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及具有该接口的笔记本电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口及具有该接口的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随着众多笔记本品牌的全面平民化,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之间巨大的价格差已经越来越小;基于笔记本电脑的可移动性,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个人电脑时都跳过了传统的PC而直接选择了笔记本电脑。轻薄、高效、耐久,是笔记本电脑研发设计者们永恒的主题;其中,迅驰平台的发展普及为笔记本电脑的高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笔记本的轻薄逐渐成为焦点,以更好地体现其移动性能。
目前,苹果公司推出的MacBook Air机身轻薄小巧,深受时尚商务人士的喜爱。该款笔记本电脑采用13.3英寸液晶屏幕和全尺寸键盘,屏幕内置摄像头和双路麦克风;由于机身空间有限,MacBook Air的接口数量降至最低,整机只有一个可以打开的接口部位,包含一个USB以及音频、视频输出端口;该款笔记本电脑没有外设网络接口CONN,彻底摒弃了有线网络连接,它通过内置Modem支持无线上网功能。
对于没有足够方便的无线网络环境的应用场合来说,上网浏览资料、收发E‑mai1等上网需要就无法实现,因此,没有外设的网络接口CONN无疑会牺牲笔记本电脑的上网功能,削弱其便携性及移动性。但是,现有CONN接口的高度是固定的(如图1所示),无法满足目前超薄设计的要求,甚至已经成为笔记本超薄设计的约束。
有鉴于此,亟待研制开发出一种接口结构,以适应笔记本电脑超薄设计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接口,采用可调式分体结构调整其接口的高度尺寸,以适应笔记本电脑超薄设计的要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接口的笔记本电脑。
本发明提供的接口,用于与接头连接,包括第一接口本体、第二接口本体和铰链机构;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具有与接头的固定侧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具有与接头的数据传输侧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铰链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铰接,使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具有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通过所述铰链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第一尺寸接口,所述第一尺寸接口与所述接头相匹配;在所述非工作位置,通过所述铰链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第二尺寸接口,所述第二尺寸接口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尺寸接口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为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为第二内凹结构;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为与所述接头匹配的接口尺寸;在所述非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与所述接头匹配的接口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尺寸与所述接头的卡扣侧相匹配;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的尺寸与所述接头的插针侧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第二接口本体上分别具有凸点或凹坑,所述铰链机构上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第二接口本体上的凸点或凹坑相适配的凹坑或凸点,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铰链机构上的凹坑或凸点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的凸点或凹坑配合,以便于稳定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优选地,所述铰链机构具体为两个铰接杆,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铰链机构为四个铰接杆,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的前后侧的左右两端。
优选地,所述铰链机构具体为两个铰接组件,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的左右两侧,所述至少一个铰接组件包括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接口本体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第二接口本体铰接;且所述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杆的另一端铰接。
本发明提供的接口可适用于各种与接头配合使用的场合,特别适用于笔记本电脑。
本发明提供的笔记本电脑,包括具有用于与接头连接的接口和与所述基座铰接的显示器;所述接口包括第一接口本体、第二接口本体和铰链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具有与接头的固定侧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具有与接头的数据传输侧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铰链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铰接,使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具有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通过所述铰链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第一尺寸接口,所述第一尺寸接口与所述接头相匹配;在所述非工作位置,通过所述铰链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第二尺寸接口,所述第二尺寸接口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尺寸接口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接口处于非工作位置时,该接口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小于所述基座的壳体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接口外侧的基座具有第一开口,所述接口与基座之间具体为滑动连接并可从所述第一开口滑出;在非工作位置时所述接口置于基座内,在工作位置时所述接口向外滑动至基座外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方的所述基座的面板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与所述基座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基座的面板上表面的外形尺寸一致。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结构为第一内凹结构;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的第二连接结构为第二内凹结构;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为与所述接头匹配的接口尺寸;在所述非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与所述接头匹配的接口尺寸。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凹结构的尺寸与所述接头的卡扣侧相匹配;所述第二内凹结构的尺寸与所述接头的插针侧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分别具有凸点或凹坑,所述铰链机构上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的凸点或凹坑相适配的凹坑或凸点,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铰链机构上的凹坑或凸点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的凸点或凹坑配合,以便于稳定两者之间相对位置。
优选地,所述铰链机构具体为两个铰接杆,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铰链机构为四个铰接杆,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的前后侧的左右两端。
