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1054244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9800181.3

申请日:

1999.02.26

公开号:

CN1256749A

公开日:

2000.06.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24F 1/00申请日:19990226授权公告日:20041027|||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1999.2.26|||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00

主分类号:

F24F1/00

申请人: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松岛润治; 门胁一彦; 中西淳一; 野内义照; 佐柳恒久; 高木智; 东村真人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1998.02.27 JP 47335/98; 1998.12.01 JP 341871/98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方晓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和与主体(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构成壳体(10)。突出部(13)的前面是在从壳体(10)的前方向后方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在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上形成吸气口(41),在主体(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在主体(11)的两侧面形成侧排气口(44)。并且,在壳体(10)内、从吸气口(41)通到各排气口(43、44)的空气通路中,配置有将室内空气从下方吸入并向侧方排出的离心风扇和可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110)内,将调节空气排出到室内的空 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上述壳体(10、110)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111)和与该主 体(11、1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113)构成, 上述突出部(13、113)的前面形成为沿从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之 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 在上述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形成吸气口(41、141),在上 述主体(11、1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143),在上述主体(11、111)的侧 面上形成侧排气口(44、144), 在上述壳体(10、110)的内部形成从吸气口(41、141)通到各排气口(43、 44、143、144)的空气通路(45、145), 在该空气通路(45、145)中配置有风扇(20R、20L、120R、120L)和能 从室内空气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30、13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借助于壁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墙壁(72)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借助于吊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天花板(71)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壳体(10、110)的突出部(13、113)从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 边缘的内侧往下突出, 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形成为比突出部(13、113) 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往前及两侧突出的突出缘部(12、112)。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突出缘部(12)的前面和两侧面基本上是垂直面。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突出缘部(112)是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风扇(20R、20L、120R、120L)是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而向侧方喷出 的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是将其旋转轴朝垂直方 向而配置的。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 方向并列配置多台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离心风扇(20R、20L)的下方配置有热交换器(30)。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内部存放有热交换器(30)。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壳体(10)之内设置具有对应于离心风扇(20R、20L)而形成的引导 面(61、62)的导风部件(60),以便将该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引 向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两个侧排气口(44)可自由封闭, 壳体(10)可设定为以下三种状态: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 开口的三向排气状态;一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另一侧排气口(44)和前排气 口(43)开口的双向排气状态;以及两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只有前排气口 (43)开口的单向排气状态。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气流变更机构(52),在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 时,该机构(52)将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 两个侧排气口(44);在设定为双向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将离心风扇(20R、 20L)的喷出空气当中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 (43)。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存放有热交换器(130),它具有沿着前排气 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配置的侧热交换 部(132)。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突出部(113)内的空隙中存放有空调用品(160)。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空调用品(160)至少是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之一个。
1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在壳体(110)内的背面一侧,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 空隙里存放有空调用部件(162a、162b)。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空调用部件是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
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 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 热交换部(132)之间配置有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 (132)之间的空隙(S1)中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 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 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之间的空隙(S2)中 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2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 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 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 (S3)里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 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 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 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里配置有空调用部件 (161)。
23: 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空调用部件是开关盒(161)。
24: 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空调用部件是排水泵。
2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倾斜度在壳体(110)的后一部分比壳体 (110)的前一部分小, 在吸气口(141)中沿着壳体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形成沿着壳体(110)的 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缝(141a), 该缝(141a)的宽度在壳体(110)的背面一侧比壳体(110)的前面一侧宽。
26: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与壳体(110)的内顶面相隔规定的距离而配置离心风扇(120R、120L), 使得空气在与该壳体(110)的内顶面之间流通, 在该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之间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 120L)的电动机(125)。
2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其中: 壳体(110)的侧板(110e)是可以随便装卸的, 在上述侧板(110e)中装入有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151)。
28: 一种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2)和将该室内机(2) 安装在室内所用的安装框架(170)构成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中: 上述安装框架(170)是将可和室内机(2)的背面(110b)吻合的纵板部 件(171)和从该纵板部件(171)向前延伸的横板部件(172)一体化而构成的, 上述纵板部件(171)具备能与上述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 连结的第1个连结机构(173),同时上述横板部件(172)具备能与比该室内 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更往前的部分(110g)连结的第2个连结机 构(174)。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中: 安装框架(170)和室内机(2)是在室内机(2)的上面(110a)基本上和安 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吻合的状态下进行连结的, 为了使在上述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和室内机(2)的上面 (110a)之间产生用于调节室内机(2)的位置的间隙,而决定室内机(2)对安 装框架(170)的连结位置。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中: 在纵板部件(171)中形成有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的安装孔(H3), 在横板部件(172)中形成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螺栓(90、95)的安装孔 (H1)。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中: 横板部件(172)的安装孔(H1)形成在与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天花板 (71)吊用螺栓(95)对应的位置上。
32: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其中: 第1个连结机构是设在纵板部件(171)的下端部,能与室内机(2)的背 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钩(173), 第2个连结机构是设在横板部件(172)的两侧面边缘,能与室内机(2) 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的第2钩(174), 上述第2钩(174)由弹性材料构成,它具备:形成在和室内机(2)的侧面 边缘(110g)吻合的位置上的基部(174a)和从该基部(174a)的下端往该室 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的内侧弯而形成的前端连结部(174b)。

说明书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从前以来,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有一种在具备吸气口和排气口的壳体的内部存放有室内热交换器和风扇等的室内机。该室内机从吸气口吸入室内空气,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将该室内空气和制冷回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生成调节空气。然后,该室内机从排气口排出调节空气,来调节室内空气。

    在上述这种室内机中,有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59-25927号中所揭示的壁挂式地室内机。该壁挂式室内机具有离心风扇,它是通过将壳体安装在室内的墙壁上而被设置的。该室内机可从形成在壳体的前面的吸气口吸入室内空气,从形成在壳体的底部的排气口排出调节空气。还有,离心风扇以其旋转轴为水平方向而设置在壳体内。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63-15494号中揭示有吊顶式室内机。该室内机的壳体内将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配置有离心风扇,并在离心风扇的前面侧和侧面侧配置着大致呈字形状的热交换器。上述室内机可从长方体的壳体的底面吸入室内空气,从壳体的前面和两侧面排出调节空气。

    然而,由于上述已有的壁挂式室内机将调节空气从形成在壳体底部的排气口向前排出,因此存在了不能把调节空气均匀地供给室内的问题。

    也就是说,上述室内机只能把调节空气向室内机的前方排出,而不能向室内机的左右方向排出,因此不能供调节空气给室内的各个角落里,不能均匀地对室内进行冷却或者加温。其结果,室内温度不均匀,不能得到十分舒适的环境。

    并且,一般在室内,经常沿着墙壁设置家具和柜橱等。那时,如果在墙壁上设置上述室内机,就不能再沿已设置了该室内机的墙壁部分设置柜橱等。因此,若把室内机安装在墙壁上,便发生不能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的问题。

    另外,上述已有的吊顶式室内机,虽然可向前和两侧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但由于其壳体只不过是长方体,所以前后方向的尺寸便增大。结果,在把室内机安装在墙壁的旁边等的情况下,室内机从壁面的突出量大,故有会给室内的人以大压迫感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各个问题而想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可向室内更加均匀地排出调节空气,可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并且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为达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使得向前方和两侧方的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同时采用扁平形状的壳体(10、110),并且,在壳体(10、110)的底部形成沿从该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的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使得壳体(10、110)的前面一侧的厚度比后面一侧的厚度薄。

    下面具体说明各解决方案。

    第1个解决方案的对象是: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110)内,将调节空气排出到室内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上述壳体(10、110)是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111)和与该主体(11、1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113)构成的。

    并且,上述突出部(13、113)的前面形成为沿从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另外,在上述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形成吸气口(41、141),在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143),在上述主体(11、111)的侧面上形成侧排气口(44、144)。

