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式自行车。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4-58912号公报表示一种已有的折叠式自行车。如图6所示,折叠该折叠式自行车时,必须依次进行车架2的弯曲、手柄12的折叠、车鞍7的拆卸、车轮15、16的拆卸等。因此,折叠操作不容易,折叠作业花费时间,具有不能简便折叠的问题。并且,为了搬运折叠后的自行车,可用口袋一起背,有些较重的自行车的搬运,存在需要很大劳动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已有的问题而研制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折叠作业容易而且用小的力能稳定且简单地进行处于折叠状态时的搬运的折叠式自行车。
用本发明的折叠式自行车解决了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折叠自行车具备连接手把12和前轮15的前管13、保持车鞍7和后车轮16的主体车架20、前端在前管3可自由旋转地连接的主车架2、上部可自由施转地与主车架2地后端连接的主体车架20;在主车架2立起的状态,前管3和主体车架20能以接近主车架的形式折叠。本发明的折叠自行车,从上下位置可自由调节的车鞍7垂下的车鞍连结棒8的上端能自由旋转地与车鞍7连接。该自行车具有由前副车架1a、中央副车架1b和后副车架1c构成的副车架。前副车架1a、中央副车架1b和后副车架1c相互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副车架可自由弯曲。该前副车架1a的前端和上述前管3的上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上述后副车架1c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上述后副车架1c在主体车架20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同时中央副车架1b在主车架2可自由旋转地连接。
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在将车鞍7向下方按压时,通过车鞍连结棒8向下方按入后副车架1c的后部,以对主体车架20的连接点为旋转中心,使后副车架1c的前端和中央副车架1b的后端共同向上方转动后,后副车架1c成大致垂直状态。随着其以对主车架2的连接点为旋转中心,使中央副车架1b的前端和前副车架1a的后端共同向下方转动后,中央副车架1b和前副车架1a成大致垂直状态。即,通过使副车架1弯曲,主车架2成大致垂直状态,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接近来折叠自行车。这样,与车鞍7的压下动作连动地一口气折叠自行车,能极简单且短时间进行折叠作业。并且,在使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接近的折叠状态,由于前车轮15和后车轮16在前后位置可在地面转动,所以能使前车轮15和后车轮16在地面转动并以稳定且小的力进行折叠后的自行车的搬运。
在后副车架1c的后部沿其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安装着夹钳11,也可以在上述夹钳11可自由旋转地连接长度可自由调节的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这样,能与副车架1c的折叠无关系地调节后副车架1c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连接状态。因此,在自行车的使用状态能一面维持自行车的全体形状一面仅能调节车鞍7的高度,由此能确保舒适的使用性的同时,一面维持折叠状态的自行车全体形状,一面仅使车鞍7接近主体车架20,所以能谋求折叠状态的更小型化。
也可以在后副车架1c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在各自长度方向合适的位置钻孔多个贯通孔27,使任意的后副车架1c的贯通孔27和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贯通孔27连通,并用小螺钉等固定用具28将其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这样,能用简单结构,与副车架1的弯曲动作无关系地调节后副车架1c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连接状态。因此,能一面维持使用状态的自行车全体形状一面仅调节车鞍7的高度来确保舒适的使用性,同时在折叠了自行车的状态能一面维持折叠状态的自行车的全体形状,一面仅使车鞍7接近主体车架20来谋求折叠状态的更小型化。
在构成主体车架20上部的上车架4,也可以水平地设置握持折叠后的自行车的握持部26。若这样,则能抓住容易夹紧的握持部26来简单地搬运折叠了的自行车。
在本发明中,在将车鞍向下推压时,使副车架弯曲,与此同时使主车架成大致垂直状态,能使前管和主体车架接近来折叠自行车。即,与车鞍的压下动作连动地一口气折叠自行车,可进行极简单且短时间的折叠作业,折叠式自行车的有关折叠性能提高,也提高了便利性。其结果,折叠的自行车能如搬运车那样能够转过车站的场内来进行搬运。由于折叠和复原作业极容易,除了车站即可能够立刻以自行车进行自行车旅行,所以非常方便,即使出门去何处,作为能轻松带来的自行车,具有能有效利用的效果。
并且,能与副车架全体动作无关系地调节后副车架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下部的连接状态,在自行车的使用状态能一面维持使用状态的自行车的全体形状,一面仅能调节车鞍的高度,由此能确保舒适的使用性的同时,在折叠自行车的状态一面能维持折叠状态的自行车的全体形状,一面仅能使车鞍接近主体车架,所以具有能谋求折叠状态更小型化的效果。
