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43921 上传时间:2018-03-28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8384.2

申请日:

2004.05.24

公开号:

CN1573440A

公开日:

2005.02.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G02F 1/1335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变更后: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日本神奈川县变更后:日本神奈川县|||授权|||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变更项目: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变更后权利人: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申请人地址:日本神奈川县登记生效日:2006.12.29|||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3; G02F1/1335

主分类号:

G02F1/133; G02F1/1335

申请人: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羽生笃史

地址:

日本兵库县神户市

优先权:

2003.05.26 JP 2003-147955; 2003.12.04 JP 2003-40570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王学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即使从背光源照射出不均匀的光,也能得到良好的画面品位。为一种从背后照射背光源B的光的液晶面板(2),配备具有被夹持在相对的基板(7)、(8)间的液晶(6)并可形成画面的液晶面板主体,且前述液晶面板主体具有使透过该液晶面板主体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层(7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液晶面板,为从背后照射背光源的光的液晶面板,
配备具有被夹持在相对的基板间的液晶并可形成画面的液晶面板主体,
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面板主体具有使透过该液晶面板主体的光进行扩散之扩散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扩散层使前述相对的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基板具有光扩散性。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背光源侧的基板具有光扩散性。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具有扩散性的基板在液晶侧的内面不施行光扩散处理,而在外面施行光扩散性处理。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具有扩散性的基板在液晶侧的内面不施行光扩散处理,而在外面施行光扩散性处理。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扩散层是在液晶面板主体上涂敷扩散剂形成的。

7.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扩散层为安装在液晶面板主体上的扩散薄膜。

8.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提高透过液晶面板的光的辉度的辉度上升层。

9.
  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前述背光源侧的面上,设有与该液晶面板主体结合的薄膜保持构件,且
前述薄膜保持构件对在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前述背光源侧的面上所配置的光学薄膜进行保持。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前述薄膜保持构件是一种使片周围边缘部被粘贴在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前述背光源侧的周围边缘部,而前述片周围边缘部的内侧区域对前述液晶面板主体为非粘贴的组装片,且
前述光学薄膜被收纳在前述组装片和前述液晶面板主体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前述薄膜保持构件是一种与前述光学薄膜的周围边缘部扣合,并设于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周围边缘部,以便保持前述光学薄膜的扣合部。

1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的背后,配备了不具有用于扩散光源的光的扩散板的背光源。

