辊 26a 间的压区 (nip region) 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在二次转印装置 26 的转印辊 26a, 施加有用于使中间转印带 21 的的各种颜色的 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的电压 ( 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 (-) 相反极性 (+) 的高电压 )。此 外, 为了稳定地得到中间转印带 21 与二次转印装置 26 的转印辊 26a 间的压区, 转印辊 26a 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22 中的某一个采用硬质材料 ( 金属等 ), 另一个采用弹性辊等的软质 材料 ( 弹性橡胶辊, 或者发泡性树脂辊等 )。
此外, 中间转印带 21 上的调色剂像并不会通过二次转印装置 26 被完全地转印到 记录用纸上, 存在中间转印带 21 上残留有调色剂的情况, 该残留调色剂在以后的工序中成 为发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因此, 通过带清理装置 25 将残留调色剂除去和回收。在带清 理装置 25, 例如作为清理部件设置有清理板, 该清理板与中间转印带 21 接触来除去残留调 色剂, 在清理板所接触的部位, 由从动辊 23 支承中间转印带 21 的背面侧。 将记录用纸在中间转印带 21 与二次转印装置 26 的转印辊 26a 之间的压区转印调 色剂像之后, 向定影装置 17 输送。定影装置 17 具有加热辊 31 和加压辊 32 等, 将记录用纸 夹在加热辊 31 与加压辊 32 间进行输送。
将加热辊 31 基于未图示的温度检测器的检测输出控制成规定的定影温度, 与加 压辊 32 一起对记录用纸进行热压接, 由此使被转印在记录用纸的彩色的调色剂像熔融、 混 合、 压接, 对记录用纸进行热定影。
另一方面, 供纸托盘 18 是用于收纳记录用纸的托盘, 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下 部, 供给托盘内的记录用纸。此外, 手动托盘 7 是用于载置记录用纸的托盘, 设置在图像形 成装置 1 的侧壁, 供给该托盘内的记录用纸。
在图像形成装置 1, 设置有 S 字形的用纸输送通路 S, 用于将从供给托盘 18 或手动 托盘 7 供给的记录用纸经由二次转印装置 26 和定影装置 17 送到用纸排出托盘 19。沿着该 用纸输送通路 S 配置有用纸定位辊 34、 定影装置 17、 输送辊 35 和排纸辊 36。
在供纸托盘 18 的端部设置有用纸拾取辊 33, 通过该用纸拾取辊 33, 记录用纸从供 给托盘 18 被逐张取出并向用纸输送通路 S 输送。此外, 在手动托盘 7 的端部设置有拾取辊 8, 通过该拾取辊 8, 记录用纸从手动托盘 7 被逐张取出并向用纸输送通路 S 送出。
输送辊 35 是用于促进辅助记录用纸的输送的小型辊, 设置有多组。
用纸定位辊 34 使被输送来的记录用纸暂时停止, 并使记录用纸的前端一致, 以将 中间转印带 21 上的彩色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 21 与二次转印装置 26 的转印辊 26a 间的 压区转印到记录用纸的方式, 使各感光体鼓 13 和中间转印带 21 的旋转匹配, 时间恰当地输 送记录用纸。
进一步, 记录用纸在由定影装置 17 定影彩色调色剂像并通过定影装置 17 之后, 由 排纸辊 36 在用纸排出托盘 19 上正面朝下地排出。
此外, 在不仅进行记录用纸的表面而且进行背面的印字的情况下, 在通过用纸输 送通路 S 的排纸辊 36 输送记录用纸的途中, 使排纸辊 36 停止并逆旋转, 使记录用纸通过反 转通路 Sr 而使记录用纸的表面背面反转, 将记录用纸导向用纸定位辊 34, 与记录用纸的表 面一样在记录用纸的背面记录并定影图像, 将记录用纸排出到用纸排出托盘 19。
接着, 参照图 2、 图 3 和图 4, 对装载在图 1 的图像形成装置 1 的主体上部的图像读 取装置 2 进行说明。图 2 和图 3 是表示图像读取装置 2 的立体图和截面图。此外, 图4是 表示图像读取装置 2 的读取部 41 的立体图。
