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汽车等车辆的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装置。背景技术 本申请请求 2009 年 8 月 7 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 2009-183992 和 2010 年 04 月 19 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 2010-095595 的优先权的权利, 在本申请中援引其日本专利 申请的说明书、 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
作为汽车用无级变速器 ( 动力传递装置 ), 已知有下述的无级变速器, 其具备 : 由 分别具有圆锥面状滑轮面的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初级滑轮 (primary pulley)、 由分 别具有圆锥面状滑轮面的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次级滑轮 (secondary pulley)、 卷挂 在两滑轮间的卷挂传动部件、 收容上述部件的壳体、 被支承于壳体而可供卷挂传动部件的 弦部相对移动地插通并由此来限制卷挂传动部件的动作的导轨 ( 日本特开 2000-304115 号 公报 )。
在这种动力传递装置中, 卷挂传动部件中的位于滑轮与滑轮之间的部分 ( 弦部 ) 不受到滑轮的限制, 因此容易发生振动 ( 弦振动 ), 形成刺耳的声音 ( 频率达到 3000 ~ 4000Hz 左右 ), 因此存在噪声特性恶化的问题, 在日本特开 2000-304115 号公报中, 是利用 支承于壳体上的导轨来实现弦振动的降低。
根据日本特开 2000-304115 号公报所公开的动力传递装置, 弦振动虽被降低, 但 伴随着弦振动的声音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因此存在残留刺耳的声音的问题。 另外, 由于需要 将稳定器嵌入固定在固定止动件中的作业, 因此期望在组装性及成本方面对其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弦振动并使伴随着弦振动的声音的频率偏 移而提高噪声特性进而提高组装性的廉价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 由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初 级滑轮、 由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次级滑轮、 卷挂在两滑轮间的卷挂传动部件及收容 上述部件的壳体, 在初级滑轮与次级滑轮之间配置有筒状的稳定器, 该稳定器通过被卷挂 传动部件的弦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插通, 来限制卷挂传动部件的动作, 稳定器被支承 于卷挂传动部件且能够随着卷挂传动部件朝行进方向的移动而在该移动方向上移动, 并且 被限制器限制其规定量以上的移动。
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后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所附的附图而变 得更加易于理解, 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1 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 2 是从行进方向观察要部的图。图 3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2 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3 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4 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模式解析用模型的图。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振动模式解析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5 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6 实施方式的要部的图。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7 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8 实施方式的要部的沿图 10 的 XI-XI 线的截面图。