说明书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液晶面板及在液晶面板的背后配置有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为了使画面明亮,一般是配备照射灯光的背光源。
作为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源,多采用容易应对大画面化的正下方型。正下方型的背光源在一面具有扩散板的中空罩壳的内部设置萤光灯而构成。线性光源即萤光灯的光由扩散板被扩散,形成辉度大致均匀的面状光并照射到液晶面板上。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就说明有这种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从线状光源的光得到不均匀性少的发光面,背光源的扩散板起到了光的扩散这一重要的作用。习知的液晶面板是以使来自背光源之均匀的光照射到整个画面上作为前提的,所以当照射有不均匀的光,例如残留了灯影(lamp image)的光时,会在液晶面板的画面上产生辉度差,使画面品位受损。
所以,作为背光源,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光品位,以在整个发光面上形成均匀的光。
为了使背光源保持高品位,在背光源制造时,需要检测发光面上是否存在因异物造成的暗部和异常发光。特别是正下方型背光源,在扩散板的背后有用于放置光源的空间,容易因该空间中侵入异物而使发光品位受损。如前述那种背光源的检查,使背光源的制造成本上升,进而使液晶显示装置的成本提高。
而且,前述扩散板为了确保光扩散性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和重量,妨碍了背光源的轻量化。另外,扩散板为合成树脂制,所以容易因热和吸水而产生翘曲,有时会因长期使用而劣化。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早期公开之2003-434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从背光源照射出不均匀的光,也能得到良好的画面品位之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构成的简洁化。
本发明为一种从背后照射背光源的光的液晶面板,配备具有被夹持在相对的基板间的液晶并可形成画面的液晶面板主体,其特征在于:前述液晶面板主体具有使透过该液晶面板主体的光进行扩散之扩散层。即使从背光源照射出不均匀的光,由于液晶面板自身因扩散层而具有光扩散性,所以可利用光的扩散作用使光均匀化,提高画面品位。
作为从背光源照射的不均匀光的例子,有当背光源利用扩散板形成面状光源时,因发光面上的暗部和异常发光而产生的不均匀光,当将背光源的点状光源或线状光源的光在残留有该光源形状的状态下照到液晶面板上时,残留有该光源形状的灯影(lamp image)的不均匀光等。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扩散层使相对的基板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光扩散性。由于液晶面板基板具有光扩散性,所以可不增加构成液晶面板的构件点数,防止成本增加。另外,基板既可为玻璃基板,也可为塑料基板。而且,相对的基板不只可夹入液晶,也可为滤色片等。
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特征在于:前述背光源侧的基板具有光扩散性。即使从背光源照射不均匀的光,也可由液晶前面的背光源侧的光扩散性基板而使光均匀化,提高画面品位。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具有扩散性的基板在液晶侧的内面不施行光扩散处理,而在外面施行光扩散性处理。
当在液晶侧地面上施行光扩散(例如磁珠(bead)(扩散磁珠(bead))等扩散剂的涂敷或利用喷砂法、蚀刻法等的微细凹凸加工)时,有可能会妨碍液晶分子的排列。而且,虽然扩散作用(灯影(lamp image)的改善)也利用当光通过与具有扩散性的面(层)折射率不同的层时的光的折射,但基板与液晶的折射率的差,小于基板和空气的折射率的差,所以即使使液晶侧的内面具有扩散性,也难以得到扩散效果。
对此,通过在基板的液晶侧的内面不施行光扩散处理,而在外面施行光扩散处理,能够不妨碍液晶分子的排列,并得到有效的扩散效果。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扩散层是在液晶面板主体上涂敷扩散剂形成的。如为扩散剂的涂敷,则不会导致重量增大和大型化,且可简单地构成扩散层的扩散剂的涂敷,能够在液晶面板主体的背光源一侧的表面或其相反一侧的表面等进行。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扩散层为安装在液晶面板主体上的扩散薄膜。如为扩散薄膜,则非常薄,所以不会导致重量增大和大型化,且可简单地构成扩散层。扩散薄膜的厚度在1mm以下为佳。在0.5mm以下更佳。而且,扩散薄膜的厚度在0.05mm以上为佳。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有用于提高透过液晶面板的光的辉度之辉度上升层。通过使液晶面板具有辉度上升层,即使背光源侧的辉度降低,或在液晶面板所产生的光有损耗,也可使画面明亮。作为背光源的辉度上升层,适合采用象透镜薄膜和偏光薄膜这样的,具有通过设置可使辉度提高的机能的薄膜。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前述背光源侧的面上,设有与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结合的薄膜保持构件,且前述薄膜保持构件对在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前述背光源侧的面上所配置的光学薄膜进行保持。通过使液晶面板主体具有薄膜保持构件,可使液晶面板简单地保持薄膜。另外,作为光学薄膜,有扩散薄膜、透镜薄膜、偏光薄膜等。光学薄膜的厚度在1mm以下为佳,在0.5mm以下为更佳。而且,扩散薄膜的厚度在0.05mm以上为佳。
另外,当使光学薄膜利用保持构件进行保持,而不固定地贴在液晶面板主体上时,可回避因光学薄膜的热收缩而造成的剥离和挠曲等,且使液晶面板具有光学薄膜。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薄膜保持构件是一种使片周围边缘部被粘贴在前述液晶面板主体的前述背光源侧的周围边缘部,而前述片周围边缘部的内侧区域对液晶面板为非粘贴的组装片(package sheet),且前述光学薄膜被收纳在前述组装片(package sheet)和前述液晶面板主体之间。通过使用组装片(package sheet),无论有多少张光学薄膜都能简单地进行安装。而且,由于光学薄膜不是直接安装在液晶面板主体上,所以能够回避光学薄膜的热收缩和挠曲的问题。
另外,组装片(package sheet)也可具有作为扩散薄膜等光学薄膜的机能。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述薄膜保持构件是一种与前述光学薄膜的周围边缘部扣合,并设于应保持前述光学薄膜的该液晶面板主体的周围边缘部的扣合部。当通过扣合光学薄膜而进行保持时,由于光学薄膜不是直接安装在液晶面板主体上,所以能够回避光学薄膜的热收缩和挠曲的问题。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液晶面板的背后配备了不具有用于扩散光源的光的扩散板的背光源。由于前述液晶面板容许背光源的发光品位差,所以能够构成廉价的液晶显示装置。
