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收纳作为电源的二次电 池的框体结构的改良。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信息终端、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摄像机、便携式游戏机 等便携式电子设备随着高功能化的发展,基板上安装的发热部件的数目增加。 因使用便 携式电子设备时来自发热部件的散热,框体表面有时局部达到高温。
专利文献 1 公开了通过在收纳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框体内部的发热部件的周围 配置散热性优异的导热构件,从而有利地从发热部件散发热的结构。 作为导热构件,可 列举出铝合金、镁合金、不锈钢、普通钢等金属材料。
专利文献 2 ~ 4 公开了将被阻燃化的树脂组合物用于电子设备的框体或部件的材 料中。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 2 公开了在芳香族聚碳酸酯中添加有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性树 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 3 公开了在聚碳酸酯中添加有卤素系阻燃剂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 4 公开了在聚苯醚中添加有磷酸酯化合物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 5 公开了含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吸热材料的树脂组合物。 氢氧化 铝及氢氧化镁通过加热而使燃烧热减少。 另外,这样的吸热反应是放出水的反应。 这样 的吸热反应发挥阻燃效果。
然而,具有高容量及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蓄电池等二次电池容 易小型化及轻量化。 因此,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被广泛使用。
这样的二次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因此异常时可能急剧发热。 这样的发热可能 急剧提高二次电池的表面温度。
专利文献 6 公开了包含外装壳体、收纳在外装壳体内部的电池和在外装壳体内 表面与电池之间形成的绝热层的电池组。 并且,专利文献 6 公开了这样的绝热层可防止 因环境温度的降低所致的电池性能的降低。
专利文献 1 :国际公开第 2008/062879 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 2 :日本专利第 3682148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3 :日本特开平 10-4601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4 :日本特开平 9-8229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5 :日本专利第 3408676 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 6 :日本特开平 5-234573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是以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作 为电源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即使在异常时二次电池放出大量的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 所产生的热传递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框体而使框体的二次电池的收纳区域附近局部达到
高温。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是以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便携式 电子设备,具备框体、在所述框体内收纳的电子设备本体、和在所述框体内收纳的电池 收纳部,所述电池收纳部是具有用于嵌合所述二次电池的电池嵌合部的成形体,在所述 电池嵌合部的表面形成有厚度为 500 ~ 3000μm、热导率为 0.2W/m ·K 以下的绝热层。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为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是以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具备框体、在所述框体内收纳的电子设备本体、和在所述框体内收 纳的电池收纳部,所述电池收纳部由具备用于嵌合所述二次电池的电池嵌合部、和将所 嵌合的所述二次电池覆盖的盖部的成形体构成,在所述电池嵌合部的所述二次电池的嵌 合侧的表面形成有厚度为 10 ~ 200μm、热导率为 0.5W/m ·K 以上的散热层,在所述盖 部的表面设置有厚度为 300 ~ 3000μm、热导率为 0.2W/m · K 以下的绝热层。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式及优点根据以下的详细说明及所附的附图变得更加 明白。