    加之,在上述壳体(10、110)的内部形成从吸气口(41、141)通到各排气口(43、44、143、144)的空气通路(45、145),而在该空气通路(45、145)中配置有风扇(20R、20L、120R、120L)和能从室内空气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30、130)。

    第2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可借助于壁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墙壁(72)上。

    第3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可借助于吊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天花板(71)上。

    第4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0、110)的突出部(13、113)从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的内侧往下突出。还有,上述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形成为比突出部(13、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往前及两侧突出的突出缘部(12、112)。

    第5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4个解决方案中,突出缘部(12)的前面和两侧面基本上是垂直面。

    第6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4个解决方案中,突出缘部(112)是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

    第7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风扇(20R、20L、120R、120L)是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而向侧方喷出的离心风扇。并且,以其旋转轴为垂直方向而配置该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

    第8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7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多台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

    第9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8个解决方案中,在离心风扇(20R、20L)的下方配置有热交换器(30)。

    第10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9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内部存放有热交换器(30)。

    第11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9个解决方案中的壳体(10)之内设置具有对应于离心风扇(20R、20L)而形成的引导面(61、62)的导风部件(60),以便将该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

    第12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两个侧排气口(44)可自由封闭。就是说,壳体(10)可设定为以下三种状态: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开口的三向排气状态;一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另一侧排气口(44)和前排气口(43)开口的双向排气状态;以及两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只有前排气口(43)开口的单向排气状态。

    第13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2个解决方案中的壳体(10)之内部设置有气流变更机构(52),在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该机构(52)将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个侧排气口(44);在设定为双向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将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当中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前排气口(43)。

    第14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至第8个解决方案的任一方案中,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存放有热交换器(130),它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

    第15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4个解决方案中,突出部(113)内的空隙中存放有空调用品(160)。

    第16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5个解决方案中,空调用品(160)至少为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之一个。

    第17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10)内的背面一侧,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中存放有空调用部件(162a、162b)。

    第18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7个解决方案中,空调用部件是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

    第19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配置有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中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第20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之间的空隙(S2)中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第21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3)中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第22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沿着前排气口(143)而配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而配置的侧热交换部(132)。此外,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与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并列配置有多台风扇(120R、120L)。并且,在上述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中配置有空调用部件(161)。

    第23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9至第22个解决方案的任一方案中,空调用部件是开关盒(161)。

    第24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9至第22个解决方案的任一方案中,空调用部件是排水泵。

    第25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倾斜度在靠近壳体(110)的背面的部分比靠近壳体(110)的前面的部分小。还有,在吸气口(141)中沿着壳体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形成朝向壳体(1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缝(slit)(141a)。此外,该缝(141a)的宽度在壳体(110)的背面一侧比壳体(110)的前面一侧宽。

    第26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7个解决方案中,与壳体(110)的内顶面相隔规定的距离而配置离心风扇(120R、120L),使得空气在与该壳体(110)的内顶面之间流通。此外,在该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之间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125)。

    第27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10)的侧板(110e)是可以随便装卸的。此外,在上述侧板(110e)中装入有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151)。

    再者,第28个解决方案的对象是:由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2)和将该室内机(2)安装在室内所用的安装框架(170)构成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上述安装框架(170)是将可和室内机(2)的背面(110b)吻合的纵板部件(171)和从该纵板部件(171)向前延伸的横板部件(172)一体化而构成的。

    此外,上述纵板部件(171)具备能与上述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个连结机构(173);上述横板部件(172)具备能与比该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更往前的部分(110g)连结的第2个连结机构(174)。

    第29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28个解决方案中,安装框架(170)和室内机(2)是在室内机(2)的上面(110a)基本上和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吻合的状态下进行连结的。并且,为了使在上述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和室内机(2)的上面(110a)之间产生用于调节室内机(2)的位置的间隙,而决定室内机(2)对安装框架(170)的连结位置。

    第30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28个解决方案中,在纵板部件(171)中形成有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的安装孔(H3)。此外,在横板部件(172)中形成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螺栓(90、95)的安装孔(H1)。

    第31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30个解决方案中,横板部件(172)的安装孔(H1)形成在与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天花板(71)吊用螺栓(95)对应的位置上。

    第32个解决方案是在上述第28个解决方案中,第1个连结机构是设在纵板部件(171)的下端部,能与室内机(2)的背面的下方部(110f)连结的第1钩(173)。

    再者,第2个连结机构是设在左右的横板部件(172)的各边缘上、能与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的第2钩(174)。

    此外,上述第2钩(174)由弹性材料构成,它具备:形成在和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吻合的位置上的基部(174a)和从该基部(174a)的下端往该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的内侧弯而形成的前端连结部(174b)。

    [作用]

    在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一启动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从设在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的吸气口(41、141)往壳体(10、110)内吸入室内空气。该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30、130)中被加热或者冷却而成为调节空气。该调节空气流过空气通路(45、145),从排气口(43、44、143、144)向室内排出。此时,调节空气从前排气口(43、143)向室内机(1、2)的前方排出,又从侧排气口(44、144)向室内机(1、2)的侧方排出。就是说,向室内机(1、2)的前方和两侧方之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

    在该室内机(1、2)中,设在扁平的主体(11、111)的底部的突出部(13、113)形成为沿从壳体(10、110)的前面向后面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114)。并且,使得壳体(10、110)的前面一侧的厚度比后面一侧的厚度薄。结果,在安装在室内的状态下,可减少壳体的前面的下端部往室内的突出量。

    在上述第2个解决方案中,借助于壁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墙壁(72)上。在第3个解决方案中,借助于吊挂机构(170)把壳体(10、110)安装在天花板(71)上。

    又在上述第4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0、110)的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构成比突出部(13、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往前及两侧突出的突出缘部(12、112)。上述吸气口(41、141)形成在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上;上述前排气口(43、143)及侧排气口(44、144)形成在主体(11、111)的前面及侧面上。结果,两个排气口(43、44、143、144)和吸气口(41、141)所在的位置相隔一规定的距离。

    再者,如上述第5个解决方案所述,壳体(10)的主体(11)的突出缘部(12)的前面和两侧面可基本上形成为垂直面,或者如第6个解决方案所述,可由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构成突出缘部(112)。

    在上述第7个解决方案中,将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配置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因此,可在上下方向减少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的安装所必需的空间。这样,可形成厚度薄的扁平形状的壳体(10)。

    在上述第8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多台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因此,也可将足够的空气送往侧排气口(44、144)中去。

    在上述第9及第10个解决方案中,从吸气口(41、141)吸入进来的室内空气流过热交换器(30)而被生成调节空气之后,吸入到离心风扇(20R、20L)中。然后,从各排气口(43、44)向室内排出该调节空气。

    又在上述第11个解决方案中,从离心风扇(20R、20L)中向前排气口(43)及侧排气口(44)喷出的空气通过两个排气口(43、44)而排出到室内。另一方面,从该离心风扇(20R、20L)中向与各排气口(43、44)相反的方向排出的空气则沿着导风部件(60)中的引导面(61、62)流动,从而被导向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这样,借助于离心风扇(20R、20L),可向壳体(10)的前方及侧方的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

    在上述第12个解决方案中,各侧排气口(44)可自由封闭。因此,壳体(10)可设定为三向排气、双向排气以及单向排气这三种状态。这样,按照室内机(1)的安装状态和将要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可适当地设定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

    在上述第13个解决方案中,在设定为两侧排气口(44)也都打开的三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将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另一方面,在设定为侧排气口(44)封闭的双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将从风扇(20R、20L)喷出并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

