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块, 尤其涉及该发光模块增加出光利用率的结构。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键盘的设计愈来愈多样化, 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 产品 的视觉效果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销售量并且愈来愈受到重视。举例而言, 目前市面上的 键盘内装有发光模块以成为一发光键盘。发光键盘除了在视觉上产生吸引力外, 在夜间或 灯光不足的地方亦可以使用。传统发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及光源。光源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 组件 (LED) 所组成。此些发光二极管组件位于导光板可呈现其厚度之外侧。当发光二极管 组件之光线进入导光板时, 此光线便被引导至导光板之表面以提供面光源。
然而, 由于发光二极管组件所发出之光线具有一定之角度范围, 通常来说, 此角度 范围之一中间线具最强之亮度 ( 后称主要发光轴 ), 此角度范围中越远离主要发光轴之亮 度将相对逐渐递减。
如此, 当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主要发光轴与导光板可呈现其厚度之外侧呈垂直时, 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主要发光轴将通过导光板, 无法有效提高光利用率, 使得导光板角落产 生阴暗光场之问题, 造成整体导光板的光亮均匀度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发光模块, 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本发明的一种发光模块包括 :
一导光板 ; 所述的导光板包括 : 一侧边、 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第二入光面, 该 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 且该些第一入 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 ;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 ; 所述的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 ;
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 ; 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第二入光 面发光 ;
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 相互交错, 且每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该主要发光轴与该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 随 着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位置愈远离该虚拟假想线成反比。
本发明的另一种发光模块包括 : 一导光板 ; 所述的导光板包括 : 一侧边、 多个第一 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 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共同沿该侧边之延 伸方向间隔地排列, 且该些第一入光面与该至少一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 ;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 ; 所述的多个第一发光组件分别朝该些第一入光面发光 ; 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 ; 所述的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朝该至少一个第二入光面 发光 ;该些第一发光组件的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 轴相互交错, 且至少二个该些第一发光组件之该些主要发光轴相互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通过改变发光二极管组件之布局方式, 使 得光线在导光板中之利用率有所提升, 可减少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使用量, 进而降低产品成 本与能源之浪费、 提高更有效率的涵盖作用以及减少导光板之材料用量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 1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一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 1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图 2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二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 2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二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图 3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三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 3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三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图 4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一第四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图 4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在第四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
本发明为揭露一种发光模块, 通过改变发光二极管组件之布局方式, 以增加导光 板之发光效率及光线在导光板内之光行进路径, 以便提升整体导光板的光亮均匀度。
本发明之一态样是提供一种发光模块。此发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 多个第一发光 组件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导光板包含一侧边、 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光 面。此些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沿此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 且此些第一入光 面与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第一发光组件分别一一地朝第一入光面发光。 第二发光组件朝第二入光面发光。此外, 各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分别与第二发光 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 且此些第一发光组件之主要发光轴与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 之大小, 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而成反比。
此态样之一第一实施例中, 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 且此些第 一入光面与此些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之此长边外侧。 此外, 此实施例中, 出光面 之长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一缺口, 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一缺口内, 其中 第一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此态样之第二实施例中, 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 且第一入光 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之此短边外侧。 此外, 此另一实施例中, 此出光面之短 边外侧包含多个第二缺口, 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二缺口内, 其中第二 缺口为封闭式或开放式。
此态样之第三实施例中, 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短边外侧, 且第一入光 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 此外, 此又一实施例中, 出光面之内部位 置包含多个第三缺口, 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三缺口内, 第三缺口为封 闭式。此态样之第四实施例中, 所述侧边为导光板之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 且第一入光 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排列于出光面之一内部位置。 此外, 此又一实施例中, 出光面之内部位 置包含多个第四缺口, 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分别一一位于第四缺口内, 第四缺口为封 闭式。
上述各实施例中, 此些第二发光组件之主要发光轴与虚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 小, 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之位置愈远离虚拟假想线成而反比。
上述各实施例中, 多个第二发光组件分别一一朝多个第二入光面发光。
上述各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 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之此些主要发光轴分别与虚 拟假想线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上述各实施例中, 导光板更包含多个微结构列。微结构列间隔地排列于导光板之 出光面上, 其延伸方向平行出光面之一长边外侧。 此外, 任一微结构列具有多个等距排列之 微结构图案。