并且,能提供谋求制成成本低廉化的简单结构。可与副车架全体动作无关系地调节后副车架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的下部的连接状态,能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能在自行车使用状态一面维持使用状态的自行车全体形状,一面可仅调节车鞍的高度来确保舒适的使用性,同时在折叠自行车的状态一面维持折叠状态的自行车全体形状,一面仅使车鞍接近主体车架,所以具有能谋求折叠状态更小型化的效果。
而且,通过设置握持折叠后的自行车的握持部,能如带皮包那样地简单搬运折叠后的自行车,能提高折叠式自行车的搬运性能,提高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折叠式自行车使用状态的侧面图。
图2是图1的折叠式自行车的正面图。
图3是图1的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状态侧面图。
图4是图1的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状态正面图。
图5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折叠式自行车使用状态的侧面图。
图6是背景技术例的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状态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表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和图2表示本例的折叠式自行车的使用状态,图3和图4表示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状态。
本例的折叠式自行车(以下简称自行车)是用前管3连接手把12和前车轮15,用主体车架20保持车鞍7和后车轮16,用主车架2连接前管3的下部和主体车架20的上部而形成,这里,主车架2的前端与前管3的下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连接点b),主车架2的后端与主体车架20的上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连接点c),通过使主车架2呈大致垂直状态来使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接近而构成折叠。还有,称为可自由旋转时的旋转方向只要不特别记载就意味着绕水平轴旋转。本例的自行车设有副车架1,该副车架1通过与车鞍7的向下方的按压动作连动,使主车架2成大致垂直状态并使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接近而使自行车折叠。就是说,本例的自行车通过车鞍7的向下方的按下的简单操作就能进行自行车的折叠。
手把12由使用者握持的水平手把杆19和从手把杆19的中央整体垂下的手把柱13构成,在前管3的上部设置固定手把柱13的夹钳14,在前管3的下部垂直设置着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前车轮15的前叉21。在前管3的内部插入适宜长度的手把柱13后用夹钳14固定,由此可调节手把12的高度位置。
主体车架20是由将从车鞍7垂下的车座支柱6插入到内部的立车架22、从立车架22的上部向斜后方突设的后叉23、连接立车架22的下部和后叉23的下部的链条撑杆24、从立车架22的上部向前方突设的上车架4和连接立车架22的下部和上车架4的前部的车架撑杆整体装配的骨架体。后车轮16在后叉23和链条撑条24的连接部分被轴交承,用于驱动后车轮16的脚蹬25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立车架22的下部。将脚蹬25的旋转传递到后车轮16的链条等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构件,为方便起见省略了图示。这里,在立车架22的上端设有固定车座主柱6的夹钳9,通过在立车架22的内部插入适宜长度的车座支柱6后用夹钳9固定,可调节车鞍7的高度位置。上车架4由与后端和前端相比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山型弯曲管材构成。从上车架4的中央部到前端部的部位具有作为后述的握持部26的功能,在上车架4的前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着主车架2的后端(连接点c)。
在车座支柱6的上端部装着夹钳17,在该夹钳17上可自由旋转地连接着车鞍连结棒8的上端(连接点h)。车鞍连结棒8由可取出和放入的直径不同的2根管构成,用在中央设置的夹钳10的夹紧可调节长度。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在将前端与前管3的上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的副车架1的后部(连接点g)。