优选地,所述铰链机构具体为两个铰接组件,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的左右两侧,所述至少一个铰接组件包括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接口本体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第二接口本体铰接;且所述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杆的另一端铰接。
本发明所述接口与现有接口相比,接口本体采用铰接的分体式结构,具有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在工作位置,第一接口本体向上展开,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与所述接头相匹配的第一尺寸接口,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形成与相应接口相匹配的接口,两者之间所形成的插装内腔结构与接口的插装内腔结构一致;在非工作位置,即第一接口本体向下可折叠收起,从而降低接口的厚度,以满足超薄笔记本的设计要求,美化笔记本使用界面。
在本发明优选方案中,所述铰接机构具体为两个且对称设计在接口本体的左、右两侧,以提高机构运动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铰接机构为由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组成的铰接组件;第一铰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接口本体铰接;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第二接口本体铰接;且所述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杆的另一端铰接。这样,第一接口本体与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在两个工作位置之间转换时,仅需要进行上、下方向的相对运动,而无需前后、左右方向的位移,也就是说,在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第一接口本体和第二接口本体的外周边缘一直保持对齐,因此,能够满足具体应用的总体设计要求,获得较好的产品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接口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所述接口的一种实施例;其中,图3a示出了本发明工作位置;图3b、图3c和图3d分别示出了本发明的非工作位置;
图4是图3a的A‑A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所述接口的第二种实施例;其中,图5a为工作位置;图5b为非工作位置;
图6示出了本发明所述接口的第三种实施例;其中,图6a为工作位置;图6b为非工作位置;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笔记本电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所述笔记本电脑的一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局部示意图;
图8b是所述笔记本电脑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局部示意图。
图2至图8中:
接口10;第一接口本体1、1′、1″、1a、1b;第一内凹结构11;第二接口本体2、2′、2″;第二内凹结构21;铰链机构3、3′、3″;铰接杆31、31′;第一铰接杆32″;第二铰接杆33″;凸点4;凹坑5;
接头20;卡扣侧201;插针侧202;
基座100;第一开口101;第二开口102;显示器2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厚度可调的接口,接口本体采用铰接的分体式结构,主要包括第一接口本体、第二接口本体和铰链机构三个基本构件。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具有与接头的固定侧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上具有与接头的数据传输侧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铰链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铰接,使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具有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通过所述铰链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第一尺寸接口,所述第一尺寸接口与所述接头相匹配;在所述非工作位置,通过所述铰链机构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形成第二尺寸接口,所述第二尺寸接口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尺寸接口的高度。工作中,可调整为与相应接头相匹配的接口高度,非工作状态时可折叠收起,从而降低接口的厚度,以满足超薄笔记本的设计要求,美化笔记本使用界面。
本发明适用于例如网络接口(RJ45、RJ11)或者USB接口等框架式的接口。
本文中所涉及前、后、左或右等方位词,是以操作人员面对接口的角度来定义的,应当理解本文中所采用方位词不应当局限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下面以网络接口为例子,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
参见图2,该图是本发明所提供接口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所述接口10用于与接头20连接,主要由相铰接的第一接口本体1和第二接口本体2构成。为详细阐述本发明技术方案,请一并参见图3,该图是本实施例所述接口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示出了本发明的工作位置;图3b示出了本发明的非工作位置。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上具有与接头20的卡扣侧201相配合的第一内凹结构11;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上具有与接头20的插针侧202相配合的第二内凹结构21;两者之间通过铰链机构3连接,并具有一个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所述铰链机构3具体为铰接杆31,根据实际使用情境的安装空间,该铰接杆31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可以理解的是,铰接杆31为两个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的左、右两侧,可提高机构动作的稳定性,为最佳方案。
如图3a所示,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1的第一内凹结构1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上的第二内凹结构21相对,形成第一尺寸接口,且所述第一内凹结构11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21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T为接头20的高度。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第一内凹结构11与第二内凹结构21之间所形成空间与接头20所占用空间的尺寸完全相同,此时,接头20插入后,第一内凹结构11与接头20的卡扣卡合形成稳固的连接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凹结构21中嵌装有与接头20的插针配合的芯线插针,由于其具体设置与现有网络接头的设置相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在此不予赘述。
如图3b所示,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内凹结构11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21形成第二尺寸接口,所述第一内凹结构11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21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t小于接头20的高度。也就是说,无需进行网络连接时,第一接口本体1相对于第二接口本体2由前侧向下移位后,两者之间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此时,第一内凹结构11与第二内凹结构21之间所形成空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接头20所占空间的高度尺寸。
另外,如图3c所示,第一接口本体1可相对于第二接口本体2由后侧向下移位至非工作位置;当然,也可以是这样的设计,如图3d所示,在非工作位置时,第一接口本体1和第二接口本体2处于同一个平面内。应当理解,调整铰链机构的铰点位置就可以获得第一接口本体1与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满足使用需要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第一接口本体1与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通过铰链机构3实现相互位置关系的调整,因此,在工作位置时,受外力的作用下第一接口本体1会产生偏离,从而影响网络连接的可靠性。
