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线盒 本发明总体上讲是涉及电接线盒,其中的内电路由一根导线和与此导线进行压力接触的压触接头构成,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是涉及这样的电接线盒,其中,连至诸如继电器和熔断器之类的外部电发热元件的导线的热耗散被降低,从而使流经导线的电流量增加。
通常,为了容易地适应这样的电接线盒中的内电路的设计变化,即其中包括多个熔断器和继电器等的电路布置成导线束的分支连接合理地实现的集中方式,已提出这样的一种结构,其中,一根导线铺设在电接线盒中,并通过压触接头连接至外部的输入-输出端子,以替代通过冲压导电板形成的汇流条。
例如,在图1所示的公知电接线盒中,一根导线W置于设在电接线盒的壳体中的绝缘板3上,此壳体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构成,压触接头5和6与导线W进行压接触。用作输入-输出端子部分的压触接头5的接头片5a从在熔断器室1a的底壁上形成的端子孔中伸出,熔断器室1a从上壳体1的上表面凸起,接头片5a连接至熔断器7的端子8,如图2所示,熔断器7装入熔断器室1a的内腔中。除熔断器室1a之外,在上壳体1的上面还设有继电器室和连接器室,与导线W压接触的接头6的接头片6a伸入继电器室和连接器室中,以便连接至继电器和与电装置相连的触接端子。
在通过压触接头连至内电路的导线W的元件为电热元件的情况下,例如上述的熔断器7和继电器,热量会传递至与端子8等接触的压触接头5和6的接头片5a和6a,并进一步从压触接头5和6传至导线W,这样导线W会受到热的影响。通常,将介于分别位于输入和输出侧的压触接头5和6之间的导线W的有效输电部分a设置为最短距离,而将除有效输电部分a之外的导线W的非输电部分b在导线w与压触接头5和6的连接点附近截断,以缩短导线W。
如果导线W按上述方式缩短,由导线W产生的热耗散是很小的,这样一来有效输电部分a的温度会很快上升,从而使能够流经导线W的电流量减小。结果,这种问题导致电路结构变得复杂,因为(例如)需要对内电路进行分路。另外,如果导线W受到连至它的电热元件的加热,则会导致电接线盒的内部整体温度也升高的不利后果。
同时,电接线盒的内电路由常规汇流条构成的情况下,热耗散是由各具有较大面积的多个汇流条实现的。但是,在电接线盒的内电路由一根导线和压触接头构成的情况下,公知的压触接头T的热耗散面积的很小的,如图3所示。因此,在与导线W进行压接触的公知压触接头T的压接触部分,如果由接触电阻产生热量,热量就会聚积在公知压触接头T中,从而将公知压触接头T置于高温状态。结果,由于在公知压接头T的槽口S的内缘的刀口B上产生蠕变,会导致公知压触接头T的性能可能劣化的缺陷。另外,在用于诸如电源电路之类的大电流电路的导线连至熔断器或继电器和一条通路的情况下,由熔断器或继电器产生的热会传给导线,从而使导线的温度以不希望的方式快速升高。
另外,无论是大电流电路或是小电流电路,电接线盒的内电路均要求电路包括交接部分。不过,传统的压触接头可能设有多个输入-输出端子,而仅有一个用于与导线压接触的槽口部分。因此,传统的压触接头尚未用于多线的交接。即使在传统的压触接头上形成两个或更多槽口部分,该传统压触接头与多根导线进行压接触而交接至这些导线,由于其热耗散面积小,在传统压触接头的多个压接触部分产生的热量也不能令人满意地耗散。
同时,这样的压触接头是公知的,其中两个槽口部分彼此平行地沿着导线从输入-输出端子部分的下部向下延伸,从而相互间隔开。但是,在这种现有的压触接头中,槽口部分仅以间隔方式与相同导线进行压接触,以保证这种公知压触接头与导线间的压接触。因此,没有公知的压触接头适于两根或多根导线的交接。
因此,按传统方式,多根导线不能通过压触接头直接地相互交接。在由于(例如)相同类型的车辆的设计的局部变化而要增加交接部分的数量的情况下,许多压触接头应与导线压配接,以实现电路的分接,这样一来导线数和压触接头数均需要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要消除现有的电接线盒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的电接线盒,其中,通过减轻由压触接头连至外部的电热元件诸如继电器和熔断器的导线的热耗散,不仅大量的电流可以流过导线,而且电接线盒内部的温升也可抑制。