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096542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8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66749.0

申请日:

2008.04.18

公开号:

CN101562203A

公开日:

2009.10.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L31/042; H01L31/052; H01L31/0224

主分类号:

H01L31/042

申请人:

清华大学;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海林; 姜开利; 李群庆; 范守善

地址: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4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掺杂硅层和一上电极。所述硅片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第一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所述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第二表面的凹孔的内表面。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该上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太阳能电池,其包括:
一硅片衬底,该硅片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该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
一背电极,该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第一表面欧姆接触;
一掺杂硅层,该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第二表面的凹孔的内表面;
一上电极,该上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和大量均匀分布于该碳纳米管结构中的金属颗粒。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颗粒为铂颗粒、钯颗粒、钌颗粒、银颗粒、金颗粒或其混合,其平均粒径为1纳米~10纳米。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无序碳纳米管层或者有序碳纳米管层。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序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无序排列的碳纳米管。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序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序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一有序碳纳米管薄膜,该有序碳纳米管薄膜通过直接拉伸一碳纳米管阵列获得,且包括沿同一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序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首尾相连且长度相等的碳纳米管束,该碳纳米管束的两端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每个碳纳米管束包括多个长度相等且平行排列的碳纳米管。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有序碳纳米管层包括至少两个重叠设置的有序碳纳米管薄膜。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有序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纳米管之间具有一交叉角度α,且0度≤α≤90度。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片衬底为P型单晶硅片,该P型单晶硅片的厚度为200微米~300微米。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孔的间距为10微米~30微米,深度为50微米~70微米。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杂硅层为掺杂有磷或者砷的N型硅层。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电极,该电极设置于所述上电极的表面,并与该上电极的表面电接触。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电池进一步包括一减反层,该减反层设置于所述上电极的表面。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层的材料为二氧化钛或者氧化锌铝。