根据本发明,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使用的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即使在 异常时产生大量的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框体的二次电池收纳区域 附近的局部的表面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 1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即便携式电话机的外观的俯 视图。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的 II-II 线的截面图。
图 3 是示意性地表示电子设备本体的立体图。
图 4 是示意性地表示电池收纳部的立体图。
图 5 是示意性地表示收纳二次电池的电池收纳部的截面形状的纵截面图。
图 6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构成的 纵截面图。
图 7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其他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构 成的纵截面图。
图 8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3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构成的 纵截面图。
图 9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3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其他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构 成的纵截面图。
图 10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3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其他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 构成的纵截面图。
图 11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4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构成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 第 1 实施方式 ]
图 1 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即便携式电话机1 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 2 是图 1 所示的便携式电话机 1 的 II-II 线的截面图。 图 3 是所连 接的电子设备本体 11 及电池收纳部 12 的立体图。 图 4 是收纳二次电池 13 的电池收纳部 12 的立体图。 图 5 是示意性地表示收纳有二次电池 13 的电池收纳部 12 的截面形状的纵 截面图。
首先,对便携式电话机 1 的构成进行说明。
便携式电话机 1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具备框体 10、收纳在框体 10 内的电子设备 本体 11、电池收纳部 12、和收纳在电池收纳部 12 的二次电池 13。 电子设备本体 11 具备 扬声器 18、麦克风 19、图像显示部 20、输入操作部 21、电路部 22 和电路基板 23。
如图 2 所示,扬声器 18、麦克风 19、图像显示部 20、输入操作部 21、及电路部 22 安装于形成有规定电路的电路基板 23 上。 电池收纳部 12 具备正极端子及负极端子, 通过各端子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 23 上的电路的规定的位置。
如图 2 所示,扬声器 18 按照与设置于框体 10 的规定位置的受话孔 118 对置的方 式配设。 另外,麦克风 19 按照与设置于框体 10 的规定位置的送话孔 119 对置的方式配 设。 图像显示部 20 按照能够从外部识别显示的方式与设置于框体 10 上的显示孔 120 嵌 合地配设。 输入操作部 21 与输入部 121 嵌合地配设,所述输入部 121 包含字符盘,所述字 符盘由按照操作者能够输入信息的方式设置于框体 10 上的多个输入按钮组合而成。 另 外,电路基板 23 的表面也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安装插件、小型照像机装置。
扬声器 18 报知来电通知音,并且输出受话声音。 通话声音从麦克风 19 输入。 图像显示部 20 显示图像、文字或图形。 图像显示部 20 可使用液晶监视器等。 输入操作 部 21 接受用输入部 121 输入的操作。 图像显示部 20 为触摸面板时,图像显示部 20 兼作 输入操作部 21。
电路部 22 具备电路控制部 22a 及存储部 22b。 电路控制部 22a 根据操作者由输 入操作部 21 输入的输入信息执行各种动作控制。 存储部 22b 存储操作者输入的输入信 息等。 作为电路控制部 22a,可使用多个 IC 芯片或中央集成装置 (CPU)。 作为存储部 22b,可使用 RAM 或 ROM 等存储器。
电子设备本体 11 通过由二次电池 13 供给的电力来驱动。
操作者通过从输入操作部 21 的输入操作对电路控制部 22a 传送命令信号。 并 且,根据所传送的命令信号引起规定的动作。 另外,根据需要,将输入信息存储到存储 部 22b 中。
另外,操作者向麦克风 19 说话。 发出的声音通过电路部 22 内的电路转变成无 线信号,并以无线信号的形式向其他接收机发送。 另外,从其他接收机发出的无线信号 通过天线电路接收。 接收的无线信号通过电路部 22 内的电路转变成声音信号,并以声音 信号的形式从扬声器输出。
接着,对构成便携式电话机 1 的框体 10 进行说明。 框体 10 在其内部收纳电子 设备本体 11 及电池收纳部 12。 框体 10 例如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作。