本发明之另一态样是提供一种发光模块。此发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 多个第一发 光组件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组件。导光板包含一侧边、 多个第一入光面及至少一个第二入 光面。此些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共同沿此侧边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 且此些第一入 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由一虚拟假想线进行区隔。第一发光组件分别一一地朝第一入光面发 光。第二发光组件朝第二入光面发光。此外各第一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分别与各第二 发光组件之一主要发光轴相互交错, 且至少二个此些第一发光组件之此些主要发光轴相互 平行。 请参阅图 1A 所示。 图 1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0 在一第一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发光模块 100 至少包含一导光板 200 及一光源组 300。光源组 300 包含 多个第一发光组件 310 及多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发光模块 100 之导光板 200 具有一出光 面 210 及相对出光面 210 之底面 ( 图未示 ), 以及环绕其出光面 210 与底面之多个侧边 ( 此 实施例中为二长边外侧 211、 211’ 与二短边外侧 212、 212’ ), 其中出光面 210 或底面的面积 均大于其中一侧边的面积。导光板 200 上更包含多个第一入光面 220 及多个第二入光面 230。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及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共同沿此导光板 200 之其中一侧边之延 伸方向进行间隔地排列, 且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与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之间是由一虚拟假 想线 C 进行区隔。
所述光源组 300 更包含一软性电路板 330。软性电路板 330 位于底面之一侧。此 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分别位于软性电路板 330 上, 且分别一一面向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以 便朝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发光。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分别位于软性电路板 330 上, 且分 别一一面向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以便朝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发光。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及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例如为发光二极管组件。
复请参阅图 1A 所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 第一入光面 220 与第二入光面 230 共 同排列于此出光面 210 之其中一长边外侧 211。举例来说, 出光面 210 之此长边外侧 211 包 含呈开放式之多个第一缺口 240, 此些第一缺口 240 沿此长边外侧 211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 列, 即于此长边外侧 211 上呈现不规则之锯齿状。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与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分别一一位于此些第一缺口 240 内, 且共同沿此长边外侧 211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 然而, 此第一实施例中, 此些第一缺口 240 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 并沿此长边外侧
211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长边外侧 211( 图 1B)。
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 件 320 于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皆朝另一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 此些第一 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 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 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 光轴 A2 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 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 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 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2 为 35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 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3 为 25 度 ; 同样 地,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 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 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为 43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3 为 30 度。 如此, 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分别朝另一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其主要发光轴 A1、 A2 彼此产生交错, 使得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 组件 320 对应于导光板 200 之相对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加上, 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 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使得最远离虚拟假想线 C 之数字第一发光组件 310、 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发光范围也可弥补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对应于 导光板 200 之两侧角落, 使得导光板 200 相对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两 侧角落得到应有之光线辉度,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 1A 所示。第一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 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皆朝另一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 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 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 反观, 至少二个 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 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角 度同上 ; 反观,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 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主要发光轴 A2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 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也为 45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位 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3 为 25 度。
请参阅图 1B 所示。图 1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1 于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之外观 示意图。
此第一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 此些第一缺口 240 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
241, 并沿此长边外侧 211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长边外侧 211。
此另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 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 光轴 A2 分别朝另一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1 相互平行 ; 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相 互平行, 使得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对应于导光板 200 之相对区域可得到 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皆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 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皆为 45 度。
此第一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 最远离虚拟假想线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 组件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之其中一短边外侧平行或大致平行 ( 图中未示 ), 然而, 本发明之 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请参阅图 2A 所示。 图 2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2 于一第二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 第一入光面 220 与第二入光面 230 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 210 之其中一短边外侧 212。举例来说, 出光面 210 之此短边外侧 212 包含呈开放式之多个第 二缺口 250, 此些第二缺口 250 沿此短边外侧 212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 即于此短边外侧 212 上呈现不规则之锯齿状。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与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分别一一位于此 些第二缺口 250 内, 且共同沿此短边外侧 212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然而, 此第二实施例 中, 此些第二缺口 250 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 并沿此短边外侧 212 之延伸方向间隔 地排列于短边外侧 212。 