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及使用该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的流体 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及使用该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的流体输送 装置,该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适合于在铁损成分占电动机损失的主要部分那样的高速旋 转区域中被驱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永久磁铁式同步旋转机械中,在转子上安装有作为励磁装置的磁铁。 然而,所谓的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在机动车用增压器的涡轮与压缩机之间配置有电动 机,用于该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的电动机要求超过 10 万转 / 分的超高速旋转,而且在 高温环境下使用,所以,在将以往的永久磁铁式同步旋转机械用于该电动机的场合,会 产生磁铁保持强度、热减磁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状况,提出有这样的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 ( 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 1、2),该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在定子上配置有永久磁铁、线圈等的励磁源,在 轴向分 2 级而且在周向错开半极节距地连设有产生了齿轮状的磁凸极性的铁心,以此构 成转子。 该转子仅由简单形状的铁心构成,在高速旋转的场合,耐离心力强度优良。 因 此,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由于能够利用该转子的优点,所以可以考虑将其用于电 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等的高速电动机。
在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中的定子线圈的卷绕方式中,具有分布卷绕方式 ( 例如专利文献 1) 和集中卷绕方式 ( 例如专利文献 2),在该分布卷绕方式中,1 相 1 线 圈跨越多个槽卷绕,各相的线圈及线圈末端在周向具有交叉的重叠部 ;在该集中卷绕方 式中,1 相 1 线圈不跨越槽地卷绕在齿上,各相的线圈及线圈末端在周向没有交叉的重叠 部 ;转子的励磁方式具有线圈 ( 例如专利文献 2) 和永久磁铁 ( 例如专利文献 1)。 定子 线圈的卷绕方式的 2 方式和转子的励磁方式的 2 方式的组合在原理上可自由进行。
在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中,由于转子的旋转轴轴支承在配置于转子的轴 向两侧的轴承上,所以,旋转轴构成共振系统,存在挠曲振动的所谓轴共振的问题。 轴 承间的间隔越长,转子的旋转速度越高,则该轴共振越容易发生,在最坏的场合,转子 接触到定子。
在这里,作为避免超高速旋转时的转子与定子的接触的对策,减小轴承间的间 隔,提高轴共振发生的转速比较有效。 另外,从耐离心力强度的制约考虑,转子直径变 小,与此相随,定子直径变小,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离开旋转轴的轴心的距离变短。 另 一方面,从刚性的确保及油冷却流路的确保的观点出发,最好轴承大直径化。 因此,在 将轴承配置在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的内径侧的场合,发生轴承与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之 间的干涉的问题。 为了避免轴承与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的干涉,减小轴承间的距离,极 力地缩短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的轴向长度比较有效。
