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103438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04015.3

申请日:

2010.10.12

公开号:

CN101982895A

公开日:

2011.03.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L 51/44申请日:20101012授权公告日:20120530终止日期:2014101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51/44申请日:20101012|||公开

IPC分类号:

H01L51/44; H01L51/46; H01L51/48

主分类号:

H01L51/44

申请人:

复旦大学

发明人:

彭慧胜; 王忠胜; 陈涛; 王书涛; 仰志斌

地址:

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代理人:

陆飞;盛志范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经N719敏化的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工作电极材料,采用FTO导电玻璃或FTO-PEN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采用LiI、I2、二甲基-3-N-丙基咪唑碘和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作为电解液。该太阳能电池的短路光电流达到了10.3mA/cm2,最大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超过90%,能量转换效率达到2.2%。特别用Pt/FTO导电塑料制备得柔性可弯曲有机太阳能电池,拓展了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范围,为制作新型高效实用的光伏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其特征在于采用经染料 N719 敏化的碳 纳米管纤维作为工作电极材料, 采用 FTO 导电玻璃或 FTO-PEN 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 电极的基质 ; 采用 LiI、 I2、 二甲基 -3-N- 丙基咪唑碘和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作为电 解液。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具体步骤如下 : (1) 制备太阳能电池工作电极 碳纳米管纤维纺出后, 直接拉到 FTO 导电玻璃的导电面上, 用溶剂浸润, 使碳纳米管纤 o 维与 FTO 导电玻璃良好接触 ; 然后将样品放入马弗炉中在 345--355 C 烧结 0.4— 0.6 h, o 待冷却到 118--122 C 时, 将其放入 N719 的乙腈溶液中 10--14 h ; 样品取出, 用无水乙醇冲 洗, 用氮气枪吹干, 用作电池的工作电极 ; (2) 封装太阳能电池 用打有两个小孔的镀铂的 FTO 导电玻璃作为对电极, 用含有孔的热塑性塑料 Surlyn 将 o 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在 98--102 C 热压到一起 ; 然后将液体电解质从对电极的小孔处注入到 电池中 ; 小孔用 Surlyn 塑料和玻璃片在 98--102oC 热压密封, 即得到所需的太阳能电池。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 于所用的 FTO 导电玻璃改为 FTO-PEN 导电塑料, 即以 FTO-PEN 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 o 电极的基质, 烧结温度改为 128--132 C, 其它工艺条件相同, 则制得柔性太阳能电池。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其特 征在于使用的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步骤为 : 合成碳纳米管阵列的催化剂结构为 Si/SiO2/Al2O3/Fe, 其中 Al2O3 位于硅片和 Fe 的中 间, 作为缓冲层, Fe 作为催化剂, 它们分别通过电子束蒸发镀膜仪在硅片上沉积一层纳米厚 度的膜制备的 ;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 用乙烯做碳源, 氩气和氢气作为载气, 在有氧化层 Si 基片上合 成高度取向的碳纳米管阵列 ; 其中乙烯流量为 240 sccm, 氩气流量为 560 sccm, 氢气流量为 34 sccm, 在管式炉中生长 13 min ; 用一可以旋转的微探头, 以碳纳米管阵列为原料, 干法纺丝制备碳纳米管纤维 ; 通过控制拉出碳纳米管带的宽度调控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 直径为 2-20 μm, 调节探 头的转速为 1000-2000 rad/min, 从而控制碳纳米管纤维的捻度。

