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102764 上传时间:2018-01-25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9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8105965.1

申请日:

1998.02.25

公开号:

CN1191924A

公开日:

1998.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E05D3/06

主分类号:

E05D3/06

申请人:

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一吉; 越川伸市郎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1997.02.25 JP 56884/97; 1997.02.25 JP 56885/97

专利代理机构: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何秀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细长孔(34,35)分别形成在连接部件(30)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一对配合轴销(41,42)分别可移动地插在细长孔(34,35)中。通孔52形成于控制部件(50)的前端部分,而细长孔(53)形成于后端部分。配合轴销(41)插在通孔52中。控制部件(50)通过配合轴销(41)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部件(30)上。配合轴销(42)可移动地插在细长孔(53)中。细长孔(35)以与配合凹进部分(17)相同的角度倾斜,细长孔(53)形成水平姿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铰链,该铰链用来将门可转动地连接到机体部分上,它包括: 一基座部件(10),该基座部件固定在所述机体部件上,并且在其中第一 和第二端部形成一对第一和第二配合凹进部分(15,17); 一连接部件(30),该连接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门上; 一对配合轴销(41,42),其沿着纵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件(30)的 第一和第二端部,通过可拆卸地将一对配合轴销(41,42)分别与上述一对配合 凹进部分相配合,从而可在相对于所述一对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和脱离 的方向上移动,所述连接部件(30)就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基座部件(10)上; 一控制部件(50),其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所述一 对配合轴销(42,41);及 偏压装置(65),通过所述控制部件50用该偏压部件(65)偏移所述一对配 合轴销(41,42),以将其与所述一对配合凹进部分(15,17)进行配合;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50)是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件(30)上; 至少安装在上述连接部件(30)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第一配合轴销 (42),是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控制部件(50)上,以在相对于所述第一配合凹进 部分(17)配合和脱离方向上移动;并且 至少在所述控制部件(50)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连接部件(30)的所述第 一端部之间,提供有移动机构,用以在所述控制部件(50)的所述第一端部沿 脱离上述基座部件(10)的方向上转动时,在脱离所述第一配合凹进部分(17) 的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配合轴销(4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基座部件(10)上形成有分别与 所述配合凹进部分(15,17)连续的倾斜面(14a,16a),在所述连接部件(30)连接 到所述基座部件(10)时,所述倾斜面(14a,16a)分别受到所述这对配合轴销(41, 42)的撞击,并且所述配合轴销(41,42)爬上所述倾斜面(14a,16a),分别与所 述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中,安装在连接部件(30)的所述第二端 部上的所述第二配合轴销(41),不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控制部件(50)的所述第 二端部,并且所述第二控制部件(50)能相对所述连接部件(30)与所述第二配合 轴销(41)一起移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移动机构为凸轮机构。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凸轮机构有分别形成于所述连 接部件(30)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控制部件(50)第一端部的两细长孔(35, 53),并且所述两细长孔(35,53)相互倾斜,以致在所述控制部件(50)的所述第 一端部,绕所述第二配合轴销(41)转动离开所述基座部件(10)时,所述第一配 合轴销(42)沿脱离所述第一配合凹进部分(17)的方向移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其中,与所述配合轴销配合的所述第一配 合凹进部分(17),与所述连接部件(30)的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细长孔(35),以 相同的角度倾斜。
7: 如权利要求1至6其中之一所述的铰链,其中,形成所述一对配合凹 进部分(15,17),使其开口部分定位于彼此相离开的方向上。
8: 如权利要求1至6其中之一所述的铰链,其中,形成所述一对配合凹 进部分(15,17),使其开口部分定位于彼此相向的方向上。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控制部件(50)在纵向上绕其中 部可转动地但不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件(30)上,所述一对配合轴销(41, 42)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控制部件(50)上,用以在相对所述配合凹进部分(15, 17)配合和脱离的方向上移动,所述一对配合轴销(41,42)可移动地连接到所述 控制部件(50)上,用以在相对所述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和脱离的方向上 移动,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30)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控制部件(50)的所述第 一端部之间,提供有第一移动机构,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30)的第二端部和 所述控制部件(50)的第二端部之间,提供有第二移动机构,以致在所述控制 部件(50)转动时,所述一对配合轴销(41,42)沿相对于所述一对配合凹进部分 (15,17)配合和脱离的方向移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基座部件(10)上形成有分别 与所述配合凹进部分(15,17)连续的倾斜面(14a,16a),在所述连接部件(30)连 接到所述基座部件(10)时,所述一对配合轴销(41,42)分别碰到所述倾斜面 (14a,16a),并且所述配合轴销(41,42)爬上所述倾斜面(14a,16a),以便分别与 所述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移动机构分别由 第一和第二凸轮机构形成。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第一凸轮机构包括分别形成 在上述连接部件(30)和上述控制部件(50)的第一端部中的第一对细长孔(35, 53),而所述第二凸轮机构包括各自形成在所述连接部件(30)和所述控制部件 (50)的第二端部中的第二对细长孔(34,58),所述一对配合轴销(42,41)分别穿 进所述第一和第二对细长孔(35,53;34,58),所述第一对细长孔(35,53)相互 倾斜,以致当所述控制部件(50)的所述第一端部,在离开所述基座部件(10) 的方向上转动时,所述第一配合轴销(42)在脱离所述第一配合凹进部分(15) 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对细长孔(34,58)相互倾斜,以致所述控制部件 (50)的所述第一端部,在离开所述基座部件(10)的方向上转动时,所述第二配 合轴销(41)在脱离所述第二配合凹进部分(17)的方向上移动。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第一配合凹进部分(17)以与 所述连接部件(30)的所述第一细长孔(35)相同的角度倾斜。
14: 如权利要求9至13其中之一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一对配合凹进 部分(15,17)形成有彼此远离定位的开口部分。
15: 如权利要求9至13其中之一所述的铰链,其中,所述一对配合凹进 部分(15,17)形成有彼此相向定位的开口部分。

