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用于在使连续的带状工件沿预定行进路径行进的状态下间歇地停止和加工该工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用于例如一次性尿布(disposable diaper)的传统生产线5包括沿水平方向前后排列的多个加工位置P1、P2、...。以连续的带状工件1的形式连续地运送半成品的尿布,在该过程中,在各加工位置P1、P2、...对半成品的尿布进行各种加工,由此完成成品。
在上述加工位置P1、P2、...中的一个位置进行压力加工的情况下,在使用压模的每一次模压运动时,将间歇地停止带状工件1的运送。然而,该停止影响压力加工位置的紧上游和紧下游的加工位置的运送。也就是,带状工件1将不可避免地也在紧邻的加工位置暂时停止。
在这一点上,日本特许第3452577号公报的加工设备90允许仅在加工设备90处间歇地停止带状工件1的运送,而不在加工设备90的上游位置和下游位置停止带状工件1的运送。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加工设备90包括辊对91,该辊对91由一对辊91a、91b构成,该对辊91a、91b在被分隔件93沿前后方向彼此间隔开的同时被连接在一起。带状工件1被卷绕在辊对91上,从而形成带状工件1的行进路径。以与带状工件1的行进速度Vt等值但反向的速度移动辊对91允许移动速度Vm和行进速度Vt彼此抵消。这产生了带状工件1在辊91a和91b之间的位置的伪停止状态(pseudo-halted state),在该伪停止状态下,由加工部95进行加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停止状态不是带状工件1物理地停止的状态。因此,存在如下情况:例如,由于移动速度Vm和行进速度Vt之间的同步故障,带状工件1可能稍微移位。因此,带状工件1的加工位置可能偏离目标位置。
在这一点上,可以使用诸如图3的侧视图示出的设备100来解决上述问题。该加工设备100包括:多个运送辊31a、31b、32a、32b,其形成带状工件1的行进路径PL;以及摆动(seesaw)构件34,其被配置成跨越设定于行进路径PL中的加工位置Pn地前后延伸。带状工件1卷绕分别设置于摆动构件34的前端和后端的辊34a、34b。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使得可以形成卷曲(loop)1a、1b,其中,卷曲1a、1b由加工位置Pn前方和后方的带状工件1构成,由此蓄积带状工件1。位于加工位置Pn和摆动构件34的辊34a之间的运送辊31b是驱动辊31b,其由例如伺服马达驱动以转动。驱动辊31b被布置成与带状工件1接触。
因此,利用该加工设备100,可以通过停止驱动辊31b来在加工位置Pn处可靠地实现带状工件1的物理停止状态。
在该停止过程中,由于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上游卷曲1a归因于摆动构件34的摆动运动而变大,从上游加工位置Pn-1送到加工设备100的带状工件1被蓄积,而由于下游卷曲1b归因于相同的摆动运动而变小,将从加工设备100送出到下游加工位置Pn+1的加工过的带状工件1向前运送。以此方式,避免了带状工件1在加工设备100中的停止影响到紧上游的加工位置Pn-1和紧下游的加工位置Pn+1。
然而,摆动构件34是被驱动(从动)组件,其通过接受来自带状工件1的力而上下摇动。运送辊32a也是从动辊,其通过接受来自带状工件1的转动力而转动。因此,当带状工件1停止时,摆动构件34的辊34b被带状工件1向上牵拉并且开始上升。然而,此时,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的惯性例如作用在带状工件1上,造成了施加到带状工件1上的张力的显著的变动。另外,在停止时,随着带状工件1而转动地运送辊32a也停止。因此,运送辊32a的转动运动的惯性作用在带状工件1上,这也造成了施加到带状工件上1的张力的变动。
考虑到如上所述的传统问题,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设备,所述加工设备在使连续的带状工件沿预定的行进路径行进的状态下间歇地停止和加工该带状工件,并且该加工设备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工件的间歇停止而产生的该工件的张力的变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方面是一种加工设备,其具有:
工件运送部,所述工件运送部通过使连续的带状工件卷绕于多个运送辊以及形成用于所述工件的行进路径来运送所述工件;以及
加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行进路径中并且在所述工件被间歇性地停止的期间进行加工;
其中,所述工件运送部包括:
入侧缓冲机构,所述入侧缓冲机构被设置在所述行进路径中所述加工部的上游侧,并且能够通过使所述工件卷绕于第一移动元件来蓄积从上游运送的所述工件,其中,所述第一移动元件被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引导,
出侧缓冲机构,所述出侧缓冲机构被设置在所述行进路径中所述加工部的下游侧,并且能够通过使加工过的所述工件卷绕于第二移动元件来蓄积加工过的并且将被运送到下游的所述工件,其中,所述第二移动元件被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引导,
连动部,其使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以连动的方式移动,使得用于增加或减少由所述入侧缓冲机构蓄积的所述工件的蓄积量的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运动与用于增加或减少由所述出侧缓冲机构蓄积的所述工件的蓄积量的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运动彼此相反,并且使得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的所述蓄积量的变化量与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的所述蓄积量的变化量相等,
间歇送出部,其与已经通过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发生接触,并且重复用于间歇性地停止所述工件的停止运动和用于将所述工件送出到所述加工部的送出运动,
无端环状元件,其在所述行进路径中以沿着所述工件伸展(lie)的方式卷绕于所述运送辊、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以及