说明书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纤维的高效率太阳能电 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1 碳纳米管由于其极大的比表面积 (如单壁碳纳米管 1600m2/g) 和优秀的电学性质 2 , 被广泛地应用于制作高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例如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膜中掺入碳纳 米管可以增加膜的粗糙度并减少电子空穴对的耦合 3, 4 ; 用碳纳米管来代替铂作为对电极 5 催化三碘化物的还原 , 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 碳管分布在电子给 体层中可以提高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 因为电荷在碳管和电子给体的界面分离并有利 6, 7 于电子的转移 。但是, 提高的程度却不够理想, 主要是因为碳管在材料中是无规分布并 8 很容易聚集, 从而降低了材料的导电性 。 电子在无归分布的碳管中传输需要穿过很多的障 碍, 而取向的碳管能够有效提高电荷传输的效率, 从而提高电池性能 9。
     另外, 典型的太阳能电池是平面型, 在很多的应用领域不便于利用, 特别是便携式 10, 11 和高集成的设备 。因此, 柔性太阳能电池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论题。特别是可编织 的纤维状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金属 线、 玻璃纤维和聚合物纤维的线状太阳能电池已经出现 12-1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短路电流高、 单色光量子效率高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 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提出的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 10 所示。该太阳能电池的改进 之处在于采用经染料 N719 敏化的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工作电极材料, 采用 FTO 导电玻璃或 FTO-PEN 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 ; 采用 LiI、 I2、 二甲基 -3-N- 丙基咪唑碘 和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作为电解液。
     该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步骤如下 : 1、 制备太阳能电池工作电极 碳纳米管纤维纺出后, 直接拉到 FTO 导电玻璃 (1.5 cm × 1.5 cm) (透光率 : 90% ; 方块 电阻 : 15W/ □) 的导电面上, 用溶剂浸润, 使碳纳米管纤维与 FTO 导电玻璃接触良好 ; 然后将 o o 样品放入马弗炉中在 345--355 C(优选 350 C) 烧结 0.4— 0.6 小时 (优选 0.5 h) , 待冷却 o o 到 118--122 C(优选 120 C) 时, 将其放入 N719 的乙腈溶液 (0.3 mM) 中 10— 14 小时 (优选 12 h) ; 样品取出, 用无水乙醇冲洗, 用氮气枪吹干, 用作电池的工作电极 ; 2、 封装太阳能电池 用打有两个小孔 (用于注入电解质) 的镀铂的 FTO 导电玻璃 (1.5 cm × 1.5 cm) 作为 对电极, 用含有孔 (0.5 cm × 0.5 cm) 的热塑性塑料 Surlyn(中文名称 : 沙林塑料) 将工 o o 热压到一起 ; 然后将液体电解质 (0.1 M LiI, 作电极和对电极在 98--102 C(优选 100 C)0.05 M I2, 0.6 M 二甲基 -3-N- 丙基咪唑碘和 0.5 M 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 从对电 o o 极的小孔处注入到电池中 ; 小孔用 Surlyn 塑料和玻璃片在 98--102 C(优选 100 C) 热压 密封, 即得到所需的太阳能电池。
     上述制备方法中, FTO 导电玻璃也可以改用 FTO-PEN 导电塑料, 即以 FTO-PEN 导电 o 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 烧结温度在 128--132 C(优选 130 oC) , 其它工艺条件 相同的条件下, 则制得柔性太阳能电池。
     本发明使用的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步骤为 : 合成碳纳米管阵列的催化剂结构为 Si/SiO2(600 μm)/Al2O3(10 nm)/Fe(1 nm), 其中 Al2O3 位于硅片和 Fe 的中间, 作为缓冲层, Fe 作为催化剂, 它们分别通过电子束蒸发镀膜 仪在硅片上沉积一层纳米厚度的膜制备的。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 用乙烯做碳源, 氩气和 氢气作为载气, 在有氧化层 Si 基片上合成高度取向的碳纳米管阵列 ; 其中乙烯流量为 240 sccm, 氩气流量为 560 sccm, 氢气流量为 34 sccm, 在管式炉中生长 13 min2, 23。
     用一可以旋转的微探头, 以碳纳米管阵列为原料, 干法纺丝制备碳纳米管纤维。 通 过控制拉出碳纳米管带的宽度调控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 直径为 2-20 μm , 调节探头的转 速为 1000-2000 rad/min, 从而控制碳纳米管纤维的捻度。 本发明提出的太阳能电池, 首次使用柔性、 质轻、 超强的半导体性碳纳米管制备了 一系列新型的太阳能电池, 他们的短路光电流达到了 10.3 mA/cm2, 最大单色光的量子效率 超过了 90%, 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 2.2%。和传统的刚性平面电池以及最近开始研究的柔性 薄膜或纤维电池相比, 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 由于碳纳米管是 18-24 相互平行排列的是纤维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 , 使这类太阳能电池具有高的短路电流、 更 好的单色光量子效率和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第二, 碳纳米管纤维具有极好的机械性能, 如比 18 Kevlar 更强, 拉伸强度比最强的工业纤维 zylon 和 dyneema 更高 。第三, 这些碳纳米管纤 21 维的直径可调、 质轻、 弯曲性能好且可编制等优点 。以上的性质赋予了基于碳纳米管纤维 对太阳能电池广泛的应用前景, 包括挑战传统太阳能电池, 比如太空飞船的能量再生和集 成太阳能电池的衣物等。
     首先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出高质量的碳纳米管阵列 (如图 5 所示) 。以氧化铝 层上面的铁作为催化剂, 乙烯作为碳源, 含 6% H2 的 Ar 作为载体通入管式炉, 在管式炉中进 23 o 行合成 。反应温度在 760 C, 合成时间为 10-20 分钟。纤维可直接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纺 出, 通过调节拉出碳管带的宽度控制纤维的直径 (2-20 μm) , 调节纺丝头的转速控制纤维 的捻度, 碳纳米管纤维能够纺成几十米或更长。图 6(a) 是一卷长达数十米的碳纳米管纤 维, 从图 6(b) 可以看出碳管纤维的直接是很均匀的。碳纳米管纤维的密度在 1 g/cm3 的 数量级, 它的线密度在 10 mg/m 的数量级, 而棉线和羊毛线的密度分别是 10 mg/m 和 20-100 19 mg/m 。如图 1a 所示, 碳纳米管纤维是柔性的、 可弯曲的, 折叠多次后并不会折断。从图 1a 的高倍透射电镜可以看出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约为 8.5nm。
     由于纤维是由高度排列的碳管组成, 所以纤维具有优秀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 从图 2a 中可以看到, 碳纳米管纤维的比强度和比刚度比现在的工程纤维更加高。如碳纳米 管纤维的比强度是目前最强工业纤维 T1000 的 2.9 倍, 碳纳米管纤维的比刚度是目前最强 工业纤维的 3.9 倍。碳纳米管纤维在室温下的电导率在 102 到 103 S/cm 之间。从图 2b 是 使用四探针法测得的纤维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电导率随着温度 (5-310K) 的增加而增
