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 电抗器和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部件、 电抗器和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线圈元件, 日本专利 No.3737461 和日本专利公报特开 No.2007-305803 中 公 开 了 使 用 单 个 扁 平 金 属 丝 形 成 两 个 线 圈 元 件 的 技 术。 具 体 而 言, 在日本专利 No.3737461 中, 通过以扁立绕法卷绕单个扁平金属丝形成具有偏移轴线的两线圈元件。在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 No.2007-305803 中, 左、 右线圈元件的卷绕方向相反, 即在一个方向卷 绕单个扁平金属丝形成第一线圈元件后, 将形成第二线圈元件所必要的长度的扁平金属丝 向前输送并在反方向卷绕回来以形成第二线圈元件。 发明内容在日本专利 No.3737461 中, 在两线圈元件通过使其轴线偏移同时以扁立绕法卷 绕单个扁平金属丝而形成的情况下, 由于需要偏移轴线以及在盘卷的同时扁平金属丝的摆 动变大, 故而很难提高速度。
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 No.2007-305803 中, 使单个扁平金属丝卷绕形成第一线圈 元件之后, 向前输送形成第二线圈元件所必要的长度的扁平金属丝。必要长度的扁平金属 丝全部抽出后盘卷第二元件。两线圈元件之间的距离很大时这会增加时间。此外, 第一线 圈元件在第二线圈元件盘卷期间摆动。这使得很难提高盘卷速度。此外, 由于两线圈元件 的卷绕方向相反, 故而需要两种卷绕头。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在由单个扁平金属丝形成多个并列设置的线圈元件时 容易处理的线圈部件、 电抗器和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圈部件。 线圈部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线圈 元件和使线圈元件互连的连接部。多个线圈元件由单个扁平金属丝以扁立绕法卷绕而形 成, 使得线圈元件同向卷绕并具有矩形环状构造。连接部包括扁平金属丝的在两个线圈元 件之间的一部分, 该一部分以扁立绕法卷绕以从线圈元件的矩形环状构造的两个相邻面径 向向外凸出, 并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以平绕法弯折, 使得两个线圈元件以各自轴线彼 此平行的方式并列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 线圈元件可以包括第一线圈元件和第二线圈元件。所述连接 部可以包括 :
第一直线部, 第一直线部从第一线圈元件径向向外凸出 ;
第二直线部, 第二直线部通过使连接部在第一直线部的末端以平绕法垂直地弯 折、 从而沿第一线圈元件的轴线方向向第一线圈元件延伸而形成 ;
第三直线部, 第三直线部通过使连接部在第二直线部的末端以扁立绕法垂直地卷 绕、 从而从第一线圈元件延伸至第二线圈元件而形成 ;
第四直线部, 第四直线部通过使连接部在第三直线部的末端以扁立绕法垂直地卷
绕、 从而沿第二线圈元件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二直线部延伸而形成 ;
第五直线部, 第五直线部通过使连接部在第四直线部的末端以平绕法垂直地弯 折、 从而向第二线圈元件延伸而形成 ;
第六直线部, 第六直线部通过使连接部在第五直线部的末端以扁立绕法垂直地卷 绕、 从而在靠近第一线圈元件的方向延伸而形成 ; 和
第七直线部, 第七直线部通过使连接部在第六直线部的末端以平绕法弯折、 从而 向第二线圈元件延伸而翻折。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 第一直线部可以延伸超过第一线圈元件的离第二线圈元件 最远的侧部, 其中, 第三直线部可以向第二线圈元件的最靠近第一线圈元件的侧部延伸。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 第一直线部可以延伸超过第一线圈元件的离第二线圈元件 最远的侧部, 其中, 第三直线部可以向第二线圈元件的到第一线圈元件最远的侧部延伸。