如利用本发明,即使从背光源照射不均匀的光,也可得到良好的画面品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3为光扩散性基板的剖面图。
图4为关于第2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液晶面板主体的平面图。
图6(a)~(c)为关于第3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7为关于第3实施形态的其它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8(a)~(c)为关于第4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9(a)~(d)为关于第5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0(a)~(c)为关于第6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1(a)、(b)为关于第7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2(a)~(d)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3(a)~(d)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其它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4(a)~(d)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其它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5(a)、(b)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其它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6(a)~(d)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其它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7(a)~(d)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其它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8为关于第9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图19为关于第10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的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液晶显示装置
2:液晶面板
3:灯箱
3a:底面
3b:侧面
3c:支持部
4:光源(灯)
5:上壳
6:液晶
7:基板(背光源侧)
7a:基板内面
7b:基板外面
8:基板
8a:基板内面
8b:基板外面
9、10:偏振滤光镜
70:透明板
71:扩散剂(光扩散层)
101:液晶显示装置
102:液晶面板主体
102a:画面区域
102b:非画面区域
103:灯箱
104:光源
110:扩散板
120:扩散薄膜
120a:薄膜基体材料
120b:扩散剂
130:透镜薄膜(辉度上升层)
130a:透镜面
140:偏光薄膜(辉度上升层)
150:组装片(package sheet)(薄膜保持构件)
160:扣合部(薄膜保持构件)
160a:基部
160b:扣合爪
B:背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作为基本构成,包括液晶面板2、向液晶面板2照射光的背光源B。
背光源B是一种在灯箱3内配置有复数个由冷阴极萤光灯(线性光源)构成的光源4而构成,且从液晶面板2的背后照射光源4的光的正下方型背光源。该正下方型背光源不具有作为通常的正下方型背光源的基本构成的扩散板,使光源4的光不经过扩散板照射到液晶面板2上。因此,在液晶面板2上所照射的不是均匀的面状光,而是线性光源4的残留有灯影(lamp image)的光。
灯箱3从矩形状的底面3a的四边直立设置有侧面3b并形成上面开口状。在侧面3b的上部,形成有用于支持液晶面板2的支持部3c,且以闭塞灯箱3的上面开口的形态,使液晶面板2载置于支持部3c上。另外,灯箱3的底面3a被作为用于使光源4的光向液晶面板2侧进行反射的反射面。作为反射面,不采用镜面反射面,而采取将光向各个方向进行扩散的扩散反射面为佳。扩散反射面可通过白色涂敷和白色薄膜的铺设等而构成。
液晶显示装置1与灯箱3一起将液晶面板2夹在中间,并具有用于固定·保持液晶面板2的上壳5。通过上壳5和作为下壳的灯箱3的组合而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的壳。另外,上壳5呈镜框状以使液晶面板2的画面露出。
在本实施形态中,当从灯箱3上取下液晶面板2时,即露出光源4,所以光源4的交换容易。在习知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由于背光源自身具有扩散板,所以如果取下液晶面板,而不再取下扩散板,就不能交换光源4,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光源4的交换容易,提高了可维护性。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不具有扩散板,可谋求液晶显示装置的轻量化·薄型化·低成本。另外,在正下方型背光源中,由于灯箱内部是中空的,所以会形成因扩散板的挠曲而造成的发光不均匀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背光源B不具有扩散板,所以不会产生因扩散板的挠曲造成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来自光源4的光直接照射在液晶面板2上,所以不要求背光源B具有发光品位良好的发光面。因此,作为背光源B可采用不是高品位的,可不需要进行发光品位的检查,或只需简易的检查即可。结果能够廉价地制造背光源B,且使液晶显示装置也变得廉价。
如图2所示,在液晶面板2中,以相对的2片基板(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7、8将液晶6夹在中间。在基板7、8的液晶6侧的内面7a、8a上,形成有液晶驱动用电极(图示省略)。另外,在图2中,在作为液晶的层进行表示的范围6中,除了液晶以外,还配备有滤色片和衬垫。
在2片基板7、8的外面7b、8b侧配置有偏振滤光镜9、10以将基板7、8夹在中间,并利用这些偏振滤光镜9、10对来自背光源的光的通过·不通过进行控制,形成画面。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液晶6、基板7,8、偏振滤光镜9,10等,这些作为用于形成液晶画面的液晶面板2的必须的构成要素所构成的部分,称为液晶面板主体。
