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1082479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43950.7

申请日:

2008.11.20

公开号:

CN101740520A

公开日:

2010.06.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1L 21/8247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桥路1188号变更后权利人: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祖冲之路1399号登记生效日:2014010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1/8247申请日:20081120|||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1/8247; H01L21/28

主分类号:

H01L21/8247

申请人: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吕煜坤; 孙娟

地址:

201206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桥路118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顾继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在传统SASG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淀积ONO薄膜(7)之前先淀积一层氧化硅(11)、再反刻该层氧化硅(11)的步骤。从而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形成一周具有倾斜侧壁的氧化硅侧墙残留(111)。该氧化硅侧墙残留(111)可以帮助ONO薄膜(7)在此处形成一周也具有倾斜侧壁的侧墙(73),从而有利于SASG结构制备过程中尽可能完全地去除ONO薄膜(7)的残留。最终即使有部分氧化硅残留(112)和/或ONO薄膜残留(74),由于是落在同是氧化硅的STI结构(2)上,也不会构成缺陷。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硅片的有源区(1)之间具有浅槽隔离结构(2),硅片上生长有栅氧化层(3),栅氧化层(3)上淀积有多晶硅(4),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在多晶硅(4)上涂光刻胶(6),曝光显影后露出刻蚀窗口(1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6); 第2步,在刻蚀窗口(100)刻蚀多晶硅(4)直至露出浅槽隔离结构(2),形成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去除光刻胶(6); 第3步,在硅片表面淀积氧化硅(11); 第4步,反刻该层氧化硅(11)直至该层氧化硅(11)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 第5步,在硅片表面淀积ONO薄膜(7); 第6步,在硅片表面淀积多晶硅(8); 第7步,在多晶硅(8)上涂光刻胶(10),曝光显影后露出刻蚀窗口(2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10); 第8步,在刻蚀窗口(200)刻蚀多晶硅(8)、ONO薄膜(7)和残留的氧化硅(111)直至ONO薄膜(7)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去除光刻胶(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2步中,刻蚀多晶硅(4)直至浅槽隔离结构(2)的刻蚀深度等于栅氧化层(3)的厚度时,刻蚀停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4步中,反刻氧化硅(11)采用对氧化硅和多晶硅的选择比大于1的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4步中,反应腔的压力为30~100mT,上部电源功率设为800~1500w,偏转功率设为800~1500w,通入氟碳化合物气体流量为50~250sccm,通入氩气为50~150sccm,通入氧气为4~10scc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4步中,氧化硅(11)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时,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仍有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所述氧化硅侧墙(111)具有倾斜侧壁。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5步中,ONO薄膜(7)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都有侧墙(73),所述ONO薄膜侧墙(73)具有倾斜侧壁。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8步中,ONO薄膜(7)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时,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与刻蚀窗口(200)相重合的部分仍有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2)和/或残留的ONO薄膜侧墙(74)。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的第1步中,在多晶硅(4)和光刻胶(6)之间还有一层抗反射涂层(5);所述方法的第2步中,在刻蚀窗口(100)刻蚀抗反射涂层(5)和多晶硅(4)直至露出浅槽隔离结构(2),去除光刻胶(6)和抗反射涂层(5);所述方法的第7步中,在多晶硅(8)和光刻胶(10)之 间还有一层抗反射涂层(9);所述方法的第8步中,在刻蚀窗口(200)刻蚀抗反射涂层(9)、多晶硅(8)、ONO薄膜(7)和残留的氧化硅(111)直至ONO薄膜(7)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去除光刻胶(10)和抗反射涂层(9)。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刻蚀窗口(100)与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位置重合,刻蚀窗口(100)的一周均在浅槽隔离结构(2)的范围之内。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刻蚀窗口(200)横向贯穿硅片的有源区(1)、浅槽隔离结构(2)的上方。

说明书


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栅结构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Self-alignment Stack Gate,简称SASG结构)用途较为广泛,例如EEPROM的特定区域就需要制备SASG结构。请参阅图1,SASG结构900包括上层的控制栅极930、中间的隔离薄膜920和下层的写入栅极910。其中双层栅极930、910均为多晶硅,隔离薄膜920为ONO(Oxide-Nitride-Oxide,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薄膜。SASG结构900的下方是栅氧化层(gate oxide)3和有源区(active area)1。