在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电抗器, 所述电抗器包括如上文描述的线圈部件 和设置在线圈部件中的铁心。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 提供了一种形成线圈部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
绕单一轴线以扁立绕法卷绕扁平金属丝使得形成多个线圈元件, 并且多个线圈元 件同向卷绕并具有矩形环状构造, 并使得互连两个线圈元件的连接部从线圈元件的矩形环 状构造的两个相邻面径向向外凸出 ; 和
以扁立绕法卷绕扁平金属丝之后, 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以平绕法使连接部弯 折, 使得两个线圈元件以各自轴线彼此平行的方式并列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 使连接部以平绕法弯折可以包括使连接部分三个步骤在三个 位置以平绕法弯折。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 所述三个步骤中的第二步骤包括形成翻折部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 1 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立体图 ; 图 2A 至图 2C 是图 1 所示电抗器的平面图、 正视图和侧视图 ; 图 3 是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 图 4A 至图 4C 是图 3 所示线圈部件的平面图、 正视图和侧视图 ; 图 5 至图 7 是图示了形成图 3 所示线圈部件的步骤的立体图 ; 图 8 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立体图 ; 图 9A 至图 9C 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平面图、 正视图和侧视图 ; 以及 图 10 是图示了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步骤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
图 1 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抗器 10 的立体图。图 2A、 图 2B 和图 2C 分别图 示了图 1 所示电抗器 10 的平面图 ( 图 1 中箭头 A 方向视图 )、 正视图 ( 图 1 中箭头 B 方向 视图 ) 和侧视图 ( 图 1 中箭头 C 方向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 箭头 FX 指示线圈元件 21 或 22 的磁通量密度, 箭头 WD 则指示扁平金属丝 30 的卷绕方向。电抗器 10 包括线圈部件 20 和 UU 型铁心 60。UU 型铁心 60 包括 U 型铁心 61 和 U 型铁心 62。U 型铁心 61 具有矩形横截面, 并且在图 2A 所示平面图中示出为 U 形。类似地, U 型铁心 62 也具有矩形横截面, 并且在图 2A 所示平面图中示出为 U 形。U 型铁心 61 的两 端面与 U 型铁心 62 的两端面均发生接触。
线圈部件 20 的矩形环状线圈元件 21 绕 U 型铁心 61 与 U 型铁心 62 的接触面中的 一个卷绕, 而线圈部件 20 的矩形环状线圈元件 22 绕 U 型铁心 61 与 U 型铁心 62 的接触面 中的另一个卷绕。
图 3 图示了线圈部件 20 的立体图。图 4A、 4B 和图 4C 分别图示了图 3 所示线圈部 件 20 的平面图 ( 图 3 中箭头 4A 方向视图 )、 正视图 ( 图 3 中箭头 4B 方向视图 ) 和侧视图 ( 图 3 中箭头 4C 方向视图 )。
如已参照图 2 描述的, 线圈部件 20 包括第一线圈元件 21 和第二线圈元件 22。第 一线圈元件 21 具有矩形环状构造, 并且第二线圈元件 22 具有矩形环状构造。线圈元件 21 的轴线由 L1 表示, 而线圈元件 22 的轴线由 L2 表示 ( 见图 4A)。