    又在上述第14个解决方案中,热交换器(130)具备: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沿着前排气口(143)而设置的前热交换部(131)和沿着侧排气口(144)设置的侧热交换部(132)。结果,在室内空气通过吸气口(141)而吸入风扇(120R、120L)中之后,向前方及侧方排出之际,应该通过热交换器(130)而变成调节空气之后,才能从各排气口(143、144)排出到室内。

    这样,由于热交换器(130)可存放到壳体(110)的主体(111)内,所以在突出部(113)之内产生空隙。因此,在上述第15个解决方案中,将空调用品(160)存放到上述空隙里;在上述第16个解决方案中,该空调用品(160)是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的一个。

    在上述第17个解决方案中,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中存放着空调用部件(162a、162b)。在上述第18个解决方案中,该空调用部件是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故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的背面(110b)一侧的空隙。

    又在上述第19至第22个解决方案中,分别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由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包围的空隙(S2)、由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包围的空隙(S3)以及在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中配置空调用部件(161)。此外,在第23和第24个解决方案中,作为该空调用部件采用开关盒(161)及排水泵,故可有效地利用这些空隙(S1~S4)。

    在上述第25个解决方案中,形成在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上的吸气口(141)的缝(141a)的宽度,在倾斜度小的壳体(110)的后面一侧比前面一侧宽。室内的人看室内机(2)时,一般从室内的中央往斜上方向看上去,因此从室内的人来看,各缝(141a)觉得几乎相同的宽度。可是,实际上缝(141a)的宽度在靠近壳体(110)的背面部分加宽,因此可减少空气的吸入阻力。

    在上述第26个解决方案中,从离心风扇(120R、120L)排出的空气流过壳体(110)的内顶面和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由于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之间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125),所以空气便流过该电动机(125)的周围。

    在上述第27个解决方案中,壳体(110)的侧板(110e)相对于其他的壳体构件(110a、110b、110c、110d)是活的。此外,在该侧板(110e)中可装入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151)。因此,可预先调节该构成部件(151)对侧板(110e)的安装位置。

    在上述第28个解决方案中,首先将安装框架(170)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或者天花板(71)上。其次,将室内机(2)的背面(110b)的下方部(110f)连结于第1个连结机构(173),并将比该下方部(110f)更往前的部分(110g)连结于第2个连结机构(174),这样把室内机(2)安装到安装框架(170)上。

    又在上述第29个解决方案中,在安装框架(170)上安装好室内机(2)时,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和室内机(2)的上面(110a)之间产生所规定的大小的间隙。因此,在其后要将室内机(2)固定于横板(172)时,可将室内机(2)的倾斜度进行微调节。

    在上述第30个解决方案中,首先将安装框架(170)通过纵板部件(171)的安装孔(H3)安装在房间的墙壁(72)上之后,再借助与第28个解决方案同样的方法将室内机(2)安装在安装框架(170)上,然后,利用螺栓(90、95)将室内机(2)和安装框架(170)的横板部件(172)紧固在一起。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各连结机构(173、174)用作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所用的机构。

    在上述第31个解决方案中,可将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71)吊用螺栓(95),然后利用与上述第30个解决方案同样的方法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之后,可正式地把它们固定起来。

    在上述第32个解决方案中,在将室内机(2)的背面(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第1钩(173)上之后,将该室内机(2)的前面抬起来,便可将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挂在第2钩(174)的前端连结部(174b)上。此时,第2钩(174),由于室内机(2)的侧面边缘(110g)的通过而被往外张开并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在该侧面边缘(110g)移到前端连结部(174b)上方时,它就恢复为原形状,与该侧面边缘(110g)连结上了。

    [效果]

    根据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可从前排气口(43、143)向壳体(10、110)的前方排出调节空气,又可从侧排气口(44、144)向壳体(10、110)的侧方排出调节空气。就是说,室内机(1、2)可向前和两侧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这样可均匀地对室内进行冷却或者加温。结果,可达到室内温度的均匀化,可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此外,根据此解决方案,从形成在壳体(10、110)的底面,即突出部(13、113)的倾斜面(14、114)上的吸气口(41、141)吸入室内空气,而向壳体(10、110)的前方及侧方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在安装壳体(10、110)时,可在将壳体(10、110)的上面接近房间(70)的天花板(71)的状态下设置壳体(10、110)。换句话说,可将室内机(1、2)安装到由墙壁(72)和天花板(71)构成的屋角部。结果,即使在安装了室内机(1、2)的状态下,也可沿着墙壁(72)配置柜橱等,可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

    再者,由于将室内机(1、2)的壳体(10、11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扁平的形状,并将壳体(10、110)的前面一侧的厚度作得比背面一侧的厚度薄,因此可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根据上述第2个解决方案,可把壁挂式的室内机(1、2)向前方及侧方之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也就是说,在与天花板埋入式或者吊顶式的室内机(1、2)相比,一般容易安装的壁挂式室内机(1、2)中,可向上述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

    根据上述第3个解决方案,可把吊顶式的室内机(1、2)设置在由天花板(71)和墙壁(72)构成的屋角部等,从而向其前方和侧方之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即使在安装室内机(1、2)时,强度不够的间壁等壁面的旁边,也可安装该室内机(1、2),故能扩大可安装范围。

    根据上述第4个解决方案,可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41、141)和排出调节空气的前排气口(43、143)及侧排气口(44、144)形成在互相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因此,可防止将从排气口(43、44、143、144)排出的调节空气再从吸气口(41、141)吸入的所谓的空气短路,可确切地调节室内空气。

    再者,如上述第5个解决方案所述,壳体(10、110)的主体(11、111)的突出缘部(12、112)的前面和两侧面可基本上形成为垂直面,或者如第6个解决方案所述,可由往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曲面构成该突出缘部(12、112)。这样,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壳体(10、110)。特别是,在由曲面构成突出缘部(112)时,便可加强和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的整体感,因此,在将它设在室内时,可更进一步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根据上述第7个解决方案,可形成厚度薄,即在上下方向扁平形状的壳体(10)。其结果,可在将室内机(1)安装到墙壁(72)上的状态下,使室内机(1)显得更小。

    根据上述第8个解决方案,通过在壳体(10、110)中的主体(11、111)内部、沿着该主体(11、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各离心风扇(20R、20L、120R、120L),也可将足够的空气送往侧排气口(44、144)中去。这样,可更加均匀地调节室内空气。

    根据上述第9及第10个解决方案,在离心风扇(20R、20L)的下方配置热交换器(30),特别是在第10个解决方案中,在突出部(13)内配置热交换器(30)。结果,可将壳体(10)的主体(11)形成得小。

    根据上述第11个解决方案,借助了导风部件(60)可将离心风扇(20R、20L)喷出的空气导向各排气口(43、44)。因此,可向室内机(1)的前方和两侧方确实地排出调节空气。结果,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故可提高室内的人的舒适性。

    根据上述第12个解决方案,可按照室内机(1)的安装状态和将要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适当地设定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可进行所谓的分区。具体说来,在将室内机(1)设在横长的房间(70)里时,将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在设在纵长的房间(70)里时,将壳体(10)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这样,可将调节空气供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

    另外,根据要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也会产生仅向室内的特定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必要。那时,封闭任一个侧排气口(44)来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这样,可满足上述的要求。

    根据上述第13个解决方案,在将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可将离心风扇(20R、20L)的喷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因此,可从各排气口(43、44)均匀地排出调节空气,故可将调节空气确切地供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结果,可将室内温度均匀化,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双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气流变更机构(52)可将从离心风扇(20R、20L)喷出并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结果,能从开着口的各排气口(43、44)确实地排出所生成的调节空气。

    根据上述第14个解决方案,由于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存放了热交换器(130),所以可减小突出部(113)的尺寸。

    根据上述第15个解决方案,由于在突出部(113)的内部存在的空隙中存放了空调用品(160),因此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内的空间。