    在SASG结构制备之前,硅片形态如图2a所示。有源区1包括硅衬底、外延层和其上的双阱等,有源区1上已经制备有STI(浅槽隔离)结构2。硅片上已经生长了栅氧化层3,并在栅氧化层上淀积了多晶硅4。多晶硅4将用于制备SASG结构的写入栅极。

    请参阅图2b~图2g,传统的SASG结构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请参阅图2b,在多晶硅4上涂光刻胶6。通常在多晶硅4和光刻胶6之间还涂有一层抗反射涂层(ARC)5以减少不希望的反射。曝光显影后去除STI结构2上方的光刻胶以露出刻蚀窗口1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6。刻蚀窗口100用于制备SASG结构的写入栅极隔离区。

    第2步,请参阅图2c,采用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在刻蚀窗口100刻蚀掉抗反射涂层5和多晶硅4,在刻蚀掉薄薄的一层STI结构2后刻蚀停止,然后去除光刻胶6和抗反射涂层5。这一步定义出SASG结构的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刻蚀掉的STI结构2的深度可以等同于栅氧化层3的厚度。

    第3步,请参阅图2d,采用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硅片表面淀积ON0薄膜7,这一层薄膜7将用来为SASG结构的双层栅极作隔离。值得注意的是,在刻蚀窗口100的侧壁(也是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边缘)上,ONO薄膜7形成侧墙71,侧墙71具有垂直(或近似于垂直)侧壁。

    第4步,请参阅图2e,在硅片表面淀积多晶硅8,这一层多晶硅8将用于制备SASG结构的控制栅极。

    第5步,请参阅图2f和图2g,在多晶硅8上涂光刻胶10,多晶硅8和光刻胶10之间还可有抗反射涂层9。曝光显影后去除STI结构2上方的光刻胶以露出刻蚀窗口2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10。

    第6步,请参阅图2h,用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在刻蚀窗口200刻蚀掉抗反射涂层9、多晶硅8和ONO薄膜7,直至ONO薄膜的水平底部被刻蚀掉露出STI结构2时刻蚀停止,然后去除光刻胶10和抗反射涂层9。

    请参阅图2i,这是上述第1步至第4步过程中硅片的俯视图,图2b~图2e均是图2i的A-A位置的剖视图。为清楚起见,图2i上仅表示了有源区1、STI结构2和刻蚀窗口100,而省略了其他结构。刻蚀窗口100以椭圆形示意,其完全落在STI结构2的范围内。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就是刻蚀窗口100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ONO薄膜7在刻蚀窗口100的一周侧壁上都形成侧墙71,而不仅仅局限于图2i中A-A剖切线的位置。

    请参阅图2j,这是上述第5步至第6步过程中硅片的俯视图,图2f是图2j的A-A位置的剖视图,图2g和图2h是图2j的B-B位置的剖视图。为清楚起见,图2j上仅表示了有源区1、STI结构2、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光刻胶10和刻蚀窗口200,而省略了其他结构。光刻胶10贯穿硅片左右,覆盖着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中间部分,露出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两端。刻蚀窗口200贯穿硅片左右。

    经过上述6步之后,SASG结构已制备完成,多晶硅4、8经刻蚀后分别是SASG结构900的写入栅极910和930,ONO薄膜7经刻蚀后是双层栅极930、910的隔离薄膜920。

    上述SASG结构的制备过程中,由于第3步所淀积的ONO薄膜7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都形成了较高的垂直侧墙71,导致在第6步刻蚀时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两端会有残留的ONO薄膜侧墙72。ONO薄膜的残留侧墙72不止出现在图2j的B-B剖切线位置,而是出现在所有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侧壁与刻蚀窗口200相重合的部分。侧墙72较高,其中的氮化硅会在其后各种工艺中成为缺陷(defect),影响了SASG结构的器件稳定性和相关工艺的工作窗口。

    ONO薄膜的残留侧墙72很难清除,若试图以过刻蚀(over etch)来去除此处的残留侧墙72,则会刻穿有源区1上方的栅氧化层3,从而对有源区1产生等离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SASG结构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ASG制备过程中的ONO薄膜残留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地制备方法是硅片的有源区1之间具有浅槽隔离结构2,硅片上生长有栅氧化层3,栅氧化层3上淀积有多晶硅4,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在多晶硅4上涂光刻胶6,曝光显影后去除STI结构2上方的光刻胶6露出刻蚀窗口1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6;

    第2步,在刻蚀窗口100刻蚀多晶硅4直至露出STI结构2,形成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去除光刻胶6;

    第3步,在硅片表面淀积氧化硅11;