在夹持液晶6的相对的2片基板7、8中,背光源侧的基板7(以下称作[第1基板7])作为具有光扩散性的板而形成。具有光扩散性的板7可象例如图3那样,通过在透明板(透明玻璃基板)70的表面涂敷磁珠(bead)等扩散剂71而形成扩散层得到。利用扩散剂71形成的扩散层的厚度的上限,以80μm为佳,40μm为更佳。而且,利用扩散剂71形成的扩散层的厚度的下限,以5μm为佳,20μm为更佳。因扩散层薄,即使使液晶面板具有扩散性,也能回避液晶面板的重量增大、大型化。
另外,另一基板8(以下称为[第2基板8])为透明板(玻璃基板)。
因第1基板7具有扩散性,所以液晶面板主体成为带有光扩散机能的液晶面板2。来自背光源B的光,在该第1基板7(的扩散层)被扩散,使灯影(lamp image)得到改善。即,由于即使从背光源B照射的光的品位低,也可由液晶面板自身而被改善,所以背可灯B的发光品位可为低水平。
而且,因为是在较液晶面板主体的液晶靠近背光源B一侧设置扩散层并进行光扩散,所以能够良好地保持画面品位。即,在本实施形态中,与背光源B侧的第1基板7具有扩散性相对,第2基板8为透明板,实质上不具有扩散性,所以可防止液晶画面模糊。这样,对液晶画面的影响被极力抑制,且可谋求灯影(lamp image)的改善。另外,在对液晶画面的影响不特别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也可使第2基板8也具有光扩散性,而谋求灯影(lamp image)的进一步改善。
为了利用薄扩散层有效地缓和灯影(lamp image),所以扩散层的全光线透过率低,且全反线反射率高为佳。通过提高反射率,可使来自背光源B的光,其1次不通过液晶面板主体2而向背光源B侧反射的光增多,并利用灯箱3内面进行再次反射从而再次射向液晶面板主体2。当光的反射次数增多时,光容易均匀化,并使灯影(lamp image)缓和。
扩散层的全光线透过率(测试法: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业标准)K7361)的上限值以70%为佳,以65%为更佳。而且,作为全光线透过率的下限值,以30%为佳,以50%为更佳。
扩散层的全光线反射率(测试法:JIS K7105)的上限值以70%为佳,以50%为更佳。而且,作为全光线透过率的下限值,以30%为佳,以40%为更佳。
扩散层的濁度值(haze)的上限值以100%为佳。而且,作为濁度值的下限值,以60%为佳,以90%为更佳。
当通过向基板表面涂敷扩散剂而得到基板7的光扩散性时,利用涂敷量等可简单地调整光的扩散程度,能够不降低基板(玻璃基板)7自身的强度·精度而得到扩散性。而且,因为扩散层形成于玻璃基板7上,所以没有必要考虑扩散板那样的变形。另外,因为扩散层存在于液晶面板主体内部,所以扩散层不露出,可防止劣化。
另外,在基板7上形成的光扩散层,除了扩散剂的涂敷以外,也可以在基板7的表面7a、7b上利用喷砂法或蚀刻法所形成的微细凹凸的形式而构成。因为这样形成的扩散层也较薄,所以可回避液晶面板2的重量增大、大型化。
在基板7上之扩散剂71的涂敷(光扩散处理),只在背光源一侧的外面7b进行,而液晶6一侧的内面7a不进行涂敷(光扩散处理)为佳。这是因为液晶侧6的内面7a具有使液晶分子排列的作用,所以如使内面7a为带有凹凸的面,则有可能妨碍均匀且良好的画面表示。
而且,光的扩散效果也利用当光通过与具有扩散性的面(层)折射率不同的层时的光的折射,且两层的折射率的差越大越能得到好的灯影(lampimage)改善。这里,虽然在基板7的外面7b上配置有偏振滤光器9,但是基板7和偏振滤光器9并不是完全贴紧,在两者之间实质上还存在空气层。而且,空气层和玻璃,与液晶和玻璃相比,折射率的差大。
因此,与在内面7a具有扩散面71的情况相比,在外面7b具有扩散面71,可谋求利用大的折射率差之更好的灯影(lamp image)改善。
为了得到具有扩散性的基板7,也可采用以下这样的方法。例如,在对透明玻璃基板施以喷砂处理后,进行氟化氢处理而形成消光玻璃。或者通过在透明玻璃基板上进行利用金刚砂等的磨擦加工而进行消光加工。在这些情况下,可利用基板表面的微细凹凸而得到光扩散性。
而且,也可为在内部添加了扩散剂的基板。在这种情况下,基板整体都可作为扩散层发挥作用,并利用基板内部的扩散剂得到光扩散性。
在本实施形态中,背光源B不只是不具有扩散板,也不具有光学薄膜,但可根据需要,在液晶面板2和光源4之间设置光学薄膜。例如,可在液晶面板2和光源4之间设置反射性偏光薄膜(3M公司制DBEF等),并预先使反射性偏光薄膜和偏光薄膜9的偏光轴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不通过偏光薄膜9的光不会在该偏光薄膜9中被吸收,而由反射性偏光薄膜被向背光源B侧反射,所以光得到再利用,最终使画面辉度上升。
对这种具有光学薄膜的液晶面板,将在后述的实施形态中进行详细地说明。
另外,作为光学薄膜可为扩散薄膜、透镜薄膜等。
而且,背光源B也可具有扩散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利用扩散板之灯影(lamp image)的改善不充分,也可在液晶面板2侧进行灯影(lampimage)的改善,所以即使使用扩散性不高的扩散板,也可得到良好的画面品位。
或者,利用扩散板和扩散性液晶面板2的协合效应,得到较习知技术高的灯影(lamp image)改善性。因此,能够进行背光源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增大光源4间距离并减少光源4的数目等,这些在习知技术中会带来品位低下(产生灯影(lamp image))的改善。
而且,因为在液晶面板2侧对品位进行改善,所以即使为因扩散板而在发光面存在暗部和异常发光部等低品位的背光源,也可在制品中采用。
另外,背光源不只可为正下方型,也可为在导光板的侧面设置光源的侧光型。在本发明中,无论为何种形式的背光源,都可利用液晶面板2的扩散性,对背光源的光的不均匀性进行改善。
图4所示为关于第2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01。该液晶显示装置101的液晶面板主体102与既述的液晶面板主体2同样地,由相对的2片基板(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将液晶夹于中间,并在2片基板的外面侧设置有偏振滤光器而将基板夹于中间。
但是,夹持液晶的基板7、8都是透明的。另外,基板也可如图2所示具有扩散性,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图1~图3的既述的说明,也都适用于后述的例子。
而且,以下所说明的所有的液晶面板的例子,都是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外部一体设置有光扩散层,作为带有光扩散机能的液晶面板而构成的。
关于第2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01的背光源B,在灯箱103内设置有光源104。但是,背光源B自身不带有扩散板110。
设置有扩散板110,作为用于将背光源B的光源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层,且该扩散板110与液晶面板主体102接合成一体。即,在液晶面板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粘贴有扩散板110,形成带有扩散板的液晶面板102。另外,作为扩散板,可采用在内部混入了扩散剂的塑料板。扩散板110的厚度在2mm以内为佳。这是因为如扩散板110较厚,则会受到因扩散板110的收缩而使液晶面板102歪斜等影响。而且,为了确保扩散性,扩散板110的厚度大于1mm为佳。