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接线盒,其中,压触接头的热耗散可以有效地实现,多根导线可以通过压触接头相互交接,即使导线具有不同形态的交接部分,压触接头也可与导线进行压接触。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电接线盒包括一个内电路,其中,多个压触接头与一根导线压接触,压触接头的输入-输出端子部分连至外电路;导线包括介于连至诸如继电器、熔断器或类似器件的压触接头之一和另一压触接头之间的有效输电部分;其改进在于:有效输电部分从以最短距离连接压触接头之一和另一压触接头的路线向具有低布线密度的区域偏移,以使此部分在导线的布线路径中被加长。
在此电接线盒中,由于导线的有效输电部分从以最短距离连接压触接头的路线向低布线密度区偏移而被加长,因此由导线耗散的热量增加。此外,由于有效输电部分偏移区具有低布线密度且不易受其它导线的热影响,导线的温升可有效地抑制,因此流经导线的电流量可以增加。
同时,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电接线盒包括一个内电路,其中一个压触接头与一根导线压接触,其改进在于:压触接头由一块导电板形成,并包括一个宽的矩形平板部分,此部分用于热耗散,这样在平板部分的下端便可形成至少一个向下的开口槽,开口槽用于与导线压接触。
在这种电接线盒中,由于压触接头包括用于热耗散的宽的矩形平板部分,由通过压接触连至开口槽的导线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此平板部分有效地耗散,从而使得有可能防止压触接头和导线被加热至高温。
通过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所做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更为清楚,附图中:
图1是现有的电接线盒的局部剖视图(已做了说明);
图2是显示现有的电接线盒中的压触接头和熔断器之间的连接的立体图(已做了说明);
图3是现有的压触接头的立体图(已做了说明);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电接线盒的内电路的总体结构;
图5是显示图4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的压触接头与熔断器之间的连接的立体图;
图6与图5相似,详细示出其变化形式;
图7、8和9分别为显示图4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的压触接头与熔断器之间的连接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采用的压触接头的立体图;
图11为显示图10的压触接头与导线之间的连接的立体图;
图12和13分别为显示图10的压触接头的第一和第二种变形的立体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采用的压触接头的立体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采用的压触接头的立体图;
图16和17分别为显示图15的压触接头的第一和第二种变形的立体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采用的压触接头的立体图。
在进行本发明的描述之前,应指出的是,在各个附图中,相同部分用相同参考数字表示。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1至K4的内电路。在图5至9所示的电接线盒K1至K4中,导线是与图1中的现有技术相同的方式铺设的。因此,导线在电接线盒K1至K4中的铺设将在下面参照图1描述。压触接头5和6通过压接触连至预先铺设在绝缘板3上的导线W,从而形成内电路。然后,预装有导线W和压触接头5和6的绝缘板3被置入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中,从而装配成电接线盒K1至K4。此时,分别用作压触接头5和6的输入-输出端子部分的接头片5a和端头6a伸入继电器室1a、熔断器室和连接器室中,这些室从上壳体1的上面凸起,这样接头片5a和端头6a不仅连至诸如继电器和熔断器之类的外部电热元件,而且还连至装在连接器室中并接至负载电路的连接器上。