    根据上述第16个解决方案,该空调用品(160)是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之一个。因此,在不用将空调装置的室内机(2)的壳体(110)大型化的情况下,即可给它一个将室内空气中的臭气物质无臭化或者将其中的有害物质无害化的功能。

    还有,在上述第17至第24个解决方案中,对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的壳体内的空调用部件的配置加以改善,使得壳体小型化。与此相对,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63-15494号中揭示有:在横长并在上下方向扁平的长方体的壳体中,以旋转轴为垂直方向而配置离心风扇,从形成在壳体的前面和两侧面的排气口向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结构。另外,在此例中,将从上方看起大致呈字形状的热交换器配置在风扇的前方和两侧方,从而将室内空气依次流过风扇和热交换器而生成调节空气之后,从排气口排出到室内。

    然而,在象这样从壳体的前面和两侧面朝着三个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室内机中,壳体的背面和风扇之间的空隙易于成为死区,存在了有碍于壳体的小型化的问题。

    又,可想到在该室内机的壳体内并列配置多台风扇的结构。可是,在采用该结构时,若各风扇间的空间小,即使在各风扇之间设置隔板之类,也会容易打乱从各风扇排出的空气流,所以在两个风扇之间必须有适当的间隔。因此,各风扇间会成为死区,存在了有碍于壳体的小型化的问题。

    于是,在上述第17到第24个解决方案中,在具备前排气口和侧排气口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中,通过减小在风扇的周围产生的死区,使得整个机器小型化。

    具体说来,根据上述第17和第18个解决方案,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来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此外,若在上述空隙中配置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便可从壳体(110)的侧面连接机外管道,因此可提高安装室内机时的自由度。

    另外,在壳体(110)的前面或者侧面和风扇(120R、120L)之间不配置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之类的空调用部件。其理由是:为了避免这些部件成为从壳体(110)的前面和侧面的排气口(143、144)排出调节空气时的阻碍。

    根据上述第19至第24个解决方案,可分别通过有效地利用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之间的空隙(S1)、由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包围的空隙(S2)、由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包围的空隙(S3)以及在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来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

    又,根据上述第25个解决方案,室内机(2)的内部不易被室内的人看到的靠近壳体(110)的后面一侧的缝(141a)的宽度加宽。并且,突出部(113)的倾斜面的倾斜度在壳体(110)的后一部分比壳体(110)的前一部分小。结果,不仅是从室内的人来看,好象是所有的缝(141a)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宽度,也可防止空气的吸入阻力增大。

    根据上述第26个解决方案,从离心风扇(120R、120L)排出的空气流过离心风扇(120R、120L)的电动机(125)的周围。这样,可利用室内空气来冷却该电动机(125)。因此,可稳定电动机(125)的动作。

    根据上述第27个解决方案,可预先决定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151)相对于壳体(110)的侧板(110e)的安装位置。结果,可将该侧板(110e)容易组装到其他的壳体构件(110a、110b、110c、110d)上。

    在上述第28至第32个解决方案中,对上述第1个解决方案中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加以改善。与此相对,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59-25927号中所记载的已有的壁挂式空调机,一般通过将在上部设有钩的安装板固定在室内的墙壁上,然后将空调机挂在该安装板的钩上,来被固定到墙壁上。又,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63-15494号中揭示的吊顶式空调机一般被固定到埋入于天花板的吊用螺栓上。具体说来,在将形成在空调机的壳体上的安装孔套到吊用螺栓的状态下,用螺结于该吊用螺栓的多个螺母将壳体从上下方向拧紧。这样,可将壳体固定到天花板上。

    可是,如果在壁挂式空调机从壳体的前面到背面的长度长的情况下,用上述安装板仅将壳体的背面固定于壁面的话,强度就不够了。又,在采用现有的吊顶式空调机之类的固定结构时,在安装工程中便需要在将吊用螺栓插入安装孔的状态下抬着空调机的人、和将螺母拧紧到吊用螺栓的人等多个施工人,在施工性上有问题。

    于是,在上述第28至第32个解决方案中,提高了壁挂式空调机的安装结构的安装强度,同时提供了也可应用到吊顶式空调机的安装结构,这样改善了施工性。

    具体说来,根据上述第28个解决方案,在安装到室内的墙壁(72)上或者天花板(71)上的安装框架(170)的第1个连结机构(173)和第2个连结机构(174)上连结室内机(2)的背面下方部(110f)和比它更往前的部分(110g),这样将该室内机(2)安装到室内。因此,不仅可简单地安装室内机(2),也可坚固地安装宽度大的室内机(2)。

    根据上述第29个解决方案,例如,可将在安装状态下易向前倾斜的宽度大的室内机(2)进行调节,来将该室内机(2)保持为水平。还有,即使在天花板(71)或者墙壁(72)倾斜的情况下,也可按照其倾斜程度来调节室内机(2)的倾斜度。

    根据上述第30个解决方案,首先在房间的墙壁(72)上固定安装框架(170)的纵板部件(171)之后,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然后,再将室内机(2)固定于横板部件(172)。因此,可更可靠地进行安装工作。

    根据上述第31个解决方案,一将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71)的吊用螺栓(95),便可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之后,可正式地把它们固定起来。这样,可将安装框架(170)应用到吊顶式室内机(2)上,而且,由于在将螺母拧紧到吊用螺栓(95)时,不需要抬着室内机(2)的人,因此,安装时的施工性优良。此外,使得在室内的墙壁(72)和天花板(71)的哪一方上都可以安装室内机(2),也有利于提高安装时的自由度。

    根据上述第32个解决方案,在将室内机(2)的背面(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第1钩(173)上之后,将该室内机(2)的前面抬起来,便可将室内机(2)安装到安装框架(170)上,故可简单地进行安装工作。

    <附图简介>

    图1是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平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5是概略地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时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时的平面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时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的说明图。

    图9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内部构件的配置状态的平面配置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内部构件的配置状态的正面配置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内部构件的配置状态的侧面配置图。

    图14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吸气栅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在房间的墙壁上安装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过程的侧面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用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结构的安装框架的纵板部件的正面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在安装框架上安好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之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图19是表示室内机对安装框架的安装过程的部分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安装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室内机的安装过程的侧面剖视图。

    下面,参看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

    在图1~图8中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如图1所示,在由房间(70)的天花板(71)和墙壁(72)构成的屋角部设置第1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该室内机(1)是壁挂式的,通过安装用金属零件(壁挂机构)将壳体(10)坚固地安装在墙壁(72)上(图中未示)。

    上述壳体(10)由横长的长方体形状的扁平主体(11)和从该主体(11)的底面向下突出的突出部(13)构成。

    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呈上下方向的厚度薄的形状,使得在安装状态下,可位于沿着房间(70)的天花板(71)的位置上,并可减少从天花板(71)的突出量。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壳体(10)的突出部(13)在主体(11)的底面(12)上,沿从壳体的前面向后面的方向逐渐往下突出。就是说,在安好的状态下,该突出部(13)向房间(70)的墙壁(72)逐渐突出。

    具体说来,上述突出部(13)的前面是沿从连接于主体(11)的前面边缘向背面之方向平缓地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另一方面,上述突出部(13)的背面是可沿着房间(70)的墙壁(72)的垂直起立面(17),与主体(11)的背面连接。上述突出部(13)的两侧面是垂直面,与主体(11)的侧方底面连接。

    再者,上述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的前面边缘位于从主体(11)的前端稍微往后的位置上;突出部(13)的两侧面边缘位于从主体(11)的两侧端稍微往内的位置上。还有,在上述主体(11)的前部及两侧部形成比突出部(13)更突出的突出缘部(12)。该突出缘部的前面及侧面基本上是由垂直面构成的。