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稳定两者之间相对位置的技术措施。请一并参见图4,该图是图3c的A‑A剖视图。
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上和第二接口本体2上分别具有凸点4,所述铰接杆31上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和第二接口本体2上的凸点相适配的凹坑5,当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铰接杆31上的凹坑5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上的凸点4配合,也就是说,所述凸点4置于所述凹坑5中,从而两者之间获得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实际上,仅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与铰接杆31之间,或者仅在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与铰接杆31之间采用凸点凹坑相配合的结构,均可提高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稳定性。
当然也可以是这样的设计,所述凸点也可以设置在铰接板31上,所述凹坑设置第一接口本体1或第二接口本体2上。
请参见图5,该图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接口的第二种实施例;其中,图5a为工作位置的示意图,图5b为非工作位置的示意图。
与前一种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铰链机构3′采用四个铰接杆31′,如图5a所示,四个铰接杆31′分别设置在第一接口本体1′和第二接口本体2′前、后两侧,且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
如图5b所示,当无需进行网络连接时,向左侧或右侧下压第一接口本体第一接口本体1′即可。本实施例的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从图3b、图3c和图5b可以看出,采用一根铰接杆实现第一接口本体和第二接口本体之间相对位置的转换,处于非工作位置时,第一接口本体和第二接口本体的前、后两侧的边缘或左、右两侧的边缘是相互错开的。
为此,请参见图6,该图示出了本发明所提供接口的第三种实施例;其中,图6a为工作位置的示意图,图6b为非工作位置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二的不同点在于,所述铰链机构3″具体为铰接组件,该铰接组件由第一铰接杆32″和第二铰接杆33″构成。
第一铰接杆32″的一端与第一接口本体1″铰接;第二铰接杆33″的一端与第二接口本体2″铰接;且所述第二铰接杆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杆32″的另一端铰接。
这样,第一接口本体1″与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在两个工作位置之间转换时,仅需要进行上、下方向的相对运动,而无需前后、左右方向的位移,也就是说,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第一接口本体1″和第二接口本体2″的外周边缘一直保持对齐,外观质量较好,因此,在笔记本电脑的外观设计中,能够满足总体设计的要求,获得较好的外观质量。
同理,本实施例中铰接组件可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其最佳方案为如图所示的采用两个铰接组件,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和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的左、右两侧,以提高机构运动的平稳性。
特别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要,所述接口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如图中所示的两个接口。设计时,在第一接口本体和第二接口本体上相对应地设置第一内凹结构和第二内凹结构即可实现。
在如前所述的三种接口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前述接口的笔记本电脑,请参见图7,该图是本发明提供的笔记本电脑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如图7所示,笔记本电脑,包括基座100和显示器200,两者铰接。其中,基座100与上盖200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予赘述。
所述基座100上嵌装有如前所述的与接头连接的接口10。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所述接口10主要由相铰接的第一接口本体1和第二接口本体2构成。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上具有与接头20的卡扣侧201相配合的第一内凹结构11;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上具有与接头20的插针侧202相配合的第二内凹结构21;两者之间通过铰链机构3连接,并具有一个工作位置和一个非工作位置。
如图3a所示,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1的第一内凹结构1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上的第二内凹结构21相对,形成第一尺寸接口,且所述第一内凹结构11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21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T为接头20的高度。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处于工作位置时,第一内凹结构11与第二内凹结构21之间所形成空间与接头20所占空间的尺寸完全相同,此时,接头20插入后,第一内凹结构11与接头20的卡扣卡合形成稳固的连接关系,第二内凹结构21中嵌装的芯线插针与接头20的插针接合,以实现正常的网络连接。
如图3b所示,所述第一接口本体1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2之间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内凹结构11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21形成第二尺寸接口,所述第一内凹结构11的槽底与所述第二内凹结构21的槽底之间的垂直距离t小于接头20高度。也就是说,无需进行网络连接时,第一接口本体1相对于第二接口本体2由前侧向下移位后,两者之间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此时,第一内凹结构11与第二内凹结构21之间所形成空间的高度尺寸小于接头20所占空间的高度尺寸,以满足超薄笔记本的设计要求。
本发明给出了两种所述接口与笔记本基座之间的结构设计。所述接口处于非工作位置时,该接口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小于所述基座的壳体的厚度。
参见图8a,示出了所述接口1a处于非工作位置时,该接口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基座的壳体的厚度的实施方式。所述接口1a外侧的基座具有第一开口101,所述接口1a与基座之间具体为滑动连接并可从所述第一开口101滑出;在非工作位置时所述接口1a置于基座内,在工作位置时所述接口1a向外滑动至基座外侧。也就是说,本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接口1a隐藏于基座内;需要进行网络连接时,先将所述接口1a经所述第一开口101滑出后,再将其打开至工作位置。
参见图8b,示出了所述接口处于非工作位置时,该接口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基座的壳体的厚度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上方的所述基座的面板具有第二开口102,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与所述基座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口本体与所述第二接口本体之间处于非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接口本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基座的面板上表面的外形尺寸一致。本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接口1b隐藏于基座内且该第一接口本体的上表面与基座面板上表面的外形相吻合;需要进行网络连接时,只要将其第一接口本体向上打开至工作位置即可。
实际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接口,还可以作为电视、手机以及掌上电脑等电子设备。上述应用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