可取代扩散板110,而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中设置薄扩散薄膜。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中被安装在表面上的扩散薄膜,厚度在1mm以下为佳。而且,扩散薄膜的厚度在0.5mm以上为佳。另外,可在扩散板110或扩散薄膜中形成防止吸水层,防止挠曲。
在图4的液晶显示装置101中,因为背光源B自身不带有扩散板,而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设置有扩散板110或扩散薄膜,所以扩散板110或扩散薄膜难以挠曲,不会产生因挠曲造成的发光不均匀。而且,因为扩散板110或扩散薄膜轻,所以可实现轻量化。特别是当在液晶主体上安装厚度1mm以下的扩散薄膜时,扩散薄膜几乎没有重量,所以可有效地防止重量化·大型化。而且,即使扩散薄膜伸缩,由于液晶面板主体102具有足够高的硬度,所以几乎不会产生液晶面板主体102的歪斜。
另外,在第2实施形态中,只需将液晶面板从灯箱3上取下,光源104即可露出,所以容易进行光源104的交换。
而且,在液晶面板的基板7、8也具有扩散性的情况下,可得到因基板7、8和扩散板110而具有高扩散性的液晶面板。
另外,液晶面板通过利用上壳105和灯箱3被夹在中间而得到保持。
图5所示为从背光源B一侧观察液晶面板主体102的平面图。液晶面板102具有形成液晶画面的矩形状的画面区域102a,且画面区域的4边周围边缘部形成镜框状的非画面区域102b。画面区域102a为用于形成画面的需要照射品位良好的光的区域,与此相对,非画面区域102b为不形成画面的区域,所以是不要求光的品位的区域。
这里,前述扩散薄膜是在透明薄膜基体材料120a的一面(或两面)上涂敷扩散磁珠(bead)等扩散剂120b而形成的。这种扩散薄膜120可在其整个表面上涂敷粘合剂等,并如图6(a)所示,对液晶面板主体102进行全面粘贴。当进行全面粘贴时,以扩散磁珠(bead)120b的面位于与液晶面板主体102相反的一侧,扩散剂120b与液晶面板主体102不接触的形态进行粘贴为佳。如扩散剂120b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一侧,则扩散剂120b表面由粘合剂等被覆盖,使利用折射率差异的扩散效果减弱,所以为了使扩散剂120b表面存在空气层,而使扩散剂120b处于与液晶面板主体102侧相反的一侧为佳。
而且,扩散薄膜120也可如图6(b)、(c)所示,对液晶面板主体102进行部分粘贴。
通过使扩散薄膜120和液晶面板主体102在非画面区域102b进行部分粘贴,能够避免在粘贴位置的光的紊乱显示于画面上。
即使如图6(b)所示,使扩散剂120b侧的面处于液晶面板102侧,如果在非画面区域102b进行部分粘贴,则在画面区域102a,液晶面板主体102和扩散薄膜扩散剂120b为非粘贴状态,使扩散剂120b表面存在空气层,所以可有效地得到扩散效果。
而且,也可如图6(c)所示,使扩散剂120b侧的面为背光源B侧。
另外,扩散薄膜120和液晶面板主体102的粘贴,可通过利用浆糊等的粘接、浇注、熔接等结合装置125而进行。
扩散薄膜120和液晶面板主体102的部分粘贴位置也可不为整个非画面区域102b,也可为4边中的任1边、2边或3边。通过不在全部4边进行粘贴,即使扩散薄膜120因受热等而伸长,也难以产生挠曲。
当只使2边非画面区域102b为粘贴位置时,既可为相对的2边,也可为邻接的2边。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所说的[部分粘贴]主要是指在非画面区域102b的粘贴。
为了由薄扩散薄膜120也可谋求充分的灯影(lamp image)缓和,作为扩散层的扩散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测试法:JIS K7361),其上限值以70%为佳,65%为更佳。而且,作为全光线透过率的下限值以30%为佳,以50%为更佳。
作为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的全光线反射率(测试法:JIS K7105),其上限值以70%为佳,50%为更佳。而且,作为全光线反射率的下限值以30%为佳,以40%为更佳。
如上所述,通过增大反射率而使灯影(lamp image)容易缓和。
扩散薄膜120的濁度值,作为上限以100%为佳。而且,作为濁度值的下限,以60%为佳,以90%为更佳。
另外,上述扩散薄膜120的透过率、反射率、濁度值,在后述的实施形态中也是同样的。
图7所示为关于第3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是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侧一侧的表面上,涂敷扩散磁珠(bead)等扩散剂120b而形成扩散层的。通过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直接涂敷扩散剂120b,可不必粘贴扩散薄膜等,使成本降低。
另外,除了扩散剂120b以外,也可在液晶面板102的背光源一侧的面上,利用喷砂法和蚀刻法产生微细的凹凸而形成扩散层。
利用扩散剂120b的扩散层的全光线透过率及全光线反射率,与既述之扩散薄膜120同样地进行设置为佳。
图8(a)~(c)所示为关于第4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是使液晶面板主体102配备扩散层120b和透镜层(透镜薄膜;棱镜薄膜)130的组合而构成。作为所采用的扩散层,可如第3实施形态所示,利用扩散剂120b等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直接形成。
棱镜薄膜130是在薄膜表面上形成多个微细的凸条(棱柱)而形成透镜面130a的,可利用透镜面130a的透镜作用而进行集光,使辉度上升。即,这里的透镜薄膜130作为辉度上升层发挥作用。另外,凸条的断面形状可为三角形、半圆、其它的凸形状。
当在表面形成有扩散层120b的液晶面板主体102上,再粘贴透镜薄膜(光学薄膜)130时,如果象图8(a)那样将透镜薄膜130全面对扩散层120b进行粘贴,则在扩散层120b表面上没有空气层,使扩散作用降低,所以如图8(b)、(c)那样,使透镜薄膜130进行部分粘贴为佳。部分粘贴位置以液晶面板主体的非画面区域102b为佳。
透镜面130a既可如图8(b)所示,朝向背光源B侧,也可如图8(c)所示,朝向液晶面板主体102侧。当透镜面130a朝向背光源B侧时(朝下),为了使辉度上升,使凸条(棱柱)的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平行为佳。
当透镜面130a朝向液晶面板主体102侧时(朝上),凸条(棱柱)的方向可为任意的方向。但是,因凸条(棱柱)的方向而使视野角特性不同,所以可酌情进行设置。而且,如在透镜面130a朝上的情况下,对扩散层120b进行全面粘贴,则不只是扩散作用,利用透镜之集光作用也同时丧失,所以如既述那样进行部分粘贴为佳。
图9(a)~(d)所示为关于第5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具有作为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和作为透镜层的透镜薄膜130的组合。
透镜薄膜130既可如图9(a)所示,较扩散薄膜120靠近液晶面板102侧配置,也可如图9(b)、(c)、(d)所示,较扩散薄膜120靠近背光源B侧配置。