    在上述壳体(10)上形成可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内的吸气口(41)和将调节空气排出到室内的排气口(43、44)。该吸气口(41)形成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上。另一方面,该排气口(43、44)形成在从壳体(10)的主体(11)的前面到两侧面的范围内。该排气口(43、44)分别是在该主体(11)的前面上开着口的前排气口(43)和在该主体(11)的两侧面上开着口的两个侧排气口(44)。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壳体(10)的主体(11)上形成有突出缘部(12),所以上述吸气口(41)和排气口(43、44)所在的位置相隔一规定的距离。

    如图5和图7所示,上述各侧排气口(44)上可安装封闭用的盖(16),它是封闭自如的。这样一来,上述壳体(10)可设定为以下三种状态: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开口的三向排气状态;一个侧排气口(44)封闭,另一侧排气口(44)和前排气口(43)开口的双向排气状态;以及两侧排气口(44)封闭,只有前排气口(43)开口的单向排气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上述壳体(10)的内部,在主体(11)的底面开一个流通口(18),形成有从吸气口(41)通到各排气口(43、44)的空气通路(45)。而且,如同图所示,在该空气通路(45)中配置有热交换器(30)和两台风扇(20R、20L)。

    上述热交换器(30)设在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内部。该热交换器(30)包括位于突出部(13)的前方部分、以前倾姿势设置的前方热交换部(31)和位于突出部(13)的后方部分、以后倾姿势设置的后方热交换部(32),从侧面看起,呈V字形。该前方及后方热交换部(31、32)是所谓的交叉传热片型热交换器(图中未示)。就是说,上述各热交换部(31、32)是由互相平行的多片板状传热片和可穿通该传热片的传热管构成的。

    上述各风扇(20R、20L)的结构是:在罩盖(21)和叶毂(22)之间夹持着叶片(23)。上述各风扇(20R、20L)是一种离心风扇,即所谓的径向扇。此外,在该风扇(20R、20L)的叶毂(22)中坚固地插入有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风扇电动机(25)的驱动轴(26)。

    在上述罩盖(21)的中央部开一个位于壳体(10)的主体(11)的流通口(18)的吸入口(24)。该风扇(20R、20L)被风扇电动机(25)驱动并旋转,从吸入口(24)吸入空气,向风扇(20R、20L)的侧方喷出空气。

    还有,在上述各风扇(20R、20L)中安装有风扇电动机(25),它是从壳体(10)的主体(11)的顶板(15)的下面一侧安装在该顶板(15)上的。位于该风扇(20R、20L)的下方的主体(11)的底面上,在流通口(18)的边缘部形成有可将从吸气口(41)流入空气通路(45)中的室内空气导向风扇(20R、20L)中的喇叭口(27)。

    另外,如图3所示,在壳体(10)的主体(11)的内部、沿着该主体(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上述各风扇(20R、20L),在各风扇(20R、20L)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隔。也就是说,在上述壳体(10)中设置有从壳体(10)的前面看起位于右侧的右风扇(20R)和位于左侧的左风扇(20L)。该两台风扇则按图3中的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就是说,从壳体(10)的上方看起,右风扇(20R)沿逆时针方向,左风扇(20L)沿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在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中设置有规定形状的导风部件(60)。该导风部件(60)将壳体(10)的主体(11)内的空气通路(45)划分为从壳体(10)的前面看起,位于右侧的右空气通路(45R)和位于左侧的左空气通路(45L)。在该右侧空气通路(45R)中配置有右风扇(20R),该通路(45R)通到前排气口(43)的右半部分和右侧的侧排气口(44);在左空气通路(45L)中配置有左风扇(20L),该通路(45L)通到前排气口(43)的左半部分和左侧的侧排气口(44)。

    在上述导风部件(60)中与右侧及左风扇(20R、20L)对应形成一对第1引导面(61)和与各第1引导面(61)连接的第2引导面(62)。

    上述第1引导面(61)自从壳体(10)的主体(11)的前面中央部通过各风扇(20R、20L)的背面侧,而向该主体(11)的侧方扩展,它是沿着各风扇(20R、20L)的侧面而形成的。另外,从壳体(10)的上方来看,上述第1引导面(61)形成为第1引导面(61)和风扇(20R、20L)的侧面的间距沿着各风扇(20R、20L)的旋转方向逐渐扩大的涡旋形状。

    这样,上述第1引导面(61)可将从各风扇(20R、20L)朝向壳体(10)的背面侧流出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前排气口(43)。

    上述第2引导面(62)形成在从位于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的侧方的第1引导面(61)的一端到该主体(11)的侧面的范围内。上述第2引导面(62)具备规定形状的凹面和凸面,它可将从各风扇(20R、20L)朝向壳体(10)的侧方背面一侧流出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各侧排气口(44)。

    在上述壳体(10)中,在前排气口、侧排气口(43、44)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水平挡板(51)。该水平挡板(51)可以水平轴为中心来回摆动,它能改变将从排气口(43、44)排出的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

    还有,在上述壳体(10)的主体(11)的内部,在前面的两侧,设置有一对整流阀(52)。该整流阀(52)可以垂直轴为中心自由转动。该整流阀(52)是气流变更机构,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它可将各风扇(20R、20L)的排出空气分流到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在设定为双向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将从风扇(20R、20L)排出并要流向封闭的侧排气口(44)去的空气正确地导向前排气口(43)。

    具体来说,上述整流阀(52)从上方看起大致呈三角形的凸轮形状,它具备稍呈凹曲面形状的内侧引导面(53)、稍呈凸曲面形状的外侧引导面(54)和大致平坦的底面引导面(55)。上述整流阀(52)在由内侧引导面(53)和底面引导面(55)构成的隅角部由销钉支撑,从而由内侧引导面(53)和外侧引导面(54)构成的顶点(56)可往内侧和外侧转动。

    就是说,如图3中的箭头(X)所示,通过将上述整流阀(52)的顶点(56)朝向外侧,可将各风扇(20R、20L)排出的空气导向侧排气口(44);另一方面,如图5中的箭头(Y)所示,通过将顶点(56)朝向内侧,可将各风扇(20R、20L)排出的空气导向前排气口(43)。

    —运行动作—

    接下来,对上述室内机(1)的空调运行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风扇电动机(25)一驱动风扇(20R、20L),从吸气口(41)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10)中。在该壳体(10)内,室内空气流过空气通路(45),然后通过热交换器(30)。

    在该热交换器(30)中,制冷回路的制冷剂进行循环(图中未示)。在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便在上述热交换器(30)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这样冷却室内空气而生成低温的调节空气。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行时,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凝结,这样加热室内空气而生成高温的调节空气。

    在该热交换器(30)中生成的调节空气流过空气通路(45),从喇叭口(27)流入风扇(20R、20L)中。该调节空气从风扇(20R、20L)的吸入口(24)流过该风扇(20R、20L)的内部,然后,向风扇(20R、20L)的侧方流出。

    另外,上述壳体(10)可被设定为三向排气、双向排气和单向排气中的任一种排出状态。从风扇(20R、20L)中排出的调节空气通过在上述各状态下开着口的排气口(43、44)而向室内排出。此时,从该风扇(20R、20L)向壳体(10)的背面排出的调节空气沿着导风部件(60)的引导面(61)流过而被导向前排气口(43)。此外,由于上述吸气口(41)和各排气口(43、44)相隔着规定的距离,因此不会发生所谓的空气短路。换句话说,从各排气口(43、44)排出的调节空气不会直接流入吸气口(41)中。下面,对上述各状态下的调节空气流加以说明。

    [三向排气状态]

    如图3所示,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状态时,前排气口(43)和两侧排气口(44)都处于开口状态。此时,设定左右两个整流阀(52)以便其顶点(56)可朝外侧。

    在此状态下,从各风扇(20R、20L)排出的调节空气从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向室内排出。此时,该调节空气可沿着各整流阀(52)的内侧引导面(53)向斜对面方向排出,并可借助于底面引导面(55)和外侧引导面(54),向侧方排出。这样,上述调节空气可从前排气口(43)和侧排气口(44)以大致均匀的风速排出。