图像读取装置 2 具有下侧的读取部 41 和上侧的原稿输送部 42。上侧的原稿输送 部 42, 其里侧一边通过铰链 ( 未图示 ) 被下侧的读取部 41 的里侧一边枢轴支承, 通过使其 跟前部分上下移动而开闭。在原稿输送部 42 被打开时, 如图 4 所示, 读取部 41 的原稿载置 板 43 和原稿引导板 44 被打开。原稿载置板 43 和原稿引导板 44 的都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 板等构成。在原稿载置板 43 上载置原稿, 然后原稿在原稿引导板 44 上被输送而通过。
读取部 41 具有原稿载置板 43、 原稿引导板 44 和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等。第一读 取扫描器 45 具有光源 46、 成像透镜 47 和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 电荷耦合器件 )48 以及第一~第四反射镜 51 ~ 54 等, 该读取部 41 向原稿载置板 43 和原稿引导板 44 的某一 个的下方移动, 读取载置在原稿载置板 43 上的原稿 ( 第一读取模式 ), 或读取在原稿引导板 44 上通过的原稿 ( 第二读取模式 ) 等。 在第一读取模式中, 使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向原稿载置板 43 的下方移动, 打开原稿 输送部 42, 将原稿载置在原稿载置板 43 上, 关闭原稿输送部 42。然后, 使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以一定的速度向副扫描方向 Y 仅移动与原稿尺寸相应的距离, 并且, 利用光源 46 对原稿 载置板 43 上的原稿进行照明, 利用第一~第四反射镜 51 ~ 54 对其反射光依次进行反射而 导向成像透镜 47。成像透镜 47 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集聚在 CCD48, 使原稿表面的图像在 CCD48 上成像。CCD48 沿主扫描方向 X 对原稿表面的图像反复进行扫描, 每次输出 1 主扫描 线的模拟图像信号。
在第二读取模式中, 使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向原稿引导板 44 的下方移动而被定位, 由原稿输送部 42 将原稿在原稿引导板 44 上向副扫描方向 Y 输送使其通过。当原稿在原稿 引导板 44 上通过时, 利用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的光源 46, 隔着原稿引导板 44 对原稿进行照 明, 利用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的第一~第四反射镜 51 ~ 54 对其反射光依次进行反射而导向 成像透镜 47。成像透镜 47 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集聚在 CCD48, 使原稿表面的图像在 CCD48 上成像。利用 CCD48 对原稿表面的图像沿主扫描方向 X 进行反复扫描, 读取原稿表面的图 像。
此外, 能够通过内置于原稿输送部 42 的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读取原稿背面的图像。 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配置在原稿引导板 44 的上方, 与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一样, 具有光源 46、 成像透镜 47 和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 电荷耦合器件 )48 以及第一~第四反射镜 51 ~ 54 等。在原稿被原稿输送部 42 向副扫描方向 Y 输送, 通过原稿引导板 44 与读取引导 板 56( 由透光性的玻璃板等构成 ) 之间时, 利用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的光源 46, 隔着读取引 导板 56 对原稿背面进行照明, 利用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的第一~第四反射镜 51 ~ 54 对其 反射光依次进行反射而导向成像透镜 47。成像透镜 47 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集聚在 CCD48, 使原稿背面的图像在 CCD48 上成像。利用 CCD48 对原稿背面的图像沿主扫描方向 X 进行反