第一驱动辊,通过驱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以使所述无端环状元件循环,所述第一驱动辊对所述运送辊施加转动力并且还对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施加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的所述往复移动的移动力;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辊以预定速度连续驱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以使所述无端环状元件循环,并且所述间歇送出部与所述工件的停止运动同步地间歇性地停止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使得所述无端环状元件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沿所述行进路径移动的范围内进行与所述工件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相同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公开,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加工设备,该加工设备在使连续的带状工件沿预定的行进路径行进的状态下间歇地停止和加工该带状工件,并且该加工设备能够有效地抑制伴随着工件的间歇停止而产生的工件的张力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多个加工位置P1、P2、...的生产线5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传统的加工设备90的示例的侧视图。
图3是解决传统的加工设备90的问题的加工设备100的侧视图。
图4A和图4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的侧视图。
图5A至图5C是说明摆动构件34在带状工件1的间歇停止期间的摇动运动的说明图。
图6A至图6C是说明当解除带状工件1的间歇停止时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的说明图。
图7A至图7C是说明摆动构件34在带状工件1的间歇停止期间的摇动运动的说明图。
图8A至图8C是说明当解除带状工件1的间歇停止时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驱动辊31b的转动速度V的图。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a的侧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加工设备10b的侧视图。
图12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c的侧视图。
图13是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d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状工件(工件);
1a:部分(卷曲);1b:部分(卷曲)
5:连续生产线;10:加工设备;
10a:加工设备;10c:加工设备;10d:加工设备;
20:加压装置(加工部);
21a:阳模;21b:阴模;
30:间歇运送装置(工件运送部);
31:路线辊(pass-line roll)组(运送辊);
31a:路线辊(运送辊);
31b:驱动辊(间歇送出部,第二驱动辊);
31c:加压辊;
31d:配有制动器的非驱动辊(间歇送出部);
32:路线辊组(运送辊);
32a:路线辊(运送辊);
32b:路线辊(运送辊);
34:摆动构件(连动部);
34a:入侧辊(第一移动元件,入侧缓冲机构);
34b:出侧辊(第二移动元件,出侧缓冲机构);
34c:摇动中心轴;
36:气缸(间歇送出部,摇动驱动装置);
36a:活塞;37:张力变动抑制机构;
37a:环带(无端环状元件);37b:从动辊;
37c:从动辊;
37d:从动辊;
37e:驱动辊(第一驱动辊);
37f:从动辊;37g:从动辊;
38:板凸轮(间歇送出部,摇动驱动装置);38c:轴;
41:加压运动监测传感器;
42: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
43:摇动运动监测传感器;
43a:下限上位置处的传感器;
43b:下限下位置处的传感器;
90:加工设备;91a:辊;91b:辊;
93:分隔件;95:加工部;100:加工设备;
1La:卷曲;1Lb:卷曲;
Pn-1:加工位置;Pn:加工位置;
Pn+1:加工位置;PL:路线(行进路径);
V:运送速度(行进速度);
Vin:入侧运送速度(行进速度);
Vout:出侧运送速度(行进速度);
A1:通常范围;A2:减速范围;A3:间歇停止范围;
A4:加速范围;A5:减速范围;Vt:行进速度;
Vm:移动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公开内容,至少以下内容将变得清楚。
一种加工设备,其包括:
工件运送部,所述工件运送部通过使连续的带状工件卷绕于多个运送辊以及形成用于所述工件的行进路径来运送所述工件;以及
加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行进路径中并且在所述工件被间歇性地停止的期间进行加工;
其中,所述工件运送部包括:
入侧缓冲机构,所述入侧缓冲机构被设置在所述行进路径中所述加工部的上游侧,并且能够通过使所述工件卷绕于第一移动元件来蓄积从上游运送的所述工件,其中,所述第一移动元件被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引导,
出侧缓冲机构,所述出侧缓冲机构被设置在所述行进路径中所述加工部的下游侧,并且能够通过使加工过的所述工件卷绕于第二移动元件来蓄积加工过的并且将被运送到下游的所述工件,其中,所述第二移动元件被以能够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引导,
连动部,其使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以连动的方式移动,使得用于增加或减少由所述入侧缓冲机构蓄积的所述工件的蓄积量的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运动与用于增加或减少由所述出侧缓冲机构蓄积的所述工件的蓄积量的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运动彼此相反,并且使得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的所述蓄积量的变化量与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的所述蓄积量的变化量相等,
间歇送出部,其与已经通过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发生接触,并且重复用于间歇性地停止所述工件的停止运动和用于将所述工件送出到所述加工部的送出运动,
无端环状元件,其在所述行进路径中以沿着所述工件伸展的方式卷绕于所述运送辊、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以及