     大的现象, 说明碳管纤维是具有半导体性质, 这一性质在光电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23, 24 。电子能够迅速的沿碳纳米管进行传输, 而不像在纳米颗粒的粒子的界面处传输, 从而使 19 电子和空穴的传输更为有效 。例如, 碳纳米管纤维可以取代 TiO2 纳米颗粒来制备高性能 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另外, 通过空气、 氧等离子体或强酸等对其进行表面处理, 碳纳米 管的功函可进一步调节, 以使其与染料的能带匹配, 进一步改善染料与碳纳米管直接的电 25 子传输 。更进一步的分析 (如图 7 所示) 说明道纤维中电荷的传导是通过三维跳跃式机制 23 来进行的, 详细的计算已有很多报道 。电子并不是固定地沿着纤维的方向传输, 可能从碳 纳米管的一端跳到另外一端, 或者从一根碳纳米管跳跃到另外一根碳纳米管。这种三维结 构的电传导对于太阳能电池的优良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碳纳米管纤维具有很高的表面积, 大约为 102 m2/g26, 因此, 包括无机的金纳米粒子 22 24 24 、 有机小分子 、 高分子 、 有机无机混合分子等多种材料如 γ-isocyanatopropyltrietho xysilane 都能很容易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连接到碳纳米管纤维上 23。图 3a 是碳纳米管 纤维在 10,12-pentacosadiynoic 中浸泡然后进行光致聚合后的激光共聚焦扫描图像。红 色即是对应着分散在碳纳米管纤维中发出荧光的聚二炔。图 3b 和 3c 进一步比较了结合了 染料的碳纳米管纤维的 SEM 图。也就是, 染料 cis -diisothiocyanato-bis(2,2’ -bipyridy l-4,4’ -dicarboxylato) ruthenium(II) bis(tetrabutylammonium) (简称为 N719, 化学结 构如图 8 所示) 也能很好地分布在碳纳米管纤维中。
     通过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染料 N719 被吸附到碳纳米管纤维上。图 S5 分别是纯的 碳纳米管纤维和吸附有 N719 的复合纤维的拉曼光谱比较。对于一根纯的碳纳米管纤维, G -1 -1 带在 1576 cm 的位置, 而且峰很强, 而 D 带在 1345 cm 的位置, 这说明组成纤维的碳纳米 管比较纯净。碳纳米管 /N719 的复合纤维的 Raman 图谱显示, 在 2090 cm-1 位置的峰是弱的 异氰酸酯的位移, 在 1400-1600 cm-1 位置是联吡啶的位移, 在 1250- 1350 cm-1 位置是 C-C 环和 C-O 拉伸的峰, 从而确定 N719 染料成功被复合到碳管纤维中 27。
     本发明利用碳纳米管 -N719 的复合纤维制作了有机太阳能电池, 实验细节见实验 2 方法部分。 在模拟太阳光 (AM 1.5, 100 mW/cm ) 照射下, 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为 1.6%-2.2%, 典型的电流密度 - 电压特征曲线如图 4a 所示。 用一根复合纤维 (长度为 5 mm, 直径为 6 mm) 2 做的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为 10.3 mA/cm , 开路电压为 0.47 V, 填充因子为 0.45, 能 量转换效率达到了 2.2%。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吸附有 N719 染料的导电玻璃也可以产生光电 2 流, J sc 为 0.008-0.03 mA/cm , 但与用碳管纤维制备的电池产生的光电流相比是可以忽略不 计的, 而纯的碳纳米管纤维在光照下是不能产生光电流的, 所以, 观测到的光电流是由吸附 到 N719 的复合纤维产生的, 而不是由纯的碳纳米管纤维或者 N719 染料单独产生的。
     为进一步确认在上述器件中光电流的产生, 本发明测试了入射光的量子转换效率 对波长的函数, 并与染料 N719 溶液的紫外光吸收光谱 (图 4b) 进行了比较。很明显, 两者的 光谱图十分的相似, 因此可以说明染料 N719 是光电流产生的根本原因。考虑到电极的吸收 和反射, 在 530nm 处, 电池的光电量子转换效率达到了 90% 以上, 接近 100%28。这是一个很 高的光捕获效率, 电子注入和电荷收集同时实现。
     如图 9 所示, 从碳纳米管和 N719 的复合纤维产生的光电流, 说明电子从激发态 N719 分子注入到碳纳米管的导带, 然后沿着碳纳米管传输, 被相应电极吸收, 通过外电路达 到对电极。 剩下的染料阳离子被 I 还原同时生成 I3 , I3 被在对电极吸收的电子转换成 I-。在这一个循环中没有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发生, 因此可以从 N719 和氧化还原系统中一直产 生光电流。 光电子在碳纳米管纤维的产生和传输如图 4c 所示。 光电流来自于半导体性碳纳 米管的费米能级和电解液中的氧化还原对的电化学势之间的差别。 取向的碳纳米管显示出 三维的导电模型, 电子能有效地进行传输, 因此这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基于以上讨论, 就不难理解电池的光电流是与纤维的长度成线性关系了。
     图 10 为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示图, 其中 CNTs 代表碳纳米管。
     为进一步理解上述机理, 本发明比较了分别用强酸处理前后的碳纳米管纤维制备 的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通过强酸处理能在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羧基, 同时也能调控碳 纳米管的 Fermi 能级。图 11 是用酸处理前后碳纳米管纤维的 Raman 光谱对比。用强酸处 理后碳纳米管纤维的 G 带强度明显降低并向短波数移动, 而 D 带强度明显增强, 并向长波数 移动。如之前的预测, 利用酸化前后的碳纳米管纤维制备的电池的光电流分别为 6.1μA 和 4.1μA, 效率分别为 2.2% 和 1.5%。另外, 我们发现电池中碳纳米管密度的增加能够明显改 善光电子的传输效率。 例如, 用溶剂处理后, 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收缩 20%, 相应电池的效率 从 2.2% 升高到 4.0%。同时, 我们利用相同的制备工艺, 用柔性 ITO-PEN 导电塑料代替 FTO 导电玻璃制备了柔性太阳能有机电池。这些柔性器件与基于 FTO 的器件的光伏性能接近, 二者的效率比 ηITO-PEN/ηFTO 大约为 0.83。有趣的是, 当这些柔性器件被弯曲时 (大于 25%) , 它们的能量转换效率略有升高。进一步理解并优化这类光伏器件的工作还在进行中。
     总结来说, 本发明首次利用柔性、 质轻、 超强的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纤维制备了一种 新型太阳能电池。 由于纤维中碳纳米管高度取向排列, 电荷能够有效地分离和传输, 使得纤 维状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好的性能。另外, 电池的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如通过降低碳 纳米管的费米能级来提高开路电压, 通过提高纤维和电荷收集处的电子接触来提高填充因 子, 通过提高纤维中染料的吸收量来提高短路电流。该发明拓展了构筑高效太阳能电池的 材料及构型, 并为制作一系列新型高效的光伏设备的应用提供了一个示例。 附图说明 图 1 为碳纳米管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和碳纳米管的透射电镜照片。其中, a, 碳纳 米管纤维典型的结说明其极好的柔性和抗扭曲性能。b, 碳纳米管的高倍透射电镜照片。
     图 2 为碳纳米管纤维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其中, a, 碳纳米管的机械性能 (红 点) 与其他纤维如工程纤维 (青色三角形) 和碳纤维 (蓝色正方形) 的比较 ; b, 碳纳米管纤维 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
     图 3 为有机物被复合到碳纳米管纤维中的图片, 其中, a, 碳纳米管 / 聚二炔复合纤维 的激光共聚焦图片 ; b 和 c, 分别对应碳纳米管纤维在复合上染料 N719 前后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 4 为 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的表征。其中, a, 太阳能电池在 100 mW/cm2 的 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的 J -V 曲线 ; b, 电池的单色光的量子效率 (红色) 和乙醇中 N719 染料 的紫外吸收光谱 ; c, 在碳纳米管和 N719 的复合纤维中产生和传输光电子的示意图。 红色的 箭头表示太阳光, 绿色管、 红色点、 蓝色球体分别代表碳纳米管、 N719 染料和光电子 ; d, 电 池的短路电流随纤维长度的变化关系。
     图 5 为碳纳米管阵列的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侧面照片。
     图 6 为碳纳米管纤维形状。 其中, a, 一卷长达数十米的碳纳米管纤维 ; b, 一排纤维
     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 7 基于 Mott’ s variable range hopping model 模型的 lnσ 对 T-1/(d+1) 的拟 合曲线, 其中 σ 电导率, T 是温度, d 是维度。其中, a, 一维跃迁机制, 其中 d = 1 ; b, 二维 跃迁机制, 其中 d = 2 ; c, 三维跃迁机制, 其中 d = 3。
     图 8 为染料 N719 的化学结构。
     图 9 为拉曼光谱, 其中黑线代表纯碳纳米管纤维, 红线代表碳纳米管 /N719 复合纤 维。
     图 10 为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 CNTs 代表碳纳米管。