接着,对构成便携式电话机 1 的电池收纳部 12 进行详细说明。
电池收纳部 12 如图 4 所示,具备用于嵌合二次电池 13 的电池嵌合部 14、和覆盖 在电池嵌合部 14 中嵌合的二次电池 13 的盖部 15。
电池嵌合部 14 是具有与二次电池 13 的形状对应的内部空间的凹部状的构件。 凹 部的开口为了能够更换电池而按照面向框体 10 的外方的方式配设。 电池嵌合部 14 中设 置有与嵌合的二次电池 13 的正极端子 ( 未图示 ) 抵接的正极端子部 ( 未图示 )、及与负极 端子 ( 未图示 ) 抵接的负极端子部 ( 未图示 )。
盖部 15 是可拆装地被设置在框体 10 的电池嵌合部 14 被收纳的部分处的构件。 盖部 15 按照覆盖在凹部中嵌合的二次电池 13、并堵塞凹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 通过在凹 部中嵌合二次电池 13 来支撑二次电池 13。
作为电池收纳部 12 中收纳的二次电池 13,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以往的便 携式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具有高容量及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镍氢蓄电池等二 次电池。 这些当中,从能量密度高、且能够小型化的方面出发,尤其优选锂离子二次电 池。 另外,作为二次电池 13,可以是单电池,也可以是多个单电池串联或并联地组合而 成的电池组的形态。
电池嵌合部 14 及盖部 15 优选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制作。 树脂材料优选使用 在聚碳酸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基体树脂中添加了阻燃剂而得到的阻燃 性树脂组合物。 阻燃性树脂组合物优选为在 UL-94 规格的燃烧试验中具有 V-0 以上的阻 燃性的树脂组合物。 金属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使用不锈钢、镁合金、铝合金等。 并且,如图 2 及图 5 所示,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与二次电池 13 对置侧的表面 ( 以 下也称作 “电池嵌合侧表面” )、及盖部 15 的与二次电池 13 对置侧的表面 ( 以下称作 “对置侧表面”) 设置有绝热层 16a。 这样,在电池收纳部 12 的收纳二次电池 13 侧的表 面形成了绝热层 16a。
根据这样的构成,电池收纳部 12 中收纳的二次电池 13 的周围被绝热层 16a 覆 盖。 通过设置这样的绝热层 16a,能够抑制由二次电池 13 产生的热局部地传递到框体 10 的表面。 由此,可抑制框体 10 的表面局部地达到高温。 并且,可抑制由热产生的对电 池收纳部 12 和框体 10 的损伤。
绝热层 16a 的厚度为 500 ~ 3000μm,优选为 800 ~ 1500μm。 绝热层 16a 的 厚度小于 500μm 时,绝热层 16a 的绝热性不充分。 由此,电池嵌合部 14 和盖部 15 可能 变形。 另外,绝热层 16a 的厚度超过 3000μm 时,电池收纳部 12 的厚度变得过厚,用于 便携式电话机 1 的小型化的设计的自由度降低。
另外,绝热层 16a 的热导率为 0.2W/m · K 以下,优选为 0.05W/m · K 以下。 绝热层 16a 的热导率超过 0.2W/m · K 时,绝热性不充分,二次电池 13 发热时,框体 10 的表面可能局部地达到高温。 由此,电池嵌合部 14 和盖部 15 可能变形。
这样的绝热层 16a 如下所述形成。
绝热层 16a 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例如,在想要形成绝热层 16a 的表面涂布含有具 有绝热性的无机化合物粒子、和粘结剂的绝热层形成用组合物,从而形成涂膜。
作为具有绝热性的无机化合物粒子,可列举出引起吸热反应的无机化合物粒子 ( 以下简称作 “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 )。 作为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优选在 80℃ 以上的温度下具有吸热峰的无机化合物粒子。 根据含有这种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绝 热层 16a,当二次电池发热时,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通过吸热反应而吸收热。 其结果 是,二次电池发热时,能够抑制框体 10 的表面局部地达到高温。
作为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可列举出在 80 ℃以上的温度下具有吸热量大的 峰、优选在 80℃以上的温度下具有吸热峰的无机水合物、金属氢氧化物及碳酸盐等。 作 为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出硫酸钙二水合物 (CaSO4 · 2H2O)、碳酸氢钠 (NaHCO3)、氢 氧化铝 (Al(OH)3)、氢氧化镁 (Mg(OH)2)、碳酸钙 (CaCO3) 等。 它们可单独使用,也 可组合 2 种以上使用。 这些当中,从吸热性特别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硫酸钙二水合物 (CaSO4 · 2H2O)。
硫酸钙二分之一水合物 (CaSO4 · 0.5H2O、烧石膏 ) 通过与水混炼而显示出粘结 性,通过涂布并干燥而变成硫酸钙二水合物而固化。 硫酸钙二分之一水合物可以作为吸 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也可以作为后述的粘结剂,从这一点出发是特别优选的。