第一线圈元件 21 和第二线圈元件 22 设置成彼此并列。第一线圈元件 21 和第二 线圈元件 22 通过以扁立绕法卷绕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扁平金属丝 30 而形成。第一元件 21 与第二元件 22 的卷绕方向相同。具体地, 如图 5 中图示的, 在形成两线圈元件 21 和 22 之 前, 扁平金属丝 30 绕单一轴线以扁立绕法卷绕。扁平金属丝 30 由铜制成。本文中使用的 术语 “以扁立绕法卷绕” 指绕扁平金属丝的纵向横截面的短边卷绕。 如图 3 中图示的, 线圈部件 20 包括扁平金属丝连接部 40。连接部 40 使两线圈元 件 21 和 22 互相连接。如图 4B 中图示的, 线圈部件 20 的连接部 40 通过使扁平金属丝 30 以扁立绕法卷绕的方式径向向外延伸而形成, 使得连接部 40 的一部分从线圈元件 21 的矩 形环面的两相邻面 21a 和 21b 凸出。此外, 如图 5 中图示的, 连接部 40 通过使扁平金属丝 30 以扁立绕法卷绕的方式径向向外延伸而形成, 使得连接部 40 的一部分从线圈元件 22 的 矩形环面的两相邻表面 22a 和 22b 凸出。
如图 5 中图示的, 线圈部件 20 的连接部 40 包括第一弯折线 41、 第二弯折线 42 和第 三弯折线 43。如图 3 中图示的, 连接部 40 在第一弯折线 41 处以平绕法垂直地 ( 即以 90° 角 ) 弯折。连接部 40 在图 5 所示的第二弯折线 42 处如图 3 和图 4A 中图示的以平绕法翻 折。即在第二弯折线 42 处, 连接部 40 以 180°角弯折以形成翻折部。连接部 40 在图 5 所 示的第三弯折线 43 处如图 3 中图示的以平绕法垂直地 ( 即以 90°角 ) 弯折。本文中使用 的术语 “以平绕法弯折” 指绕扁平金属丝的纵向横截面的长边弯折。
因此, 通过使连接部 40 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部分处 ( 在弯折线 41、 42 和 43 处 ) 弯折, 线圈元件 21 和 22 设置成彼此平行, 使得其轴线 L1 和 L2 平行 ( 见图 4A)。
在图 3 和图 4 中, 扁平连接部 40 包括第一直线部 51、 第二直线部 52、 第三直线部 53、 第四直线部 54、 第五直线部 55、 第六直线部 56 和第七直线部 57。
第一直线部 51 比第一线圈元件 21 的外表面更径向向外 ( 向上 ) 凸出, 所述第一 线圈元件 21 是线圈元件 21 和 22 中的一个。具体而言, 在图 4B 中, 第一直线部 51 从第一 线圈元件 21 的左侧部分延伸并超过所述左侧部分, 即从第一线圈元件 21 上离第二线圈元 件 22 最远的部分延伸并超过该部分。
第二直线部 52 通过使扁平连接部 40 在第一直线部 51 的末端以平绕法垂直地弯
折而形成, 从而沿第一线圈元件 21 的轴线 L1 向第一线圈元件 21 延伸。第三直线部 53 通 过使扁平连接部 40 在第二直线部 52 的末端以扁立绕法垂直地弯折而形成, 从而向第二线 圈元件 22 延伸, 所述第二线圈元件 22 是线圈元件 21 和 22 中的另一个。具体而言, 在图 4B 中, 第三直线部 53 向第二线圈元件 22 的左侧部分即第二线圈元件 22 最靠近第一线圈元件 21 的侧部延伸。
第四直线部 54 通过使扁平连接部 40 在第三直线部 53 的末端 ( 图 4B 中第二线圈 元件 22 的左侧部 ) 以扁立绕法垂直地弯折而形成, 从而沿第二线圈元件 22 的轴线 L2 平行 于直线部 52 延伸。第五直线部 55 通过使扁平连接部 40 在第四直线部 54 的末端以平绕法 垂直地弯折而形成, 从而向图 4B 中的第二线圈元件 22 的下侧部延伸。
第六直线部 56 通过使扁平连接部 40 在第五直线部 55 的末端 ( 图 4B 中第二线圈 元件 22 的下侧部 ) 以扁立绕法垂直地弯折而形成, 从而向第一线圈元件 21 延伸。第七直 线部 57 通过使扁平连接部 40 在第六直线部 56 的末端 ( 在第一线圈元件 21 与第二线圈元 件 22 之间的位置 ) 以平绕法翻折而形成, 从而向第二线圈元件 22 延伸以便与第二线圈元 件 22 连接。
在线圈部件 20 的第一线圈元件 21 中, 扁平金属丝 30 的一端 30a 向上 ( 径向向外 ) 凸出以用作连接终端。类似地, 在第二线圈元件 22 中, 扁平金属丝 30 的另一端向上 ( 径向 向外 ) 凸出以用作连接终端。 下面描述制造电抗器 10 的方法。
首先描述形成线圈部件 20 的方法。