因此,为了将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适用于要求超高速旋转的用途,最好采用相比分布卷绕方式能够缩短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的轴向长度的集中卷绕方式。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4-8880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日本特开平 08-214519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中,从原理上说构成这样的磁路,即,由励磁源 产生的磁通从定子的轴向一侧的齿进入到转子的轴向一侧的凸极,在转子内朝径向内方 流动,在旋转轴内流到轴向另一侧,此后在转子内朝径向外方流动,从转子的轴向另一 侧的凸极进入到定子的轴向另一侧的齿,在定子内朝径向外方流动,在定子的外侧框架 内流往轴向一侧。 因此,转子的凸极与定子的齿之间的磁路结合状态随着转子的旋转而 变化,在旋转机械内部流动的轴向磁通量增减。 若在转子及定子内流动的轴向磁通量变 动,则将产生层叠铁心的面内涡流损耗,同时,在外侧框架、旋转轴等的块状磁性体中 也将发生涡流损耗。 由于该涡流损耗与频率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大,所以,在以往的磁感 应器型旋转机械中,特别是若进行基本频率超过 1kHz 那样的高频驱动,则该涡流损耗成 为严重的问题。
在设置了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中,槽数比分 布卷绕方式少,成为槽节距大的设计。 因此,定子的槽开口的周向宽度形成得比转子的 凸极的周向宽度大,所以,随着转子的旋转,转子的凸极从与定子的齿相向的状态,经 过与定子的齿完全不相向的状态,转变成与定子的齿相向的状态。 结果,转子的凸极与 定子的齿的磁路结合状态的变化幅度大,在旋转机械内部流动的轴向磁通量的增减的幅 度也变大。 这样,涡流损耗变大,电动机效率下降。
该轴向磁通量的变动的问题为设置了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磁感应器型旋 转机械特有的问题。 换言之,在设置了分布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 中,由该轴向磁通量的变动带来的铁损并没有达到成为问题的程度。 即,在分布卷绕方 式的场合,在结构上,槽的开口宽度狭窄,转子的凸极总是与定子的多个槽相向。 因 此,转子的凸极一边更换相向的齿的一部分,一边旋转,转子与定子间的磁阻总是维持 为较小的状态。 因此,在对设置了分布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进行 研究的场合,轴向磁通量的变动不成为问题,通常是忽视磁解析等中的层叠面方向的涡 流而进行解析,该轴向磁通量的变动所引起的铁损是被忽略了的损失因素。
本申请人使设置了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进行超高速 旋转运转,发现了铁损超出预想地增大的现象,在对铁损发生原因进行认真观察、仔细 研究后认识到,轴向磁通量的变动成为产生铁损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认识,作出了本 发明。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这样的磁感应器型 旋转机械及使用该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的流体输送装置,该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即使以 超高速旋转进行驱动,涡流损耗也少、效率高。
本发明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具有定子和转子,该定子具有定子铁心及按集中 卷绕方式卷装在上述定子铁心上的定子线圈,该定子铁心通过以在轴向离开规定距离且 使后述齿的周向位置一致的方式同轴地配置第一定子铁心及第二定子铁心而构成,该第
一定子铁心及第二定子铁心被制作成相同形状,且从圆筒状的铁心支承件的内周面朝向 径向内方突设有所述齿,该齿以在周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有多个,所述齿划分形成在内周 侧开口的槽 ;该转子通过以使第一转子铁心及第二转子铁心分别位于上述第一定子铁心 及上述第二定子铁心的内周侧且互相在周向错开半个凸极节距的方式,同轴地在旋转轴 上固定该第一转子铁心及第二转子铁心而构成,所述第一转子铁心及第二转子铁心被制 作成相同形状,在周向按等角节距配置有凸极。 另外,本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设有励磁 装置和轴向磁路形成构件,该励磁装置配置于上述定子,以使上述第一转子铁心的凸极 与上述第二转子铁心的凸极成为不同极性的方式产生励磁磁通 ;该轴向磁路形成构件以 连接上述第一定子铁心的铁心支承件外周面和上述第二定子铁心的铁心支承件外周面的 方式在轴向延伸设置。 另外,上述第一转子铁心及上述第二转子铁心的凸极的凸极宽度 βr 构成为比上述定子的上述槽的开口宽度 θs 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转子铁心及第二转子铁心的凸极的凸极宽度 βr 构成为比定子 的槽的开口宽度 θs 大,所以,转子总是按凸极与定子的齿相向的状态旋转。 因此,能 够保持较小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磁阻,能够将磁通量的变动限制为最小限度。 这样,在 轴向流过旋转机械的磁通量的变动得到抑制,由涡流的产生引起的铁损变少,能够实现 高效率的旋转机械。 附图说明