     图 11 拉曼光谱, 其中红线代表纯碳纳米管纤维, 蓝线代表强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 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以 Fe(1nm)/Al2O3(10nm)/SiO2/Si 作为催化剂在管式炉的石英管中使用典型的化 学气相沉积法来合成。合成的细节和纤维中碳管的自组装在其他地方已经报道。纺丝用的 微探针的转速从 1000 转 / 分钟到 3000 转 / 分钟不等。染料 N719 是从 Solaronix 购买, 使 用前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导电玻璃 (掺氟的 SnO2 构成, 透光率为 90%, 方块电阻为 15W) 购买自 Nippon Sheet Glass Co., 使用前使用乙醇, 丙酮, Milli-Q Millipore 超纯水在超 声下清洗。使用的电解液组成成分为 0.1 M LiI, 0.05 M I2, 0.6 M 二甲基 -3-N- 丙基咪唑 碘和 0.5 M 特丁基吡啶溶在脱水乙腈中 . 导电玻璃和用铂修饰过的导电玻璃分别用做电池 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 碳纳米管的结构是通过透射电子电镜 (TEM, JEOL JEM-2100F operated at 200 kV) 来表征的, 碳纳米管纤维的结构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Hitachi FE-SEM S-4800 operated at 1 kV) 来表征的, 扫描电镜的样品表面覆盖一张很薄的碳膜, 来提高观察的分 辨率。透射电镜的样品是通过把碳纳米管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滴到铜网上来制作的。机械 性能是通过岛津表头式万能试验仪来测得的, 测试时纤维被固定在一张有圆孔的纸张上, 圆孔的直径为 5mm, 纤维的直径是通过扫描电镜来确定的。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的型号是 Olympus FV300, 工作时的波长为 488nm。拉曼光谱是在 Renishaw inVia Reflex 仪器上测 得, 激发波长为 514.5 nm, 室温下激光的能量为 20 mW。紫外光谱是在 Shimadz UV-3150 一 起上测得。
     纤维状太阳能电池的 J-V 是在 Keithley 2400 型号的模拟太阳光 AM1.5G (100 mW/ cm2) 下测得的, 太阳模拟器为 Oriel - 91193 配有 1000 瓦氙灯和 AM1.5 的过滤器。光密度 是通过参考硅太阳能电池来算得的。入射光光电转换效率是通过 Oriel-74125 系统来测量 的, 而单色光的密度是通过一个硅的二极管探测器来测量的。散射光是通过一个含有比纤 维稍大一些的小孔的挡板来遮住的。
     参考文献
     [1] [2] [3] [4] B. J. Landi, R. P. Raffaelle, S. L. Castro, S. G. Bailey, Prog. Photovolt Res. Appl. 2005, 13 , 165. Q. Li, Y. Li, X. Zhang, S. B. Chikkannanavar, Y. Zhao, A. M. Dangelewicz, L. Zheng, S. K. Doorn, Q. Jia, D. E. Peterson, P. N. Arendt, Y. Zhu, Adv. Mater. 2007, 19 , 3358. C. Yen, Y. Lin, S. Liao, C. Weng, C. Huang, C. Hsieh, C. Ma, M. Chang, H. Shao, M. Tsai, C. Hsieh, C. Tsai, F. Weng, Nanotechnology 2008, 19 , 375305. S. L. Kim, S. Jang, R. Vittal, J. Lee, K. Kim, J. Appl. Electrochem. 2006, 36 , 1433.7101982895 A CN 101982897[5] [6] [7] [8] [9] [10] [11] J. S. C. M. M. M. H.说明书6/6 页E. Trancik, S. C. Barton, J. Hone, Nano Lett. 2008, 8 , 982. Berson, R. de Bettignies, S. Bailly, S. Guillerez, B. Jousselme, Adv. Funct. Mater. 2007, 17 , 3363. Li, Y. Chen, Y. Wang, Z. Iqbal, M. Chhowalla, S. Mitra, J. Mater. Chem. 2007, 17 , 2406. Moniruzzaman, K. I. Winey, Macromolecules 2006, 39 , 5194. Gratzel, Acc. Chem. Res. 2009, 42 , 1788. Schubert, J. H. Werner, Mater. Today 2006, 9 , 42. Qin, S. Wenger, M. Xu, F. Gao, X. Jing, P. Wang, S. M. Zakeeruddin, M. Gratzel, J. Am. Chem. Soc. 2008,130 , 9202. [12] J. Liu, M. A. G. Namboothiry, D. L. Carroll, Appl. Phys. Lett . 2007, 90 , 133515. [13] J. Ramier, C. J. G. Plummer, Y. Leterrier, J. -A. E. Manson, B. Echkert, R. Gaudiana, Renewable Energy 2008, 33 , 314. [14] B. O’ Connor, K. P. Pipe, M. Shtein, Appl. Phys. Lett. 2008, 92 , 193306. [15] X. Fan, Z. Chu, F. Wang, C. Zhang, L. Chen, Y. Tang, D. Zou, Adv. Mater . 2008, 20 , 592. [16] B. Weintraub, Y. Wei, Z. L. Wang,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 8981. [17] M. R. Lee, R. D. Eckert, K. Forberick, G. Dennler, C. J. Brabec, R. A. Gaudiana, Science 2009, 324 , 232. [18] K. Koziol, J. Vilatela, A. Moisala, M. Motta, P. Cunniff, M. Sennett, A. H. Windle, Science 2007, 318 , 1892. [19] M. Zhang, K. R. Atkinson, R. H. Baughman, Science 2004, 306 , 1358. [20] K. Jiang, Q. Li, S. Fan, Nature 2002, 419 , 801. [21] A. B. Dalton, S. Collins E. Munoz, J. M. Razal, V. H., Ebron, J. P. Ferraris, J. N. Coleman, B. G. Kim, R. H. Baughman, Nature 2003, 423 , 703. [22] H. Peng, M. Jain, Q. Li, D. E. Peterson, Y. Zhu, Q. Jia, J. Am. Chem. Soc. 2008, 130 , 1130. [23] H. Peng, J. Menka, D. E. Peterson, Y. Zhu, Q. Jia, Small 2008, 4 , 1964. [24] H. Peng, X. Sun, F. Cai, X. Chen, Y. Zhu, G. Liao, D. Chen, Q. Li, Y. Lu, Y. Zhu, Q. Jia, Nature Nanotechnol. 2009, 4 , 738. [25] Ago, H.; Kugler, T.; Cacialli, F.; Salaneck, W. R.; Shaffer, M. S. P.; Windle, Chem. B 1999, 103 ,A. H.; Friend, R. H. J. Phys.8116-8121. [26] A. V. Neimark, S. Ruetsch, K. G. Kornev, P. I. Ravikovitch, Nano Lett. 2003, 3 , 419. [27] C. Perez Leon, L. Kador, B. Peng, M. Thelakkat. J. Phys. Chem. B 2006, 110 , 8723. [28] M. K. Nazeerudin, A. Kay, I. Rodicio, R. Humphry-Baker, E. Müller, P. Liska, N. Vlachopoulos,M. Gratzel,J. Am. Chem. Soc . 1993, 115 ,[29] K. Okazaki,6382. Y. Nakato, K. Murakoshi, Phys.Rev. B 2003, 68 , 035434.。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82895A43申请公布日20110302CN101982895ACN101982895A21申请号201010504015322申请日20101012H01L51/44200601H01L51/46200601H01L51/4820060171申请人复旦大学地址200433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72发明人彭慧胜王忠胜陈涛王书涛仰志斌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00代理人陆飞盛志范54发明名称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经N。