如图 5 中图示的, 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单个扁平金属丝 30 以扁立绕法卷绕以形成多 个线圈元件 21 和 22。所述线圈元件 21 和 22 的卷绕方向相同, 并具有绕共有单一轴线的 矩形环状构造。同时, 通过以扁立绕法卷绕扁平金属丝 30 而形成使连续线圈元件 21 与 22 互连的、 由扁平金属丝制成的连接部 40, 使得连接部 40 从线圈元件 21 和 22 的环状矩形构 造的两相邻面 21a 和 21b 以及两相邻面 22a 和 22b 径向向外凸出。这是扁立绕法卷绕的过 程。
扁立绕法卷绕过程之后, 如图 6 中图示的, 连接部 40 在第一弯折线 41 处以 90°角 以平绕法弯折。 接下来, 如图 7 中图示的, 连接部 40 在第二弯折线 42 处以平绕法翻折 180° 角以形成翻折部。此外, 如图 3 中图示的, 连接部 40 在第三弯折线 43 处以平绕法以 90°角 弯折。因此, 连接部 40 在三个部分处 ( 在弯折线 41、 42 和 43 处 ) 弯折, 包括翻折部, 从而 使线圈元件 21 和 22 设置成彼此平行, 使得其轴线 L1 和 L2 平行。这是以平绕法弯折的过 程。
因此, 以平绕法弯折的过程在三个步骤中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部分处进行。 之后, 如图 1 和图 2 中图示的, U 型铁心 61 和 62 的末端插入线圈元件 21 和 22 中从而使 U 型铁 心 61 和 62 的两端面均发生接触。
如上文描述的, 每次卷绕两个线圈元件 21 和 22, 只有扁平金属丝 30 的中间一圈的 尺寸改变以形成连接部 40, 之后连接部 40 以平绕法弯折三次。即整根单个金属丝 30 绕单 一轴线以扁立绕法弯折, 之后金属丝 30 以平绕法弯折三次以完整地形成线圈部件 20( 线圈 元件 21 和 22)。线圈部件 20 的尺寸在中间一圈的位置即形成连接部 40 的部分不同。
据此, 可以一次进行以扁立绕法进行的卷绕。 此外, 以扁立绕法进行卷绕的方向无
需改变。由此简化了步骤、 提高了卷绕速度。
更详细地, 如果两个线圈元件通过以使线圈元件的两轴线如日本专利 No.3737461 描述的那样偏移的方式以扁立绕法卷绕单个扁平金属丝形成, 则盘卷扁平金属丝时的卷绕 的摆动变大。这使得难以提高制造线圈的速度。另一方面, 由于线圈元件在单一轴线上形 成, 本实施方式使得能够提高制造线圈的速度。
此外, 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 No.2007-305803 中, 第一线圈元件完全卷绕之后, 直 线扁平金属丝全部抽出, 扁平金属丝向回卷绕从而反向形成第二线圈元件。这由于抽出扁 平金属丝所需的时间不可缺少而很耗时。此外, 由于第一线圈元件的摆动使得第二线圈元 件无法顺畅地盘卷, 故而很难提高速度。 另一方面, 本实施方式由于无需抽出扁平金属丝故 而使得能够缩短时间, 并且由于在单一轴线上形成两个线圈元件而提高速度。 此外, 由于线 圈元件的卷绕方向相同, 本实施方式只需要一种卷绕头, 而日本专利 No.2007-305803A 则 需要两种卷绕头。
在两线圈元件之间置入连接部由于存在居间空间而使电抗器尺寸更大。 为解决这 个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用于两个线圈元件 21 和 22 的扁平金属丝的一部分一次卷绕, 而 中间一圈 ( 或连接部 40) 的尺寸改变。之后以平绕法弯折的过程分三次进行 ( 一次在弯折 线 41 处弯折 90°, 一次在弯折线 42 处弯折 180°, 一次在弯折线 43 处弯折 90° ) 以形成 最终产品。因此, 线圈元件 21 和线圈元件 22 可以定位成彼此靠近, 这可以使电抗器获得小 尺寸。 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
(1) 作为线圈部件 20 的结构, 具有矩形环状构造且并列设置的多个线圈元件 21 和 22 通过以扁立绕法卷绕单个扁平金属丝 30 而形成。在形成线圈部件 20 的过程中, 跨接线 圈元件 21 与线圈元件 22 的扁平金属丝 30 的连接部 40 通过以扁立绕法卷绕而从两相邻面 21a、 21b、 22a、 22b 径向向外凸出。在凸出部分处, 扁平金属丝 30 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 ( 弯折线 41、 42 和 43) 以平绕法弯折, 故而线圈元件 21 和 22 设置成平行, 其轴线 L1 和 L2 彼此平行。