图 1 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构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 2 为表示适用于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转子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 3 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磁通的流动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 4 为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动作的正视图。
图 5 为说明作为比较例的旋转机械的动作的正视图。
图 6 为说明设凸极宽度 βr 为 100°的转子的结构的图。
图 7 为说明设凸极宽度 βr 为 60°的转子的结构的图。
图 8 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旋转机械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 9 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旋转机械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 10 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机动车用增压器的系统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及使用该磁感应器型旋转机 械的流体输送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
图 1 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构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 2 为表示 适用于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转子的构成的立体图。
在图 1 及图 2 中,旋转机械 1 为磁感应器型同步旋转机械,具有转子 3、定子 7、 作为励磁装置的励磁线圈 12 及壳体 13 ;该转子 3 由铁等的块状磁性体制作、同轴地固定 在旋转轴 2 ;该定子 7 通过在以围绕转子 3 的方式配置的定子铁心 8 上卷装作为转矩产生用驱动线圈的定子线圈 11 而构成 ;该壳体 13 收容转子 3、定子 7 及励磁线圈 12。
转子 3 具有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和圆盘状的分隔壁 6,该第一及第二转子 铁心 4、5 例如通过将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多片磁性钢板层叠一体化而制作 ;该分隔壁 6 通 过将规定片的磁性钢板层叠一体化而制作,在轴心位置穿设了旋转时插入孔 ( 图中未表 示 )。 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由圆筒状的基部 4a、5a 和凸极 4b、5b 构成 ;该基部 4a、5a 被制作成相同形状,在轴心位置穿设有旋转轴插入孔 ( 图中未表示 ) ;该凸极 4b、 5b 从基部 4a、5a 的外周面朝径向外方突设,而且在轴向延伸设置,在周向按等角节距设 置有 2 个。 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在周向错开半个凸极节距,隔着分隔壁 6 相对且相 互紧贴配置,并固定在插通于它们的旋转轴插入孔的旋转轴 2 上。 另外,转子 3 由轴承 ( 图中未表示 ) 支承旋转轴 2 的两端,能够自由旋转地配置在壳体 13 内。