如图1、2和5-9所示,用作压触接头6的输入-输出端子部分的端头6a呈平板状,并插入连接器的接头容纳缝中,以连接至接于导线末端的触接端子。因此,压触接头6主要用作输出侧的压触接头。另一方面,压触接头5的接头片5a向下折成U形,端子容纳槽5c从接头片5a上端向下延伸,熔断器7的端子8或继电器(未示出)的端子插入端子容纳槽5c中,以便连接至压触接头。因此,压触接头5主要用作输入侧的压触接头。
在电接线盒K1-K4中,内电路由导线W和与导线W压接触的压触接头5和6构成,如上所述,导线W1-W5各自通过输入侧的压触接头5连至熔断器7,并通过输出侧的压触接头6连至负载电路的连接器,如图4所示,因此导线W1-W5的热耗散减轻了。
最初,在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1的导线W1中,连至熔断器7的端子8的压触接头5和连至负载电路的连接器的压触接头6彼此邻近设置,以便相互面对,并且连接压触接头5和6的导线W1的有效输电部分a从路线X移向区域Y,点划的路线X在最短距离上连接压触接头5和6,区域Y具有低的布线密度,这样便增大了有效输电部分a的长度。按传统方式,如图2所示,压触接头5和6之间的有效输电部分a沿图5的X路线延伸,以呈现最短距离。
如果导线W1的有效输电部分a从以最短距离连接压触接头5和6的路线X偏移而被加长,如上所述,图5中有效输电部分a的长度约为图2的现有技术中沿点划线x延伸的有效输电部分a的长度的六倍。在此电接线盒K1中,由于导线W1的有效输电部分a的长度加大,由导线W1实现的热耗散量增加,因此导线W1的加热可被抑制。结果,流经导线W1的电流量可以增加。因此,甚至是在从流经导线的电流量角度考虑按传统方式需将内电路分成多个电路部分的情况下,在此电接线盒K1中内电路也可由单个电路构成。
图6示出电接线盒K1′,它是电接线盒K1的一种变化形式。在电接线盒K1′中,介于连至熔断器7的端子8的压触接头5和连至负载电路的连接器的压触接头6之间的导线W2的有效输电部分a部分地偏移,即从以最短距离连接压触接头5和6的点划线X向低布线密度的区域Y偏移。在此电接线盒K1′中,导线W2的有效输电部分a的长度均增大至图2的现有技术中沿点划线X延伸的有效输电部分a的长度的两倍。
在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2的导线W3中,如果介于连至熔断器7的端子8的压触接头5和连至负载电路的连接器的压触接头6之间的有效输电部分a,由于某种原因或者要与内电路的结构相配合,而不能加长,那么除介于压触接头5和6之外的导线W3的其它部分,即分别邻近压触接头5和6的非输电部分b和c可以延长。
导线W3的有效输电部分a以及非输电部分b和c是在布线时连续地铺设的。而按传统方式,除有效输电部分a之外的非输电部分b和c是要在压触接头5和6附近从导线W3上切除的。
另一方面,在电接线盒K2中,非输电部分b和c未从导线W3上除去,而只是切除了非输电部分b和c的一部分P,以防止电流流过非输电部分b和c。因此,过度延伸长距离的非输电部分b和c用于增大导线W3的热耗散面积。
电流不能流经非输电部分b和c,但由有效输电部分a产生的热量会传至非输电部分b和c,因此,长的非输电部分b和c有助于热耗散。
在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3的导线W4中,连至熔断器7的端子8的压触接头5′具有两个压触部分,即第一压触部分5b′和第二压触部分5d′。第一和第二压触部分5b′和5d′之一与有效输电部分a压接触,而第一和第二压触部分5b′和5d′的另一个与非输电部分b压接触。
即,第一压触部分5b′从压触接头5′的接头片5a′的下部连续的延伸,第二压触部分5d′从第一压触部分5b′垂直地弯折。槽口5e′和5f′分别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压触部分5b′和5d′上,而压触刀口则形成在槽口5e′和5f′的内缘上。
在导线W4的有效输电部分a通过压接触连至第二压触部分5d′之后,非输电部分b从有效输电部分a延伸。如图8所示,非输电部分b弯成锐角,其末端与第一压触部分5b′压接触。
通过设置长距离延伸的非输电部分b,热耗散可方便地由这个长的非输电部分b辅助实现。此外,由于来自熔断器7的端子8的热量既传给有效输电部分a又传给非输电部分b,因此可减少从熔断器7传至有效输电部分a的热量。采用这种双重热耗散作用,对有效输电部分a的热影响可以抑制。
