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的数据发送方案之一是,当某个移动终端设备(Mobile Station,MS)有数据需要发送时,先向基站(Base Station,BS)发送资源请求消息,BS将分配给该MS的资源的相关信息通过资源分配消息返回给MS,之后,MS可以在所分配的资源上发送数据。该方案的缺点是MS从需要发送数据到真正能够发送数据之间的延时比较大。为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一种基于竞争资源(Contention Based,CB)的数据发送方案,该方案中,由BS广播空闲的资源块的相关信息,当MS需要发送数据时,不再向BS发送资源请求消息,而是在BS广播的空闲资源块上随机选择部分或者全部的空闲资源,直接在所选择的空闲资源上发送数据。在接收端,即BS侧通过盲检测这些空闲资源上的接收数据,实现MS与BS之间的通信。
现有基于竞争资源传输时,在发送端,由MS首先进行信道编码,之后用该MS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在接收端,由BS分别用各MS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及分别进行后续的解交织、解速率匹配、信道译码等处理。当与BS通信的MS的个数为M时,BS需要进行M次信道译码。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信道译码的运算量很大,BS需要进行M次信道译码时,会增加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是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用以降低接收端运算复杂度。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将数据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
将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处理编码后的数据得到发送数据并发送所述发送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
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
将信道译码后的数据分别用每个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送设备,包括:
特征信息加扰模块,用于将数据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
信道编码模块,用于将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处理发送模块,用于处理编码后的数据得到发送数据并发送所述发送数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包括:
接收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
信道译码模块,用于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
特性信息解扰模块,用于将信道译码后的数据分别用每个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用发送设备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11:发送设备,例如MS,将数据用该发送设备对应地特征信息进行加扰;
步骤12:发送设备将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步骤13:发送设备处理编码后的数据得到发送数据并发送所述发送数据。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特征信息的加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度。
其中,发送设备处理编码后的数据得到发送数据的具体过程可以根据实际系统需要进行配置,例如,进行速率匹配、交织、调制等处理。下述实施例也是以上述步骤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重点在于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加扰,而在信道编码之后进行的步骤并不是本发明实施例关注的。为了满足系统需要,发送设备处理编码后的数据得到发送数据的具体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实施例所述,可以进行省略、等同替换某个或某些步骤,而这些只在形式上变换的实施例均应该属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21:接收设备,例如BS,接收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22:接收设备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
步骤23:接收设备将信道译码后的数据分别用每个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译码之后进行特征信息的解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度。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301:MS生成待发送的数据;
步骤302:MS为待发送的数据附加循环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
步骤303:MS将附加CRC后的数据用该MS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
步骤304:MS将用该MS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步骤305:MS将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速率匹配;
步骤306:MS将速率匹配后的数据进行交织;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不需要交织增益,也可以不进行交织。
步骤307:MS将交织后的数据进行调制;
步骤308:MS将调制后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DFT);
步骤309:MS将DFT后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上;
步骤310:MS对映射到相应RE上的数据进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形成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符号并调制到射频进行发射。
步骤311:BS接收各MS发送的数据;
步骤312:BS对接收的数据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nverse 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IDFT)并提取相应空闲资源对应的数据;
步骤313:BS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解调;
步骤314:BS对解调后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可以理解的是,当MS不进行交织时,BS则无需进行解交织。
步骤315:BS对解交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速率匹配;
步骤316:BS对解速率匹配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
步骤317:BS分别用各MS(图中用MS-1...MS-M表示)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步骤318:BS分别对各解扰后的数据进行CRC校验;
步骤319:BS分别从各CRC校验后的数据中提取各MS生成的待发送数据。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特征信息的加扰,可以在信道译码之后进行特征信息的解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