说明书


铰链

    本发明涉及一种铰链,用该铰链可将门可转动地连接到机体部件上。

    通常,铰链包括固定在机体部件上的基座部件,和可转动地连接到门上的连接部件,在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时,该门可转动地连接到机体部件上。

    这类铰链按照连接部件与基座部件连接的连接结构划分成下面两类。第一类铰链是这样的:通过固定在连接部件的一端部的配合轴销,将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并且将一回转杆安装在连接部件的另一端部(见美国专利4,800,621号)。第二类铰链是这样的:通过使安装在连接部件的相对端部的一对配合轴销与基座部件配合,将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见未审查的日本专利(KOK)AI)197783/91号)。

    在前一种铰链中,因为通过操纵回转杆而转动连接部件,可将连接部件从基座部件上拆下,所以可以轻易地将连接部件从基座部件上拆卸。另一方面,在连接部件连接基座部件时,在配合轴销与基座部件配合后,必须使该杆与基座部件配合。因而,必须预先决定连接过程并且不能再更改。例如,不能在杆与基座部件配合后,使配合轴销与基座部件配合。

    在后一种铰链中,即使成对配合轴销中之一首先配合基座部件,另一配合轴销也可在连接部件连接基座部件时与基座部件配合。因此,至少可得到两个连接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在连接部件与铰链分离时,需要其上连接有一对配合轴销的控制部件,其在连接部件的纵向方向上线形移动,所以连接部件的拆卸操作就相当麻烦。

    本发明提供一种铰链,该铰链属于这种类型:即连接部件通过一对配合轴销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然而,通过连接有一对配合轴销的控制部件,可将连接部件从基座部件上拆卸。

    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可转动地连接门与机体部件的铰链,它包括:

    基座部件10,该基座部件安装在机体部件上,并且在其第一和第二端部中形成一对第一和第二配合凹进部分15,17;

    连接部件30,该连接部件可转动地连接到门上;

    一对配合轴销41,42,这对配合轴销在纵向上可移动地安装在连接部件30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上,通过用一对配合凹进部分15,17分别可拆卸地与这一对配合轴销41,42接合,从而可用来分别在相对于一对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与脱离方向上移动,连接部件30可拆卸地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

    控制部件50,在纵向上的该控制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分别与这对配合轴销41,42连接;及

    偏压装置65,用于通过控制部件50偏压一对配合轴销41,42,以便配合在一对配合凹进部分15,17中。

    其特征是控制部件50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部件30上;

