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多输入输出(MIMO)天线系统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传输容量,前提是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经过不同的信道传输。当发送端或者接收端存在相关性时,系统容量将随之降低,严重时其性能会退化成单入多出(SIMO)或多入单出(MISO)或单入单出(SISO)系统。因而根据信道相关程度设计合适的传输方案非常重要。先前已有一些文献研究相关信道问题,大多关于系统容量、预编码、信道估计和天线选择等内容。
在MIMO系统中,如果信道固定不变,或者缓慢变化,且发送接收两端均完全获得信道状态信息(CSI),可采用著名的注水算法(Water‑filling)分配功率。但是,在许多无线通信环境中,特别是无线MIMO系统,信道变化较快,通常只有接收端能够获得实时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而发送端只能通过反馈回路得到信道相关的统计信息。也有一些文献根据相关信道的特点提出了功率分配和预编码方案,但算法比较复杂。在接收端,信道的相关性也会降低信号检测的性能,特别是复杂度低的迫零算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杂度低、易实现、可有效提高系统性能的相关多天线系统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MIMO信道矩阵表示成无相关性的基本矩阵与相关矩阵两部分;
2)先后采用迫零法和串行干扰消除法进行信号检测,并分析由此产生的误码性能;
3)利用发送端获得的信道相关信息和误码率均等准则,将发送功率合理分配到每根天线。
前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具有N根发送天线、M根接收天线的MIMO信道模型可表示成如下形式,其中M≥N,
H=H
0T
1/2 (1‑1)
其中H
0矩阵由M×N个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变量组成Nc(0,1),N×N维矩阵T
1/2表示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
用M维矢量y表示接收到的基带信号:y=Hx+n=H
0T
1/2x+n (2)式中n是由M个均值为零、方差为σ
n2的i.i.d复高斯变量组成的矢量;
发送信号矩阵x为:
![]()
式中x
i为第i根发送天线上比特映射后的调制信号,s
i为第i根发送天线的功率。
前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包括以下步骤:
21)对接收信号y运用线性迫零算法,以消除矩阵H
0的影响,
![]()
22)用信道相关矩阵T
1/2中的相关系数对z进行最大比合并处理,估计发送信号,发送信号估值为:令
![]()
式中(T
:,11/2)
*是矩阵T
1/2的第一列元素的共轭转置,利用(5)式结果z计算参数w
1,将(6)式结果w
1除以系数
![]()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
23)得到信号估值
![]()
后,可将其产生的干扰从接收矢量z中减去,
![]()
再运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求出第二个信号的估值,令
![]()
将(9)式中的w
2除以系数
![]()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
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检出全部的发送符号。
前述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
Λs=0 (17)
![]()
利用等式(17)中N‑1个方程及式(4),计算N根天线的功率s
i,i=1,...,N,其中,
![]()
d
min和d
max分别表示映射星座中符号点与原点的最小和最大距离,用
![]()
表示天线m和n之间的相关度,0≤ρ
m,n≤1,τ
i,j=|t
i,j|,t
i,j是矩阵T
1/2中的对应元素,P为发送总功率。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相关多天线系统收发两端联合设计方法,将接收端和发送端一起考虑,联合设计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不仅复杂度低,易实现,仿真实验表明了系统良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2×2天线、信噪比为14dB时迫零算法和本发明算法随相关度变化的误码率性能对比示意图;
图2是4×4天线、相关信道下三种算法随信噪比变化的误码率性能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相关MIMO信道模型
考虑块衰落信道,在一个符号块中信道保持不变,具有N根发送天线、M(≥N)根接收天线的MIMO信道模型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H=R
1/2H
0T
1/2 (1)
其中H
0矩阵由M×N个均值为零、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i.i.d)复高斯变量组成Nc(0,1)。M×M维矩阵R
1/2、N×N维矩阵T
1/2分别表示接收天线之间和发送天线之间的相关性,这里我们仅考虑发送相关性,而令接收相关矩阵R=I
M。这样的假设是指用户接收端没有任何物理限制,在接收天线之间有足够空间,不同接收天线之间不相关,而在发送端不同天线之间存在相关性。(1)式就变成
H=H
0T
1/2 (1‑1)
接收端获得了信道的全部状态信息H
0和T,但发送端只能获得相关矩阵T。这是由于相关矩阵T通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可通过反馈回路回传至发送端。
用M维矢量y表示接收到的基带信号,
y=Hx+n=H
0T
1/2x+n (2)
式中n是由M个均值为零、方差为σ
n2的i.i.d复高斯变量组成的矢量,而发送信号矩阵x被本文设计为
![]()
式中x
i为第i根发送天线上比特映射后的调制信号,s
i为第i根发送天线的功率,
![]()
P为发送总功率。φ
i表示对应第i根天线的相移,而第一根天线可作为参照点,没有相移,即φ
1=0。
2.信号检测算法
MIMO系统的信号检测算法至今已提出多种,可分成3大类:线性检测、非线性检测和最佳检测。最佳检测中的最大似然(ML)检测算法在频选瑞利衰落信道中可同时获得分集和编码增益,因而能得到最好的误码率性能。但是其计算复杂度随着编码集合大小和发送天线数量呈指数级增加,不可能实际应用。相反,线性检测算法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迫零(ZF)算法等具有非常低的复杂度,但系统性能较ML算法相去甚远。特别是当信道具有相关性时,迫零算法会导致噪声放大和有色化。
分析(1)式中的信道矩阵H