    第4步,反刻该层氧化硅11直至该层氧化硅11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

    第5步,在硅片表面淀积ONO薄膜7;

    第6步,在硅片表面淀积多晶硅8;

    第7步,在多晶硅8上涂光刻胶10,曝光显影后去除浅槽隔离结构2上方的光刻胶10露出刻蚀窗口2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10;

    第8步,在刻蚀窗口200刻蚀多晶硅8、ONO薄膜7和残留的氧化硅111直至ONO薄膜7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去除光刻胶10。

    本发明在传统SASG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在淀积ONO薄膜7之前增加了先淀积一层氧化硅11、再反刻该层氧化硅11的步骤。从而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都形成具有倾斜侧壁的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可以帮助ONO薄膜7在此处也形成具有倾斜侧壁的一周侧墙73,从而有利于SASG结构制备完成后尽可能完全地去除ONO薄膜7的残留。最终即使有部分氧化硅残留112和/或ONO薄膜残留74,由于是落在同是氧化硅的STI结构2上,也不会构成缺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SASG结构的简单示意图;

    图2a~图2j是传统的SASG结构制备工艺各步骤的硅片示意图;

    图3a~图3g是本发明SASG结构制备工艺各步骤的硅片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有源区;2-STI结构;3-栅氧化层;4、8-多晶硅;5、9-抗反射涂层;6、10-光刻胶;7-ONO薄膜;71、73-ONO薄膜的侧墙;72、74-ONO薄膜的残留侧墙;11-氧化硅;111-氧化硅的首次残留侧墙;112-氧化硅的再次残留侧墙;100、200-刻蚀窗口;900-SASG结构;910-写入栅极;911-写入栅极隔离区;920-隔离薄膜;930-控制栅极。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行在SASG结构制备之前,硅片形态如图2a所示。有源区1包括硅衬底、外延层和其上的双阱等,有源区1上已经制备有STI(浅槽隔离)结构2。硅片上已经生长了栅氧化层3,并在栅氧化层上淀积了多晶硅4。多晶硅4将用于制备SASG结构的写入栅极。

    本发明SASG结构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请参阅图2b,在多晶硅4上涂光刻胶6。曝光显影后去除STI结构2上方的光刻胶以露出刻蚀窗口1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6。刻蚀窗口100用于制备SASG结构的写入栅极隔离区。

    第2步,请参阅图2c,采用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在刻蚀窗口100刻蚀掉多晶硅4,直至露出STI结构2时刻蚀停止。实际上,通常是在刻蚀掉一层薄薄的STI结构2之后刻蚀才停止。例如可在刻蚀STI结构2的刻蚀深度等于栅氧化层3的厚度时,刻蚀停止。这一步定义出SASG结构的写入栅极隔离区911。

    第3步,请参阅图3a,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氧化硅11。

    第4步,请参阅图3b,反刻该层氧化硅11直至该层氧化硅11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反刻可以采用对氧化硅和多晶硅的选择比大于1的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即选择的刻蚀工艺对氧化硅的刻蚀速率大于对多晶硅的刻蚀速率。

    反应条件可设为:反应腔的压力为30~100mT(毫托),上部电源功率设为800~1500w,偏转功率设为800~1500w,通入氟碳化合物气体(如CHF3,CF4等)流量为50~250sccm,通入氩气(Ar)为50~150sccm,通入氧气为4~10sccm。

    氧化硅11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时,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仍有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氧化硅侧墙残留111具有倾斜侧壁。更具体地说,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的任意位置,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的侧壁与刻蚀窗口100底部的夹角β大于刻蚀窗口100的侧壁与底部的夹角α。夹角α通常是90度或近似90度。夹角β则明显大于90度。

    第5步,请参阅图3c,在硅片表面淀积ONO薄膜7。

    ONO薄膜7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有侧墙73,ONO薄膜侧墙73具有倾斜侧壁。正是由于本发明所增加的第3步、第4步,改善了ONO薄膜侧墙73的形貌,使得ONO薄膜侧墙73开始具有倾斜侧壁(传统SASG制备工艺中,ONO薄膜侧墙71具有垂直侧壁),便于后续工艺的去除。

    更具体地说,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的任意位置,ONO薄膜的侧墙73的侧壁与刻蚀窗口100的底部的夹角γ2明显大于90度,夹角γ2等于或近似于夹角β。而在传统SASG制备工艺的第3步中,ONO薄膜的侧墙71的侧壁与刻蚀窗口100的底部的夹角γ1为90度或近似于90度,夹角γ1等于或近似于夹角α。夹角γ2大于夹角γ1。