复扫描, 读取原稿背面的图像。
进一步, 还能够利用第一和第二读取扫描器 45、 55 对通过原稿引导板 44 上的原稿 的表面和背面同时进行读取。
这样, 将用第一和第二读取扫描器 45、 55 的 CCD48 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作为模拟图 像信号从 CCD48 输出, 将该模拟图像信号 A/D 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然后, 将该数字图像信 号 ( 图像数据 ) 在施加各种图像处理之后发送至图像形成装置 1 的光扫描装置 11, 在图像 形成装置 1, 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用纸, 将该记录用纸作为复印原稿输出。
另一方面, 原稿输送部 42 具有 : 在该原稿输送部 42 被关闭时挤压原稿载置板 43 上的原稿的底板 61 ; 配置在底板 61 和原稿载置板 43 的上方的原稿托盘 62 ; 从原稿托盘 62 经由原稿引导板 44 呈直线状延伸的直通输送通路 63 ; 从直通输送通路 63 的中间分支并向 上方弯曲的弯曲输送通路 64 ; 设置在弯曲输送通路 64 的末端一侧的第一原稿排出托盘 65 ; 和设置在直通输送通路 63 的末端一侧的第二原稿排出托盘 66 等。
原稿托盘 62 具有固定托盘 62a 和升降托盘 62b, 以越接近直通输送通路 63 越低的 方式倾斜。 原稿被载置在固定托盘 62a 或升降托盘 62b, 该原稿的前端一侧被载置在升降托 盘 62b。升降托盘 62b 内置有升降机构 ( 未图示 ), 通常当降下并载置原稿时, 上升至原稿 的前端与拾取辊 67 抵接。 在直通输送通路 63, 在其始端配置有拾取辊 67, 在其末端配置有排出辊 68, 在其 中间配置有多个输送辊 69 和定位辊 (registration roller)71。 此外, 在弯曲输送通路 64, 在其末端配置有排出辊 72, 在其中间配置有输送辊 69。进一步, 在直通输送通路 63 与弯曲 输送通路 64 的分支点配置有切换爪 73。
通常, 切换爪 73 如由实线所示绕其轴 73a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被定位。在该状态 下, 当设定第二读取模式, 原稿被载置在原稿托盘 62 上时, 升降托盘 62b 上升至原稿的前端 与拾取辊 67 抵接, 拾取辊 67 旋转, 利用拾取辊 67 将原稿从原稿托盘 62 引出, 送入到直通 输送通路 63。在直通输送通路 63, 利用输送辊 69 输送原稿, 在原稿的前端碰到定位辊 71 并被整理好之后, 利用定位辊 71 将原稿输送到原稿引导板 44 与读取引导板 56 之间, 进一 步, 将原稿利用切换爪 73 输送到弯曲输送通路 64, 经由输送辊 69 和排出辊 72 将原稿输送 到第一原稿排出托盘 65 并排出。
在这样的原稿输送途中, 利用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或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读取原稿 的表面或背面。
此外, 在读取照片、 明信片、 卡片、 名片等厚纸原稿 (0.8mm 程度的厚度 ) 的图像时, 切换爪 73 如虚线所示在其轴 73a 周围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被定位。在该状态下, 当设定第 二读取模式, 厚纸原稿被载置在原稿托盘 62 上时, 升降托盘 62b 上升至厚纸原稿的前端与 拾取辊 67 抵接, 利用拾取辊 67 将厚纸原稿从原稿托盘 62 引出, 送入到直通输送通路 63。 在直通输送通路 63, 厚纸原稿由输送辊 69 输送, 在原稿的前端碰到定位辊 71 并被整理好之 后, 将厚纸原稿利用定位辊 71 输送到原稿引导板 44 与读取引导板 56 之间, 进一步, 经由切 换爪 73 和排出辊 68 将其输送到第二原稿排出托盘 66 并排出。
由于直通输送通路 63 为大致直线形状, 所以能够不产生堵塞等地迅速地输送厚 纸原稿。
在这样的原稿输送部 42, 在利用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读取原稿载置板 43 和原稿引