第一驱动辊,通过驱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以使所述无端环状元件循环,所述第一驱动辊对所述运送辊施加转动力并且还对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施加用于实现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的所述往复移动的移动力;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辊以预定速度连续驱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以使所述无端环状元件循环,并且所述间歇送出部与所述工件的停止运动同步地间歇性地停止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使得所述无端环状元件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沿所述行进路径移动的范围内进行与所述工件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相同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
利用该加工设备,通过循环地驱动无端环状元件,转动力被施加到运送辊,移动力被施加到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从而完成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的往复移动。这降低了与运送辊的转动运动相关的惯性和与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的移动运动相关的惯性对工件的作用。因此,可以抑制工件的张力变动。
此外,第一驱动辊和间歇送出部允许无端环状元件在无端环状元件沿着工件伸展的范围内进行与工件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相同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因此,无端环状元件能够代替带状工件可靠地接收可能在任意定时作用在工件上的与运送辊的转动运动相关的惯性和与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的移动运动相关的惯性。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工件的张力变动。
注意,当间歇送出部在加工部处停止工件以由加工设备进行加工时,由入侧缓冲机构蓄积从加工设备的上游送入的工件,而已经蓄积的加工过的工件从出侧缓冲机构被送出到加工设备的下游。因此,有效地避免了在加工设备中停止工件影响到紧上游的加工位置和紧下游的加工位置的工件的运送。
此外,因为间歇送出部与工件接触以使工件停止,所以能物理地制动工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在工件的加工对象位置处进行加工。
此外,通过设置连动部,以如下方式进行用于增加或减少工件的蓄积量的增加运动或减少运动:使入侧缓冲机构和出侧缓冲机构之间的增加运动或减少运动彼此相反,并且使由入侧缓冲机构和出侧缓冲机构蓄积的工件的蓄积量的变化量保持相等。因此,可以使工件的张力在工件的停止期间和停止解除期间基本恒定。
在上述加工设备中,优选地: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第一移动元件是从动地转动的辊;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所述第二移动元件是从动地转动的辊;这些辊通过接收由循环地驱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产生的转动力而转动。
利用该加工设备,通过用作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的辊的从动转动而平稳地将工件卷绕于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
此外,因为这些辊通过接收由循环地驱动无端环状元件而产生的转动力而转动,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辊的转动运动的惯性作用在工件上。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工件的张力变动。
在上述加工设备中,优选地:所述加工设备还包括:摆动构件,其作为所述连动部,所述摆动构件绕预定的轴摇动;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被安装于所述摆动构件;所述轴处于安装所述第一移动元件的位置和安装所述第二移动元件的位置之间的中点,所述摆动构件的摇动运动引起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和所述第二移动元件的所述往复移动。
在该加工设备中,采用摆动构件作为连动部。因此,可以有效地实现如下状态:入侧缓冲机构和出侧缓冲机构之间的增加或减少工件的蓄积量的增加运动或减少运动彼此相反,并且使由入侧缓冲机构和出侧缓冲机构蓄积的工件的蓄积量的变化量保持相等。
在上述加工设备中,优选地,所述摆动构件包括:多个第一移动元件,用于使所述工件以曲折状卷绕于所述第一移动元件;多个第二移动元件,用于使加工过的所述工件以曲折状卷绕于所述第二移动元件。
利用该加工设备,与工件不以曲折(zigzag)的形式卷绕的情况,即设置一个第一移动元件和一个第二移动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摆动构件的摇动行程量。因此,可以降低摇动运动速度,由此减小摇动运动上下反转时的冲击。
在上述加工设备中,优选地:所述无端环状元件的预定速度是所述第一驱动辊与所述无端环状元件接触的接触位置处的速度;该预定速度与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上游侧的所述工件的行进速度或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下游侧的加工过的所述工件的行进速度相等。
利用该加工设备,能够使无端环状元件的行进运动与工件的行进运动相匹配。因此,无端环状元件能够代替工件可靠地接收可以伴随工件的停止运动和/或送出运动而作用在工件上的与运送辊、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相关的惯性。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工件的张力变动。
在上述加工设备中,优选地:所述间歇送出部是第二驱动辊,在将来自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工件卷绕在该第二驱动辊的外周面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驱动辊通过被驱动转动而将所述工件运送到所述加工部;所述无端环状元件也卷绕于所述第二驱动辊。
利用该加工设备,工件卷绕第二驱动辊,并且由于第二驱动辊被驱动转动而运送工件。因此,能够通过停止第二驱动辊可靠地制动工件。因此,可以可靠地使工件处于停止状态。
此外,因为,无端环状元件也卷绕用作间歇送出部的第二驱动辊,可以与工件的停止运动同步地停止无端环状元件,以及与工件的送出运动同步地送出无端环状元件。也就是,可以提高工件的行进运动和无端环状元件的行进运动之间的同步性。因此,无端环状元件能够代替工件可靠地接收可以伴随工件的停止运动和/或送出运动而作用在工件上的与运送辊相关的惯性以及与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相关的惯性。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工件的张力变动。
