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模块及照明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发光元件中产生的热向光照射侧传递以将热从透光盖侧放出 的发光模块及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伴随着发光二极管 (LED) 的高输出化及高效率化, 使得其能输出与荧光灯相同程 度的光束。随着这种 LED 的普及, 开发出以 LED 作为光源的 LED 衬底照明 (base light)、 LED 嵌顶灯 (down light) 这样的照明器具。
作为光源的 LED 的特点是寿命比目前为止的技术的光源的寿命长。由于光源或照 明器具的更换频率减少, 所以有利于保养。此外, 由于一个 LED 很小, 因此, 在光学设计上的 自由度高。另外, 一旦开发出效率更高的 LED, 也就能想出与现在不同形态的照明器具。
但是, LED 会因亮灯时产生的热而受到光束或发光效率降低、 或是寿命变短这样的 影响。因此, 以 LED 为光源的发光模块或照明器具必须在研究怎样使 LED 产生的热放出后 进行设计。尽管单个 LED 本身小型且轻量, 但利用 LED 作为光源的照明器具在结构等上会 受到局限。
以 LED 作为光源的照明器具记载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号 “特开 2004-253478 号公报” 中。该照明器具包括 : 配置有多个 LED 的基板 ; 以及具有分别围住各 LED 的反射面 的反射板。在这种照明器具的情况下, 一般必须具有从与照明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背面侧散 热的结构。例如, 埋入天花板的类型的照明器具具有从背面侧朝天花板内散热的结构。此 外, 安装于天花板的类型的照明器具将供空气流通的间隙设置在天花板表面与该照明器具 的背面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4-253478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背面侧散热的类型的照明器具在背后设置用于散热的机构这一点就使得体积 增大。 此外, 在将该照明器具安装到由具有绝热性能的材料制成的天花板上时, 为提高散热 性能, 使得照明器具的结构的体积进一步增大。 因此,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直接安装到具有 绝热性能的天花板的情况下也能维持散热性能的发光模块及照明器具。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包括基板、 发光元件、 配光控制构件以及透光性盖。 基板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热传导部及配线图案。 发光元件与热传导部热连接且与配线图案电 接合, 并在发光中伴随着发热。 配光控制构件与发光元件周围的热传导部热接合, 并在发光 元件放射出的光的射出侧形成有棱角部, 上述配光控制构件对从发光元件放射出的光进行
配光控制。透光性盖与棱角部热接合, 且供从发光元件放射出的光透过。
此时, 当采用绝缘材料作为基板时, 能应用散热特性较好且耐久性优异的陶瓷材 料或合成树脂材料。作为基板采用的合成树脂材料的一例是玻璃环氧树脂。此外, 当采用 金属制的材料作为基板时, 采用铝或铜等热传导性及散热性优异的材料。
在本说明书中, “热传导部” 是具有至少与基板同等以上的热传导率的部位, 理想 的是由具有大于等于基板的热传导率的构件构成。该 “热传导部” 理想的是由铜、 铝等金属 构成。例如, 当基板为金属基板时, 能将基板构成作为热传导部。作为热传导率好的构件, 能采用铜或铝、 或是硅基板。
发光元件理想的是以发光二极管、 有机 EL、 半导体激光等半导体作为发光源的发 光元件。除此之外, 只要是能安装到基板上的小型的光源, 则不特别加以限定。此外, 发光 元件既可以由发出白色光的元件构成, 也可以根据用途为红色、 蓝色、 绿色或是将它们组合 构成。
“热接合” 是指构成为在接合部上将构件彼此间的热直接传递的意思, 既可以只是 彼此相互抵接, 也可以为扩大接触面积而通过粘接材料等连接。 当将构件彼此热结合时, 较 为理想的是将彼此用力压接、 或是通过硅酮树脂或粘接材料等填满接合面之间的空气层。 配线图案是为对安装于基板的发光元件供电而形成在基板上的配线印刷等导电 构件。 与配线图案电连接的发光元件的安装部是指使发光元件与配线图案处于导通状态的 部分。例如, 当用 Sn-Ag-Cu 焊剂等软焊料将发光元件安装到配线图案时, 焊接部是安装部。