定子铁心 8 具有将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多片磁性钢板层叠一体化而制作的第一及 第二定子铁心 9、10。 第一定子铁心 9 具有圆筒状的铁心支承件 9a,和从铁心支承件 9a 的内周面朝径向内方突设、在周向按等角节距设置有 6 个的齿 9b。 朝内周侧开口的槽 9c 由铁心支承件 9a 和相邻的齿 9b 划分成。第二定子铁心 10 被制作成与第一定子铁心 9 相同 的形状,具有圆筒状的铁心支承件 10a,和从铁心支承件 10a 的内周面朝径向内方突设、 在周向按等角节距设置有 6 个的齿 10b。 朝内周侧开口的槽 10c 由铁心支承件 10a 和相邻 的齿 10b 划分成。 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使齿 9b、10b 的周向位置一致,而且离开 分隔壁 6 的轴向厚度的量,并以分别围绕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的方式配置在壳体 13 内。 定子线圈 11 具有按所谓的集中卷绕方式卷绕的 3 相的相线圈,该 3 相的相线圈 不跨越槽 9c、10c 地将导线卷绕在成对的齿 9b、10b,该齿 9b、10b 在轴向上相对。 即, 定子线圈 11 通过对在轴向上相对的 6 对齿 9b、10b 依次以集中卷绕方式反复卷绕两次 U、 V、 W 这 3 相而构成。 另外,各相的相线圈的线圈末端相互没有在周向交叉的重叠部。
励磁线圈 12 为将导线卷绕成圆筒状的圆筒状线圈,夹装在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的铁心支承件 9a、10a 之间。
壳体 13 由铁等的块状磁性体制作,以与第一定子铁心 9 的铁心支承件 9a 的外周 面和第二定子铁心 10 的铁心支承件外周面紧贴的方式配置,构成轴向磁路形成构件。
下面,参照图 3 说明这样构成的旋转机械 1 的动作。 图 3 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 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磁通的流动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若对励磁线圈 12 通电,则如图 3 中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即,从第一定子铁心 9 的齿 9b 进入到第一转子铁心 4 的凸极 4b,在第一转子铁心 4 内朝径向内方流动,此后, 磁通的一部分在基部 4a 及分隔壁 6 内沿轴向流动,磁通的余下部分在旋转轴 2 内沿轴向 流动。 然后,磁通进入到第二转子铁心 5,在第二转子铁心 5 内朝径向外方流动,从第二 转子铁心 5 的凸极 5b 进入到第二定子铁心 10 的齿 10b,在第二定子铁心 10 内朝径向外方 流动,在壳体 13 内沿轴向流动,然后返回到第一定子铁心 9。 此时,由于第一及第二转 子铁心 4、5 的凸极 4b、5b 在周向错开半个凸极节距,所以,若从轴向观察,则磁通以在 周向交替配置 N 极和 S 极的方式发挥作用。 这样,旋转机械 1 作为磁感应器型同步旋转 机械进行动作,该磁感应器型同步旋转机械相对于由在轴向连设的 2 极的 N 极和 2 极的 S 极构成的 4 极的转子 3 具有 6 槽的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 11。
下面,参照图 4 及图 5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 的铁损减少效果。 图 4 为说明 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的动作的正视图,图 5 为说明作为比较例的旋转机械的动作 的正视图。在这里,定子的槽开口宽度 θs 在与旋转轴的轴心直交的平面上,用连接槽开 口的周向两端与旋转轴的轴心的线段所构成的角度 ( 中心角 ) 表示。 另外,转子的凸极 宽度 βr 在与旋转轴的轴心直交的平面上,用连接凸极的外周面的周向两端与旋转轴的轴 心的线段所构成的角度 ( 中心角 ) 表示。 另外,在比较例的旋转机械 100 中,定子 7 的 槽开口宽度 θs 形成为比转子 3A 的凸极宽度 βr 大。 在图 5 中,为了方便说明,在与用 图 4 表示的旋转机械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另外,在图 4 及图 5 中,磁通量 的大小关系用箭头的粗细表示。
首先,说明图 5 所示的作为比较例的旋转机械 100。
随着转子 3A 的旋转,凸极 4b 从图 5(a) 所示的与齿 9b 相向的状态,经过图 5(b) 所示的与槽 9c 的开口相向的状态,转移到图 5(c) 所示的与相邻的齿 9b 相向的状态。
在图 5(a) 所示的状态下,由于凸极 4b 与齿 9b 相向,所以,定子 7 与转子 3A 间 的磁阻小。 因此,励磁线圈 12 产生的磁通从壳体 13 进入到第一定子铁心 9,在第一定 子铁心 9 内朝径向内方流动,通过凸极 4b 与齿 9b 间的空隙进入到凸极 4b。 然后,磁通 在第一转子铁心 4 内朝径向内方流动,该磁通的一部分在基部 4a 及分隔壁 6 内沿轴向流 动,磁通的余下部分在旋转轴 2 内沿轴向流动。 然后,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实际上磁通 进入到第二转子铁心 5,朝径向外方流动,从凸极 5b 进入到第二定子铁心 10,在第二定 子铁心 10 内朝径向外方流动,在壳体 13 内沿轴向流动,并返回到第一定子铁心 9。 这 样,形成环绕励磁线圈 12 的磁路。 此时,如在图 5(a) 中用粗的箭头表示的那样,在第 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以及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内沿径向流动的磁通量,以及在 旋转轴 2 及壳体 13 内沿轴向流动的磁通量多。