图 12A 及图 12B 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各个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9 实施方式的要部 的图。
图 13 是表示固定止动件的优选的设置位置的要部的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 1 及图 2 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1 实施方式, 动力传递装置 (1) 具备 : 由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初级滑轮 (2)、 由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次级滑 轮 (3)、 卷挂在两滑轮 (2)(3) 间的动力传递链条 ( 卷挂传动部件 )(4)、 收容上述部件的壳 体 (5)、 在初级滑轮 (2) 和次级滑轮 (3) 之间被卷挂传动部件 (4) 支承的稳定器 (6)、 限制 稳定器 (6) 的移动量的限制器 (7)。
动力传递链条 (4) 具备 : 以规定间隔设置在链条长度方向上的具有前后插通部的 多个链节 (11)、 将沿链条宽度方向排列的链节 (11) 彼此以在长度方向上可弯曲的方式进 行连结的多个销 ( 第 1 销 )(12) 及嵌入件 ( 第 2 销 )(13), 通过使销 (12) 和嵌入件 (13) 相 对滚动地接触移动, 能够使链节 (11) 彼此在长度方向 ( 前后方向 ) 上进行弯曲。
在动力传递装置 (1) 中, 变速比在与低速行驶时对应的变速比为最大的减速驱动 ( 以下、 称为 “U/D” 。) 和与高速行驶时对应的变速比为最小的超速驱动 ( 以下、 称为 “O/ D” 。) 之间变化。在 U/D 状态 ( 图 1 中以双点划线表示 ) 下, 初级滑轮 (2) 侧的卷挂径最 小, 次级滑轮 (3) 侧的卷挂径最大, 在 O/D 状态 ( 图 1 中以实线表示 ) 下则相反。
稳定器 (6) 由筒状主体 (21)、 和与主体 (21) 一体形成而构成限制器的一对肋 (22)(23) 构成。
限制器 (7) 由设置于壳体 (5) 的圆柱状固定止动件 (8) 和能够与之卡合的上述一 对肋 (22)(23) 构成。
如图 2 所示, 稳定器 (6) 由合成树脂制得并作成对半分割的形状, 是通过从两侧对 卷挂在两滑轮 (2)(3) 间后的动力传递链条 (4) 进行夹紧、 再以焊接接合来安装在动力传递 链条 (4) 的。筒状主体 (21) 的截面形成为可供链节 (11) 及销 (12)(13) 以一定的间隙插 通的大小的方形。由此, 动力传递链条 (4) 的弦部 ( 没有被滑轮 (2)(3) 限制的部分 ) 以可 相对移动的方式插通到稳定器 (6) 中, 沿与动力传递链条 (4) 的弦部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 向的动作被稳定器 (6) 限制。
稳定器 (6) 被壳体 (5) 支承, 当动力传递链条 (4) 从 U/D 状态向 O/D 状态变化时, 如图 1 中由双点划线及实线所示, 稳定器 (6) 的倾斜角度随着动力传递链条 (4) 的移动而 进行变化。另外, 稳定器 (6) 的一对肋 (22)(23) 被设置成隔着壳体 (5) 上所设的固定止动 件 (8) 而对置, 并且肋 (22)(23) 彼此的间隔比固定止动件 (8) 的大小更大, 由此, 稳定器 (6) 能够随动力传递链条 (4) 朝行进方向的移动而在其移动方向上移动若干量。此外, 第1 肋 (22) 在正向旋转 ( 沿箭头所示方向的旋转 ) 时与固定止动件 (8) 抵接, 由此来限定稳定 器 (6) 的移动范围, 且第 2 肋 (23) 在逆向旋转时与止动件 (8) 抵接, 由此来限定稳定器 (6) 的移动范围。
这里, 由于无需将稳定器 (6) 固定或安装于壳体 (5) 上, 所以能够省略一直以来所 必须的将稳定器嵌入到固定止动件而固定的作业, 因此提高了组装性并且也削减了成本。 此外, 利用固定止动件 (8) 与各肋 (22)(23) 之间的间隙 ( 以往不存在该间隙 ), 缓和固定止 动件 (8) 与各肋 (22)(23) 间的碰撞的冲击。