棱角部是射出从发光元件放射出的光的一侧的配光控制构件的端部。 当在基板的 第一面上配置有多个发光元件时, 棱角部以围住各发光元件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在发光元件 彼此之间。此时, 棱角部在遍及围住发光元件外周的全周上与透光性盖热接合。
配线图案也可以同时作为热传导部。此时, 发光元件相对于配线图案电接合且热 接合。在热传导部同时作为配线图案时, 热传导部与配线图案连续形成。此外, 热传导部形 成为基板的第一面的面积的 70%以上。
分别设定发光元件与热传导部的第一接合部、 热传导部、 热传导部与配光控制构 件的第二接合部、 配光控制构件、 棱角部与透光性盖的第三接合部、 透光性盖各自的传热 特性, 以使从作为进热部的第一接合部至作为散热部的透光性盖的射出面为止的温度差为 15K 以下。
此外, 本发明的照明器具包括基板、 发光元件、 配光控制构件、 透光性盖、 主体以及 亮灯电路。基板、 发光元件、 配光控制构件以及透光性盖与上述发光模块同样构成。主体至 少对基板进行保持。亮灯电路与形成在基板的第一面上的配线图案连接, 以控制发光元件 亮灯。
在上述照明器具的情况下, 发光元件的特征是 : 在作为散热部的透光性盖的射出 2 面的单位面积上的输入电量为 400W/m 以下。透光性盖的射出面是将发光元件放射出光射 出一侧的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发光模块, 由于发光元件与热传导部、 热传导部与配光控制构件、 配 光控制构件与透光性盖分别热接合, 因此, 能使由发光元件产生的热从作为散热部的透光 性盖的射出面散热。此外, 根据在遍及围住发光元件外周的全周上使棱角部与透光性盖接
合的发光模块, 能将从一个发光元件放射出的热均等地向透光性盖传递。根据热传导部同 时作为配光图案的发光模块, 能用热传导部容易地回收发光元件产生的热, 使得散热效率 提高。根据热传导部形成为基板的第一面的面积的 70%以上的发光模块, 能促进使基板的 温度在整体上均等。因此, 热能更可靠地从发光元件向透光性盖侧传递。根据沿着热传递 路径以使从输入部至散热部的温度差为 15K 以下的方式构成第一接合部、 热传导部、 第二 接合部、 配光控制构件、 第三接合部、 透光性盖的发光模块, 能抑制第一接合部的温度过度 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器具, 能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发光模块的效果的照明器具。由于 将由发光元件产生的热向与从发光元件放射出的光相同的方向放出, 因此, 不必担心热在 背面侧蓄积。 因此, 在将照明器具埋入天花板等墙壁中或是安装于墙壁的情况下, 不需要考 虑主体背面侧的排热。也就是说, 能缩小照明器具在光的射出方向上的厚度。
此外, 根据将作为散热部的透光性盖的射出面的单位面积上的向发光元件输入的 电量设定为 400W/m2 以下的照明器具, 在周围的环境温度为 25℃、 透光性盖的射出面的热传 2 递系数为 10W/m K 时, 能抑制第一接合部的温度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 55K 以上。照 明器具能确保足以长期使用的可靠性。此外, 由于限制了对发光元件的输入电量, 因此, 从 透光性盖的单位面积上射出的光为一定值以下。 由于限制了射出面的亮度, 因此, 该照明装 置能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 附图说明 图 1 是从射出侧观察本发明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 2 是沿图 1 中的 A-A 线将发光模块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 3 是将图 2 所示的热传导部与配光控制构件的接合部及配光控制构件与透光性 盖的接合部放大后的剖视图。
图 4 是图 2 所示的设于基板的配线图案及热传导部的布局的俯视图。
图 5 是包括图 1 所示的发光模块的本发明的照明器具的主视图。
图 6 是将图 5 所示的照明器具安装于天花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 1 ~图 4 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 10 进行说明。如图 1 所示, 发光 模块 10 形成为俯视呈四边形。如图 2 所示, 发光模块 10 包括 : 基板 1 ; 作为发光元件的发 光二极管 (LED)3 ; 作为配光控制构件的反射板 4 ; 以及透光性盖 5。
基板 1 在第一面 1a 上具有作为热传导构件及配线图案的铜箔 2。基板 1 由玻璃环 氧树脂形成。如图 4 所示, 该铜箔 2 被分别布局成作为热传导部及配线图案的部分与 LED3 的配置相应。铜箔 2 形成在图 4 中打阴影的范围内。此外, 基板 1 上的铜箔 2 也可具有与配 线图案电绝缘的部位。铜箔 2 整体上形成为相对于基板 1 的第一面 1a 的面积的大约 70% 以上。