0,不含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性能,可以进行逆矩阵运算,而信道相关性则全部体现在T矩阵中。据此,本发明提出了由三阶段运算组成的新的信号检测算法。
1)迫零算法
鉴于信道矩阵H
0的性能,可以进行pseudo取逆得到H
0+,因而对接收信号y运用线性迫零算法,以消除矩阵H
0的影响,
![]()
这样不会使加权噪声H
0+n放大。
2)最大比合并算法
用信道相关矩阵T
1/2中的相关系数对z进行最大比合并处理,估计发送信号。
令
![]()
式中(T
:,11/2)
*是矩阵T
1/2的第一列元素的共轭转置,利用(5)式结果z计算参数w
1。
由于
![]()
(7)
![]()
t
i,j是矩阵T
1/2中的对应元素。假设第一根天线的功率s
1最大,将(6)式结果w
1除以(7)式中第一项的系数
![]()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
3)干扰消除算法
得到信号估值
![]()
后,可将其产生的干扰从接收矢量z中减去,
![]()
再运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求出第二个信号的估值,令
![]()
由于
![]()
(10)
![]()
如果天线中的功率大小满足条件s
1≥s
2≥...≥s
N,则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将(9)式中的w
2除以(10)式中第一项的系数
![]()
再量化,即在发送符号的星座图中寻找最靠近的点,就得到发送符号的估值
![]()
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检出全部的发送符号。
3.功率分配算法
在上述的信号检测算法中,涉及到天线的功率s
i,对于发送端来说,在仅仅获知信道相关矩阵T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分配发送信号的功率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来分析一下上述信号检测的误码性能。
从(7)式看出,检测发送信号x
1的误符号率有三部分决定,一是由噪声矢量n引起的误差,二是判决符号
![]()
到该符号判决边界的距离,三是由其他天线发送符号产生的干扰。其中第一部分,对于每根天线为(T
:,11/2)
*H
0+n,它们具有相同的方差。
其他各天线发送信号的相位选择应该使这些符号到x
1判决边界的距离最大,即
![]()
如果采用MQAM调制,用d
min和d
max分别表示映射星座中符号点与原点的最小和最大距离,则从(7)式判决x
1的最小距离为
![]()
式中τ
i,j=|t
i,j|,用
![]()
表示天线m和n之间的相关度,0≤ρ
m,n≤1。第一项表示判决信号x
1与其判决边界之间的最小距离,而后面各项表示对于其他发送干扰符号x
i的最大可能距离。
将(11)式推广到判决其他符号,则
![]()
同样从(10)式判决x
2的最小距离为
![]()
按这样的规律依次可以得到所有N个最小距离,其中
![]()
我们根据误码率相等准则提出功率分配算法,利用信道相关矩阵信息,合理分配每根天线的功率,使每根天线中的判决符号最小距离相等,即
λ
1=λ
2=…=λ
N (15)
令
![]()
则可将(12)、(13)和(14)式概括表示成下列矢量等式,
Λs=0 (17)
等式右边的0是N‑1维零矢量。等式(17)中有N‑1个方程,再加上(4)式,用来计算N根天线的功率s
i,i=1,...,N。
先来分析上述方程组解的存在性。矩阵Λ中,左端(N‑1)×(N‑1)子矩阵是一个上三角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d
min,上三角中的元素都小于等于零;矩阵的最后一列由小于零的元素组成。因此方程组存在非负解。
由(14)、(13)和(12)式,如果
![]()
则通过递推得出的矢量s中的所有元素均为零,这不符合要求。因此
![]()
不会为零。不失一般性,先设
![]()
将矩阵Λ中的最后一列移动至等式(17)右边,可得到一个上三角结构的方程组,通过迭代运算,依次得到
![]()
等数值。然后再根据(4)式加权得到矢量s。
4.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当发送天线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时,即T=I,则信道矩阵仅为H
0,此时功率均等分配,信号检测仅需第一阶段的迫零算法,所以常规的MIMO迫零算法是本算法的特例。
当采用4QAM调制时,d
min=d
max。若发送天线完全相关,ρ
m,n=1,则矩阵
![]()
可直接由最后一个方程(最后一列)迭代得到
![]()
再结合功率限制(4)式,
![]()
![]()
从(19)式中看到,天线i每增加1,功率分配减小1/4倍。
本发明仿真采用准静态平坦瑞利衰落信道,接收端已知完整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端仅获知信道的相关性信息,用4QAM调制。在2×2天线,信噪比为14dB时,对均匀分配功率的迫零检测算法,和本发明新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相关度由0增加到1,常规迫零算法的系统性能变差,但采用本发明的联合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可以有效改善系统性能,特别是相关度越高时效果越明显。与常规迫零算法相比,尽管新算法在计算复杂度上增加了功率分配和串行干扰消除环节,但从上面的分析推导可知,这些运算都是简单的代数运算,总体算法的复杂度增加不多,而系统性能有较大改善。
在4×4MIMO系统中,第1、第2根发送天线完全相关,ρ
1,2=1,构成一组;第3、第4根天线完全相关,ρ
3,4=1,构成另一组;两组之间的天线不相关,ρ
1,3=ρ
1,4=ρ
2,3=ρ
2,4=0。用三种算法进行仿真,分别是本发明提出的发送功率自适应分配新算法、发送功率均等时的新算法和常规迫零算法。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对于相关信道,若仅仅采用本发明的信号检测方法,功率均等分配,则与常规迫零算法相比,系统性能改善不大。只有联合运用本发明的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才能有效提高系统性能。
本发明分析了相关信道的特点,提出了联合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的新方法。信道的相关性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若仅考虑发送预编码和功率分配,或者仅考虑接收端的检测算法,对系统性能的改善不大。本发明将接收端和发送端一起考虑,联合设计功率分配和信号检测算法。这种联合方法在增加运算复杂度不多的情况下,大大改善了系统性能,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效果。
以上仅以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然其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