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08792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008716.7

申请日:

2005.02.24

公开号:

CN1644804A

公开日:

2005.07.2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2D5/36; E02D27/12

主分类号:

E02D5/36; E02D27/12

申请人:

王继忠;

发明人:

王继忠

地址:

102209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太平家园31号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通过多个与中心受力桩紧密相连的较短的桩,加大了受力桩的距桩顶5~6倍桩径处的桩身直径,在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的同时,减少了桩身下部的整体直径,实现材料的节约,施工的简化。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2)按照设定桩长形成规定深度的桩孔,进行桩身的施工,形成一根完整的桩;3)以上述已完成的桩为中心,在紧邻中心桩的桩身旁形成一定深度的桩孔,该成孔深度是按照小于第一根桩的桩身长度,并且大于第一根桩的5~6倍桩径的方式确定的,进行桩身的施工,形成一根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4)反复进行上述步骤3)操作,直至完成N根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2)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设定桩长形成规定深度的桩孔,进行桩身的施工,形成 一根完整的桩; 3)以上述已完成的桩为中心,在紧邻中心桩的桩身旁边,形成一定深度的桩孔,该成孔 深度是按照小于第一根桩的桩身长度,并且大于第一根桩的5~6倍桩径的方式确定的,进行 桩身的施工,形成一根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 4)反复进行上述步骤3)操作,直至完成N根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中,上述较好 地基土是指能够满足上部荷载的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土层。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中,上述成孔 方式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如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振动沉管成孔、人工挖孔等。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中,上述进行 桩身的施工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如在桩端填料夯扩复合载体后浇注钢筋混凝土桩身、直 接放置钢筋笼后浇注混凝土、放置预应力管桩、放置预制混凝土桩身等。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中,上述围绕中心桩的保 护桩是与中心桩的桩身紧密相连的。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中,上述围绕 中心桩的保护桩的桩径等于或小于中心桩的桩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中,上述围绕 中心桩的保护桩的桩身施工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如现浇钢筋混凝土、不设钢筋现浇混凝 土、预制混凝土桩身、渣土桩身、素混凝土桩身、水泥土搅拌桩身等。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中,上述N个围绕中心桩 的保护桩的排列方式和具体数量,是根据上部荷载和水平推力要求进行设计的,一般不小于 3根。

说明书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桩的施工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桥梁、高架铁路、高层建筑等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地基中桩地承载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稳定,对桩的抗水平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目前主要采用增大桩径、增加桩长的方法,以加大桩身的整体强度来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无形中加大了建筑材料消耗,造成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施工工期较长。

    根据桩在地基中的受力特性,当桩身受到水平推力影响时,其最大的受力点均在距桩顶5~6倍桩径的桩身处,也就是最易发生断裂的地方。那么只要加大距桩顶5~6倍桩径处的桩身直径,即加强最大受力点的桩身强度,自然就提高了桩的抗水平推力的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将桩身的整体直径加大来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通过对多个与中心受力桩紧密相连的较短的桩,加大了受力桩的距桩顶5~6倍桩径处的桩身直径,即加强桩身最大受力点的强度,在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的同时,减少了桩身下部的整体直径,实现材料的节约,施工的简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2)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设定桩长形成规定深度的桩孔,进行桩身的施工,形成一根完整的桩;

    3)以上述已完成的桩为中心,在紧邻中心桩的桩身旁边,形成一定深度的桩孔,该成孔深度是按照小于第一根桩的桩身长度,并且大于第一根桩的5~6倍桩径的方式确定的,进行桩身的施工,形成一根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

    4)反复进行上述步骤3)操作,直至完成N根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较好地基土是指能够满足上部荷载的强度和变形要求的土层。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成孔方式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如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振动沉管成孔、人工挖孔等。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进行桩身的施工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如在桩端填料夯扩复合载体后浇注钢筋混凝土桩身、直接放置钢筋笼后浇注混凝土、放置预应力管桩、放置预制混凝土桩身等。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是与中心桩的桩身紧密相连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的桩径等于或小于中心桩的桩径。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的桩身施工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的,如现浇钢筋混凝土、不设钢筋现浇混凝土、放置预制混凝土桩身、预制混凝土桩身、渣土桩身、素混凝土桩身、水泥土搅拌桩身等。

    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N个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的排列方式和具体数量,是根据上部荷载和水平推力要求进行设计的,一般不小于3根。

    通过以上方法形成的混凝土桩的特点和优势在于:

    ①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通过在中心受力桩的周围进行多个较短桩的施工,增加距桩顶5~6倍桩径处的桩身直径,即加强了桩身最大受力点的强度,从而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

    ②节约建筑材料。在面对相同的抗水平推力条件要求下,一般的桩采用加大桩身整体直径来提高抗水平推力,因此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消耗相对较大,而本发明的方法不需要增加桩身直径,仅在桩身上部进行几根较短的保护桩的施工即可获得相同的抗水平推力,桩身下部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或改变,因此相对可节约相当数量的建筑材料。

    ③施工方法多样。在满足承载力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上部荷载,选择各种施工方法均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如成孔方法可采取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振动沉管成孔、人工挖孔等,而中心受力桩的桩身施工可采取在桩端填料夯扩复合载体后浇注钢筋混凝土桩身、直接放置钢筋笼后浇注混凝土、放置预应力管桩、放置预制混凝土桩身等方式,围绕中心桩的保护桩也可采取多种施工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由1根中心受力桩和3根桩保护桩组成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由3根桩组成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首先,如图1a所示,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在地基上选定桩位后进行成孔;然后,如图1b所示,按照设计深度形成桩孔1;接着,如图1c所示,在桩孔1内放置钢筋笼2,灌注混凝土3,形成中心受力桩4;之后,如图1d所示,在紧邻中心受力桩处成孔,成孔深度小于中心受力桩的桩身长度,并且大于中心受力桩的5~6倍桩径;然后,如图1e所示,放置钢筋笼2,灌注混凝土3,形成第1根中心受力桩的保护桩5;然后,如图1f所示,反复进行上述成孔和桩身施工,直至形成第2根和第3根中心受力桩的保护桩6、7,最终形成混凝土桩。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通过多个与中心受力桩紧密相连的较短的桩,加大了受力桩的距桩顶56倍桩径处的桩身直径,在提高桩的抗水平推力的同时,减少了桩身下部的整体直径,实现材料的节约,施工的简化。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2)按照设定桩长形成规定深度的桩孔,进行桩身的施工,形成一根完整的桩;3)以上述已完成的桩为中心,在紧邻中心桩的桩身旁形成一定深度的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