在上述加工设备中,优选地:在解除所述工件的停止运动时,所述间歇送出部并行地进行增加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所述蓄积量的增加运动和减少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所述蓄积量的减少运动;通过使所述入侧缓冲机构和所述出侧缓冲机构之间的所述工件的行进速度比以下两个行进速度都大来实现所述增加运动和所述减少运动:所述入侧缓冲机构的上游侧的所述工件的行进速度,以及所述出侧缓冲机构的下游侧的加工过的所述工件的行进速度。
利用该加工设备,可以可靠地为下一次工件停止运动做准备。也就是,出侧缓冲机构能够返回到如下状态:出侧缓冲机构能够通过利用出侧缓冲机构蓄积加工过的工件而将工件送向下游,并且入侧缓冲机构能够返回到如下状态:入侧缓冲机构能够通过送出由入侧缓冲机构蓄积的工件而蓄积从上游送入的工件。
第一实施方式
图4A和图4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的侧视图。注意,为了使图简单,图4A示出了未带有作为加工设备10的组件的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的加工设备10,相反地,图4B示出了带有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但是不带有带状工件1的加工设备。
此外,如图4A所示,铅垂方向在下文中也被称为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在下文中也被称为前后方向。顺便提及,前后方向中的“前”是带状工件1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后”是带状工件1的运送方向的上游侧。此外,加工设备10的上游侧也被称为入侧,加工设备10的下游侧也被称为出侧。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被组合到设置于图1的连续生产线5中的多个加工位置P1、P2、...中的一个加工位置Pn。如图4A所示,带状工件1从紧上游加工位置Pn-1以入侧运送速度Vin被引入加工设备10,另一方面,在受到由加工设备10进行的预定加工之后,以出侧运送速度Vout向紧下游加工位置Pn+1送出工件。
根据等质量流(constant mass flow)原理,加工设备10的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应该基本彼此相等;然而,在带状工件1是诸如无纺布等可拉伸(stretchable)材料的情况下,由于材料的拉伸变形,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可能彼此不相等,例如,入侧运送速度Vin可能处于出侧运送速度Vout的95%至105%的范围内。然而,以下的说明是基于如下前提:以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彼此相等并且等于基准速度V0的方式来控制这两个速度。
顺便提及,由加工设备10进行的加工例如是压力加工。因此,在压力加工过程中,需要间歇地停止带状工件1的运送。然而,以如下方式设计加工设备10:不管工件1的间歇性停止,该加工设备10仍能够使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大致保持在上述基准速度V0不变。换句话说,在紧上游加工位置Pn-1和紧下游加工位置Pn+1连续地运送带状工件1而不停止在该位置的运送的情况下,加工设备10仅允许在加工设备10处进行间歇运送。以下将详细说明加工设备10。
如图4A所示,加工设备10包括:间歇运送装置30,其被用作工件运送部,所述工件运送部通过将连续的带状工件1绕在多个运送辊31、32上并且形成带状工件1用的行进路径(travelpath)PL来运送带状工件1;加压装置20,其被用作加工部,所述加工部被设置在行进路径PL中并且在间歇性地停止带状工件1的状态下进行加工;一组传感器41、42、43,其用于检测间歇运送装置30和加压装置20的状态;以及控制器(未示出),其用于根据一组传感器41、42、43的检测结果以加压装置20与间歇运送装置30彼此协作的方式控制加压装置20与间歇运送装置30。
<加压装置20>
如图4A所示,加压装置20包括:例如,阳模21a,其能够被驱动以在铅垂方向上上下升降;和阴模21b,其以与阳模21a相对的方式被配置于阳模21a的下方。大致水平的路线(passline)PL关于上下方向被设定于阳模21a和阴模21b之间,以作为带状工件1的行进路径。因此,带状工件1的加工用对象部位(“加工对象部位”)被沿路线PL在水平方向上运送,然后,在间歇性地停止运送的状态下,阳模21a向阴模21b下降并且夹压带状工件1的加工对象部位,由此施加压力加工。当阳模21a上升并且完成加压运动时,重启带状工件1的运送运动,并且加压装置20保持待机直到带状工件1的下一加工对象部位移动到阳模21a下方并且停止。注意,在此示例中,液压缸(未示出)被用作阳模21a的升降运动的驱动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间歇运送装置30>
如图4A和图4B所示,间歇运送装置30包括:路线辊组31、32,其被用作相对于加压装置20形成带状工件1用路线PL的多个运送辊;入侧缓冲机构34a,其被设置在路线PL中、加压装置20的上游侧,并且能够以像在铅垂方向上向下凸出的圈(loop)一样悬垂的状态蓄积带状工件1;出侧缓冲机构34b,其被设置在路线PL中、加压装置20的下游侧,并且能够以像在铅垂方向上向下凸出的圈一样悬垂的状态蓄积经压力加工过的带状工件1;摆动构件(seesaw member)34,其被用作以连动的方式移动入侧缓冲机构34a和出侧缓冲机构34b用的连动部;以及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其用于抑制带状工件1的张力的变动。
如图4A所示,例如,路线辊组31主要由一对路线辊31a、31b构成,该对路线辊31a、31b被配置在相同高度并且被配置在加压装置20的上游侧;路线辊组32主要由一对路线辊32a、32b构成,该对路线辊32a、32b被配置在相同高度并且被配置在加压装置20的下游侧。带状工件1卷绕于路线辊31a、31b、32a、32b,并且由这些路线辊31a、31b、32a、32b支撑,由此带状工件1用路线PL以在水平方向上前后跨过加压装置20而伸展的方式形成。
加压装置20的紧上游的路线辊31b(下文也称为驱动辊31b)被直接连接到诸如伺服马达等驱动源,并且只有路线辊31b被构造成被驱动转动的驱动辊。因此,通过控制驱动辊31b(与“间歇送出部”和“第二驱动辊”相对应)的转动速度来控制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状态。例如,当驱动辊31b转动时,运送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另一方面,当驱动辊31b停止时,对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也停止。利用本加工设备10,因为在物理运送停止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压力加工,所以能够在带状工件1上的目标位置处精确地施加压力加工。
注意,绕与驱动辊31b的转动轴平行的转动轴从动地转动的加压辊31c以预定的加压压力压靠驱动辊31b的外周面。在带状工件1被夹在驱动辊31b和加压辊31c之间的状态下,在不与驱动辊31b产生相对滑动的情况下运送带状工件1。因此,提高由驱动辊31b进行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运动的响应性,结果,提高了带状工件1的停止位置精度。