关于引起上述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吸热反应的温度,硫酸钙二水合物为 80 ~ 150 ℃,碳酸氢钠为 100 ~ 230 ℃,氢氧化铝为 230 ~ 350 ℃,氢氧化镁为 350 ~ 450℃,碳酸钙为 690 ~ 850℃。 因此,通过将它们适当组合,还能够连续地持续吸热反 应。
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 500 ~ 3000μm。 如果吸 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粒径在上述范围内,则绝热层 16a 中,粘结剂所带来的吸热性无机 化合物粒子的粘结性提高。 其结果是,可抑制绝热层 16a 的局部性剥落、绝热层 16a 中 产生龟裂等,可长期发挥绝热层 16a 的效果。 粘结剂只要是能够将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充分粘结的树脂材料或无机化 合 物, 就 可 以 没 有 特 别 限 定 地 使 用。 作 为 其 具 体 例 子, 例 如 可 列 举 出 聚 偏 氯 乙 烯 (PVDC)、聚偏氟乙烯 (PVDF)、四氟乙烯 (PTFE) 等。 另外,作为无机化合物,从兼具 粘结剂的作用和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作用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通过使其与水的混 合物固化而成为硫酸钙二水合物的、硫酸钙二分之一水合物。
作为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含有比例,在绝热层 16a 中为 30 ~ 95 质量%,进 而优选为 50 ~ 90 质量%。 吸热性无机化合物粒子的含有比例过低时,具有绝热层 16a 所带来的绝热性变得不充分的倾向,过高时,具有绝热层 16a 变得容易剥落、或者强度降 低的倾向。
另外,粘结剂的含有比例在绝热层 16a 中为 5 ~ 70 质量%,进而优选为 5 ~ 50 质量%。
绝热层形成用组合物可通过将具有绝热性的无机化合物粒子及粘结剂溶解或分 散到有机溶剂或水中进行调制。 并且,绝热层 16a 可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将这样调制的 绝热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到电池收纳部 12 的电池嵌合侧表面、及盖部 15 的对置侧表面, 从而形成涂膜。
绝热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布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利用浸渍涂布法、辊涂法、喷 雾涂布法、刮刀涂布法等以往公知的涂布方法。 并且,涂布后,通过使溶剂干燥等,形 成作为绝热层 16a 的涂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表面及盖部 15 的对置侧表面 这两者均设置了绝热层 16a,但也可以仅在任意一者上设置绝热层 16a。
[ 第 2 实施方式 ]
接着,对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进行说明。 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
机是除绝热层的构成不同以外,与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1 同样的构成。 为了避 免说明的重复,省略除绝热层的构成的详细说明以外的部分的说明。
图 6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构成的 纵截面图。 在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电池收纳部中,代替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 式电话机 1 的电池收纳部 12 中形成的绝热层 16a,而形成以下说明的绝热层 16b。
绝热层 16b 如图 6 所示,通过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表面、及盖部 15 的 对置侧表面层叠无机纤维片而形成。
无机纤维片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以往已知的由无机纤维的织布、无纺布、 抄制物等构成的绝热性的纤维片。 作为这种无机纤维片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出由玻 璃棉或石棉等构成的无机纤维片。 这样的无机纤维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 2 种以 上使用。
无机纤维片的热导率为 0.1W/m · K 以下,进而优选为 0.05W/m · K 以下。 无机纤维片的热导率过高时,具有绝热性不充分的倾向。 另外,例如玻璃棉的热导率为 0.045W/m · K 左右。
无机纤维片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例如优选为 500 ~ 3000μm 的范 围。 另外,无机纤维片的每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 30 ~ 1000mg/cm2。
绝热层 16b 可通过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表面、及盖部 15 的对置侧表面 粘接无机纤维片而形成。 另外,代替粘接,也可以事先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表 面设置用于固定无机纤维片的卡合部,并通过该卡合部来固定无机纤维片。