    至少安装在连接部件30的第一端部的第一配合轴销42,可移动地连接控制部件50,用于在相对于第一配合凹进部分17的配合和脱离方向上移动;以及

    至少在控制部件50的第一端部和连接部件30的第一端部之间,提供一移动机构,用于在沿脱离基座部件10的方向转动控制部件50的第一端部时,沿脱离第一配合凹进部分17的方向移动第一配合轴销42。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3(A)至3(D)的视图是解释将图1的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的过程,图3(A)表示连接部件已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的状态,而图3(B)-3(D)表示将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的实例,在图3中未表示连接部件;

    图4是放大的横截面图,表示在远离基座部件的方向上操纵控制部件时,配合轴销和在尾端侧的配合凹进部分以及连接部件的细长孔三者间的关系;

    图5表示图1的实施例的改进实例的主体部分的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7是图6的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8(A)-8(D)的视图是解释将图1中的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的过程,图8A表示连接部件已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的状态,而图8(B)  8(D)表示连接部件连接到基座部件上的各实施例,图8中未表示连接部件;

    图9是图6的实施例的第一改进实例的主体部分;

    图10是图6的实施例的第二改进实例的主体部分;

    图11是图6的实施例的第三改进实例的主体部分;

    下文将根据图1至11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至4描述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铰链A包括,可连接到机体部件(图中未表示)上的基座部件10,和可连接到门(图中未表示)上,用来打开机体部件的开/合部分的主体部分20。

    通过模压金属板形成上述基座部件10。基座部件10包括矩形的板状基板部分11,从基板部分11的对侧部分竖起的一对侧板部分12、12,以及从各侧板部分12向侧突出的固定板部分13,13。放置基座部件10使纵向基板部分11定位于机体部分的前/后方向上,并且用插到插入孔11a,13a中的螺丝(图中未表示)固定到机体部件的内表面,该插入孔11a,13a分别形成在基板部分11和固定板部分13中。因此,一对侧板部分在机体部件的向上/向下方向上彼此是相对的关系。

    侧板部分12,12在其前端面(图2中的上端面)的前侧分别形成有突出部分14,14。每个突出部分14在其外侧面形成有倾斜面14a,该倾斜面向着基板部分11逐渐向前倾斜,并且也形成配合凹进部分15,该配合凹进部分开口向前,并且位于顺着倾斜面14a的区域。用这种方式形成配合凹进部分15,使其逐渐水平向前定位。另一方面,突出部分16,16分别形成在位于其侧板部分12,12的前端面(图2中的上端面)的尾端部上。每个突出部分形成倾斜面16a,该倾斜面朝基板部分11向后倾斜,并且也形成配合凹进部分17,该配合凹进部分开口向后,并且位于顺着倾斜面16a的区域上。配合凹进部分17从基板部分11向后倾斜。每个固定部分13在其基部形成有宽度减小的部分13b,该部分13b在宽度上小于固定板部分13的前端侧部分。

    作为主要组成部件的主体部分20包括:连接到门上的杯形部件21、通过臂22可转动地连接到杯形部件21上的主体部件23、可拆卸地连接到主体部件23的连接部件30、并且通过配合轴销41和42连接到连接部件30上的控制部件50。

    将杯状部件21固定在门上,以便在水平方向上转动主体部件23。因此,当将主体部件20连接到基座部件10时,门就可由机体部件水平转动地支撑。

    主体部件23包括顶板部分23a,和从其对边部分分别向着基座部件10突出的侧板部分23b,23b。内部宽度,即主体部件23的侧板部分23b,23b的相对面间的距离,从其前端到其尾端逐渐减少。

    连接部件30包括顶板部分31,和从其对边部分分别向着基座部件10突出的侧板部分32,32。连接部件30插在主体部件23中。连接部件30的外部宽度,即相对的侧板部分32,32的其中之一的外表面,到另一侧板部分32的外表面间的距离,通常等于主体部件23在其尾端部分的内部宽度。因此,连接部件30不仅能相对于主体部件23向前/向后及向左/向右移动,而且可绕机体部件的尾端部分向上/向下转动。为调节向上/向下和向左/向右的位置,及连接部件30相对于主体部件23的向上/向下转动位置,应采用如下结构。