说明书

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太阳能电池。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当今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包括光能-热能转换、光能-电能转换和光能-化学能转换。太阳能电池是光能-电能转换的典型例子,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原理制成的。根据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种类不同,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硅基太阳能电池(请参见太阳能电池及多晶硅的生产,材料与冶金学报,张明杰等,vol6,p33-38(2007))、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目前,太阳能电池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主。请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硅基太阳能电池30包含一背电极32、一硅片衬底34、一掺杂硅层36和一上电极38。在硅基太阳能电池中,作为光电转换的材料的硅片衬底通常采用单晶硅制成。因此,要获得高转换效率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就需要制备出高纯度的单晶硅。所述背电极32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34的第一表面341,且与该硅片衬底34的第一表面341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34的第二表面343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342。所述掺杂硅层36形成于所述凹孔342的内表面344,起到光电转换的作用。所述上电极38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34的第二表面343。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导电金属网格作为上电极38,然而导电金属都是不透明的材料,降低了太阳光的透过率。为了进一步增加太阳光的透过率,故采用透明的铟锡氧化物层作为上电极38,但由于铟锡氧化物层的机械和化学耐用性不够好,导致了现有的太阳能电池的耐用性低。同时,由于所述掺杂硅层36本身的吸光性不是很好,故所述硅基太阳能电池30的光电转换效率不高。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所得到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耐用性高、阻值分布均匀及透光性好。
发明内容
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掺杂硅层和一上电极。所述硅片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第一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所述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第二表面的凹孔的内表面。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该上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吸收太阳光能力,所得到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其二,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很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故,采用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作上电极,可以相应的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上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采用有序碳纳米管薄膜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方案太阳能电池。
请参阅图2,本技术方案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10包括一背电极12、一硅片衬底14、一掺杂硅层16、一上电极18、一减反层22和至少一电极20。所述硅片衬底14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141和一第二表面143。所述背电极12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一表面141,且与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一表面141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二表面143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142。所述掺杂硅层16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14第二表面143的凹孔142的内表面144。所述上电极18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二表面143。该上电极18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所述减反层22设置于所述上电极18的第一表面181。所述至少一电极20设置于所述减反层22的表面。
所述至少一电极20是一可选择的结构。该电极20的材料为银、金、含碳纳米管的导电材料或者其他常用作电极的导电材料。所述电极20的形状和厚度不限,还可设置于所述上电极18的第一表面181或者第二表面182,并与上电极18的第一表面181或者第二表面182电接触。所述电极20的设置可用于收集流过所述上电极18中的电流,并与外电路连接。
所述减反层22是一可选择的结构。该减反层22的材料为二氧化钛或者氧化锌铝等。所述减反层22可设置于所述上电极18的第一表面181或者第二表面182,用以减少所述上电极18对太阳光的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太阳能电池10的光电转换效率。
所述背电极12的材料可为铝、镁或者银等金属。所述背电极12的厚度为10微米~300微米。所述背电极12的形状和厚度不限。
所述硅片衬底14为P型单晶硅片。该P型单晶硅片的厚度为200微米~300微米。所述多个凹孔142之间的距离为10微米~30微米,深度为50微米~70微米。所述多个凹孔142的形状和大小不限,该凹孔142的横截面可以为正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等多边形。所述掺杂硅层16的材料为N型掺杂硅层,可通过向所述硅片衬底14注入过量的如磷或者砷等N型掺杂材料而形成。所述N型掺杂硅层16的厚度为500纳米~1微米。所述N型掺杂材料与所述P型硅片衬底14形成多个P-N结结构,从而实现所述太阳能电池中光能到电能的转换。所述凹孔142的结构使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二表面143具有良好的陷光机制和较大的P-N结的界面面积,可以提高所述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请参阅图3,所述上电极18具有一定的空隙、很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以及均匀分布的结构,以使所述太阳能电池100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以及很好的耐用性,从而提高所述太阳能电池100的性能。所述上电极18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用以收集所述P-N结中通过光能向电能转换而产生的电流。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碳纳米管结构183和大量的金属颗粒184。所述金属颗粒184为铂颗粒、钯颗粒、钌颗粒、银颗粒、金颗粒或其混合。该金属颗粒184的平均粒径大小为1纳米~1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的质量占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质量的70%~90%。所述金属颗粒184的质量占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质量的10%~30%。其中,金属颗粒184均匀分布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中形成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包括无序碳纳米管层或者有序碳纳米管层。可将碳纳米管结构183浸泡于含由金属盐的溶液中,使金属盐吸附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的表面,然后在还原性气氛下,高温还原吸附于碳纳米管结构183的金属盐。或者采用气相沉积和化学镀的方法在碳纳米管结构183的表面包覆上金属纳米粒子或者纳米膜。
所述无序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无序排列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在无序碳纳米管层中相互缠绕或者各向同性。
所述有序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所述的多个碳纳米管在该有序碳纳米管层中平行于所述有序碳纳米管层的表面排列,且沿同一方向或者沿多个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中的碳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或者多壁碳纳米管。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中的碳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时,该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0.5纳米~50纳米。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中的碳纳米管为双壁碳纳米管时,该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纳米~50纳米。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中的碳纳米管为多壁碳纳米管时,该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5纳米~50纳米。由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中的碳纳米管非常纯净,且由于碳纳米管本身的比表面积非常大,所以该碳纳米管结构183本身具有较强的粘性。该碳纳米管结构183可利用其本身的粘性直接固定于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二表面143。
一部分太阳光通过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中相邻的碳纳米管之间的空隙照射进所述凹孔142内,另一部分太阳光照射在所述上电极18上。当太阳光照射到所述上电极18中的金属颗粒184的表面时,就会在金属颗粒184的内部生成表面等离子体,即浓度相同的正、负电荷组成的体系。该体系是电中性的,平衡时各处正、负电荷密度相等。但由于太阳光照射所引起的热起伏效应,局部平衡被破坏,引起正电荷和负电荷在金属颗粒184内部反复运动便产生振荡,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振荡。当入射太阳光的频率与表面等离子体振荡频率相等时,金属颗粒184内部的自由电子会产生共振,表面等离子体会形成辐射态,即向外辐射照射在所述上电极18的太阳光。这样金属颗粒184会把太阳光辐射进所述凹孔142中,从而增加了所述太阳能电池10对太阳光的吸收。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碳纳米管结构183优选采用至少一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该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通过直接拉伸一碳纳米管阵列获得。该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包括沿同一方向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具体地,所述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包括多个首尾相连且长度相等的碳纳米管束186。所述碳纳米管束186的两端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每个碳纳米管束186包括多个长度相等且平行排列的碳纳米管187。所述相邻的碳纳米管187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所述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是由碳纳米管阵列经进一步处理得到的,故其长度与宽度和碳纳米管阵列所生长的基底的尺寸有关。可根据实际需求制得。本实施例中,采用气相沉积法在4英寸的基底生长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所述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的宽度可为0.01厘米~10厘米,厚度为10纳米~100微米。
可以理解,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83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重叠设置的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具体地,相邻的两个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中的碳纳米管具有一交叉角度α,且0度≤α≤90度,具体可依据实际需求制备。可以理解,由于碳纳米管结构183中的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可重叠设置,故,上述碳纳米管结构183的厚度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制成具有任意厚度的碳纳米管结构183。
所述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是由碳纳米管阵列经进一步处理得到的,其长度和宽度可以较准确地控制。该有序碳纳米管薄膜185中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长度相等并均匀、有序分布、相邻的碳纳米管之间具有空隙,从而使得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均匀的阻值分布和透光特性。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很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故,采用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作上电极,可以相应提高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耐用性。
所述太阳能电池10在应用时,太阳光照射到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并通过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中相邻的碳纳米管之间的空隙照射到所述太阳能电池10中的多个凹孔142内,太阳光通过所述凹孔142的内壁多次反射,从而增加了该太阳能电池10中所述硅片衬底14的第二表面143的陷光性能。在所述多个凹孔142内,P型硅片衬底和N型掺杂材料接触在一起的面形成有多个P-N结。在接触面上N型掺杂材料多余电子趋向P型硅片衬底,并形成阻挡层或接触电位差。当P型硅片衬底接正极,N型掺杂材料接负极,N型掺杂材料多余电子和P-N结上电子容易往正极移动,且阻挡层变薄接触电位差变小,即电阻变小,可形成较大电流。即,所述P-N结在太阳光的激发下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在静电势能作用下分离,N型掺杂材料中的电子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移动,P型硅片衬底中的空穴向所述背电极12移动,然后被背电极12和作为上电极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收集,这样外电路就有电流通过。
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吸收太阳光能力,所得到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其二,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很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故,采用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作上电极,可以相应的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耐用性;其三,由于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较均匀的结构,故,采用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作上电极,可使得上电极具有均匀的电阻,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其四,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中相邻的碳纳米管之间具有均匀分布的空隙,故,故,采用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作上电极,可使得上电极对太阳光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其五,由于金属颗粒的存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该金属颗粒可以产生表面等离子体,从而增强了所述太阳能电池对太阳光的吸收。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太阳能电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太阳能电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太阳能电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能电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能电池.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一背电极、一硅片衬底、一掺杂硅层和一上电极。所述硅片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所述背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一表面,且与该硅片衬底第一表面欧姆接触。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孔。所述掺杂硅层形成于所述硅片衬底第二表面的凹孔的内表面。所述上电极设置于所述硅片衬底的第二表面。该上电极包括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