图9(a)的透镜薄膜130,其透镜面130a既可朝下,也可朝上。而且,如图9(a)所示,液晶面板主体102和透镜薄膜130进行部分粘贴,且透镜薄膜130和扩散薄膜120也进行部分粘贴为佳。当透镜薄膜130和扩散薄膜120进行部分粘贴时,可在扩散薄膜120的液晶面板主体120一侧或背光源B一侧的任一面上,存在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
另外,透镜薄膜130和扩散薄膜120如不妨碍扩散性和集光性,则也可全面粘贴。即,如使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的面,为与透镜薄膜130的非粘贴面,则也可全面粘贴。
而且,也可在透镜薄膜130的与透镜面130a相反的面上将扩散剂120b进行涂敷等,而在透镜薄膜130上直接形成扩散层,使透镜层和扩散层一体化。
图9(b)的透镜薄膜130,其透镜面130a朝下。而且,透镜薄膜130的凸条的长边方向与灯的长边方向平行为佳。该透镜薄膜130也可对扩散薄膜进行部分粘贴,但如图示那样进行全面粘贴为佳。
被全面粘贴的扩散薄膜120,使其液晶面板主体102一侧的面为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为佳,且为了确保扩散剂120b表面和液晶面板主体102间的空气层,使扩散薄膜120和液晶面板主体102为部分粘贴。
图9(c)的透镜薄膜130,也使其透镜面130a朝下。而且,透镜薄膜130的凸条的长边方向与灯的长边方向平行为佳。透镜薄膜130和扩散薄膜120为部分粘贴,且扩散薄膜120使其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为透镜薄膜130一侧,并与液晶面板主体102进行全面粘贴。
图9(d)的透镜薄膜130,其透镜面130a朝上,并对扩散薄膜120进行部分粘贴。图9(d)所示的,除了扩散层利用扩散薄膜120构成以外,与图8(c)所示的相同。
图10(a)~(c)所示为关于第6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配备有扩散层120(120b)和偏光层(偏光薄膜)140的组合而构成。
偏光薄膜140既可如图10(a)、(b)所示,配置于较扩散层120(120b)靠近液晶面板主体102一侧的位置,也可如图10(c)所示,配置于较扩散层120靠近背光源B一侧的位置。
偏光薄膜140以使其偏光透过轴与液晶面板主体102带有的背光源一侧(光入射侧)偏振滤光器9的偏光透过轴朝向同一方向的形态而配置。不通过液晶面板主体102带有的偏振滤光器9的光,被该偏振滤光器9吸收,形成光的损耗,但是作为偏光薄膜140,通过利用将不透过的光进行反射之反射性偏光薄膜(例如3M公司制DBEF),可使不通过偏光薄膜140的光被反射向背光源B侧而进行再次利用,所以辉度上升。即,偏光薄膜140作为辉度上升层发挥作用。
当如图10(a)所示,将偏光薄膜140粘贴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时,可进行部分粘贴,但以全面粘贴为佳。在偏光薄膜140的下面,还可再粘贴作为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假设扩散薄膜使扩散剂120b的面为背光源B一侧,则既可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另外,如使扩散剂120b的面在相反一侧,则以部分粘贴为佳。
如图10(b)所示,作为在偏光薄膜140的下面又设置的扩散层,也可在偏光薄膜140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直接涂敷扩散剂120b而形成。而且,也可由喷砂法等在偏光薄膜140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而作为扩散层。
当如图10(c)所示,将扩散薄膜120粘贴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并在其下面粘贴偏光薄膜140时,扩散薄膜120使扩散剂120b的面为偏光薄膜140一侧,且偏光薄膜140在扩散薄膜120上进行部分粘贴。另外,也可取代扩散薄膜,而将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表面上直接形成的微细凹凸作为扩散层。
图11所示为关于第7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是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设置透镜层130和偏光层140的组合而构成。另外,这里虽然未图示扩散层,但既可在液晶面板主体102内部进行设置,也可在透镜薄膜130或偏光薄膜140的表面上将扩散剂120b进行涂敷等而形成。
构成偏光层之偏光薄膜140也可配置于较透镜薄膜130靠近背光源B一侧的位置,但如图11(a)~(b)所示,位于液晶面板102一侧为佳。
当如图11(a)所示,使透镜薄膜130朝上时,偏光薄膜140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进行全面粘贴,或部分粘贴。而且,使透镜薄膜130对偏光薄膜140进行部分粘贴。
当如图11(b)所示,使透镜薄膜130朝下时,偏光薄膜140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进行全面粘贴,或部分粘贴。而且,透镜薄膜130也是既可对偏光薄膜140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另外,也可在偏光薄膜140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一体式形成透镜面130a。
图12(a)~图17(d)所示为关于第8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是在液晶面板主体102上配置扩散层120、透镜层130、偏光层140的组合而构成。在第8实施形态中,通过利用扩散层120的灯影(lamp image)缓和、透镜薄膜130及偏光薄膜140的辉度上升,可得到高品位·高辉度。
这里,扩散层可由微细的凹凸、所涂敷的扩散剂120b、扩散薄膜120而形成。而且,透镜层可利用透镜薄膜130而形成。偏光层可利用偏光薄膜140而形成,并使偏光透过轴与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一侧(入光侧)的偏振滤光镜的偏光透过轴吻合。
图12(a)、(b)、(c)、(d)所示为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正下方具有扩散层120(120b),并在其下面具有透镜层130,再往下还有偏光层140之情况。
图12(a)、(b)所示为使具有扩散性的面(微细的凹凸、涂敷了扩散剂的面、扩散薄膜120的扩散剂120b的面)朝向背光源B一侧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使扩散薄膜120的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
图12(a)是使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的,该透镜薄膜130对扩散层120进行部分粘贴。偏光薄膜140既可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