如图 1 及图 4 所示, LED3 在基板 1 的第一面 1a 上并排配置成正方形排列。在本 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 10 的情况下, LED3 配置为 4 行 4 列, 共计有 16 个。如图 2 及图 4 所 示, 各 LED3 通过焊剂 6 与铜箔 2 热接合及电接合, 从而安装到基板 1 上。形成焊剂 6 的部位是安装部, 即发光元件与热传导部的第一接合部。
反射板 4 由具有耐热性及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成型而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白 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成型而成的。设置反射板 4 是为了对从各 LED 放射出的 光进行配光控制。与每个 LED3 相对应的反射板 4 的一个个杯形件 41 制成为从射出侧观察 呈倒金字塔形。换言之, 杯形件 41 如图 2 所示形成有矩形的所谓 “研钵型 ( 日文 : すり鉢 型 )” 的凹部 4a, 在其底部的开口 4b 的中央分别设有如上所述排列的 LED3。
如图 2 所示, 反射板 4 设置成围住各 LED3。如图 3 所示, 在作为配光控制构件的 射入侧的反射板 4 的各杯形体 41 的开口 4b 边缘形成的周缘部 4c 通过粘接材料 G2 与铜箔 2 热接合。通过粘接材料 G2 接合的部分是铜箔 ( 热传导部 )2 与反射板 ( 配光控制构件 )4 的第二接合部。
此外, 如图 2 所示, 反射板 4 与各 LED3 对应地具有用于将从 LED3 放射出的光射出 的矩形的开口部 4d。该开口部 4d 形成在基板 1 的厚度方向上的与开口 4b 相反的一侧。如 图 2 及图 3 所示, 各开口部 4d 在彼此相邻的开口部 4d 之间形成一定高度的棱角部 ( 日文 : 稜部 )4e。
透光性盖 5 在与反射板 4 相对于基板 1 配置的一侧相同的第一面 1a 侧设置于反 射板 4 的射出侧。透光性盖 5 将 LED3 放射出的光从作为射出面的外表面 5a 射出。如图 3 所示, 与反射板 4 面对的透光性盖 5 的内表面 5b 通过粘接材料 G3 与反射板 4 的棱角部 4e 热接合。通过粘接材料 G3 接合的部分是反射板 ( 配光控制构件 )4 与透光性盖 5 的第三接 合部。 此外, 反射板 4 的棱角部 4e 在遍及围住各个 LED3 外周的全周上与透光性盖 5 接 合。用于第二接合部的粘接材料 G2 及用于第三接合部的粘接材料 G3 例如是硅酮树脂。
在本实施方式中, 透光性盖 5 由透明的丙烯酸形成。透光性盖 5 只要能透过光, 既 可以是白色或乳白色, 也可以混合有箔带 ( 日文 : チヤフ ) 或光纤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细小 粒子。此外, 也可以对透光性盖 5 的表面进行使光扩散的加工。
如上所述构成的结果是, 发光模块 10 形成从作为发光元件的每个 LED3 至透光性 盖 5 的外表面 5a 的各个热传递路径。热传递路径由成为第一接合部的焊剂 6、 作为热传递 部和配线图案的铜箔 2、 成为第二接合部的粘接材料 G2、 作为配光控制构件的反射板 4、 成 为第三接合部的粘接材料 G3、 透光性盖 5 构成, 并按这个顺序将热从 LED3 传递至透光性盖 5。在上述热传递路径中, 设定传热特性, 以使从作为进热部的钎焊 6 至作为散热部的透光 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的温度差为 15K 以下。在此所述的传热特性是指由各构件之间的热传 递率及各构件内的热传导率、 构件彼此间的接触面积以及作为热传递路径的物理的路径长 度及截面积等在传热上有关联的变量确定的特性。
接着,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对发光模块 10 的 LED3 供电来使其亮灯时, 从 LED3 放射出的光通过反射板 4 进 行配光控制, 以经由透光性盖 5 从外表面 5a 射出。 此外, LED3 在将电能转换成光时产生热。 由 LED3 产生的热经由焊剂 6 或从与 LED3 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至铜箔 2。此时, 铜箔 2 形成 为基板 1 的第一面的面积的 70%以上。此外, 铜箔 2 的热传导率高。因此, 即便是在 LED3 刚刚亮灯或是刚刚关灯之后, 基板 1 也容易使整体的温度分布平均化。
被传递至铜箔 2 的热会传递至基板 1 及反射板 4。此时, 热主要经由粘接材料 G2