    即,在主体部件23的顶板部分23b的尾端部分中形成螺栓插入孔23c。形成该螺栓插入孔23c作为向前/向后延伸孔,并且在尾端部分开口。在螺栓插入孔23c中插入螺栓61。该螺栓61与形成于连接部件30的顶板部分31的阴螺纹孔33螺纹接合。因此,通过拧松螺栓61,主体部件23可在螺栓插入孔23c中长度伸展的向前/向后方向的位置中进行调节。通过这种方式,可在机体部件的向前/向后方向的位置中调节门。在调节位置后通过拧紧螺栓61,可将连接部件30固定在主体部件23上。

    主体部件23在其侧板部分23b,23b尾端侧区域的内侧面,形成有向内突出的锁紧突出部分23d,23d(在图2中仅表示出一个锁紧突出部分23d)。在连接部件30相对于主体部件23向后移动,直到螺栓61刚要从螺栓插入孔23c中向后脱离以前,这时每个锁紧突出部分23d就碰到连接部件30的顶板部分31的尾端面。通过这种方法,防止连接部件30向后脱离主体部件23。

    但是,如果螺栓61非常松,并且主体部件23的顶板部分23b的尾端部分远离连接部件30,那么锁紧突出部分23d就不可能碰到连接部件30的顶板部分31。由于这个原因,锁紧突出部分23d就不可能防止连接部件30向后脱离主体部件23。为了防止这种麻烦,在主体部件23的顶板部分23b形成有形如围绕螺栓插入孔23c的凹进部分的螺栓座23e。通常,该螺栓座23e的宽度等于螺栓61的头部61a的直径,但是螺栓座23e的尾端部分的宽度小于头部61a的直径。因此,即使在主体部件23的顶板部分23a远离连接部件30的顶板部分31,以致于锁紧突出部分23d不能碰到顶板部分31的情况下,当连接部件30向后移动时,头部61a也可碰到螺栓座23e的尾端部分,这是由于螺栓61的头部61a与螺栓座23e相接触。这可防止连接部件30向后脱离主体部件23。

    根据主体部件23的转动位置,有时可能发生锁紧突出部分23d脱离连接部件30的顶板部分31,以及螺栓61的头部61a从螺栓座23e漂移达到其深度的长度。当主体部件23转动到这一位置时,锁紧突出部分23d和螺栓座23e不能阻止连接部件30向后脱离主体部件23。但是,除非用人力转动主体部件23,否则很难发生主体部件23转动到上述位置的这种情况。因此,基本上可确保防止连接部件30向后脱离主体部件23。

    连接部件30装有调整部件62。该调整部件62包括沿着连接部件30的顶板部分31的内表面放置的垂直板62a,和固定到垂直板62a的前端部分的水平板62b。垂直板62a的宽度小于连接部件30的内部宽度。因此,可在连接部件30的宽度方向(机体部件的向上/向下方向)的位置中调节垂直板62a。垂直板62a在其尾端部分形成有螺丝孔62c。穿过顶板部分31的细长孔36的螺栓63与该螺丝孔62c旋合。因此,可通过松开螺栓63在连接部件3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中调节垂直板62,并且可通过拧紧螺栓63将该垂直板固定到连接部件30上。

    水平板62b的长度大于连接部件30的外部宽度。水平板62b的相对两端部分经凹槽37从连接部件30中伸出来,该凹槽37形成于连接部件30中,并且接触主体部件23的相对侧板部分23b,23b。因此,在螺栓63松开的情况下,在主体部件23绕其尾端部分向上和向下转动时,调整部件62根据主体部件23的转动运动相应地在机体部件的向上/向下方向移动。在将主体部件23近似调节到转动位置后拧紧螺栓63时,用调整部件62将主体部件23固定到连接部件30上就位。通过转动调节主体部件23,门就可在向上/向下的方向上调节,并且通过将主体部件23固定到连接部件30上,门就可在机体部件的向上/向下位置中固定。

    采用如常用的铰链中的调整螺丝64,可完成门的向左/向右的调节。将调整螺丝64与形成于主体部件23的顶板部分23a的配合孔23f配合,使调整螺丝64不能向左/向右移动而只能向前/向后移动,并且与形成于调整部件62的阴螺纹孔62d旋合。因此,当转动调整螺丝64时,主体部件23可绕主体部件的尾端部分向左/向右转动。由此,可向左/向右调节门的位置。