    就是说,如图4所示,调节空气可向壳体(10)的前方和左右的三个方向排出。因此,在将室内机(1)设在横长的房间(70)里的情况下,也可将调节空气普遍地供给室内的各个角落里。

    [双向排气状态]

    如图5所示,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时,例如在从壳体(10)的前方看起,位于左侧的侧排气口(44)上安装封闭用的盖(16)。这样一来,左侧的侧排气口(44)封闭,前排气口(43)和右侧的侧排气口(44)开着口。

    再者,设右侧的整流阀(52)以使其顶点(56)可朝外侧;设左侧的整流阀(52)以使其顶点(56)可朝内侧。

    在此状态下,从右风扇(20R)中排出的调节空气,和上述三向排气状态一样,被上述右侧整流阀(52)分流,从前排气口(43)和右侧的侧排气口(44)以大致均匀的风速排出。另一方面,从左风扇(20L)中排出的调节空气沿着封闭用的盖(16)和上述左侧整流阀(52)的外侧引导面(54)流过而被导向前排气口(43),从而从该前排气口(43)向室内排出。

    就是说,如图6所示,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室内的特定空间里。另外,看安装上述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如何,也有希望只向室内的特定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情形。此时,通过将壳体(10)设定为双向排气状态,便可适应这种要求。

    另外,这里,将从壳体(10)的前方看起,位于左侧的侧排气口(44)封闭起来。与此相对,也可封闭右侧的侧排气口(44),从前排气口(43)和左侧的侧排气口(44)排出调节空气。

    [单向排气状态]

    如图7所示,在将上述壳体(10)设定为单向排气状态时,在两侧排气口(44)上安装封闭用的盖(16)。这样一来,两侧排气口(44)封闭起来,前排气口(43)开着口。再者,设左右两个整流阀(52)以使其顶点(56)可朝内侧。

    在此状态下,从各风扇(20R、20L)中排出的调节空气只从前排气口(43)向室内排出。此时,该调节空气被封闭用的盖(16)和各整流阀(52)的外侧引导面(54)导向前排气口(43),从而从该前排气口(43)向室内排出。

    就是说,如图8所示,可将所生成的调节空气只向壳体(10)的前方排出。因此,即使在将室内机(1)设置在纵长的房间(70)里的情况下,调节空气也可到达远离室内机(1)的地方去,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室内的各个角落里。

    —第1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例,由于将风扇(20R、20L)以其旋转轴朝垂直方向而设在壳体(10)内,因此可形成在上下方向扁平的室内机(1)的壳体(10)。而且,将突出部(13)形成为沿从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往下突出的形状,这样,从整个壳体(10)来看,其前一部分的厚度比后一部分的厚度薄。结果,在将室内机(1)安装在墙壁(72)上的状态下,室内机(1)显得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从壳体(10)的底面的吸气口(41)吸入室内空气,而向壳体(10)的前方及两侧排出调节空气。因此,可在使壳体(10)的上面接近房间(70)的天花板(71)的状态下,把壳体(10)安装在墙壁(72)上。换句话说,可将室内机(1)安装在由墙壁(72)和天花板(71)构成的屋角。结果,即使在安装了室内机(1)的状态下,也可沿着墙壁(72)配置各种柜橱,可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

    并且,根据室内机(1)的设置状态和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可适当地设定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就是说,如上所述,按照将要设置室内机(1)的房间(70)的形状,可设壳体(10)为三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因此,可将调节空气供给到室内的各个角落里,这样可均匀地致冷或者制热室内。结果,可达到室内温度的均匀化,可提高房间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安装室内机(1)的房间(70)的用途,也会产生仅向室内的特定方向排出调节空气的必要。此时,通过设壳体(10)为双向排气状态,便可满足这样的要求。

    再者,借助于导风部件(60),可将各风扇(20R、20L)排出的空气引向前排气口(43)。并且,在将壳体(10)设定为三向排气、双向排气或者单向排气状态时,借助于整流阀(52),可将调节空气导向在各状态下开着口的排气口(43、44)。结果,可将生成的调节空气从开口的排气口(43、44)确实地排出,可确切调节室内空气。

    还有,将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41)和排出调节空气的排气口(43、44)形成在相隔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上。因此,可防止将从排气口(43、44)排出的调节空气再从吸气口(41)吸入的所谓的空气短路,可确切地调节室内空气。

    <第2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9~图20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和第1实施例一样,室内机(2)的壳体(110)由大致为长方体形状的扁平的主体(111)和从该主体(111)往下突出的突出部(113)构成。但是,从整体来看,本实施例的室内机(2)呈比第1实施例的壳体(10)更圆的形状。

    再者,上述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形成为比突出部(113)的前端及两侧端更向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突出缘部(112)。可是,该突出缘部(112)是将几个曲面组合而形成的。因此,与第1实施例相比,使得上述突出缘部(112)从突出部(113)的前端及两侧端向壳体(110)的外方突出的印象小一些。

    上述突出部(113),和第1实施例一样,从主体(111)的前面边缘及两侧面边缘的内侧往下突出。而且,从突出部(113)的前面到底面形成为在从壳体(110)的前部向后部的方向往下倾斜,并越往后倾斜度越小的倾斜面(114)。又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突出缘部(112)是由曲面构成的,因此突出缘部(112)和突出部(113)的连接比第1实施例的更平缓,实现了壳体(110)的前面厚度不显眼的设计。

    在上述突出部(113)的倾斜面(114)上形成有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的吸气口(141)。在该吸气口(141)中设有吸气栅(142)。如图14中详细示出,该吸气栅(142)中在壳体(110)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形成沿壳体(1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条缝(141a)。各缝(141a)的宽度在壳体(110)的后面比其前面宽。具体说来,缝(141a)间距P1~P6以P1<P2<P3<P4<P5<P6的关系增大,而且,随着间距的增大,缝(141a)也变宽。在此,形成有两条间距为P1的缝(141a)、间距为P2到P5的缝(141a)各六条和五条间距为P6的缝(141a)。

    再者,在上述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前面上形成可向壳体(110)的前方排出调节空气的前排气口(143),在该主体(111)的各侧面上形成可向壳体(110)的侧方排出调节空气的侧排气口(144)。

    另外,如图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上述壳体(110)是由顶板(110a)、背板(110b)、前板(110c、110d)和左右的侧板(110e)构成的。顶板(110a)、背板(110b)和前板(110c、110d)是互相固定而形成为一体的;侧板(110e)是对顶板(110a)、背板(110b)和前板(110c、110d)可自由装卸的。

    在上述前板(110c、110d)间所形成的前排气口(143)之内方配置有水平挡板(151)。水平挡板(151)由撑条(151a)支撑,它可调节前排气口(143)的空气排出角度。在撑条(151a)上设有用于改变水平挡板(151)的角度的摆动元件(151b)。还有,在侧板(110e)中装入有水平挡板(151)和可调节该水平挡板(151)的角度的调节机构(图中未示),使得在侧排气口(144)中可将调节空气的排出方向进行手动调节。

    在上述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气口(141)连通于各排气口(143、144)的空气通路(145)。在该空气通路(145)中配置有从下方吸入室内空气而向侧方喷射的离心风扇(120R、120L)和能从室内空气生成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130)。在上述离心风扇(120R、120L)的下方的吸气口(141)的旁边配置着空气过滤器(165)。

    这里,设置有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该离心风扇(120R、120L)是以其旋转轴为上下方向而在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内部沿主体(111)的长度方向并列配置着。离心风扇(120R、120L)是涡轮风扇,其上方配置有离心风扇(120R、120L)的驱动源,即风扇电动机(125)。在离心风扇(120R、120L)的下侧配置有可将室内空气从吸气口(141)导向离心风扇(120R、120L)的喇叭口(127)。从上面看起,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均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在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设有为了避免两风扇(120R、120L)的喷出空气互相干涉的隔板(164)(参照图11和图12)。