另外,由于非输电部分b可垂直于用于压接触有效输电部分a的第二压触部分5d′铺设,因此可在不干扰有效输电部分a的情况下设置非输电部分b。
同时,在图9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4的导线W5中,采用了第三实施例的压触接头5′,但除用作内电路的导线的导线W5之外,还有用于热耗散的另一导线W6。即,导线W5的有效输电部分a与压触接头5′的第一压触部分5b′压接触,而仅用于热耗散的导线W6与第二压触部分5d′压接触。在此电接线盒K4中,由于来自于熔断器7的端子8的热量不仅传给导线W5而且还传给导线W6,因此传至用于内电路的导线W5的热量可以减少。
从前面的对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导线的有效输电部分从以最短距离连接相邻压触接头的路线向低布线密度的区域偏移而被加长,由导线耗散的热量可以增加与导线长度的增加相应的量。因此,流经导线的电流量可以增大,电接线盒内部的温升可以抑制。由于导线的有效输电部分仅向低布线密度的区域偏移,故可以方便地利用现有结构。
同时,在第二实施例中,按传统方式应除去的非输电部分被留用,且仅除去非输电部分的局部,以防止电流流经非输电部分。因此,有效输电部分的热耗散可以更容易地实现。
另外,在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由于连至电热元件的压触接头进行了形状改进,而使之能与导线的非输电部分或仅用于热耗散的导线压接触,从电热元件传至压触接头的热量可部分地传给用于内电路的导线的有效输电部分和导线的非输电部分或仅用于热耗散的导线,因此传至有效输电部分的热量可以减少。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5中使用的压触接头11。图11示出导线W1和W2通过压触接头11相交接的状态。压触接头11是由具有良好散热性的薄平导电板冲压形成的。即,通过冲压导电板,得到用于热耗散的矩形平板部分12,此部分具有大的宽度L,并且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上形成下开口槽13和14,这两个槽沿平板部分12的下端分开预定间隔。压触刀口13a和14a分别形成在槽13和14的边缘上且均具有一个锐角。输入-输出端子部分15和16均呈接头片状,它们从平板部分12的上端12b伸出。
平板部分12的总表面积设定为不小于图3所示的现有压触接头T的表面积的1.3倍。因此,压触接头11的热耗散特性优于现有压触接头T的热耗散特性的1.3倍。当平板部分12如图11所示的那样垂直设置时,压触接头11被压至导线W1和W2上,以使槽13和14分别与导线W1和W2压接触,压触刀口13a和14a则分别通过压接触连至导线W1和W2的导体上。导线连续地铺设在电接线盒K5中的绝缘板17上,但根据内电路的结构被切成导线W1和W2。另外,压触接头11也可与铺设在布线槽中的导线压接触,布线槽形成于装在电接线盒K5中的绝缘板上。
与导线W1和W2保持压接触的压触接头11使导线W1和W2相互交接。另外,从平板部分12的上端12b伸出的输入-输出端子部分15和16延伸穿过电接线盒K5的壳体上的端子孔,以便分别连至外部端子(未示出)。因此,压触接头11不仅使导线W1和W2相交接,而且还连至外部端子。相应地,导线W1和W2的电路通过输入-输出端子15和16彼此分路,以便分别连至外部电路。
由于压触接头11具有两个压触部分13和14,压触部分13和14处会产生热量。但是,因为用于热耗散的平板部分12具有大的表面积,压触部分13和14处产生的热量可有效地耗散,因此不会聚积于压触接头11或导线W1和W2中。
图12和13示出电接线盒K5′和K5"中采用的压触接头11′和11",电接线盒K5′和K5"分别为电接线盒K5的第一和第二种变形。在压触接头11′中,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处设有单个槽13,而从平板部分12的上端12b上伸出单一输入-输出端子部分15。另一方面,在压触接头11"中,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处设有多个槽13,而在平板部分12的上端12b上伸出多个输入-输出端子部分15。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6中采用的压触接头21。