然后,若转子 3A 旋转,凸极 4b 处于与槽 9c 的开口相向的位置,则磁通从齿 9b 的内周端的周向端部进入到凸极 4b,定子 7 与转子 3A 间的磁阻显著增大。 这样,励磁 线圈 12 产生的磁通量急剧减少,如在图 5(b) 中用细箭头表示的那样,在第一及第二定子 铁心 9、10 以及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内沿径向流动的磁通量,以及在旋转轴 2 及壳 体 13 内沿轴向流动的磁通量变少。
若转子 3A 进一步旋转,凸极 4b 处于与齿 9b 相向的位置,则定子 7 与转子 3A 间 的磁阻变小。 因此,如在图 5(c) 中用粗箭头表示的那样,在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以及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内沿径向流动的磁通量,以及在旋转轴 2 及壳体 13 内沿轴 向流动的磁通量变多。
这样,在比较例的旋转机械 100 中,在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以及第一及第 二转子铁心 4、5 内沿径向流动的磁通成分,以及在旋转轴 2 及壳体 13 内沿轴向流动的磁 通成分产生大的变动。
在这里,由于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由磁性钢板的层叠体构成,所以,能 够抑制因在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 9、10 内沿径向流动的磁通成分的变动而导致的涡流的 发生,作为铁损,不成为大的问题。 同样,在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4、5 内沿径向流动的 磁通成分的变动也作为铁损而不成为大的问题。
然而,磁性钢板的层叠体因在旋转轴 2 及壳体 13 内沿轴向流动的磁通成分的增减 ( 变动 ) 而在该层叠面内产生涡流,成为大的铁损。 另外,即使在使用对涂敷了树脂 的铁粉进行压缩成型而获得的压粉铁心代替磁性钢板的层叠体的场合,也由于存在导电 率,所以,因磁通变动将产生涡流损耗、磁滞损耗等的铁损。
在该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 1 中,如图 4 所示那样,转子 3 的凸极宽度 βr 形成 为比定子 7 的槽开口宽度 θs 大。
因此,随着转子 3 的旋转,凸极 4b 从图 4(a) 所示的与齿 9b 相向的状态经过图 4(b) 所示的与相邻的 2 个齿 9b 相向的状态,转移到图 4(c) 所示的与相邻的齿 9b 相向的 状态。
这样,即使转子 3 旋转,凸极 4b 也总是成为与齿 9b 相向的状态,所以,能够将 转子 3 与定子 7 之间的磁阻保持得较小,磁通量的变动被限制为最小限度。
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 1,成为涡流的主要原因的沿轴向流动的磁通量的变动变 少,能够抑制涡流的产生,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旋转机械。
另外,转子 3 中的发热经由旋转轴 2 传递到轴承,导致轴承中的润滑油、油脂的 热劣化,导致轴承寿命的缩短。 另外,在受到高频驱动的超高速旋转运转中,转子 3 中 的发热变得显著。 然而,根据该实施方式 1,能够抑制涡流的产生,转子 3 中的发热减 少。 因此,若将本旋转机械 1 适用于要求超高速旋转的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等的 电动机,则没有超高速旋转中的轴共振的问题,而且能够实现轴承的长寿命化。
下面,参照图 6 及图 7 说明转子的凸极宽度 βr 的制约。 图 6 为说明设凸极宽度 βr 为 100°的转子的结构的图,图 6(a) 为其正视图,图 6(b) 为在周向展开了转子的展开 俯视图。 图 7 为说明设凸极宽度 βr 为 60°的转子的结构的图,图 7(a) 为其正视图,图 7(b) 为在周向展开了转子的展开俯视图。 在图 6(a) 及图 7(a) 中,省略了分隔壁 6。
图 6 所示的转子 3B 的凸极数 Nr 为 2,凸极宽度 βr 为 100°。 如在图 6(a)、 (b) 中用重叠部 δ 表示的那样,第一转子铁心 4 的凸极 4b(N 极 ) 的一部分与第二转子铁 心 5 的凸极 5b(S 极 ) 的一部分在轴向重叠。 该重叠部 δ 若在轴向积分,则不作为有效 的磁极产生作用,产生不对转矩产生贡献的无效的轴向成分的漏磁通 40。 该漏磁通 40 不仅不对转矩产生贡献,而且使旋转机械的各磁路产生磁饱和,减少对转矩产生贡献的 有效磁通,降低输出。 另外,该无效的漏磁通 40 的量随转子 3B 的位置而产生变化,所 以,成为铁损的主要原因,成为问题。