2、719敏化的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工作电极材料,采用FTO导电玻璃或FTOPEN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采用LII、I2、二甲基3N丙基咪唑碘和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作为电解液。该太阳能电池的短路光电流达到了103MA/CM2,最大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超过90,能量转换效率达到22。特别用PT/FTO导电塑料制备得柔性可弯曲有机太阳能电池,拓展了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范围,为制作新型高效实用的光伏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6页CN101982897A1/1页2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

3、于采用经染料N719敏化的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工作电极材料,采用FTO导电玻璃或FTOPEN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采用LII、I2、二甲基3N丙基咪唑碘和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作为电解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制备太阳能电池工作电极碳纳米管纤维纺出后,直接拉到FTO导电玻璃的导电面上,用溶剂浸润,使碳纳米管纤维与FTO导电玻璃良好接触;然后将样品放入马弗炉中在345355OC烧结0406H,待冷却到118122OC时,将其放入N719的乙腈溶液中1014H;样品取出,用无水乙醇冲洗,用氮气枪吹干,用作电池的工作电。

4、极;(2)封装太阳能电池用打有两个小孔的镀铂的FTO导电玻璃作为对电极,用含有孔的热塑性塑料SURLYN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在98102OC热压到一起;然后将液体电解质从对电极的小孔处注入到电池中;小孔用SURLYN塑料和玻璃片在98102OC热压密封,即得到所需的太阳能电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FTO导电玻璃改为FTOPEN导电塑料,即以FTOPEN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烧结温度改为128132OC,其它工艺条件相同,则制得柔性太阳能电池。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5、使用的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步骤为合成碳纳米管阵列的催化剂结构为SI/SIO2/AL2O3/FE,其中AL2O3位于硅片和FE的中间,作为缓冲层,FE作为催化剂,它们分别通过电子束蒸发镀膜仪在硅片上沉积一层纳米厚度的膜制备的;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用乙烯做碳源,氩气和氢气作为载气,在有氧化层SI基片上合成高度取向的碳纳米管阵列;其中乙烯流量为240SCCM,氩气流量为560SCCM,氢气流量为34SCCM,在管式炉中生长13MIN;用一可以旋转的微探头,以碳纳米管阵列为原料,干法纺丝制备碳纳米管纤维;通过控制拉出碳纳米管带的宽度调控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直径为220M,调节探头的转速为10002000。

6、RAD/MIN,从而控制碳纳米管纤维的捻度。权利要求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1/6页3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纤维的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碳纳米管由于其极大的比表面积(如单壁碳纳米管1600M2/G)1和优秀的电学性质2,被广泛地应用于制作高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例如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膜中掺入碳纳米管可以增加膜的粗糙度并减少电子空穴对的耦合3,4;用碳纳米管来代替铂作为对电极催化三碘化物的还原5,从而提高电池的性能。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碳管分布在电子给体。

7、层中可以提高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因为电荷在碳管和电子给体的界面分离并有利于电子的转移6,7。但是,提高的程度却不够理想,主要是因为碳管在材料中是无规分布并很容易聚集,从而降低了材料的导电性8。电子在无归分布的碳管中传输需要穿过很多的障碍,而取向的碳管能够有效提高电荷传输的效率,从而提高电池性能9。0003另外,典型的太阳能电池是平面型,在很多的应用领域不便于利用,特别是便携式和高集成的设备10,11。因此,柔性太阳能电池成为近年来的热点研究论题。特别是可编织的纤维状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金属线、玻璃纤维和聚合物纤维的线状太阳能电池已经出现1217。

8、。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短路电流高、单色光量子效率高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太阳能电池。0005本发明提出的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10所示。该太阳能电池的改进之处在于采用经染料N719敏化的碳纳米管纤维作为工作电极材料,采用FTO导电玻璃或FTOPEN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采用LII、I2、二甲基3N丙基咪唑碘和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作为电解液。0006该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步骤如下1、制备太阳能电池工作电极碳纳米管纤维纺出后,直接拉到FTO导电玻璃(15CM15CM)(透光率90;方块电阻15W/)的导电面上,用溶剂浸润,使碳纳米管纤维与FTO导电玻璃接触良好。