在压触接头21中,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处设有单个槽13,而在平板部分12的上端12b上未设输入-输出端子部分。因此,压触接头21具有耗散与槽13压接触的导线的热的功能。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7中采用的压触接头31。在压触接头31中,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处形成有至少两个槽13,而在平板部分12的上端12b上未设输入-输出端子部分。压触接头31不仅具有使多根导线相互交接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导线和槽13的热耗散。
图16示出电接线盒K7′中采用的压触接头31′,接线盒K7′为接线盒K7的第一种变形。在压触接头31′中,压触接头31的平板部分12被垂直弯折成具有平板部分22A和22B的L形板部分22。在平板部分22A的下端处形成有槽13,而在平板部分22B的下端处形成有槽14。由于槽13和14分别形成在彼此正交的平板部分22A和22B上,因此垂直交叉的导线可通过压触接头31′相互交接。
图17示出电接线盒K7′中采用的压触接头31",接线盒K7′为接线盒K7的第二种变形。在压触接头31"中,在平板部分22A和22B的下端处以与电接线盒K7′相同的方式设有槽13和14。同时,在平板部分22A和22B的上端分别伸出输入-输出端子部分15和16,在平板部分22A的下端还伸出有输入-输出端子部分29。由于压触接头31"具有上伸的输入-输出端子部分15和16以及下伸的输入-输出端子部分29,压触接头31"可通过分接连至装于电接线盒K7"的上面和下面的外部端子上。
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电接线盒K8中采用的压触接头41。在压触接头41中,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处形成有槽13和14,这两个槽沿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彼此隔开预定间距,在平板部分12的下端12a上槽13和14之间形成有一个大开口40,开口40的宽度适于宽松地容纳导线。当第一、第二和第三根导线相互平行地铺设时,槽13和14分别与第一和第三根导线压接触,从而将第一和第三根导线相交接,同时中间的第二根导线宽松地穿过开口40,且不与压触接头41压接触。
从对第五实施例的电接线盒所做的以上说明可以看出,由于用于热耗散的平板部分的表面积大,在压触接头的压触部分产生的热量以及以连至压触接头的诸如熔断器和继电器之类的外部元件传至压触接头的热量可有效地耗散。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热量积聚而使压触接头和导线被加热至高温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压触接头呈简单形状,即将导电平板冲压成矩形,槽形成于平板部分的下端,因此压触接头容易制造。
同时,在第五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在用于热耗散的平板部分的下端形成有多个槽。因此,当这些槽分别与多根导线压接触时,这些导线通过单个压触接头直接相互交接。另外,在压触接头的多个压触部分处产生热量,但由于平板部分的表面积大,因此在压触接头的压触部分产生的热量可以耗散,压触接头的压触部分处的温升可以抑制。
由于在压触接头上具有用于连至外部端子的耳片状端头,压触接头可通过分接连至外部端子,因此,压触接头可与复杂结构的内电路相配合。
在第八实施例的电接线盒中,由于在平板部分的下端形成有用于宽松地容纳导线的大开口,夹置由此开口容纳的中间导线并复杂地铺设在电接线盒中的导线可通过单个压触接头相互交接。
另外,在第七实施例的第一种变形的电接线盒中,由于在彼此正交的各平板部分的下端形成有槽,彼此正交的导线可通过压触接头相交接,因此复杂地铺设在电接线盒中的导线可通过单个压触接头相交接。另外,如果导线较粗而不能容易地垂直弯折,此导线可切分成两个导线段,正交的平板部分的槽分别与这两个导线段压接触。结果,两个导线段的铺设可等同替代单导线的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