图12(b)是使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的,该透镜薄膜130对扩散层120进行部分粘贴。透镜薄膜130的凸条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平行。而且,偏光薄膜140也进行部分粘贴。
图12(c)、(d)所示为使具有扩散性的面朝向液晶面板主体102一侧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使扩散薄膜120的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扩散薄膜120对液晶面板主体102进行部分粘贴。
图12(c)是使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的,该透镜薄膜130对扩散层120进行部分粘贴。偏光薄膜140既可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
图12(d)是使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的。透镜薄膜130的粘贴既可是全面的,也可是部分的。作为透镜层,也可取代透镜薄膜130,而在扩散薄膜120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直接一体式形成。
另外,在图12(c)、(d)中,透镜层130的凸条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平行。而且,偏光薄膜140也进行部分粘贴。
图13(a)、(b)、(c)、(d)所示为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正下方具有扩散层120(120b),并在其下面具有偏光层140,再往下还有透镜层130的情况。
图13(a)、(b)所示为使具有扩散性的面(微细的凹凸、涂敷了扩散剂的面、扩散薄膜120的扩散剂120b的面)朝向背光源B一侧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使扩散薄膜120的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
当如图13(a)所示,使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时,偏光薄膜140和透镜薄膜130分别进行部分粘贴。
当如图13(b)所示,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时,凸条的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吻合。透镜薄膜130对偏光薄膜140既可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而且,也可在偏光薄膜140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一体式形成透镜面130a而形成透镜层。
图13(c)、(d)所示为使具有扩散性的面朝向液晶面板主体102一侧的情况。具体地说,就是使扩散薄膜120的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扩散薄膜120对液晶面板主体102进行部分粘贴。偏光薄膜140对扩散薄膜120既可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而且,也可在扩散薄膜120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一体式形成偏光层。
当如图13(d)所示,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时,凸条的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吻合。透镜薄膜130对偏光薄膜140既可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偏光薄膜140对扩散薄膜120可进行全面粘贴。而且,也可将偏光层在扩散薄膜120上一体形成。透镜薄膜130也可在偏光薄膜140上进行全面粘贴。另外,也可在扩散薄膜120上一体式形成偏光层及透镜层。
图14(a)、(b)、(c)、(d)所示为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正下方具有偏光层140,并在其下面具有扩散层120,再往下还有透镜层130的情况。
当如图14(a)、(b)所示,使构成透镜层的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时,透镜薄膜130对构成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进行部分粘贴。
当如图14(a)所示,使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时,扩散薄膜120可对构成扩散偏光层之偏光薄膜140进行全面粘贴。
当如图14(b)所示,使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时,扩散薄膜120可对偏光薄膜140进行部分粘贴。
当如图14(c)、(d)所示,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时,透镜薄膜130的凸条的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吻合。
当如图14(c)所示,使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时,透镜薄膜130对扩散薄膜120进行部分粘贴。
当如图14(d)所示,使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时,透镜薄膜130和扩散薄膜120可进行全面粘贴。
图15(a)、(b)所示为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正下方具有偏光层140,并在其下面具有透镜层130,再往下还有扩散层120的情况。构成偏光层的偏光薄膜140既可对液晶面板主体102进行部分粘贴,也可如图示那样进行全面粘贴。
图15(a)所示为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的情况。透镜薄膜130对偏光层140进行部分粘贴。构成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既可对透镜薄膜130进行全面粘贴,也可进行部分粘贴。当进行部分粘贴时,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在上下任一侧都可以。而且,也可在透镜薄膜130的背光源B一侧的面上,直接涂敷扩散剂120b而形成扩散层。
图15(b)所示为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的情况。扩散薄膜120对透镜层130进行部分粘贴。由于是部分粘贴,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在上下任一侧都可以。另外,透镜薄膜130的凸条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吻合。