    再者,与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内面隔着规定的距离而配置上述离心风扇(120R、120L),使得空气能在该顶板(110a)的内面和该风扇(120R、120L)之间流通。还有,在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的顶板(110a)之间配置离心风扇(120R、120 L)的电动机(125),利用离心风扇(120R、120L)的排出空气来冷却该电动机(125)。

    与第1实施例不一样,上述热交换器(130)被存放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它由位于壳体(110)主体(111)前部的前热交换部(131)和位于壳体(110)主体(111)侧部的侧热交换部(132)构成,从上面看起大致呈字形状。从风扇(120R、120L)中排出的室内空气在该热交换器(130)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调节空气而从排气口(143、144)排出到室内。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合为一体来形成从上面看起大致呈字形状的热交换器(130)。但是,也可分开配置前热交换部(131)和侧热交换部(132)。还有,在由该热交换器(130)的前热交换部(131)、侧热交换部(132)和壳体(110)的背面(110b)包围起来的空间里并列配置有上述各风扇(120R、120L)。

    在上述热交换器(130)的上面,配置有绝热元件(135),它和热交换器(130)一样从上面看起大致呈字形状。此外,在热交换器(130)的下面设置由绝热材料构成、又从上面看起大致呈字形状的排水盘(136)。例如,绝热元件(135)和排水盘(136)由泡沫苯乙烯之类制成。

    图11到图13是表示壳体(110)内的各机器的配置状态的配置图,只简要图示壳体(110)和各机器的轮廓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壳体(110)的主体(111)内配置热交换器(130),因此壳体(110)的突出部(113)的内部成为空隙。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将此空隙用作任选的空调用品(160)的存放空间。例如,上述空隙里可存放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和除臭器中的任一个。另外,可用所谓的HEPA(高性能微粒子空气)过滤器或者静电过滤器等作为高性能空气过滤器,可用利用光催化剂来将臭气物质去臭的光除臭器作为除臭器。

    再者,在左右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里配置开关盒(161)。另外,代替此开关盒(161),也可配置排水泵。并且,在离心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的背板(110b)之间,沿着背板形成配管空间(162)。在此配管空间(162)里,沿着背板(110b)配设有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在图9中,(163)表示管道的盖子。

    另一方面,可通过安装框架(170)将该室内机(2)安装在房间(70)的天花板(71)或者墙壁(72)上。安装框架(170)具有可将室内机(2)固定在天花板(71)和墙壁(72)中的任一个之上的结构。换句话说,在将室内机(2)固定于墙壁(72)时,上述安装框架(170)便可成为将壳体(110)安在墙壁(72)上所用的壁挂机构;在将室内机(2)固定于天花板(71)时,上述安装框架(170)便成为可将壳体(110)安在天花板(71)上的吊挂机构。

    具体说来,上述安装框架(170)是将沿壳体(110)背板(110b)的纵板部件(171)和从纵板部件(171)往前延伸的横板部件(172)一体化而构成的。横板部件(172)可沿着壳体(110)的顶板(110a),安装框架(170)由纵板部件(171)和横板部件(172)构成,从侧面看,它呈L字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横板部件(172)是由在壳体(1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断面呈L字形的两根吊臂(arm)构成的。

    如在图15中详细地示出,在该吊臂(172)和室内机(2)的顶板(110a)中形成有为插入安装用螺栓的安装孔(H1、H2)。安装框架(170)的安装孔(H1)是长孔。还有,在壳体(110)的安装孔(H2)当中,前边的安装孔(H2)由长孔构成;靠近背面的安装孔(H2)由切口构成。这样一来,可在前后方向调节壳体(110)对安装框架(170)的位置。

    在安装框架(170)的纵板部件(171)中,形成有在用螺栓之类将该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墙壁(72)时所用的安装孔(H3)。此外,如图17所示,在纵板部件(171)中形成很多安装孔(H3),这样可将安装框架(170)固定在壁面的任意一个位置上。

    在上述安装框架(170)上形成有可与室内机(2)的壳体(110)连结的连结机构。连结机构包括第1钩(173)和第2钩(174)。该第1钩(173)是形成在纵板部件(171)上,能与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连结。另一方面,上述第2钩(174)是形成在吊臂(172)上,能与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另外,第2钩(174)能与比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更为前方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连结。这里,第1钩(173)构成第1个连结机构,第2钩(174)构成第2个连结机构。

    上述第1钩(173)设置在纵板部件(171)的下端部上,第2钩(174)设置在左右的吊臂(172)的各端部上。第2钩(174)是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并且,第2钩(174)具备:沿着室内机(2)的壳体(110)的顶板(110a)而位于其左右两方的基部(174a)和从该基部(174a)的下端往内侧锐角地拆弯而形成的前端连结部(174b)。

    另一方面,室内机(2)具备可与第1钩(173)连结的第1连结部和可与第2钩(174)连结的第2连结部。具体说来,第1连结部由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构成,能与第1钩(173)连结。第2连结部由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构成,能与第2钩(174)的前端连结部(174b)连结。

    接下来,对上述的室内机(2)的安装工作进行说明。

    上述室内机(2)是利用安装框架(170)按以下的工序而被安装在房间(70)的墙壁(72)上的。

    首先,在形成在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上的安装孔(H1)中,从上往下插入室内机(2)安装用的螺栓(90)。其后,用螺母(91)将该螺栓(90)固定在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上(参见图18)。然后,通过在纵板部件(171)上的安装孔(H3)中插入钉子或者螺栓,来将该安装框架(170)固定在墙壁上。

    其次,如图16所示,将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安装框架(170)的第1钩(173)上。然后,以该连结部为支点,把室内机(2)的前面往上抬起,将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挂在第2钩(174)上。此时,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一边将第2钩(174)的前端连结部(174b)往外张开,一边向上移动,在该侧面边缘(110g)移到前端连结部(174b)上方时,它就与第2钩(174)连结上了(参见图19)。

    这样以来,将室内机(2)连结于安装框架(170)时,安装用螺栓(90)便穿过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安装孔(H2)。在此状态下,从安装用螺栓(90)的下方拧紧螺母(92),便可将室内机(2)固定到安装框架(170)上了。就是说,这里,连结机构用于将室内机(2)初步连结于安装框架(170)。图18表示使用双重螺母(92)将室内机(2)固定住的状态。这样,将室内机(2)固定于安装框架(170)之后,再将侧板(110e)组装在壳体(110)上时,室内机(2)的安装工作结束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决定室内机(2)对安装框架(170)的连结位置,使得在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时,可在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和壳体(110)的顶板(110a)之间产生大约5毫米左右的间隙。该间隙是为了调节室内机(2)的位置留出来的。特别是,在室内机(2)的前后距离比高度大时,安装后的室内机(2)易向前倾斜。通过改变壳体(110)的前后两处的螺栓(90)和螺母(91、92)的拧紧程度,可防止该前倾现象。也就是说,在处于前倾姿势时,在保留后面的间隙的状态下,将前面拧紧,这样可将室内机(2)保持为水平。

    图20表示使用安装框架(170)将室内机(2)固定于房间的天花板(71)的情形。此时,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安装孔(H2)和安装框架(170)的吊臂(172)的安装孔(H1)形成在用于固定室内机(2)的天花板吊用螺栓(95)的位置上。