下面说明该损失发生机理。
若重叠部 δ 来到与第一定子铁心 9 的齿 9b 相向的位置,则轴向的漏磁通 40 按 从第一定子铁心 9 的齿 9b 经过第一转子铁心 4 的凸极 4b 及第二转子铁心 5 的凸极 5b 到 达第二定子铁心 10 的齿 10b 的路径流动。 由于该路径的磁阻小,所以,该漏磁通 40 的 磁通量大,而且该磁通的成分主要为轴向成分。 然后,若重叠部 δ 来到与第一定子铁心 9 的槽 9c 相向的位置,则凸极 4b 与齿 9b 之间的磁阻变大,所以,该漏磁通 40 的磁通量 小,而且该磁通的成分主要为周向成分和径向成分。 因此,若转子位置变化,则漏磁通 40 的磁通量的大小按 3 维矢量变化。
其结果,尤其是轴向磁通成分变化成为问题。 这是因为,该漏磁通 40 的变动 虽然在转子及定子的层叠体部位中的特别是空隙附近产生,但由轴向磁通成分的增减引
起的涡流在层叠铁心的面内流动,所以,不能获得用层叠体构成转子及定子而产生的效 果。 另外,在如本旋转机械那样的集中卷绕方式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中,由重叠部 δ 产 生的磁通为主磁通的一部分,所以,磁通量大,而且按高频变动。 结果,成为轴向磁通 成分的变动大的铁损。
图 7 所示的转子 3 的凸极数 Nr 为 2,凸极宽度 βr 为 60°。 从图 7(a)、 (b) 可知,在该转子结构中,没有第一转子铁心 4 的凸极 4b(N 极 ) 与第二转子铁心 5 的凸极 5b(S 极 ) 的轴向的重叠部 δ。 因此,在该转子 3 中,由于未形成第一转子铁心 4 的凸极 4b 与第二转子铁心 5 的凸极 5b 的轴向的重叠部 δ,所以,不产生上述漏磁通 40,能够减 少铁损。
因此,在使具有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进行超高速旋 转运转的场合,最好以满足 180/Nr > βr > θs 的方式构成转子。 但是,转子的凸极数 Nr 相当于转子的极数 ( 总凸极数 ) 的一半的值。 即,转子的凸极数 Nr 为第一转子铁心 4( 第二转子铁心 5) 的凸极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 1 中,说明了转子的凸极数为 2( 转子的极数为 4)、定子的槽数 为 6 的旋转机械,但转子的凸极数及定子的槽数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在设置了 3 相的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旋转机械中,能够选择 3 的倍 数的槽数。 然而,若转子的凸极数与定子的槽数的最大公约数为 1,则径向磁吸引力变 大,产生振动噪声。 另外,在转子的凸极数与定子的槽数相等的场合,作为 3 相电动机 不成立。 另外,定子的槽数越少,则定子线圈的匝数越减少,能够期待定子的大批量生 产性、低成本化。 所以,从 6、9、12 中选择定子的槽数比较现实。 作为与此对应的转 子的凸极数,除去显然会产生重量的不平衡的 1,可考虑 2 或 4、3 或 6、4 或 8 等。
因此,当设定子的齿数为 Ns,定子的凸极数为 Nr,转子的凸极宽度为 βr,定 子的槽的开口宽度为 θs 时,最好以满足
Ns = 3×(N+1)
Nr = M×(N+1)
180/Nr > βr > θs
的方式设计旋转机械。 其中, M = 1、2, N = 1、2、3。
在上述实施方式 1 中,用块状磁性体制作壳体 13、用作轴向磁路形成构件,但 也可以以连接铁心支承件 9a、10a 的外周面彼此的方式架设由铁等的块状磁性体制作的圆 筒形、圆弧形截面的构件,以此构成轴向磁路形成构件。 在该场合,壳体不需要用磁性 体制作,可用不锈钢等的金属、树脂制作。
实施方式 2
图 8 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旋转机械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在图 8 中,省略 了定子线圈。
在图 8 中,第一定子铁心 9A 具有圆筒状的铁心支承件 9a,和从铁心支承件 9a 的 内周面朝径向内方突设、在周向按等角节距设置有 6 个的齿 9b。 另外,凸缘部 9d 从各齿 9b 的内周端部朝周向的两侧延伸设置,缩小了槽 9c 的开口宽度。 第二定子铁心 10A 制 作成与第一定子铁心 9A 相同的形状,凸缘部 10d 从各齿 10b 的内周端部朝周向两侧延伸 设置,缩小槽 10c 的开口宽度。而且,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 1 同样地构成。
