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径迹微孔薄膜及其防伪标识的制造与鉴别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径迹微孔薄膜及其防伪标识的制造与鉴别方法,特别是涉及核技术、材料技术和化学化工技术等综合性技术来制造核径迹微孔薄膜及其防伪标识的方法。
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时常出现假冒的商品和票据,因而人们纷纷采用各种防伪膜来防伪,以往的防伪膜一般采用特殊纸张,特殊油墨印刷防伪图案,或者采用激光全息照相技术制作防伪图案。这些技术所需材料和设备易于得到,有制备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很多,伪造容易,难以达到防伪效果。
本发明的核径迹微孔薄膜及其防伪标识,具有极难仿制、易于识别、成本较低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核径迹微孔薄膜及其防伪标识的制造方法,充分利用核径迹微孔薄膜的微孔特性和薄膜的延伸弹性,鉴别时,核径迹微孔薄膜防伪标识的图案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核径迹微孔薄膜防伪标识易于识别。
本发明设计的核径迹微孔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厚度为5-25μm塑料薄膜为原材料,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子轰击铀-235靶,裂变产生的碎片以角度β(0°<β<180°)辐照塑料薄膜,以产生核径迹,反应堆功率为1-5000千瓦,辐照时间为0.1-300秒,或者利用重离子加速器产生的重离子以角度β(0°<β<180°)辐照塑料薄膜,辐照时间为0.5-200秒,核径迹密度为104-108/cm2
2.利用热光源(红光、激光)透过局部透光的模板对上述辐照后的塑料薄膜进行照射,或者利用加热烫印模板局部加热上述辐照后的塑料薄膜,使被照射或被加热部分的塑料薄膜的温度达到90°-220℃,加热部分的塑料薄膜,其中的核径迹就会消失;
3.然后用化学试剂对塑料薄膜进行选择性部分蚀刻,蚀刻剂为NaOH(6-8M)、KOH(6-8M)或H2SO4(6-16M)溶液,蚀刻时间为1-180分钟,蚀刻温度为70°-90℃蚀刻出清晰图案后,洗涤晾干,即制成核径迹微孔薄膜。所谓选择性蚀刻是指被加热部分其核径迹消失而蚀刻不出微孔,而不被照射地部分蚀刻出微孔,形成图案。
利用本发明方法制造的核径迹微孔薄膜,具有图案清晰、精细,而且易于实现规模生产,成品率高,设备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本发明设计的核径迹微孔薄膜防伪标识由核径迹微孔薄膜、胶粘剂和面层组成,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造核径迹微孔薄膜:
2.选择适当的面层;(可以是塑料、纸张、金属等有颜色的材料)
3.在核径迹微孔薄膜的非图案部分涂布粘胶剂,然后粘贴或覆合在面层上,即制成核径迹微孔薄膜防伪标识。
为了使核径迹微孔薄膜防伪标识使用方便,可以把防伪标识制作成压敏胶结构的防伪标识,由核径迹微孔薄膜、胶粘剂、面层、压敏胶和底层组成,使用时把防伪标识揭下,粘贴在被保护的物品上即可。
核径迹微孔薄膜防伪标识的鉴别方法为:用手指用力拭抹防伪标识,使标识上的微孔薄膜发生轻微变形,使防伪标识上的图案发生变形,以此验明微孔薄膜的微孔性和微孔薄膜的延伸弹性,松开手指后,微孔薄膜恢复原状,防伪标识上的图案也恢复原状,即防伪标识是真的。以上所述的图案变形是指图案图形扭曲变形或图案变色或图案消失或产生新的图案。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子:
选用厚度为15μm的黑色聚丙烯(PP)塑料薄膜为原材料,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子轰击铀-235靶,使之产生核裂变,利用裂变产生的碎片以90°角度辐照塑料薄膜,使塑料薄膜上的核径孔迹密度为107/cm2,用一块能局部通过光线并形成图案的模板置于光源与辐照过的塑料薄膜之间,利用功率为2000瓦的红外线灯,距离塑料薄膜1cm,给塑料薄膜局部加热,使塑料薄膜的局部受热温度达到100℃,最后用18M的H2SO4溶液蚀刻80分钟,蚀刻温度为80℃,使核径迹蚀刻孔径为3.0μ,洗涤晾干后,即为核径迹微孔薄膜。
选用面层为白色的不干胶(压敏胶)材料,在核径迹微孔薄膜的非图案部分涂布透明胶粘剂,然后把核径迹微孔薄膜覆合在面层上,形成便于粘贴和鉴别的防伪标识。使用时,把不干胶防伪标识揭下,粘贴在被保护的物品上,可以作为商标或标志使用。
鉴别时,用手指用力拭抹防伪标识,图案颜色变暗直到消失,松开手指,图案恢复原状即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