导板 44 上的原稿之后, 使第一读取扫描器 45 的原稿载置板 43 上的高度方向的原稿读取位 置与原稿引导板 44 上的高度方向的原稿读取位置一致, 使得在任一个原稿读取位置第一 读取扫描器 45 的焦点都对准。此外, 原稿托盘 62 位于比原稿载置板 43 高的位置。于是, 原稿输送部 42 的直通输送通路 63 从比原稿载置板 43 高的位置的原稿托盘 62 向与原稿载 置板 43 同一高度的原稿引导板 44 呈直线形状延伸。因此, 直通输送通路 63 以在原稿引导 板 44 一侧更低的方式倾斜。
因此, 如图 5(a) 所示, 形成直通输送通路 63 的一部分的原稿引导板 44 和读取引 导板 56 也倾斜。详细而言, 如果以与原稿的表面直接重叠的载置板 43 的上表面为基准, 则 原稿引导板 44 与读取引导板 56 相对于原稿载置板 43 的上表面倾斜。
此处, 在图 5(a), 在朝向原稿的输送方向 A 的上流一侧的原稿引导板 44 的端部 44a, 形成有倾斜面 (C 面 )44b, 在该倾斜面 44b 粘贴有透明片 82。倾斜面 44b 和透明片 82 是为了接收如图 5(b) 所示被输送来的原稿 G 的前端并将其迅速地导向原稿引导板 44 的上 表面 44c 而设置的。
同样, 在朝向原稿的输送方向 A 的上流一侧的读取引导板 56 的端部 56a 也形成有 倾斜面 (C 面 )56b, 在该倾斜面 56b 粘贴有透明片 83, 被输送来的原稿 G 的前端由倾斜面 56b 和透明片 83 接收后被迅速地导向读取引导板 56 的下表面 56c。
这样的原稿引导板 44 的倾斜面 44b 和读取引导板 56 的倾斜面 56b 是磨砂玻璃状 的。假如使该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56b 直接露出使用, 则原稿会被磨砂玻璃状的倾斜 面 44b、 56b 刮掉, 产生大量的纸粉。该纸粉附着在原稿引导板 44 的上表面 44c 或读取引导 板 56 的下表面 56c, 被第一和第二读取扫描器 45、 55 读取, 成为原稿图像的黑线出现, 成为 图像品质下降的原因。
此外, 如图 5(a) 所示, 黑点校正用的白色基准板 81 设置在原稿引导板 44 的下表 面 44d, 当从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的光源 46 出射并被反射板 49 反射的照明光 L2 通过磨砂玻 璃状的倾斜面 44b 入射到白色基准板 81 时, 照明光 L2 被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散射, 所 以白色基准板 81 的照明级别下降。 与此相对, 如图 5(b) 所示, 对于被输送来的原稿 G, 从光 源 46 出射并被反射板 49 反射的照明光 L2 不通过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地入射, 原稿 G 的照明级别不下降。
因此, 利用照明光 L2 的白色基准板 81 的照明级别与利用照明光 L2 的原稿 G 的照 明级别不同, 前者的照明级别更低。因此, 由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的 CCD48 读取的白色基准 板 81 的灰度等级变暗, 黑点校正变得不能适当地进行。
另外, 由于从光源 46 出射的照明光 L1 不通过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地入射到 白色基准板 81 和原稿 G, 所以利用照明光 L1 的白色基准板 81 的照明级别与利用照明光 L1 的原稿 G 的照明级别相同, 但仅利用照明光 L2 的白色基准板 81 一方的照明级别降低, 也会 对黑点校正产生影响。
于是,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 2 中, 在原稿引导板 44 的倾斜面 44b 粘贴透 明片 82, 同样, 在读取引导板 56 的端部 56a 的倾斜面 56b 也粘贴透明片 83, 使原稿被磨砂玻 璃状的倾斜面 44b、 56b 刮掉, 或照明光 L2 被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散射的情况不发生。
透明片 82、 83 的任一个都在透明合成树脂片 ( 透明的片 ) 的背面均匀地涂敷粘接 剂。作为透明合成树脂片, 只要透光性优秀、 其表面平滑, 可以是任意材质。此外, 作为粘接剂, 只要透光性和粘接性优秀, 可以是任意材质。