    通过下述结构,连接部件30就可拆卸地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

    即,连接部件30在其侧板部分32,32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向前/向后延伸的细长孔34,34。配合轴销41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插在细长孔34中,用以在细长孔34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细长孔35,35分别形成在连接部件30的侧板部分的尾端部分。每个细长孔35都是倾斜的,这样它就可逐渐向后远离基座部件10。在将连接部件30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时,将每个细长孔35的倾斜角度设置成与配合凹进部分17的倾斜角度相等。将配合轴销42的两端分别可移动地插在细长孔35中,用以在细长孔35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将由比较坚硬的树脂构成的,控制部件50的控制部分机体51安放在连接部件30中。在该控制部分机体51的前端部分形成通孔52。配合轴销41与该通孔52配合。因此,控制部分机体51绕配合轴销41相对于连接部件30转动,并且可沿细长孔34的长度方向向前/向后移动。

    控制部分机体51的尾端部分形成有向前/向后方向上伸展的细长孔53。配合轴销42可纵向移动穿过该细长孔53。细长孔53构成正凸轮机构,用来在与细长孔35相互作用的配合凹进部分17的配合/脱离方向上移动配合轴销42。控制部分机体51在脱离基座部件10的方向上绕配合轴销41转动时,由细长孔35,53构成的凸轮机构,根据转动运动向后移动配合轴销42。当配合轴销42碰到细长孔35或53的尾端部分时,配合轴销42不能再向后移动。由此,限制了控制部分机体51脱离基座部件10的转动运动的范围。当控制部分机体51绕配合轴销41向着基座部件10转动时,正凸轮机构向前移动配合轴销42。当配合轴销42碰到细长孔35或53的前端部分时,配合轴销42不能再向前移动。由此,限制了控制部分机体51向着基座部件10的转动运动范围。

    在该铰链A中,尽管细长孔35是向前/向后倾斜的,细长孔35是水平的,然而也可允许细长孔35是水平的,细长孔53是倾斜的。另外,两细长孔35,53也可相对倾斜。

    在控制部分机体51和连接部件30间插入弹簧(偏压部件)65。通过使控制部分机体51向后偏压,弹簧65使控制部分机体51向后偏移并完成近似转动运动。因此,由于没有外力作用于控制部分机体51上,所以配合轴销41就定位于细长孔34的尾端部分中,而配合轴销42就定位于细长孔35,53的前端部分中。可使用两个弹簧代替弹簧65,一个用来向后偏移控制部分机体51,而另一个用来使控制部分机体51向基座部件10偏移。

    在控制部分机体51的尾端部分依次形成控制件部分54,厚度减少部分55及盖部分56。控制件部分54在基座部件10的侧面有阶梯形表面。由于在其阶梯表面上有齿,所以控制部分机体54就可旋离基座部件10。厚度减少部分55是柔软的。当该厚度减少部分55弯曲约180度时,盖部分56沿着主体部件23的顶板部分23a延伸盖住螺栓61,63和调整螺丝64。然后,通过将形成于盖部分56的前端部分的配合孔57固定到控制螺丝64上,将盖部分56可折卸地连接到顶板部分23a上。

    参考图3将描述一种布置,在该布置中这样结构的铰链A的主体部件20,可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并可从基座部分10上拆卸。铰链A的所有组成部件中,仅有基座部件10,配合轴销41,42和控制部件50在图3中表示出,而其它所有组成部件均省略。

    为将主体部件20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可采用三个过程。

    在第一个连接过程中,如图3(B)所示,预先将前侧配合轴销41配合在配合凹进部分15中。在那种情况下,主体部件23(连接部件30)绕配合轴销41朝向基座部件10转动,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2碰到倾斜面16a。在那种情况下,当连接部件30继续转动时,倾斜面16a会导致配合轴销42在细长孔35,53中向后移动。于是,控制部分机体51转动离开基体部件10。配合轴销42爬上倾斜面16a,并且与配合凹进部分17呈相反的关系。然后,导致控制部分机体51在弹簧65的作用下向着基座部件10转动。如图3(A)所示,当控制部分机体51向着基座部件10转动时,细长孔35,53可使配合轴销42向前移动,并且装配进入配合凹进部分17中。随着配合轴销41,42分别与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连接部件30就连接到了基座部件10上。