根据上述动力传递装置 (1), 由于利用稳定器 (6) 限制了动力传递链条 (4) 的弦部 的沿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动作, 因此降低了弦振动。而且, 由于稳定器 (6) 被支承在动 力传递链条 (4) 的弦部, 故如以下所示, 稳定器 (6) 越长, 弦部的固有振动频率越高。
图 6 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 (1) 中的稳定器 (6) 模型化后的图, L表 示沿着动力传递链条 (4) 的滑轮 (2)(3) 间距离即无稳定器 (6) 时的弦部长度, l 表示稳定 器 (6) 的长度, l’ 表示弦部长度即从稳定器 (6) 端到各滑轮 (2)(3) 的距离 ( 与 L 之间存 在 L = l+2l’ 的关系 )。将 T 设为张力、 ρ 为动力传递链条 (4) 的弦部的线密度, 则弦部的 1/2 固有振动频率 fn 可表示成 fn = (1/2l’ )(T/ρ) 。
图 7 是使用了图 6 所示的模型的解析结果, 取横轴表示稳定器 (6) 的长度 l/ 没有 稳定器时的弦部长度 L, 取纵轴表示弦部的固有振动频率 fn。
在这种动力传递装置 (1) 中, 在没有稳定器 (6) 时, 会在 3000 ~ 4000Hz 存在频率 峰值 (n 次固有振动频率 ), 该频率导致噪声问题的出现。频率峰值若在 8000Hz 以上, 则虽 然成为人可听区域, 但不会给人带来刺耳的不舒适感。因此优选安装了稳定器 (6) 的弦部 的固有振动频率在 8000Hz 以上。根据图 7 所示的解析结果, 可见稳定器 (6) 的长度优选被 设置为无稳定器 (6) 时的弦部长度的 30%以上。即, 稳定器 (6) 的长度, 以 ( 弦部长度 - 移 动量 ) 作为最大值, 在缩短至弦部长度 ×0.3 的情况下, 亦可获得较大的噪声降低效果。
图 3 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2 实施方式。同图中, 稳定器 (6) 由 筒状主体 (21)、 和与主体 (21) 一体形成而构成限制器的一对肋 (24)(25) 所构成。第 1 肋 (24) 及第 2 肋 (25) 隔着固定止动件 (8) 而对置, 其对置面 (24a)(25a) 被设置成与第 1 实 施方式相反的锥面, 对置面 (24a)(25a) 彼此的间隔在顶端侧最小。顶端侧的对置面 (24a) (25a) 彼此的间隔比圆柱状的固定止动件 (8) 的径小一些, 由此, 形成了利用第 1 肋 (24) 的 对置面 (24a) 和第 2 肋 (25) 的对置面 (25a) 来防止稳定器 (6) 从固定止动件 (8) 中脱离 的防脱部, 防止稳定器 (6) 从壳体 (5) 上脱落。如图所示, 在第 1 肋 (24) 的对置面 (24a) 和固定止动件 (8) 之间及第 2 肋 (25) 的对置面 (25a) 与固定止动件 (8) 之间存在些许间 隙, 稳定器 (6) 能够进行与第 1 实施方式同样的移动。
图 4 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3 实施方式。同图中, 长度调整用 配件 (26)(27) 可装卸地安装在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的两端部, 由此, 能够对长度进行调整, 从而能够在多个动力传递装置 (1) 中使用。根据该实施方式, 按照最小的尺寸的动力传 递装置 (1) 制作出成为基体的最小稳定器 (6), 并对较大尺寸的动力传递装置 (1) 安装长度 调整用配件 (26)(27), 由此能够增大稳定器 (6) 的长度。 此外, 使用多组长度不同的长度调 整用配件 (26)(27) 能够应对尺寸不同的动力传递装置 (1)。
图 5 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 4 实施方式。 同图中, 长度调整用配件 (28)(29) 可滑动地嵌合在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的两端部, 由此, 能够对长度进行调整, 从 而能够在多个动力传递装置 (1) 中使用。根据该实施方式, 按照最小的尺寸的动力传递装 置 (1) 制作出成为基体的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对于较大尺寸的动力传递装置 (1), 延长 长度调整用配件 (28)(29), 由此能够增大稳定器 (6) 的长度。 此外, 通过适宜地调整长度调 整用配件 (28)(29) 的延长长度, 能够应对尺寸不同的动力传递装置 (1)。
根据图 3 ~图 5 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稳定器 (6), 当然也能够获得弦振动降低及固有 振动频率增大的效果。