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 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 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 此 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 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 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 主要发光轴 A2 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位置愈远 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 成夹角 θ1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 成夹角 θ12 为 35 度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3 为 25 度。相似地,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上述虚 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上述 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为 43 度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 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3 为 38 度。
如此, 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分别朝两相对长边外 侧 211’ 、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其主要发光轴 A1、 A2 彼此产生交错, 使得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 第二发光组件 320 对应于导光板 200 之相对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 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加上, 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第二发光
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使得最远离虚拟假想线 C 之数字第一发 光组件 310、 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发光范围也可弥补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对应于导光板 200 之两侧角落, 使得导光板 200 相对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两侧角落得到应有之光线辉度,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 2A 所示。第二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 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之方向发光, 且 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 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反观, 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皆 一致。
举例而言, 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角 度同上 ; 反观,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 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主要发光轴 A2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 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也为 45 度。
请参阅图 2B 所示。图 2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3 于第二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之外 观示意图。
第二实施例之其它另一变化中, 此些第二缺口 250 也可分别为一呈封闭式之开槽 251, 并沿此短边外侧 212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短边外侧 212。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 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朝 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此 些主要发光轴 A1 相互平行 ; 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相互平行, 使 得导光板 200 之所有区域可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 匀度。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皆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 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皆为 45 度。
此第二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 最远离虚拟假想线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 组件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之其中一长边外侧平行或大致平行 ( 图中未示 ), 然而, 本发明之 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请参阅图 3A 所示。 图 3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4 于一第三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 第一入光面 220 与第二入光面 230 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 210 之一内部位置 213。举例来说, 出光面 210 之内部位置包含呈封闭式之多个第三缺口 260, 例如为第一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之开槽, 此些第三缺口 260 沿其中一短边外侧 212 之 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与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分别一一地位于此些第 三缺口 260 内, 且共同沿此短边外侧 212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出光面 210 之内部位置。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朝 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及一共同短边外侧 212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 此 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 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 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 主要发光轴 A2 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位置愈远 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 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 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2 为 35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 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3 为 25 度 ; 同样 地,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 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 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为 43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3 为 35 度。
如此, 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分别朝二相对长边外 侧 211、 211’ 及一共同短边外侧 212 之方向发光, 且其主要发光轴 A1、 A2 彼此产生交错, 使 得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对应于导光板 200 之共同短边外侧 212 之区域可 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 3A 所示。第三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 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及一共同短边外 侧 212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 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系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 距离而成反比, 反观, 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 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角 度同上 ; 反观,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 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主要发光轴 A2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 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也为 45 度。
需说明的是, 图 3A 中朝另一短边外侧 212’ 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 340, 可以依据或 不需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 当图 3A 中朝另一短边外侧 212’ 发光的多个发 光组件 340 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时,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发光组件 340 之布 局方式, 使得各发光组件 340 之主要发光轴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及一共同短边 外侧 212’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
