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器.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1033999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2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216225.5

申请日:

2008.09.12

公开号:

CN101499361A

公开日:

2009.08.05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H01F 17/04申请公布日:20090805|||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F17/04; H01F27/24; H01F41/00

主分类号:

H01F17/04

申请人: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丁晓鸿; 王上衡; 肖 倩; 王胜刚; 滕 林; 於 斌; 樊应县; 周飞宜; 曹华春

地址: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和平路振华科技园A栋厂房AC段4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张全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磁心上设置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柱同轴的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磁柱上。第一、第二磁柱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将线圈缠绕于两磁柱上,通电后,磁力线集中在线圈周围。该载流线圈在间隙部分由于没有磁柱,其产生的磁感应线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与现有技术中线圈缠绕于整个磁柱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降低了导磁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磁心上设置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柱同轴的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磁柱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为扁平线圈。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第一、第二磁心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为贴片式电感器,所述底座的底面具有三个焊盘,所述线圈与焊盘电性连接。

5、
  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为0.1~0.2mm。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的额定直流电流为5.0A,电感量允许范围10(±20%)μH,直流电阻≤13.5mΩ,Q值大于30。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为0.125mm。

说明书

一种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电子元件,尤其涉及一种电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一种电感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第一磁心11和第二磁心12,第一磁心11与第二磁心12周向密封连接形成空腔13,于空腔13内第一磁心11上设置有缠绕有线圈14的磁柱111,磁柱111的端面与第二磁心1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由于线圈缠绕于一个磁柱111上,磁感应线几乎是沿着磁心的,使磁通量较大,有效导磁率高,而耐饱和能力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感器,能够降低其导磁率,提高耐饱和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磁心上设置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柱同轴的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磁柱上。
第一、第二磁柱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将线圈缠绕于两磁柱上,通电后,磁力线集中在线圈周围。该载流线圈在间隙部分由于没有磁柱,其产生的磁感应线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与现有技术中线圈缠绕于整个磁柱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降低了导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第二磁心的结构和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第一或第二磁心的机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间隙厚度与电感直流的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有间隙和无间隙两种情况下磁心的磁滞回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2和第二磁心3,第一磁心2与第二磁心3连接且形成空腔4。于空腔4内,第一磁心2上设置有第一磁柱21,第二磁心2上相对地设置有与第一磁柱21同轴的第二磁柱31。第一、第二磁柱21、31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41,一线圈5缠绕于第一磁柱21、间隙41和第二磁柱31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感器为表贴功率电感器,其外形呈矩形。电感器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于底座6的底面设置有三个焊盘61。与三个焊盘61相对应地,底座6上设置有第一凸块62和第二凸块63,第一、第二凸块62、63分别设置于底座6顶面的两侧,并形成了可容纳第二磁心2的容置空间64。于第一凸块62上设置有两个凹槽65,两凹槽65的位置与两个焊盘61中的位置相对应,而第二凸块63与另一个焊盘61相对应。