上述中, 由于稳定器 (6) 相对固定止动件 (8) 移动、 与固定止动件 (8) 接触, 因此 为了降低接触音及提高耐久性, 优选在稳定器 (6) 设置缓和在与固定止动件 (8) 接触时的 冲击的冲击缓和部件 (31)(34)。图 8( 第 5 实施方式 ) 及图 9( 第 6 实施方式 ) 示出该具体 例。 图 8 中, 在稳定器 (6) 上设置有较薄的金属板制的冲击缓和部件 (31)。冲击缓和 部件 (31) 具有截面コ字状的主体部分 (31a), 使主体部分 (31a) 的开口缘部所设置的安装 部 (31b) 沿着各肋 (32)(33) 的顶端部, 由此安装在稳定器 (6) 上。在冲击缓和部件 (31) 的主体部分 (31a) 和与之对置的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的对置面 (21a) 及各肋 (32)(33) 的对置面 (32a)(33a) 之间设置有间隙, 由此, 施加在冲击缓和部件 (31) 上的冲击通过其主 体部分 (31a) 发生的弹性变形而直接传递至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及各肋 (32)(33) 上。
图 9 中, 在稳定器 (6) 上设置有橡胶制的冲击缓和部件 (34)。冲击缓和部件 (34) 被设为截面コ字状, 被粘贴在与之对置的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的对置面 (21a) 及各肋 (32)(33) 的对置面 (32a)(33a) 上。由此, 施加在冲击缓和部件 (34) 的冲击通过橡胶制的 冲击缓和部件 (34) 发生弹性变形而直接传递至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及各肋 (32)(33)。
此外, 稳定器 (6) 在图 1 中仅设置在下侧的弦部, 但亦可仅设置在上侧的弦部, 而 且还可以设置在上下两侧的弦部。图 10( 第 7 实施方式 ) 中示出了稳定器 (6) 设置在上下 两侧的弦部的实施方式。图 10 中, 动力传递装置 (1) 具有在初级滑轮 (2) 和次级滑轮 (3) 之间支承在动力传递链条 (4) 的上下的稳定器 (6), 与之对应地, 在壳体 (5) 上设置有上下 的固定止动件 (8)。作为稳定器 (6) 及限制器 (7), 在上述第 1 ~第 6 任一的实施方式中亦 可应用到图 10 所示的第 7 实施方式中。
缓和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接触时的冲击的冲击缓和部件 (41)(42)(43), 如图 11( 第 8 实施方式 ) 及图 12( 第 9 实施方式 ) 所示, 被设置在固定止动件 (8) 而非稳 定器 (6) 上。
在以沿图 10 的 XI-XI 线的截面图所示的图 11 中, 在固定止动件 (8) 上设置有一 对金属板弹簧制的冲击缓和部件 (41)。 另外, 在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设置有面临固定止 动件 (8) 的方形状的突出部 (21b), 在固定止动件 (8) 以夹着该突出部 (21b) 的方式设置有 一对凸缘 (8a)。 各冲击缓和部件 (41) 被形成为锥状, 其大径侧的端部由固定止动件 (8) 的
凸缘 (8a) 承接, 其小径侧的端部由固定止动件 (8) 的一对凸缘 (8a) 所夹的部分承接。由 此, 稳定器主体 (21) 的突出部 (21b) 的两侧的角部被各金属板弹簧制冲击缓和部件 (41) 的中央部支承。因此, 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由于冲击缓和部件 (41) 的弹性力而相 互作用, 缓和了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接触时的冲击。
图 12A 及图 12B 是分别表示可替换图 11 所示的固定止动件 (8) 的固定止动件 (8) 的图, 在图 12A 及图 12B 中, 固定止动件 (8) 上分别设置有橡胶制的冲击缓和部件 (42) (43)。
图 12A 所示的冲击缓和部件 (42) 形成为截面呈三角形的环状, 其内周面沿着固定 止动件 (8) 的一对凸缘 (8a) 所夹的部分, 其外周面被设置成与图 11 所示的冲击缓和部件 (41) 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 由此, 稳定器主体 (21) 的突出部 (21b) 的两侧的角部被各橡胶 制冲击缓和部件 (42) 的中央部支承。因此, 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由于冲击缓和部 件 (42) 的弹性力而相互作用, 缓和了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接触时的冲击。