9、;然后将样品放入马弗炉中在345355OC(优选350OC)烧结0406小时(优选05H),待冷却到118122OC(优选120OC)时,将其放入N719的乙腈溶液(03MM)中1014小时(优选12H);样品取出,用无水乙醇冲洗,用氮气枪吹干,用作电池的工作电极;2、封装太阳能电池用打有两个小孔(用于注入电解质)的镀铂的FTO导电玻璃(15CM15CM)作为对电极,用含有孔(05CM05CM)的热塑性塑料SURLYN(中文名称沙林塑料)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在98102OC(优选100OC)热压到一起;然后将液体电解质(01MLII,说明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2/6页。

10、4005MI2,06M二甲基3N丙基咪唑碘和05M特丁基吡啶的无水乙腈溶液)从对电极的小孔处注入到电池中;小孔用SURLYN塑料和玻璃片在98102OC(优选100OC)热压密封,即得到所需的太阳能电池。0007上述制备方法中,FTO导电玻璃也可以改用FTOPEN导电塑料,即以FTOPEN导电塑料作为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基质,烧结温度在128132OC(优选130OC),其它工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则制得柔性太阳能电池。0008本发明使用的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步骤为合成碳纳米管阵列的催化剂结构为SI/SIO2600M/AL2O310NM/FE1NM,其中AL2O3位于硅片和FE的中间,作为缓冲层,F。

11、E作为催化剂,它们分别通过电子束蒸发镀膜仪在硅片上沉积一层纳米厚度的膜制备的。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用乙烯做碳源,氩气和氢气作为载气,在有氧化层SI基片上合成高度取向的碳纳米管阵列;其中乙烯流量为240SCCM,氩气流量为560SCCM,氢气流量为34SCCM,在管式炉中生长13MIN2,23。0009用一可以旋转的微探头,以碳纳米管阵列为原料,干法纺丝制备碳纳米管纤维。通过控制拉出碳纳米管带的宽度调控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直径为220M,调节探头的转速为10002000RAD/MIN,从而控制碳纳米管纤维的捻度。0010本发明提出的太阳能电池,首次使用柔性、质轻、超强的半导体性碳纳米管制备了一系。

12、列新型的太阳能电池,他们的短路光电流达到了103MA/CM2,最大单色光的量子效率超过了90,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22。和传统的刚性平面电池以及最近开始研究的柔性薄膜或纤维电池相比,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由于碳纳米管是相互平行排列的是纤维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1824,使这类太阳能电池具有高的短路电流、更好的单色光量子效率和高的能量转换效率。第二,碳纳米管纤维具有极好的机械性能,如比KEVLAR更强,拉伸强度比最强的工业纤维ZYLON和DYNEEMA更高18。第三,这些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可调、质轻、弯曲性能好且可编制等优点21。以上的性质赋予了基于碳纳米管纤维对太阳能电池广泛。

13、的应用前景,包括挑战传统太阳能电池,比如太空飞船的能量再生和集成太阳能电池的衣物等。0011首先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出高质量的碳纳米管阵列(如图5所示)。以氧化铝层上面的铁作为催化剂,乙烯作为碳源,含6H2的AR作为载体通入管式炉,在管式炉中进行合成23。反应温度在760OC,合成时间为1020分钟。纤维可直接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纺出,通过调节拉出碳管带的宽度控制纤维的直径(220M),调节纺丝头的转速控制纤维的捻度,碳纳米管纤维能够纺成几十米或更长。图6(A)是一卷长达数十米的碳纳米管纤维,从图6(B)可以看出碳管纤维的直接是很均匀的。碳纳米管纤维的密度在1G/CM3的数量级,它的线密度在10。

14、MG/M的数量级,而棉线和羊毛线的密度分别是10MG/M和20100MG/M19。如图1A所示,碳纳米管纤维是柔性的、可弯曲的,折叠多次后并不会折断。从图1A的高倍透射电镜可以看出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约为85NM。0012由于纤维是由高度排列的碳管组成,所以纤维具有优秀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从图2A中可以看到,碳纳米管纤维的比强度和比刚度比现在的工程纤维更加高。如碳纳米管纤维的比强度是目前最强工业纤维T1000的29倍,碳纳米管纤维的比刚度是目前最强工业纤维的39倍。碳纳米管纤维在室温下的电导率在102到103S/CM之间。从图2B是使用四探针法测得的纤维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电导率随着温度(。

15、5310K)的增加而增说明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3/6页5大的现象,说明碳管纤维是具有半导体性质,这一性质在光电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23,24。电子能够迅速的沿碳纳米管进行传输,而不像在纳米颗粒的粒子的界面处传输,从而使电子和空穴的传输更为有效19。例如,碳纳米管纤维可以取代TIO2纳米颗粒来制备高性能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另外,通过空气、氧等离子体或强酸等对其进行表面处理,碳纳米管的功函可进一步调节,以使其与染料的能带匹配,进一步改善染料与碳纳米管直接的电子传输25。更进一步的分析(如图7所示)说明道纤维中电荷的传导是通过三维跳跃式机制来进行的,详细的计算已有很。

16、多报道23。电子并不是固定地沿着纤维的方向传输,可能从碳纳米管的一端跳到另外一端,或者从一根碳纳米管跳跃到另外一根碳纳米管。这种三维结构的电传导对于太阳能电池的优良性能是至关重要的。0013碳纳米管纤维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大约为102M2/G26,因此,包括无机的金纳米粒子22、有机小分子24、高分子24、有机无机混合分子等多种材料如ISOCYANATOPROPYLTRIETHOXYSILANE都能很容易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连接到碳纳米管纤维上23。图3A是碳纳米管纤维在10,12PENTACOSADIYNOIC中浸泡然后进行光致聚合后的激光共聚焦扫描图像。红色即是对应着分散在碳纳米管纤维中发出。

17、荧光的聚二炔。图3B和3C进一步比较了结合了染料的碳纳米管纤维的SEM图。也就是,染料CISDIISOTHIOCYANATOBIS2,2BIPYRIDYL4,4DICARBOXYLATORUTHENIUMIIBISTETRABUTYLAMMONIUM(简称为N719,化学结构如图8所示)也能很好地分布在碳纳米管纤维中。0014通过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染料N719被吸附到碳纳米管纤维上。图S5分别是纯的碳纳米管纤维和吸附有N719的复合纤维的拉曼光谱比较。对于一根纯的碳纳米管纤维,G带在1576CM1的位置,而且峰很强,而D带在1345CM1的位置,这说明组成纤维的碳纳米管比较纯净。碳纳米管/N7。