以扁立绕法卷绕可以一次性进行。此外, 线圈元件 21 和 22 之间的连接部 40 可以 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通过以平绕法弯折形成。这有利于该过程。因此, 多个线圈元件 21 和 22 设置成平行的, 并通过容易地处理单个扁平金属丝 30 而形成。
此外, 通过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以平绕法卷绕连接部 40, 线圈元件 21 和 22 并 列设置并且其轴线 L1 和 L2 彼此平行。连接部 40 并不以居间的方式在线圈元件 21 与 22 之间延伸, 即线圈元件 21 和 22 可以设置成彼此靠近。
(2) 作为电抗器 10 的结构, 铁心 (UU 型铁心 60) 设置在线圈部件 20 中。这有利于 铁心的加工以及电抗器的微型化。
(3) 形成线圈部件 20 的方法包括以扁立绕法卷绕的过程和以平绕法弯折的过程。 在以扁立绕法卷绕的过程中, 单个扁平金属丝 30 沿一条轴线以扁立绕法卷绕以形成多个 线圈元件 21 和 22。所述线圈元件 21 和 22 同向卷绕并且具有矩形环状构造。此外, 跨接 或互连两线圈元件 21 和 22 的连接部 40 通过以扁立绕法卷绕扁平金属丝 30 以从线圈元件 21 和 22 的两相邻面 21a、 21b、 22a 和 22b 径向向外凸出而形成。在以扁立绕法卷绕之后的 以平绕法弯折的过程中, 连接部 40 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以平绕法弯折, 这样线圈元件
21 和 22 并列设置并且其轴线 L1 和 L2 彼此平行。这样就制成了项目 (1) 中的线圈部件。
(4) 特别地, 在三个位置以平绕法弯折的过程包括三个独立的步骤, 由此保证以平 绕法的弯折的精确性。具体而言, 在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中形成翻折部是有利的。
接下来描述第二实施方式, 着重描述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图 8 图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抗器,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抗器是图 1 所示电抗器的 替代。图 9 图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是图 4 所示线圈部 件的替代。图 10 是图示了形成线圈部件的步骤的立体图, 所述步骤是图 5 中步骤的替代。
在图 10 中, 线圈部件 20 的连接部 70 包括第一弯折线 71、 第二弯折线 72 和第三弯 折线 73。 在第一弯折线 71 处, 扁平金属丝如图 8 中图示的以平绕法垂直地 ( 以 90°角 ) 弯 折。在图 10 中的第二弯折线 72 处, 扁平金属丝如图 8 和图 9A 中图示地弯折 180°以形成 翻折部。在图 10 中的第三弯折线 73 处, 扁平金属丝如图 8 中图示地以平绕法垂直地 ( 以 90°角 ) 弯折。
同样, 在此实施方式中, 扁平金属丝在包括翻折部的三个位置 ( 弯折线 71、 72、 73) 以平绕法弯折, 使得两线圈元件 21 和 22 并列设置并且其轴线 L1 和 L2 彼此平行 ( 见图 9A)。
连接部 70 的第一直线部 51 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延伸超过第一线圈元件 21 的左侧部, 即超过第一线圈元件 21 离第二线圈元件 22 最远的侧部。第三直线部 53 如图 9B 中所示向第二线圈元件 22 的右侧部, 即向第二线圈元件 22 离第一线圈元件 21 最远的侧部 延伸。
本发明范围内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而是可以特别地包括如下实施 方式。
在图 4B 中, 连接部 40 的第五直线部 55 对应于第二线圈元件 22 的左侧部。 替代性 地, 第五直线部 55 可以对应于左侧部, 例如超过第一线圈元件 21。这在将 UU 型铁心 60(U 型铁心 61 和 U 型铁心 62) 设置在线圈元件 21 和 22 中是优选的。
在图 9B 中, 连接部 70 的第五直线部 55 对应于第二线圈元件 22 的右侧部。替代 性地, 第五直线部 55 可以对应于右侧部。这在将 UU 型铁心 60(U 型铁心 61 和 U 型铁心 62) 设置在线圈元件 21 和 22 中是优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