如图4A所示,入侧缓冲机构34a和出侧缓冲机构34b是以从动转动的方式分别被支撑在摆动构件34的前端和后端的一对辊34a、34b(分别与“第一移动元件”和“第二移动元件”相对应)。这些辊34a、34b的直径和重量相等。安装有这些辊34a、34b的摆动构件34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摆动构件34能够绕位于辊34a、34b的中间位置的摇动中心轴34c来回转动。
辊34a位于一对路线辊31a、31b之间的位置,辊34b位于一对路线辊32a、32b之间的位置。因此,辊34a、34b分别具有从一对路线辊31a、31b上经过的带状工件1的部分1a和从一对路线辊32a、32b上经过的带状工件1的部分1b,并且部分1a和部分1b分别从下面卷绕辊34a、34b。
因此,当摆动构件34摇动时,带状工件1的由下降的辊34b(34a)形成的卷曲(loop)量(蓄积量)增加,由此蓄积带状工件1;另一方面,带状工件1的由上升辊34a(34b)形成的卷曲量(蓄积量)减少,由此送出带状工件1。也就是,入侧缓冲机构的辊34a和出侧缓冲机构的辊34b总是以彼此相反的运动关系移动。结果,由这些辊34a、34b形成的卷曲1a、1b的总长度总是保持不变,因此,可以在保持带状工件1的张力恒定的状态下,可靠地实现加工设备10的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之间的同步化。
以下将对此作详细说明。首先,如图4A的实线所示,假设初始状态是卷曲1b大量蓄积在出侧缓冲机构的辊34b,而在入侧缓冲机构的辊34a处基本不存在卷曲1a。在此状态下,即使由伺服马达停止驱动辊31b的转动从而间歇地停止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尽管工件已经停止,但是仍然需要以出侧运送速度Vout将带状工件1送出到下游加工位置Pn+1。在此情况下,如图5A至5C所示,出侧缓冲机构的辊34b(下面也称为“出侧辊34b”)由于带状工件1的张力等而上升,因此,带状工件1从出侧缓冲机构34b的卷曲1b被送出。以此方式,尽管驱动辊31b已经停止,仍然可以以与基准速度V0相等的运送速度Vout送出带状工件1。
另一方面,此时,如图5A至图5C所示,入侧缓冲机构的处于上限位置的辊34a(下面也称为“入侧辊34a”)下降,并且在向下拉工件的同时,将从上游加工位置Pn-1运送来的带状工件1蓄积成向下凸出的圈状。这里,注意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一样也被设置于摆动构件34。因此,在没有任何运动延迟的状态下,入侧辊34a的作为与出侧辊34b的上述上升运动的相反的运动的下降运动与出侧辊34b的上述上升运动同步地并行地发生。也就是,入侧辊34a以与出侧辊34b的上升速度相同的速度下降,并且入侧辊34a的下降量与出侧辊34b的上升量相同。因此,由入侧缓冲机构的辊34a蓄积的带状工件1的量与由出侧缓冲机构的辊34b送出的带状工件1的量相等。结果,可以使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基本相等;换句话说,可以可靠地实现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之间的同步化。
注意,当取消该间歇性停止状态时,重启驱动辊31b的转动,因此,运送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直到到达下一间歇性停止位置。然而,在此运送期间,需要使摆动构件34从图5C所示的状态返回到图5A所示的初始状态,以为下一间歇性停止作准备;通过适当地设定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用于间歇运送的运送速度V而实现返回到初始状态。
更具体地,当解除间歇停止时,如图6A所示,驱动辊31b开始再次转动。这里,将驱动辊31b此时的转动速度V设定成比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快。因此,如图6A至图6C所示,以比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大的速度V运送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因此,从入侧辊34a中送出的带状工件1的量比以入侧运送速度Vin供给到入侧辊34a的带状工件1的量大,由此使入侧辊处的工件的量变少。结果,入侧辊34a处的卷曲的量减少,并且入侧辊34a从它的下限位置上升到上限位置。另一方面,以运送速度Vout从处于上限位置的出侧辊34b送出带状工件1。然而,因为带状工件1以比运送速度Vout大的速度V供给到出侧辊34b,所以带状工件1变得过量供给。结果,出侧辊34b处的卷曲的量增加,出侧辊34b从它的上限位置下降到下限位置。换句话说,摆动构件34进行入侧辊34a上升而出侧辊34b下降的摆动运动,以此方式,摆动构件34返回到上述初始状态。
为抑制带状工件1的张力由于上述摆动运动等而变动,设置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更具体地,在此加压装置20中,随着加工间隔变短并且以小节距进行加工,摆动构件34的摇动循环也变短。因此,与摆动构件34的摇动有关的惯性和与从动转动路线辊31a、32a、32b的转动运动有关的惯性对带状工件1的影响变大而不能忽略,因此,造成了带状工件1的张力的变动。
例如,如图5A和图5B所示,当带状工件1被停止时,摆动构件34的出侧辊34b被带状工件1向上拉并且开始上升。然而,此时,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的惯性作用在带状工件1上,这造成了带状工件1的张力的变动。另外,当带状工件1被停止时,随着带状工件1转动的路线辊32a也被停止(参见图5A)。因此,路线辊32a的转动运动的惯性也作用在带状工件1上,这也造成了带状工件1的张力的变动。此种张力变动可能恶化带状工件1的停止位置精度,因此可能造成加工带状工件1的位置偏离目标位置。
考虑到上述问题,如图4B所示,该加工设备10具有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其代替带状工件1接收与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等有关的惯性和与路线辊31a、32a、32b的转动运动有关的惯性。
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是所谓的卷绕传递系统并且采用环带37a(与“无端环形元件”对应)作为它的主要元件,其中,环带37a以与在带状工件1的宽度方向(贯通图4B的纸面的方向)上与该环带37a相邻的带状工件1平行行进的状态被循环驱动。更具体地,和带状工件1相同,环带37a沿路线PL依次卷绕于路线辊31a、摆动构件34的入侧辊34a、驱动辊31b、路线辊32a、摆动构件34的出侧辊34b、路线辊32b。此外,环带37a也卷绕于位于上述辊下方的从动辊37b、37c、37d,因此形成环带37a的循环路径。
环带37a在环带37a沿着带状工件1伸展的范围内进行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行进运动和蓄积运动。以此方式,环带37a代替带状工件1接收可以在任意定时作用于带状工件1的上述惯性,由此抑制带状工件1的张力的变动。