    在此情况下,首先,通过使用与天花板(71)的吊用螺栓(95)螺结的螺母(96)将安装框架(170)从上下两方向夹住,来将该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吊用螺栓(95)。将安装框架(170)固定于天花板吊用螺栓(95)之后的步骤是和将室内机(2)固定于墙壁(72)时的步骤一样的。就是说,在将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挂在第1钩(173)上之后,以该部分为支点,将室内机(2)的前端部抬起来,将该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接着,将从顶板(110a)往下突出的天花板吊用螺栓(95)拧紧螺母(97),再将侧板(110e)安在壳体(110)上,这样安装工作结束了。

    —第2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突出缘部(112)的外面形成为弯曲形状,来实现不强调壳体(110)的前面厚度的设计。其结果,在室内安好室内机(2)时,与第1实施例相比,可更进一步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还有,通过将字形的热交换器(130)存放在壳体(110)的主体(111)的内部,可在壳体(110)的突出部(113)内配置高性能空气过滤器或除臭器之类的空调用品(160)。因此,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内的空间。这样,可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并可减少给室内的人的压迫感。

    并且,在壳体(110)内配置了两台离心风扇(120R、120L),并在这些风扇间的空间里配置了开关盒(161)或者排水泵。结果,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间并非没有用处,可有效地利用壳体(110)内空间。因而,在这一点,也可实现壳体(110)的小型化。

    再者,由于在壳体(110)的背板(110b)和离心风扇(120R、120L)之间,配设了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因此也可有效地利用离心风扇(120R、120L)的背面空间。这样,也可达成壳体(110)的小型化。并且,若在该位置上配设制冷剂管道(162a)和排水管道(162b),由于从壳体(110)的侧面连接机外管道,故在安装室内机(2)时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还有,由于在由墙壁(72)和天花板(71)形成的屋角部设置该室内机(2),所以室内的人一般沿图14中的箭头A所示之方向看该室内机(2)。在靠近壳体(110)背面的倾斜度小的倾斜面(114)上形成有构成吸气口(141)的缝(141a),并越靠壳体的背面,越使其宽度宽,因此可让室内的人觉得所有的缝(141a)都有几乎相同的宽度。而且,由于在实际上,靠近背面的缝(141a)越宽,因此可防止往壳体(110)内吸入的空气的阻力增大。

    此外,可利用风扇(120R、120L)的排出空气来冷却风扇电动机(125),因此,风扇(120R、120L)的可靠性提高了。

    再者,将壳体(110)的侧板(110e)构成为:相对于顶板(110a)、前板(110c、110d)和背板(110b)是活的。此外,在该侧板(110e)上组装了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水平挡板(151)和摆动机构)。若将该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安在顶板(110a)、前板(110c、110d)和背板(110b)上,则在该顶板(110a)、前板(110c、110d)和背板(110b)上组装侧板(110e)之际,会有损伤该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的可能性。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没有损伤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的担忧。此外,由于可预先调节侧排气口(144)的构成部件相对于侧板(110e)的安装位置,所以可更容易进行壳体(110)的组装工作。

    并且,若采用本实施例的安装结构,在天花板(71)和墙壁(72)的任一方上都可安装室内机(2)。特别是,由于可作室内机(2)为吊顶式的,因此,即使在安装室内机(2)时,强度不够的间壁等壁面的旁边,也可在由墙壁和天花板构成的屋角部,安装该室内机(2)。结果,能扩大室内机(2)的安装范围。

    此外,在将室内机(2)固定于房间的墙壁(72)时,可将壳体(110)的顶面(110a)和该安装框架(170)固定起来。结果,即使是宽度大的室内机也可得到十分强的安装强度。

    还有,在要将室内机(2)固定到墙壁(72)上或者天花板(71)上的情况下,都可先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然后再将它们紧固在一起。结果,在拧紧螺母(92、97)时,曾经需要的抬着室内机(2)的人就不需要了,只有一个人也可安装室内机(2)。就是说,可提高施工性。

    并且,在将室内机(2)和安装框架(170)连结时,可在吊臂(172)和壳体(110)的顶板(110a)之间产生间隙。结果,可防止壳体(110)呈前倾姿势。而且,例如在天花板(71)或者墙壁(72)歪斜的情况下,也可调节与天花板(71)之间的间隙大小。

    —第2实施例的变更例—

    如图11所示,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在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4)中配置了作为空调用部件的开关盒(161)。但,也可将该空调用部件配置在由壳体(110)的背面(110b)、风扇(120R、120L)和侧热交换部(132)包围的空隙(S1)中。此时,也可仅设一台风扇(120R、120L)。

    还有,也可将上述空调用部件配置在由各风扇(120R、120L)和前热交换部(131)包围的空隙(S2)中。再者,也可将上述空调用部件配置在壳体(110)的背面(110b)和各风扇(120R、120L)之间的空隙(S3)中。

    另外,可在风扇(120R、120L)和壳体(110)的背面之间、或者在两台风扇(120R、120L)之间等的空间里配置的空调用部件并不限于开关盒(161)、排水泵、制冷剂管道(162a)、排水管道(162b)等。就是说,适当地选择所需的空调用部件而配置在空隙(S1)中即可。

    此外,如上述第2实施例那样,在具备前排气口(143)和侧排气口(144)的室内机(2)的壳体(110)内配置风扇(120R、120L)时,与在使用的风扇(120R、120L)的台数无关,壳体(110)的隅角部容易成为死区。因此,通过在该隅角部中配置空调用部件,可更有效地利用壳体内的空间,可希望壳体(110)的更进一步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安装框架(170)可兼作壁挂机构和吊挂机构。但是,也可用各不相同的构件来构成壁挂机构和吊挂机构。还有,要将室内机(2)吊在天花板(71)时,也可将壳体(110)直接固定到吊用螺栓(吊挂机构)上。

    此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将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110f)(第1连结部)挂在第1钩(173)上。但是,也可在壳体(110)的背板(110b)的下方部形成孔,将该孔套到第1钩(173)上。

    还有,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将壳体(110)的顶板(110a)的侧面边缘(110g)挂在第2钩(174)上。但是,不限于壳体(110)的顶板(110a),也可将其下方的部分挂在第2钩(174)上。总之,只要能将比壳体(110)的第1连结部(110f)更往前的部分挂在第2钩(174)上即可。

    还有,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在壳体(110)的左右分别设置横板部件(172),它们分别是断面呈L字形的吊臂。但是,根据壳体(110)的形状来决定横板部件(172)的形状即可,也可不分离左右地设置横板部件(172)。

    此外,也可使安装框架(170)为壁挂专用的。此时,也可使用螺栓(90)以外的固定机构。

    再者,也可使用螺栓之外的适当的固定机构来将安装框架(170)固定在房间(70)的墙壁(72)上。

    还有,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作为可将室内机(2)初步固定于安装框架(170)的机构而使用了为第1连结机构的第1钩(173)和为第2连结机构的第2钩(174)。但是,根据情况,也可不用螺栓(90)之类的固定机构而只用这些钩(173、174)来将室内机(2)固定于室内的墙壁等。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设置了两台风扇(20R、20L、120R、120L)。但,也可按照室内机(1、2)的空调能力,只设置一台风扇或者三台以上的风扇。还有,风扇并不限于离心风扇,也可使用其他方式的风扇。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主体(11、111)和突出部(13、113)构成壳体(10、110),并将主体(11、111)的前面边缘和侧面边缘形成为突出缘部(12、112)。但是,不一定要形成该突出缘部(12、112)。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适合被用作对室内进行冷却或者加温的空调机,尤其适合被用作壁挂式等的室内机。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pdf(5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由扁平的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主体(11)和与主体(11)的底部连接的突出部(13)构成壳体(10)。突出部(13)的前面是在从壳体(10)的前方向后方之方向往下倾斜的倾斜面(14)。在突出部(13)的倾斜面(14)上形成吸气口(41),在主体(11)的前面形成前排气口(43),在主体(11)的两侧面形成侧排气口(44)。并且,在壳体(10)内、从吸气口(41)通到各排气口(43、44)的空气通路中,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