传递至热阻比基板 1 的热阻低的反射板 4。一旦热从反射板 4 的棱角部 4e 经由粘接材料 G3 向透光性盖 5 传递, 就从透光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散热。这样, 在上述发光模块 10 中, 透 光性盖 5 便起到散热部的作用。
在点亮 LED3 之后, 经过一定时间, 发光模块 10 的热分布就稳定下来。通过实验结 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通过将成为进热部的焊剂 6 与成为散热部的透光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之间的温度差控制在 15K( 开尔文 ) 以下, 就能将热传递路径将热传递路径设定在与从 LED3 饶恕出的光相同的一侧。例如, 在不将铜箔 2 与反射板 4、 反射板 4 与透光性盖 5 分别 热接合的情况下, 焊剂 6 与透光性盖 5 之间的温度差为 30K 左右。此时, 将热从铜箔 2 向基 板 1 侧传递比将热从铜箔 2 向反射板 4 侧传递更容易传递。因此, 热主要从基板 1 的背面 侧散热。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以使从焊剂 6 至透光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之间的温度差为 15K 以下的方式构成热传递路径。 与由 LED3 放射出的光一样, 只要以将由 LED3 产生的热向 表面侧传递比将由 LED3 产生的热向基板 1 的背面侧传递更容易传递的方式构成即可。也 就是说, 温度差的设定不限定于 15K 以下。不过, 即便是以热容易传递至射出光一侧的方式 构成热传递路径的情况下, 若温度差变大, 则热负载也会施加到焊剂 6、 第二接合部的粘接 材料 G2 上。因此, 从焊剂 6 至透光性盖 5 的温度差设定在可保证焊剂 6、 粘接材料 G2 的完 整性的范围内。 另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对将铜箔 2 形成在玻璃环氧树脂的基板 1 上的情形进行 了说明。也可以采用金属基板代替玻璃环氧树脂作为基板 1, 并将基板 1 自身作为热传导 部, 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作为金属基板采用的材料除了铜、 铝之外, 还包括 硅基板。当采用这些金属基板的情况下, 基板 1 起到热传导部的作用。此时, 由于铜箔 2 只 要至少起到配线图案的作用即可, 因此, 只要为向各 LED3 供电而形成为最小限度即可。
此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玻璃环氧树脂的基板 1 的情况下, 铜箔 2 也可以分 成热传导部和配线图案来进行布局。此时, 热传导部和配线图案既可以是两者均由铜箔形 成, 也可以与用途相应地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形成。在分开形成热传导部和配线图案的情况 下, 既可以是在同一面上并排的布局, 也可以夹着绝缘层重叠。
接着, 参照图 5 及图 6 对使用上述发光模块 10 的照明器具 20 进行说明。 如图 5 所 示, 照明器具 20 包括四个图 1 所示的发光模块 10。四个发光模块 10 排列成 2 行 2 列。如 图 6 所示, 该照明器具 20 还包括主体 21、 亮灯电路 22 以及安装部 23。四个相邻设置的发 光模块 10 固定于安装部 23, 以在整体上构成四边形的发光面。 此时, 较为理想的是, 以在各 发光模块 10 的反射板 4 的外周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对各发光模块 10 进行定位安装。
主体 21 由铝合金制的铸件形成、 或是通过挤压成型形成, 其具有框部 21a 及凸缘 部 21b。主体 21 至少对基板 1 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 5 及图 6 所示, 围住发光模 块 10 整体。主体 21 由框部 21a 和凸缘部 21b 构成。如图 5 所示, 框部 21a 制成为围住四 个发光模块 10 整体的方框形。框部 21a 形成为比使四个发光模块 10 的外缘彼此紧密接触 的状态的外周及安装部 23 稍宽。框部 21a 将发光模块 10 及安装部 23 收纳在内部。
如图 6 所示, 凸缘部 21b 从发光模块 10 的光射出一侧的框部 21a 边缘朝向内侧突 出形成。由凸缘部 21b 围住的窗形成为比将四个发光模块 10 组合时的外形尺寸稍小。因 此, 在将发光模块 10 嵌入框部 21a 的情况下, 卡在凸缘部 21b 上。
如图 6 所示, 照明器具 20 通过一般的安装机构固定, 以使作为发光模块 10 背面侧 的主体 21 的固定侧与天花板 C 抵接。亮灯回路 22 与各发光模块 10 的作为配线图案的铜 箔 2 连接, 从而控制 LED3 亮灯。安装部 23 是铝制的, 其由四边形的平板构成。安装部 23 在与安装有发光模块 10 一侧相反的一侧上组装有亮灯电路 22。