如下实现上述构造示例。首先,被作为驱动源的伺服马达驱动转动的驱动辊37e(与“第一驱动辊”对应)被布置在环带37a的循环路径中,以使环带37a进行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行进运动。环带37a以预定的卷绕角卷绕驱动辊37e。驱动辊37e以与带状工件1的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相同的周速V0转动,因此环带37a以与带状工件1的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相同的基准速度V0循环。注意,环带37a的循环运动也使环带37a所卷绕的辊31a、34a、32a、34b、32b转动。
环带37a也卷绕于控制带状工件1的运送的驱动辊31b,以使环带37a进行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蓄积运动。以此方式,驱动辊31b能够在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定时间歇性停止以基准速度V0循环的环带37a,以及解除该环带37a的该间歇性停止。因此,环带37a也在摆动构件34的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处进行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蓄积运动。
例如,如图8C所示,在带状工件1由驱动辊31b运送的状态下,环带37a的整周以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运送速度V0行进。然而,如图7A所示,当驱动辊31b间歇性停止时,与位于驱动辊31b和运送辊32a之间的带状工件1一样,位于驱动辊31b和运送辊32a之间的环带37a也被驱动辊31b间歇性停止。在此过程中,如图7B和图7C所示,由于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入侧的环带37a的卷曲量随着入侧的带状工件1的卷曲量的增加而与带状工件1的卷曲量一样地增加,并且出侧的环带37a的卷曲量随着出侧的带状工件1的卷曲量的减少而减少。另一方面,如图8A所示,当解除间歇性停止时,由驱动辊31b以与带状工件1相同的速度V也运送环带37a。然后,如图8B和图8C所示,由于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入侧的环带37a的卷曲量随着入侧的带状工件1的卷曲量的减少与带状工件1的卷曲量的减少一样地减少,并且出侧的环带37a的卷曲量随着出侧的带状工件1的卷曲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使环带37a最终返回到它的如图8C所示的初始状态。
<传感器组41、42、43>
如图4A所示,传感器组41、42、43包括加压运动监测传感器41,其用于监测加压装置20的加压运动;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其用于监测带状工件1上的加工对象部位的位置;以及摇动运动监测传感器43,其用于监测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
加压运动监测传感器41是例如被设置于阳模21a的上限位置的接近开关,其在每次阳模21a到达上限位置时输出检测信号。
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是被配置于加压装置20的紧上游的传感器,其在每次传感器检测到以预定的节距形成于带状工件1上的标示加工位置的标记(下文称为“加工位置标记”)时输出检测信号。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的例子包括光电管,其输出具有与接收到的光量相对应的强度的信号。
摇动运动监测传感器43是例如被设置成靠近摆动构件34的出侧辊34b的下限位置的接近开关,并且该接近开关在出侧辊34b到达下限位置时输出检测信号。这里,注意两个位置-下限上位置和位于下限上位置稍下方的下限下位置被设定成下限位置,并且接近开关43a、43b分别被配置在这些位置。
<控制器>
控制器是合适的程控装置和/或计算机,并且根据从上述传感器组41、42、43输出的检测结果控制与加工设备相关的各种驱动源。更具体地,控制器控制用于驱动加压装置20的阳模21a以使阳模21a升降的液压缸,并且控制作为驱动辊31b的驱动源的伺服马达的转速。此外,控制器以使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的驱动辊37e的周速变成与带状工件1的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相等的基准速度V0的方式来控制驱动辊37e的转速。
<加工设备10的操作例>
利用如上构造的加工设备10,在将加压装置20上游的加工位置Pn-1和下游的加工位置Pn+1处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速度Vin、Vout维持为通常的基准速度V0的状态下,如下所述的转动驱动辊31b允许在抑制张力变动的状态下在加压装置20中间歇地运送带状工件1,并且允许以适当的节距向带状工件1施加压力加工。
图9是示出驱动辊31b的转速V的图。水平轴表示时间,竖直轴表示速度(米/秒)。注意,因为由驱动辊31b控制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所以图9中的竖直轴也表示被运送经过加压装置20的带状工件1的速度V。
首先,在初始状态下,如图8C所示,假设摆动构件34的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分别位于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并且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由驱动辊31b以与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相等的基准速度V0运送。
在图9的以初始状态进行运送的通常范围A 1期间,当从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发出表示检测到带状工件1上的加工位置标记的检测信号时,控制器根据图9的减速范围A2中的预定减速模式停止驱动辊31b的转动,从而间歇性地停止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
在此间歇性停止A3期间,控制器使加压装置20进行它的加压运动(图7A和图7B)。
注意,在该间歇性停止A3期间,摆动构件34如上所述地进行从初始状态(图7A)到相反状态(图7C)的摇动运动(也就是,入侧辊34a下降而出侧辊34b上升)。因此,可以接收在带状工件1的伸展状态下以基准速度V0从上游加工位置Pn-1送入的带状工件1,并且以基准速度V0将该带状工件1送出至下游加工位置Pn+1。因此,间歇性停止不会干扰上游加工位置Pn-1和下游加工位置Pn+1的运送状态。此外,基本由摆动构件34的由于带状工件1的张力而上升的出侧辊34b实现该摇动运动;此时,环带37a的张力也在使出侧辊34b上升的方向上起作用,这抑制了带状工件1的张力变动。