例如, 作为透明片 82、 83, 能够应用在透明的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的片上涂敷丙烯酸类粘接剂而得的透明片 ( 日荣化工株式会社的 透明 50-SN 等 )。
如果用这种透明片 82、 83 覆盖原稿引导板 44 的倾斜面 44b 和读取引导板 56 的倾 斜面 56b, 则原稿不与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56b 直接接触, 原稿与透明片 82、 83 的表面 相接并滑动, 所以原稿不被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56b 刮掉, 也不会产生纸粉。
此外, 如图 6(a) 所示, 在入射光 L 入射到原稿引导板 44 的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b 的情况下, 即使入射光 L 被在磨砂玻璃状的倾斜面 44 形成的细的凹凸反射而散射, 当如 图 6(b) 所示在倾斜面 44b 粘贴透明片 82 时, 透明片 82 背面的粘接剂 84 填充到倾斜面 44b 的凹凸, 整面平坦地附着, 入射光 L 不被凹凸反射。因为粘接剂 84 的折射率接近玻璃的折 射率, 所以入射光 L 透过粘接剂 84 与倾斜面 44b 的界面, 入射光 L 不被凹凸反射。
因此, 如图 5(a) 所示从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的光源 46 出射并被反射板 49 反射的 照明光 L2 透过透明片 82 和倾斜面 44b, 对白色基准板 81 明亮地进行照明。由此, 由第二读 取扫描器 55 的 CCD48 读取的白色基准板 81 的灰度等级被明亮地维持, 能够适当地进行黑 点校正。 关于读取引导板 56 的倾斜面 56b 也是如下情形 : 当粘贴透明片 83 时, 透明片 83 背面的粘接剂填充到倾斜面 56b, 入射光透过透明片 83 的粘接剂与倾斜面 56b 的界面, 入射 光不被凹凸反射。因此, 无论是如图 7(a) 所示从第二读取扫描器 55 的光源 46 出射并被反 射板 49 反射的照明光 L2 透过倾斜面 56b、 透明片 83、 透明片 82 和倾斜面 44b, 入射到白色 基准板 81 的结构, 还是如图 7(b) 所示照明光 L2 透过倾斜面 56b 和透明片 83 入射到原稿 G 的结构, 白色基准板 81 和原稿 G 都以同一照明级别被照明, 能够适当地进行黑点校正。
图 8(a) 和图 8(b) 是将透明片 82 对原稿引导板 44 的倾斜面 44b 的附着状态放大 表示的侧面图和正面图。
如图 8(a) 和图 8(b) 所示, 透明片 82 以从原稿引导板 44 的倾斜面 44b 与上表面 44c 的边界线 44e 仅隔开规定的间隔 k(0.1 ~ 0.2mm) 的状态粘贴在倾斜面 44b。在这种情 况下, 即使透明片 82 的粘接剂 84 渗出, 粘接剂 84 也不会越过其边界线 44e 到达原稿引导 板 44 的上表面 44c, 不会发生原稿引导板 44 的上表面 44c 被粘接剂 84 污染的情况。
出于同样的理由, 透明片 83 也优选以从读取引导板 56 的倾斜面 56b 与下表面 56c 的边界线仅隔开规定的间隔 k 的状态粘贴在倾斜面 56b。
图 9 表示透明片的变形例。该变形例的透明片 86 是将透明的双面胶带 88 贴合在 透明合成树脂片 87 的背面而得的透明片。作为透明合成树脂片 87, 只要透光性优秀、 其表 面平滑, 则可以是任意材质。此外, 双面胶带 88 只要是在透光性优秀的基材的两面均匀地 涂敷透光性和粘接性优秀的粘接剂而得的双面胶带, 则可以是任意材质。 例如, 作为双面胶 带 88, 能够应用在透明 PET 片的两面涂敷丙烯酸类粘接剂而得的双面胶带。
或者, 作为双面胶带 88, 也可以应用无基材的由透光性优秀的粘接剂层构成的双 面胶带。
这样的透明片 86 隔着双面胶带 88 被粘贴在原稿引导板 44 的倾斜面 44b 或读取 引导板 56 的倾斜面 56b。
以上,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当然不 限定于所述例子。 显然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专利申请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想 到各种变更例或校正例, 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