如图5所示,第一、第二磁心2、3也呈矩形,第一、第二磁心2、3周向均具有凸缘42,为了引出线圈5的端线,凸缘42两侧开口。第一、第二磁柱21、31采用MnZn铁氧体材料制成,其截面直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磁心2、3的内侧中央,使两磁心呈“E”型。
由于表贴电感器的体积较小,第一、第二磁柱21、31的长度短,因此将线圈5绕制成扁平线圈,线圈采用漆包铜线。该扁平线圈绕制后呈柱形,其直径与磁柱21的直径相匹配。线圈具有两个端线51,第一、第二磁心2、3安装于底座6的容置空间64内后,两端线51分别位于两凹槽65内,且与两个焊盘61电性连接。
点胶装载量的多少不仅会影响粘接强度的可靠性,还会直接影响磁心间隙41大小,造成电性能随着胶量多少而变化。为了有效的控制间隙41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胶的粘度,使其便于在平板玻璃上进行刮胶,再以磁心去粘胶并进行组合。从而达到胶量合适,分布均匀,达到牢固连接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磁心2、3之间和第二磁心3与底座6之间采用环氧树脂胶进行粘接,而扁平线圈与底座6采用焊接与底部焊盘61连接,以组成回路并保证其可靠性。
因此,第一、第二磁柱21、31间具有一定的间隙41,将线圈5缠绕于两磁柱上,通电后,磁力线集中在线圈5周围。该载流线圈5在间隙41部分由于没有磁柱,其产生的磁感应线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与现有技术中线圈缠绕于整个磁柱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降低了导磁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表贴电感器,单只产品规格间隙41的长度控制在0.1~0.2mm,其电感量允许范围10(±20%)μH,要求额定直流偏置电流5.0A,直流电阻DCR≤13.5mΩ,Q值(品质因数)大于30。产品的外形尺寸小,在有限的体积内,达到较高的额定电流和极低的直流电阻。当间隙41设置为0.125mm时,可使电感器的有效导磁率下降最少,而极大的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
对于E型第一、第二磁心2、3,在一定的频率和线圈匝数下进行测量,磁心在不同的间隙41厚度下的电感直流电流叠加特性如图6所示,其中曲线1、2、3相应于间隙厚度分别为0.1mm、0.2mm和0.3mm。增加空间隙厚度,能够在较高的偏置直流下获得较高的电感量,且曲线下降坡度趋于减小,但在较低的偏置电流下,其电感量较低,即有效导磁率较低。
如图7所示,A1为无间隙的磁滞回线,A2为有间隙的磁滞回线。为了使第一、第二磁心2、3工作在较大电流(磁通密度)下不致于饱和,在磁路中加开间隙41,电感器的直流叠加特性得到改善,主要是由于间隙41加大使饱和磁滞回线向横轴方向倾斜,第一、第二磁心2、3饱和磁化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因此第一、第二磁柱21、31中引入间隙41既可以防止饱和磁化,另外也降低了Br(剩余磁通密度),使ΔB大大增加。
第一、第二磁柱21、31加开间隙41后,可使B-H曲线斜率降低,使磁心饱和点右移,从而增加了磁心抗直流磁化的能力。但间隙41的加入,又使导磁率下降,所以间隙41有个最佳值,即在电感线圈通过最大峰值电流时,磁心不进入饱和,同时又不致使导磁率下降的太低。所以采用E型第一、第二磁心2、3,可以方便地利用中心第一、第二磁柱21、31间的间隙41来控制。根据圆柱边缘导磁率公式(经验公式):
v = r ln [ 1 + 2 x + 2 x 2 + x L g L g ] ]]>
式中:
v——电感器电感量,H;
r——圆柱半径,m;
χ——圆柱的有效导磁率;
Lg——圆柱间间隙的长度,m。
再根据电感器所要求的电感量、外形尺寸、要求的最大电流,确定磁心材料的μi(导磁率)、Bs(饱和磁通密度)从而得到χ、r、v,通过估算得到Lg≈0.2mm。
然后,利用直流偏置电源和精密电感测试仪配套连接,使通入电感器直流电流达到5A时,电感器的电感量下降不超过零电流时的20%(ΔL≤20%L),即认为磁心已达到最高Bm(磁通密度峰值),此时的间隙41即为最佳间隙长度。若通入Imax(最大电流)时,电感量下降超过20%,说明间隙41小,可适当加大;若通入Imax时,电感量不下降(在设定的圈数内,电感量达不到协议的要求),说明间隙41大,可适当减小,经反复试验和验证后,确定最佳间隙长度。
经过实验,本实施例产品与国外某产品的外形尺寸和电性能对比见表1、表2;
表1 尺寸对比表

表2 电性能对比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电感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电感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电感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电感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感器.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磁心上设置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柱同轴的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磁柱上。第一、第二磁柱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将线圈缠绕于两磁柱上,通电后,磁力线集中在线圈周围。该载流线圈在间隙部分由于没有磁柱,其产生的磁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