照明器具 20 按照以下步骤组装。首先, 将发光模块 10 固定至安装部 23。此时, 透 光性盖 5 既可以安装于各发光模块 10, 也可以对于四个发光模块 10 形成一个。 通过将安装 部 23 从安装有发光模块 10 的一侧首先从固定侧朝向射出侧插入到框部 21a 中, 从而使发 光模块 10 卡在凸缘部 21b。
在此状态下, 接着, 通过用一般方法固定安装部 23 和框部 21a, 从而将发光模块 10 组装于主体 21。在连接亮灯电路 22 与发光模块 10 之后, 将亮灯电路 22 安装于安装部 23。 藉此, 完成照明器具 20 的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 20 中, 作为散热部的透光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的每单位 2 面积对所有的 LED3 的输入电量为 400W/m ( 瓦特每平方米 ) 以下。这相当于例如对透光性 盖 5 的外表面 5a 的面积为 1m2 的照明器具 20 的 LED3 输入 400W 的电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 20 的情况下, 透光性盖 5 与周围气氛之间的热传递系数 2 估计为 10W/m K( 瓦特每平方米开尔文 ) 左右。在透光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的单位面积上对 LED3 的输入电量为 400W/m2 的情况下, 透光性盖 5 的温度上升 400W/m2÷10W/m2K = 40K。
在本申请发明的发光模块 10 中, 作为进热部的焊剂 6 与作为散热部的透光性盖 5 的外表面 5a 的温度差为 15K 以下。因此, 焊剂 6 部的温度为 40K+15K = 55K, 最高也不超 过 55K。也就是说, 假定设置有照明器具 20 的部位的环境温度为 25℃, 则焊剂 6 的温度为 80℃以下。
若焊剂温度大幅上升, 则在焊剂部分可能会发生接触不良等不良情况, 从而可能 使 LED 自身的发光效率降低、 寿命缩短。 若是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 20, 则焊剂 6 部分的温 度即使上升也能抑制在 55K 以内。 也就是说, 在环境温度为 25℃的情况下, 能将焊剂 6 的温 度控制在 80℃以下。本发明的照明器具 20 能确保使用时的可靠性。
此外, 在上述结构的照明器具 20 的情况下, 若将输入电量设定为 400W/m2、 将照明 器具 20 的综合效率设定为 80(lm/W( 流明每瓦特 )), 则每单位面积上的器具光束为 400W/ 2 2 m ×80lm/W = 32000lm/m ( 流明每平方米 ), 在边长为 60mm 的正方形的照明器具中, 能获得 2 2 32000lm/m ×0.36m = 11520(lm( 流明 )) 的器具光束。同样地, 在边长为 355mm 的正方形 的照明器具的情况下, 器具光束为 4000lm。
这是足够作为衬底照明所需光量的光束。此外, 从透光性盖 5 射出的每单位面积 上的光量、 即光束发散度为所设定的值以下。由于限制了射出面的亮度, 因此, 该照明器具 20 能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
设定为光束发散度的值的较为理想的范围是例如 40000lm/m2 以下、 更为理想的是 2 35000lm/m 以下。 在光束发散度为上述范围以上时, 射出面的亮度变得过高, 容易感到晃眼 (glare)。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以发光模块 10 及照明器具 20 是四边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 说明, 但各自的外形不受特别限定, 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 此外, 在本说明书中, 对本 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因此,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 本发明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改变。例如, 本发明可进行对作为发光元件的 LED 的数量、 LED 的排列、 基板 1 或发光模块 10 及照明器具 20 的外形形状等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