接着,对第 2 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便携式电话机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 电话机是除绝热层的构成不同以外,与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1 相同的构成。 为 了避免说明的重复,除绝热层的构成的详细说明以外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 7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2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其他电池收纳部的要部的构 成的纵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的电池收纳部 12 中,代替第 1 实施方式的便 携式电话机 1 的电池收纳部 12 中形成的绝热层 16a,而形成以下说明的绝热层 16c。
绝热层 16c 如图 7 所示,通过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表面、及盖部 15 的 对置侧表面层叠多孔质树脂片而形成。
作为多孔质树脂片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以往已知的聚氨酯泡沫、苯乙烯泡沫 等发泡片材 ;真空绝热材料 ;膨胀绝热材料等。
真空绝热材料是将多孔质结构的芯材用层压膜包覆后,将内部减压并密封而得 到的绝热材料。 芯材可以使用聚氨酯泡沫、玻璃棉、硅石粉末等。
膨胀绝热材料是含有如果暴露于高温则瞬时膨胀而形成多孔体的材料的树脂制 绝热材料。 作为膨胀绝热材料的具体例子,例如可列举出 Fiblock( 商标名、积水化学工 业株式会社制造 ) 等。
多孔质树脂片的热导率为 0.1W/m · K 以下,进而优选为 0.05W/m · K 以下。 多孔质树脂片的热导率过高时,具有绝热性变得不充分的倾向。
多孔质树脂片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例如优选为 500 ~ 3000μm 的 范围。 另外,多孔质树脂片的每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 10 ~ 500mg/cm2。
绝热层 16c 可通过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表面、及盖部 15 的对置侧表面粘接多孔质树脂片而形成。 另外,代替粘接,也可以事先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电池嵌合侧 表面设置用于固定多孔质树脂片的卡合部,通过该卡合部来固定多孔质树脂片。 本实施 方式中,电池嵌合部 14 及盖部 15 由金属材料形成。
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绝热层 16a、绝热层 16b 及绝热层 16c 总称作绝热层 16。
[ 第 3 实施方式 ]
接着,对第 3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进行说明。 图 8 ~图 10 分别是示意性地 表示在第 1 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池收纳部 12 的表面形成有凸缘 17 的变形例的、凸缘 17 的形成部分附近的纵截面图。
第 3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形成有凸缘 17,所述凸缘 17 用于在电池收纳部 12 的表面与嵌合在电池嵌合部 14 中的二次电池 13 的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S。 除此以外,是 与第 1 实施方式的电池收纳部 12 同样的方式。 为了避免说明的重复,省略除电池收纳部 的详细说明以外的部分的说明。
图 8 是示意性地表示电池收纳部 12 的凸缘 17 的形成部分附近的纵截面图。 图 8 表示在作为电池收纳部 12 的一部分的盖部 15 上形成有凸缘 17 的状态,但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表面也形成同样的凸缘 17。 如图 8 所示,在电池收纳部 12 的盖部 15 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凸缘 17。 并且,通 过凸缘 17,盖部 15 的表面与二次电池 13 的表面发生点接触,由此,形成空间 S。 这样 的空间 S 成为热导率极低的空气层。 因此,通过形成凸缘 17,当二次电池 13 发热时, 能够通过空气层进一步抑制热传递到框体 10 的表面。
凸缘 17 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特别优选为圆锥状或角锥状等锥状形状。 如果 为锥状形状,则能够以很小的接触面积支撑二次电池 13。 由此,能够使二次电池 13 的发 热更加难以传递到框体 10 的表面。
另外,凸缘 17 的高度只要是能够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表面与所嵌合的二次电池 13 的表面之间设置充分的空间的高度,则没有特别限定。 具体而言,例如为 0.5 ~ 3.0mm, 进而优选为 0.8 ~ 1.5mm 的范围。
凸缘 17 可以通过与电池收纳部 12 的成形体一体成形而成形,也可以通过在电池 收纳部 12 的成形体上粘接或熔接其他构件而形成。 图 8 表示电池收纳部 12 的表面与绝 热层 16 之间通过凸缘 17 形成有空间 S 的例子。
