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转接线.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097111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6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23587.2

申请日:

2008.04.08

公开号:

CN101557060A

公开日:

2009.10.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R 25/00申请日:20080408授权公告日:20120418终止日期:201404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25/00申请日:20080408|||公开

IPC分类号:

H01R25/00; H01R13/66; H04R3/12

主分类号:

H01R25/00

申请人: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林家煌; 汤永红; 饶 焱

地址:

215316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北门路99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音频转接线,其包括具有开关键的上盖、与上盖组装配合的下盖、具有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模组、具有第二可调电阻和第二电路板的第二连接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二可调电阻分别连接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可调电阻控制第一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第二可调电阻控制第二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且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通过拨动开关键而分别静音。该音频转接线的两个输出接口可单独调节音量并分别静音。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音频转接线,其包括具有开关键的上盖、与上盖组装配合的下盖、具有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模组、具有第二可调电阻和第二电路板的第二连接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二可调电阻分别连接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调电阻控制第一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第二可调电阻控制第二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且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通过拨动开关键而分别静音。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键位于中间位置时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有信号输出,位于两侧时仅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中的一个有信号输出。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调电阻位于第一电路板的上表面,第二可调电阻位于第二电路板的下表面,且第二电路板位于第一电路板的上方,第一可调电阻上半径较大的部分和第二可调电阻上半径较大的部分处于同一高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下盖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二安装柱及第四安装柱,且第二安装柱收容于第一安装孔,第四安装柱收容于第二安装孔。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下盖的前、后端分别设有比第二安装柱短的第一安装柱及比第四安装柱短的第三安装柱,且第一安装柱收容于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柱收容于第四安装孔。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内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可调电阻的下端面抵靠于该第二支撑部,上盖内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可调电阻的上端面抵靠于该第一支撑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盖均由内外不相同的两层结构组成,而形成位于两侧第一操作区域和第二操作区域。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区域设有自其底端向上凹陷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继续向上凹陷形成卡合槽,所述卡合槽向下凹陷形成缺口。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区域设有自其顶端向上突伸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继续向上延伸形成卡持块,所述卡持块向上延伸形成凸块。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音频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两侧的卡持块嵌入上盖两侧对应的卡合槽内,所述凸块分别与对应的缺口相配合。