    随着配合轴销41,42分别与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分别形成于连接部件30的两边部分32,32的中心部分的锁紧凹进部分32a,就装配进基座部件10的厚度减少部分13b中。由此,因为连接部件30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以致连接部件30不能向前/向后移动,那么配合轴销41,42就决不会分别从配合凹进部分15,17中脱离。因此,可将连接部件30正向地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

    如图3(C)所示,在第二个连接过程中,预先将配合轴销42配合在配合凹进部分17中。在那种情况下,连接部件30绕配合轴销42转动,使连接部件30的前端部分接近基座部件10,从而使配合轴销41碰到倾斜面14a。当连接部件在那种状态下继续转动时,通过倾斜面14a配合轴销41在细长孔34中向前移动,同时控制部分机体51和配合轴销41一起克服弹簧65的作用向前移动。那时,因为配合凹进部分17阻止配合轴销42向前移动,那么配合轴销42就不能随控制部分机体51一起向前移动。相反,配合轴销42在细长孔35,53中仅能相对后移。当配合轴销42爬上倾斜面14a,并且与配合凹进部分15呈相反的关系时,由弹簧65向后移动控制部件50和配合轴销41,并且将配合轴销41装配入配合凹进部分15。由此,连接部件30就连接到了基座部件10上。

    第三个连接过程适合这种情况,其中预先用其它铰链将门连接到机体部件上。如图3(D)所示,在该过程中,连接部件30向着基座部件10转动,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1,42分别碰到倾斜面14a,16a。在那种状态下,转动连接部件30使连接部件30的前端部分或后端部分接近基座部件10。连接部件30的转动运动导致配合轴销41或42爬上倾斜面14a或16a时,轴销41或42开始与配合凹进部分15或17配合。然后,转动连接部件30使连接部件30的另一端部接近基座部件10,致使配合轴销42或41开始与配合凹进部分17或15配合。

    为将连接部件30从基座部件10上拆下,可使用下述三种拆卸过程之一。

    第一个拆卸过程是,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脱离基座部件10。当从基座部件10上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在细长孔35,53的凸轮作用下,配合轴销42沿着配合凹进部分17向后移动,并且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7。此后,连接部件30向前移动,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1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5。这样做可将连接部件30从基座部件10中拆卸。

    第二个拆卸过程是,向前移动控制部分机体51。在该过程中,首先,向前移动控制部分机体51,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1沿着细长孔34向前移动,并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5。然后,在保持前述状态的同时,转动连接部件30,以使连接部件30的前端部分从基座部件10中离开。此后,连接部件30沿着配合凹进部分17向后移动,并且将配合轴销42拉出配合凹进部分17。由此,可将连接部件30从基座部件10上拆卸。

    第三个拆卸过程是,第一和第二拆卸过程的组合。在此过程中,首先通过将控制部分机体51离开基座部件10,将配合轴销42从配合凹进部分17上拆下。此后,通过向前移动控制部分机体51,将配合轴销41从配合凹进部分15上拆下。结果,如图3(D)所示,因为配合轴销41,42分别从配合凹进部分15,17上拆下,所以连接部件30就可以在保持连接姿态的同时从基座部件10上拆下。

    但是应注意,为进行第三拆卸过程,细长孔53的长度应设置得足够长,以使在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2不会碰到细长孔53的尾端部分,因此在按照第一过程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后,只有控制部分机体51和配合轴销41能向前移动,而配合轴销42不会向前移动。

    在上述铰链A中,在相同的方向上不能同时移动配合轴销41,42。因此,当一个配合轴销42(41)开始与它的相应的配合凹进部分17(15)配合,并且另一配合轴销41(42)与它的相应的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时,不能将另一配合轴销41(42)从配合凹进部分15(17)上拆卸下来。因此,可将连接部件30正向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

    在这种铰链A中,可防止由于诸如一个物体撞击控制部件50的控制部分54的未预料的偶然事件,造成控制机体部分51脱离基座部件10的转动运动,而使连接部件30偶然从基座部件10上脱落。

    即,为拆下连接部件30,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离开基座部件10,该基座部件10有控制部件50的控制部分54和夹在两齿之间的盖部分56(在从主体部分23拆卸盖部分56的情况下的主体机体部件23)。这样做,可容易地将连接部件30从基座部件10上拆下。但是,在受到意外事件而使外力仅作用于控制件部分54的情况下,可防止控制部件机体部分51转动离开基座部件10。