副车架1由前副车架1a、中央副车架1b和后副车架1c构成。前副车架1a、中央副车架1b和后副车架1c相互可自由旋转地连接,副车架1可自由弯曲。在连接前管3的上部(详细地说是比主车架2连接点b还上方位置)和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副车架1,能自由旋转地连接前副车架1a的前端和前管3的上部(连接点a)。前副车架1a的后端和中央副车架1b的前端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连接点e)。中央副车架1b的后端和后副车架1c的前端可旋转自如地连接(连接点f)。还有,后副车架1c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可旋转自如地连接(连接点g)。后副车架1c的中央部在主体车架20的车架撑杆5的中央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连接点d),中央副车架1b的中央部在主车架2的中央部可自由旋转地连接(连接点p)。即,副车架1和主车架2形成X字状交叉的X型车架。在本例,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的后副车架1c的后部的连接是用夹钳11进行。在后副车架1c的后部沿其长度方向可自由滑动地装着该夹钳11。在该夹钳11可自由旋转地连接着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连接点g)。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可连接在后副车架1c后部长度方向的适宜位置。
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如上述那样通过将车鞍7向下方按入这样的简单操作,就可折叠自行车。详细地说,在将车鞍7加以体重向下方按入时,通过车鞍连结棒8向下方推压后副车架1c的后部,以对主体车架20的连接点d为旋转中心使后副车架1c的前端和中央副车架1b的后端共同向上方转动,使后副车架1c成大致垂直状态。与此同时,以对主车架2的连接点P为旋转中心,使中央副车架1b的前端和前副车架1a的后端共同向下方转动,使中央副车架1b和前副车架1a成大致垂直状态。即,将副车架1上下弯曲成Z字形,与此同时,主车架2因将其后端抬高到上方而成大致垂直状态,由此使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接近,能一面使前车轮15和后车轮16接地一面折叠自行车。这样,与车鞍7的压下动作连动地一口气折叠自行车,能够极简单地进行折叠动作。还有,为了将折叠自行车复原成使用状态,只要将手把杆19向前方拉,将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拉开即可。这时,副车架1进行和折叠时相反的动作,将车鞍7抬向上方,自行车被复原成图1、2的使用状态。然后,用夹钳9固定车鞍7,来维持副车架1的形状,即维持自行车的形状。
这里,在自行车被折叠的状态中,如图3、4那样,由于前管3和主体车架20接近,前车轮15和后车轮16位于在地面可转动的位置,所以折叠的自行车通过使前车轮15和后车轮16在地面转动,并可以稳定且小的力进行搬运。在自行车被折叠的状态中,主车架2因将其后端向上升抬起而成大致垂直状态,故主体车架20成为如上车架4的前端位于上端那样的倾斜状态。在本例的自行车中,上车架4的前端部位构成握持部26,在自行车折叠状态握持部26位于自行车的上部。握持部26由在自行车折叠的状态构成全长约10cm的水平的部位构成。通过在这样折叠的自行车上端设置易于抓住的握持部26,通过抓住握持部26能稳定且简单地进行折叠了的自行车的搬运。
可是,在本例的自行车,在后副车架1c的后部沿其长度方向可滑动自如地装着夹钳11。在上述夹钳11可自由旋转地连接着长度可自由调节的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因此,后副车架1c的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连接可与副车架1的全部动作无关系地进行调节。因而,在自行车使用状态,可一面维持使用状态自行车的全体形状一面与使用者体格相配合地仅调节车鞍7的高度,确保舒适的使用性。在自行车的折叠状态,如图3所示,在一面维持折叠状态的自行车全体形状,一面能仅使车鞍7接近主体车架20,谋求折叠状态的更小型化。还有,如图4所示,将手把柱13全部插入到前管3中并将脚蹬25弯曲到自行车左右中心侧时,能谋求自行车折叠状态的更小型化。并且,如图4那样将处于折叠状态的自行车的全体形状形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小型时,能用覆盖物18容易包装折叠了的自行车,这是理想的。还有,如图4那样,在用覆盖物18包装折叠了的自行车时,若将握持部26和前车轮15及后车轮16向覆盖物18的外方突出,由于自行车的搬运如带书包那样抓住容易夹紧的握持部,并使前车轮15和后车轮16在地面转动而稳定且简单地进行,所以是理想的。
图5表示本发明其他的实施例。该例的折叠式自行车与前面例的自行车相比,只是后副车架1c后部和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连接结构不同。具体地说,本例的车鞍连结棒8由不可伸缩的一根管材或角材构成,在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在长度方向的适当位置钻孔了多个贯通孔27。在后副车架1c的后部,也在长度方向的适当位置钻孔了多个贯通孔27。使车鞍连结棒8下部的任意贯通孔27和后副车架1c后部的任意贯通孔27连通,在该连通的各贯通孔27中插入并固定小螺钉等固定用具28,由此可旋转自如地连接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和后副车架1c的后部(连接点g)。这样一来,和前面的实施形式相同,能与副车架1的全体动作无关系地调节车鞍连结棒8的下部和后副车架1c的后部的连接。因此,在自行车使用状态一面维持使用状态的自行车整体形状,一面只能调节车鞍7的高度,由此确保合适的使用性,同时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一面维持折叠状态的自行车整体形状,一面仅使车鞍7接近主体车架20,由此谋求折叠状态的更小型化。而且,在本例用比前面例更简单的结构可形成折叠自行车,所以能使折叠式自行车的制造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