    第6步,请参阅图3d,在硅片表面淀积多晶硅8,这一层多晶硅8将用于制备SASG结构的控制栅极。

    第7步,请参阅图3e,在多晶硅8上涂光刻胶10。曝光显影后去除STI结构2上方的光刻胶以露出刻蚀窗口200,保留其余区域的光刻胶10。

    第8步,请参阅图3f,用干法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在刻蚀窗口200刻蚀掉多晶硅8、ONO薄膜7和第4步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直至ONO薄膜的水平底部被刻蚀掉露出STI结构2时刻蚀停止。然后去除光刻胶。

    上述第1步至第6步过程中硅片的俯视图请参阅图2i,图3a~图3d均是图2i的A-A位置的剖视图。为清楚起见,图2i上仅表示了有源区1、STI结构2和刻蚀窗口100,而省略了其他结构。刻蚀窗口100以椭圆形示意,其完全落在STI结构2的范围内。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就是刻蚀窗口100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氧化硅11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侧壁上都有残留的侧墙111,ONO薄膜7也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侧壁上都形成侧墙73,而不仅仅局限于图2i中A-A剖切线的位置。

    上述第7步至第8步过程中硅片的俯视图请参阅图2j,图3e是图2j的A-A位置的剖视图,图3f和图3g是图2j的B-B位置的剖视图。为清楚起见,图2j上仅表示了有源区1、STI结构2、写入栅极隔离区911、光刻胶10和刻蚀窗口200,而省略了其他结构。光刻胶10贯穿硅片左右,覆盖着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中间部分,露出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两端。刻蚀窗口200贯穿硅片左右。

    经过上述8步之后,SASG结构已制备完成,多晶硅4、8经刻蚀后分别是SASG结构900的写入栅极910和930,ONO薄膜7经刻蚀后是双层栅极930、910的隔离薄膜920。

    本发明中,第4步首次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1经第8步刻蚀后可能会留下再次残留的氧化硅侧墙112,也可能被完全刻蚀掉。第5步淀积的ONO薄膜的侧墙73经第8步刻蚀后可能会留下残留的ONO薄膜侧墙74,也可能被完全刻蚀掉。即使在有残留的情况下,由于ONO薄膜侧墙残留74较低,其中的氮化硅已被完全刻蚀掉,仅留下部分氧化硅。仅留下氧化硅的ONO薄膜侧墙残留74与氧化硅侧墙的再次残留112均落在了STI结构2的上方,STI结构2也是氧化硅,因此这些残留在其后各种工艺中均不会成为缺陷。

    通常在所述方法的第1步中,多晶硅4和光刻胶6之间还有一层抗反射涂层5。所述方法的第2步中,在刻蚀窗口100刻蚀抗反射涂层5和多晶硅4直至露出浅槽隔离结构2,去除光刻胶6和抗反射涂层5。所述方法的第7步中,在多晶硅8和光刻胶10之间还有一层抗反射涂层9。所述方法的第8步中,在刻蚀窗口200刻蚀抗反射涂层9、多晶硅8、ONO薄膜7和残留的氧化硅11直至ONO薄膜7的底部被完全刻蚀掉,去除光刻胶10和抗反射涂层9。

    综上所述,本发明SASG结构的制备方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淀积ONO薄膜7之前增加了淀积氧化硅11、反刻氧化硅11的步骤,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留下了一周具有倾斜侧壁的残留111。这使其后的淀积ONO薄膜7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也形成一周具有倾斜侧壁的侧墙73,为尽可能彻底去除ONO薄膜7的侧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的SASG结构,即便有部分氧化硅残留112和/或ONO薄膜残留74,由于同落在氧化硅的STI结构2上,在后续工艺中也不会成为缺陷。本发明所述SASG结构的制备方法实乃对现有工艺的一大改进。

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对准叠加双层多晶硅栅结构的制备方法,在传统SASG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淀积ONO薄膜(7)之前先淀积一层氧化硅(11)、再反刻该层氧化硅(11)的步骤。从而在写入栅极隔离区(911)的一周边缘形成一周具有倾斜侧壁的氧化硅侧墙残留(111)。该氧化硅侧墙残留(111)可以帮助ONO薄膜(7)在此处形成一周也具有倾斜侧壁的侧墙(73),从而有利于SASG结构制备过程中尽可能完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