一段时间以后,当控制器从加压运动监测传感器41接收到表示加压运动的完成的信号时,控制器重启驱动辊31b的转动。然而,如图9的加速范围A4所示,控制器此时根据预定的加速模式增大转速到比基准速度V0大的速度,从而使速度最终比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大,因此使图8A所示的状态的摆动构件34返回到图8C所示的初始状态,并且为下一次加压运动用间歇性停止做好准备。注意,此时的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基本上也是由摆动构件34的由于带状工件1的张力而上升的入侧辊34a实现的;此时,环带37a的张力也在使入侧辊34a上升的方向上起作用,这抑制了带状工件1的张力变动。
顺便提及,由摇动运动监测传感器43检测摆动构件34已经返回至它的初始状态(图8C)的事实。以下将对此作详细说明。在即将返回初始状态的时刻,出侧辊34b首先经过下限上位置处的传感器43a的位置,因此,下限上位置处的传感器43a送出检测信号。然后,如图9的减速范围A5所示,控制器开始使驱动辊31b减速。然后,当出侧辊34b到达下限下位置并且下限下位置处的传感器43b送出检测信号时,控制器将驱动辊31b的转速设定成基准速度V0,由此完成一个加工循环。
此后,当每次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检测到带状工件1上的加工位置标记时,重复上述加工循环。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工设备10a的侧视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驱动辊31b控制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的运送状态。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代替驱动辊31b而设置的配有制动器的非驱动辊31d和用于驱动摆动构件34以使之摇动的摇动驱动装置36控制运送状态。换句话说,配有制动器的非驱动辊31d和摇动驱动装置36与“间歇送出部”相对应。除了上述特征之外的其他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同,例如,同样地设置张力变动抑制机构37。
配有致动器的非驱动辊31d包括:非驱动辊31d,其被安装在与驱动辊31b相同的位置处,以替代驱动辊31b;以及例如鼓式或盘式的制动机构(未示出),其用于制动非驱动辊31d的转动。因此,当制动机构不处于操作状态时,非驱动辊31d随着与该辊接触的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的运送而转动,然而,当制动机构处于操作状态时,不只是该辊自身被停止,与该辊接触的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也被停止。
摇动驱动装置36是例如气缸,并且气缸的活塞36a的顶端被连接到摆动构件34。因此,通过从预定的压缩空气源经由诸如电磁阀(solenoid valve)等转换阀(diverter valve)向气缸的缸室中供给压缩空气(被加压的空气),可以经由活塞36a的升降运动来上下摇动摆动构件34。
由上述控制器控制非驱动辊31d和摇动驱动装置36,因此,在加压装置20中如下地间歇运送带状工件1。
和上述示例一样,将基于加工设备10a处于图8C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假设来进行说明。更具体地,摆动构件34的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分别位于图10中的实线所示的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并且由下游加工位置Pn+1牵拉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因此以与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相等的基准速度V0运送带状工件1。
在工件以初始状态被运送的状态下,当从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发出表示检测到带状工件1的加工位置标记的检测信号时,控制器起动制动机构以停止非驱动辊31d的转动,因此在加压装置20中间歇性地停止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
然后,在此间歇性停止期间,控制器使加压装置20进行它的加压运动。
注意,在此间歇性停止期间,由转换阀切断压缩空气源与气缸36的缸室的连通,而使缸室向大气开放,因此,摆动构件34进入即使由于很小的负载也能自由摇动的状态。因此,摆动构件34的出侧辊34b由带状工件1的张力和环带37a的张力而被提升而上升,而入侧辊34a进行相反的运动并且下降。换句话说,摆动构件34进行从如图10的实线所示的它的初始状态到双点划线所示的相反状态的摇动运动。因此,摆动构件34能够接收在带状工件1伸展的状态下以入侧运送速度Vin从上游加工位置Pn-1送入的带状工件1,并且以出侧运送速度Vout将带状工件1送出至下游加工位置Pn+1。因此,间歇性停止无论如何也不干扰上游加工位置Pn-1和下游加工位置Pn+1的运送状态。
然后,当从加压运动监测传感器41接收到表示加压运动结束的信号时,控制器解除非驱动辊31d上的制动。然后,非驱动辊31d随着环带37a和由下游加工位置Pn+1牵拉而被运送的带状工件1而转动。然而,在此运送期间,需要使摆动构件34返回到实线所示的初始状态(也就是,入侧辊34a处于上限位置而出侧辊34b处于下限位置的状态),以为下一间歇性停止做准备。为此,控制器切换转换阀,并且将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源供给到气缸36的缸室,由此使气缸36的活塞36a伸长并且摇动摆动构件34,即,使入侧辊34a上升而使出侧辊34b下降。
注意,由摇动运动监测传感器43检测摆动构件已经返回至它的初始状态的事实。以下将对此作详细说明。当出侧辊34b到达下限下位置并且下限下位置处的传感器43b发送检测信号时,控制器停止气缸36的扩张运动,由此完成一个加工循环。
顺便提及,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使用配有制动器的非驱动辊31d,其用于间歇性地停止带状工件1并且用于解除此停止。作为可选方案,可以使用简单的没有制动机构的非驱动辊(从动辊)。然而,在此情况下,需要用于限制和停止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的单独机构。这种机构的示例可以包括被配置于非驱动辊的紧下游的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包括上下一对夹持构件,该一对夹持构件被设置成能够从上下方夹持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当停止带状工件1的运送时,上下一对夹持构件彼此相向移动,并且同时夹持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由此限制环带37a和带状工件1的向下游移动。另一方面,当重启带状工件1的运送时,夹持构件彼此远离,因此取消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的夹持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例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加工设备10b的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使用气缸36作为摆动构件34的摇动驱动装置36,但是本变型例使用凸轮机构替代气缸36。除此之外的其他特征几乎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同,例如,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布置配有制动器的非驱动辊31d以替代驱动辊31b。