图 12B 所示的冲击缓和部件 (43) 被设置成 1 个, 形成为沿着固定止动件 (8) 的一 对凸缘 (8a) 所夹部分的圆筒状, 由此, 稳定器主体 (21) 的突出部 (21b) 的整个顶端面被橡 胶制的冲击缓和部件 (43) 承接。因此, 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由于冲击缓和部件 (43) 的弹性力而相互作用, 缓和了稳定器 (6) 与固定止动件 (8) 接触时的冲击。 在上述第 1 ~第 9 的各实施方式中, 如果固定止动件 (8) 的位置不合适, 会增加肋 (22)(23)(24)(25)(32)(33) 相对于固定止动件 (8) 的无谓的移动量 ( 不是平行于动力传递 链条 (4) 的行进方向的方向的移动量, 朝向与之垂直的方向的移动量等 ), 从而固定止动件 (8) 和肋 (22)(23)(24)(25)(32)(33) 可能不发生抵接。
因此, 如图 1 或图 10 所示, 固定止动件 (8) 被配置在变速比为最大时的动力传递 链条 (4) 与变速比为最小的时的动力传递链条 (4) 的交点附近。这里, 固定止动件 (8) 的 更优选的设置位置为其中心 ( 轴心 ) 在滑轮 (2)(3) 的轴间距离的中央值 ±5mm 以内。
此外, 如图 13 所示, 更优选为使固定止动件 (8) 与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接触。 换言之, 更优选将固定止动件 (8) 配置成与从各变速比下的动力传递链条 (4) 的轨迹中心 偏移 h(h 将动力传递链条 (4) 的一半高度与稳定器 (6) 的主体 (21) 的厚度相加的量 ) 后 的平行线相切 ( 当固定止动件 (8) 的半径为 r 时, 固定止动件 (8) 的中心在 h+r 的位置 )。
这样一来, 能够最小限度地设定肋 (22)(23)(24)(25)(32)(33) 的所需突出量, 能 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 (1) 的小型、 轻质化, 又能降低成本。
此外, 上述的图 7 所示的关系除链条外在带的情况下亦成立, 卷挂传动部件为带 的带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 无级变速器 ) 中, 亦可通过使用上述稳定器 (6) 来得到弦振动降 低及固有振动频率增大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 由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初级滑轮、 由 固定滑轮及可动滑轮构成的次级滑轮、 卷挂在两滑轮间的卷挂传动部件及收容上述部件的 壳体, 配置有筒状的稳定器, 其通过将卷挂传动部件的弦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插通到 初级滑轮与次级滑轮之间来限制卷挂传动部件的动作, 稳定器被支承于卷挂传动部件而伴 随着卷挂传动部件朝行进方向的移动能够在该移动方向上移动, 并且由限制器限制稳定器 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
动力传递装置可为链条式 ( 卷挂传动部件为链条 ) 或为带式 ( 卷挂传动部件为
带 )。 该动力传递装置适用于汽车等的车辆的无级变速器。在该无级变速器中, 通过在 两滑轮的滑轮面间夹持卷挂传动部件, 利用液压致动器使可动滑轮移动, 由此卷挂传动部 件的卷挂半径会按照无级变速器的滑轮面间距离进行变化。
在动力传递装置中, 变速比在与低速行驶时对应的变速比为最大的 U/D 状态、 和 与高速行驶时对应的变速比为最小的 O/D 状态之间变化。在 U/D 状态下, 初级滑轮侧的卷 挂径最小、 次级滑轮侧的卷挂径最大, 在 O/D 状态下则相反。
弦部是未受滑轮限制的部分, 弦部长度是指 U/D 状态下的弦部的长度。
稳定器形成为例如截面方形的筒状, 可供卷挂传动部件 ( 带或链条 ) 以些许游隙 插通。稳定器被形成为对半分割的形状, 安装在卷挂于两滑轮间后的卷挂传动部件上。稳 定器的材质既可为金属, 亦可为合成树脂。 在将对半分割的形状一体化时, 即可采用嵌合的 方式, 亦可采用焊接或熔敷的方式、 还可以采用螺纹紧固的方式。 与设置在壳体上的固定止 动件卡合的限制器构成部件 ( 肋 ), 优选与稳定器的筒状主体形成一体。无论采用何种方 式, 稳定器均被支承在卷挂传动部件上, 而不需要将稳定器固定或安装于壳体上。因此, 能 够省略一直以来所必须的将稳定器嵌入到壳体上所设置的固定止动件而固定的作业, 提高 了组装性并且也削减了成本。