说明书

音频转接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音频转接线,尤指一种具有两个语音插孔可供两人共享音乐的音频转接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多功能,一些消费性电子产品,尤其是视听设备上通常需要同时能够输出两个或多个输出信号。目前的视听设备通常采用外接一个音频转接装置的方式将其声音信号同时传递给两组耳机、喇叭、或音讯延长线等装置,以供二人同时聆听播放器内的音乐,为了满足各种应用环境的需要,同时不需要改变任何线路及结构,也不需附加电源,需要用两个或多个可调电阻来分别控制对应的输出接口,并且各输出接口的音量可通过对应的可调电阻分别来调节,两个输出接口中不需要使用的那个输出接口可以通过同一个拨动件实现单独静音。
因此,确有必要对音频转接线进行改良,以适应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分别调节两个输出接口的音量并分别静音的音频转接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音频转接线,其包括具有开关键的上盖、与上盖组装配合的下盖、具有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模组、具有第二可调电阻和第二电路板的第二连接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二可调电阻分别连接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可调电阻控制第一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第二可调电阻控制第二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且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通过拨动开关键而分别静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音频转接线的两个输出接口可单独调节音量并分别静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音频转接线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音频转接线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音频转接线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1所示音频转接线将上、下盖移开一定距离的部分组装图。
图5是图4所示音频转接线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6是图1所示音频转接线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音频转接线100包括上盖1、具有第一电路板20和第一可调电阻24的第一连接模组2、与第一连接模组2组成及结构大致相同的第二连接模组3、与第一连接模组2及第二连接模组3均相连的线缆4、及与上盖1配合以包覆上述元件的下盖6。
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上盖1及下盖6均采用双色成型技术制成,其先成型上盖1及下盖6的内层结构,再成型外层部分,以上盖1为例,由于内外两层结构稍有差异,因此形成如图2所示于两侧突露出的一对第一操作区域12,该对第一操作区域12分别位于上盖1的左右两侧。在第一操作区域12的底端设有向上凹陷的第一凹槽121,该第一凹槽121继续向上凹陷形成卡合槽1210,所述卡合槽1210向下凹陷形成较小的缺口1212。上盖1自上向下开设有滑槽13,一矩形通孔131置于滑槽13的中央。同时,上盖1的前端设有一对半圆形的第一收容槽14,其尾部设有呈半圆状的线缆容置槽16,靠近该线缆容置槽16的位置由隔板17阻隔形成卡位槽161,紧邻隔板17设置有一对空心圆柱状的收容部151。上盖1内前端靠近右边的第一收容槽14的位置设有较高的配合柱153,该配合柱153中间挖空形成配合孔1530。圆筒状第一支撑块155设置于靠近右边的第一凹槽121处,其半径较大因此在其顶面形成较大的支撑台(未标号)。
第一连接模组2由第一电路板20、位于第一电路板20前端且电性连接于第一电路板20的第一接口21及焊接于第一电路板20的第一可调电阻24组成,其中第一电路板20上靠右的位置设有第一缺口23,第一接口21的后半部分容置于该第一缺口23内以节省空间,其前端超出第一电路板20的前端面,第一可调电阻24位于第一电路板20的上表面且部分外露超出第一电路板20的右侧边缘而形成供使用者拨移的转钮。第一电路板20的前端设有一圆形第一安装孔201,后端设有第二安装孔202。通过拨动转钮调节第一可调电阻24的阻值可改变第一接口21的输出音量的大小。
第二连接模组3与第一连接模组2结构及组成部分大致相同,其前端具有与第一电路板20上的第一安装孔201相同的第三安装孔301,后端设有第四安装孔302。不同的是,第二电路板20上的第二缺口32开设于其上偏左的位置,第二可调电阻34位于第二电路板30的下底面且部分外露超出第二电路板30的左侧边缘而形成供使用者拨移的转钮。同时,第二连接模组3的电路板30的上表面安装有一对可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滑动部35。通过拨动转钮改变第二可调电阻34的阻值可调节第二接口31输出音量的大小。
线缆4的前部设有应力释放元件41,该应力释放元件41包括包围于线缆4外侧的圆筒状本体部410及自本体部410的前端同时向左右两侧延伸的增大部412。线缆4的前端同时与第一电路板20及第二电路板30相连。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开关装置5包括开关键51及与开关键51配合的连接件52,其中,开关键51包括板状操作部510及自板状操作部510底部的中央位置向下凸伸的凸柱511。连接件52由上端呈圆筒状的固定柱521及自固定柱521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呈矩形的框体523构成,框体523在固定柱521的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矩形收容孔5230,固定柱521的上面部分形成凹陷5210。
下盖6与上盖1形状大体相同,其具有与上盖1上的一对操作区域12形状相同且分别对应配合的第二操作区域62,同时,下盖6前端相应的位置上设有与第一收容槽14相对应的一对第二收容槽64。在下盖6上与上盖1上的第一凹槽121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二凹槽621,与第一凹槽121不同的是,第二凹槽621向上突伸形成与上盖1上的卡合槽1210相对应的卡持块6210,该卡持块6210继续向上延伸形成较小的凸块6212。下盖6内与上盖1内的收容部15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对突出部651。下盖6的前端位置设有第一安装柱652及比第一安装柱652稍矮且位于其右侧的第二安装柱653,其后端设置有第三安装柱631及比第三安装柱631短且位于其右侧的第四安装柱632,其中,第三安装柱631与第四安装柱632均位于下盖6内的隔板67前面。第二支撑部655设置于下盖6内靠近左边的第二凹槽621的位置,其与第一支撑部155结构相同。
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组装时,先将线缆4分别与第一电路板20及第二电路板30相焊接,再将第一连接模组2自上向下落入下盖6内,其中下盖6内的第二安装柱653穿过第一连接模组2前端的第一安装孔201,第四安装柱632穿过第一连接模组2后端的第二安装孔202,第一接口21的前部卡于对应的第二收容槽64内。下盖6内的第一安装柱652插入第二连接模组3前端的第三安装孔301内,第三安装柱631插入第二连接模组3后部的第四安装孔302内,且第二接口31的前部卡于对应的第二收容槽64内,第二可调电阻34的下端面抵靠于第二支撑部655上,此时第二电路板30位于第一电路板20的上部,且第一可调电阻24和第二可调电阻34半径较大的部分恰好处于同一高度,第一可调电阻24和第二可调电阻34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二凹槽621且部分暴露于下盖6的外侧以供使用者操作。接着,将上盖1自上向下与组装好的下盖6相扣合,其中滑动部35的上端突伸穿入连接件52两端的矩形收容孔5230内,开关键51自上盖1的上侧向下穿过其滑槽13,其中开关键51底部的凸柱511插置于滑槽13中央的通孔131内,凸柱511继续延伸插入凹陷5210内。第一收容槽14与第二收容槽64扣合起来将第一接口21和第二接口31卡紧,下盖6两侧的卡持块6210嵌入上盖1两侧对应的卡合槽1210内,且凸块6212分别与对应的缺口1212相配合,第一可调电阻24的上表面抵靠于第一支撑部155。线缆4的应力释放元件41的本体部410位于上盖1的线缆容置槽16内,增大部412位于卡位槽161内,下盖6内相同的结构将其卡紧。同时,下盖6内的突出部651收容于上盖1内对应的收容部151内。
请参照图4及图6所示,第一连接模组2对应图6中的上方电路,第二连接模组3对应图6中的下方电路,上方电路与下方电路由同一个双刀双掷开关控制。当开关键51位于滑槽13内的中间位置时,滑动部35也位于中间位置,如图6所示上方电路中的双掷开关触点与触点b、b’接通,下方电路中的双掷开关触点与触点e、e’接通,此时上方电路与下方电路均处于导通状态,第一接口21和第二接口31均有输出信号;当开关键51拨动到左侧位置时,图6中上方电路的双掷开关触点与触点a、a’接通,下方电路中的双掷开关触点与触点d、d’接通,此时上方电路处于断开状态,第一接口21没有输出信号即处于静音状态,下方电路处于导通状态,第二接口31有输出信号;当开关键51拨动到右侧位置时,图6中上方电路的双掷开关触点与触点c、c’接通,下方电路中的双掷开关触点与触点f、f’接通,此时上方电路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一接口21有输出信号,下方电路处于断开状态且第二接口31没有输出信号。
线缆4的末端连接有音频输入接口(未图示),该音频输入接口可与外部的视听设备相连通,第一、第二接口21、31可同时外接两组耳机、喇叭、或音讯延长线等装置,进而将视听设备的音频信号输出,以供多人共享。

音频转接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音频转接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音频转接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频转接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频转接线.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音频转接线,其包括具有开关键的上盖、与上盖组装配合的下盖、具有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模组、具有第二可调电阻和第二电路板的第二连接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可调电阻和第二可调电阻分别连接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可调电阻控制第一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第二可调电阻控制第二接口的输出信号大小,且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可通过拨动开关键而分别静音。该音频转接线的两个输出接口可单独调节音量并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