这样构成的旋转机械 1A 与上述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 1 同样,定子 7A 的齿数 Ns 为 6,转子 3 的凸极数 Nr 为 2,满足 180/Nr > βr > θs。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 2 中,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 1 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 2 中,由于从齿 9b、10b 的内周端部朝周向两侧延伸设置凸 缘部 9d、10d,所以,即使在不能形成大的凸极宽度 βr 的场合,也容易进行满足 βr > θs 的定子的设计。
实施方式 3
图 9 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旋转机械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而且,在图 8 中, 省略了定子线圈。
在图 9 中,作为励磁装置的第一永久磁铁 41 以紧贴状态夹装在第一定子铁心 9A 的铁心支承件 9a 的外周面与壳体 13 之间,以磁化方向 43 朝向径向内方的方式被磁化取 向。 另外,作为励磁装置的第二永久磁铁 42 以紧贴状态夹装在第二定子铁心 10A 的铁心 支承件 10a 的外周面与壳体 13 之间,以磁化方向 43 朝向径向外方的方式被磁化取向。
而且,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 2 同样地构成。 这样构成的旋转机械 1B 使用第一及第二永久磁铁 41、42 代替励磁线圈 12,与 上述实施方式 1 的旋转机械 1 同样地动作。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 3 中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 1 同样的效果。
在这里,在第一及第二永久磁铁 41、42 中例如使用磁通密度高的钕 ·铁 ·硼磁 铁、钐钴磁铁等的烧结了的稀土类磁铁。 另外,在使用稀土类磁铁作为第一及第二永久 磁铁 41、42 的场合,磁铁自身也具有导电性,所以,因转子 3 的凸极与定子 7A 的齿的相 对位置的变化而使转子 3 与定子 7A 之间的磁阻发生变动,即第一及第二永久磁铁 41、42 的动作点改变,贯通磁铁自身的磁铁磁通量发生变动,从而在磁铁内部产生涡流。 若磁 铁部因为损耗而导致温度上升,则存在热减磁的担忧。 从该观点出发,在使用永久磁铁 作为励磁装置的场合,不仅是损耗方面,而且为了确保磁铁可靠性,也最好以满足 180/ Nr > βr > θs 的方式进行设计。
在上述实施方式 3 中,在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的两铁心支承件的外周配置有永 久磁铁,但永久磁铁只要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的至少一方的铁心支承件的外周即 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 1 ~ 3 中,说明了由一对第一及第二定子铁心构成定子铁 心的场合,但定子铁心也可以以使齿的周向位置一致的方式在轴向同轴地排列多对第一 及第二定子铁心而构成。 在该场合,也以使第一转子铁心彼此的凸极的周向位置一致且 使第二转子铁心彼此的凸极的周向位置一致的方式同轴地排列多对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 而构成转子。
实施方式 4
图 10 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机动车用增压器的系统构成图。
在图 10 中,在本系统中,具有由发动机 21 的旋转转矩驱动的发电电动机 25,和 连接于发动机 21 的排气系统的作为机动车用增压器的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 30。
发电电动机 25 通过皮带 24 将皮带轮 26 连接在固定于发动机 21 的曲轴 22 的皮
带轮 23 上。 发电电动机 25 将通过皮带 24 传递的发动机 21 的驱动力变换成交流电力。 该交流电力由一体地安装在发电电动机 25 的与皮带轮 26 相反侧的变换器 27 变换成直流 电力,对电池 29 进行充电,同时,供给到车载负荷 ( 图中未表示 )。
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 30 具有配置于发动机 21 的排气系统 36 的涡轮 31,固定 于涡轮 31 的旋转轴 32、配置在发动机 21 的进气系统 35 中的压缩机 33,以及同轴地安装 在旋转轴 32 上的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具有发电功能和电动功能,通 过大电流配线 28 与发电电动机 25 的变换器 27 电连接。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 30 的动作。