图16(a)、(b)、(c)、(d)所示为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正下方具有透镜层130,并在其下面具有偏光层140,再往下还有扩散层120的情况。
当如图16(a)、(b)所示,构成透镜层的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时,透镜薄膜130对液晶面板主体120进行部分粘贴。而且,构成偏光层140的偏光薄膜140对透镜薄膜130进行全面粘贴。
当如图16(a)所示,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时,扩散薄膜120对偏光薄膜140进行全面粘贴。
当如图16(b)所示,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时,扩散薄膜120对偏光薄膜140进行部分粘贴。
另外,也可取代扩散薄膜120,通过在偏光薄膜140上直接涂敷扩散剂120b而形成扩散层。
当如图16(c)、(d)所示,透镜层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时,可使构成透镜层的透镜薄膜130对液晶面板主体120进行全面或部分粘贴。而且,透镜层也可通过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基板7等)上,直接刻出棱柱面而形成。另外,透镜层的凸条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吻合。
当如图16(c)所示,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时,扩散薄膜120可对偏光薄膜140进行全面粘贴。
当如图16(d)所示,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时,扩散薄膜120对偏光薄膜140进行部分粘贴。
另外,也可取代扩散薄膜120,通过在偏光薄膜140上直接涂敷扩散剂120b而形成扩散层。
图17(a)、(b)、(c)、(d)所示为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正下方具有透镜层130,并在其下面具有扩散层120,再往下还有偏光层140的情况。
当如图17(a)、(b)所示,使构成透镜层的透镜薄膜130的透镜面130a朝上时,如果象图17(a)所示的那样,使构成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则扩散薄膜120和偏光薄膜140可进行全面粘贴。
当如图17(b)所示,使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时,扩散薄膜120和偏光薄膜140可进行部分粘贴。
当如图17(c)、(d)所示,透镜层130的透镜面130a朝下时,可使构成透镜层的透镜薄膜130在液晶面板主体120上进行全面或部分粘贴。而且,透镜层也可通过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基板7等)上直接刻出棱柱面而形成。另外,透镜层的凸条长边方向与光源4的长边方向吻合。
如果象图17(c)所示的那样,使构成扩散层的扩散薄膜120的涂敷有扩散剂120b的面朝上,则扩散薄膜120和偏光薄膜140可进行全面粘贴。
当如图17(d)所示,使扩散剂120b的面朝下时,扩散薄膜120和偏光薄膜140可进行部分粘贴。
图18所示为关于第9实施形态的液晶面板。该液晶面板包括液晶面板主体102、扩散薄膜等光学薄膜120,130,140、作为用于保持光学薄膜而与液晶面板主体102结合的薄膜保持构件的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
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背光源B一侧的表面上叠加1片或复数片光学薄膜120、130、140,并以覆盖该光学薄膜120、130、140的形态而由粘着剂等粘贴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非画面区域102b上。
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既可在4边的非画面区域102b的所有边上进行粘贴,也可在3边或2边的非画面区域102b上进行粘贴。
另外,为了使最下层的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可粘贴在液晶面板主体102的非画面区域102b上,所形成的光学薄膜120、130、140小于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
由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所保持的光学薄膜无需在液晶面板主体102或其它的光学薄膜上进行粘贴,所以不需要粘贴工序,在光学薄膜的片数多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而且,当由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保持光学薄膜时,可不使光学薄膜进行部分粘贴,所以能够回避进行部分粘贴的情况下的热收缩和挠曲的产生。
作为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利用透明的类型为佳,但也可将具有扩散作用等这些作为光学薄膜的机能的薄膜120、130、140,作为组装片(package sheet)150使用。
图19所示为第10实施形态。该液晶面板包括液晶面板主体102、扩散薄膜等光学薄膜120,130,140、作为用于与光学薄膜进行扣合并保持而与液晶面板主体102结合的薄膜保持构件的扣合部160。
扣合部160对液晶面板主体102的周围边缘部的非画面区域102b利用粘着剂等进行粘贴,并具有粘贴在前述非画面区域102b上且向背光源B一侧延伸的基部160a、从基部160a顶端向液晶面板中央侧延伸的扣合爪160b。该扣合部160以前述扣合爪160b挂接在光学薄膜120、130、140的周围边缘部而使光学薄膜不会脱落的形态进行保持。
扣合部160既可设置在4边的非画面区域102b的所有边上,也可设置在3边或2边上。如果扣合部160在全部4边上进行设置,则可使光学薄膜保持牢固可靠,而且也可作为增强液晶面板102的肋部而发挥作用。如果扣合部160在3边或2边上进行设置,则光学薄膜向扣合部160的安装变得容易。
扣合部160和光学薄膜不利用粘着剂等使两者固定,而通过以扣合状态进行保持,能够回避光学薄膜的热收缩和挠曲的问题。而且,扣合部160和光学薄膜虽然也可利用粘着剂等进行固定,但是为了回避光学薄膜的热收缩和挠曲的问题,只是液晶面板的1边为佳。
在第9及第10实施形态中,作为光学薄膜的组合,可为既述的所有组合及其它的组合。而且,扩散薄膜120、透镜薄膜130、偏光薄膜140也分别都可利用复数片。例如,透镜薄膜130较佳可重叠到2片,扩散薄膜140较佳可重叠到3片。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即使从背光源照射出不均匀的光,也能得到良好的画面品位。为一种从背后照射背光源B的光的液晶面板(2),配备具有被夹持在相对的基板(7)、(8)间的液晶(6)并可形成画面的液晶面板主体,且前述液晶面板主体具有使透过该液晶面板主体的光进行扩散的扩散层(7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