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401:MS生成待发送的数据;
步骤402:MS为待发送的数据附加CRC;
步骤403:MS将附加CRC处理后的数据用该MS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
步骤404:MS将用该MS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
步骤405:MS将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速率匹配;
步骤406:MS将速率匹配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交织;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不需要交织增益,也可以不进行交织。
步骤407:MS将交织后的数据用基于竞争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ontention Based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CB-RNTI)进行加扰;
其中,CB-RNTI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适合的RNTI。
步骤408:MS将用CB-RNTI加扰后的数据进行调制;
步骤409:MS将调制后的数据进行DFT处理;
步骤410:MS将DFT处理后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RE上;
步骤411:MS对映射到相应RE上的数据进行IFFT,形成SC-FDMA符号并调制到射频进行发射。
步骤412:BS接收各MS发送的数据;
步骤413:BS将接收的数据进行IDFT处理并提取相应空闲资源对应的数据;
步骤414:BS将上述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调;
步骤415:BS将解调后的数据用CB-RNTI进行解扰;
步骤416:BS将CB-RNTI解扰后的数据进行解交织;可以理解的是,当MS不进行交织时,BS则无需进行解交织。
步骤417:BS对解交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解速率匹配;
步骤418:BS对解速率匹配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
步骤419:BS分别用各MS(图中用MS-1...MS-M表示)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步骤420:BS分别对各解扰后的数据进行CRC校验;
步骤421:BS分别从各CRC校验后的数据中提取各MS生成的待发送数据。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特征信息的加扰,可以在信道译码之后进行特征信息的解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本实施例在交织和调制之间再用CB-RNTI进行加扰,可以与现有协议在交织和调制之间进行加扰的步骤兼容。
图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应用在发送端,例如在MS中。参见图5,本实施例包括特征信息加扰模块51、信道编码模块52和处理发送模块50;特征信息加扰模块51用于将数据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信道编码模块52用于将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发送模块50用于处理编码后的数据得到发送数据并发送所述发送数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生成模块53和附加CRC模块54,生成模块53用于生成待发送的数据;附加CRC模块54将待发送的数据附加CRC;所述特性信息加扰模块51具体用于将附加CRC后的数据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处理发送模块50可以包括速率匹配模块55、交织模块56、调制模块57和发送模块58,速率匹配模块55用于将信道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速率匹配;交织模块56用于将速率匹配后的数据进行交织;调制模块57用于将交织后的数据进行调制;发送模块58用于利用调制后的数据生成发送数据并发送所述发送数据。
或者,本实施例的处理发送模块50可以包括速率匹配模块55、交织模块56、CB-RNTI加扰模块59、调制模块57和发送模块58,CB-RNTI加扰模块59用于将交织后的数据用CB-RNTI进行加扰;此时,调制模块57用于将用CB-RNTI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调制。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特征信息的加扰,可以在信道译码之后进行特征信息的解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当本实施例在交织和调制之间再用CB-RNTI进行加扰,可以与现有协议在交织和调制之间进行加扰的步骤兼容。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应用在接收端,例如在BS中。参见图6,本实施例包括接收处理模块60、信道译码模块61和特性信息解扰模块62;接收处理模块60用于接收数据并对所述数据进行处理;信道译码模块61用于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特性信息解扰模块62用于将信道译码后的数据分别用每个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CRC校验模块63和提取模块64,CRC校验模块63用于将用每个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后的数据,分别进行CRC校验;提取模块64用于从CRC校验后的数据中提取出发送设备生成的待发送数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接收处理模块可以包括解调模块65、解交织模块66、解速率匹配模块67,解调模块65用于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调;解交织模块66用于将解调后的数据进行解交织;解速率匹配模块67用于将解交织后的是数据进行解速率匹配;所述信道译码模块61具体用于将解速率匹配后的数据进行信道译码。
或者,本实施例的接收处理模块60可以包括解调模块65、CB-RNTI解扰模块68、解交织模块66和解速率匹配模块67,CB-RNTI解扰模块68用于将解调后的数据用CB-RNTI进行解扰,此时,解交织模块66用于将用CB-RNTI进行解扰后的数据进行解交织。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特征信息的加扰,可以在信道译码之后进行特征信息的解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当本实施例在交织和调制之间再用CB-RNTI进行加扰,可以与现有协议在交织和调制之间进行加扰的步骤兼容。
图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发送设备71和接收设备72,发送设备71用于将数据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将用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加扰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接收设备72用于将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将信道译码后的数据分别用每个发送设备对应的特征信息进行解扰。
其中,发送设备71可以为图5所示的设备,接收设备可以为图6所示的设备。具体地,当发送设备71不包括CB-RNTI加扰模块时,接收设备也不包括CB-RNTI解扰模块;当发送设备71包括CB-RNTI加扰模块时,接收设备也要包括CB-RNTI解扰模块。
本实施例通过在信道编码之前进行特征信息的加扰,可以在信道译码之后进行特征信息的解扰,可以在接收端只进行一次译码,降低接收端的运算复杂;当本实施例在交织和调制之间再用CB-RNTI进行加扰,可以与现有协议在交织和调制之间进行加扰的步骤兼容。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