首先,在通常状态下,吸入气体 A 通过进气系统 35 被供给到发动机 21,在发动 机 21 的内部燃烧。 燃烧后的排出气体 B 通过排气系统 36 被排出到外部。 涡轮 31 由在 排气系统 36 中流过的排出气体 B 驱动。 这样,固定在涡轮 31 的旋转轴 32 上的压缩机 33 受到旋转驱动,吸入气体 A 增压到大气压以上。
另外,在例如车辆的驾驶者要通过加速操作进行加速的场合,在到发动机 21 达 到规定的转速以上且排出气体 B 获得足够的流体动力为止的期间的 1 ~ 2 秒左右,不能将 足够的动力施加给涡轮 31,压缩机 33 的反应滞后,产生所谓的增压滞后这样的现象。 因 此,由变换器 27 将电池 29 的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通过大电流配线 28 供给到超高 速旋转机械 34,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受到驱动。 这样,即使在按产生增压滞后的低速不能 充分地获得排出气体 B 的流体动力的场合,也能够向旋转轴 32 施加驱动力,能够迅速地 驱动压缩机 33,抑制增压滞后的发生。 另外,在车辆进行高速行驶或高负荷行驶时,排出气体 B 具有电动辅助涡轮增 压装置 30 所需要的动力以上的流体能量。 在该场合,使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作为发电机 动作,使变换器 27 按再生模式动作,从而能够将电力供给到电池 29 及车载负荷。
这样,在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 30 中,通过追加超高速旋转机械 34,能够大幅 度地提高涡轮增压装置的性能,但若将以往的永久磁铁式同步旋转机械适用于超高速旋 转机械 34,则将发生作为励磁装置的磁铁的保持问题。 为了避免该磁铁的保持问题,若 将设置有分布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适用于超高速旋转机械 34,则定子线圈的线圈末端的轴向长度将变长,轴支承旋转轴的轴承间距离变长,将发 生轴共振的问题。
为了避免该轴共振的问题,若将设置了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的以往的磁感 应器型旋转机械适用于超高速旋转机械 34,则将产生由轴向磁通量的变动导致的铁损, 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的各部分发热。 另外,在如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 30 那样在高温环 境下工作的场合,除了高温的环境温度外,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自身也发热,超高速旋转 机械 34 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该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的热通过旋转轴 32 传递到轴承,引起 轴承中的润滑油、油脂的热劣化,导致轴承寿命的缩短。 这样,在将设置了集中卷绕方 式的定子线圈的以往的磁感应器型旋转机械适用于超高速旋转机械 34 的场合,若不设置 大规模的冷却机构等,则无法成立,不现实。
本旋转机械 1 由于设有集中卷绕方式的定子线圈,所以能够缩短轴承间的距 离,并能够提高轴刚性、避免超高速旋转动作时的轴共振的问题。 另外,本旋转机械 1 能够使轴向磁通量的变动极小,所以,铁损变小,能够抑制旋转机械 1 自身的发热。 因
此,通过将本旋转机械 1 适用于超高速旋转机械 34,没有轴共振的问题,不需要设置大 规模的冷却机构,能够廉价地实现高性能且小型的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置 30。
在上述实施方式 4 中,说明了将本旋转机械适用于作为流体输送装置的电动辅 助涡轮增压装置的超高速旋转机械的场合,但本旋转机械并不限于电动辅助涡轮增压装 置,可适用于超高速旋转运转的流体输送装置,例如使离心风扇高速旋转的吸尘器、喷 射式干手机 ( 干燥器 ) 等的电动机。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定子铁心的齿在周向按等角节距排列,槽开口的 周向中心的排列节距成为等角节距。 然而,槽开口的周向中心的排列节距不一定非要为 等角节距,也可为不等节距。 在该场合,例如通过改变齿的排列节距、齿的周向宽度, 能够使槽开口的周向中心的排列节距为不等节距。 另外,在齿的前端设计有在周向伸出 的凸缘部,通过改变该凸缘部的周向的伸出长度,能够使槽开口的周向中心的排列节距 为不等节距。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所有的槽的开口宽度相等地形成的场合, 但若各槽的开口宽度形成得比第一及第二转子铁心的凸极宽度小,则不一定非要使所有 的槽的开口宽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