请参阅图 3B 所示。图 3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5 于第三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之外 观示意图。
第三实施例之其它另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 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及一共同短边外侧 212 之方向发
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1 相互平行 ; 至少二 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相互平行, 使得导光板 200 之所有区域可得到应 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皆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 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皆为 45 度。
此第三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 最远离虚拟假想线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 组件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之其中一短边外侧平行或大致平行 ( 图中未示 ), 然而, 本发明之 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需说明的是, 图 3B 中朝另一短边外侧 212’ 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 340, 可以或不需 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 当图 3B 中朝另一短边外侧 212’ 发光的多个发光组 件 340 依据上述第三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时,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发光组件 340 之布局方 式, 使得各发光组件 340 之主要发光轴分别朝相对二长边外侧 211、 211’ 及一共同短边外侧 212’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
请参阅图 4A 所示。 图 4A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6 于一第四实施例中之外观示意图。 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 第一入光面 220 与第二入光面 230 共同排列于此出光面 210 之一内部位置 214。内部位置 214 可位于出光面 210 上大约跨越短边外侧 212、 212’ 中间点 之区域。
举例来说, 出光面 210 之内部位置 214 包含呈封闭式之多个第四缺口 280, 例如为 第一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之开槽, 此些第四缺口 280 沿其中一长边外侧 211’ 之延伸 方向间隔地排列。此些第一入光面 220 与此些第二入光面 230 分别一一地位于此些第四缺 口 280 内, 且共同沿此长边外侧 211 之延伸方向间隔地排列于出光面 210 之内部位置 214。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 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朝 二相对短边外侧 212、 212’ 及一共同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此外, 此 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 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 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 主要发光轴 A2 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位置愈远 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距离而成反比。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 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 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2 为 35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 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3 为 25 度 ; 同样 地,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 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 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为 43 度, 以及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第三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3 为 35 度。
如此, 由于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分别朝二相对短边外 侧 212、 212’ 及一共同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其主要发光轴 A1、 A2 彼此产生交错, 使
得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二发光组件 320 对应于导光板 200 之共同短边外侧 212 之区域可 得到应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复请参阅图 4A 所示。第四实施例之其它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 件 310 与此些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相对二短边外侧 212、 212’ 及一共同长边外 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 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 是随着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位置愈远离此虚拟假想线 C 之 距离而成反比, 反观, 至少二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分别与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之大小皆一致。
举例而言, 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轴 A1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角 度同上 ; 反观,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与上述虚拟 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主要发光轴 A2 之次位第二发光组 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2 也为 45 度。
需说明的是, 图 4A 中朝另一长边外侧 211 发光的多个发光组件 340, 可以依据或不 需依据上述第四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 当图 4A 中朝另一长边外侧 211 发光的多个发光组 件 340 依据上述第四实施例之排列方式进行时,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发光组件 340 之布局方 式, 使得各发光组件 340 之主要发光轴分别朝相对二短边外侧 212、 212’ 及一共同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 请参阅图 4B 所示。图 4B 是本发明发光模块 107 于第四实施例之另一变化中之外 观示意图。
第四实施例之其它另一变化中, 通过分别改变此些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此些第二 发光组件 320 之布局方式, 使得各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1 与各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一主要发光轴 A2 皆朝相对二短边外侧 212、 212’ 及一共同长边外侧 211’ 之方向发 光, 且彼此产生交错。至少二个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1 相互平行 ; 至少二 个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此些主要发光轴 A2 相互平行, 使得导光板 200 之所有区域可得到应 有光线照射之覆盖, 进而提升整体导光板 200 的光亮均匀度。
举例而言,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上述虚拟假想线 C 所成夹角 θ11 皆为 45 度、 最接近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二位第二发光组件 320 与上述虚拟假 想线 C 所成夹角 θ21 皆为 45 度。
此第四实施例之又一变化中, 最远离虚拟假想线 C 之首位第一发光组件 310 与第 二发光组件 320 可设置成与此出光面 210 之其中一短边外侧 212 平行或大致平行 ( 图中未 示 ), 然而, 本发明之此又一变化并不仅限于此。
另外, 上述第一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中, 所述之出光面 210 表面更排列有多个微结构列 270。 此些微结构列 270 各自之延伸方向大致平行长边外侧 211、 211’ 之延伸方向。而且此些微结构列 270 分别具有多个间距排列之微结构图案 271, 此些微结构列 270 之所有微结构图案 271 分别因应一键盘按键之对应位置而设置。
需定义的是, 由于发光二极管组件为指向性发光, 且发光二极管组件具有一定之 出光角度, 发光二极管组件之主要出光轴系指发光二极管中之发光方向中能量最强的光 线; 而且, 所述之内部区域为大致落于导光板 200 内, 而非邻近长边外侧 211、 211’ 或短边外
侧 212、 212’ 所界定之范围 ; 而且, 各第一入光面 220 与对应第一发光组件 310 之主要发光 轴 A1 相互垂直 ; 各第二入光面 230 与对应第二发光组件 320 之主要发光轴 A2 相互垂直 ; 此 外, 以上所述组件命名为第一入光面 220 及第二入光面 230、 第一发光组件 310 及第二发光 组件 320、 第一缺口 240 至第三缺口 260 仅为了于说明书中便于说明, 并非刻意意指此些组 件不具相同之用途。
本发明所揭露如上之各实施例中,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习此技艺的, 在不 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 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 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