    为便于解释,首先将描述一外力仅作用在控制部分机体51的情况。在受到外力而使控制部分机体51转动离开基座部件10时,配合轴销42在细长孔35,53的凸轮作用的效力下,沿配合凹进部分17向后移动。那时,因为连接部件30根据控制部分机体51的转动运动相应地转动,所以细长孔35的倾角,会在控制部分机体51的转动运动的范围内变化。由于这个原因,如图4所示,细长孔35的倾角就和配合凹进部分17的角度彼此不同。结果,配合轴销42就不能在配合凹进部分17中移动,这样即可防止控制部分机体51从基座部件10中任何可能的转动脱离。因此,可防止配合轴销42从配合凹进部分17上拆卸,并因此可防止由于意外事件造成连接部件30从基座部件10上的脱离。

    另一方面,在控制部分机体51转动离开带有控制部件50的控制件部分54和夹在两齿间的盖部分56的基座部件10的时候,细长孔35的倾角可以变化,其变化范围从配合凹进部分17的倾角到控制部分机体51离开基座部件10的转动运动能达到的程度之间。但是,在控制部分机体51转动离开有两齿的基座部件10的情况下,连接部件30可向基座部件10转动,其范围是控制部分机体51离开基座部件10的转动运动能达到的程度。这就可能抵消由控制部分机体51离开机体部分10的转动运动造成的、在细长孔35和配合凹进部分17间的倾角差。因此,可将配合轴销42平稳地拉出配合凹进部分17。这样,连接部件30就可容易地从基座部件10上拆卸。

    接着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下文将描述的实施例中,仅描述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同的组成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图5的实施例中,基座部件10的配合凹进部分15,17彼此相对布置,其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但其开口部分是相反的关系。据此,将连接部件30的细长孔35倾斜,以便使细长孔35向前脱离基座部件10,并且沿与上述实施例相反的方向使倾斜面14a,16a倾斜。弹簧65的偏压力F向前倾斜地作用在控制部分机体51上,如图5箭头所示。因此,当将连接部件30连接到基座部件10时,配合轴销41定位在细长孔34的前端部分,并且将配合轴销42定位在细长孔35的尾端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在连接部件30连接或拆离基座部件10的情况下,沿铰链A的相反方向移动配合轴销41,42。所有的其它特征与铰链A相同。

    图6至8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在铰链B中,控制部分机体51的中部由连接部件30的中部通过支撑轴销65可转动地支撑着。而且,因为支撑轴销65在连接部件30中固定就位,所以控制部分机体51不能相对于连接部件30移动。

    在控制部分机体51的前端部分中形成一细长孔58,以代替铰链A的通孔52。配合轴销41插在该细长孔58中,以便沿细长孔58的纵向移动。细长孔58与形成于连接部件30中的细长孔34一起构成正凸轮机构。细长孔58向前倾斜脱离基座部件10。因此,当控制部分机体51相对连接部件30转动时,在与配合凹进部分15配合和脱离的方向上由两细长孔34,58移动配合轴销41。由控制部分机体51的转动运动导致的配合轴销41的移动方向,与配合轴销42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控制部分机体51在图8(A)中顺时针转动时,配合轴销42向前移动而配合轴销41向后移动。当控制部分机体51逆时针转动时,配合轴销42向后移动而配合轴销41向前移动。控制部分机体51的转动运动的范围受到撞击细长孔34或58端部的配合轴销41,或者撞击细长孔35或53端部的配合轴销42的限制。

    关于细长孔34,58,可允许细长孔34呈倾斜的而细长孔58呈水平的姿态,或者两细长孔34,58彼此相对倾斜,这是因为它们满足这一条件,即,在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细长孔34,58造成配合轴销41沿着细长孔35,53使配合轴销42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将弹簧(偏压部件)66设置在控制部分机体51和连接部件30之间。该弹簧66使控制部分机体51偏移,致使控制部分机体51的尾端部分趋近基座部件10。因此,由于无外力作用在控制部分机体51上,所以配合轴销41就定位在细长孔34,58的尾端部分,而配合轴销42就定位在细长孔35,53的前端部分。