设定稳定器的长度加上移动量得到的大小小于弦部长度, 稳定器能够在不与滑轮 干涉的范围内与卷挂传动部件一起进行些许移动。 此外, 当稳定器移动规定量后, 会被限制 器阻止其进一步的移动, 该状态下, 只有卷挂传动部件进行移动。
限制器优选具有 : 设置在壳体上的固定止动件、 固定在稳定器的筒状主体上而在 正向旋转时与固定止动件抵接并由此来限定稳定器的移动范围的第 1 肋、 固定在稳定器的 筒状主体上而在逆向旋转时与止动件抵接并由此来限定稳定器的移动范围的第 2 肋。
在固定止动件和各肋之间存在间隙, 由此缓和了固定止动件与各肋的碰撞的冲 击。稳定器未得到壳体的支承, 而被支承在卷挂传动部件的弦部, 由此, 弦部的固有振动频 率增高。在这种动力传递装置中, 在 3000 ~ 4000Hz 存在频率峰值 (n 次固有振动频率 ), 该频率导致噪声问题的出现。频率峰值如果在 8000Hz 以上, 则虽然处于人可听区域, 但不 会给人带来刺耳的不舒适感。因此, 优选安装稳定器后的弦部的固有振动频率在 8000Hz 以 上, 稳定器的长度优选被设定在卷挂传动部件的弦部长度的 30%以上。即, 稳定器的长度, 以 ( 弦部长度 - 移动量 ) 作为最大值, 能够缩短至弦部长度 ×0.3, 对于弦部长度相对较短 的动力传递装置, 通过将稳定器的长度例如设定为 ( 弦部长度 - 移动量 ), 使得该稳定器对 于弦部长度相对较长的动力传递装置亦可使用。
优选能够对稳定器进行长度调整, 从而能够在多个动力传递装置中使用。这样一 来, 例如、 既可以使长度调整用配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稳定器的至少一个端部, 也可 以使长度调整用配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在稳定器的至少一个端部。例如、 按照最小的 尺寸的动力传递装置制作出成为基体的最小稳定器, 并对于较大尺寸的动力传递装置, 安 装或滑动配件来增长稳定器的长度, 由此进行应对。
由于稳定器相对固定止动件移动, 会与固定止动件接触, 因此为了降低接触音及 提高耐久性, 优选在稳定器上设置缓和与固定止动件接触时的冲击的冲击缓和部件。
设置于稳定器的冲击缓和部件由较薄的金属板制、 橡胶制等。在为较薄的金属板
时, 优选在金属板和稳定器之间设置间隙, 使对金属板施加的冲击不直接传递给稳定器。 橡 胶制的冲击缓和部件例如形成为截面コ字状, 并被粘贴在各肋的与固定止动件对置的面和 稳定器的筒状主体的与固定止动件对置的面上。 金属板制的冲击缓和部件例如形成为在截 面コ字状的冲击缓和部件主体部分的开口设置周缘部, 使该周缘部沿着各肋的顶端部, 由 此将冲击缓和部件安装在稳定器上。
缓和稳定器与固定止动件接触时的冲击的冲击缓和部件亦可设置在固定止动件 上。
设置在固定止动件上的冲击缓和部件由较薄的金属板制、 橡胶制等。无论采用何 种方式, 都优选在稳定器上设置面临固定止动件的突出部, 并由冲击缓和部件来承接该突 出部。在采用橡胶制时, 即可承接突出部的整个顶端面、 亦可承接突出部的两角部。当采用 金属板弹簧制时, 优选以盘状的薄金属板承接突出部的两角部。
上述中, 如果固定止动件的位置不合适, 会增加肋相对于固定止动件 (8) 的无谓 的移动量 ( 不是平行于卷挂传动部件的行进方向的方向的移动量, 而朝向与之垂直的方向 的移动量等 ), 为此需要例如采用增大肋的突出量 ( 高度 ) 的对策, 以使固定止动件与肋可 靠地抵接。
因此, 优选将固定止动件的中心设定在滑轮轴间距离的中央值 ±5mm 以内, 令固 定止动件与稳定器的筒状主体接触。
这样一来, 能够最小限度地设定所需肋的突出量, 能够实现小型、 轻质化且也削减 了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 由于配置了筒状的稳定器, 其通过使卷挂传动部件 的弦部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插通到初级滑轮与次级滑轮之间来限制卷挂传动部件的动 作, 因此利用该稳定器可降低弦振动并提高噪声特性。 而且, 稳定器被支承在卷挂传动部件 上且能够伴随着卷挂传动部件沿行进方向的移动而在其移动方向上移动, 因此卷挂传动部 件的弦部的固有振动频率增高, 能够使刺耳的声音偏移到不带来不舒适感的声音, 进一步 提高了噪声特性。 另外, 由于稳定器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被限制器限制, 因此防止了稳定器 与滑轮干涉。 此外, 由于不需要将稳定器固定于壳体, 因此能够省略一直以来所必须的将稳 定器嵌入固定在壳体上所设置的固定止动件中的作业、 提高了组装性且削减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