18、19的复合纤维的RAMAN图谱显示,在2090CM1位置的峰是弱的异氰酸酯的位移,在14001600CM1位置是联吡啶的位移,在12501350CM1位置是CC环和CO拉伸的峰,从而确定N719染料成功被复合到碳管纤维中27。0015本发明利用碳纳米管N719的复合纤维制作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实验细节见实验方法部分。在模拟太阳光(AM15,100MW/CM2照射下,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622,典型的电流密度电压特征曲线如图4A所示。用一根复合纤维(长度为5MM,直径为6MM)做的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为103MA/CM2,开路电压为047V,填充因子为045,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22。值得注意。

19、的是,尽管吸附有N719染料的导电玻璃也可以产生光电流,JSC为0008003MA/CM2,但与用碳管纤维制备的电池产生的光电流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纯的碳纳米管纤维在光照下是不能产生光电流的,所以,观测到的光电流是由吸附到N719的复合纤维产生的,而不是由纯的碳纳米管纤维或者N719染料单独产生的。0016为进一步确认在上述器件中光电流的产生,本发明测试了入射光的量子转换效率对波长的函数,并与染料N719溶液的紫外光吸收光谱(图4B)进行了比较。很明显,两者的光谱图十分的相似,因此可以说明染料N719是光电流产生的根本原因。考虑到电极的吸收和反射,在530NM处,电池的光电量子转换效率达到。

20、了90以上,接近10028。这是一个很高的光捕获效率,电子注入和电荷收集同时实现。0017如图9所示,从碳纳米管和N719的复合纤维产生的光电流,说明电子从激发态N719分子注入到碳纳米管的导带,然后沿着碳纳米管传输,被相应电极吸收,通过外电路达到对电极。剩下的染料阳离子被I还原同时生成I3,I3被在对电极吸收的电子转换成I。说明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4/6页6在这一个循环中没有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发生,因此可以从N719和氧化还原系统中一直产生光电流。光电子在碳纳米管纤维的产生和传输如图4C所示。光电流来自于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费米能级和电解液中的氧化还原对的电化学势之。

21、间的差别。取向的碳纳米管显示出三维的导电模型,电子能有效地进行传输,因此这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基于以上讨论,就不难理解电池的光电流是与纤维的长度成线性关系了。0018图10为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示图,其中CNTS代表碳纳米管。0019为进一步理解上述机理,本发明比较了分别用强酸处理前后的碳纳米管纤维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通过强酸处理能在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羧基,同时也能调控碳纳米管的FERMI能级。图11是用酸处理前后碳纳米管纤维的RAMAN光谱对比。用强酸处理后碳纳米管纤维的G带强度明显降低并向短波数移动,而D带强度明显增强,并向长波数移动。如之前的预测,利用。

22、酸化前后的碳纳米管纤维制备的电池的光电流分别为61A和41A,效率分别为22和15。另外,我们发现电池中碳纳米管密度的增加能够明显改善光电子的传输效率。例如,用溶剂处理后,碳纳米管纤维的直径收缩20,相应电池的效率从22升高到40。同时,我们利用相同的制备工艺,用柔性ITOPEN导电塑料代替FTO导电玻璃制备了柔性太阳能有机电池。这些柔性器件与基于FTO的器件的光伏性能接近,二者的效率比ITOPEN/FTO大约为083。有趣的是,当这些柔性器件被弯曲时(大于25),它们的能量转换效率略有升高。进一步理解并优化这类光伏器件的工作还在进行中。0020总结来说,本发明首次利用柔性、质轻、超强的半导体。

23、性碳纳米管纤维制备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由于纤维中碳纳米管高度取向排列,电荷能够有效地分离和传输,使得纤维状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好的性能。另外,电池的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通过降低碳纳米管的费米能级来提高开路电压,通过提高纤维和电荷收集处的电子接触来提高填充因子,通过提高纤维中染料的吸收量来提高短路电流。该发明拓展了构筑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及构型,并为制作一系列新型高效的光伏设备的应用提供了一个示例。附图说明0021图1为碳纳米管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和碳纳米管的透射电镜照片。其中,A,碳纳米管纤维典型的结说明其极好的柔性和抗扭曲性能。B,碳纳米管的高倍透射电镜照片。0022图2为碳纳米管纤维的机。

24、械性能和电学性能。其中,A,碳纳米管的机械性能(红点)与其他纤维如工程纤维(青色三角形)和碳纤维(蓝色正方形)的比较;B,碳纳米管纤维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0023图3为有机物被复合到碳纳米管纤维中的图片,其中,A,碳纳米管/聚二炔复合纤维的激光共聚焦图片;B和C,分别对应碳纳米管纤维在复合上染料N719前后的扫描电镜图片。0024图4为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的表征。其中,A,太阳能电池在100MW/CM2的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的JV曲线;B,电池的单色光的量子效率(红色)和乙醇中N719染料的紫外吸收光谱;C,在碳纳米管和N719的复合纤维中产生和传输光电子的示意图。红色的箭头表示太阳光,绿色管。

25、、红色点、蓝色球体分别代表碳纳米管、N719染料和光电子;D,电池的短路电流随纤维长度的变化关系。0025图5为碳纳米管阵列的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侧面照片。0026图6为碳纳米管纤维形状。其中,A,一卷长达数十米的碳纳米管纤维;B,一排纤维说明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5/6页7的扫描电镜照片。0027图7基于MOTTSVARIABLERANGEHOPPINGMODEL模型的LN对T1/D1的拟合曲线,其中电导率,T是温度,D是维度。其中,A,一维跃迁机制,其中D1;B,二维跃迁机制,其中D2;C,三维跃迁机制,其中D3。0028图。

26、8为染料N719的化学结构。0029图9为拉曼光谱,其中黑线代表纯碳纳米管纤维,红线代表碳纳米管/N719复合纤维。0030图10为碳纳米管纤维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CNTS代表碳纳米管。0031图11拉曼光谱,其中红线代表纯碳纳米管纤维,蓝线代表强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纤维。具体实施方式0032以FE1NM/AL2O310NM/SIO2/SI作为催化剂在管式炉的石英管中使用典型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来合成。合成的细节和纤维中碳管的自组装在其他地方已经报道。纺丝用的微探针的转速从1000转/分钟到3000转/分钟不等。染料N719是从SOLARONIX购买,使用前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导电玻璃。