另外,也可以如图 9 所示,通过使在电池收纳部 12 的盖部 15 的表面直接形成的 绝热层 16 表现出盖部 15 的表面的凸缘 17 的形状,从而在绝热层 16 的表面与二次电池 13 的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S。 另外,也可以如图 10 所示,通过事先在盖部 15 的表面粘接具 有凸缘 17 的绝热层 16,从而在绝热层 16 的表面与二次电池 13 的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S。 图 9 及图 10 表示在作为电池收纳部 12 的一部分的盖部 15 上形成有凸缘 17 的状态,但电 池嵌合部 14 的表面也可以形成同样的凸缘 17。
[ 第 4 实施方式 ]
接着,参照图 11 对第 4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30 进行说明。 第 4 实施方式 的便携式电话机 30 是除电池收纳部的构成不同以外,与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1 相同的构成。 为了避免说明的重复,省略除电池收纳部的构成的详细说明以外的部分的 说明。
图 11 是示意性地表示第 4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即便携式电话机 30 的构成 的纵截面图。 第 4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30 具有以下说明的电池收纳部 31,来代替第 1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1 的电池收纳部 12。
电池收纳部 31 中,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内侧 ( 图中的 X 侧 ) 的表面形成散热层 32。 通过形成这样的散热层 32,从而能够使由二次电池 13 产生的热向便携式电话机 30 的内部方向扩散。 另一方面,在盖部 15 在与二次电池 13 对置侧的表面形成绝热层 16。 通过形成这样的绝热层 16,能够使由二次电池 13 产生的热难以传递到便携式电话机 30 的 框体 10 的表面。
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使用者直接接触的部分即框体 10 的表面 的温度局部地急剧上升。 因此,即使二次电池 13 异常发热,使用者也难以感觉到二次电 池 13 的异常发热。
散热层 32 可以如图 11 所示通过在电池嵌合部 14 的框体 10 的内侧 ( 图中的 X 侧 ) 的表面层叠散热性高的散热体而形成。 作为散热体,可以使用由金属材料或石墨形 成的片材等。
散热层 32 的厚度为 10 ~ 200μm,进而优选为 30 ~ 100μm。 散热层 32 的厚 度过薄时,散热性变得不充分。 另外,散热层 32 的厚度过厚时,电池收纳部 31 的尺寸 变大,便携式电话机 30 的设计的自由度降低。 另外,散热层 32 的热导率为 0.5W/m · K 以上,进而优选为 1.0W/m · K 以 上。 散热层 32 的热导率过低时,散热性变得不充分。
另外,作为绝热层 16,可以使用与第 1 实施方式或第 2 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同样 的绝热层。 此时,绝热层 16 的厚度为 300 ~ 3000μm。 绝热层 16 的厚度小于 300μm 时,绝热层 16 的绝热性变得不充分。 由此,电池嵌合部 14 或盖部 15 可能会变形。 另 外,绝热层 16 的厚度超过 3000μm 时,电池收纳部 31 的厚度变得过厚,用于便携式电话 机 1 的小型化的设计的自由度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 30、移动设备等那样的体积被限制的便携式电子 设备中,优选绝热层 16 的厚度大于散热层 32 的厚度。 由此,能够使便携式电子设备维 持小的体积,同时抑制二次电池 13 的发热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的上升。
以第 1 ~第 5 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话机为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设 备,但本发明当然也可以应用于除便携式电话机以外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具体而言,例 如可以应用于 PDA、游戏机、数字静态照相机 (DSC)、便携式式音乐设备、以多个二次 电池组合而成的电池组作为电源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便携式式摄像机等便携式电子 设备。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也能够利用于作为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使用的大型二次电 池的外装材料。
虽然就目前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决非限定性解释这样的公开内 容。 通过阅读上述公开内容,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必然清楚各种变 形和改变。 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应当解释为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真正精神及范围的所 有变形及改变。
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具有如下优点 :即使二次电池万一发热,也能够维持其 形状,抑制表面温度的急剧上升,因此能够用于与以往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相同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