摇动驱动装置38例如采用大致椭圆形的圆板状板凸轮38作为它的主要元件,其中,该板凸轮38可绕预定的轴38c转动。以如下方式配置板凸轮38:板凸轮的被用作凸轮面的外周面在比摆动构件34的摇动中心轴34c靠近入侧的位置处与摆动构件34的下表面接触。因此,通过利用伺服马达作为板凸轮的驱动源使板凸轮38绕轴38c转动,可以使摆动构件34上下摇动。
由上述控制器控制板凸轮38和配有制动器的非驱动辊31d,以此方式,如下地在加压装置20中间歇地运送带状工件1。
如上述示例那样,基于加工设备10b处于图8C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假设来进行说明。更具体地,如图11中的实线所示,摆动构件34由板凸轮38从下方支撑使得摆动构件34不能摇动,其中,板凸轮38在其上死点(top dead center)停止。因此,摆动构件34的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分别位于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此外,由下游加工位置Pn+1牵拉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并且因此以与入侧运送速度Vin和出侧运送速度Vout相等的基准速度V0运送带状工件1通过加压装置20。
在工件以初始状态被运送的状态下,当从加工对象部位监测传感器42发出表示检测到带状工件1的加工位置标记的检测信号时,控制器起动制动机构以停止非驱动辊31d的转动,因此间歇性地停止加压装置20中的带状工件1和环带37a。
然后,在此间歇性停止期间,控制器使加压装置20进行它的加压运动。
注意,在此间隙性停止的时刻,板凸轮38开始转动,并且进入其不支撑摆动构件34的状态,因此,摆动构件34进入即使由于很小的负载也能自由摇动的状态。因此,摆动构件34的出侧辊34b由带状工件1的张力和环带37a的张力而被提升而上升,而入侧辊34a进行相反的运动并且下降。换句话说,摆动构件34进行从如图11的实线所示的它的初始状态到双点划线所示的相反状态的摇动运动。因此,摆动构件34能够接收在带状工件1伸展的状态下以入侧运送速度Vin从上游加工位置Pn-1送入的带状工件1,并且以出侧运送速度Vout将带状工件1送出至下游加工位置Pn+1。因此,间歇性停止无论如何也不会干扰上游加工位置Pn-1和下游加工位置Pn+1的运送状态。
然后,当从加压运动监测传感器41接收到表示加压运动结束的信号时,控制器解除非驱动辊31d上的制动。然后,非驱动辊31d随着环带37a和由下游加工位置Pn+1牵拉而被运送的带状工件1而转动。然而,在此运送期间,需要使摆动构件34返回到实线所示的初始状态(也就是,入侧辊34a处于上限位置和出侧辊34b处于下限位置的状态),以为下一间歇性停止做准备。为此,控制器以使板凸轮与摆动构件34的下表面接触以使摆动构件34摇动的方式转动板凸轮38,由此使入侧辊34a上升而使出侧辊34b下降。
注意,由摇动运动监测传感器43检测摆动构件已经返回至它的初始状态的事实。以下将对此作详细说明。在即将返回到初始状态时,出侧辊34b经过下限上位置处的传感器43a的位置,因此,下限上位置处的传感器43a发出检测信号。然后,控制器首先开始降低板凸轮38的转速。然后,当出侧辊34b到达下限下位置并且下限下位置处的传感器43b发送检测信号时,控制器停止板凸轮38的转动运动,由此完成一个加工循环。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已经如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如下所述的变型也是可以的。
第一实施方式示出了作为间歇送出部的驱动辊31b,也示出了环带37a直接卷绕驱动辊31b的构造。然而,只要间歇送出部被构造成以与带状工件1的方式相同的方式间歇性地停止环带37a,本发明就不限于此。
例如,环带37a不必直接卷绕驱动辊31b;经由适当的卷绕传递系统简单地传递来自驱动辊31b的驱动源的转动力,以在与带状工件1的间歇性停止相同的定时间歇性地停止环带37a也是可以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B或图8C所示,环带37a沿带状工件1的路线PL(行进路径)移动的范围被设定成从路线辊31a至路线辊32b的整个范围。然而,该范围不限于此,可以以环带不沿路线PL的一部分移动的方式来设定环带。
例如,可以布置诸如图12所示的从动辊37f、37g,并且环带37a也可以卷绕这些辊37f、37g,使得环带37a在加压装置20的位置处不沿着带状工件1伸展,其中,加压装置20的位置即驱动辊31b和路线辊32a之间。
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作为连动部的摆动构件34,其中,该连动部使入侧缓冲机构的入侧辊34a和出侧缓冲机构的出侧辊34b以连动的方式进行相反的运动。然而,只要能够使这两个构件以连动的方式进行相反的运动,连动部不限于此。也就是,两个辊不必通过摆动构件34连接在一起。
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构造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由例如适当的引导轨道被往复地引导,并且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能够通过诸如气缸等驱动源升降。此外,可以由诸如计算机等适当的控制器控制此气缸,使得入侧辊34a和出侧辊34b进行彼此相反的运动(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没有特别地说明带状工件1用的材料等。然而,可以采用任何具有适度挠性的带状元件,并且该带状元件的示例可以包括无纺布、织物、片材、膜状元件。带状元件的材料可以包括诸如合成树脂等树脂和浆状物(pulp)。
上述实施方式给出了作为施加到带状工件1的加工的示例的压力加工。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加工可以包括:压花,其利用模具进行加压而施加凹凸图案;密封,其用于熔融接合带状工件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个入侧辊34a和一个出侧辊34b被设置于摆动构件34,因此在各辊上形成单个的向下突出的卷曲。然而,可能将卷曲的数量增加到两个以上。例如,如图13所示,由带状工件1构成的多个卷曲(在本示例中是两个卷曲)可以如下地形成:在摆动构件34上设置两个入侧辊34a和两个出侧辊34b;在入侧辊34a、34a和出侧辊34b、34b之间分别设置固定辊35(辊被固定到预定位置从而不能移动);使带状工件1以曲折的方式卷绕各辊。注意,与只有一个卷曲的情况相比,将卷曲的数量增加到两个以上使得摆动构件34的摇动运动的行程量减小;因此,可以减小摇动运动的速度,由此减小摇动运动上下反转时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