27、(掺氟的SNO2构成,透光率为90,方块电阻为15W)购买自NIPPONSHEETGLASSCO,使用前使用乙醇,丙酮,MILLIQMILLIPORE超纯水在超声下清洗。使用的电解液组成成分为01MLII,005MI2,06M二甲基3N丙基咪唑碘和05M特丁基吡啶溶在脱水乙腈中导电玻璃和用铂修饰过的导电玻璃分别用做电池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0033碳纳米管的结构是通过透射电子电镜TEM,JEOLJEM2100FOPERATEDAT200KV来表征的,碳纳米管纤维的结构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ITACHIFESEMS4800OPERATEDAT1KV来表征的,扫描电镜的样品表面覆盖一张很薄的。

28、碳膜,来提高观察的分辨率。透射电镜的样品是通过把碳纳米管和乙醇的混合溶液滴到铜网上来制作的。机械性能是通过岛津表头式万能试验仪来测得的,测试时纤维被固定在一张有圆孔的纸张上,圆孔的直径为5MM,纤维的直径是通过扫描电镜来确定的。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的型号是OLYMPUSFV300,工作时的波长为488NM。拉曼光谱是在RENISHAWINVIAREFLEX仪器上测得,激发波长为5145NM,室温下激光的能量为20MW。紫外光谱是在SHIMADZUV3150一起上测得。0034纤维状太阳能电池的JV是在KEITHLEY2400型号的模拟太阳光AM15G(100MW/CM2)下测得的,太阳模拟器为O。

29、RIEL91193配有1000瓦氙灯和AM15的过滤器。光密度是通过参考硅太阳能电池来算得的。入射光光电转换效率是通过ORIEL74125系统来测量的,而单色光的密度是通过一个硅的二极管探测器来测量的。散射光是通过一个含有比纤维稍大一些的小孔的挡板来遮住的。0035参考文献1BJLANDI,RPRAFFAELLE,SLCASTRO,SGBAILEY,PROGPHOTOVOLTRESAPPL2005,13,1652QLI,YLI,XZHANG,SBCHIKKANNANAVAR,YZHAO,AMDANGELEWICZ,LZHENG,SKDOORN,QJIA,DEPETERSON,PNARENDT,。

30、YZHU,ADVMATER2007,19,33583CYEN,YLIN,SLIAO,CWENG,CHUANG,CHSIEH,CMA,MCHANG,HSHAO,MTSAI,CHSIEH,CTSAI,FWENG,NANOTECHNOLOGY2008,19,3753054SLKIM,SJANG,RVITTAL,JLEE,KKIM,JAPPLELECTROCHEM2006,36,1433说明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6/6页85JETRANCIK,SCBARTON,JHONE,NANOLETT2008,8,9826SBERSON,RDEBETTIGNIES,SBAILLY,SG。

31、UILLEREZ,BJOUSSELME,ADVFUNCTMATER2007,17,33637CLI,YCHEN,YWANG,ZIQBAL,MCHHOWALLA,SMITRA,JMATERCHEM2007,17,24068MMONIRUZZAMAN,KIWINEY,MACROMOLECULES2006,39,51949MGRATZEL,ACCCHEMRES2009,42,178810MSCHUBERT,JHWERNER,MATERTODAY2006,9,4211HQIN,SWENGER,MXU,FGAO,XJING,PWANG,SMZAKEERUDDIN,MGRATZEL,JAMCHEMSOC2。

32、008,130,920212JLIU,MAGNAMBOOTHIRY,DLCARROLL,APPLPHYSLETT2007,90,13351513JRAMIER,CJGPLUMMER,YLETERRIER,JAEMANSON,BECHKERT,RGAUDIANA,RENEWABLEENERGY2008,33,31414BOCONNOR,KPPIPE,MSHTEIN,APPLPHYSLETT2008,92,19330615XFAN,ZCHU,FWANG,CZHANG,LCHEN,YTANG,DZOU,ADVMATER2008,20,59216BWEINTRAUB,YWEI,ZLWANG,ANGEW。

33、CHEMINTED2009,48,898117MRLEE,RDECKERT,KFORBERICK,GDENNLER,CJBRABEC,RAGAUDIANA,SCIENCE2009,324,23218KKOZIOL,JVILATELA,AMOISALA,MMOTTA,PCUNNIFF,MSENNETT,AHWINDLE,SCIENCE2007,318,189219MZHANG,KRATKINSON,RHBAUGHMAN,SCIENCE2004,306,135820KJIANG,QLI,SFAN,NATURE2002,419,80121ABDALTON,SCOLLINSEMUNOZ,JMRAZAL。

34、,VH,EBRON,JPFERRARIS,JNCOLEMAN,BGKIM,RHBAUGHMAN,NATURE2003,423,70322HPENG,MJAIN,QLI,DEPETERSON,YZHU,QJIA,JAMCHEMSOC2008,130,113023HPENG,JMENKA,DEPETERSON,YZHU,QJIA,SMALL2008,4,196424HPENG,XSUN,FCAI,XCHEN,YZHU,GLIAO,DCHEN,QLI,YLU,YZHU,QJIA,NATURENANOTECHNOL2009,4,73825AGO,HKUGLER,TCACIALLI,FSALANECK,。

35、WRSHAFFER,MSPWINDLE,AHFRIEND,RHJPHYSCHEMB1999,103,8116812126AVNEIMARK,SRUETSCH,KGKORNEV,PIRAVIKOVITCH,NANOLETT2003,3,41927CPEREZLEON,LKADOR,BPENG,MTHELAKKATJPHYSCHEMB2006,110,872328MKNAZEERUDIN,AKAY,IRODICIO,RHUMPHRYBAKER,EMLLER,PLISKA,NVLACHOPOULOS,MGRATZEL,JAMCHEMSOC1993,115,638229KOKAZAKI,YNAKATO,KMURAKOSHI,PHYSREVB2003,68,035434。说明书CN101982895ACN101982897A1/6页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82895ACN101982897A2/6页10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82895ACN101982897A3/6页11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1982895ACN101982897A4/6页12图7说明书附图CN101982895ACN101982897A5/6页13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1982895ACN101982897A6/6页14图10图11说明书附图CN10198289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