    接着,参考图8将描述一种布置,在该布置中这种构造的铰链B的主体部分20可连接和脱离基座部件10。为便于解释,在图8中仅表示出基座部件10,配合轴销41,12和控制部件50,而省略了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8(B)所示,在预先将前侧配合轴销41与配合凹进部分15配合的情况下,转动主体部件23(连接部件30)使它的尾端部分趋近基座部件10,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2碰到倾斜面16a。在该状态下,当连接部件30进一步转动时,通过倾斜面16a使配合轴销42向后移动。当配合轴销42向后移动时,控制部分机体51就相对连接部件30逆时针方向转动。在配合轴销42爬上倾斜面16a后,它与配合凹进部分17成反向关系时,如图8(A)所示,弹簧66的偏压力顺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并且将配合轴销42装配入配合凹进部分17中,结果,两配合轴销41,42分别与配合凹进部分15,17相配合,同时连接部件30(主体部分23)就连接到了基座部件10上。

    相反,在预先将尾侧配合轴销42与配合凹进部分17配合的情况下,转动连接部件30使它的前端部分趋近基座部件10,致使配合轴销41碰到倾斜面14a。当在那种情况下进一步转动连接部件30时,倾斜面14a就向前移动配合轴销41。在向前移动配合轴销41时,控制部分机体51相对连接部件30逆时针转动。当配合轴销42爬上倾斜面14a后,它与配合凹进部分15呈反向关系时,由弹簧66使控制部分机体51顺时针转动,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1装配入配合凹进部分15中。由此,连接部件30就连接到基座部件10上。

    在预先将门由另外的铰链连接到机体部件上的情况下,如图8(C)所示,连接部件30向着基座部件10转动,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1,42分别碰到倾斜面14a,16a,当在那种情况下进一步转动连接部件30时,由倾斜面14a向前移动配合轴销41,并且由倾斜面16a向后移动配合轴销42。当移动配合轴销41,42时,控制部分机体51相对连接部件30逆时针运动。当配合轴销41,42爬上倾斜面14a,16a后,它与配合凹进部分15,17呈反向关系时,由弹簧66顺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从而导致配合轴销41,42分别装入配合凹进部分15,17。

    为从基座部件10中拆卸连接部件30,就要顺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然后,在细长孔34,58的凸轮作用的效力下,配合轴销41就沿配合凹进部分15向前移动,并且,在细长孔35,53的凸轮作用的效力下,配合轴销42沿配合凹进部分17向后移动。如图8(D)所示,当两配合轴销41,42分别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5,17时,通过配合轴销41,42解除了连接部件30与基座部件10间的配合,因此,连接部件30(主体部分20)可容易地脱离基座部件10。

    图9说明了铰链B的第一改型实例。在该改型实例中,基座部件10的配合凹进部分15向后定位。与此相对应,细长孔58脱离基座部件10向后倾斜。因此,当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

    在该改型实例中,当顺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向前移动,并且分别与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而当逆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向后移动,并且分别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5,17。

    图10说明铰链B的第二改型实例。在该改型实例中,基座部件10的配合凹进部分17向前定位。与此相对应,细长孔35脱离基座部件10向前倾斜。因此,当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

    在该改型实例中,当顺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向后移动,并且分别与配合凹进部分15,17配合,而当逆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向前移动,并且分别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5,17。

    图11说明铰链B的第三改型实例。在该改型实例中,基座部件10的配合凹进部分15,17以相反方式形成,以使它们呈相反关系。与此相对应,细长孔58离开基座部件10向后倾斜,而细长孔35离开基座部件10向前倾斜。因此,当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42就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在该改型实例中,当顺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就向前移动,并且与配合凹进部分15配合,而配合轴销42向后移动,并且与配合凹进部分17配合。当逆时针转动控制部分机体51时,配合轴销41向后移动,并且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5,而配合轴销42就向前移动,并且脱离配合凹进部分17。

铰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铰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铰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铰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铰链.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细长孔(34,35)分别形成在连接部件(30)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一对配合轴销(41,42)分别可移动地插在细长孔(34,35)中。通孔52形成于控制部件(50)的前端部分,而细长孔(53)形成于后端部分。配合轴销(41)插在通孔52中。控制部件(50)通过配合轴销(41)可转动地连接到连接部件(30)上。配合轴销(42)可移动地插在细长孔(53)中。细长孔(35)以与配合凹进部分(17)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